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16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1)

关键词:汽车电控系统;信息融合;mass函数;制动防抱死;系统故障检测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检测方式

1.1采用专用检测仪检测

70年代末,首先出现了专用检测仪,通过这种仪器,技术人员可以观测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助于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可对系统的工作状态做出判断。这要求操作人员掌握控制系统的机理和标准的确定,技术水平要求高,应用受到限制。

1.2随车检测

为了克服专用检测仪的缺陷,80年代初出现了随车检测系统。随车检测是指利用车载计算机对电控系统各部件进行检测,记录或显示检测结果的检测方法。它具有一系列功能如:有严重故障时向驾驶员报警,存储和显示故障代码,采取应急措施,使系统维持在一定水平下运行等。

1.3车外检测

为了扩展检测信息和检测功能,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多功能车外检测仪。车外检测是指利用仪器对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和检测,与随车检测的及时特点相比,主演特点是功能齐备。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满足维修的需要。

1.4集成检测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汽车电控系统日趋复杂,传统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在检测精度、使用方便性和适应性方面难以满足用户要求。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汽车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汽车集成检测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集多种检测功能于一体,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它的内容包括检测功能的集成、基于整车的检测、故障检测专家系统与故障电子信息检索技术、检测网络等。

2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检测原理

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检测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检测设备状态的特征信号;第二步是从所检测到的特征信号中提取征兆;第三步是根据征兆和其它检测信息来识别设备的状态。一般来说,它具有两种特征形式,一种是以能量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信号,如振动、噪声、温度、电压、电流、磁场、射线、弹性波等:另一种是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特征信号,如设备产生或排出的烟雾、油液等以及可直接观察到的锈蚀、裂纹等,检测能量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信号,如果不使用人的感官,则必须使用传感装置,因为检测这类信号是通过能量交换来完成的;而提取物态形式的特征信号一般不采用传感装置,只采用特定的收集装置或直接观测。

从检测的特征信号中提取征兆,如输入征兆提取装置的特征信号是能量形式的,则可在时域中提取征兆,也可以在频域、幅值域或相位域中提取征兆。对于物态形式的特征信号,如油液、烟雾等,其征兆提取方法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方法,得到诸如铁谱、光谱、浓度、粘度以及化学成分等征兆。对于直接观测到的裂纹、锈蚀等信息,可以直接作为征兆信息来使用。

由以上检测步骤,决定了设备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为:

①采用合适的特征信号和相应的观测方法(包括合适的传感装置、人的感官),在设备合适的部位,测取设备有关状态的特征信号。

②采用合适的征兆提取方法与装置,从特征信号中提取设备有关状态的征兆。

③采用合适的状态识别方法与装置,依据征兆进行推理而识别出设备的有关状态。显然,有关状态包括正常状态与不正常状态,不正常状态即为故障检测。

④采用合适的状态趋势分析方法与装置,依据征兆与状态进行推理而识别出有关状态的发展趋势,这类包括故障的早期检测与预测。

⑤采用合适的决策形成方法与装置,从有关动态及其趋势形成正确的干预决策;或者深入系统的下一层次继续检测;或者已达指定的系统层次,作出调整、控制、自诊治、维修等某类决策。汽车电控系统在设备检测中,毫无疑问,应要求在每一步骤,花费尽可能少,有关状态信息获取尽可能多,结果尽可能好。然而,各检测步骤是彼此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各局部最优并不能保证全局最优。因此,还必须从全局出发,全面考虑整个检测过程,从宏观上制定尽可能好的检测策略。

3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检测的智能化

目前,用于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检测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基于检测数据处理的检测方法,如用得较多的对比检测法、函数检测法、振动检测法、模型识别法、统计检测法以及模糊检测法等,它们是通过对故障检测信号的处理而较早地发现故障,以至预报故障:另一类则是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及知识处理的专家系统检测方法,它是模仿人类专家在进行故障检测时,首先观察机器的症状,然后依据所观察到的症状,利用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来推断故障的原因。我们称第一类完全基于数据处理的检测方法为传统检测方法;而基于知识处理的检测方法为智能检测方法。

传统检测方法,尽管可以通过检测信号的处理,实现机器工况监视与故障检测,但当检测对象变得庞大而复杂时,为了能把故障比较细致地区分出来,一方面需要增加检测手段,另一方面需大大增加计算量,从而使得检测时间延长。当调试完毕后,用传统检测方法编制的软件系统的功能就确定下来了,不易更改,象,因而推广较难只局限于某一具体系统的检测,很难应用于不同的检测对人类专家在进行故障检测时是怎么做的呢?领域专家往往可以直接凭借系统发生故障时,用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得到一些由数据难以描述的事实以及专家对故障发生的历史和系统的结构等作出判断,从而可能很快地找到故障源。这种专家经验的应用,对于复杂大系统的检测尤其有效,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做到比传统检测方法判断故障要快得多。而完全基于检测数据处理传统检测方法的共同局限性恰恰在于没有利用人类领域专家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在故障检测中快速而有效的作用。

对汽车电控系统智能故障检测的目的之一就是试图以计算机模拟人类专家对复杂系统进行故障检测。做到既能发挥领域专家在检测中根据各种感觉到的事实及专家经验进行推理,又能很方便地推广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检测对象,这正是智能故障检测方法不同于传统检测方法的显著优点。为了对智能检测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先考察一下人的智力活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图2-3人智力活动过程的一般模型。

结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汽车电控故障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指出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检测系统必然要从传统的检测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比较了智能故障检测系统中以符号处理为核心和以网络联结为主的联结机制的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01]祁克光.一种汽车油耗显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中国专利:CN101968632A,2011-02-09.

[02]胡红利;倪斌.刷新软件的方法及装置[P].中国专利:CN101825875A,2010-09-08.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2)

关键词: 几何画板 问题解决 问题表征 解题策略

传统教学方法下,数学解题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讲解数学问题,呈现解题过程,学生进行大量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在结构简单、数学关系直观明了的数学问题下,通过大量地讲解与练习可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对于结构复杂、数学关系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则只有少数学生才能理解其解题过程和解题原理。能否借助计算机提高问题解题教学的有效性,让更多的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合理地表征数学问题,整体地把握数学问题呢?

1.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数学问题解决可概述为在数学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进行初始状态表征,提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选择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初始表征状态的修正、模式的匹配等操作后,直至达到问题目标状态的探究活动。所以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从问题初始状态到最后目标状态的过程。纽维尔和西蒙把这些认知状态组合在一起称为“问题空间”,所以问题解决的本质就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

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首先,解题者要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初始状态表征,表征方式可以是命题、图像等,表征一般以内在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纸质上乃至计算机上。然后,储存在工作内存的信息开始激活个体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和经验,提取与该问题有关的知识,选择有关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探究并修正初始状态的表征,选择大脑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模式与之匹配。最后,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中,受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问题的表征、相关知识的激活与提取、解题策略的选择、已有模式的丰富程度与匹配的可能程度。几何画板能帮助学生合理表征问题,有效激活相关知识,让学生采用适当的解题策略进行合理探究,建立完善直观的问题模式,丰富学生问题化归的途径。

2.几何画板的特点

数学最大的特征是对事物在变化中不变性质的研究,而几何画板操作系统的设计正是出于数学的这一特征,所以在几何画板提供的操作环境中能保证数学的这一特点。具体地说,变化中保持数学关系的不变,即:不管图形如何变化,而事先给定的所有数学关系都保持不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变化中不变性的把握,深入数学的精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难点。这使得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课件能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从根本上揭示数学问题结构的本质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了数学思想的动态直观表现,使数学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直观,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便于学生联系地、整体地思考和把握数学问题。

3.几何画板能促进学生进行合理的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认知结构,具有多种形式(Chi,& Feltovich & Glsaer,1981),包括对问题的叙述、推理和抽象概括,具体表现为对问题、问题的条件与结论及问题状态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与关系的呈现。问题解决的典型特征是生成合理的问题表征,而合理的问题表征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①表征与问题的真实结构相对应;②表征中的各个问题成分被适当地结合在一起;③表征结合了问题解决者的其他知识。因为几何画板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必须满足问题所应有的数学关系,并且在保持了这些数学关系的同时将问题的各个部分结合在了一起,所以用几何画板可以合理进行问题表征。在几何画板的背景下,学生能动态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数学问题,所以几何画板能促进学生合理进行问题表征。

4.几何画板能促进学生对解题策略的选择和问题模式的识别

解题策略的选择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解题策略包括一般的思维方式(观察与实验,比较与概括,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具体化等)、探索策略(取特殊情况尝试,分离与组合,动员与组织等)、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和技巧(换元,分离常数等)。最终把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已经解决的某种问题模式,可以说问题解决的实质是模式识别。所谓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过程就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所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能合理地辨认和使用解题策略,并在长期的问题解决中储存更多的问题模式,能很好地辨认原有模式与眼前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建立良好的匹配关系。

几何画板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平台,它能在保持数学问题的结构关系下,动态地呈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在变化中实现观察与实验的探究,促进数形结合的处理,启发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等功能。能从宏观上感触到问题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从一定的高度认识问题空间,也能从微观的角度感受到任意两个空间状态的转化过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解题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合理的问题表征,丰富学生的表征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能直观感知问题空间中问题表征状态转化,促进解题策略的选择,丰富便于激活的问题模式。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3)

研究笔迹与个性的关系对进一步认识个性形成的规律,揭示个性特征的本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职业的选择、人才的甄选、案情的侦破、疾病的预测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汉字笔迹测量法和80—8神经类型量表法,对苏州市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十五中学、苏州商校、苏州大学等部分学生(男1053人、女844人)以及××部队士兵(199人)和超常生(57人),共计2153人进行了团体测试。汉字笔迹测量法可分为标准状态规定书写动作法、标准状态自选书写动作法及自由状态书写法三种。本文采用标准状态规定书写动作法:①采用统一的标准规格400个方格稿纸(规格为40克书写方格稿纸);②每张纸下塾有5张空白纸(规格为57克白道令纸),并用回形针固定;③统一规定用园珠笔;④按统一规范的指导语组织测试;⑤按规定的文字抄写。笔迹测量指标有:书写形式、书写速度、书定压力、书写稳定性、字位置、字斜度、字端匀、字独特性等(具体测量标准,另有规定说明)。80—8神经类型量表法测量指标有:1、2、3表总阅符号数、联合测验平均得分值和神经类型。上述两项测验的全部原始数据,均由计算机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笔迹指标测量与分析

2.1.1 字高度、宽度及其比值

统计数据表明,书写字的高度与年龄、性别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其规律是7—8岁年龄组字的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0—12岁年龄组又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3岁以后字的高度又有增高的趋势,直到成人达到相对稳定值。书写字的宽度7—8岁年龄组显著宽于其他年龄组,其余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基本变化规律与字的高度类同。字的高/宽的比值,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男、女之间比较,字的高度、宽度,男性均显著大于女性。

2.1.2 笔迹心理特征分析

笔迹心理特征是指从个体书写动作特点和规律所反映出的心理活动特征。书写形式是反映个体思维、行为方式特征的指标;书写速度是反映个体心理活动速度的指标,即反映个体活动效率和灵活性特征;书写压力是反映个体心理活动强度的指标,即反映个体行为的能量水平特征;书写稳定性(笔迹边缘特征)是反映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及情感倾向性的指标。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笔迹心理特征各指标测量统计结果,有如下规律(见表1):

第一,年龄越小、笔迹心理特征表现为以直笔划、重笔划、光边占比例越高,而曲笔划、快笔划、轻笔划、毛边占的比例越低。

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个性形成发展的社会化过程中,笔迹心理特征也随之发生分化。即有相当部分个体的笔迹形式,由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直笔划,逐渐分化发展,形成直笔与曲笔之间的中间过渡形式,部分个体发展为典型的曲笔形式。测量资料表明,特别是在14岁年龄阶段这种变化来得迅速而明显。当然,还有部分个体始终保持为典型的直笔形式。在笔迹边缘特征中,年龄越小其毛边占的比例很低,而到13、14岁年龄阶段,毛边笔划占的比例迅速提高。在书写速度特征指标中,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写速度随之提高,一般在14、15岁年龄阶段接近或达到峰值,日后处于相对稳定,然后,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一般是在25岁左右)其书写速度将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根据上述笔迹心理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加速成熟期在13—15岁年龄阶段。

第三,不同群体的笔迹心理特征相比较,表现为一般人群以直笔和直曲之间、重笔和轻重之间、中速、光边占的比例高;小学生以直笔、重笔、中速和慢速、光边占绝对优势;大学生则以曲笔和直曲之间、快速和中速、重笔和轻重之间、毛边和光毛之间占的比例很高;中学生的笔迹心理特征介于小学生与大学生之间。而超常学生以曲笔、快笔、毛边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2.1.3 笔迹形态特征分析

统计表明,不同群体在字体型、字端匀和独特性等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

字体型指标,大字型以小学生和一般人占的比例显著的高,中学生和超常学生占的比例显著的低;小字型是中学生和超常学生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大学和一般人。字端匀指标,小学生字端匀所占比例为82.47%(年龄越小字端匀占的比例越高),这个比例显著的高于其他群体。而字不匀,以一般人群体占的比例最高(占47.42%),中学生、大学生、超常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字独特性指标,以大学生和超常生占的比例显著的高于其他群体,小学生群体占的比例极低。

上述资料说明,笔迹形态特征的形成与人的人性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小学生的笔迹属于模仿笔迹,年龄越小其模仿程度越大。所以,小学生的笔迹表现出字体大、字端正匀称,几乎是一个模子铸成,完全没有独自的风格和特色,小学生的笔迹形态特征并不是他自身的独立特征。中学生的笔迹形态开始分化,表现为字体变小,字不匀、潦草的比例在显著增加,字独特性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学生和成人的笔迹形态特征表现为字体适中、字书写的多样性和字运笔的独特性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反映出他们自身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2 笔迹与神经类型的关系

众所周知,神经系统类型是个性心理的生理基础,故神经系统类型与个体所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存在着较密切的内在关系〔2〕。

表1 不同年龄的笔迹心理特征的比较(%) 形式

速度

压力

年龄 n 直笔 中间 曲笔 快笔 中间 慢笔 重笔 中间

7岁 14495.14 4.86 0.00 23.6346.5129.8689.18 9.43

8岁 19493.30 5.67 1.03 22.1656.1921.6576.3921.78

9岁 11870.34 28.810.85 24.5849.1526.2755.9337.29

10岁 11957.14 40.342.52 25.2154.6220.1754.6241.18

11岁 17358.96 38.152.89 23.1253.7623.1268.7928.90

12岁 10569.52 25.724.76 25.7149.5324.7668.5720.95

13岁 27061.48 32.595.93 24.4449.6325.9367.4121.48

14岁 22463.84 21.8714.2926.7948.2125.0051.7943.75

15岁 11955.46 24.3720.1729.4147.0523.5356.3034.46

16岁 18447.83 30.4321.7426.0944.5620.3547.2842.94

17岁 19933.17 51.2515.5825.1348.2426.6345.1341.75

18-2224723.48 55.0621.4642.1145.7412.1556.2829.55

*** ******

** ******

X[,2]值 378.32230.69157.3135.3710.1928.18199.61103.65

年龄  轻笔 毛边 中间 光边

7岁

1.39 1.39 12.15 86.11

8岁

1.83 2.58 17.52 79.90

9岁

6.78 6.78 44.07 49.15

10岁 4.20 11.76 47.90 40.34

11岁 2.31 13.87 42.20 43.93

12岁 10.4814.29 42.20 42.86

13岁 11.11 30.3732.59 37.04

14岁 4.46 42.86 12.50 44.64

15岁 9.24 35.29 11.77 52.94

16岁 9.78 38.59 6.25 54.89

17岁 13.1240.70 13.67 45.63

18-22岁14.1740.08 14.58 35.34

***  ***

*** ***

59.78262.18 226.76179.04

笔迹测量与80—8神经类型测量统计资料表明(见表2),直笔划以神经类型为谨慎型、稳定型和安静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曲笔划以最佳型、灵活型、兴奋型(含亚兴奋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快笔划以最佳型、灵活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慢笔划以弱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重笔划以强型(最佳型、灵活型、稳定型、安静型、兴奋型、易扰型等)占的比例显著的高;轻笔划以弱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毛边笔划以最佳型、灵活型、兴奋型、强中间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光边笔划以谨慎型、稳定型、安静型占的比例较高。

本文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笔迹形式)和活动节奏、效率(书写速度)以及行为活动的强度(书写压力)与其神经类型特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反映情感倾向性、稳定性(笔迹边缘特征)与神经类型的关系不太密切,这可能是笔迹边缘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当时(或一段时间内)情景因素的影响,包括机能状态、心境及情绪状态等,对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3 笔迹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根据笔迹形式、速度、压力及边缘特征等指标的不同组合,归纳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神经质、冷漠质、拘谨质、情感质等8种气质类型。

有关气质类型的测量与评价问题〔4〕,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决,而汉字笔迹研究为气质类型的测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这项研究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统计资料表明(见表3),不同群体的气质类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差异。一般人各种气质类型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以粘液质、冷漠质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3.62%、18.59%),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倾向表现为,粘液质的人情绪反应较慢,持久而不显露,安静、沉着,言语不多,但能把握时机,击中要害,处事不太灵活,应变能力较差,忍耐性好,行事稳重、冷静,想象力不够丰富,敏感性不高;冷漠质的人情绪较稳定,敏感性较低,讲原则,遵守习俗和纪律,按常规办事,喜于安定,不喜欢凑热闹,对己无关的事不多过问,兴趣有限,忠实于朋友,但对损害他的人始终记恨在心,有时表现出对人、对事冷淡,缺少热情。上述分析与评价,比较符合目前近半数的中国人个性心理特征的现实表现。

表2

不同神经类型〔3〕的笔迹心理特征的比例(%) 形式  速度

压力

神经类型n 直笔 中间 曲笔 快笔中间 慢笔 重笔 中间

1—2型 83 30.6313.52 55.6869.3227.98 2.27 68.1831.82

3—4型 34243.8642.40 13.7116.9654.09 28.9555.5641.52

5—6型 48 8.33 47.92 43.7533.3362.50 4.17 45.8333.34

7-8型 59 30.5157.63 11.8644.0744.07 11.8635.5950.85

9型

23831.5151.68 16.8136.9753.79 9.24 49.1639.92

10型

12240.9850.00 9.02 18.0359.02 22.9539.3441.81

11-12型18124.3164.64 11.057.18 45.31 47.5143.0935.92

13型

72 51.3938.89 9.72 6.94 52.78 40.2847.2241.67

14-16型63 33.3344.45 22.221.59 55.55 42.8623.8139.68

****** ********* *********

X[,2]值

48.8272.12129.89205.429.79144.3951.978.06

神经类型边缘 轻笔 毛边 中间 光边

1—2型

0.00 50.00 4.50 45.45

3—4型

2.92 45.61 11.12 43.27

5—6型

20.83 47.92 20.83 31.25

7-8型

13.56 40.68 27.12 32.20

9型

10.92 54.20 12.61 33.19

10型

18.85 33.61 26.23 40.16

11-12型

20.99 39.23 25.96 34.81

13型

11.11 29.17 18.05 52.78

14-16型

36.51 33.33 33.34 33.33

***  ***  ***  ***

X[,2]值

72.23 28.63 63.40 17.91

超常生则以胆汁质、多血质、和情感质的气质类型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超常生其个性倾向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强度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非常自信、好胜,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成就动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反应快,喜欢快节奏的活动方式和不断变化的活动内容,肯于钻研,敏感性高,情绪不稳,易变化,有时表现为放任、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外表平静,内心激动,考虑个人较多,个性独特。

表3 不同群体气质类型的比例(%)对象n 多血质 胆汁质粘 液质 抑郁质 神经质

一般人

19910.05

12.06

23.62 14.57

3.02

中文系学生 75 8.00

16.00

38.67 1.33

8.00

财经系学生 81 9.88

19.75

29.63 4.49

7.41

体育系学生 91 20.88

16.48

21.98 10.99 10.99

超常班学生 57 17.54

28.08

24.56 0.00 12.28

X[,2]

10.13[,*] 14.42[,**] 7.09 21.14

7.89

对象

冷漠质 拘谨质 情感质

一般人

18.59  9.05

9.05

中文系学生 10.67  12.00  5.33

财经系学生 9.88

7.41  11.11

体育系学生 8.79

7.69

2.28

超常班学生 8.77

5.26

3.51

X[,2]

7.43

2.21

7.71

体育系学生则以多血质类型占的比例(20.88%)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多血质的人其个性倾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强度强,精力充沛,富有活力,好强、好胜、好动,活泼敏捷,行为果断,动作反应快而粗犷,应变能力强,灵活性高,情绪反应迅速而不持久,热情、善于交往,注意力、兴趣易转移,精力易分散,缺乏忍受力和毅力。中文系学生则以粘液质、拘谨质气质类型占的比例(分别为38.67%、12.00%)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其个性倾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强度较强,思维层次清楚、深刻、细腻,行事稳重、冷静,忍耐性较好,肯于钻研,情绪稳定、持久,喜欢安定的环境,不善于交往,不够灵活,应变能力较差,办事认真、实在,小心谨慎,缺乏主动性,想象力不够丰富,敏感性不高。财经系学生则以胆汁质、情感质占的比例较高,多血质的比例显著低于体育系学生和超常学生。

不同群体个性倾向特征是指个性的共性、普遍性而言的。诚然,任何一个群体都还会表现出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两极性特征,这是由个别性和独特性所决定的。而通过笔迹特征量化指标的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思维与行为方式和情感倾向性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构成个性心理结构装置—气质类型。

综上所述,划分气质类型可采用笔迹心理特征指标量化法,用此种方法对人的气质类型进行测评,不仅是操作性强,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4 小结

4.1 汉字笔迹特征指标的测量、分析与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为个性心理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客观、有效的测评方法。

4.2 反映个体的思维、行为方式,活动节奏、效率以及行为活动强度的笔迹心理特征与其神经类型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4.3 根据笔迹形式、速度、压力及边缘特征等基本指标的不同组合,将气质类型划分为8种类型,并编制出笔迹与个性测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这表明,采用笔迹心理特征量化指标,来评定气质类型是可行的。此项研究在探讨气质的本质,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对个性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P·克利斯多法纳利,等.莫海蒂MORETTI方法入门及在汉字书写中的应用前景内部资料,1991

〔2〕A.A.斯米尔诺夫,A.P.鲁利亚等.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4:204—230

〔3〕张卿华,王文英等.人的神经类型测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简·斯特里劳.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987:1—16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4)

【关键词】 妊娠妇女 生活形态 消费者行为学

一、引言

女性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妊娠。这是女性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家庭很重要的生命周期阶段。按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规范,家庭是女性的重要场所,家庭生命周期的内容、模式及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处于妊娠阶段的女性在购物、休闲的态度和行为上或者叫生活形态上会发生改变,这对营销者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此处是指大陆)已婚育龄妇女人口总数为2.55亿人,该年出生婴儿数是1593万。如果按照一胎只有一个婴儿的一般概率,1593万约为该年中国大陆妊娠妇女的人口数,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据保守估计,一位城镇妊娠妇女在其短暂的妊娠期至少要花费2000元人民币,这意味着2004年的妊娠消费品市场就达133亿元【1593万×(2.63亿÷6.3亿)×2000元】人民币以上,其中还不包括农村妊娠妇女的消费能量!以上数据显示出中国妊娠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巨大的消费群体,正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呈现出巨大的消费潜能。

中国对妊娠妇女的研究开展已有20多个年头,但主要局限在医学、人口学、女性学、营养学等学科领域,很少有学者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而事实上,只有深刻解读这一群体的消费生活形态,才有可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和策略,才能真正挖掘出这一群体的市场价值。

鉴于女性的重要性和妊娠的特殊性,中国女性妊娠阶段生活形态在营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消费者行为学视觉下研究中国女性妊娠问题,值得学术界作深入的探讨。

二、中国关于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的研究

生活形态术语最早以短语形式(Style of Life)出现在社会学领域,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生活形态是指人的全部生活活动的总和,而狭义的生活形态仅仅指人们的物质消费活动和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活动的方式,即消费生活形态。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社会,消费生活形态研究取代了生活形态的研究。

生活形态的概念在1963年被美国学者Lazer引入到营销学领域,Lazer认为,生活形态是“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群体的独特生活模式”(1964)。而在消费者行为范式中,生活形态则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定义:它反映消费者对怎样花费时间和金钱的态度以及所做的消费抉择的形式。

目前,在国内外主要相关刊物中,关于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的研究主要是从医学、人口学、女性学、营养学等学科角度展开的,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形态与生殖健康的关系(朱慧莉,2004; 樊尚荣,2004)、生活形态与孕期保健水平的关系(葛学凤,2004)、生活形态与生育观念的关系(王树新,1994)以及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沈惠琴,2003; 王青梅,2004)等。

显然,学者们对妊娠妇女这一群体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研究角度并没有从消费者行为学视野下展开。这种研究的缺失,不仅影响了消费者行为学在理论上的完整性,更重要的可能会因为不能有效地满足妊娠妇女对其所选择的生活形态的追求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相关企业有效地开发妊娠妇女市场和在这一市场上开展卓越的竞争。

三、 研究的内容框架、路径与方法

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的研究,需要回答研究内容、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的问题。本文借鉴消费者行为学的成果,结合孕妇群体的特殊性,对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框架性意见。

(一)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研究内容框架

在消费者行为学范式下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尚没有现成的成果可资参考,但生活形态(包括女性的生活形态)的研究却有一些成果,我们可从中借鉴以理出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内容框架。

参照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研究的内容框架包括基本内容、一般内容和特殊内容的完整体系。

1.基本内容。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应该是: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未来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基本走向如何?因此,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基本特征研究和变化发展研究。

2.一般内容。为了回答以上的基本问题,我们需要对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一般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这些一般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孕妇一般消费环境状况如何?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一般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基本分类如何?

一定时期中国孕妇主流生活形态状况如何?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与家庭生活形态关系如何?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与营销一般策略的关系如何?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变迁如何?

以上的问题构成了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研究的一般内容

3.特殊内容。除了一般性问题外,对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纵深了解和把握,还有赖于对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许多特殊问题的研究。这些特殊问题构成了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研究的特殊内容:

中国孕妇各种特殊消费环境的研究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各种特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如亚文化因素和气候因素)

不同族群的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特性研究

不同族群的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

不同族群的中国孕妇生活形态与营销策略的关系研究

不同族群的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有的孕妇生活形态(如独生代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

具体行业、产品、品牌与孕妇生活形态的关系研究

(二)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研究路径

生活形态往往表现为主体的人在某种情景下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特定使用或消费。这就决定了研究孕妇生活形态的具体切入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孕妇本身的路径或称“人”的路径;二是产品(服务)的路径或称“物”的路径;三是具体的活动路径或称“场景”路径。如图1所示:

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它还是个人在社会中是哪种人和不是哪种人的声明。从生活方式的这种群体意义出发,我们有可能通过对孕妇本身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的静态扫描,来发现孕妇生活形态的群体性特征。从孕妇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宏观层面,到家庭、角色身份与参照性群体,再到个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扫描,直到对孕妇心理的透视,这样层层剥离的结果,就有可能发现具有类的差异的孕妇生活形态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孕妇生活形态研究的“人”的路径。

作为群体身份的孕妇生活形态,需要许多象征物来区分和界定其群体性质。这些象征物都是一些具体的产品和品牌。这些产品和品牌会构成群体身份的象征体系。孕妇正是利用一系列被称为消费集群的产品来界定、传播和扮演社会角色的。因此,我们有可能通过识别一系列看上去在孕妇消费者观念中与特定的生活形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来识别和确认出不同种类的孕妇生活形态。也就是利用“物”的路径研究孕妇生活形态。

采用生活形态的方法研究孕妇消费者本身就意味着从行为模式(patterns of behavior)的角度来了解孕妇消费者。孕妇生活形态表示了孕妇用什么方式来享受人生并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这就使研究者有可能通过孕妇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对产品的选择、消费和处置等活动来把握孕妇的生活形态特征。这是对孕妇生活形态最直接的研究。这种研究路径就是所谓的“活动”路径。

以上三种路径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孕妇生活形态。究竟应沿着什么路径来研究孕妇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

(三)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方法

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重点应在于找出中国孕妇生活形态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下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一般来说,聚类分群研究、相关性研究和比较性研究应该是较常用的实证方法。但在应用这些方法前,首先要寻找或设计出适合的测量工具——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量表,这也是中国孕妇生活形态实证研究中最关键的一步。

目前西方关于生活形态研究的测量工具大概有AIO清单、VALS模型、RVS量表、LOV量表、PRIZM方法等几类,但这些量表都是基于西方消费者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研究发展而来,不一定适合与西方消费者有巨大差异的中国消费者。并且,妊娠妇女作为一个处于过渡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女性消费群,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于适当的测量工具需求会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应在参考相关生活形态测量工具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意见法、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法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妊娠妇女消费群生活形态的量表,并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去测试、调整和提高它的效度和信度。

另外,由于中国文化、社会变迁与制度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在借鉴西方消费者行为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本土,充分吸收有关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并在二者的基础上做出适合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研究的方法论上的创新,务求找到更多更好和更具特色的、能更有效地洞察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新方法。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5)

关键词:农村;微观经济组织;自组织;演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63-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前沿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理论,一般被称为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系统无须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存在着与自组织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它不能自行演化,即不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只能在外界指令的推动下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这类系统被称为“他组织系统”。

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成为自组织系统,需要具备的特征包括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性、协同性等。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变过程表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也具备自组织特征。

(一)非平衡性

非平衡性是自组织形成的前提。“耗散结构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非平衡态。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系统是孤立的、混乱无序的。”要判断这一条件是否满足,就要研究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否均匀一致,各要素之间的差异越大,系统离开平衡态就越远。

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非平衡性表现在,制度的供求关系不均衡。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诞生或是由农民制度需求推动,或是由于政府制度供给引导,很少出现二者同步的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年后,政府的相关法律才出台。

(二)非线性

“走向自组织的体系必须是一个非线性体系。如果体系是一个线性体系,那它根本被排除了出现有序结构的可能性。”为了使一个系统具有非线性,那么其组成要素间必须相互独立且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它们的数量必须大于等于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大于等于三。

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非线性,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构成要素中,农民占多数,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还包括各级管理者,数量远大于三。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类似于“他系统”,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外界干预并没有使之高效、有序的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包括成员大会(权力机构),监事或者监事会,理事长(本社的法定代表人)和理事会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理事长聘任)。这些人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涨落性

普利高津指出:“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所谓涨落就是指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随机扰动,这种扰动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的作用往往很大,它通过破坏系统的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推动系统向有序结构进化。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随机扰动因素,包括与政府推动,市场经济风险,农民自身的需求等诸多因素。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在创建初期都能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但经过一段时间通常出现组织效率下滑的情形。然后被一种新的组织代替。在政府强力推动和农民积极配合下,在全国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后,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发展处于低谷。随着市场经济对农业影响的强化,农民意识到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要性,于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又逐渐发展起来。

(四)协同性

系统内外大量的涨落的存在使系统走向有序有了可能,但必须在系统内各个要素都达到协同,真正的有序结构才能形成。

制度的供求关系一般是在农民强烈需求的推动或政府强势推动下达到均衡。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复兴,首先是农民需求导致的结果,随后政府提供了制度供给,通过相关法律加以规范。

市场经济是以自组织运行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形态,而由于市场自身特点使得其具有鲜明的自组织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资源分布,各子系统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供需关系的非平衡性;存在非单一的多样性的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在进行经营决策时的非线;存在着体现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各种涨落;各个组成要素存在着各种方式的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协同性。

二、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演化的自组织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化进程所体现的特征与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有高度的相似性。

一般而言,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有三种:

(1)经过“临界”状态的突变途径

其中,经过“临界”状态突变途径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最引人注目。例如,在“临界”状态下即系统经过“临界点”时,系统突变前的状态与突变后的状态变得无法区分,此时,系统的状态是极不稳定的,系统突变前的状态与突变后的状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

(2)不经过“临界”状态的突变途径

不经过“临界”状态的突变途径相对简单。在系统演化的微观图景中,系统突变前的状态与突变后的状态是可以区分的。在演化早期,系统以突变前的状态为主要状态,而突变后的状态是以一种“晶核”的形式含在系统突变前的状态中的;而后,系统的这种“晶核”(即突变后的状态)愈益发展,最终变为系统的占据支配地位的状态。在第一种演化途径中,突变的是系统的某些关键性演化性质,系统的整体状态并未突变;而在第二种演化途径中,突变的是系统的整体状态,系统的某些关键性演化性质并未突变。

(3)渐变途径

自组织的渐变以改进、完善现有系统为主要目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缓慢地进化。它通常只对一两个组织构成要素进行调整,其变革的过程比较稳定,波动也比较小。

综合上述三种途径,自组织系统理论所刻画的系统演化可以概括为:在开放的、远离平衡的和有外部物质、能量、信息的非特定输入/输出的条件下,系统以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为动力即以其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为动力,同时受到内、外涨落的随机启动,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同效应,其协同关联所产生的“序参量”(即集体运动的基本模式)又进一步支配了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从而使系统走入循环、交叉作用并关联于放大的循环链圈之中。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化进程在不同时期,体现了上述三种演变途径。有时为了减少创新的阻力和

风险,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化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渐变型组织创新使改革的过程拉得很长,将所有变革的内容分散在几个阶段中,逐步实现最终目标。创新后的组织是在原来组织的基础上一点点的渐进演化而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后的组织只在局部进行了创新。但在涉及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关键问题上,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重大问题上,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变往往遵循突变途径。

图中,点A和B是临界点。点A前后的变化说明,1949年解放后,我国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土地私有逐渐演变为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公有。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个体生产逐渐演变为集体生产。

点B前后的变化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特征发生深刻变化,开始面向市场经济组织生产。

点A和B之间的小幅变化,是我国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渐变过程。例如,互助组演变为初级社,高级社演变为等。

1978年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是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诞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化进程可以看出,外部条件特别是政府引导在组织的演化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抵御市场风险的制度需求对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三、政策含义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6)

一、突出的民族性

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具阶级性、民族性和普世性相统一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统一的内在结构关系有所不同。政治与法律的阶级性最突出,民族性其次。文艺,尤其宗教最为突出的是普世性。而道德,恰恰是民族性最为突出。道德从来是民族的道德,表现出独有的民族风格,反映着鲜明的民族性格。在这一个民族被视为善的行为,在另一个民族中可能就不被允许;甚至某一种环境、某一些人身上是道德的,在另一个环境、另一些人身上就是不道德。可见,道德总是存在于特定的人群和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道德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时,曾把以往社会的道德归结为阶级的道德,强调道德的阶级性特征,这显然是从当时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向不平等的剥削制度作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否认道德的民族性和普世性特征。实际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道德的民族差异性还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体现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使道德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构成要素。

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均衡性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特征,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在构成上是不一样的。政治与法律的内涵主要是价值观念和标准,集中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一国的政治和法律本质上是从维护该国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和法律在今天实际上仍然十分罕见。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以形象的思维方式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人们崇尚和追求美和善的生活。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重视的是艺术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有时尽管描写的是理想化的情节,但人们还是对其流连忘返,就因为其思想内容具有超越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宗教对人们心灵的影响主要是凭借其超越性价值。对“主”或“神”的敬仰和信仰,可以使人产生敬畏和归属心理,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安宁,调节人的心理,减轻不安全感。这是人们信教的根本原因所在。而道德在其真理与价值两者在由此构成的相统一的结构关系中是比较均衡的,一般不存在主次的问题。过去中国人理解道德时习惯于只将其看成是一种价值,用“应当”的命令方式将其区别于政治和法律,这其实是有悖于道德的基本特性的。道德在内涵上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作为真理,它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并与其他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联系,一定社会的道德应能真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政治和法律的建设大体上相协调,与大多数人道德品质的实际水平大体上相一致。正因为如此,道德能够充当评判社会文明进步的实际水平的真理尺度。而道德作为价值形式,一方面引导人们向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看齐,满足现实社会的和谐要求,另一方面要引领社会不断走向超越现实标准的理想境界,引导人们不断走向崇高,因此道德总是会表现为对人行为和欲望的一种约束,总是要求在或多或少的自我利益牺牲中实现。前者,即所谓道德的广泛性要求,后者则是先进性要求;社会道德应当是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统一体。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充当着引领社会和人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指南针。把道德看成是真理与价值大体上处于均衡状态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地提倡道德、开展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社会提倡的道德和要求人们所具有的道德素质,首先应当是真实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其次才是价值和价值导向问题。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和个人所具有的道德素质,都应当做到真与善的统一。

三、明显的精神强制性

道德和政治、法律、文艺、宗教,都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功能,都包含着价值因素,在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但在强制性这一点上表现程度不同。政治与法律的强制性最为明显,而且主要是对群体成员进行外在的行为强制,并渐渐形成心理上的强制性的影响。文学艺术对人行为的强制性影响很弱,而对人的心理影响却比较强烈。这种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优良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潜移默化的,不良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则往往是立竿见影的,后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反映比较明显,如有一些青少年看了黄色的作品便随之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做法,有的甚至因此而违法犯罪。宗教对人们的影响都是从价值导向开始,而最终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对人的精神强制最为明显。这种精神强制一般也是以对教徒实行行为规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有的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道德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是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指南针”。相比较而言,道德的精神强制特征其实比其价值导向特征更为明显。维系道德离不开人们的内心信念,良知、道德感等是人们内心的“法官”,是监督和调整人的价值取向、实行精神强制的心理机制。良心会使人在做了合乎道德的事情之后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产生荣誉感和幸福感;也会使人在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之后感受到失去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产生羞耻感和痛苦,这就是精神强制。相对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来说,道德的精神强制普遍性较强,只要是思维能力正常的人都会感受到道德的精神强制作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人都会有一个内心的道德法庭,感到这个“法庭”的“法官”在时刻注视和审判自己。轻视甚至忽视道德的精神强制性,是“道德无用论”的典型表现。过去,中国人看道德更多的是看道德的价值导向的一面,而对道德的精神强制性的一面重视不够,这种思维定势是需要改变的,它涉及到如何看待道德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道德建设,道德建设需要与其他方面尤其是经济、政治和法律建设协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肯定和强调道德对人具有精神强制性特征,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四、广泛的渗透性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篇(7)

摘 要 通过分析当今说话人识别系统中常用的语音特征和基本的说话人识别方法,本文采用多门限多判决的动态时间规整算法作为识别方法,并提取出美尔频率倒谱及其差分、线性预测倒谱及其差分、基音周期、短时谱的临界带特征矢量和子带能量倒谱等多种语音特征进行互相组合,找出了相应于该识别方法的最优特征组合。 关键词 说话人识别;动态时间规整;特征组合 1 引言 说话人识别是语音识别的一个分支,在公安侦察、声控系统、医疗诊断、电子金融业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和语音识别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注意语音信号中的语义内容,而是希望从语音信号中提取出个人的信息特征。从这点上说,说话人识别是企求挖掘出包含在语音信号中的个性因素。而语音识别是企求从不同人的语音信号中寻找共同因素。 通过分析前人对说话人识别的工作总结,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别率,本文采用了多门限多判决的改进的动态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 ,简称dtw)方法进行说话人辨认,在增加少量运算代价的情况下,新方法改善了辨认系统的性能。 说话人识别是企求挖掘出包含在语音信号中的个性特征而后进行识别。WwW.133229.coM一般说来,单一参量很难使系统性能可靠,因为它不能充分描绘说话人的个体特征,其中会包含语义信息,或只是说话人特征的某一方面,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要采用不同参量的集合。因此,本文将提取的多种特征进行不同的组合,试图寻找出相应于上述识别方法的具有较高识别率的语音特征组合。 2 语音特征的提取 在提取特征之前,所采集的语音信号必须经过预处理,一般包括预加重、加窗和分帧。为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精度,在预处理后要进行端点检测。本文利用语音短时能频值[5]作为端点检测的参数,这种方法相当于在传统方法中,以背景噪声的短时能频值为基准对绝对门限值作调整,结果表明能频值端点检测的方法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准确率较好[5]。 本文利用了“短时分析技术”[1]提取了以下几种常用特征:16维的美尔倒谱参数mfcc及其差分系数mfcc、12维的线性预测倒谱参数(lpcc)及其差分系数lpcc、12维的美尔线性预测差分倒谱系数[1](lpcmcc)、基音周期p及其差分p、18维的短时谱的临界带特征矢量[1](本文用gl表示)和子带能量倒谱[6](sub-band mfcc,本文用sbc表示)系数及其差分(sbc)。其中,本文是采用自相关方法提取的基音周期,并运用了二次平滑算法[1]去除了基音轨迹中的“野点”。在提取子带能量倒谱时,本文是将语音信号按照mel刻度在树结构中的多级子带分解为11个子带信号进行计算的。 3 说话人识别方法 3.1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动态时间规整匹配是基于动态规划的思想,解决了发音长短不一的匹配问题,把时间规整和距离测度计算结合起来的一种非线性规正技术,是语音识别中出现较早、较为经典的一种算法。设测试语音参数共有 i 帧矢量,则测试语音模板的特征矢量序列为x=(x1 、x2 、…、xi),参考语音参数共有 j 帧,则参考模板的特征矢量序列为y=(y1 、y2 、…、yj )。且 i≠j,则动态时间规整就是要找到一个时间规整函数 j=w(i) ,将测试矢量的时间轴 i 非线性地映射到参考模板的时间轴 j上,并使该函数 w 满足下式: (3.1) 其中, 是第 i 帧测试矢量xi 和第 j 帧模板矢量 yj 之间的距离测度,一般这个距离测度采用欧氏距离的平方,如(3.2)式所示。d则是处于最优时间规整情况下两矢量的距离。 (3.2) 其中 xi=( xi1, xi2,xi3 ,…,xin), yj=( yj1,yj2 ,yj3 ,…,yjn ),n是特征矢量维数。 实际应用中,dtw一般采用动态规划技术(dp)来实现[1]。动态规划是一种最优化算法,其原理如图1所示。将测试模板的各帧 i=1,2,......,i 作为二维直角坐标系的横轴,参考模板的各帧号j=1,2,......,j 作为纵轴。通常规整函数w(i) 被限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内,如图1,它的一条边的斜率为2,另一条边的斜率为1/2 。规整函数的起始点为 (1,1),终止点为(i,j) ,即w(1) =1,w(i)=j 。 的斜率为0、1或2;否则就为1或2。这是一种简单的局部路径限制。 求最佳路径问题可以归结为满足局部路径约束条件,使得沿路径的累积距离最小。 搜索该路径的方法:从(1,1) 点出发,可以展开若干条满足局部路径约束条件的路径。假设可以计算每条路径达到 (i,j)点时的总的累积距离,具有最小累积距离者即为最佳路径。 这个最小累积距离即为测试语音模板与参考模板语音之间的距离。则与测试模板距离最小的参考模板对应的说话人即判为识别结果。 3.2 改进的多门限多判决的动态时间规整方法 很显然,在模板库中总的词条数目不变时,增加模板的数量会提高识别率,但是模板数目的增加也会带来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的问题。因此,本文在说话人辨认系统中采取了多门限多次判决方法[2],系统参考模板库中共存有四套模板。输入语音构成的测试模板先跟第一套模板进行匹配,求出与每个模板的最佳匹配距离,距离最小者作为候选输出。设定一个拒绝门限,若最小匹配距离也大于该门限,则表明该输入语音不在语音库范围内,停止下一步匹配,结果判该输入语音对应的说话人为库外人员。另外再设一个接受门限,若匹配距离小于该门限,则候选输出为正式的输出;否则,再进行第二轮匹配,即与第二套模板进行匹配.这样一直到第四套模板,如果此时还没有得到理想的输出,则可综合评价四次匹配结果,得出最后的输出结果。此外,为了减少多轮匹配的计算量,定义一个差别阈值[2],在每轮匹配结束后,计算最小匹配距离与其他模板匹配距离的差别,若所有的差别均大于差别阈值,则表明输入模板与候选输出模板较其他模板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作为正式的输出。若仍有模板的差别小于差别阈值,则表明这些模板与候选输出模板之间还可能存在混淆,需待下一轮匹配进行澄清。因此在下一轮匹配时,只需计算输入语音与这些模板之间的匹配距离,而将其他模板排除在外。 本文的拒绝门限设定为在两个参考模板中对候选输出者的语音进行模板匹配得到的累积距离dr 的倍数,即 (λ>1 )为拒绝门限。接受门限则设定为: ,其中 0<σ<1, 是根据使用不同的特征矢量分别设定的。 由于人的语音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会受到健康和感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随着训练时间与使用时间间隔的加长,系统的性能肯定会有所下降。为了维持系统性能,一种解决办法是在训练时所取得语音样本来自不同的时间,比如相隔几天或几周,但这样往往难以做到。因此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参考模型,即是在每次成功的识别以后,把当时说话人的语音提取得到的特征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到原来的参考模板中,以保证对使用者说话状态的跟踪[1]。

4 识别实验 4.1 数据来源及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目前尚无说话人识别的标准数据库,本实验所用的语音数据均在普通实验室环境下,采用sound-blaster16声霸卡和耳机自带话筒录音采集,录音软件为sonic foundry sound forge6.0。录制了15个人(包括10男,5女),5秒钟的语音。本实验的采样频率为11025hz,量化值为16bit。录音数据按帧长256点,帧移为128点,预加重为 ,加汉宁窗逐帧提取语音特征。所用的语音特征是第2节中提取的语音特征进行不同的组合所得到的特征组合。 4.2 文本相关说话人辨认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动态时间规整方法作为文本相关的说话人识别方法,其识别流程图如图2所示,其中 和 分别为拒绝门限和接受门限。实验都是采用matlab6.5作为开发环境,分别针对不同的特征矢量组合做了三类实验。说话人辨认系统的目的是利用机器自动辨认出待识别的语音是来自待考察的人员中的哪一个,判断待识别语音所属的说话人的身份。 实验一:每人每遍说相同内容的一段5秒内的语句,语音材料为朗读报刊杂志中的一到两句话,共录制4遍,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音内容。先分别单独使用提取出的语音特征作为特征矢量用dtw算法进行识别,而后将其组合成不同的组合特征矢量进行识别,以正识率为评价标准。 实验二:每人每遍说相同内容的一段5秒内的语句,语音材料为朗读报刊杂志中的一到两句话,共录制4遍,不同的人有说相同的语音内容。 实验三:每人每遍说不同内容的一段5秒内的语句,语音材料为朗读报刊杂志中的一到两句话,共录制4遍,不同的人有说相同的语音内容。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表1 说话人辨认系统中不同语音特征的比较识别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其所得的结果如上表1所示。由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单独使用说话人的语音特征所得的识别结果不如组合使用时的效果好。而在组合使用特征时,mfcc及mfcc同p及p组合和lpcc及lpcc与p及p的组合,收到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美尔倒谱参数mfcc充分利用了人耳感知系统特性计算出来的特征参数,符合人耳听觉特性,并且能很好的反映语音内容;同时基音周期p描述了说话人个性语音中最基本的信息,而mfcc和p则分别是反映了人耳听觉特性的动态特征和基音周期变化的动态特征,这样将说话人语音的静态特征与动态特征相互组合进行文本相关的说话人辨认,效果最为理想。而lpcc及 lpcc与p及 p的组合特征,是结合了反映说话人声道的静态及动态特性的线性预测倒谱及其差分与基音周期的动静态特征,同样在说话人辨认实验中达到了理想的识别结果。 本实验还利用了短时谱分析得到的短时谱临界带特征矢量同p及p进行组合。在辨认系统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正识率达到了93.3%。而子带能量倒谱的效果并不如理想中好,原因可能是子带的分段数过少,提取过程还不够精确。 由辨认实验三可以看出,当说话人在参考模板和测试模板中说不同内容的语音时,各种特征组合所得到的识别结果都不理想,说明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进行文本无关的说话人识别,效果并不理想。 同时,我们发现当拒绝门限或接受门限设得过高时都会使错误接受率降低,但这样就增高了错误拒绝率,这对于安全系数要求不高的场所(例如,大量使用者利用电话访问公共数据库)会造成用户的不满。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设定门限值。而说话人辨认系统的识别率不仅与门限设置有关,还与识别的人数多少有关,人数越多,识别率越低,所用的计算时间也逐渐增长。 5 结束语 由上面所得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利用改进的多门限多判决dtw法作为说话人识别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说话人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并且利用多种语音特征组合作为识别的特征矢量时,也获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找出了几种具有较高识别率的特征组合,为进一步研究说话人识别方法提供了更多的语音特征组合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力.语音信号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程利忠, 张宪民. 基于语音识别的说话人身份辨识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32(9):86~89. [3]李蕴华.将倒谱参数与基音信息有效结合进行说话人辨认[j].信号处理, vol.16 , 2000. 3 : 85-89 . [4] zhangwan-feng,wu zhao-hui,yangy ing-chun,ma zh i-you, feature combination for speaker identification[j] , vol . 21 , 2003 . 3 : 10-15. [5] 刘永红.说话人识别系统的研究[d].研究生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3.4 [6] 王金甲.噪声环境下鲁棒性文本自由说话人辨认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院,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