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31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1)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险因素;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7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产生的致盲率逐年递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产生因素较为复杂, 造成其发病产生的机制还在研究探讨中, 是当前医疗界解决糖尿病综合性并发症的重点攻关课题[1-5]。为了全面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治疗措施和高危因素, 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与结果做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6例, 女60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55.8±6.4)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断标准。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3例。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药治疗, 即二甲双胍0.25 g/粒, 3次/d, 阿司匹林300 mg, 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芪黄明目胶囊治疗, 4粒/次, 3次/d, 温开水送服, 60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 2. 2 护理方法

1. 2. 2. 1 心理护理措施 临床中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表现而产生非常明显的忧郁状态, 这产生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失去信心的问题, 是造成对治疗护理效果负面影响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 因此需要加紧进行有效的干预疏导工作, 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心理[6-8]。

1. 2. 2. 2 健康知识教育 护理人员有必要对相关的病患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教育讲座, 将必要的注意事项传达给患者及其家属, 帮助患者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 强化治疗效果[9, 10]。

1. 2. 2. 3 综合干预 综合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和运动行为干预以及一定的科学用药护理措施,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非常重要, 科学控制饮食能够降低糖尿病的症状, 合理有效的锻炼也可以让患者的症状减轻[11-15]。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需要严格管理好患者的饮食行为, 敦促患者进行适当的科学合理运动, 以协助患者进行科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控。遵医用药、注意自身的病情观察, 提高防治意识, 增强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 特别是敦促患者积极进行定期的相关检查 [2]。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4]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考先相关文献进行评定。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级别。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4例, 有效3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5.24%,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0例, 有效30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9.37%,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损害, 随着病情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逐渐发展, 由最初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发展为中重度血管闭塞。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症”范畴, 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虚导致血液无法润目即可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芪黄明目胶囊是采用纯中药制剂制成的中成药, 主要成分包括黄芪、赤芍、生地黄、决明子等, 具有较好的益气养阴、化阴明目功效, 与西医联合治疗,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3. 2 危险因素

3. 2. 1 病程及年龄 原生疾病病程是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更是作为一项严重并发症, 更需要关注相应的病程情况。了解患者的病程情况将非常关键。当前治疗条件下, 在病程逐渐增高的过程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几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4]。

3. 2. 2 血糖状况 餐后2 h血糖和空腹血糖。血糖水平的不良变化是影响着糖尿病患者产生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阶段血糖状况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又一项紧密相关的指标, 想要较为清晰准确地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状况, 就必须监测患者在这一过程中餐后2 h内的血糖情况[5]。

3. 2. 3 血压情况 据相关研究已经得出, 已在当前临床上通过定期观测患者的先关血液情况, 尤其是验证高血压状况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非常具有伴生性, 虽然不能严格地确定其具有的关联性, 但是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尤其是收缩压水平的监测非常有必要。

3. 2. 4 血脂状况 想要达到监测和反映出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状况, 就必须研究获取患者的血脂情况, 在当前的临床验证下, 能够确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就是包括甘油三酯在内的高危因子, 因而需要在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监测[15]。

通过上述分析, 得知糖尿病病程、患者年龄、血压、血脂情况等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 在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 应积极避免高危因素, 并辅之以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 对确保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门愿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6(1):62-64.

[2] 杨泉, 陈红宇, 李瑛, 等. 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 护理杂志, 2011, 28(14):9-12.

[3] 柏宁. 探析护理对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7):190.

[4] 杨春晓, 陈凯. 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 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10):58.

[5] 刘秀艳, 刘玉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6):360-361.

[6] S佩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研究进展. 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4):193-195.

[7] 李瑛, 杨泉, 陈红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及干预效果评价. 护理学报, 2011, 18(2):74-76.

[8] 冀玉霞, 石红岩, 岳晶晶.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22):134-136.

[9] 白丽光.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家属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21):5011-5012.

[10] 吴云燕, 郭玲, 李莉, 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例护理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10):931-932.

[11] 谷玲, 姜岩, 周跃群. 熊胆逐瘀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体会. 辽宁中医杂志, 2005, 32(5):488-489.

[12] 冯伶俐, 吴伯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3):79-81.

[13] 褚晓蒙.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31):218-219.

[14] 赵维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治疗的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32):128-129.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30-01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病,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为痛苦的慢性并发症。由于对糖尿病足缺乏特效疗法,如果经内科积极保守治疗仍控制不住病情发展,一旦出现肢体坏疽,只能行截肢手术。对于一名糖尿病患者来说,治好足部溃疡十分重要,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对足部的伤口不注意护理或护理不当,而导致发生糖尿病足的。临床上曾遇1例糖尿病足患者,密切配合医生护士,在严格控制血糖、被动脂抗凝及抗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终使溃疡愈合,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5岁。因痛性溃疡3天入院。该患者双足皮温低,足趾发绀,左足趾跖痛性痉挛,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左足底第一跖处皮肤可见2×3c的浅表溃疡,疼痛明显。既往有糖尿病史13年,入院后查血糖14mmol/l,诊断为Ⅰ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3)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治疗;护理干预;效果

3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3-02

临床中糖尿病较为常见,该病的病程较长,且需终生接受治疗,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等的逐渐转变,使得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尿病的社区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本文主要就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某社区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2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92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18;患者年龄在36-71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6±2.36)岁;患者病程在2-13年,平均病程为(6±1.97)年;给予对照组患者社区治疗;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6:21,患者年龄在3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02)岁;患者病程在2-12年,平均病程为(6±1.31)年;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本次所选糖尿病患者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相关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所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以及认知障碍等,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社区护理干预,①建立档案;帮助患者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档案,登记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以及联系的方式等;同时,社区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相关糖尿病的知识;②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在进入社区后,应及时安排社区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③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干预:同时,社区护理人员还应及时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低糖的食物,尽量少食多餐;④给予患者运动护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相应的运动指导,并告知患者适当运动对提升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的重要性;⑤给予患者药物护理:社区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并向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时间以及方式,告知患者随意中止药物治疗对疾病康复的影响。

1.4评定标准治疗及护理期间,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h血糖(2hPBG)进行监测并记录,并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对其治疗及护理的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FBG下降30%及其以上或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78%,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多因机体胰岛素的缺失或抵抗导致机体内胰岛素不足,致使血糖上升,是一种慢性疾病。据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居于世界第二,我国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约占9.3%。随着社会经济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护理服务,社区医疗因此应运而生。

糖尿病属于慢性且终身性的疾病,其血糖控制效果欠佳,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且由于长期服药,极易加重患者经济以及心理等负担,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疗效。因此,针对糖尿病的病情以及患者机体、心理以及生理等问题,给予其相应的社区治疗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升患者药物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进而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社区治疗及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78%,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社区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庞晴,黄秋鹏,何霁,袁静,杨晓清.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1(10):78-79.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4)

关键词 糖尿病 结节性痒疹 治疗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7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71

结节性痒疹(PN)是一种以剧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当糖尿病(DM)合并PN时,由于患者常存在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经病变,以及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致使皮肤细胞脱水,皮肤更为干燥,瘙痒更加剧烈,易造成顽固性的皮肤损害。

结节性痒疹(PN)是一种以剧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当糖尿病(DM)合并PN时,由于患者常存在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经病变,以及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致使皮肤细胞脱水,皮肤更为干燥,瘙痒更加剧烈,易造成顽固性的皮肤损害。

2007~2011年收治糖尿病合并结节性痒疹患者2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由于精神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等抗胰岛素激素增多,使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影响治疗。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结节性痒疹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消除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从而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本组患者的合并症均治愈,且血糖控制平稳,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2007~2011年收治糖尿病合并结节性痒疹患者2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由于精神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等抗胰岛素激素增多,使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影响治疗。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结节性痒疹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消除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从而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本组患者的合并症均治愈,且血糖控制平稳,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结节性痒疹患者23例,女19例,男4例,年龄52~77岁,糖尿病病史8~12年,皮肤病变8~15个月,均为2型糖尿病。

2007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结节性痒疹患者23例,女19例,男4例,年龄52~77岁,糖尿病病史8~12年,皮肤病变8~15个月,均为2型糖尿病。

临床特征:初起为数目不定的淡红色丘疹,好发于四肢身侧及手足背部,逐渐扩大到黄豆大小红褐色半球形结节。伴有阵发性剧痒,局部皮肤抓挠后破溃、感染,其中15例体温高达38.5℃以上;发病期间空腹血糖(FPG)15.7~18.6mmol/L。入院后查体,可见四肢多发散在的孤立性结节样红色皮疹,结节周围皮肤表面粗糙呈疣状,因搔抓而有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瘙痒剧烈。

临床特征:初起为数目不定的淡红色丘疹,好发于四肢身侧及手足背部,逐渐扩大到黄豆大小红褐色半球形结节。伴有阵发性剧痒,局部皮肤抓挠后破溃、感染,其中15例体温高达38.5℃以上;发病期间空腹血糖(FPG)15.7~18.6mmol/L。入院后查体,可见四肢多发散在的孤立性结节样红色皮疹,结节周围皮肤表面粗糙呈疣状,因搔抓而有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瘙痒剧烈。

治疗措施:入院后均口服降糖药物和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及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使用有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等治疗,患者血糖及并发症控制良好;皮疹全部消退,瘙痒完全缓解,破溃处皮肤愈合呈色素沉着。平均住院30天均治愈出院。

治疗措施:入院后均口服降糖药物和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及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使用有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等治疗,患者血糖及并发症控制良好;皮疹全部消退,瘙痒完全缓解,破溃处皮肤愈合呈色素沉着。平均住院30天均治愈出院。

治疗与护理

治疗与护理

瘙痒部位的皮肤可用自制中药无菌溶液消炎止痒,可用黑故子15g,鸦胆子、黄连各9g,冰片、雄黄各6g,轻粉3g,75%乙醇100ml,将前6味(鸦胆子去壳用核仁)捣碎,置容器中,加入乙醇,密封浸泡七天后即可取用,配制成具有解毒、腐蚀、止痒、消炎作用的无菌溶液,只可外用。用棉签蘸取药液涂于结节表面,3~4次/日,勿涂至正常皮肤,动作轻柔,勿损伤病变皮肤以免造成破溃。23例患者在涂擦14天后,瘙痒完全缓解。其次,可用0.5%普鲁卡因10ml加泼尼松龙5mg,作痒疹结节周围封闭,每处0.5~1.0ml,每周封闭2次,同样起到解痛、止痒的效果。

瘙痒部位的皮肤可用自制中药无菌溶液消炎止痒,可用黑故子15g,鸦胆子、黄连各9g,冰片、雄黄各6g,轻粉3g,75%乙醇100ml,将前6味(鸦胆子去壳用核仁)捣碎,置容器中,加入乙醇,密封浸泡七天后即可取用,配制成具有解毒、腐蚀、止痒、消炎作用的无菌溶液,只可外用。用棉签蘸取药液涂于结节表面,3~4次/日,勿涂至正常皮肤,动作轻柔,勿损伤病变皮肤以免造成破溃。23例患者在涂擦14天后,瘙痒完全缓解。其次,可用0.5%普鲁卡因10ml加泼尼松龙5mg,作痒疹结节周围封闭,每处0.5~1.0ml,每周封闭2次,同样起到解痛、止痒的效果。

控制与预防感染: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剂量、疗程长短应根据病的性质、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及个体内在的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将疗程分为阶段性,短程用药可分治疗阶段和减量阶段,长程用药可分首剂量、控制量及维持量3个阶段。此类患者常采用冲击疗法,在确定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最常用甲基泼尼松龙0.5~1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日,视病情可连用5~7天。同时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皮肤感染的控制情况及体温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剂量或更换抗生素。

控制与预防感染: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剂量、疗程长短应根据病的性质、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及个体内在的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将疗程分为阶段性,短程用药可分治疗阶段和减量阶段,长程用药可分首剂量、控制量及维持量3个阶段。此类患者常采用冲击疗法,在确定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最常用甲基泼尼松龙0.5~1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日,视病情可连用5~7天。同时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皮肤感染的控制情况及体温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剂量或更换抗生素。

胰岛素剂量决定于血糖水平,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1]。入院后23例患者均给予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及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后,随着药物用量的增加,胰岛素用量也逐渐加大。治疗期间23例患者短效胰岛素从初始用量的18U/日增加至26~30U/日,并且剂量的分配为早餐大于晚餐大于中餐,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用量由初始时的10U/日增至14~16U/日,2次/日,或仅睡前1次,在短期内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8~6.7mmol/L,皮疹消退后,仍需要严密观察血糖变化,并遵医嘱逐渐减少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胰岛素用量。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后,嘱患者30分钟后进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餐后如出现高血糖,可小剂量追加短效胰岛素。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时,应在每晚同一时间进行注射,以确保基础胰岛素的使用。

胰岛素剂量决定于血糖水平,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1]。入院后23例患者均给予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及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后,随着药物用量的增加,胰岛素用量也逐渐加大。治疗期间23例患者短效胰岛素从初始用量的18U/日增加至26~30U/日,并且剂量的分配为早餐大于晚餐大于中餐,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用量由初始时的10U/日增至14~16U/日,2次/日,或仅睡前1次,在短期内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8~6.7mmol/L,皮疹消退后,仍需要严密观察血糖变化,并遵医嘱逐渐减少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胰岛素用量。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后,嘱患者30分钟后进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餐后如出现高血糖,可小剂量追加短效胰岛素。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时,应在每晚同一时间进行注射,以确保基础胰岛素的使用。

病情观察:遵医嘱密切监测血糖及尿常规变化,以防止血糖增高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皮疹消退后随着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胰岛素用量的减少,需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和(或)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一旦出现低血糖现象,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嘱患者卧床休息,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并给予进食黄瓜或西红柿,每30分钟监测血糖1次,至血糖回升至6mmol/L以上。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并给予进食黄瓜或西红柿,每30分钟监测血糖1次,至血糖回升至6mmol/L以上。

饮食护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观点是药物治疗+营养管理(血糖自我检测、知识教育)+适当运动[2]。血糖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饮食的质和量对糖尿病控制极为重要[3]。一般情况下,应按饮食习惯及运动量所需热量使主食及蛋白质食物较均匀地分配在三餐里,定时定量,1天3餐热量的分配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中、晚各1/3分配进餐。在严格糖尿病饮食基础上,进食清淡含纤维高的食物,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及水果,如白菜、冬瓜、黄瓜、芹菜、维生素及胡萝卜等。

饮食护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观点是药物治疗+营养管理(血糖自我检测、知识教育)+适当运动[2]。血糖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饮食的质和量对糖尿病控制极为重要[3]。一般情况下,应按饮食习惯及运动量所需热量使主食及蛋白质食物较均匀地分配在三餐里,定时定量,1天3餐热量的分配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中、晚各1/3分配进餐。在严格糖尿病饮食基础上,进食清淡含纤维高的食物,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及水果,如白菜、冬瓜、黄瓜、芹菜、维生素及胡萝卜等。

出院健康指导:本组23例患者在病情完全控制,结束抗生素治疗后出院。据此应对患者或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学会监测血糖及尿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空腹要低于7.0mmol/L,餐后控制在10.0mmol/L以内,并随访观察,以防止病情反复,教会患者正确的饮食调配及适量的有氧运动方法,按需调整治疗方案,科学用药,生活规律,忌烟忌酒限盐,树立信心,学会放松,保持良好心态,讲究个人卫生,积极预防各种感染。

出院健康指导:本组23例患者在病情完全控制,结束抗生素治疗后出院。据此应对患者或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学会监测血糖及尿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空腹要低于7.0mmol/L,餐后控制在10.0mmol/L以内,并随访观察,以防止病情反复,教会患者正确的饮食调配及适量的有氧运动方法,按需调整治疗方案,科学用药,生活规律,忌烟忌酒限盐,树立信心,学会放松,保持良好心态,讲究个人卫生,积极预防各种感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2 蒋红.饮食与肿瘤[J].实用医技杂志,2007,3(7):885-886.

2 蒋红.饮食与肿瘤[J].实用医技杂志,2007,3(7):885-886.

3 李雪琴.糖尿病营养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00-101.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a)-0156-02

胃癌是临床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45~70岁年龄阶段,其中男性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1]。据有关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胃癌并糖尿病的发生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准备工作,促进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提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2]。为研究胃癌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现特此从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随机选择了72例胃癌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详细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择的72例胃癌并糖尿病手术患者,均从该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胃癌并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择所得。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病理活检予以确诊,并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手术禁忌证者。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该次研究纳入的72例胃癌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患者36例。其中研究组患者中有24例男性研究对象,有12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4~78岁,平均(56.77±2.36)岁,病程1~5年,平均(2.2±0.7)年;常规组中有25例男性研究对象,11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2~77岁,平均(56.55±2.23)岁,病程1~6年,平均(2.5±1.1)年。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经过临床检验,结果发现无差异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并在整个围术期间进行强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评估,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比如血糖、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以及胸透等,全方位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护理措施。②术前护理,手术实施之前的4~7 d为患者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严格控制患者血糖,血糖监测4次/d,按照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合理调整胰岛素用药剂量,让血糖保持在正常且可控的范畴之内,时常询问患者饮食状况,嘱咐患者每餐进食时间一定要准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重度、中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则予以氨基酸、脂肪乳经外周静脉注射。术前3 d需要禁食,降低胃肠压力,每日取生理盐水250 mL进行洗胃2次,术前0.5 h为予以抗生素经静脉滴注,做好备皮处理,术日留置导尿管、胃管。③心理干预,此病患者的心理上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担忧、焦虑和悲观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升高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掌握患者内心特?c,向患者讲述该病的治疗方法、治疗成功的案例等,以此来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消除患者顾虑、担忧和悲观的情绪,同时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此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正确的思想指导,让患者以最好的身心状态来面对手术治疗。④饮食干预:严格控制患者饮食,让患者明白饮食干预的重要性,一日三餐一定要定量定时,并按照脂肪摄入量

1.3 观察指标

评价手术耐受性,护理后的患者,其肝肾、心肺等功能正常,血糖水平在可控范围,患者配合良好视为优;患者按照护理要求配合良好,血糖血压改善明显,视为良;患者血糖水平与护理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期间配合不良,视为差。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糖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手术耐受性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糖指标

研究组经过加强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并发症

研究组护理后,有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常规组有8例并发症患者,发生率为22.2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6)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罗湖中医院

张培红:女,大专,主管护师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DKA患者90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静脉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降至13.9 mmol/L后,转为静脉滴注;观察组持续泵入胰岛素。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两组血糖水平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总剂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及尿酮体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DKA可加快不良症状改善效率,并发症少,在应用中应加强日常护理提高疗效。

关键词 胰岛素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观察;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0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与糖尿病相关的危重疾病,诱发原因与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和护理不当可能危急患者生命[1-2]。目前小剂量胰岛素注射是治疗DKA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疗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病例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3]。我院将胰岛素泵用于DKA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DKA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31±12.50)岁;Ⅰ型糖尿病10例,Ⅱ型糖尿病35例;病程1~15年,平均(10.20±3.21)年;患者BMI平均(22.31±3.51)kg/m2。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22±11.81)岁;Ⅰ型糖尿病12例,Ⅱ型糖尿病33例;病程2~15年,平均(10.80±4.10)年,患者BMI平均(21.81±3.20)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参照《内分泌学》[4]DKA诊断标准:患者随机血糖值超出16.7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8.9 mmol/L,且尿酮体检测结果呈强阳性(+++或++++)。(2)患者均于住院期间严格按照标准饮食方案进食。(3)患者对临床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且依从。(4)排除其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1.3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补液扩容、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抗炎、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1.3.1对照组采用静脉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初始剂量0.1 U/(kg·h),持续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当下降至13.9 mmol/L后,转为应用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与胰岛素混合后静脉滴注,至酸中毒彻底纠正后,检测尿酮水平转阴时,再转换为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用药,剂量每小时0.6~1.0 U。

1.3.2观察组经皮以胰岛素泵持续泵入0.1 U/(kg·h)胰岛素,直至酸中毒得以纠正且尿酮检测转阴后,转换为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用量为基础量每小时0.6~1.0 U。

1.4胰岛素泵治疗DKA的护理

1.4.1泵前护理泵前观察患者脐周皮肤,如发生红肿破损者不易于穿刺。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护士快速准确地安装调试好胰岛素泵,注意选择相配套的输注管、电池、储药器等。用药于泵入前置于冰箱2~6 h,泵入前取出室温下促进气体溢出,防止泵容器及管路等中出现气泡,影响泵入质量[5]。

1.4.2泵中护理实施药物泵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泵管理。应在药物泵入前先向患者详细说明用泵的方法、注意事项、时间等,注意不要大幅度运动以避免管路脱出,也不可扭曲、弯折管路。如患者进行淋浴,应事先将泵装在专用袋内做好防水保护[6]。日常注意加强巡查,及时更换电池和补充用药;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红肿等症状,及时处理。密切监视患者血糖变化,指导胰岛素用量,及时发现低血糖并给予及时处理。鼓励患者健康饮食和加强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改善。

1.4.3泵后护理摘除胰岛素泵时应注意观察穿刺点皮肤状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指导患者做好穿刺点日常护理,避免感染;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合理饮食和运动,以避免摘除泵后血糖控制不佳。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复查时间。

1.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值和二氧化碳结合力,记录胰岛素使用总剂量、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等。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变化比较(表1)

2.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据统计,DKA的发病率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占15%左右[7],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DKA患者机体内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胰岛素不明显增加,这两类内分泌变化造成了代谢性酸中毒。而胰岛素不足使血糖升高,更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8]。患者机体内能量的不足易加快细胞分解加速,故而血酮体和尿酮体水平升高。由此可见,胰岛素缺乏是DKA发病的根本,采用胰岛素治疗十分关键[9]。

常规小剂量皮下多次给药对于降低血糖具有一定作用,也有利于减少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但该用药方法受客观条件影响比较大,如输液器调节的灵敏度、多次皮下注射时个人经验等均可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如胰岛素应用过程中剂量存在波动,则易引起患者机体内代谢水平变化的不稳定,不利于稳定血糖指标,影响疗效[9-11]。胰岛素泵的作用是持续、定量的提供胰岛素,模仿人体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可避免人工注射对药物剂量及血糖波动的影响[12]。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改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了其对控制患者血糖的有效性。但由于胰岛素泵可提供更稳定的胰岛素分泌,更符合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释放过程,因而可促进血糖的早期稳定,提高治疗效果。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总剂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及尿酮体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胰岛素泵入治疗较传统小剂量皮下注射给药在治疗DKA方面效率更高。同时,胰岛素泵治疗安全性好,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总之,胰岛素泵治疗DKA可加快不良症状改善效率,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在胰岛素泵的应用中应加强日常护理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映华,陈雪云,郭粉莲.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4,25(22):3431-3433.

[2]张桂香,李静.皮下胰岛素泵治疗儿童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26-28.

[3]Glaser N.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edema complicating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children[J].Pediatr Endocrinol Rev,2006,3(4):3792-3861.

[4]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1416.

[5]朱丽.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与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11):26-27.

[6]钟小艳. 胰岛素泵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1(3):13-15.

[7]龙碧.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1):1488-1490.

[8]郭洪亮. 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61-163.

[9]陈建飞.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545-546.

[10]吴立华,刘青员.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1,15(18):26-28.

[11]陈翠云,周广兰.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1):109-112.

[12]李坚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134-136.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7)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生物棉外敷 护理

糖尿病足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1]。糖尿病足按照Wagner分级法分为6个级别。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存在,但无溃疡;1级:皮肤表面破溃,无感染;2级:有较深溃疡,影响到肌肉,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级:全足坏疽[2]。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应用生物棉外敷治疗糖尿病足2级50例,并给予细致的护理,收到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的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糖尿病足2级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的溃疡范围在1cm×2cm~2cm×3cm,年龄45~65岁。其中男58例,女42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足溃疡处用2%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后,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去除坏死组织,喷以事先配好的药液(药液按以下比例配制:三莨菪碱10mg、庆大霉素8万∪、胰岛素8∪、生理盐水100ml),给予红外线灯照射20~30min后,外敷一薄层生物棉,盖以无菌敷料,每天换药1次,分泌物多时加换药1次。对照组:除不使用生物棉外其他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均以15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资料为大样本等级资料(n=50),故采用Ridi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1)愈合:溃疡面完全愈合;(2)好转:溃疡局部分泌物减少,坏死组织大部分脱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显著缩小;(3)无效:溃疡面无明显缩小,分泌物无明显减少,溃疡局部无显著变化或恶化[3]。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68%),其中治疗组愈合24例,好转21例,无效5例;对照组愈合12例,好转22例,无效16例。经Ridit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转贴于

3 护理

3.1 患足护理 治疗前取溃疡处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给医生提供用药依据。溃疡处清洗干净后敷生物棉时要使生物棉略大于创面,疮口深者用生物棉填塞,不留空隙。渗出液多时及时换药,保持疮口敷料干燥。红外线灯照射距离30~50cm,以防灼伤。患者尽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制动,定时协助更换体位,避免摩擦及受压。冬季注意保暖,禁止使用电热毯、电暖器、热水袋,以免烫伤。

3.2 饮食护理 控制总热量,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低糖、低脂肪的饮食,食谱可多样化,多食精肉、鱼汤、猪蹄等富含精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合并肾病者应限制蛋白食物,并随时监测血糖变化。

3.3 心理护理 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易造成患者和家属精神紧张恐惧,产生焦虑悲观心理,不利于康复。护士应与其多交流沟通,使其了解所患疾病,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家属应做患者的坚强后盾,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糖尿病足的预防 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脂代谢紊乱,外伤感染都是导致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护士应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时治愈皮肤感染,防止足外伤。

3.5 健康教育 教育的形式有书面、口头、录像、电话咨询及病友联谊会等,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并采取口头提问或书面考查等方法评价教育效果。

4 讨论

糖尿病足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不但疗程长,而且疗效差,花费又高,很多患者难以坚持,甚至最后截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生物棉具有活血祛瘀、镇痛消炎、促进组织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等功能,能缩短疗程,加上价格便宜,无不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综上所述,生物棉外敷治疗糖尿病足2级具有缩短疗程、减轻痛苦、价格低廉的优点,但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