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特色文化

农村特色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31

农村特色文化

农村特色文化篇(1)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渝委办发〔〕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近年来。围绕全区“1234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双十条”大力实施“九字惠民工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加强、创新中深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把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2015年,实现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不搞“一刀切、两张皮”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身“窗口、典范”建设。坚持大众化、通俗化,广泛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农民思想实际,开展理论宣讲、巡回报告,组织编写出版理论读物,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建立健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制度、阵地和队伍,切实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坚持面向基层、农村,各镇应培育“唱读讲传”活动基地,每年培育1个以上经典诵读节目、编写10个以上本土故事、开展2场以上讲故事活动专场,各村(社区)均建立红歌传唱队,农家书屋配备《读点经典》丛书,培育10名以上故事员,健全传箴言平台和激励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为主的群众性活动,提振农民“精气神”引领农村文化新时尚。坚持抓基本、强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集中性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纳入节日走访慰问对象,用民间舆论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坚持建阵地、强队伍,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留守儿童之家等平台,选好配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人员队伍,深化“五心四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突重点、破难点,狠抓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公开质量,彻底治理“难点村”保障广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鼓励和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民主管理。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村镇交通、通讯、供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商业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按照“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原则。明晰城镇发展载体脉络。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推动农村家庭普遍拥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手机、电脑”等“七大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支撑,以花木、水果、观赏鱼、蔬菜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城市需求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努力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行区”2015年,构筑起以城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

六、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快推进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街镇中心区域、各经济板块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优势互补、主题鲜明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妇女之家以及板报橱窗、文化墙、村务公开栏、村史陈列室、公益性上网场所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2015年,建成茶园文化艺术中心和各街镇文化中心(站)建成规范电子阅览室100个,农村10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区修建50个“家家乐”健身娱乐广场、50个农村社区“小游园”实现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实现“一刻钟文化”使农民出户15分钟内便能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7个以上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标准。

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发掘农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镇、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力争新增国家级保护项目2-4个、市级保护项目5-10个、区级保护项目10-20个,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在传统文化消费市场中的独特价值。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雕刻、刺绣、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杂技、绝技、花灯、龙舟、舞龙、摆手舞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发掘和保护农耕文化,拓展丰富农业功能,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大力推广迎龙镇“四季垄耕”项目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参与性强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区和示范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动农民群众自愿开展或参与节会歌会、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特别是以“节日”为主题的农村节日民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使广大农民成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农村特色文化事业的受益者。

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权,着眼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生产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坚持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村(居)定期放映惠民电影,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艺、传媒、娱乐演艺与农村实际的融合,组织和引导创作人员、市场主体创作生产一批反映特色的优秀“三农”题材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经纪人和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各种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电影企业把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送进农村,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和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故事、送书刊、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报、网、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持续宣传报道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亮点、经验。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七、夯实农村文明细胞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切实提高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及文明小康村、平安村镇、卫生村镇、森林村镇、生态文化村等各类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实效性,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把创建活动办成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助力农业生产增收、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认真贯彻《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社区)和文明镇(村)建设与管理办法》南委办发[]12号)按照“领导坚强有力、村风健康向上、村民素质较高、公共服务到位、管理建设有序、生产发展利民”标准,大力推动文明村建设;按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思想道德风尚良好、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社会管理优质高效、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基层民主健全有效、农村经济不断壮大”标准,大力推动文明镇建设。研究制定《区文明集市创建管理办法》组织农村集市积极创建“经营诚信守法、管理秩序良好、环境整洁卫生、引领文明风尚”文明集市。深化文明细胞建设,以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创建评比活动。启动实施“建文化大院、创文明示范村”工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文明与文化相结合、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创建与创收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各类特色创建活动。2015年,全区力争拥有2个以上全国文明镇、5个以上市级文明镇标兵、10个以上市级文明村、20个以上区级文明村。

探索推广城乡文明共创的参与式方法,坚持城乡文化平等互动、城乡资源共建双赢。大力实施“单位支持农村、社区支持农业”行动。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各类创建资源,结合“三进三同”四个一”活动实行城乡联动,使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综合整治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对周边村镇的带动作用,确定一批关联度高、操作性强的城乡共建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所在地街镇、村社共同开展创建活动,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设施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针对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考核测评内容。组织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两新”组织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全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与村镇开展“争当文明先锋共建‘窗口、典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等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

八、营造互助友爱良好氛围,拓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关爱行动,组织发动城市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空巢老人和农民工“三大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文明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示范岗等平台,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十万家庭十万爱,城里乡里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城市志愿者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家庭结对,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农村技术能手作用,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等服务。从大学生和城市文化文艺人才中向镇综合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者,从农村骨干中培养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进院坝,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力争实现镇级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组织健全、人员充实、实效突出的村镇志愿者队伍达到20支,并通过开通村居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村居管理形式、优化基层自治,大力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

九、形成推进工作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农村特色文化篇(2)

所谓的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活为目的,仅仅依靠我国的市场不能够、不适合提供或者说市场不能够完全提供的,具有强大的外部效应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或者是文化活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有: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我国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改变农村风貌,树立农村新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要求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的文化。然而,加快农村文化的发展,这又需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的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和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全面、持续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面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的现状,但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日渐明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在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然而,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受我国历史因素和当前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村文化变得很贫乏落后,最终造成我国农村文化一直滞后于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并且,科学技术是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加强我国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协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已经实现由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并且,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向农村转移。服务型理念已经在我国人民心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正在我国开始积极地实践,我国政府的统治性职能逐渐弱化,社会性的职能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政府也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然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向社会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现如今,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中来,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向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转移性支付。最后,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困境以及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大、回报时间长、效益衡量难度大的公共文化建设,并且因为我国农村居民区较为分散,各地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更加需要统一的规划和差别的对待。也由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稳定社会,受众广泛,不可能通过收费等手段来排除受益人,所以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

四、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拥有政策的支持,这一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必须和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其次,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最后,在社会与市场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中给予引导和监管。其次,我国现在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农村提供符合人民意愿的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现有的供给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下,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脱节而且效率较为低下。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农民表达自己诉求和意愿的平台,充分了解人民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最后,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尤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对象的布局情况和人口情况。要以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重心,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应该满足更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乡镇一级,受农村布局分散影响受众较少。就目前大多数地区而言,加大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要尽量做到细致全面。加大提供流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普法教育、文艺演出。

五、建设农村特色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可以更好的构建社会农村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的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修养的提高,从而可以整体的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风貌。其次,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可以更好的加强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优秀文化的形成可以为培养人才提供基本的氛围,熏陶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从而,为农村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才服务。最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消遣方式。

六、结语

农村特色文化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

《道德经》中“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告诉我们:“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一个具有璀璨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生命力必然是强大无比、仄仄生辉,璀璨的企业文化犹如神奇的魔力,使其员工在其金色闪光下游刃有余、不遗余力的工作,使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拥有“义结金兰”、攻不可破的合作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张华丽明信片成就魅力无穷的企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企业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品质高雅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1]”。各省农村商业银行于2012年改制成立,要使农商行在在众多同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之解读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时刻都要有一种文化来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协调和激励,协调机制着眼于职工自身的能动性,则赋予人们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是一种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协调;激励机制在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支持下为职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提供了手段。

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之所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法人治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经营管理,是为了紧跟时代节奏,适应发展要求。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以“农”为基点、以“农”为核心又包涵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特色是由它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决定的,其经营网点主要遍布于中国广阔的农村,主要客户是被看成弱势群体而又是刚刚崛起的新时代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农村与城市之间主要金融业务往来。开拓创新企业文化精神是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

二、构建意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新形势呼唤农村合作银行拥有新的企业文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逐渐展开,农村的信贷业务骤增,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以良好的“法人治理”现代企业文化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第二,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更需要我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第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后身,既继承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历史责任,也保留了农村信用社单纯、封闭和乡村化的“企业文化”[2],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员工是不堪一击的、老化的、没有战斗力的,因此,我们必须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做为农村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最高行为标准和规范,为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金融时报》的记者在2003年对全国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所做的短评已经指出:对深切体验着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带来的文化大震荡的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特别对于进行公司治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企业文化还像一只芳香扑鼻、色泽诱人的大苹果,想吃却不知如何下口[3]。十几年探索之后,中国的金融企业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农村商业银行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但只靠借鉴远远不够,事物各有千秋,关键我们自己还要据实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一)“爱”字当头以人为本,“农”字为中心扬职业道德,培育诚信文化,树我农商行良好信用形象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可浓缩为三个字,那就是“要爱人”。常言道“大爱无疆”,爱是一切困难的软化剂。对于我们农村商业银行爱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爱我们的客户,融入乡村文化。招银较早推出了“客户是上帝、也是亲人”等理念,要求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农商行之所以以“农”字为品牌,是因为它服务三农,形象定位于百姓银行,区域定位农村市场,客户定位于广大农户;品种定位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4]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大多是农民朋友,通常人们对具有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小农思想的农民报以很大的偏见,难缠、愚钝、无知是对农民朋友的惯有的评价。理解农民,消除偏见,做好农民的理财管家,把当地的乡村文化融入我农村商行企业文化里面,这是农商行特色文化的一个方面。小额的品种贷款更需要农商行的员工耐心、细致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爱员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60%以上设置在经济、文化等落后的农村,相对于繁华的城市,农商行的员工的心理极为容易失衡,呈现出心情浮躁和情绪波动的状态。要守住员工的“心”,就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知识竞赛、歌唱比赛等,其次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形成“你追我赶、能者多得,兼顾大局的和谐文化氛围,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

(二)“改”字推进,完善经营制度管理,引进人才,培育创新文化

美国经济学家科特研究表明要使企业长寿并使业绩持续增长,必须建立与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是银行基业长青的秘诀。首先、创新始于改革,农商行企业文化改革就要革掉脏乱的旧环境与精神面貌、粗暴的旧服务态度、封闭狭隘的旧思想观念,创立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制度,如制定详细的卫生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礼貌礼仪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等,以优美整洁的办公环境、员工整齐的仪表仪容、文明友好的态度服务于客户。其次“因您而变”,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起个性化特色形象,亲民便民利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如中行凭借丰富的外汇经营经验和完善的全球网络,成为外汇业务的首选,以此为鉴,要使“农民发家致富就找农商行”成为农民的口号,我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凭借覆盖中国99%农村经营网点及企业雄厚的实力把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成独具特色、不可取代的金融产品。

企业培育创新文化,重中之重是“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重视人才。”首先,培育杰出的银行家,《创造卓越》一书指出领导者应具备应变力、敏感力、忍耐力、远见力等品质,既是战略策略思考家,又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在花旗发展历程中,先后有10多位总裁为花旗的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农商行因主要在农村经营信贷业务,容易被“与农民打交道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谋略”的想法所蒙蔽,新时代的农民需要理财能手,并会自主的选择理财能手,因此农商行也需要具有“农民”思想的银行家作为领导者,这样农商行才能有绘声绘色的创新理念;其次,着力打造人才平台,疏通人才通道,构筑人才高地,彰显人才效应,这就要求农商行敞开胸襟、不苟一格加强、保持对外交流,引进专业金融与企业管理人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以“稳”字求可持续发展,培育农商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任何企业的未来目标都不是单纯追求规模无限扩大,而是追求规模与效益之间最好的平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成“稳健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农商行的生存发展之计。作为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农商行,由于它的起点低、底子薄弱、人员素质较低、受农村经济影响大等先天不足,在目前其经营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更要放眼未来,注重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使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首先,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适时改善经营管理制度,调整发展方向,形成独具“农业”特设的风险防范管理文化;其次,加强法治化建设,使农商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的法律规章密切接轨,把法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中。最后,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切实做到为农民客户“量体裁衣”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便产品适销对路,防范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浅谈农商行企业文化.http:///newsinfo.asp?/=248.

[2]范英健.浅议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9(8).

[3]胡迎春.国内外优秀银行企业文化借鉴与启示[J].2006,ADF第1期.

农村特色文化篇(4)

一、开发基于岭南文化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意义

从近年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看,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国内对岭南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较少能够真正应用在小学教育的课程中。对于处在岭南文化主要发祥地的农村小学来说,打造岭南文化特色课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传承岭南文化的需要

岭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学校所处的钟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祠庙众多,崇德尚贤,人杰地灵。钟村的岭南文化资源涵盖了建筑、民俗节庆、农耕种植、饮食、语言、戏曲、书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通过特色课程开发与应用,可以让更多的师生、家长了解岭南文化,促进岭南古邑钟村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的需要

岭南文化中有很多方面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道,通过提取祠堂、民俗节庆等岭南文化中的精华和德育元素,使学生感受先人的忠心爱国、孝亲睦邻、迁徙开基、勤俭持家、寒窗苦读、明礼厚德,在丰富、细微的生活实践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因此,位于岭南古邑的农村小学以岭南文化为基础,以特色课程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开发与应用基于岭南文化的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环境性、探究性、文化性、经济性,能够有机地丰富并拓展素质教育的内容。

4.解决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周边田园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校园有充足的场地可以开展种植、美食烹饪等活动。校园周边还有广州火车南站等飞速发展的商圈、小区住宅。学校约75%的生源来自本土以外的全国各地,地域文化差别较大。因此,通过岭南文化的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通过传承并发扬优秀文化,陶冶情操,发展特长。

二、基于岭南文化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

开发与应用策略

通过挖掘钟村地域体现岭南文化的书画、祠堂、节诞等文化资源,学校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艺特长为重,开发设计了系列特色校本教材,与现有的国家、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注重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具有地域性岭南文化为底色的“钟秀”教育思想作为课程开发的灵魂。钟村历来就有钟灵毓秀的文化传统与美誉,因此学校提出“植根岭南,灵秀成长”办学理念。“钟”即凝聚,集中;“秀”即灵秀。“钟秀”,就是聚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灵秀之人。以“钟”为教育的途径、手段和过程,以“灵秀”为育人的素质目标和成长的指标。使每一位师生都能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学有所长,明礼而成德,通文而成才。

二是以具有岭南文化内涵的灵秀品质作为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钟秀”教育具有乡土性、人本性、发展性的特征,把岭南文化与师生的发展相结合,在发展中聚灵孕秀,在发展中体验提升,从而达成“知书达礼,秀外慧中”“崇文尚礼,爱敬信善”的灵秀品质。灵秀于德,则为文明有礼、自信自强、感恩奉献;灵秀于智,则为善于思考、思维敏捷、勇于探究;灵秀于体,则为积极锻炼、身心健康、行动敏捷;灵秀于美,则为善于审美、学会爱美、积极创美。

三是以具有岭南文化营养的自然与人文素材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打造不应只追求表面的“乡土特色”,而应力求彰显文化品味,弘扬文化精神;不但要有文化的形式美,更要体现文化的内涵美。要让学生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岭南文化的滋养。

三、基于岭南文化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

实施与成效

学校通过开展“钟秀”特色课程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培育灵秀成长的力量,展现出灵动蓬勃的气质。如通过劳动种植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外种植蔬菜、果树,吸取植物生长之灵气;“古祠明礼”德育实践活动,以“礼”为主线,通过“开笔礼”和“毕业礼”浸润,培养学生“信、善、忠、孝、爱、敬”的行为;“钟村节诞风情”探究实践活动,搜集钟村的集会资料,在家长或学校的组织下参与集会活动,感受传统文化之气息;“钟灵艺秀 放飞梦想――阳光下的微笑”校园艺术节,让学生们各显其能,同台献艺,展示才艺之秀气;“岭南校园添风采”活动,“崇文楼”“尚礼楼”“灵心路”“独秀林”“美文坊”“灵秀园”等都在师生命名下传递着“钟灵毓秀”的神髓,积淀着岭南乡土与校园文化的精华。

农村特色文化篇(5)

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风尚,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打造,确立了学校整体发展的课题《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细胞。目前,农村小学对班级文化建设关注不够,鉴于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活动。为了进一步建设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调查的方法,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有一个深入了解,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给同类的农村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借鉴。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马田小学四年级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针对在校学生四年级、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问卷,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题型设计上有现状类调查和师生心理倾向性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通过对学校老师的座谈,我们感觉到:有的班生机勃勃,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自由散漫……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客观地反映出这一现状。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76人

51.7%58人39.5%13人8.8%

(2、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

A.有很深的感情B.有点儿感情C.没感情111人

75.2%28人19.3%8人5.5%

由此看出在48.3%的班级中,还没有健全“班集体奋斗目标”这一内容。“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有75.2%的学生答“有很深的感情”,说明了学生对班级还是有归属感的,学生间比较热情,师生关系也是友好、融洽的,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还是重视的。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

学生的调查项目中有3项涉及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所在的班级制定了班级公约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147人

100%0人0%0人0%

(2、你的班级设有班级一日常规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83人

56.5%51人34.4%13人9.1%

(3、你班级的班干部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吗?

A.很明确B.不太明确C.不明确,71人

48.4%49人33.6%27人18%

在对各班晨会谈话课的检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班级并没有在晨会十分钟时间内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教育,而是占用为处理作业,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忽视了晨会课的教育功能。

3、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在学生问卷中,有2项题涉及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级的环境美化是由哪些人参与的?

A.老师和同学布置B.全是同学布置C.老师一个人布置的68人

46.2%12人8.3%67人45.5%

(2、你认为班级墙上的名人名言对你有激励作用吗?

A.很有激励作用B.没往心里去C.从来不去注意,93人

63.4%39人26.6%15人10%

从问卷可见,广大师生都很重视身处的环境,都在努力去做环境美化这一工作,且收到了实效,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环境育人的作用还未全部发挥。

四、结论与尝试措施: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尝试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小学中,较少接触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2、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

为了使班级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更为了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每位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班集体。

3、培养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最关键的是开展评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的风气,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农村特色文化篇(6)

2020年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论文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用优良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文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的党风政风是关键所在。要以基层微权力腐败治理为抓手,通过制定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务运行流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培育多元监督体系等举措,实现正党风赢民心树新风的效果。充分发挥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励和监督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以良好作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特色文化篇(7)

作者:邓显超,幺翔宇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探析 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5](P211)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是一种以生活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主体所创造的、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软实力是农村(乡村)文化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对本地农村甚至是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内可以为当地农村带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多样和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制度吸引和文化向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农村文化软实力体现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保障力、生产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凝聚力 中共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也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直接关系到文化强村战略的实现,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农村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制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着我国农村文化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广大农民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发展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改革开放中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乡风文明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能够作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策要素和行为规范融入到农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益变化发展的农村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的乡土文化、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培育农民的公民文化、民主文化和集体文化自觉,抵制宗族之风、迷信之风、奢靡之风和赌博之风等腐朽和落后文化,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发农民文化创造的热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素质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全过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素质教育中的需求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的坚持度,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保障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6]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际,着眼于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党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把文化建设同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切实保障农民公共文化权益的重大举措。覆盖农村广大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共享格局的形成,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关系到一个地方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相对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文化运行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公民的文化权利主要包含四个基本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的权利,四是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和开展文化创造的文化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以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平等享有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乡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三)以经营性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发展趋势的产物。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带动就业多、发展潜力好的“绿色经济”,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创业,拉动内需消费,促进跨越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农民为创作生产主体,以农村文化资源为主要依托,将地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文化富民、加强和谐农村构建、保障传统农村文化传承、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和加速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选择。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农村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文化市场发育不良、发展速度缓慢,文化品位不高,管理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产业在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民俗风情展演、产业机制完善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维护手艺农户利益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达的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体现。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很多优秀的农村文化艺术,具有走向产业化、形成产业优势与效益的潜质。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需要各级政府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借鉴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文化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实施重大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掘农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本”,吸引民资及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逐步使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的文化意识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释放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四)以区域特色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吸引力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整个文化表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原生性、稀缺性等文化特征。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有很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的品牌欠科学、知名度不高、个性不突出,尤其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更大范围和更多民众的吸引力。农村特色文化创新是提升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关键,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持久不衰的灵魂。“文化创新是人类在继承、借鉴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实践需求,逐步对旧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革命性改造和扬弃,从而创造新质文化的进步运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重要实践方式。”[8](P17) 农村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等方面。提高农村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就要在开发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上下工夫,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凸显特色,巧打乡村历史文化牌、乡村景观文化牌、乡村休闲旅游牌、乡村饮食文化牌、乡村传统工艺牌、乡村民俗文化牌、乡村节庆文化牌。追求农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就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找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实现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打造农村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五)以文化传播和交流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影响力 农村文化软实力不仅表现为农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农村本地文化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再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交流,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传播和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客观要求,是扩大农村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农村文化影响力是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能力,不仅包括农村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且也包括农村文化对区域外受众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不仅包括农村文化“走出去”,而且还包括把区域外的优秀文化“引进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和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方兴未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很有限,世界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推动包括农村特色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农村是文化资源富矿,民间、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相对完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本土文化的振兴,文化内容和文化创意在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本土民族特色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颇受国际文化市场的青睐。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把彰显悠久农耕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活动及产品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受众感受到农村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优秀的地域文化走出农村,走出区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上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成就,扩大农村文化影响力。 结语 农村文化软实力对新农村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它能扩大农村区域的外在影响,传播农村的形象,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文化经济日益结合和区域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形象、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杆。一个地区要赢得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决定着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和幸福指数。中共十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1]#p#分页标题#e# 这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战略机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农村文化凝聚力、农村文化保障力、农村文化生产力、农村文化吸引力、农村文化影响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统一于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中。在这个统一体中,五大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构成要素的支持及与其他要素的互动,五大要素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