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5 16:32:00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1)

××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抓实干,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双百万十”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赌博、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赌博、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2)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一、泉州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几年来,泉州市初步形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建成省级生态市;建成德化、南安、永春3个国家级生态县(市),10个省级生态县(市、区),8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32个省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一是注重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服务业平稳发展的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为3.4:61.5:35.1,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建成多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县、园区和示范企业。

2、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实施“四绿”工程, 建立“泉州市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7%。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用地规模审核制度,全市退出石材业开采环节,矿山生态恢复有序推进;率先在全国建成水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建成一批蓄水、引水、调水工程;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崇武至秀涂等海岸带得到有效整治。

3、绿色人居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注重凸显“绿之城”。每年以近400亿元的投资强度组织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城市生态板块。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加快淘汰“黄标车”,建立城市公交体系,推行绿色出行,构建完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有序推进PM2.5污染防控、监测和数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5年行动,突出抓好村庄环境“点、线、面”综合整治,推进村庄环卫保洁和污水治理。

4、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高。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实施,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施《泉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正深入校园、走入社区、贴近市民。

二、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泉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是生态创建的意识和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单位认识还不到位,乡镇、村生态创建不够深入,不切实际,全社会参与、共建生态文明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一方面污水处理设施不足,一方面污水管网、泵站建设滞后;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建设资金筹集和运行管理费用难以保障等多重困难。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随着企业节能技改工作的持续推进,可挖掘的能耗空间已越来越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困难突出,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至今无法正常运行发挥减排作用,畜禽养殖场全过程治理不够规范,部分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站脱硫脱硝不够完善,中小锅炉的脱硫治理或清洁能源替代工作难以跟进,机动车减排推进成效不大。四是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山地过度开发、矿山无序开采尚未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突出,林地、矿山和海域等资源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三、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平的工作思路

1、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要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体制改革的范畴,作为总体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动并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进生态环境的信息公开化,深化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2、应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一是在决策过程中应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全过程,按环境容量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城市与城镇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在城市建设中应确立“环境区划”先行。根据中心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抓紧修编市区环境功能区划,围绕打造海湾型生态城市,明确划分各环境功能区,确立环境容量目标、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布局。三在城市经营中应融入“环保理念”。

3、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开展重点流域(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小流域“赛水质”活动。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已投运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实现满负荷、稳定达标运行。重点推进沿江、沿海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补偿;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18-02

生态文明是每个地球人所追寻的最佳生存要求和目标,但是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都警示着世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生态补偿制度最先在美国和西欧盛行,它是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经济和环境达到平衡的一个关键点。

一、生态文明发展历程

1.国家的逐步重视。20世纪70年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启动,1972年参加了世界环境保护会议,1994年根据当时中国发展状况和环境需要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生态文明”,2007年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战略任务来完成,是实现全民步入小康家庭、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09年9月,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国家领导人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单元部分进行阐述,并达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

2.生存现状的要求。在历经的文明历史长河里,人类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在繁荣的背后隐含着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危机。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起步晚,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舍弃环境为代价。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支撑,投入环保事业,并转嫁部分污染原体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2012年,我国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湖泊水体富营养状态严重。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多达100多种,其中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居于首位,高达2 40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也有2 217.9万吨。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一半是来自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困境,由于人类的肆意掠杀和采伐,导致野生动植物受到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濒危植物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濒危脊椎动物占总数的7.7%。

当前生态安全问题不仅危及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二、生态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践

1.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140多个县市进行试点,主要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经济补贴项目。2001年国家开始尝试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生态移民政策、对占用的耕地进行补偿的政策、资源开发补偿政策、扶贫政策中的生态补偿政策等相关补助政策。海南省推行生态补偿试点工程,实施十大环保工程,要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江西省试点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缓和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潜在矛盾。东莞施行生态补偿机制,以水乡经济区为试点。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距今也已有4年时光,收获颇丰。

2.地方政府施行生态补偿。随着试点工程的广泛推行,各地政府也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以浙江省为代表。从2000年浙江省就着手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浙江省每年安排4 000万元用于公益森林的建设。为了建立促进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2007年,山东省也出台了《关于在南水北调黄河以南段及省辖淮河流域和小清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意见》,2009年福建省为了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福建省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3.生态补偿制度立法探索。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环境资源法体系。生态补偿制度在许多的地方政策文件中都有具体的操作规则。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立法中有了相应体现。在森林资源、矿产领域颁布了保护政策。对建立森林基金制度和矿产生态补偿制度有了初步探索和规定。《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森林基金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开发矿产资源需要缴纳资源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中规定从事原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品资源开发的单位或个人应缴纳一定的资源税。90年代,我国陆陆续续出台了构建国家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通知。1998年《森林法》中单独加入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1世纪初,我国进一步完善了生态补偿制度。2002年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确保我国森林的覆盖率有所增加,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在经济上也给予农民补偿,提高了人们环保的积极性。2008年首次对我国水域环境做了规定,以法律形式对江河湖泊、饮用水水库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纳入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4)

关键词:粮食问题;农业资源;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4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对农业的探讨与研究从未停歇。农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以及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生态农业,无不凸显出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种植大省之一,其效益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种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规模上存在的不足;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后处理不当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等。随着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生态农业”一词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势必促进未来生态农业在全国大范围地展开。

1 河南省当前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

1.1 种植规模与品种单一

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小户经营模式,并且种植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据考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经济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小部分地区种植有小面积的棉花、水稻、花生、药材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一种大型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势必成为潮流,并且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模式也将随着3S技术等人为可操纵机器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使用。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现今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并且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1.2 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不当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大约1/3被农作物吸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保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干扰,农民大都采用农药除草剂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方式来控制害虫和杂草。然而,这种模式却给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化学肥料、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壤板结、地下水严重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虽然在短时间内产量有所提高,但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损失巨大,且非长久之计。因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技术势在必行。

1.3 农膜、畜禽养殖粪便与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留于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而且@些农膜属于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危害极大。由于没有系统的发酵技术,当畜禽粪便存储不当或者用作有机肥而不注意施用方式,其中N、P元素以及残留的添加剂与各种气体经挥发、淋溶、扩散将带来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户包括一些养殖厂没有将粪便充分发酵。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较完善的垃圾处理方式,一些危害极大的废电池、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废弃物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给其带来持续性的危害。

2 对生态农业的探讨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 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科学院蒋高明教授经营的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生态产品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弘毅生态农场所提倡的“六不用”原则,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来生产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并且能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更好,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下,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1.35 亿公顷,全国人均耕地0.1公顷,仅占世界人均水平(0.225公顷)的45%,而且在以每年20 万~33 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并且1/3 的国土正遭受到风沙威胁。耕地仍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优质耕地,保护耕地面临更大的压力。此外,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更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并且使全球性问题更加严重。在十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而生态农业正是集这些优点与一体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特别是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须坚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地膜等“六不用”的生态农业,并且仍能达到高产。

3 结语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5)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反映了政府执政观念更加成熟。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6)

一、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和盐湖资源开发的现状

柴达木地区现有盐湖75个,其中有6个大型干盐湖矿,这些盐湖矿床多属大型、特大型综合性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165454亿元,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近几年,在盐湖资源开发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使盐湖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做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使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在盐湖资源开发中已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使氯化钾产品平均品位提高到93%以上;完成了低钠盐、硫酸钾、钡溶剂、低钠光卤石等多种新产品的研发,突破了晶间卤水的大规模连续开采和长线输送技术,掌握了大面积深水盐田光卤石生产工艺控制技术;消化吸收、突破性的研制成功了世界先进的光卤石矿采收设备――水采船;完成了脱水氯化镁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试车等。在锂资源开发中已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了技术谈判与商讨,完成了相关试验工作,特别是已经启动了青海100万吨钾肥石油天然气化工循环利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盐湖和油气资源的结合开发,延伸了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为促进盐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工作。

盐湖资源开发企业充分认识到开展综合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措施,对合理开发盐湖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减少氯化钾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老卤、尾盐对盐湖资源的影响,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先后开发出水氯镁石、低钠盐等综合利用产品,尤其对老卤选矿母液实施综合利用,利用兑卤盐工艺生产精制氯化钾;对氯化钾生产项目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光卤石反浮选―冷结晶法先进工艺,基本上消除了十八胺、2#药剂的等浮选添加剂的使用量,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产品由粉状氯化钾变为颗粒状氯化钾,淘汰了部分落后装置,降低了粉尘污染。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建设金属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镁、高纯氧化镁、硝酸钾、碳酸钾、碳酸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标志着柴达木地区盐湖综合利用工程的启动。

以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环境现场管理。加大环保治理和现场监管力度,将环保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轨道,对污染排放达标工作进行后续监督管理,对盐湖开发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对工业污染物的增减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发现问题限期治理。

二、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和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柴达木地区盐湖资源在五十多年的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布局,暴露出一系列生态问题。

(一)盐湖湖区生态环境脆弱,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察尔汉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东部,湖区内地势平坦,地表为一层地质坚厚的盐盖,无任何植被,盐壳下面是含有晶章卤水的盐层,遇水速溶,盐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与此同时,由于受自然因素和在资源开发中缺乏开发技术支撑因素的双重作用,使整个柴达木地区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可利用的优质草场面积不断下降,沙化面积速度在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使昆仑河、三江源等河流源头的雪线逐年上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表现为湖泊沼泽干枯、冰川退缩、土地冻融沙化和荒漠化,水资源供需十分突出。而柴达木地区的盐湖资源固液并存、以液体卤水矿为主,在固液转化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淡水,对淡水的需求急剧增加,若没有周边淡水补给与晶问卤水开采的平衡,固体钾矿就不可能转化成液体钾矿,孔隙度卤水就难以转化成给水度卤水,晶问卤水可能在孔隙申析盐变,使储量减少,给资源开发带来特大困难。

(二)盐湖资源开发加工工艺落后,科技支撑能力弱

柴达木地区盐湖资源中有广泛的钾、钠、镁、锂、锶、硼等资源,在盐湖资源开发中,除氯化钾生产已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反浮选冷结晶法之外,其他盐湖资源的开发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整体科技投入不足,对一些制约资源综合开发的技术缺乏研究。目前盐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共生矿及尾矿的利用率不高,钾、锂、镁、硼、锶等多种有用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生产尾盐的排放造成盐湖中某一组分的富集和对开发矿种的贫化,既破坏了环境,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各种资源联合开发的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

(三)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柴达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该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也很有限。企业在筹资治理污染过程中面临着发展与稳定的压力,如盐湖资源开发中的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投资严重不足,与当前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显得极为不和谐。

(四)清洁生产力度不强,污染物排放量较严重

由于盐湖资源开发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不强,致使污染物排放量有增无减,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十分严峻。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现有盐湖工业中多数企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钾肥生产中老卤大量排放,并将在盐湖钾肥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的氯化钠(干盐)弃放,一般采用盐滩和盐池露天堆放,回收利用率不高,造成巨大浪费, 甚至是破坏资源。且污染物排放达标现状距全面达标要求也相差甚远。

(五)生态环境监管技术落后,环保队伍素质不高

柴达木地区生态功能区涵盖区域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目前监管体系不健全,一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环境保护的人员、装备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致使环境管理跟不上盐湖资源开发的需要,成为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薄弱环节。三是监管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及时准确提供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昆仑河、三江源等河流源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尤其是目前盐湖资源的开发机制不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盐湖湖区生态环境治理总体上进展缓慢。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柴达木盐湖资源可持续发展

盐湖资源开发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型工业发展

我国是缺钾大国,全国钾肥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很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O07年柴达木地区生产钾肥300多万吨,使我国钾肥自给率大幅提高。但是根据市场需要我国缺钾还十分突出,所以,要进一步搞好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生产氢氧化钾、碳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高氯酸钾等钾系列产品为重点,建成国家钾资源综合利用的基地。加强研发氯化镁、硫酸镁为原料,建设电解金属镁和镁系列化工项目,同时对副产的氯气、二氧化硫、硫酸、盐酸进行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甲醇、乙烯、丙烯、镁合金等关联项目。加强对盐湖老卤的回收融化利用,发展纯碱、烧碱等盐化产品;加快锂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积极开发铝锂合金、镁锂合金、锂电池等产品,补充和延伸锂产品开发产业链条。通过以上手段,不仅可以综合利用盐湖资源,包括初级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循环,而且可以把盐湖资源加工中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也可减少排放物,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

(二)加强保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保护队伍来完成。一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环保机构编制、装备和人员,努力实现各地区环保工作有独立部门、专人负责管理。二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环保队伍思想、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廉洁奉公、勤奋敬业的环保队伍。三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认真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实现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根据省环保局给全区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化学需氧量15600吨、氨氮3900吨、二氧化硫3300吨、烟尘25000吨、工业粉尘36000吨),全区环保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积极解决环境问题,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重点,综合考虑各地区及流域的排放基数、排放强度、环境容量、削减能力等因素,采取整体控制和分区包干的原则,认真落实每年度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标控制分解计划,鉴定目标责任书。同时,要加强柴达木地区老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其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运用;要对每年新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予以验收,并督促企业确保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运行;要严把各类规划及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

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接受社会捐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规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基金,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对矿山企业监管、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

(四)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资源开发的相关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以强硬手段减少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对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青海师大学报.2008.3.

[2].青海省生态文明保护“十一五”规划,青海省发改委,2005.1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7)

关键词 河道;生态;防洪;管理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5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暴利的驱使下在河道上乱采滥挖、违法建设、乱堆乱放等破坏河道稳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各级政府加强了河道立法,水利部门也加大了执法的力度,但管理效果仍然不容乐观。加强河道防洪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已成了河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1 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乱采滥挖现象严重,管理困难

虽然我国河道管理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对河道开采砂石进行了整顿和规划,并画出了采砂,但在一些河道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非法、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砂石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个别的采砂业主为了扩大经济利益,甚至超深度、近距离作业,导致河堤被掏空,道路毁坏,给当地居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这些采砂业主往往是水政执法部门一来检查就进行隐匿,水政执法部门走了就又开始进行作业,这给河道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监管缺位

近年来,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水法意识淡薄,受眼前利益驱使不申请不审批就在河道内进行违章建筑的行为越来越多。在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的河道建设项目中,先建后批、不按规定进行项目审查、不做防洪分析论证、不按审批意见进行建设等不执行河道建筑工程基本建筑程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违规建设行为不但影响了河道的生态文明建设,给河道管理带来了麻烦,还给河道防洪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1.3乱堆乱放问题严重,治理缺乏

一些采砂业主为了自己方便,在河道内任意堆放砂石和废料,还有的业主在禁采区和禁采期进行非法采砂,甚至破坏堤防工程,给河道行洪带来了很大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有些单位和个人防洪意识较差,将工程产生的石渣、矿渣、垃圾等废弃物随意地丢弃在河道内,给河道治理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2侵占河道造成的危害

2.1乱采滥挖危及河道稳定

非法的无序开采和乱采乱挖给河道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河道坑堆的增多、河床的大幅降低都会引起两岸滩地的沉降,凹岸采砂还会加剧河岸的冲刷,造成河岸滑坡,缩短岸坡提防预留滩涂距离,甚至危及河堤安全。这些乱采滥挖侵占河道的行为,不但改变了自然河势的状况,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采挖后留下的坑潭也给临河而居的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2违章建筑影响行洪安全

目前,河道内穿河、跨河、临河的违章建筑有很多,这些非法的围堤、护岸、水坝、道路等建筑,严重的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改变了水流的态势,危害了堤防的稳固性,妨碍了河道行洪安全,给河道的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有效保证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少违章建筑给河道行洪带来的威胁,就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进行整治和巡查。

2.3乱堆乱放危害河流生态

河道内随意弃置的矿渣、石渣、废料等不但会使河道变窄,给防汛带来安全隐患,还会严重影响水质,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这主要是因为河道采砂要经过水洗和筛刷会产生很多泥水,采砂船也会排除一定的含油废水,加上群众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都会给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

3 如何加强河道管理

3.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做好河道管理工作,必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级负责,并做好部署和检查。各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河道管理联动机制,做到常讲常抓,联合执法,强制执行,以做好河道的巡查管理。只有从根本上规范河道采砂活动,严格审批河道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杜绝在河道内随意弃置矿渣、废料和垃圾,才能有效的疏浚河道,保持河道的稳定,加强防洪的能力。

3.2严格落实日常管理

对于采砂活动的管理,要制定采砂规划,明确禁采区和禁采期,并根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日常巡查,保证日常管理的有序性。对于沿河建筑,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并要求根据河道建筑的相关规定,依法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于违章、违法建筑要坚决依法进行处理,以免给河道防洪带来安全威胁。

3.3搞好宣传营造舆论

要加强河道防洪管理,提高沿岸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是关键。搞好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群众遵纪守法,自觉保护河道。对于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定期举办法律讲座,进行涉水法律法规的培训。对于普通群众,可以通过制作广告宣传牌、墙体标语等方法进行宣传,切实将防洪管理深入人心,保证河道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2002(1).

[2]杨银晖.城市河道治理应注重“原生态”,2006,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