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促进农产品上行

促进农产品上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29

促进农产品上行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1)

摘要:近些年来,因为农业会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受到了各级政府与业界人士的关注,进而出现了不同级别的农业会展,相应的内容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为了有效发挥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农业会展的分析与研究,尽可能健全农业会展市场,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农业会展与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会展;农产品贸易;内容与作用;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会展举办次数、规模、范围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促进了各级各类农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通过农业会展的不断发展,对当地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贸易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会展内容与作用

农业会展主要就是以农业交流、展示与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通过会议、论坛、展销、节庆活动等形式,在场馆设施与展示基地的条件下,由政府部门批准,进行专业策划,开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与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上,农业会展主要就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换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繁荣。农业会展主要就是提供农产品的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高效益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传播,实现了农产品贸易与对外交流平台的建设。

农业会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有关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也是一种贸易服务型产业,除了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功能之外,还具备展览、示范、交流、交易等功能,其形式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交流会、节庆活动等。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

1.扩展市场

展会因为其举办定期性、产品直观生动性、买家聚集性、卖家竞争性、产消零距离、质量监管便利性等特点,致使其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市场发展中,农业会展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一,举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2010-2013 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进行列举,见表1 所示。其二,参与国外展会是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农业会展,参展国家非常多,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我国农业部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促进了我国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并且在欧盟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2.构建平台,加强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会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产销的主要平台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流通的有效衔接,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展会经验,市场经济越健全,会展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会越突出。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诚邀各方商客,为很多农产品扩展了市场空间。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政府一定要统一农产品订货会、推荐会,这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不仅要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增强企业与产品的信誉度,还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的拓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资源整合,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结构建设

会展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被认可。我国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之外,基本上都集中在一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势区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展会的召开与参展,还可以提升举办区域的知名度,让人们可以将一些知名展会和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区域进行联系,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中国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多年的举办,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品牌,寿光蔬菜受到了更多人的认识与关注,对此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其生产水平。因为在举办展会的时候,主办机构需要和不同的行业进行配合,农业会展作为会展行业的重要产品,不仅可以为举办区域带来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间接带动此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对投资环境进行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4.加强交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成功农业会展是某一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积聚了很多人流与信息流,增加了参展企业与参展人员的交流与沟通,让企业了解更多的世界信息,并且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会展就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推进农业发展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就一定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针对农业产业链管理与整合而言,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而农业会展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能够有效加强农业产供销与农产品上下游组织、价值、信息、物流的协调、交流、沟通,增加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会展作用的对策

首先,一定要确定公共部门在农业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在农业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不断深化认识,并且积极转变角色,调动一切参与力量,实现农业会展的全面落实。在发展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作用,进行统一的规划,结合农业展览的特点、规律与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对管理模式与服务形式进行探索,构建完善的农业会展绩效评价制度。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会展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农业会展作用的全面发挥。其次,加强对农业会展市场的培育,调动社会各领域的力量,积极参与会展活动。在构建农业会展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行改善,促进农业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调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了实现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其它行业的配合,进而促进其共同发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明.浅论农业展会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0).

[2]仲玉洁,张吉国,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03).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2)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化;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724.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农业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其生产力还是相对落后,与城市的发展不能达到均衡,其经济水平和素养还无法达到城市居民的标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由此产生,给我国农业改革的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积极有效的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进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所以,需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1 农产品市场化的含义

1.1 基本内涵

农业市场化有2层含义,狭义的部分,即农产品的市场化,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生产和经营;广义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形成商业化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市场化就是将生存农业转化为商业农业。在制度经济学中,农产品的市场化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变化,由政府分配转化为市场的调节。市场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其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深,市场机制逐渐走向成熟。

1.2 农产品市场化的构成

随着我国的不断实践和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农业的各环节经营活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农产品市场化同样也是制度的创新、效益的提高及经济增长的过程。农产品的市场化,包括2个方面:农业投入市场化,它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是劳动力、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市场的调节下实现自由流动的方式,从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产出市场化,就是农产品走向商品化、商业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由于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生产者利用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生产,专业化的生产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生产者的成本以及风险。其生产环节就能够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将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良好的转移,同时还能够提高其生产力水平。毋庸置疑,农产品的市场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进其市场化进程,才能够使农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使其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但是,该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是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就使农业的市场化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并且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同一的,而是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

2 市场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全面解决计划经济的弊端,使农业的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从而直接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现计划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实现计划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信息进行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导致信息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对中央部门的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让农民身上的负担更加沉重。农产品走向市场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的管理机构,从而减低了农民的负担,提高其作业的积极性,给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

2.2 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对农民的经济收益有直接影响

根据价格均等化的原理,让2个具备各自优势的经济区域进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逐渐打开农业市场并将其扩大,优秀的劳动力将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部门所需的资本、土地以及价格也会向良性的趋势发展。

2.3 农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农产品的市场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和进步,逐渐实现国际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使农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人力的劳作方式逐渐被机器取代,传统的标准化生产模式逐渐向规模化转变,市场化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农产品的生产更具有目的性。

2.4 市场化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国家对行业进行调控,必须具备市场和政策因素,这2者必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全球农业的市场化发展促进我国在农业的政策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国家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使农产品的种植逐渐走向规模化,最终建设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并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高效发展。

2.5 带动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市场化的深入将带动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经济收益也相应的有所提升。市场化的深入促使农民封闭性的自我生产走向市场化道路,规模经营和生产的逐步形成让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成为可能,种植技术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推动作用。

2.6 我国农业的发展主体得到巩固

由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增收让农民逐渐从城区中返回土地,我国农业的发展主体得到巩固,农民群体的流失现象得以遏制。我国在进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差别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向城区转移成为国民迁移的主线,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市场化在农村地区的推行,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对农业的重视,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土地的充分利用。因此,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农产品的市场化将直接促进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由于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通常具有封闭性和狭窄性,其销售规模与生产规模一直受到束缚。市场化打破了该局面,让农产品不再作为一种消耗品,而是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生产规模,使得农业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燕,曾明,伍加勇.重庆有机农产品市场化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02).

[2] 庞嘉萍.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企业管理),2012.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3)

    整合区域资源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农产品合作社所拥有的内、外部社会资本分析入手,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社会资本对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并以此来分析区域社会资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制。

    (一)内部社会资本对促进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

    1、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信任”、“认同”对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间如果没有相互信任和归属感(认同),企业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隐形知识)就无法转移和扩散[2]。农产品合作社中成员与成员、部门与部门之间拥有高的信任度和认同度,就会促进各成员、各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进而建立共同语言,这样频繁交流使整个创新组织获取个人专属的知识实现共享,从而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创新绩效。例如四川蓬溪何家坝柚子合作社就是将区域内部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集中起来建立合作社,农户在基于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上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向农户展示技术,从而促进了柚子的管理和种植技术在短时间里得到迅速传播和推广,为本地区农民创造亩产值超过5000元的经济效益。2、合作社与农户之间“规范”、“合作”对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知识、资源可能分散于组织的每个部门、团体甚至不同的个人[5],建立在一定规范基础上的合作是促进创新知识在农产品创新组织间有效转移的保证。农户与农产品创新组织的规范、有效合作不但可以提供市场变化的第一手信息,为农产品创新提供信息指导,使创新出来的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这种规范与合作可以有效规范成员的行为,避免个别成员私利行为,从而提高农产品创新成功率,进而提高农产品创新水平。

    (二)区域外部社会资本对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

    1、合作社与客户之间“信任”、“合作”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随着市场变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农产品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之前按照客户的大致需求设计出产品的原始样品,然后再根据价值客户的需求对创新产品进行再创新(产品改善),挖掘客户对创新活动的价值。为了掌握消费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台湾汉光果菜合作社不定期与各大型综合超市、生鲜超市、机关团体举行产销座谈会,与消费者开展深度沟通,良性互动,研究消费者心理与需求,为生产最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获取了可靠的信息,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因此,客户和农业合作社之间高的信任度可以使客户在农产品创新参与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意愿度,充分向农业合作社表达自己对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创新产品,提高创新农产品开发速度、投资收益等创新绩效。2、合作社与加工企业间“合作”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合作社的区域社会资本的深度,加工企业生产研究出来的产品体现了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如何从组织内部扩散到加工企业实现创新农产品的再增值。因此利用两者之间有效的合作是完成合作社内部拥有技术、知识的有效扩散和转移的核心。良性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农业合作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科研支持的同时,加工企业可为创新产品的实现提供设备,两者通过不断的合作、交流、沟通,实现内部核心技术、知识的有效转移,使技术竞争力能够很好的在创新产品上得以体现。3、合作社与竞争者、供应商间“网络”、“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产品创新主体与竞争者还是供应商等组织关系能够很好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扩散。供应商参与产品的开发可以缩短创新产品创新周期和创新效率,促进创新信息、技术的交流,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产品开发流程,加快农产品创新速度。合作社与竞争者之间良性的竞争合作,不但可以使农业合作社随时获取行业竞争者对产品创新的真实想法,而且促进其不断完善产品。湖北潜江市的油焖大虾可谓是闻名全国,成功的奥秘在于经营者不仅与各虾农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农户使用养殖技术,还积极参加区域的技术交流,促进本身与竞争者的合作交流,从而提升了潜江大虾品牌效益。因此农业合作社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合作可有提高创新组织获取创新技术、知识的能力,改善农产品技术创新绩效。4、合作社与界外实体间关系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界外实体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组织。政府不仅可以为农业合作社创新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为创新组织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影响农产品创新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的创新水平,保证创新组织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产品创新绩效。大学等机构不仅可以直接渗入农产品技术创新中来,为创新提供技术和科研支持,还可以为技术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产品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

    二、利用区域社会资本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一)利用区域内部社会资本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第一是提高全面农产品创新意识,建立良好农产品创新氛围。首先为农户订阅农产品创新方面的杂志、报刊,并为其提供阅读机会,让自身先接触有关最新创新信息;其次,可以请在农产品创新方面有专业研究的学者来做前沿讲座,给农户讲说农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可以组织在农产品创新方面取得很好成果的农户进行经验交流,并组织人员进行学习,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农产品创新可以给他们带来高额的市场回报率。总之,我们要通过让农户、农业合作社接触产品创新理论,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激发区域个人以及组织农产品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第二是跨越部门、个人界限,促进创新隐形知识有效转移。个人拥有的组织内部社会资本是企业最具有核心的能力,但这些知识存在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个人之中很难表达出来。通过建立区域论坛、个人社团的形式、工作轮换制打破组织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基本的、常用的技术知识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提高和加速知识、技术、资源的流动和扩散,进而提高农产品创新绩效。第三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规范、协调创新主体的行为。利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规范参入者的行为,健全农产品创新管理机制,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对创新主体参入者进行培训,让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建立有效的会员管理办法,提高参入个人的素质,对于破坏创新系统的,缺乏整体信任感和归属感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营销良好的农产品创新环境;最后,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组织研发部门、生产企业、销售部门之间达到有效的统一,使创新产品更好的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创新绩效。

    (二)利用区域外部社会资本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第一是培养农业企业与客户的信任度,建立准确完善的能力客户甄别系统,准确地从众多消费客户中识别客户;其次,建立客户意见反馈系统,将能力客户对产品需求的意见集中处理并运用于产品创新中;最后,建立良好的客户体验环境,让客户真正看到自己的需求在创新产品中得到个性化的体现,提高客户满意度。第二是完善加工设施、加强技术辐射,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加工企业是对农产品产品价值升级的又一关键环节,良好的加工设施、有效的技术对接是一个加工企业有效完成产品创新的必要因素。首先,农产品合作社可以为加工企业完善加工设备进行投资,并按照产品投入市场业绩定期收回成本;其次,可以建立部分加工企业员工和科研人员的一人多岗制,培养既懂科研技术又懂生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最后,科研人员和加工企业可以定期参加学习,有资深员工定期对对方员工进行交叉培训,这样有效促进科研,生产的有效对接,完成创新技术扩散辐射。第三是加大与相关企业合作交流,促成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农产品创新组织和相关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不但可以使创新组织随时获取行业竞争者对产品创新的真实想法,促进产品不断完善,还可以对创新组织起到鞭策作用,迫使农产品创新组织在创新整个环节精益求精,力求创新出一种几乎完美的产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与合作者、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开展技能竞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本组织内部优秀员工派到其它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间员工良好关系的形成,还可以促成创新组织间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第四是加强与企业界外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政策、技术优势。政府可以为农产品合作社提供很好的创新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而大学等科研机构是农产品创新组织的技术源,它不但可以直接参入农产品创新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农业合作社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农业合作社应该和大学机构建立人才资源合作关系,企业员工经过选拔可以获得继续学习技术的机会,同时也为大学提供实习基地,保证人才的供应。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调节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35-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下,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市场经济调节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体系是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对农业发展中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善农产品的宏观调控,以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的生产与销售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农民的生产和种植结构可以根据农业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决定。在利用市场经济调节对农业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促进和规范我国的土地流转,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

二、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实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种植业,应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强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发展,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其次,要进行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改革,也就是对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内部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结构与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切实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三、创新农业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支持与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其经营与服务的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三是完善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尤其重视县级与乡级服务组织的建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服务能力,促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四是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渐形成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与农业以及农户互补、合作的机制,促进三方面共同发展,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深开发与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还要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逐渐形成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中心的,贸易、工业以及农业实现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语

市场调节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资源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能够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的作用,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经济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 旅游经济 产业融合 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一)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增速远远超过了城市资源和配套设施增加的速度,这使得城市居民感觉生活环境愈发拥挤,十分渴望惬意的田园生活。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景色与城市完全不同、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地方特色保留完好,越来越多的人将乡村选择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就源自于人们对回归田园和休闲旅游两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需求的引导下,农业和旅游业开始发生相互交差的现象,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为农业提供顾客和相关服务,两者的联系逐渐紧密,实现了两个产业的融合。在两者的融合中,农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互利双赢、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农业旅游产业。

(二)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主要运行模式

一是农业观光模式。该模式是最基本的农业旅游模式,游客前往农厂、农舍进行参观,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并对农产品及生活服务设施进行消费。该模式适合于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展示及大规模农业生态基地的参观游览,可有效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

二是农业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亲自参与农耕的需求而产生,游客前往特定的农场、农舍或农副产品生产场所,亲自参与种植、采收、加工过程,并对自己参与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消费,同时对周边服务业进行消费。该模式较好地满足了游客亲身参与的需求,适合在城郊或城乡结合地区开展,能够有效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民俗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民俗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了解体验特色民俗活动。该模式将农业与民俗结合,主打特色文化,容易形成地区性产业集群,可带动农村地区性经济发展。

四是经贸展会模式。该模式上述三种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不同,它以农副产品的经营销售为目的,旨在通过定期举办展会、集市、特色节日等方式提供参观、学习、交易的平台,集中销售农副产品。该模式需要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形成规模后,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促进农业经济和旅游经经济发展作用较大。

二、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的帮助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区域农产品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距离。同时,农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新的经营路径。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可促进一产和三产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三产带一产和一产三产化的目标。第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具有辐射效应,其发展对相关交通、餐饮、酒店及其他消费服务类产业的带动性很强,能够促进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村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管理手段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有助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农业旅游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容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二)提高区域农民经济收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近年来许多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选择了弃农务工,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一是将服务业引入农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经营方式。它将农业扩展为集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销售、旅游服务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农民不仅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和服务者,产业链条的延伸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科学健康发展。二是农业旅游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农业旅游产品种类很多,需要的工作岗位数量大,岗位所需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参与其中,有助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农业旅游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城市乡村和谐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正是通过城乡产业协调的途径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首先,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是提供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场所,从而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和农业,促进生产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整合及优化配置。第二,有利于模糊城乡界限。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地域界限和产业壁垒,加强了城乡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三,有利于拉近城乡距离。我国城市和乡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产经营上联系也不够紧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搭建了城乡沟通的桥梁,促进区域产业按资源禀赋和功能进行分布,能够积极推动城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6)

农业展会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它是会展行业以农业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是增进信息交流、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因此,借鉴以往经验,规范农业展会的发展,提高展会水平和效果,发挥其对于农产品贸易乃至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应有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展会的现状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会展业仍未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大约4400个,涉农类展会180多个。展会内容范围广,几乎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其中,农产品加工类、综合和畜牧类展会的数量占到了农业展会总数的5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是展会举办最集中的城市。我国农业展会发展很快,正逐渐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风向标,在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展会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由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促销专项资金,多数的展览会、交易会等农产品促销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项补贴,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这就为农业展会发展明确了方向。

2、展览场馆增长迅速。目前,国内展览场馆的总面积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全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展会的需要。

3、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的高校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有关协会和培训机构进行了从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再加上农业展会数量不断增多实战经验也随之不断丰富,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大幅度提升。

(二)展会举办城市高度集中

就整个会展行业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沿海大中城市为集中举办地的区域格局,展会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青岛、成都、西安等城市。就农业展会布局看,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性和生产企业规模小、地域分布广等特点,导致了农业展会举办地分散,但是,趋势大体一致,大型农业展会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城市。

(三)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农业展会,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却是农业展会发展历程中的亮点,这些展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例如,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已经确立了品牌形象,在国际农业会展业中具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展会中既有综合性展览,又有专业性展览;既有国际性展览,又有区域性展览;既有固定举办地的展会,又有巡回展会。可以说,我国农业展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涵盖广泛的完整体系。

二、农业展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

(一)开拓市场,促进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展会由于其举办的定期性、买家的集聚性、卖家的集中竞争性、产品展示的直观生动性、产消接触的零距离性、宣传的形象性和质量集中监管的便利性等众多特点使得展会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快捷通道。例如,2010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贸易成交金额达560亿元。参加国外展会是涉农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是增加我国涉农产品开展出口贸易的重要途径。例如,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是著名的综合性农展,参展商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专业观众10多万人,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连续成功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企业开拓欧盟市场,扩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二)搭建平台,提高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展会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衔接产销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搞好生产环节与市场流通的对接,是一个紧迫而不能逾越的现实问题。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市场经济越完善,会展业对农业农村经济的作用就越明显。举办农业展会,广邀八方客商,汇聚四海宾朋,为众多的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府统一举办各种农产品推介会、订货会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提高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度,又可大大节省单个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资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构建

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我国农业展会的举办地除了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外,基本集中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地区,这样既便于招展参展,又可以扩大举办地在相关项目上的知名度,使人们把一个有名的展会同一个有名的产品和一个有名的产地联系起来。例如,一年一度的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成为品牌展会,该地区的蔬菜产业也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由于举办展会时,主办机构需要多个行业相互配合,农业展会作为会展行业的产品,不仅能够为举办地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带动效益,能够推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整合当地资源,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促进交流,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成功的农业展会是某个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聚集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增进了参展企业和参会者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让企业了解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农业。可以说,农业展会是成本较低、效果较显著的推广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打造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管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农业展会则是实现这个战略的有效平台。通过农业展会的形式,可以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或加强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农业展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主导色彩太重,市场机制缺失,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由于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许多展览流于形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第二,结构性失衡,专业化程度低。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一年内参加同主题农业展览次数多,这些展览虽然举办时间和地域不同,但其内容、效果、主要参与者等严重重叠。尽管存在着总体上的供给过量,但是专业化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展示交易效果突出的高效农业展览却供给不足。如果按照展示性和交易性两项指标对当前中国农业展览进行考察,则其大部分集中于展示性和交易性都较低的中部区域。这是中国农业展览行业普遍专业化程度低、项目重复化严重的一个直观体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农业展览供需结构性失衡正是中国农业会展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行业效率却一直地位徘徊的主要原因。

第三,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另外,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实际上,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据美国一项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

第四,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建议

(一)明确公共部门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

在会展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当中,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不断深化认识、转变角色。作为影响供给的重要一方,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应过度参与、过度扩张。

制定统一规划,加强对农业展览行业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业展览行业发展规划,根据农业展览的规律、特点以及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区域特性进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建设农业展览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公共产品属性较强、外部性效果明显的公益性展览的扶持力度。应该加大对公益性展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探索最优的支持方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和限制展览的低水平复制。

(二)加快农业会展专业化建设,打造品牌展会

针对目前农业展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现有展会进行归类排队,提出布局合理的整合意见,发展有产业依托的展会,重点扶持和保护品牌展会。加强培训,培育专业会展人才,为农业会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促进农产品上行篇(7)

[关键词]农村电商;“互联网+”;物流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9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获得了巨大进步。同时政府也积极普及了农村互联网信息建设,农村电子商务获得较大发展市场。农村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引用自洪勇的我国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推动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精准扶贫以及帮助农产品的有效上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占比达274%,规模达201亿,较2015年年底增加526万人。农村市场是我国电商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口。但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当前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促进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一定建议。

1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电商是相对于城市电商而言的,是联系与服务农村“三农”的电子商务。农村电商简单地说主要是第一将工业品走进农村市场,也就是工业品下行。第二就是将农产品走进城市,也就是农产品的上行。一个健康的农村电商发展应该是两者同时兼而有之,不可或缺,促进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双向流通。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主要存在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巨大以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嗤晟疲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就是农产品,而农村电商可以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努力促进工业品的下行与农产品的上行相对平衡。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存在的最主要的现象就是工业品下行也就是网货下乡拉动农村消费取得了较大效果,但农产品上行遇到较大阻力,拥有诸多困难。我们将针对此问题发现其产生原因并加以分析,提出研究对策。产生农产品上行困难以致影响我国农村电商发挥其对农村积极作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现有农村物流体系无法支撑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各大快递运营中心都在积极地去做物流运输这一块的业务,但是,考虑到成本等因素的存在,快递收取点只会设在镇上,不会下达到自然村。由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农民对于电商的意识逐渐加深,这就让电商在农村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可能。但是,以往来说,农民距离镇上很远。长距离的运输,广大的农民很难使用到合适的运输工具,并且,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还很低廉,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上行”困难局面的出现。虽然说,目前广大的村镇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但是,车辆的租赁费以及油耗等的费用太高昂,让农民不能将自己的产品从生产基地运出去,(只能让它们在地里面烂掉),从而去获得收入。各个电商都发现在农产品这一块没有足够多的利润可以去探索,不想去开发这一块的市场。因此,先进的物流体系在农村很难完善与健全。

12同质化竞争严重

在农村,有时候一整个片区都是会种植一种农作物,农民很难有一种合理的规划,对于市场行情不敏感,农产品单一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大规模的种植一种农作物之后,农民之间缺乏正确的思想加以引导,会导致一种情况的发生,那就是恶性竞争。每个人都会努力地去推销自己的产品,为了片面地去追求销量的提高,会降低农产品的售价。一个地区其中一个人这么做了,别人看到了这么做可以促使自己获得较高水平的收入,他们也就这么做下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大家普遍做得都不好,并且,给外界的感觉就是,就是由于这个产品不好,才会降价销售,导致这个产品的品牌不会做得很好。

13农产品商品体系的缺乏

在农产品同质化的同时,还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由于该地区只有这一种产品,基本上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做不到完整的供应链条。前期做的产品,都没有做好,就不会有流动的资金去建设别的互补的上、下游企业了。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这并不会带来多么可观的效益。

14农村电商发展人才的严重匮乏

虽然说,现在的农村地区,会有农民进行网购,但是,那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的农民,其他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只进行实体的交易。在农民的思想意识里面,他们没有接触到系统的电商有关知识的学习。同时,由于大家对于网上购物的不熟悉,以及网购的不安全性,让农村电商的发展异常缓慢。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就是,现在的电商人才,不愿意回到广大的农村市场来。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但是,还没有被开发,这里面的风险很大。缺乏人才的引领,综合这几个方面,农村的电商发展异常缓慢。

2针对农村电商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21完善农村电商发展体系

建设本地化电商服务体系。电商是一个产业,包括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产品的网上运营,电商平台的美工,客户信息的沟通与反馈以及配套商品的服务提供等多方面。在发展农村电商时应通过实施本地化产业培养策略,扶持一个行业不如扶持一个产业。通过一个产业群体的形成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可以积极推动农村电商的市场化、标准化、创新化发展,为未来长期发展奠定一个产业基础。

建立本地化电商行业协会。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上农村网商者“鱼龙混杂”,这种各自为政的粗放式发展是不适应新零售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行业协会为本地农村网商提供一个充分的合作交流平台,这能极大地促进相互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商业合作。由于同一区域内一般电商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通过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本区域内同质化产品的品牌化、创新与衍生商品的开发,从而整体提升本地农村电商发展局面。

22积极培养农村电商发展人才

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应采取本地化、培训再教育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策略。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农村的基本条件仍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大量的人才是很难长期留在农村的。而电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才基础。所以,培养电商人才首先应通过校企合作等策略培养本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对电商知识再教育促进这些劳动力转化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力量。然后通过外部引进的方法,引进一定数量具有较强电商运营发展人才作为引领。从而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储蓄人才。

23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建设

在发展农村电商、加大售卖农产品的的同时,还要努力打造好一个让别人叫得出的品牌。电商,往大了说,这是一种流通模式、一种平台。但是,网上又存在海量的信息,如何让消费者能够找的到你的产品,这就成为了一个我们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你这个地方有名气了,产品有不同于别人之处,消费者才知道去找,去追捧。也就是说没有龙头产业,而只有龙头电商,依靠小而散的众多农产品,想做好这一方面确实很难。有了特色,还应该有品牌效应,追求区域化、品牌化、规模化。至今,有很多县市虽然在农产品的特色上面,发挥了很大的努力,调用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来促进当地农村电商的发展。但是,这些欠发达地区,本来资金、人才实力都有限。如果很多事情都去做,可能哪一件都不容易做好,伸出五指不如攥紧拳头,集中精力搞一两个拳头产品,不仅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也可以壮大地方产业。如果仅仅是为电商而电商,可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得不偿失。但是,如果在做好了电商服务的同时,又做好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就完全可以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实现自身产业的长远发展。

24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在电商的基础建设上面,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这项工程建设非常浩大,光靠个体以及行业来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故此,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级政府大力的建设农村电商,每个县政府都会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商服务站,但是,来这里观看的顾客很少。从这里可以看出,政府应该转换思路了。政府可以先将电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都做好,然后引进与电商有关的企业进驻,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拉来一个电商事业的上、下级供应商,有可能会比专门只做一些虚拟的支持更好。先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然后,许以厚重的支持,引导电商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飞速扩张,国家对于“三农”问题也是十分地重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村电商,助力于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品牌的F代化建设。在立足于农产品的实际,以农产品为纽带,推动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升级,切实地去引导电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S].国发〔2015〕24号,2015.

[2]朱品文农村电商发展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