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7 17:29: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1基本情况

2015年我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3162亩,总面积达到345192亩,总体来讲全县的土地流转表现以下特点:一是流转价格。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为每亩每年800-1400元,平均价格为950元。我县以兖梁公路为界,兖梁公路以南土地流转价格要高兖梁公路以北每亩每年约2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汶上县城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要高于远离县城的乡镇,原因是兖梁公路以南的乡镇以及城中村、城郊村经济较发达、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生产和运输。二是流转用途。今年流转的土地中,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2793亩,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2386亩,用于农业旅游项目的357亩,用于“非农”项目的834亩,占比分别为43.85%,37.45%、5.6%、18.7%。如义桥镇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高档苗木、精品苗木和乡土苗木,该乡镇流转新增土地,多数用于苗木种植,三是流转期限。1至10月份流转的土地中,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为1564亩,占比为24.55%,去年同期流转的农地中期限在2年内的2486亩,占比为15.9%。如康驿镇今年同期流转土地面积为462亩,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为117亩,占比为25.32%,去年同期流转土地面积为968亩,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223亩,占比为23%。原因是:土地种植成本增加过快,部分土地转入方存有短期获取最大利益的想法,土地转出方则希望土地流转价格能够逐年提高,因此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年限有所缩短,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土地流转面积有所增加。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的环境不够宽松。一个表现是,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往往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让其放任自流的去发展威者是在工作中定位不当,行政干预过了头,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另一个表现则是由于我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农村土地转出户的就业环境仍然不够宽松,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依然很有限。

二是农民的旧习惯仍然根深蒂固,土地转入方流转土地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有近30万的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在这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仍有少数农民的恋土情节还很深,宁愿将土地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无偿代种,或者为了不撂荒土地以每亩每年200-300元的价格让邻居代种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这就使得一些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成片流转农民的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

三是监督管理措施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具体。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要求要合理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制定的相关政策比较原则,不够具体。而且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手段、纠纷调处和档案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意见和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加强政策宣传,解决农民的思想顾虑。我县受各种历史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农民的依赖思想和恋土情节由来已久,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说都不是说放下就能够放的下的,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减少和不稳定、以及农民的种种担心都是非常现实的。所以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让农民能够充分地了解政策,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农民能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一人多地少,必须要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粮食的产量,保障全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认识到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要通过土地流转来进一步实现现代农业的科技化、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等。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深化的新课题。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的“二五”、“三五”计划中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任务。80年代,我国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从农村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在1982年、1983年、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和1987年的中央5号文件中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强调要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解决农民温饱问题。90年代,我国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1991年的中央21号文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力、乡镇企业、小城镇,促进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课题,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新要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包括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

1时代背景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不仅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彻底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二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严重滞后。四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五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全面小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全党形成共识,统筹城乡发展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形成。“少取”迈出历史性步伐,“多予”有了良好开端,“放活”正在积极推进。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既面临难得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又面临复杂的矛盾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始终与时俱进谋划农村改革。

2建设思路新,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首先,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差距扩大。其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另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首先是农村的区域差别,中西部的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尤为明显。其次,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相当突出。此外,农村本身社会事业的差距也比较大。

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我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在自力更生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因此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是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之后不久,在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总理在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随着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3目标要求新,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必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首先,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其次,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这个基本原则,又要有利于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体现各地农村的特点。因此,《建议》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两大重要原则,那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好这两大原则,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最后,要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就当前而言,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种整体很低的文化素质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化。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首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中央《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从而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內需的地方就是农村,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超级秘书网

最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方针的最终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城乡一体化是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载体。只有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城乡居民都富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第一版),2004-09-26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网/fortune/2004-/05/content_2297061.htm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年月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安排部署全市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做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刚才,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市直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代表和区市、乡镇街道、经济薄弱村代表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推进农村税费、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增长;农业增加值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增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围绕村级党组织“五个好”目标要求,以规范化建设为总抓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建“五型”村党支部、创业型领导班子、服务型村支部书记、经营型村干部、表率型党员、技能型村民;努力达到“五个进一步”目标,即支部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民民风进一步和谐、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认真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创先争优、党员联系户等制度;努力抓好村党支部活动室的规范化建设,做到制度齐全,活动健康,电教设备配套;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的民主决策作用和村务公开小组的监督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树立落实发展观,积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效促进村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加强村级经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速村级企业发展,建立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促进第三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充分发展。二是抓好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发展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后劲足的种养项目(如种植桃、李、樱桃等特色果木,还培植雪松、桂花等苗木),培养六户以上经济建设示范户;力争全村经济创收比去年增长15%以上,农民实现零负担,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落实包村措施,确保任务胜利完成

以广泛开展“讲文明、创十好、奔小康、见实效”、“助农春耕春播,建设新农村”活动和创建“村民自治模范村”为抓手,不断强化措施,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1、加强包村工作的领导。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村建办的具体指导下,将包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写进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充分发挥民政部门扶贫济困,指导基层村委会开展工作的优势,加强与村“两委”的沟通与配合,切实为村做几件好事、实事,使村各项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2、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争取上级和各有关部门支持,协助抓好新农村建设点,帮助搞好新建房屋及水、电等工作,改善村民饮水条件,提高村民生活用水质量。

3、积极开展以“助农春耕春播,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四送五同”活动: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发展生产的种养项目信息、订单销售信息提供给包村点;为结对帮扶的困难户提供资金和信息,引导其脱贫致富;把“外出务工,回家创业”作为一个增收点,大力号召村民“走出去,引进来”,努力为农户发展生产出谋划策,全面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做到与群众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同进步。

4、对老、弱、病、残生活贫困者给予帮助和照顾,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融合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

5、继续抓好老年协会工作,促进老年人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为应对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保障2009年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农民能持续增收,促进各项改革工作全面推进,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在2008年底及时召开了2009年农村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现本刊将这次会议的精神摘录于下,以飨读者――

2008年12月底,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会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会议指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强调,2009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仍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这是具体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现,是立足全局、服务大局的迫切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度特色,是中央针对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会议提出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要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机工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养殖水平。

二、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不失时机出台调控措施,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改善进出口调控,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努力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要继续增加,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

三、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解决6000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以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文件精神中推动驻村帮扶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更好发挥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工作目标。为切实履行好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职责,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切实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按照“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围绕党的建设、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推进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努力帮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积极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尽力帮助村里落实一些具体实在的实事,促进群众增收。

2、围绕帮助村里增强发展意识、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和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培养致富带头人。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卫计保障、政策兜底、教育保障、文化保障、金融帮扶、法治帮扶等行业帮扶工作和资料完善。

2、理清发展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精准掌握帮扶村中脱贫户、三类户家庭详细情况。找准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好村级发展规划。

3、建强基层组织,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因此驻村工作队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指导村级党组织开展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严肃村内组织生活,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落实责任维护好干群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局面,努力建强基层组织。

4、精准帮扶,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别是关于精准帮扶的政策,耐心做好“三类户”识别的解释工作,促进帮扶措施的落实,大幅提升群众满意率。结合一般“三类户”自身原因和发展需求,协助村“两委”拟定帮扶计划。竭尽全力为其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群众解决危房、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建立健康和谐的美丽乡村。

5、提升智力水平,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基层民主议事决策,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的管理,维护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加强村级财务监督,落实财务公开,有效保障村民的参与权、決策权、知情权、监督权,帮助村“两委”做好精准扶赏、基层党建等档案工作,协助村“两委”努力提升治理水平。

三、帮扶措施

1、加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致富信心。按照上级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要求,积极向前湖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做到每份文件要贯彻到群众。努力向群众宣传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文件精神,使群众真正知晓、理解文件内容,增强群众致富信心。

2、抓好基层党员直议制建设,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首先,抓好村级“两委”的组织建设。其次,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最后,坚持党员干部教育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结合起来。在工作方式上,通过宣传、引导、扶持、帮助、服务等手段,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盘活农村社会资源,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3、多措并举助农增收,促进村经济发展。第一是抓好春耕、秋收生产,促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增收。第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转移村劳动力;第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第四是确保各项惠农富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促进村民增收。

5、民生工作。(1)农村低保做到位。(2)全面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3)积极动员,提高“两新”参保率。

6、重点人群工作。(1)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2)做好控辍保学工作。(3)关注上访人群,将上访调节在低压态势,做好稳定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2、强化责任,增进感情。认真落实帮扶工作精神,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

3、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善于思考,找出好的帮扶致富方法,扎实开展工作,建全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引导村民发家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文件精神中推动驻村帮扶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更好发挥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工作目标。为切实履行好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职责,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切实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按照“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围绕党的建设、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推进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努力帮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积极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尽力帮助村里落实一些具体实在的实事,促进群众增收。

2、围绕帮助村里增强发展意识、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和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培养致富带头人。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卫计保障、政策兜底、教育保障、文化保障、金融帮扶、法治帮扶等行业帮扶工作和资料完善。

2、理清发展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精准掌握帮扶村中脱贫户、三类户家庭详细情况。找准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好村级发展规划。

3、建强基层组织,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因此驻村工作队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指导村级党组织开展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严肃村内组织生活,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落实责任维护好干群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局面,努力建强基层组织。

4、精准帮扶,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别是关于精准帮扶的政策,耐心做好“三类户”识别的解释工作,促进帮扶措施的落实,大幅提升群众满意率。结合一般“三类户”自身原因和发展需求,协助村“两委”拟定帮扶计划。竭尽全力为其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群众解决危房、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建立健康和谐的美丽乡村。

5、提升智力水平,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基层民主议事决策,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的管理,维护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加强村级财务监督,落实财务公开,有效保障村民的参与权、決策权、知情权、监督权,帮助村“两委”做好精准扶赏、基层党建等档案工作,协助村“两委”努力提升治理水平。

三、帮扶措施

1、加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致富信心。按照上级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要求,积极向前湖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做到每份文件要贯彻到群众。努力向群众宣传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文件精神,使群众真正知晓、理解文件内容,增强群众致富信心。

2、抓好基层党员直议制建设,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首先,抓好村级“两委”的组织建设。其次,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最后,坚持党员干部教育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结合起来。在工作方式上,通过宣传、引导、扶持、帮助、服务等手段,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盘活农村社会资源,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3、多措并举助农增收,促进村经济发展。第一是抓好春耕、秋收生产,促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增收。第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转移村劳动力;第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第四是确保各项惠农富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促进村民增收。

5、民生工作。(1)农村低保做到位。(2)全面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3)积极动员,提高“两新”参保率。

6、重点人群工作。(1)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2)做好控辍保学工作。(3)关注上访人群,将上访调节在低压态势,做好稳定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2、强化责任,增进感情。认真落实帮扶工作精神,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

3、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善于思考,找出好的帮扶致富方法,扎实开展工作,建全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引导村民发家致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