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市场现状

农村市场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02

农村市场现状

农村市场现状篇(1)

一、我市农机市场的现状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3、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地区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二、当前市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分散性

主要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2、潜力大

肇东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地区,相对农业发达地区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某地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15 年才达到 8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14 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100%。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3、层次性

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4、功能性

我市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三是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5、示范性

农村市场现状篇(2)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第一,农村消费品品种和档次相对较齐全,基本上能满足广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第二,农村消费品供应形成多家竞争格局。目前仍以家庭式门店为主,现代流通业态如超市、连锁分店、专卖店等新兴行业逐步延伸到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商品供需顺畅,品种互补率大大提高,已经自成体系。第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基本保持有序的经营和竞争。农村消费品市场相对于城镇来讲,农村消费群体需求商品低档次、低价格,购物货比三家,使得商家在商品价格和服务质量上展开竞争,市场相对活跃,流通秩序和交易环境都有所好转。

(二)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

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还处于温饱阶段,消费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对商品的需求更注重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但也不乏中高层次的消费阶层,一些较富裕的地区,农民的消费已从基本生活保障层次向中高消费层次过渡。农村中的一些工商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建筑队、家庭装修包工头,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使得农村的消费品市场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十分明显。

(三)农民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5年的45.5%,正逐步接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38.9%。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在农村居民货币收入不断增多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倾向采取更省时、方便、直接的方式。具体表现在:

第一,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饮食更注意营养丰富的趋势逐渐显现,食品消费的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全面的改善。

第二,一般生活用品基本普及,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使用电价格合理化显著降低了家电使用成本,耐用消费品价格也持续下跌,刺激了农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从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已接近家用电器普及化的要求。

第三,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及保健的意识大大增强,2005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为113.96元,比上年增加28.63元,增长33.55%,增幅为生活消费项首位。其中,医疗保健用品消费支出人均为53.29元,增加14.92元,增长38.88%;医疗保健服务消费人均为60.67元,增加13.71元.增长29.19%。

(四)农村季节性消费特点突出

农民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的时间集中性和自身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对消费品的购买也呈现较为集中的特点。据调查,农民平时忙于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集中于对日用品的消费;而对于穿和用的商品,特别是电冰箱、摩托车、彩电、手机等大件耐用消费品,主要集中在春节前一个月,农民往往将一年的大部分收入集中在这一时间内进行消费。

(五)交通通讯支出快速增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为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交际带来了很大方便。电信行业激烈竞争下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不断推出,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大幅降价,都极大的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类支出由1995年的33.76元增加到2005年的245元,交通通讯类支出比重也由1995年的2.58%增长到2005年的9.60%。

(六)住房支出平稳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住房是私有财产,农民在收入增加后的第一选择就是建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建房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新建房屋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居住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也明显提高,实现了从平房到楼房,由土坯结构到砖木结构进而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方向转变,内部装饰和便利的卫生设施也已经逐步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由1995年的人均240.74元增加到2005年的人均2555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环境不完善

第一,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城市整体规划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市场设施落后。销售网点少,布局不够合理,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作为农村商业零售主渠道的供销社销售网点也日渐萎缩。目前现代流通业态如超市、连锁分店、专卖店等新兴行业在农村才刚刚起步,有的地区还未触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限制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第二,农村水、电等资源短缺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突出。自来水在农村地区的整体普及率偏低、电费水平高于城市、经常停电、电视覆盖面窄信号差等状况使得大多数农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力不足,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延缓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进程。

第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尚未有效延伸。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仍然存在购物难的问题。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一些消费品在普通农户中无法迅速普及。

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消费品市场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兴修水利基础设施、植树造林、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

滞后的流通方式和混乱的流通秩序严重阻碍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延缓农村消费品的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农村交通不便利,商品信息闭塞,产销之间联系不畅通;另一方面,流通秩序混乱,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和正常的监管,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各种坑农、害农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也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因此,要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经营业主的管理。一方面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连锁经营、陪送制、直供等新的营销方式.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另一方面完善交易规则,强化监督职能,加大工商税收、卫生、公安等部门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惩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短斤少两、欺压农民消费的行为。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尚未有效对接

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情况看,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消费品市场一直处于投资主体不足的尴尬境地,这与农村庞大的市场容量状况是极不相称。大多数生产企业忽视农村消费品市场特点,只是简单的将城市不好销的商品推向农村,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少,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食品安全隐患、售后服务差、运输和维修等服务环节也不健全,使农民消费受到限制。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需求状况看,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我国农民的整体收入相对较低,增幅不大,增速缓慢。

因此,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商品化率低,消费自给率高,一些农村甚至还处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阶段。这直接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层次低、整体不旺的需求状况,使农村市场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市场份额逐年缩小。可见,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农民消费不足的直接制约因素。

农村市场现状篇(3)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许多源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农村。多年来,通过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价格的几次提高、民族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大批少数民族农民到城市到外地务工、一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经作物、农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等等,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不仅要出产品,而且要推销产品。他们早己不满足于自给自足,而要溶入社会消费与交换。显然,要销售要消费要交换就必然要有市场。所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从而培育和开拓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的发展,就成了我们工商部门正确、科学、高效地发揮市场管理职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仅从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认识和看法,农村市场的特点和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作一粗浅地论述。

对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认识和看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是国民的大多数,只有农民的生活、消费、交换水平的总体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经济化,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也莫不如此。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思路狭窄,办法不多,进展缓慢,政府经济官员们只重视城市市场,轻视农村市场。重视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忽视农产品交换频率的经济价值。更有甚者,把开拓农村市场看作是解决城市滞销商品问题的权宜之计。这种“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的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也可以说这和意识和观点,拖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腿。

无数的事实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对农村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包括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把培育和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增收的一项战略任务来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要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族地区经济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市场建设,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少数民族农民收入增长,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从而,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不断开拓和发展,有效而迅速地实现城乡一体、外地与内地一体,民族大家庭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特点和现状

一、农村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容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和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巨大的、稳定的农村消费市场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增长动力。

1、从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看,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民族地区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正好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很大,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化,消费结构日益良性化。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对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显示出农民已打破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参与市场经济循环,预示着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具活力,农民生活消费将更加丰富多彩。

2、从购买力潜力看,农村市场容量较大。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抑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视,农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但与过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长幅度也比现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见,农户具有相当的购买能力,如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3、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低,潜能巨大。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虽在不断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偏低。当城镇居民已向电脑、空调、摄像机、VCD、电话等新一代高档商品的消费与普及方向发展时,农村还只是有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属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庞大的潜在需求有待发掘。在农村逐步形成多种耐用消费品消费热点是完全可能的。

4、农业生产对物质和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资料性投资日益增加。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此外,农村居民在农业运输机械、农产品深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运输和加工机械的需求,将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5.有很强的少数民族地域特性。

二、农村市场有很大的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场布局是分散的。一般来讲一个乡才一个市场,而乡与乡又有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购买人群是分散的。民族地区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购买力是分散的。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工商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营销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

三、对交换品的不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

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

耐用:基本上达到耐磨、耐脏、耐穿,又能适应不同季节,才受农民的欢迎。

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奢侈功能。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四、假、冒、伪、劣商品充次农村市场。

由于上述特点而引起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大势横行。只要便宜、农民就会买,不太在意产品质量。辩别能力差,消费经验少,也是其原因之一。“城里打假,假货就往乡下跑”是那些不法小商贩的贯用手法。农民都说,每次赶集都是参加“全国质量最差商品展销会”,此话并非言过其实。更可恨的是那些假冒伪劣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当一次就坑害农民一年。显然,对我们工商部门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应该依法予以坚决打击。

拓展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存在的困难

一、农民手中可用于消费的购买力仍十分有限。

购买力是影响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农村总体有强大的潜在购买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户还是很少的,也就是讲个体购买力仍十分有限。同时,近几年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强调和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近几年来,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设施十分落后。不少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

3.市场设施和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不少地方没有自来水,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且电费较高。

4.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不灵,首先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其次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由于不太了解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好,怎么买,如何用。

5.消费观念远远落后。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花,死报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6.道路交通条件差。物流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

7.市场秩序差,农民的消费意识自我保护不强。民族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对有关商品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水平低。再加上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8.售后服务不及时或根本没有。

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负担。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不但给工商管理带来难度,而且也给拓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带来极大的困难。

拓展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对策

开拓发展农村市场涉及到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开拓农村市场,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

农民购买力是农村市场的决定性因素,而农民购买力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治本之策。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所以还应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种种决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从民族地区来讲,更要落实中央对欠发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抓好扶贫工作,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从而为拓展民族地区农村市场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

2.完善有关法规,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创造一个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和运行的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为拓展农材市找到可靠的保障,这是一个非常重的前提条件。工商部门首当其冲应该义不容辞。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法规多种手段,依法打击假、冒、伪、劣,提倡货真价实,打击欺行霸市,倡导公平交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农村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对于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更要加大监管力度,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企业要狠抓质量,采用"量体裁衣"、"终生服务"的措施,切实为农为民。

3.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对农村商品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量单凭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要通过政策宣传、制造声势、重点打击、奖罚结合,以及组织法治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法律和自觉意识,形成一个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市场整顿、治理的环境和氛围,从而真正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保护农村农民消费者利益

4.加大政府投入,搞好农村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土地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但“以路代市”,“有市无场”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农贸市场相当简陋,大都是露天市场,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就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究其原因是政府主管部门投入太少或根本就没有投入。民族地区穷是一个原因,但观念和认识上的不到位才是主要的。如前所述,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就是为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其他行业市场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就是为国家财政开辟了新的税源,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取之必先予之,有投入才有产出。与汉区经济好的农村市场相比,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基础设施真是少之又少,而且布局不合理,处于滞后状态。所以必须花大力气,拿出相当的投入,真正搞好农村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

5.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主要心态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采取相应的促销策略。

农村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广场舞;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广袤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水平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下,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及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涉及到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毫无疑问,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广场舞因其投资少、消费低、便于开展在农村的流行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查阅文献,牟顶红[2]在《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认为,广场舞是指人民群众自发的、在广场上进行的、统一的,以健身、自娱、交友为目的,在音乐伴奏下的以舞蹈为载体的健身活动。本文以新乡市所辖村镇为研究对象,试图窥一斑而知全豹,探寻农村开展广场舞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广场舞在农村地区持续辉煌提供合理参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乡市农村地区广场健身舞参与人群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新乡市所辖的新乡县,延津县、原阳县、封丘县内的四个较大规模的广场舞团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88.46%。

1.2.3 实地访谈法。针对广场舞运动时很大一部分人只观看不参与的情况辅以实地访谈,对问卷所不能涵盖的部分问题予以补充。

2.调查结果

2.1 参与者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广场舞队伍中30岁以下的人仅占13.2%。30~50岁的占57.3%,50岁以上的占23.4%。其中,女性占89.5%,男性仅占10.5%,性别比例严重不协调。主要原因是30~50岁的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妇女,基本都是居家妇女,除了农忙,闲暇时会选择一定的休闲方式充实自己的生活。而跳舞可以锻炼身体,改善身材,使之身心愉悦,充满自信。男性较少的原因,一是大部分男性要承担着家庭经济负担在外工作,第二就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作祟,觉得扭腰转跨就是女人的事情,男性去做会被人笑话,故敬而远之。

2.2 参与动机

农村居民参与广场舞的动机较简单,大部分是为了强身健体,占调查对象的87.05%;另外,由于主力军是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经过生育或者更年期的影响,体型开始发胖,而她们的爱美之心促使她们找到一种喜欢而且适合的方式瘦身美体,重拾自信,所以这个选项所占比例较大,为67.86%;此外,还有33%的广场舞者参加广场舞运动是因为可以扩大朋友圈,改进人际交往。由于广场舞活动是一项不设门槛、众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舞友”们在一块运动,相互交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在无形当中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或者改善以前并不融洽的邻里关系,使自己的精神随着锻炼身体的过程随之舒畅,一举多得。

2.3 参与方式

调查发现,广场舞参与者的参与方式主要有自发参与、朋友带动、社区组织、单位组织等,自发组织的人占47.0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们有共同的喜好,自然愿意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奔走组织;35.57%的人选择和朋友一起参与,有认识的朋友带动参加可以互相作伴,相互交流,锻炼劲头足,关系也更密切;有的舞者有固定的工作,她们所在的单位会不定期举办文艺活动、职工晚会等,参与者日常利用单位活动场所进行广场舞训练;而社区带动所占比例为O%,主要原因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对缺乏,而农村地区社区体育活动的服务队伍更是薄弱,村级组织也不存在社区带动的参与者。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农村居民参与广场舞积极性非常高,但参与者性别比例失衡,以女性居多,且绝大对数为中老年妇女;(2)各广场舞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规模较小,整合程度较差,多在晚饭后练习;(3)广场舞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者学习广场舞途径单一,参与者普遍得不到科学正确的指导;(4)县级以下的村镇没有像样的场地,居民只能在较平整宽敞的空地练习,容纳人数较少;(5)广场舞表演或比赛较少,不能很好的开展交流和融合;(6)农村地区广场舞参与者由于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和专人指导,在锻炼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

3.2 建议

3.2.1 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场舞健身活动更好的普及

加大对广场舞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现在每个行政村都配备的远程教育等提高人们对广场舞的认知水平,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这项运动;举办广场舞健身知识讲座,讲授广场舞的健身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锻炼的最佳强度,让广场舞参与者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3.2.2 重视全民健身,对农村地区体育活动开展给予资金倾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类设施还没有配备。2008 年至2010 年,中央共投入12.4 亿元,支持30000 多个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建设“雪炭工程”项目148 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000 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1 个及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53个。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城乡健身环境,带动了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广场舞属于全民健身的一部分,也需要重视和投资促其发展。[4]

3.2.3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使上级的各种政策上传下达,落到实处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不好组织。县级政府应抓住契机,利用人力资源丰富,从爱好者中培养一批广场舞指导员,并扩充到需要的村镇。乡级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必要时可成立专门的广场舞活动工作小组。通过自发和有组织相结合,资助和集资相结合的方式经常在节庆或者农闲时节举办广场舞交流比赛,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可以使广场舞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使各个活动地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广场舞的发展也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 金辉.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在城市广场体育开展中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07(03):60―61.

农村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 农村医药市场;假药现状;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a)-092-02

笔者结合四年来本地区假药现状,分析假药产生的根源,谈一谈治理假药的对策与建议。

1 假药的基本现状

1.1 假药销售的主体

一是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二是城区播放虚假广告药品的药店和专科特色门诊;三是药品商和不法药贩以开拓市场、展示会名义流动销售假药;四是一些诊所、药店受商业利欲的驱使,从不正规渠道购进假药进行销售;五是一些江湖骗子打着“专家义诊”、“红十字会”、“健康行动”等旗号向农村群众虚假宣传,大肆兜售假药。

1.2 假药销售的手段

当前不法分子销售假药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伪药品”售假。虚假宣传保健品、保健食品治病疗效,将保健品、保健食品充当成药品进行销售。②假冒品牌药品。不法分子把购进的假药外包装毁掉,放进真品包装盒内再行销售。③隐匿贮存假药。将假劣药品放在隐蔽的地方,有人需要时再取出销售。④通过邮购渠道销售假药。不法分子通过报刊杂志、商业信函假药信息,以邮寄、托运为手段销售假药。⑤非法加工制假。非法加工配制蜜丸、散剂、胶囊及其他医疗机构制剂等。⑥钻民族空子售假。打着民族药(蒙药、藏药等)旗号,宣扬秘方,神化民族药的功效。⑦假借协会、义诊售假。租用场地、举办讲座进行虚假宣传,称服用此药可治疗某些疾病,先采取免费试用,再进行打折优惠等手段,将假药向消费者兜售。

2 假药存在的根源

2.1 法规制度不健全

一是强制执行乏力。目前由于立法原因,现行的法律法规赋予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手段是有限的,遇到违法事件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软弱无力,使得一些监管职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行政执法效率。比如流动药贩销售假药行为,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其假药予以没收并处以罚款。但要想对其人身或药品以外的物品作出限制却没有法律上的依据,从而导致在现实中可能出现当事人留下虚假身份证明后即不知所踪,案件立案后因无法找到当事人而难以结案的情况。二是执法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由于立法等各方面的原因,药品监管部门在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理权上存在着与其他一些执法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的问题,造成权力“打架”或权力监管的“真空地带”。如:药品广告内容的审查及监督,规定是药品监督部门的职责,但这方面的虚假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却又归工商部门,消费者受了欺骗找到药品监管部门时,药监部门虽有监督权却不能对其进行处罚,给治理虚假广告带来很大的难度。

2.2 监管力量薄弱

成立时间短、人员少、监管任务重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以沭阳县为例,城区、乡镇、村级各类医药单位近1 400家,执法人员与监管单位比例为1∶140,稽查监管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加上监管地域辽阔、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监管难度可想而知,据统计,其他地区情况基本相同。

2.3 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造成宣传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农村群众欠缺用药安全知识。由于文化层次、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用药安全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差、识别能力低是农村群众普遍具有的问题,价格低廉往往是他们购药的首选。二是宣传手段受限制。在宣传力度上还存在倾斜城市的问题,在宣传手段上还不能有效地刺激农村群众的求知欲望,在宣传覆盖面上,还达不到纵深的标准,在宣传持久性上,还不能使声音连续不断。这些都给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销售假药留下了空间,给广大农民兄弟用药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给药监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3 加强医药市场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通过开展立法研究,加紧立法、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支撑体系,来减少监管盲区和漏洞,才能使药监执法时时有章可循、步步有据可依,才能迫使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或主动地接受行政处罚,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真正有效地制止制假售假行为。比如说在上述原因分析中所提到的虚假药品广告治理权方面,就应该改革药品广告管理体制,实现对药品广告管理的职、责、权的统一。

3.2 抓好源头,规范进货渠道

将监督管理关卡前移,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控,从源头上把好药械的质量关。又要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堵住假劣药械流入农村市场,要加强对药械生产源头的安全监管,建立查源治本机制,根除不法药贩。一方面,要对不法药贩的窝点进行有效打击,强化日常稽查,扩大稽查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供应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合法药品经营公司将合格药品配送到农村药品市场。

3.3 不断提高药监人员自身素质

执法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把握药械管理法规的立法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学会在执法监管中当好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监管的新路子、新领域,确保全方位进行监管。只有练好自身的内功,在监管中才能做到“火眼金睛”,在执法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让假劣药品无处遁形。

3.4 加强信息收集,延伸监管触角

要利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成果,制定举报奖励办法,充分调动药品协管员、信息员的积极性;与药店、乡镇防保所等建立联系制度,使药品监督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一处角落。在获取流动药贩活动线索后,要及时派出人员对其活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其活动规律和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群策群力、上下互动的长效监管机制。

3.5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药事法律法规

要加大农村地区药事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抵制假劣药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可以成立普法宣传组,深入边远农村,举办药事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用药咨询,传授假劣药械识别方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打假拒假的意识。

3.6 注重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将假劣药品清除出农村市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相关执法部门的联合介入,必须加强公安、邮政、工商、交通等部门协助药监打假,形成药品打假合力。

3.7 追溯假药源头,严查假药案件

通过积极发协查函件或奔赴药品正规生产厂家,核实假药具体情况,确保假药案件追根溯源,查实查透,为严查假药案件提供确凿证据。

加强农村医药市场假药监管是药监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认真分析农村假药现状以及产生假药的原因,查找打击农村假药工作的不利因素,建立健全农村医药市场打假治劣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农村药品质量大检查活动,加强农村地区药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用药安全意识和识别假药素质,增强农民对假药群防群治的能力,为保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杰,韩宏才.当前药品打假治劣动态分析[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10):44-45.

[2]朱荣欣.服务新农村建设 延伸药品监管触角[J].江苏食品药品监管,2007,(2):22-23.

农村市场现状篇(6)

摘要: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农村保险产品应适合农民的需求,产品设计应考虑农民的购买能力;应健全营销网络,强化营销网点管理;增强人员促销的针对性,灵活运用营业推广促销方式;牢固树立“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代理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农村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代理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代理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