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8:44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前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里讲的可持续性问题指的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不注意对环境进行保护。从人类赖以生存的三要素:水、土地和大气的现状来看,我觉得我们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问题上的认识远远不足。 

1.水资源现状 

处于北方的人们近几年对气候的感受突出了两个字:干旱。2014年华北地区及内蒙古地区基本没有有效降水。这样的现实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水资源现状的深度思考。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人人都明白,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更何从谈起发展经济。道理都懂,可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无休止的开山活动。为了满足可怜的局部利益,我们对大山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掠夺,大山已被剥落的面目全非。我们都知道,每一座山都是一个天然的大型水库,它的土壤和植被在每次降雨来临时会细心地将每一滴雨水储存下来,然后在山脚处再汇集成涓涓细流,各处的涓涓细流再汇集成大江、小河,日夜奔流不息地为我们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试想,如果大山被毁掉了,我们的水资源还会存在吗? 

对地下水的疯狂采掘。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可是我们对节水灌溉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灌溉基本还是传统的漫灌法,这就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农业大省河北省主产粮区华北平原上用于灌溉的机井深度已达到200-300米深,试想,如果水位持续下降会发生什么后果。 

污水处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公众的节水意识仍很淡薄,这些都说明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2.土地资源现状 

钢筋、水泥和沥青对土地的侵占是有目共睹的。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仅对山的破坏有损于水资源,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同样会破坏水源的形成。千万条小河断流,成千上万座中、小型水库见底,完全是由于我们对土地的无休止地开垦,对原生植被肆意地破坏造成的。本来土地上面应有树林、灌木、草地和庄稼,可我们却不惜一切代价,恨不得给每寸土地都穿上钢筋、水泥和沥青织就的外衣,使得万物不得生长,于是我们发现社会越来越发达,而生活必需品也越来越昂贵。 

现实条件下,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到位,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得肆意侵占、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屡有发生。 

土地也有生命,更需要休养生息。 

3.大气污染问题 

近年来,环境空气污染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均为历史少见。于是,我们发现进医院看呼吸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几近让人窒息的地步,太阳也暗淡无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人的心情整天会处于烦闷状态。 

大气污染除了对人体构成直接伤害外,还对工农业生产和气候产生不利影响。 

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大气污染造成的颗粒物增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臭氧洞”。 

现如今,洁净的空气和蓝天白云对我们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使得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人们的心里大打折扣。 

三、问题的认识和结语 

从以上对水源、土地和空气 ——人类赖以生存的三要素的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

近年来,我国开始普遍重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出台一系列有利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显著提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且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不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农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短期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源可被看成可再生资源,不过长期来看,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受到污染以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劳动力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老弱病残等留守人员将无法承担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所以,想要使目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需要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生态农业的特点

首先,作为一种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也在开放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生态农业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更是要通过开放性的生产技术体系来代替以往封闭式的装填。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挖掘出农业本身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土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资源,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将呈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从而能够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使社会和自然的承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对于生态农业来说,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在于自然规律是农业生态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这一前提下合理利用和优化生物、信息、土地、技术以及空间等资源,并使农业有机结合其他产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另外,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中,将生物能源和太阳能作为基础性能源,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再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生态农业系统呈现出协调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全面考量各种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综合分析三类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便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资源,使农业产品的产量得到提高,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这样就能够使环境系统与农业生产系统之间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2.1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不过我国目前实施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而言,我国不断推进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显露出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这种经营模式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还对优化资源配置造成一定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后者而言,目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整个社会在逐渐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导致实践领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劳动力获得产出的传统方法无法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使其转到技术促发展的道路上。不过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目前的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具有较低的成果转化率,农业经济不明朗的发展前景使农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2.3缺乏人力和物力资本。人力和物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缺少上述两类资源。物力资本的匮乏主要体现在缺乏充足的资金供给来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生态农业缺乏充足的后劲。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仅有小部分的资金流向农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不过我国落后的农村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不愿意留守农村,农村人力资本具有极低的积累效果,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我国将长期保持农业大国的地位不变,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而且与国民经济的整体进步紧密相连。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确保发展模式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不过其发展规模和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1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使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得到有效带动,同时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与外部生态环境建立良好关系。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而且能够使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开发和销售,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节约资源,保护农村环境。3.2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想要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生态农业是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充分认识生态学规律和自然规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认真遵循,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调控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确保资源的有效循环,保证能量的合理流动,并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3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要使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有效减少,使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降低,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确保农业生产和组织行为在生态农业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以此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生态能源,使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大幅降低,深入挖掘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3.4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法制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农业投资和贷款,对生态农产品市场加大保护力度,鼓励农产品外销,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建立集中经营试点,使集约型农业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另外对水利设施加强维护,对乱采乱垦行为进行治理,对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严厉打击,从而确保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农业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对生态农业经济积极探索实践,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改善,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努力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7(6):124.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土地规划;可持续利用

0 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质量,减少政策、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失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科学的研究体系。我国近年开始有学者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卞正富等[1 ] 就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潘嫦英等[2 ] 讨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借鉴等问题;赖力等[3 ] 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 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1.1 土地利用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作为人类新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若要真正得以有效实施,即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一个持续、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必须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和需求性原则,这是由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1.2 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发展和发展的质量,强调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的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3 土地利用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土地利用规划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等。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将各个部门和产业的用地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效益、逐级控制、动态平衡、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2 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发展环境和经济,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 的协调统一。依靠技术和行政手段,协调开发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当地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开发区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 合理利用目前的开发区土地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在开发区土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护那些对人类未来发关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耕地)。

(3) 协调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兼顾生态、美学及文化等因素,以实现区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4)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经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美好的人居环境,重视对人的关怀。

2.2 开发区土地持续利用不仅涉及到时间因素,还涉及到空间尺度。比较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和适宜性,可以认为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利用的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指一块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可见,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研究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种因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 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以便为可持续利用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一种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自身有较高的产出,又不妨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有些土地利用方式,目前虽利用效率不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它具有灵活反应调控特征,也可认为是可持续的。

2.3 开发区内的农业用地和一般农业用地相比,虽然目前在权属上都为集体所有,但开发区的农用地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其权属将变更为全民所有(国有)。这一特点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农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式。一般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并防止土地退化,即通常所说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根据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特点,经预测在短期内将征用为国有的农业用地,对其利用方式不用再考虑到养地,而是要快速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3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规划是土地合理规划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下编制开发总体规划的同时,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提高详规的覆盖率。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开发区内可出让用地的比例。在总体布局上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土地使用价值,按照不同产业和不同项目的特点确定地块的功能和发展方向。

3.2 提高项目质量,培植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发展前景,也直接关系到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即土地产出率的高低。有的开发区为避免土地的闲置,增加项目的数量,引进一些“夕阳”产业和污染项目,造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土地利用低下,有的甚至给开发区带来外部的负效应,影响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土地监察力度

通过土地监察,清理项目,清理拖欠土地款。针对开发区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理整顿措施。

(1) 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对己付清地价款,迟迟不开工的,通过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限期使其开工。自批准占地之日起两年之后仍闲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原所交的出让金及闲置费不予退回。

(2) 对未付清地价款的投资商,使其限期付清地价款,对土地出让金迟迟不能到位、不按规定开发的应当依照合同规定予以处罚。

(3) 对于一些未批先用项目,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出让金;不符合规划的,予以取缔,依法收回土地。

(4) 对于新征用地,无力开发而造成的闲置用地,没有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的,应坚持退还农民,让农民继续耕种;已破坏耕作层的,在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应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使土地恢复耕作能力,然后退还给农民使用,不可复垦或是复垦成本过高的,通过规划修编,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区的范畴。

(5) 对于其他闲置土地,结合项目,能利用闲置土地的,尽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厂房的,尽量不新建厂房。

3.4 以服务承诺为契机,改善区内投资环境。

一切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增强客商的投资信心。开发区建设应逐步改变引资招商的思路,应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水平的办事效率,优质的服务,不断增加开发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不是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在建立和完善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各类支撑服务机构的同时,还应建立与开发区相关的服务配套企业,如信息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环境美化服务等企业,使开发区的服务设施软环境与基础设施的硬环境相益得彰,充分发挥土地的增值效益和增值潜力。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县域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就是将农业作为基础,主体结构就是主要是乡镇工业,尽量让工农结合,并让各类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经济模式。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总是认为只要经济效益上去了,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都不在考虑范围。这样做的恶果就是随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将从根本上限制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几年各地方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怎样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经济,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一、农村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极其内容

(一)农村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探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包括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文明和安全,同时也要使得经济的发展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保证并且还要保持好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确保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尽量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个方面就是,发展的目光要长远,保持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发展而毁了后代的发展机会,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解决人口的增长以及促进科技进步的问题。

(二)农村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农村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资源与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县域经济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了县域经济在发展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建立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布局一定要契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也要在生态系统可净化范围之内;另外就是县域经济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了通过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量推动生态型工业,这种设想对于笔者所在的青海湟源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要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也就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县域经济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对社会分配方式进行合理的调节,尽可能的将两级贫富分化缩小直到消除,促进社会的文明、健康以及安全的发展。

二、实现农村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管经济的地方政府官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努力为县域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本县的经济、社会以及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地方官员,一定要本着为人民服务以及为地方发展负责的态度,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努力克服盲目攀比的思想。要将过去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以及高效率的绿色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农村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对全球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全面而又科学的分析。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打破了原来那种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格局,就算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其经济也可以在全球占到非常重要的比重,比如日本。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对县域经济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不能再过度的依靠地方的自然资源,经验告诉我们,拥有资源优势并不代表就有经济上的优势。就以笔者所在的青海省湟源县而言,在制定县域经济规划时,可以充分的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同时由于湟源县拥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底蕴,发展旅游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政府的职能进行很好的转变,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速度进一步加快。政府部门在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对于市场的管理要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企业自身为了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自己会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另一个方面,就是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自身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和盲目性,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来对市场进行管理了。因此,要加强政府部门职能的变革,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使得县域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第四个方面就是建立一个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在我们对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进行衡量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参考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是非常不够的,还应该引进可持续发展新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要素:一是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森林、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等;二是生产资本,包括厂房、基础设施等;三是人力资本,指的是当地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四是社会资本,包括法律、政策、风俗习惯等所具有的生产价值。只有通过这中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官员进行评价考核,才比较的合理也能更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

1.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关系

拿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它应该是持续的要素投入下对社会经济活动来回的进行,也就是指生产到分配、再到流通、消费以及最后生产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可以来回的循环进行下去,为了能够达到这一过程,对其进行要求必须要有可持续的生产,优化、合理的分配,顺利畅通、快捷的流通与文明的消费,并且还要有持续的要素投入。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其中,科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单纯的只靠科技也无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研究的是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机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时,要重点考察科技发挥的主要作用,要按批准、在考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时,对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优化、合理的分配,顺利畅通,快捷的流通和文明的消费的要求进行分解,就可持续的生产来说,在工业上必须实行清洁的生产、农业上实行持续生产、第三产业上实施绿色取向的第三产业;就优化、合理的分配来说,要求资源优化配置,产品分配的代内、代际公平;就顺利通畅以及快捷的流通而言,要求流通渠道的顺利畅通,使交易的成本降到最低;就文明的消费而言,要求消费食品必须是绿色产品,这样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和回收,消费者具有文明的消费观并具有一定的富裕程度;就持续的要素投入而言,要求消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定与约束。而科技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要素投入,使各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作用关系

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作用,也就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及实现,如何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要求,科技得以发展包括科研需求、科研主体以及科研条件,这三者得到了满足才能使科技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科研条件还包括政府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而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身包括实现过程中的科技支持及保持动态发展的科技支持构成了科技的需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对科研主体的利益驱动以及各个经济单位的投资利益驱动;而社会效益对其构成了对科研主体的道德正义的驱动和获得政府政策、法令、条例、规则的支持还有社会群众的支持。两种利益的作用结果保证了科技的科研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对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

2.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

2.1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科技互动的过程中有部分的环节的实现是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来进行保证的,对科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引入科技的目的是为了使各个环节符合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科技的应用结果就是促进各个环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各个环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可以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两种的实现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因而需要一定的作用机制才能保证实现的环节便是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科技采用。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各个经济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其行为是自主的,为了约束经济单位的行为,促进其采用科技,必须要求要有一定的机制,而这些机制就是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机制;以强迫约束为驱动的政策,以法令、条例、规则的机制以及以道德正义为驱动的机制。这几种机制作为对科技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这一过程里,保证了科技得以被其采用。1市场机制存在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它主要是以利益为驱动的机制。主要来源于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能获得最大的市场利润必须要尽可能对市场进行全面占有,不会放过任何的利润带来的市场机会。2政治,法令、条例和规则机制的作用可氛围两点,一是对企业市场进行规范的行为,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行弥补;二是通过对科技采用的政策帮助与扶持以及法律保障对科技的采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及法规都属于政府行为,这一机制的存在是因为政府自身有为社会群众利益服务的特点,科技的采用可以促使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是符合公众利益的。3社会机制的作用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使其有利于采用科技的企业发展;二是为科技的采用提供社会的现实客体的支持;三是以道德正义为驱动来影响各个经济单位的主管人员,使其行为主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2.2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促进机制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创造了科技科研的需求,这是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此只要经济是遵循可持续观念发展的,就必然会不断的为科技的发展创造科研需求。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上面说到的两个环节都是可以自行实现的。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科技的科研主体、科研条件的贡献不是自行可以实现的,它是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将其实现的。因为经济单位、公众以及政府的行为在没有外界控制约束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未必能形成科技的科研主体和科研条件,这就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对经济单位、公众和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能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科研主体与科研条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政府机制,它们的作用是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转变成对科技的科研主体与科研条件形成的促进,从而保证科技的有效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促进机制都包含着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另外两个机制是政策机制与政府机制,这两个机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刘荣霞. 科技促进宁夏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拥有世界最广阔的农业资源,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显露出许多问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如何选择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如何合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都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1.农业经济概述及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1.1农业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也就是指通过劳动开发农业资源,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模式。到现在人类的农业经济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在人类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几千年来,农业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发生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每个国家所重视的民生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人们认识到只有进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空间,否则自然资源用尽的时候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提到农业经济,很多人就会想到“管理”“制度”这些词语,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许多国家都针对本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相关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本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2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生产工具以及种植技术都是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发明各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和技巧,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但是,之后便逐渐减缓了发展的速度,技术也开始停滞不前,农业经济发展到高峰之后也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顿期,这也使得传统农业经济的结构长期存在与社会的发展中。总之,传统农业经济因其自身的生产效率的限制以及较低的经济收益,使得其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踢掉传统农业经济的包袱,过渡到现代农业经济时期才能够唤醒经济发展的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经验比较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弊端,经历了许多成功与失败。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已经成功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现代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造,现代生产力已经逐渐取代创痛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素质也大大提高,农业管理系统也日臻完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3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已经进行了多次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业资源和环境改善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1)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载体,而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旧存在资源消耗多、污染多、收益少的状况。我国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承受的压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转变农业经济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值的增加,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国内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系统不够完善,初级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产品价值降低,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减少农产品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能够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顺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农业的生产现状促使我国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科技制品在农业中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4)国际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出口需要受到别国的贸易壁垒限制。由于国内农业生产的生态和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不够高,导致我国的农产品难以打开国际市场,难以取得有效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破坏,农业与自然环境最为贴近,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因此,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

2.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一个战略的眼光来对待。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合理的解决。1)我国是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却很缓慢。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利用农业补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得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工业和城市中,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工人及城市人群的收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2)相比较一些国外的城市,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由于我国科技水品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农业机械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长期收入较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低,难以保证农产品的综合指标;还有就是农产品的信息比较闭塞,不能够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这些因素都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经济落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果。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数倍甚至数10倍,导致生活水平差距巨大,许多农村农民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大量农民和受教育青年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另谋生路。农村土地资源缺少农民种植导致我国农产品数量急剧减少,农业结构遭到破坏。4)我国普遍的一个现象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象,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是层出不群的,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若干年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也将无法进行。5)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业规模较大,但是基本属于零散种植,缺乏规模化管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也不高,各项指标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因此,规模化种植和高价值农作物的集中种植迫在眉睫。有了高价值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再辅助以规模化的生产,相信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越走越好。

3.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农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重视国内农业科技力量的研究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问题。2)要对农村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3)加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严格控制,禁止盲目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在农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立农业合作社,形成农业产业化种植。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和种植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引进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统一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竞争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再辅助以一些政策的照顾,相信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好。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7)

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1.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不恰当的消费模式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环境恶化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是地球人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生产模式,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消耗,高消费,然后造成高污染。这种方式是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加快经济的增长,靠高消费生活资料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 下去,机会出现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种模式,把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区域经济想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保持企业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生产,要流通,要使消费者消费,这是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想可持续利用,就需要人们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资源,不应该过度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废物不能被循环利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实现区域人口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在特定的时期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人口政策,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规模适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提高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公共的政策来促进区域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2.2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尽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双赢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首先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区域在开发开放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要超过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次,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顺应其发展规律,维持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使自然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环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2.3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不浪费和集约型的方针。要简历资源的价值体系,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促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优化资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规范自然自然的使用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2.4 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驻澳策略,应该把高科技以及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加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名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5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为中心,把高产和高校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内在的动力,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

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因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3).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2-1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