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04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1)

作者刘宝红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刘宝红先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十几年的丰富经历,他的大部分实践来自硅谷高科技界。自2004年以来,刘宝红先生致力于介绍、宣传供应链管理,帮助国内企业系统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009年,他创立西斯国际,并与国际顶尖咨询公司联手,协助本土大型企业制定供应链转型战略,帮助他们建立供应链流程和系统,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日益兴起,供应链也面临新的挑战。但供应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不变的:其一,关系,即理顺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二,链接,即通过集成、连接供应链伙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作者认为,一般大家说起供应链设计,就好像是揉面团,可以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其实,如同任何商业难题,供应链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给飞驰的汽车换轮子。从零开始,设计、实施一套崭新的方案容易;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补。推倒重来的革命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2)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并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实际需求,应该合理对不同的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联想、去体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创设科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供应链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所以应该在对工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成长特点和未来事业发展需求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真正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探索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为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

1.重新界定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相对忽视,一般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界定为让学生掌握相关理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课程教学的情况,整体教学活动的设定都将课堂讲解为主,课后实践探索就和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被忽视,供应链管理教学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新时期引入体验式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在统筹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完成自学任务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供應链管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突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创造性的教学体验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辅助。所以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该创造性的加强对体验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相关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具体构建体验式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划分,分割为多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并且每个教学项目都按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适当的编写,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首先,应该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突出教学材料体验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材料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相关引导问题,将知识点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还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内化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就应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验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践行体验式教学

在合理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着一定的促进性影响。所以高校在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分析,制定合理化教学措施,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教师在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首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知识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并各自从事相关业务活动,根据接受客户的订单综合分析库存、安全库存和提前定制订单等,向其他供应商发货。保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体验教学情境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结合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对个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分析业务处理效果,统筹研究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在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和自主探究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在体验情境中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认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深入学习各类型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升华体验。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升华体验也是较为关键性的内容,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升华体验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分析中升华学习体验,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类型问题,促进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升华体验,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对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

最后,总结反馈。在学生完成对情境创设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活动良好的学习体验后,在教师实践中,为了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成效的总结,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能够在未来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习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3)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现状;对策探析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就很难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而且由于教学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和实施,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要有效应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内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1.1知识面比较广泛,涉及知识更加综合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物流专业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预算开支,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知识面是很广泛的,包括物流、信息技术等,而且还涉及很多的主体。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也更加综合,不但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战略化思维的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够应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供应链管理质量,以保证正常运作,还要重视整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中,学生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落实到位[1]。

1.2更加侧重理论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的教学管理理念,但是具体内容对于实践应用的要求并不高。这项课程是属于经营管理类型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学者专家宝贵的研究成果,并且应用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而且教学内容更加地抽象,并且教学学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这就使得很多的教师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只能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所以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加突出[2]。

1.3对实践应用要求更高

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使得实践应用显得更加的重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将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学生就无法亲身体会到知识理论的实用性,因此就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

1.4同步进行

同步进行是供应链管理学内容特点的主要体现。供应链管理从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现,这能够将最有效的资源进行集中高效地应用,而且这也表现出了供应链管理知识内容同步进行的特点和优势。这门课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但是这也是基于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因此要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要能够符合当下社会发展以及行业要求,这样的教学工作才更加具有重要的价值。

2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的单一是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仍旧会影响当前的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工作,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没有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2.2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包括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重复性。即使教学内容侧重点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会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其他的教学内容重复性过高,从而会忽略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有效学习和掌握,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

2.3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和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

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专业是比较多的,而且教师和学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很多学校会实施大班额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很难调节和控制教学进度,而且不能和大部分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懒于思考,懒于学习,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以及在社会中的发展。

2.4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更加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对于教学工作的考查上也是以传输知识理论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教师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而言,教师也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才可以印证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这和具体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学工作需要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根据调查分析,现在的教学工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4]。

3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3.1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工作

教学方式单一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源就是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产生厌倦感。在学生接收到学习任务以后,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效改变教学方法,灵活借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或者爱好选择教学素材,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逐渐对教师的讲课表现出热情和积极性。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以此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改变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局面,而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游戏法开展和实施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另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内容和实用价值有效结合的作用和意义。借助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3.2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知识理论同等对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开展教学工作,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借助有效的教学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对比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案例,提升对于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认识[5]。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更加重视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虽然对于知识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但是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这也是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目标,要充分意识到这方面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此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或者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学生具备了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就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5]。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建设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需要拥有全面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对于供应链课程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招录教师的时候应该合理根据教师的教学经历、荣誉证书以及对于行业的认识来进行选择,还要能够对教学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要能够热爱教学工作,因此建设供应链管理教学强大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而言是很重要的。

3.4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

实施教学工作是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开展和实施的。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当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这就需要以教学导向作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以此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6]。

3.5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重要体现,而且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需要信息化技术来保证实施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学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亲身地感受到供应链管理的整个流程,最终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模拟操作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整个流程产生深刻的认识[7]。

3.6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建设实习基地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紧密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将双方的优势积极地应用到培养学生中去,并可以共同建设实习基地,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在一起,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供应链管理情境。那么学生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体验,而且又能降低新员工实习的预算开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教学质量[8]。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以保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6-17.

[2]王叶峰.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84-185.

[3]贡文伟,施国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35-136.

[4]张静芳,向万里.基于网络平台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问卷分析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5(34):283-284.

[5]王蕾.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78-79.

[6]汤晓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物流科技,2014(10):130-131.

[7]侯心媛.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物流科技,2011(9):10-41.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也可以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供应链的视角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学术界把本科人才培养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操作型)。其中,研究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工程型本科主要承担把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转化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可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的知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型)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属于专科教育。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所处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的。

2 国外发展应用型本科的经验借鉴

2.1 教育决策要科学。决策决定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比例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放权到各省的管理模式对因地制宜调动当地办教育的积极性十分有效。科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指标(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与办学定位相一致。如果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则是失败的。教学效果则应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去评价,这样有利于澄清一些误区。

2.2 办学定位要准确。定位无所谓高低贵贱,关键要准确。社区学院的领导有责任使定位的目标具体化,扬长避短,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与学术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比学术,但可以和他们比就业率,就业率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只要办出特色,人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是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

2.3 教师素质要保证。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社区学院而言,教师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来决定教师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协调,以缔造企业合作的竞争优势,通过传统企业各功能间的合作策略及跨功能的合作战术甚至在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合作,以增进企业与整体供应链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如果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那么其“原材料”则是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产品”则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本文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探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高等教育人才供应链构成。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从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整个过程看,颇似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找到教育机构中与一般企业中供应链的相似之处。在一般企业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可表示为由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高等教育的供应链具有与其相对应的节点,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则为高中等生源地,而下游节点则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如深入学习或者是到用人单位工作。高等教育供应链构成为即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群体如家庭、组织、个人等——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生源(产品采购)——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产品的生产)——就业(产品的销售)——用人单位,即接受高等学校的产品。具体如图1所示。

3.2 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从其产生之日起,供需矛盾就已经存在着。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供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供求由两对供求关系三大供求主体构成,即由个人(家庭)——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关系和由学校——企业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质:高等学校的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和调节。由于信息的失真,人才需求波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产生了类似生产企业的牛鞭效应,这种牛鞭效应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规避牛鞭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顾客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起到校企合作的中枢作用。机构既可以以行政机构的形式,也可以以校企合作平台的形式,其作用就是发挥好学校与顾客的衔接作用。

在生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流动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在高等教育模型中,以学生从招生到就业为整个过程,期间发生的知识传授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该理解为一种知识流或者信息流。供应链管理因高校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高校需要动态地更新,并且在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搜集和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向二级教学单位、招生部门、教学部门如实传递,由这些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

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步化和集约化的整体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政府、高等院校及用人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构建一个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流程模型,如图2。

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元培养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通力合作。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和其产业属性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通过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提高人才供应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如图3。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这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4.2.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目标,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决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要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知识选择上,结合物流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顺利通过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过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第二,在技能的选择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即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技能(即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技能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我国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挫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成就的人。

4.2.2 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课程体系拓展为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实践教学体系的“3+1”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学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分析工具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提高专业技能的要求和针对性。第二,素质拓展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适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指在教学之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校内竞赛等,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它由三个模块构成,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4.2.3 教学方法设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指导思想。目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除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之外,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对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比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以学习情境(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设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4.3.1 应用型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第一,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将物流管理教师队伍造就成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第三,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实践资料带回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合作伙伴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4.3.2 实践基地建设。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大力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人才供应链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校内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产品特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形成“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的多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5 结束语

应用型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发展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凝炼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郝婷. 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链模型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41—42.

[3] 王福深,王伯良. 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J]. 管理科学文摘,2005(7):55—56.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6)

[论文摘要]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地就是达到供应链协调。本文从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在阐述了实践中的四类基础供应链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后,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VMI模式的适用性及其选择。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创建无缝的,同步的供应链能带来快速响应和库存成本的降低已成为共识。供应链管理的目地就是达到供应链协调。所谓供应链协调,是指分散式供应链达到集中式供应链同样的绩效。供应链的协调在于创建与整个供应链同步的,透明的、需求可见的模式。

大量学者就供应链协调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本文将从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对实践中最基础的四类供应链结构的描述和分析,结合其重要影响因素,加深对实践中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VMI模式的适用性及其选择。

一、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

1.类型描述

在实践中,按协调计划和协调库存两个维度划分,存在以下4种最基础的供应链结构:

(1)传统供应链。其链上各级独立决定产品定单及补货,而不考虑链上上下游相关节点。其特点是,不存在协调,牛鞭效应明显。

(2)信息交换的供应链。供应商和零售商独立下定单,同时交换需求信息和行动计划,以便在预测产能和制定长期计划时参考。其特点是,预测时参考了最终客户的需求;消除了需求延迟及不必要的不确定性。

(3)供应商管理补货(又称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供应链。补货指令由供应商下达;其管理零售商库存,从而决定服务水平。其特点是,供应商对客户存货完全可见,并对其库存管理负全责。对库存的投入大大减少。

(4)同步供应链。只有一个定单决策点,从而将供应商的补货决策与产品/材料生产计划一体化。其特点是,供应商从运作层面管理客户的补货,并应用该可视性生成其自己的供应链运作计划。

2.重要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对供应链协调产生重大影响;

(1)客户和供应商工厂的地理分布。供应商越接近客户,越容易实行生产和库存控制。

(2)产品的需求模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越稳定,消除牛鞭效应和供需同步带来的收益越大。

(3)产品的特性,特别是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价值。产品生命周期或销售周期越长,越有必要采用供应链协调。同样产品价值越大,对库存控制的影响越大。

二、VMI及其适用性分析

1.关于VMI

VMI是由供应商负责管理客户库存的一种供应链战略。供应商在客户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政策,拥有库存控制权。它打破了传统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获得同步化运作。大量研究表明,VMI在促进信息分享,降低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由沃尔玛带头,Fruit of Loom,壳牌公司紧随其后,VMI成为一个重要的供应链协调的始创者。Buzzell Ortmeyer在1995年的报告中也指出,VMI在Dillard Department Stores,JCPenney,及Wal-Mart的应用使得销售增加了20%~25%,库存减低了30%。近年来VMI的盛行使得有言论声称VMI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概念亦将引发分销渠道的革命。

VMI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都能获益。对零售商,VMI可带来库存的有效管理,并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供应商,实施VMI可增加其品牌在商店的可获得性,并通过信息共享降低将需求波动放大的牛鞭效应,还能减少供应商为获得更多配给引发的博弈动机。

2.VMI的适用性分析

尽管VMI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结合上述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在选择VMI模式时,应详细考察下列因素。

(1)供应商与零售商的相互位置。一个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需求较分散的需求更适合VMI,供应地与需求地应尽量接近。

(2)客户需求波动的幅度。VMI适合需求较为稳定的产品。客户需求波动过大的产品不能通过实施VMI协同供需带来很好收益。

(3)产品的特性。产品生命周期越长、产品价值越大,库存的显性及隐性成本就越高。通过VMI带来的协同收益也就会越明显,从而更适合采用VMI模式。

三、结束语

有效的供应链协调在于能将内部计划与外部需求一体化。考查具体状况才能寻找到恰当的供应链协调方案。针对VMI模式,接近的供需方地理位置,稳定的产品需求,以及较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将有助于其良好实施,在供应链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篇(7)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运营效率

1.引言

供应链管理理论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降低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总成本,从而适应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复杂化的需要,但同以前时期的理论一样,它只关注了企业相对短期的利益需要,也并没有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其考虑的范围之内。本文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界定与发展,探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界定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目前,在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在美、英等国家,出现了不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先驱,1999年,通用汽车公司就与美国一个非营利机构――为社会负责的商业组织联合组成了一个有12家企业参加的供应链工作组,该工作组作为BSR的一个分支机构,起到负责探讨提高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途径的作用。其他的跨国企业如微软、IBM、杜邦、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保洁等都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提高其核心竞争优势1。从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必须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绿色采购管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

2.2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运营效率的关系

戴维德・霍尔认为, 通过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在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后勤成本、单位制造成本方面获得满意效果。J.Sarkis(2003)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组织绩效、减少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量化的环境绩效同以材料、水、能量等形式存在的产品生产车间的成本结构相关联,这意味着环境绩效的改善从长期来看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此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确实能够使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不断整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

3.1 绿色采购从原材料角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绿色采购是供应商按照市场规律采用绿色原料、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从源头控制,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要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绿色供应链上采购这一环节,要求考虑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污染性,要求供应商从设计阶段就确定绿色制造机制,确保提高产品的绿色水平,使制造商能凭环保的原材料生产实用高效的产品,实现厂商、顾客、环境的三赢局面。

3.2 绿色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里,采用了多项先进的可持续性措施,这样每年节能约715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减少约679吨,该排放减少量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约3018个月的排放总量。沃尔玛对门店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为沃尔玛节约了大量的能源,真正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初衷,从而不仅节约了资源、能源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可见,企业实施绿色设计对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3.3 绿色生产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绿色生产即所谓的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综合措施。绿色生产主要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因而绿色生产不仅从量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也从质上改善企业生产技术,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3.4 绿色营销有助于企业推销产品

绿色营销手段要求企业运用绿色生产力来生产出绿色产品,即指生产厂商以耗用最少资源的方式,去设计、制造与销售可回收、低污染、省资源的产品;要求企业从本质上改革生产实践和消费品处理方式,包括产品本身、包装、加工过程,并利用“绿色”概念来推销产品。绿色营销是符合民众需求、社会发展和环境效益的供应链支节。

4.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但工业领域的实践已经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在国内已有很多企业开始注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也将更多的集中在如何实施这种绿色战略以提高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一些学者从整体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直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估,但其研究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否能够真正提高企业的组织绩效、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还是未知数。但是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会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这也将成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的迫切需要。(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1):1233-1236.

[2] 王洪刚.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2002,04(2):97-100.

[3] 武春友,朱庆华,耿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