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33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1)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着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又能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首先.围绕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生活方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的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但受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极为不便通过发展农村道路交通运输.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买难卖难”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活动效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推动农村地区变革: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做到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设施基本同步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务工收入.务工收入在农民的整个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雇用了数万当地劳动力.成为农民增加务工收入的~个新途径。

2.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增收问题的本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挥劳动力充足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力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积极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转移.将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及农村转移和扩散.增强城市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通过产业结构的梯级推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及小城镇转移.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其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以县域或乡镇为单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立品牌,努力形成“一县一品”或“一乡(镇卜品”.引导分散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县域要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生产和种养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创立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从实际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关键和核心是没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起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引导一些种养大户人股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充分考虑种养大户的利益.种养大户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新型企业与农户关系模式。再次.大力推进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宽量大.又多为劳动密集型.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积极鼓励和推进在农村人力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服务业.促进劳动力“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同步进行。

3.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农村要坚持公共财政更多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制度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要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重点来抓.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在强调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努力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经费统筹管理要由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市为主要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首长负责制”等强制性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其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当务之急。要坚持政府出资为主、农民个人出资为辅,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就医“大病不出钱.小病不出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解决农民“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让农民群众受益。

再次.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电视难、打电话难”问题要加大对“村村通”的资金投入.将数据通讯节点建到每个县城。光缆电缆铺到每个乡镇、村落,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共享.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有条件的农村,要加大宽带人户工程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上网难”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和集中养老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生活难”和“养老难”。

4,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2)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着力增加农民就地务工收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又能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

首先,围绕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生活方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的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但受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极为不便。通过发展农村道路交通运输,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买难卖难”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活动效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推动农村地区变革;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做到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设施基本同步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其次,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务工收入。务工收入在农民的整个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广西集中财力相继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了“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东(兰)巴(马)凤(山)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投入近50亿元;2007年,又开展了“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些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雇用了数十万当地劳动力,成为农民增加务工收入的一个新途径。

二、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增收问题的本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挥劳动力充足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积极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转移,将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及农村转移和扩散,增强城市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通过产业结构的梯级推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及小城镇转移,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其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以县域或乡镇为单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立品牌,努力形成“一县一品”或“一乡(镇)一品”,引导分散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县域要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生产和种养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创立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从实际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关键和核心是没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起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引导一些种养大户入股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充分考虑种养大户的利益,种养大户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新型企业与农户关系模式。

再次,大力推进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宽量大,又多为劳动密集型,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积极鼓励和推进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服务业,促进劳动力“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同步进行。

三、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农村。要坚持公共财政更多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制度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要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重点来抓,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在强调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努力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经费统筹管理要由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市为主。要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首长负责制”等强制性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

其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当务之急。要坚持政府出资为主、农民个人出资为辅,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就医“大病不出钱,小病不出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解决农民“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让农民群众受益。

再次,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电视难、打电话难”问题。要加大对“村村通”的资金投入,将数据通讯节点建到每个县城,光缆电缆铺到每个乡镇、村落,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共享,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有条件的农村,要加大宽带入户工程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上网难”问题。

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和集中养老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生活难”和“养老难”。

四、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首先,积极探索在农村中学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在农村中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对未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既能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一技之长。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3)

关键词: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0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64-0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是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是下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向,而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后,正逐步成为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破解“三农”问题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问题。而西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以及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等原因,农业发展并未改变以往的小农生产的特征,缺乏市场支撑以及零散的、组织化程度低的小农经济很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产加销严重脱节,特色农产品难以实现深加工或提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链难以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农业自身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由于缺乏产业基础而仅凭传统的种养殖业难以发家致富,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整个农村面貌由于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而日益萧条,随着农村人才的外流,农村市场需求规模也在逐渐萎缩,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的外流,加剧了产业发展的难度,由此出现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萧条―缺乏产业支撑”的恶性循环。因此,要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就必须打破以上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互动促发展,促进产供销的有序对接,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有效结合,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一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倒逼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项目的引进和整合力度,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减少了因农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纽带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一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其中城镇化是载体、信息化是手段、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为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了产业基础和要素供给来源,城镇化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载体和产品需求来源,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部分原料来源和为城镇化提供食物。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可以通过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和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下可以通过其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就必须逐步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基础。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同步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纽带。一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吸纳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依托当地亲缘、地缘等文化优势逐步促进当地农民工的市民化,以中小型城镇为载体逐步推进区域的城镇化。二是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引领下,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发展(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基地化和信息化等发展,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新型农民,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相关的包装、加工设备制造业、研发、生物制药、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着力点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战略举措。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贸工农、农科教和农产品的产加销等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激活三次产业内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放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带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要素集聚、产业互动、经济辐射等效应,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民生。一是构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产业前端与包装、物流、营销等服务业紧密联系,产业中端与食品研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研发等产业紧密联系,产业后端与农业科研、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不断增强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农业的基础支撑能力和服务业的加速推进能力。二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的生产、加工为产业载体,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引导当地农民或种养殖大户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引导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并以项目为基础整合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四、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以高积累、低消费为特征的、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城镇体系的构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这种在短缺经济时代实施的重工业化战略是建立在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基础上,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实现了生产要素单向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客观上造成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萧条、工业的高速发展的农业的停滞不前、产业工人的富余和农民的贫穷等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转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打破城市和农村二元化发展的僵局,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搭建起工业与农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城市居民联系和转化的产业载体。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让要素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实现双向流动,让农业和工业之间实现产业对接,从农业与工业分化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转变,由城市和农村各自为中心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一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合作组织的建立、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在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效衔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构建起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一元化产业体系。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对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要素的流动,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科研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载体促进要素的集聚并推进小城镇建设,以要素向农村和农业的流动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引导农村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以各类特色种养殖业项目为基础推进生产、生活等农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四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前向的食品、生物制药业、现代物流业,侧向的加工装备制造业、印刷包装业,后向的种养殖业及其相关的饲料加工、饲料科研、品种科研、种养殖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五、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西部地区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是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积累率、要素报酬率等明显低于非农产业,加上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于非农产品,使得农业比较收益相对甚至绝对低于其他非农产业,由此导致农业中资金、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甚至基本要素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之间的差距。因此,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预期收入,以此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进入并改造传统农业,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因其资源优势突出、产出效益大、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正好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中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之后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实现以往反哺农业的单一的“财政支农”向“财政支农”和“产业富农”并举转变,切实增强西部地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搭建要素回流途径。二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引导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势能,为先进要素流入农业创造收入条件。三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延伸其加工销售的环节,由此建立城乡产业的垂直一体化,从而使农业在产业链上接受非农产业的反哺”[1]。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前言

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新的理念和举措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好农业农村经济才能推动的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下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作几点思考。

1 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当前来看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农村经营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部分,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

首先,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其次,农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再次,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还有,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ν饪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存在政策制度缺陷。

2 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2.1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富民战略

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是引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能起到示范带动和辐射覆盖的作用。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以杏果产业、瓜菜产业、草畜产业为主的产业布局,但发展尚不均衡,特色优势不明显,在带动农民增收上见效缓慢。因此,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发展模式。一是要明晰产业富民的主题,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目标。所有产业的规划、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要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出发点来确定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二是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扩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带动能力和辐射作用。三是要积极探索寻求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全新途径,实现企地共建、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连接作用,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互通,鼓励企业和农民按订单形式组织生产,多渠道组织产销衔接活动,维护农民利益,形成牢固的产业链。

2.2 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城镇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工资性收入是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最大“亮点”。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必须坚持走大中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路子。建设有特色的城镇。四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在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上,逐步形成几个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带。

2.3 要注重改善民计民生

坚持把改善民计民生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按照“政策不能变、扩大受益面、增加透明度、农民得实惠”的原则,采取“一卡通”发放形式,突出抓好各种补贴。要加快建设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灾害应急响应制度等,切实解决民生“八难”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落实农民负担“一把手”负责制和行业监管制,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4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制度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巩固。要加强理论学习,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要整顿后进组织,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实行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依法交叉任职,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能。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化解村级债务,推动村级党组织高效良性运转。要认真落实村民监督、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提高村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强农村竞争力,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保持农村社会环境稳定的需要,是打造特色城镇,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客观要求。

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关系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我国政治权利的的巩固。必须切实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5)

乡村旅游是以优美清新的农村景观及人文资源等乡村资源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不仅是基于乡村农业的旅游,而且还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近些年来,在传统的农业体验游和农村休闲游之外。商务娱乐、会务度假等项目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潮流。家庭农场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作为其基本单位,并以农户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资源,从事农业商品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一代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式。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农业多元价值导向是指以农村土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多功能农业理论,将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多种综合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是在农业多元化价值导向下,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将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从而为促进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的共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与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当前大多数乡村旅游仍停留在住农家房、买农副产品、吃农家饭等物质层面。有的甚至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买农家特产。除此之外,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与互动仅仅停留在一次性消费模式,并不能给旅游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农户与旅游者也未曾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持久合作的稳定模式,导致乡村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

随着乡村旅游业竞争的加剧,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出现了发展滞缓、产品粗糙、产业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乡村旅游业开发的趋同性。虽然我国的农村自然景色多样,但由于市场导向同步化、缺乏交流创新等,导致各地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出现同质化现象。从而引发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理念落后、乡村旅游产品内容重复、乡村旅游形象定位雷同等一系列经济后果。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的流程、内容、产品等普遍存在雷同性,缺乏个性与创造力,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这种趋同性的乡村旅游开发会大大淡化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第二。乡村旅游的季节波动。与其他特色旅游业一样,乡村旅游业也具有周期性特点,大多城市游客会集中在十一黄金周或节假日上山下乡。因此乡村旅游业的收益受游客的影响。呈现季节波动性。此外,游客好奇心的流失,重复旅游率低也是导致乡村旅游业呈现季节波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忽视了农业生产。部分地区盲目放大化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性,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影响了区域粮食生产的稳定。

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家庭农场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趋于技术化、专业化、规模化,对劳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经从体力活动逐渐转向其他工作,而农户家庭成员作为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发展家庭农场是健康休闲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由利于增强农户的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建立安全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家庭农场通过发挥低于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生产独具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及环境要求的产品。有利于促进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并能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

发展家庭农场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是人们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需要,而城市化的发展让乡村旅游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林园区型和农家乐型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类型,这两种类型主要属于观光型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及多样性的要求,其核心新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家庭农场具有生态化、智慧化、科技化、规模化等特点,对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创新经营模式。中国的家庭农场,从类型分析,主要适合发展绿色产品直供型、旅游休闲型等家庭农场;从经营方式分析,主要m合发展农户合作型、社区型、民营型家庭农场。将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由家庭农场负责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活动接待等,同时成立旅游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企业销售、旅游开发,主要负责农产品的外部市场营销。将休闲养生、避暑度假、农耕文化融为一体,通过特色化、生态化、科技化经营,发展集蔬果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销售、科普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将家庭农场融入乡村旅游营销体系。将家庭农场融入乡村旅游体系首先要形成特色专题产品。并形成以家庭农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的精品旅游地,打造农场式度假旅游地,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针对产品内容的不同,实施多元营销,不但可以纳入农博会、农产品营销体系,还可以纳入旅游产品营销体系。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6)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既要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又要谋划未来五年工作,既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攻坚克难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欢迎大家阅读。

 

同志们:

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党组(扩大)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我们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分析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研究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举措,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召开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要。

今天全局系统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规格高,会议规模大,会议准备的很充分。刚才,各位分管同志分别汇报了各自分管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大家既讲了工作好的一面,也分析总结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的很客观、很全面、很实际。下面再讲几点意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既要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又要谋划未来五年工作,既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攻坚克难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召开这次会议,我们既要总结好工作亮点,又要找准工作不足,既要通盘考虑、认真贯彻落实好2020年“收官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又要认真谋划落实好下一步工作盘子。大家要担当履职、尽职尽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三农”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省农业农村厅的要求,印发了《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X农〔2020〕X号)(简称:“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60条”)。我们确立了全年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立足党中央赋予X建设首都“两区”、打造“X一翼”的战略定位。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首都“两区”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突出“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特色创优、绿色发展”工作主题,全面把握“始终突出发展主题、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确保实现创新突破”工作主基调。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优农村发展环境;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空心村”治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要突出这个“一体两翼”的战略主题,汇众智、集群力,画好同心圆、打好组合拳,努力为完成“三大历史任务、交出两份优异答卷”作出新贡献,集全力助力确保全市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从大家汇报总体情况看,我们实现了“双过半”。细细总结有这么五个方面亮点:一是思路清晰,二是底数明了,三是举措过硬,四是目标明确,五是责任落实;再具体讲就是:思路开阔、举措创新、态度端正、精神饱满、精力集中、重点突出、狠抓落实、效果初显“32个字”的鲜明特点。在关键时期,我们要时刻把市委、市政府交付给我们的各项目标任务铭记于心,时刻把我们新时代“三农”工作需要着力破解的各方面难题铭记于心,时刻把立足首都“两区”建设、加快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铭记于心。上半年过去了,下半年工作摆在我们面前,下半年工作怎么干,我简单讲讲下半年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年初,我们还印发了《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目标指导性计划表的通知》(X农〔2020〕X号),大家要对标对表,紧盯目标任务,切实抓出实效。

一是我们工作的方针是抓重点,攻难点,强弱项,促发展。

二是我们工作的原则是提高站位、瞄准大目标,拓宽视野、构建大格局,强抓落实、力促大突破,以民为本、实现大发展。

三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是用5个“要抓好”来表述:第一,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二,要抓好农业绿色发展;第三,要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要抓好农村综合改革;第五,要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我们承担的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但我们要根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大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善于解决矛盾中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牛鼻子”问题。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问题,大家一定深入、深入、再深入地研究好我们的特色农牧业如何绿色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一定要研究好、谋划好、落实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应由生产侧向供给侧转变,这是新时展的必然、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具体讲是“一要秉持、两要加强、两要抓好”:

第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我们市情况而言,当前十分紧要的问题是我们在完成全市农业农村“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要认真研究编制好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在我们过去粗线条的拟定产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一定要认真研究、明确我们的奶业、马铃薯、蔬菜、肉业“四大优势产业”,种业、草业、禽蛋产业、特色种养业“四大特色产业”和中药材、藜麦、食用菌“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划布局的问题;一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首都“两区”建设的定位,认真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市”这样一个工作理念,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研究理清我们什么产业不能做、什么产业不能干的同时,尽快明确什么产业可以做,什么产业可以干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弄清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的统筹起来,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的协调起来,要明确产业布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要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效益、和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形式;绿色发展是在效益、和谐、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就我们X的具体情况而言,农业绿色发展,我们要以标准化建设为前提,以“一控二减三基本”为抓手,以“两品一标”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首都“两区”和筹办冬奥会为契机,着力抓好我们X的绿色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来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抓农业绿色发展,我们要走X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就是我刚才讲的,前提、基础、重点和抓手一定要明确,通过几年的发展,使我们X的农业转轨变形、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第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重要提前和根本保证。我们X农业农村之所以长期欠发展,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差。我们现在正在从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空心村”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等一些工程、一些项目,都是为了巩固提升和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具体举措。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和现实来思考、来讲,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还是我们应当着力去破解的工作难题。我们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通过持续不断地运营,促使我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以此改变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第四,要抓好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需要永远深入研究的课题,是一个永不停步的工作,是抓好“三农”工作的“金钥匙”。农业农村改革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抓。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农村改革是我们工作的短板和弱项,我们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工作处于全省后位,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我们的农村集体收入空白村的消除等多项工作在全省排位都不在全省先进序列之中;尽管同志们已经下了功夫、花了不少力气、负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因为我们底子薄、基础差,我们的各项工作需要持续加速。然而我们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又需要依赖改革来增添动力、释放活力,所以农村改革这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半年要摆在重要位置,把它放在关键的高度,认真地去推进、认真地去抓。

第五,要抓好产业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之举和治本之策。我们已经明确了“1234”的产业扶贫工作总体思路,在今年的产业扶贫工作中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抓典型、建机制、求覆盖、求突破,把我们的产业扶贫抓出新高度、抓出新广度、抓出新亮度。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精力已向产业扶贫集中和倾斜。在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情况下,要抓好全市产业扶贫的统筹协调,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事情做好,把我们的产业扶贫抓好,为我们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巩固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提供治本之策。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篇(7)

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18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18.24%,县区农民人均线收入24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县谷子、豆类、薯类、果类种植面积分别为44670亩、69030亩、103125亩、75750亩,总收入分别为1733.5万元、3641.8万元、3625万元、5687.5万元;年猪出栏37681头,羊出栏1*914只,家禽23.31万只,分别收入为1976.86万元、1658.28万元、230.31万元。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在产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力争在特色种植方面有新发展;依托突出特色优势,力争在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上有新提高;坚持以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力争在为“三农”服务机制上有新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固镇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

1、以市场为导向,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3∶2。以高西沟村为主,建设100亩农作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心;以对岔村为主,建设300亩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沟建设三个肉羊、绒羊良种繁育场,引进扩繁优良品种,全县羊只存栏保持在20万只,年饲养量达到40万只;在桃镇、十里铺、印斗建设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全县猪存栏稳定在3万头以上,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突破100户。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推行人工受精技术,引导保障农户联户建立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发展养鸡、养牛、养兔或其他特种养殖项目,支持农户使用机械化养殖,减轻劳动强度。推广秸杆青贮、氨化等粉碎加工处理技术,每年新增优质牧草1万亩,总量稳定在28万亩,柠条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80%的青年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掌握1-2门致富本领,40%的青年农民获得国家级专业技能证书。每个乡镇培植3-5个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组建完善小杂粮协会、养猪协会、养羊协会和果品生产协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若干分会。

5、银州镇孟岔村和桃镇后王坪村各建1个红枣加工厂,高西沟和对岔村各建1个小杂粮加工厂,新建生猪屠宰厂、薯类加工厂、饲草加工厂各1个。石沟镇柳家洼村成立农产品贸易站,取代现在卧羊寺的马路交易市场。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100个农村连锁超市。

二、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做法

一是抓规划编制,突出试点示范建设。我县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要求,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米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米脂县发展现代农业组织机构,坚持按照规划与村情、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的“四结合”原则,统筹考虑农村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把产业项目放在第一位,突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以建设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延伸为重点,不断完善编制了全县以及各乡镇和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坚持按照“典型引路”的原则突出抓试点村建设。在试点村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区域位置和产业特点,县上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17个试点村,乡镇一级抓13个。县上的17个村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等17位县级领导包扶指导,并安排了17个部门帮助建设。我们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双百”工程,即在全县抽调了106个部门和号召选择了106个中小企业挂钩结对共同帮扶106新农村试点村,要求每个部门抽调一名科级领导和一名普通干部,每个企业至少选派两名员工长期驻村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去年以来,包村部门、企业已为群众办实事近150件,慰问贫困户300多户,进村宣讲、调研250余次。市级新农村建设“十村样板”高西沟、柳家洼村目前正分别极力开发建设养殖产业、峡谷旅游及特色果品产业。在试点村的综合管理方面,把试点村的推进与建设“一面红旗十朵花”示范村相结合。对“一面红旗十朵花”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被评选为“红旗村”、“红花村”的村子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安排为新农村试点村。

二是抓资金整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方面,实行项目资金捆绑运作、整体推进,解决农村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目前,全县农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公路通村率已达到61%,油路、水泥路进村率突破26%;已建成使用沼气池9000口,四分之一的村受益;111个村的村级阵地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抓“一村一品”,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我们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助动力,一是大力支持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村一品”,涌现出了孟岔村红枣产业、巩家沟村“红地球”葡萄生产、惠家沟村白绒山羊养殖、陈家沟村劳务输出、牛沟村养猪等典型。银州镇孟岔村“回乡创业”带头人孟浩海,整合土地规模发展红枣产业,打造出了享誉全市的“孟岔模式”,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二是引导帮助非试点乡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目前李村圪崂村的粉条、刘渠村的红葱、马家铺的桃园等也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全县80%的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同时,龙头企业有效地拉动了全县小杂粮种植业的发展。“米脂县兴德贡米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王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龙头企业年加工小米等小杂粮1000吨,年产值达610万元,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四是抓科技服务,突出农业科技含量。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先后引进新品种玉米榆玉9号、登海9号,新品种晋谷21号、29号,横山大明绿豆,引进洋芋新品种脱毒紫花白3代、克新6号、津引8号,新品种“红地球”葡萄。畜牧业上引进辽宁盖县白绒山羊600余只。林果业上引进GS-58、2001富士、信农红等苹果新品种及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技术。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市、县科技特派员,农、林、园艺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组成下乡小分队深入全县各乡镇和科技示范村,开展“科技进村、服务三农”活动。出动科技人员83人次,以到村到户示范推广、田间地头讲座、解答、演示、发送技术资料及播放影像光碟等为培训手段,共散发科技资料、农民务工常识、实用农业技术资料等多种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600多人次,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8次。今年,累计培训24场次,培训人次达1300人。建立了标准化小杂粮种植基地、特色果品示范园、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红枣节水灌溉科技示范园区。在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工程方面,选聘11名(市派3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为1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10项,抓科技致富典型示范户400个,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新兴劳动者2000人次。

五是抓基层制度,突出构建和谐农村。我们把建设新农村的担子扛在农村支部班子的肩上,积极开展农村党风廉政教育和村务公开,实行村级财务监督制度。每年有组织地对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培训,并把相关内容纳入了考核评比范围,由县委农工部牵头,纪检、组织部门参与,半年检查督促,年终考核评比。据统计去年以来我们共有组织的培训村干部8期206人。通过考核评比、培训,村干部的素质和带领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主要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培育农业示范典型。这几年来我县农村评选和树立“一面红旗十朵花”活动,以及抓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效应作用,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培育和打造了像柳家洼村农家园林休闲观光农业、巩家沟村山地葡萄农业等一大批特色农业发展典型。

二是全面推广实用技术。我县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一目标,依靠县职教中心、部门集中培训、印发实用技术手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努力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积极引进改良品种。我县积极发挥“果、杂、薯、羊”四大主导产业的品质优势、传统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引进改良品种上大做文章,先后引进谷、果、薯类等优良品种20余种,引进了道赛特、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羊子品种,改革了传统饲喂方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点,由点到面,进行推广。

四是建立政府扶持机制。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把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扶持农业发展机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头戏。除国家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外,积极扶持发展种、养、加工大户,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在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服务。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途径和模式,不断构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能人带动。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县大部分农民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农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熟练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种养大户、能工巧匠、经营能人较少,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常识、就业技能、干事创业精神以及市场意识,真正“有知识、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能人很少。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乏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虽然近几年有发展,但发展不快,亮点不多,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层次低,产业链短,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内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产业基地建设滞后,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多,产业发展推进缓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