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新科技

课堂教学新科技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20

课堂教学新科技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1)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各学科课堂教学 融合要点 改进方法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博昌.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J].教育探索,2005.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2)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3)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4)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现代学校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正在蓬勃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探索,不少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俗话说花有百样红,学科也各有特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现阶段,其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困惑:全国没有材;学科内容繁杂、更新快;课时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有些学校为了给统考学科增加课时,甚至随意关闭信息技术课,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对该课程重要性的不认同;身兼数职的繁重工作量……种种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成为“嘻哈课”,40分钟过后学生学无所长、学无所乐,教师也没有成就感,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若如此下去,形成不良循环,将使素质教育失去一块宝贵的阵地。

然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也一直在改革,今年党和国家要逐项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打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纲要》以各种制度改革来推动学校育人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核心就在于变革课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落实国家教育纲要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才能使中学信息技术课变得有地位、有成就,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一朵奇葩?必须牢牢抓住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关键。只有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吸引学生、鼓舞教师。

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其落脚点便是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支撑。如果教师在下课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呢?如果把获取高效率的课堂比喻成打一场胜战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战斗”。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分备课

“千省万省备课不能省,千教万教认真不能掉。”低效课大多是没有充分备课。“不充分备课就上课是一种犯罪行为”,是对学生的犯罪、对事业的犯罪。我认为充分备课要做到以下的“三备”:

1.备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学科前沿发展日新月异,如教材上用WPS2003讲解文字处理,如今软件已更新到WPS2012版本,界面、功能大有不同,就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书本知识与生活融合起来。例如在课件中加入“天宫一号”的发射模拟动画,让学生既了解了学科知识的魅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2.备学生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电脑,有的则有些电脑小高手的范儿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学习,就必须要找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信息主要包括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哪些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发挥特长,进行拓展训练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备设备

现在多数学校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上信息技术课,没有软硬件的畅通使用,教学的高效率将无从谈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兼职管理机房,虽然工作繁忙,但管理好机房亦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不能马虎。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机房管理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诸如“上机时对号入座”“下课后设备还原”等,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机房纪律,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平常做好日常维护,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解决,决不拖延,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的顺利进行。

二、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武器――占领课堂制高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应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的本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理应“授人以渔”,教师要意识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充分重视并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合作、交流和展示。

结合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等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正所谓教学有法而但无定法,模式是载体,一定要与课堂内容相契合才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讲程序语言与Excel报表制作、电子板报设计,显然就不能套用同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小组学习”和“展示”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小组学习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小组学习可以促竞争意识;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让整个课堂以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为主线,成为活力、智慧和高效的课堂。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评价与总结相结合

不论怎样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堂效果总是与设想有所出入,所以对课堂一定要进行评价。评价包括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教师自评。有评价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课堂中反馈回来的点点滴滴都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依据。每堂课后,教师要反思本堂课学的效果、教的效果、教材处理的效果、课件使用的效果、拓展内容的效果,哪些环节需要调整等等,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使下一个课堂的提质增效成为可能。坚持下去,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始终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学无止境,在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中,我们教育者仍需不懈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13).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课堂效率;评价

现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懂计算机的就是新一代的文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前的会开关机、会打字的低要求,对课堂的教学要求已经是越来越高。怎样才是一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使学生收获颇丰的信息技术课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客观理性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充分挖掘我们的教学潜力,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点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焕发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和谐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一、以趣导课,展现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这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强趣味性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自身的魅力,结合教材,以趣味性的导课形式,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并发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来应对课堂的开始。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1.教师要深挖教材,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程内容、知识点及重难点,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挖掘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到的问题及教材中潜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精心地设计好课堂任务,以任务来驱动教学。

2.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自我的信息素养。

3.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有指导地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大胆放手,给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4.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组织学生利用网上工具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学习。

三、鼓励学生,欣赏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而恰当地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并将这一亮点扩大,实时地鼓励学生,真心地欣赏学生做出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也欣喜于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肯定特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特长和个性,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表扬,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黄伟祥.活用信息技术教材,营造开放性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0).

[2]许珍.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教改研究,2010(33).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6)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激增,教材内容日新月异,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责任性等优良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初中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命现象的科学。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非常复杂,必须长时间观察和实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全部完成任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恰恰可以弥补这不足。

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大自然、观察了解自然现象,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将来成才打下基础。事实证明,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青少年时期的课外兴趣活动对他们以后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

课外科技活动泛指课堂以外所有科技教学活动,又称第二课堂。目前初中科学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个人活动

形式有利用网络资源、栽培花木、制作标本、装配电动玩具等。完全凭学生兴趣、家庭环境及条件开展。这种个人活动有助于个性发展。但如果缺乏引导,放任自流,容易丧志。如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

2.小组活动

又称兴趣小组。形式有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社团(科技、航模、摄影小组)活动等。一般有教师辅导,具有针对性和专属性,能培养学生潜在能力,但范围较窄。

3.集体活动

形式如报告会、科学知识专题讲座、学科竞赛等,特点是受教育面广,影响力大,但比较难组织。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方法

1.统一规划集体活动

学校有关领导及科学教研组首先应透彻理解初中科学的教材内容,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动态、应用、新方法、新技术,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及舟山本地、各学校实际情况统一规划集体活动。

2.全面启动小组活动

学校可利用双休日及兴趣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兴趣小组。可以另外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各兴趣小组辅导教师。各兴趣小组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改进书本中的教具和教学内容,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可以组织生活调查活动;还

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小组活动。各兴趣小组的成果及时向大家展示及宣传,扩大影响力和教育力。小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

互协作,不仅可以联络师生感情,及时得到课堂教学结果的信息反馈,丰富教师教学知识,同时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

3.正确引导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的正确启发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初中科学的兴趣,学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根据其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兴趣爱好进行个人活动。通过正确引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就会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才能灵活掌握、运用课堂知识,使之学以致用。

譬如对网络爱好的学生,通过网络给班级、社团编制网页,编辑科学小报,制作动画,宣传科学知识;爱好电子技术的学

生,通过电学知识和基本电路连接的学习,进而去发明、制作实用的电子产品;爱好花木栽培的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生长特性,并经实践摸索,就能掌握、运用嫁接原理,更好地培育花木和瓜果;而对化学实验感兴

趣的学生,通过学习灭火的两个条件,就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并设计多种灭火方法和灭火器材。

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注意点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首先应明确教育目的和主次。素养教育不排斥应试教育,即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课外科技活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课外活动应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展开、深化,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此外,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掌握“实”“度”和“效”的问题。“实”即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所谓“度”,即要有一定限度,选题不宜太大,周期不宜太长。既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学生课外时间,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效”即要观察各类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切忌盲目和畸形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特长之效。

总之,只有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充分培养、锻炼学生各种技能、素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寓教于乐,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课堂教学新科技篇(7)

【关键词】:科学教学课外活动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激增,教材内容日新月异,单靠课堂教学无法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所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责任性等优良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非常复杂,必须长时间观察和实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全部完成任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恰恰可以弥补这不足。

再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大自然、观察了解自然现象,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将来成才打下基础。事实证明,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青少年时期的课外兴趣活动为他们以后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

课外科技活动泛指课堂以外所有科技教学活动,又称第二课堂。

活动开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个人活动。形式有栽培花木、制作标本、装配电动玩具、利用网络资源活动等。完全凭学生兴趣、家庭环境及条件开展。这种个人活动有助于个性发展。但如果缺乏引导,放任自流,容易丧志。如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

小组活动。又称兴趣小组。形式有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等。一般有教师辅导,具有针对性和专属性,能培养学生潜在能力,但范围较窄。

集体活动。形式如报告会、科学知识专题讲座、学科竞赛等,特点是受教育面广,影响力大,但比较难组织。

三、如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为顺利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根据上述三种形式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应该使这三者有机结合,即统一规划集体活动,全面启动小组活动,正确引导个人活动。

1、统一规划集体活动

学校有关领导及科学教研组首先应透彻理解初中科学的教材内容,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动态、应用、新方法、新技术,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及舟山本地、各学校实际情况统一规划集体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主要以开展讲座、电教、参观、竞赛等为主。同时,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且与舟山开发海洋实际相联系、加强乡土教材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2、全面启动小组活动

学校可利用双休日及兴趣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兴趣小组。可以另外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各兴趣小组辅导教师。各兴趣小组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改进书本中的教具和教学内容,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可以组织生活调查活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小组活动。各兴趣小组的成果及时向大家展示及宣传,扩大影响力和教育力。小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不仅可以联络师生感情,及时得到课堂教学结果的信息反馈,丰富教师教学知识,同时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

3、正确引导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的正确启发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初中科学的兴趣,学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根据其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兴趣爱好进行个人活动。通过正确引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就会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才能灵活掌握、运用课堂知识,使之学以致用。

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注意点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首先应明确教育目的和主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课外科技活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科学教材是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教育成果的结晶,有一定系统性和权威性。因此,课外活动应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展开、深化,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