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19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1)

摘    要: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和每周呼吸困难、咳嗽、头痛等症状发作次数,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SAQ评分、WHOQOL-100评分与发作次数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SAQ评分、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每周症状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 应用效果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心脏心肌工作量增加,造成心肌急性、暂时缺血和缺氧,患者发生心前区闷痛、压榨性疼痛等临床表现[1-3]。该病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很大,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心肌梗死,情况严重者甚至会猝死[4-6]。结合该病的严重威胁,采取预见性护理,基于专业的护理认知,从患者的神志表情、生理指标、精神反馈等多个角度去预见患者可能性的疾病延展、并发症发生,则有助于快速的制订疾病干预护理计划,并将预见的证据、参照信息等汇报医师,可早期展开预防性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为使疗效可以充分发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还需采取有效护理进行干预[7-9]。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58±4.26)岁,病程0.4~7.0年,平均病程(3.51±1.01)年;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0.92±4.30)岁,病程0.5~7.0年,平均病程(3.62±1.0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结合临床发作表现、体征、心电图监测等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者;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本次研究。纳入患者均为本院正规性治疗脱离危险者,无私自用药疾病不明可能。排除标准:全身免疫性疾病者;交流沟通有严重障碍者;治疗依从性差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有心脏搭桥等手术史者;对基本用药过敏者;合并其他出血倾向疾病者。1.3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1.3.1 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指导其按时用药,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对患者展开心绞痛临床分级评估,评估分级形式如下:若患者心绞痛时仍旧能够自主步行活动或走楼梯,没有严重影响,只有在活动强度较高时诱发短时间心绞痛,则视为疼痛一级;若患者日常活动较为轻快,在饭后、走路速度快、受寒、受到应急刺激、苏醒后短时间会发作则评估为二级;若患者仅步行200 m,或者走几步楼梯就心绞痛,则评为三级;若患者轻微的活动,如刷牙洗澡等可能诱发心绞痛,则视为四级,分别按照对患者的评级展开护理工作,心绞痛的评级越高越要求患者休息,并对三四级心绞痛患者缩短观察间隔,时不时了解患者的运动轨迹,同时给予三四级患者应急药物准备。1.3.2 预见性护理展开对患者不同程度心绞痛的评级后,另外结合造影、血清学检查、尿酸指数评估等分析患者冠心病的狭窄程度与范围,为对患者相应的预见性分析做基础,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1)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该病的诱导因素,如突然性身体位置变动、情绪起伏过大、饮食刺激等,让其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调整饮食结构,控制好自身情绪。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分析患者心绞痛的规律,对于不规律疼痛的患者,应通过护理的延时观察,确认影响患者发生疼痛的因素有哪些,并做好个性化的记录。(2)疾病的反复发作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心理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聆听患者的倾诉,并对其情绪进行疏导,鼓励患者提出心里的疑惑和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抗击病魔的信心。分别针对不同年龄与不同认知能力的患者,施行不同层次的心理护理,可联合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或者同病房的患者开展讲座教育,利用视频等更为简单容易记忆的形式宣教,提高患者在本院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信心,可邀请即将出院,心绞痛控制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治疗经验与其他患者分享,同时介绍本院冠心病心绞痛主治医师,通过患者对医师的尊崇、信赖,而从心理上消除对疾病的恐慌感。(3)护理人员监察并记录患者症状发生时间和次数,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定期巡视病房,若发现患者出现血压降低等情况,可指导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注意休息。期间同时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对患者有基本的面部表情、面色、习惯的了解,结合对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标掌握,及时分辨患者的细微变化,如患者突然的面色苍白、患者面部神经紧绷等,及时检查并询问患者是否受到精神刺激,以专业的、经验的角度出发,预见性非生理指标变化外的其他疾病影响。(4)护理人员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告知其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缓解办法。患者用药前3 d,应在患者的用药时间段检查其是否按照要求服药,并检查当日的饮食等是否健康,询问患者的用药感受等,提示患者分次服药、增加饮水量等来缓解用药期间患者排斥问题,此后患者积累经验,用药时基本不会出现差错,另要检查患者是否将本院开药与患者自购药物混淆,应警示患者不随意应用不正规场所购买的药物或者私自增加其他保健药品,保障本院药物作用的发挥。对于经常外出散步等非卧床观察患者,要求患者随身携带应急药物。(5)帮助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每日摄入的盐量应该尽量不超过6 g,为避免形成高脂每日的油量摄入应该控制在5~8茶匙之间,尽量减少动物的肝、心等内脏食用,严格监督患者戒烟戒酒,多食用海鱼、大豆、蔬果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还可以多食用洋葱、大枣、豆芽等改善血管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辣椒、咖啡等刺激性和胀气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可少食多餐,晚餐的摄入量可以适当减少,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6)适量运动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在饭后进行30 min的散步活动,早晨打太极拳。但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活动耐受能力来安排活动量,循序渐进,运动时不宜穿过厚的衣物,以免影响身体散热功能,增加心率;叮嘱患者在运动之后不要立刻洗澡,否则容易造成血管扩张,减少心脏供血量。1.4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 A Q评分、WHOQOL-100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每周呼吸困难、咳嗽、头痛等症状发作次数。(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效: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有效:心电图显示ST段回升;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护理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4)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数在0~12分,0~5分为不满意,6~9分为一般满意,10~12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1.5 数据处理本文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数据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用P<0.05表示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SAQ、WHOQOL-100评分两组患者护理前评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Q评分、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观察组患者SAQ评分为(60.25±3.88)分,WHOQOL-100评分为(65.28±2.98)分;对照组患者SAQ评分为(60.28±3.57)分,WHOQOL-100评分为(65.08±2.84)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Q评分为(80.35±4.35)分,WHOQOL-100评分为(87.25±3.81)分;对照组患者SAQ评分为(70.28±2.52)分,WHOQOL-100评分为(73.58±2.19)。2.2 症状发作次数两组患者护理前发作次数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每周症状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6.28±2.25)次,咳嗽每周发作(18.25±3.88)次,头痛每周发作(17.58±3.52)次;对照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6.36±2.37)次,咳嗽每周发作(18.58±3.97)次,头痛每周发作(16.98±3.84)次。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2.36±0.28)次,咳嗽每周发作(6.35±0.55)次,头痛每周发作(5.28±0.36)次;对照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4.05±0.95)次,咳嗽每周发作(10.35±1.28)次,头痛每周发作(9.38±1.01)次。2.3 护理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6例患者,显效25例,占比69.44%,有效10例,占比27.78%,无效1例,占比2.78%,护理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36例患者,显效13例,占比36.11%,有效3例,占比8.33%,无效20例,占比55.56%,护理有效率为44.44%。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很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病近年来呈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0-12]。心绞痛是冠心病典型症状之一,常发生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吸烟等诱发因素后,病情严重者也可在吃饭、穿衣、排便或休息时发生,胸骨中下段是最常见疼痛部位,性质呈闷痛,有压迫感和紧缩感,由于疼痛剧烈,患者会伴随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的表现,疼痛时间根据病情程度可长可短,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到肩背部和咽颈部[13-14]。心绞痛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很大,还会对其身体造成很大伤害,若是长时间经常发作极易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导致休克甚至是死亡情况出现[15-17]。目前临床治疗上暂未找到有效根治方法,主要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在治疗期间为患者实施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每周症状发作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本研究结果与何树青[18]相关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证实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发病诱因分析与针对性避免,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发作;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可有效调整其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增强其治疗信心;定期巡视病房可避免患者发生意外现象;指导患者服用减少其服错药概率;在饮食上进行管理,帮助患者形成正确饮食习惯;指导患者适量运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侧支循环,改善其心肌功能。预见性护理需要护理人员详实记录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症、表现等,详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分析患者感受,从细枝末节出发及时发现患者自身未察觉问题,预见性护理的关键在于对患者疾病不良发展的预警,当前部分预见性护理观察仍旧较为被动,只能在患者有明显的并发症表现后才预见相应影响,为保障患者的疾病得到合理的控制,提供给医师更为早期、充分的护理建议,在预见性护理施行期间,应要求护患形成亲密感,这样有助于护理人员日常询问与调查,部分患者心绞痛评级为1级,发作时疼痛感轻微,患者很少呼唤护理人员前来检查,只有预见患者的面色变化、神情变化、结合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才能够更加快速分辨出患者心绞痛变化的规律,给予患者个别预见管理。无论是预见性护理还是常规的护理检查,都应更加充分的围绕诊断信息,对患者心绞痛诱因、发作刺激条件、疼痛程度乃至冠心病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护理中结合诊断报告的逻辑化评估,是预见性护理推荐基础也是参考关键。预见性护理不是凭空展开的,而是结合患者入院系列情况与阶段化的评估、医嘱等展开的护理分析,责任护理中可能进入经验分析的误区,因此预见性护理应避免单人护理负责,可以由两人或者多人围绕对患者近期的观察、宣教、对话,讨论性的提示患者病情变化的可能性,多人意见下更有助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问题的预见思量[19-21]。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保障疗效,并且获得较高的护理评价,值得临床去推广。参考文献[1]李凤云.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5):269-270.[2]黎慧娟,柯彩云,李小椿.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58-60.[3]于莉.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6):362-363.[4]吴立娟,夏丽娜.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评价[J].糖尿病天地,2019,16(11):225.[5]王永捷.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疗效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2):258-259.[6]舒彦桂,谢凌玲.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9(33):30-31.[7]虞颖芳.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20):73-74.[8]王哲.预见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6):298-299.[9]杜倩.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5):236-238.[10]付明歆.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及睡眠质量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2):187-188.[11]段淑英,蔡霞,黄志英.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5):1914-1915.[12]段莉.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96-97.[13]杨妙珍,廖赵林,洪明花.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8):55-56.[14]倪美玲,俞燕,庄芝芳,等.预见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以及应用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9):53-55.[15]姜闪闪,严琴,邹莺,等.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率血压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75-178.[16]金芳.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5):121-123.[17]张桂萍.循证护理在提高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及依从性方面的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3):58-61.[18]何树青.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糖尿病天地,2020,17(6):265.[19]刘敏.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2):51,37.[20]区业坤,谢晓瑜,林美玉.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2):181-185.[21]王艺静,颜廷翠.预见性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效果及其对心绞痛发作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5):128-131.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2)

[关键词] 胺碘酮;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33-01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如不能及时纠正则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1],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具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快速性心率失常和一些心脏疾病等较为理想。本文介绍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80例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3~78岁之间,平均55.7±6.7,冲动传导异常11例,冲动起源异常9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型5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51.7±4.8,冲动传导异常10例,冲动起源异常11例,房性心动过速8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型7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律失常的类型,测定心率和QTC,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2d以上,对照组患者口服心律平0.1g,3次/d,7d无效逐渐增加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减量至0.15g/d。治疗组患者按照2008年胺碘酮抗心率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口服胺碘酮片0.6g/d,连续应用7d,后改为0.4g/d,待病情稳定后改为0.2gg/d,后改为0.2g/d,每周口服5次。 患者在治疗期间复查心律和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 患者在用药期间早搏减少90%以上或者心律失常消失。有效: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间明显缩短,发作间隔时间较前延长,早搏减少50%以上。无效:患者的心律失常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早搏减少未达到50%[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是因为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和心室率过快,能诱发或者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能延长舒张期,减小各类心肌病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尽快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窦性心律。胺碘酮目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并能够非竞争性抑制α、β肾上腺素受体[4],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能降低外周阻力和主动脉阻力,同时负性肌力作用较弱,不仅可以维持心输出量,同时又能降低心脏前负荷,在本组患者中未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功能恶化事件,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差异。胺碘酮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心功能[5],因此胺碘酮可以应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胺碘酮可以减慢窦性心律、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减慢心房、房室结,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宁,蒋文平.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18(6):401―407.

[2] 蒋文平.胺碘酮的临床应用[J].中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8,15(5):12.

[3] 黄兴福,杨艳敏,朱俊,等.静脉胺碘酮的主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6):485.488.

[4] 刘新荪,陈协辉.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I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O):146.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3)

[关键词]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护理

为探究在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66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0例,年龄18~60岁,平均(32.6±10.2)岁。患者病程为1~15年,平均(7.9±2.6)年。依照随机抽样方式将6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3例。

1.2方法

1.2.1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药物治疗、生活护理、健康指导、基础性心理护理等。

1.2.2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采用语言及心理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1.2.2.1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正式进行语言沟通时,需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信任。在沟通中运用积极乐观的话语,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意念。对于已有一定疗效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进一步提升其治愈信心。语言沟通中,要始终保持温柔、亲切及和缓的态度语气,便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护理[1].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护理人员需告知基本病情与发病缘由,帮助患者增强社会适应力。

1.2.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自身先要怀有一颗温和亲善之心,不应轻视、嘲讽患者[2].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护理的针对性,让患者充分拥有安全感,更加信任、依赖护理人员。要从患者角度,依照其心理状况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计划,有效消除患者心理上存在的消极负面情绪,进一步提升其治疗信心。另外,对于患者的情绪变化也应加强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异常心理状况,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心理状态对比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发生率15.15%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9.39%,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能够获取到较好的效果,帮助患者有效消除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见表1.

2.2SAS、SDS评分对比经过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值发现,联合组患者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可见,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极为优良。

常规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t=12.1,P=0.036;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t=11.6,P=0.039.联合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t=24.2,P=0.026;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t=24.3,P=0.023.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下降幅度对比:t=11.3,P=0.039;SDS评分下降幅度对比:t=12.6,P=0.037,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主要是指受到外界环境、心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因素较大程度上的影响而导致大脑功能失调、行为、情感等多方面出现障碍的疾病。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后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负担[3].因此,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

如果对精神病患者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话语则会进一步增加其心理负担,导致心理上出现多种负面情绪,进而产生自残、自杀等行为。所以,在此类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极为重要[4].

本研究发现,采取语言及心理护理的联合组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率及SAS、SDS评分值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且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科学有效的语言及心理护理,患者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缓解,能够进一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疗配合度。运用适宜的语言沟通可有效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增强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式[5].

参考文献:

[1]王紫云。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556-557.

[2]郭亚萍。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探析[J].健康之路,2013,12(11):383.

[3]张红。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28):48.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4)

【关键词】冠心病;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1-02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运用相关护理程序分析或判断患者病情,从而预知患者病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1]。有文献报道[2],对冠心病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可以切实减少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于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的提升作用及其显著。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度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完全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3],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43-76岁,平均年龄为(62.5±1.2)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为(63.1±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检测及药物对症护理等众多环节,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具体包括病情评估、并发症预防、抢救工作准备及风险评估、心理指导、饮食护理及健康宣教等。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预见性护理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病症恶化率、死亡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切实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病症,降低死亡率,这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的提升作用及其显著。本文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4],提示针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特点给予预见性护理可以切实提升患者生命安全性,护理效果极佳。

冠心病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等,其中生命体征监测环节着重针对异常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急救,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时多伴有面色苍白、心率过快、呼吸急促、血压不稳等病症,应该先给予患者对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针对性抢救,因部分冠心病患者发病期间依从性较差,这便增加了药物护理的难度,针对不准医嘱的患者可以向其专门宣教用药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多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其主要护理措施包括:(1)病情评估:患者住院后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预测疾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最易发生的并发症。(2)结合预测结果准备抢救设备[5]:清点患者护理过程中易出现并发症抢救需要的设备,并制定好抢救方案,为疾病治疗与护理做预见性准备。(3)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住院后在疾病影响下会出现恐惧、焦虑情绪,对治疗与护理效果影响极大。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缓解焦虑、紧张情绪,还可以指导患者提升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树立治疗信心,帮助患者调整最佳情绪状态。(4)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指征:巡查护理过程中多询问了解患者感受,着重了解患者身前区疼痛情况、疼痛程度等,针对出现不明原因心悸、出冷汗、心痛等病症的患者,指导其多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以免病症加重。(5)饮食护理:冠心病患者治疗与护理期间应该多食用易消化食物,饮食要注意营养充足,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针对蔬菜、水果等摄入量少且伴有轻度便秘的患者给予缓泻剂治疗,以免出现便秘或便秘加重,对病情缓解不利。

本文研究发现,对冠心病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后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与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5.0%,大大降低了患者死亡率。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对冠心病患者行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大大降低了病情恶化率,护理效果极佳,可适当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刚,陈玉琴.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住院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34(10):589-589.

[2]张颖.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14(02):122-123.

[3]赵飞跃.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6(31):65-66.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项目分析,信度,效度,实证效度,常模。

分类号B841.7

1问题提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心理和思想尚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较之已往任何时期,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有关专家指出[1,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采取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对策,有效对策的提出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准确判断。因此,编制一套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国外已经发展出比较成型的评估工具和量表,如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3],MMPT-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MMPT-2 CMS)[4],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5]等。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绝大多数使用国外早期编制的量表,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章为例,其中61.5%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或对比研究,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次是《卡特尔人格因素测评量表》(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量表》(MM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调查问卷》(LES)[7],这些量表多不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编制的,且因各自的理论构建不同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不便于高校心理工作者对各自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国内也曾有研究在编制量表方面进行过探索[8],但因被试取样缺乏代表性、实证探索不够等问题,没能得到推广。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主要采用的量表是SCL-90以及其它一些从国外引入修订的量表,至今尚无成熟的、具有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特色的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例如Vaillant等在经过对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多年的比较研究后特别强调,在工具的适用性上,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必须引起重视,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特征来开发和使用心理健康的评价工具[9,10]。因此,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产生一套具有我国文化特色,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能有效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其次,在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都提出,心理健康有不同层次,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综合评价[11~13]。还应注意将适应与发展、状态与特质[10]有效地区分和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的使用上,症状量表要与临床指标相结合,而目前国内所使用的评价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对其实证效度的探索。还有一些研究发现[14],单纯使用SCL-90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合适,SCL-90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测量的信度高但实证效度较差等。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实证效度的探索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本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4个分量表之一,它更侧重从适应与状态的角度来测查心理健康,在使用时常和其它3个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量表维度的建构

综合以往对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的研究,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11]:“许多研究者热衷于站在他者的立场,列出一系列的评价维度”。其实对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更需要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整合质和量的研究方法,走到研究对象中去体察他们的心理实况。因此,本量表在维度的建构上,一是分析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因素;二是召集不同类型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三是征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见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多次邀请一些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和座谈,对以上所抽取的因素进行补充和修改。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主要采用的量表是SCL-90,所以诊断出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集中在SCL-90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其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精神病倾向较为常见。例如李林英等的测查结果表明[15]:大学生的焦虑、躯体化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精神病性、敌对、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也有一些新的发现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不仅仅存在这些维度上。例如,有研究者针对常见的大学生困扰设计了“大学生心理困扰求助解决方式调查表”,对34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性困惑也是主要困扰[16]。王卫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研究中也发现,由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了不小的比例[17]。张颖等人采用UPI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自卑也是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8]。解军认为,自我意识也应当是心理健康的内容[19]。

除了以上指出的SCL-90在大学生中发现问题较多的6个维度,以及在以往研究中新发现的自卑和性心理这2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外,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还根据工作实际指出,伴随着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增多,依赖和冲动也是目前大学生常有的2种不良个性倾向,这在以往研究中也有所体现[20]。另外,一些专家指出,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人际关系维度,大学生在该维度上所表现出的特点通常有退缩和攻击两种,应该区分开来。其次,作为一份心理障碍筛查量表,精神病倾向这一维度应该包括在内。

综上,本研究分析和总结了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借鉴了SCL-90在我国大学生中发现问题较多的6个维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把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发生率比较高的自卑、性心理、依赖、冲动、退缩、攻击这6个维度也纳入到量表中,初步设定了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2个维度。

3研究方法

3.1量表项目的初步收集与编制

本量表以我国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为评定对象,围绕发生频率较高的方面制订分量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初步编定了145个项目。项目具体来源如下:

(1)参考国内外同类量表中的有关项目

主要参考的量表有: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

(2)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分析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针对我国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抽取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编写相应项目。

(3)参考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

征询一些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见案例进行分析,收入有关的条目。

(4)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座谈会

从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座谈,请他们写出自己最近半年来发生在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几件烦恼的事与高兴的事,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心理感受,对这些事情和感受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编出条目。

其中攻击、退缩、依赖维度中的项目较多来源于开放式调查和座谈会,自卑的项目较多来源于已有研究,性心理、冲动、精神病倾向的项目较多来源于心理咨询案例。

3.2正式量表的编制

3.2.1施测程序

分为初测、再测、重测和效标测试。

首先,对初步编制的量表(含145个项目)对来自全国各地17所高校的3026名大学生进行初测,根据初测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筛选,最后确定正式量表。

然后,对进行项目分析筛选后的正式量表(含96道题)选取2045名被试进行测试,为取得效标,其中有100名被试同时做SCL-90和本量表,600名被试接受本量表测试的同时,接受医院精神科大夫,高校心理咨询专家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诊断。

2周以后,对150名做过正式量表的被试进行重测,取得重测信度指标。

每次施测前,都组织负责施测的主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统一的测试培训,领取题单和光标阅读卡。每次测试环境都要求做到安静,没有外来干扰;采取集体测试方式,每场测试人数不多于50人;为了保证学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被试不在答题卡上写学号或名字。

3.2.2被试

(1)被试的取样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样时考虑专业、年级、学生类型和男女比例。

(2)施测样本:被试分别来自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的17所高校,含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年级跨度从大一到博三。初测时实测3026人,最后获得有效答题卡共2962份。其中男性1490人,女性1472人;理工类1512人,文史类1245人,文体艺术类205人,平均年龄20.95岁。再测时实测2045人,其中有效答题卡共1855份。其中男性878人,女性977人;理工类792人,文史类843人,文体艺术类220人,平均年龄21.29岁。

另外150人参加重测,有效答题卡为129份;600人同时参加量表测试和专家诊断,回收诊断书为574份,最后经过筛选有效诊断书为440份。

3.2.3材料

(1)SCL-90

用SCL-90和本量表一起,制成一张问卷,对选取的部分被试进行施测,以考察问卷的构想效度。

(2)用于专家评估的心理诊断书

为了考察本量表的实证效度,邀请医院精神科大夫和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一起讨论设计用来评价被试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书。最后将该诊断书上的结果和被试在本量表上的得分情况相比较,来考察本量表的实证效度和筛选标准。该诊断书主要包括被试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病史、主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专家最后的初步印象和诊断等内容。

3.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和Amos 4.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量表项目的初步分析与筛选

4.1.1区分度分析法

先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计算各项目与其分量表总分的相关,将相关系数低于0.4的删除;另外根据“决断值”(critical ratio;简称CR值)来计算区分度,即进行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和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被试的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CR未达显著水平者予以删除。(结果见表1)

4.1.2因素分析

和SCL-90等测查心理症状的量表一样,由于心理症状的多样性和各症状间共性,本量表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并不适宜从整体结构上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一些研究者对SCL-90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出的结构也同样很凌乱,这里仅对各个分量表分别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的项目和与其他题目相关太高的项目。(结果见表1)

4.1.3频数分布图分析

根据选择各题的人数分别作频数分布图,大多数图呈负偏态分布,因为该量表主要为症状筛选量表,所以符合理论构想。

表1中项目区分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初测量表中各项目与所在分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17~0.755间,大部分项目与所在分量表总分的相关都在0.5以上,说明量表中大多数项目有较好的区分度;另外,各项目在其分维度上的因素负荷在0.182~0.727间,大部分项目在其分维度上的因素负荷高于0.4。

最后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和收集上来的反馈意见,删除CR值未达显著水平、与其分量表相关系数小于0.5、因素负荷小于0.4、与其他题目相关太高、以及一些据被试反馈不易于理解和作答的项目,共筛选出96个项目,再加上4道测谎项目,正式量表共100个项目。

4.2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4.2.1信度检验

该研究用4道测谎题来鉴别被试是否按照自己真实情况做答,并以被试在这4道题上的得分之和等于4分做为剔除废卷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分析量表的信效度。

选用了以下各指标来鉴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各分量表信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4.2.2效度检验

(1)量表的内容效度

本量表的项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心理咨询中心调查和对被试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并抽取被试进行了个别访谈,征求了部分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了量表的项目能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在正式量表形成的过程中,还多次征求部分被试的意见,请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审查、修改,从而保证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量表的效标效度

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大学生为被试,用SCL-90量表为效标,计算出它们和本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以考察本量表的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维度与SCL-90量表的各个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且大部分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相似维度的相关更为显著。

另外,还考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相关,结果见表4。

表4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个维度与中国大学生适应的总量表和分量表之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适应越好,出现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越少。这表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间具有很好的同时效度。

(3)量表的实证效度

以一些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和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高校学生为被试,邀请医院精神科大夫、高校心理咨询专家等对被试的症状做出评估和诊断,同时让被试填写本量表,通过对照分析,来确定量表的实证效度。最后一共收到诊断书574份,其中有效的诊断书(各项内容描述详细,症状描述和诊断结果较为一致合理的诊断书为有效)440份,有效率为76.66%。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专家诊断结果和各分量表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百分比都在60%以上,平均一致性百分比为78.62%,说明了该量表在临床检验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4)量表的结构效度

用Amos4.0软件对正式量表的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6。通常理想的NFI、NNFI、RFI、CFI均应大于0.90,RMSEA应小于0.1[21]。由于每一项指标都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参考多个指标的一致性及构想概念上和理论上的合理性来判断模型的拟合程度。多数学者认为NFI、NNFI有较好的稳定性,RMSEA也是常用的值[22],?字2/df值比较容易受样本量的大小影响,它更适用于嵌套模型的比较[16]。

从表6的结果来看,各分量表的NFI、NNFI、RFI、CFI值均大于0.90,RMSEA值大多数小于0.1,尽管?字2/df值不太理想,但因为样本量较大,而且通常在模型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要想拟合更难。所以综合分析比较表6中多个拟合度指数,各个分量表的内在结构适合度尚可。

另外,Bagozzi和Yi主张[23],模型内在结构适合度的评价还可采用单个题目信度(即因素负荷的平方),通常指标宜大于0.50,以及各因素间的内部相关。从单个题目的信度来看,因素负荷多在0.65以上,说明这一指标较为理想;从各个分量表间的相关来看,相关系数在0.320~0.672间,表明它们既有一定的的独立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这说明整个量表的内在结构比较理想。

5常模的建立

按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数,以及各类型、各年级学生人数,采用分层按比例取样的方式从全国182所学校抽取大学生来进行常模数据的收集,最后获得有效样本数据为54708。性别比例适当,男生27107(49.5%)人,女生26998(49.3%)人,缺失603(1.1%)人;专科生584人(1.1%),本科生45506人(83.2%),研究生8105人(14.8%),缺失513(0.94%)人;民族方面以汉族人数为主,汉族49908(91.2%)人,少数民族4083(7.5%)人,缺失707(1.3%)人;学生专业方面,理工类25742人(47.1%),文史类23138人(42.9%),文体艺术类5296人(9.7%),缺失532(1.0%)人;学生来源地方面,大城市9870(18.0%)人、中小城市14243(26.0%)人、城镇10302(18.8%)人、农村19883(36.3%)人,缺失410(0.7%)人。

在施测前对188所高校负责施测的老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量表的理论基础和编制过程,被试选取的方式,以及施测要求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每所高校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但每次施测不超过50人。

对54078个常模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

6结论

本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并建立了有代表性的全国常模。能够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师晓宁, 刘晓红, 徐燕等. 心理测验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4): 281~283

2 Jones C J, Meredith W. Developmental path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later adulthood. Psychol Aging, 2000, 15(2): 351~360

3 Pinkney, James W. Inventory of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2, 25(1): 42~45

4 Merker, Bradley M. Validity of the 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1, 4(1): 3~7

5 Nafziger, Mark A, Couillard,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1997, 31(4): 516~518

6 汪向东等. 心理卫生评定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增订版), 1999

7 刘欣, 徐海波. 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2): 124~126

8 郑晓边, 刘华山.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干预.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3: 44~49

9 马建青.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1): 57~59

10 George E V. Mental health, models, psychology, intellige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 160(8): 1373~1380

11 田宏碧, 陈家麟. 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评述. 心理科学, 2003, 26(4): 704~708

12 景怀斌.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心理学报, 2002, 34(3): 327~332

13 刘华山. 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 心理科学, 2001, 24(4): 481~482

14 王金道. 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其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1): 51~52

15 李林英, 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0): 666~668

16 宫梅玲. 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 泰安师专学报, 2000, 5: 114~116

17 王卫. 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论. 青年研究, 1994, 6: 46~48

18 张颖.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分析. 中国冶金教育, 1997, 5: 35~38

19 解军. 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心理学探新, 2001, 21(1): 50~53

20 龙晓东, 廖湘蓉. 大学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5): 510~512

21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87~191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6)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地进入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的容貌的识记,晕轮效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认识和掌握这一社会心理效应,有助于我们克服看待别人的偏见,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别人产生偏见的原因。这一点,对领导者和管理者尤为重要。

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农民的形象,与过去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生。

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和启示是:其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其二,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三,“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有利于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该船船长一直长期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在打开他的鱼槽时,才发现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受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威胁和竞争作用,它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霍桑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7)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 预见性护理 护理效果

脑出血是临床上表现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这种病症的发生原因也相对较多,大部分脑出血患者都是因为非外伤因素而导致的脑实质血管破裂而引发的出血,导致脑出血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高血压,除此以外也存在着一部分烟雾病、动静脉瘤等,这种疾病发病十分严重,病情进展迅速,发病之后的病死率已超过30%[1]。脑出血患者主要是因为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而导致患者发病,因此病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临床对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除了开展常规的治疗和干预外,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指导,以便有效的护理患者,所取得的效果得到了临床的认可[2]。预见性护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相关并发症和风险事件等进行预见的一种有效的护理,这是全方位保证患者安全的可靠护理。本文主要基于此研究通过预见性护理应用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所发挥的护理作用,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统计观察组的资料可得: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8岁,平均(42.65±13.52)岁,发病至入院间隔1~3 h,平均(2.05±0.45)h;统计对照组资料可得:男17例,女13例,年龄26~69岁,平均(43.06±12.89)岁,发病至入院间隔1~3 h,平均(2.11±0.41)h。资料均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标准验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与出组标准

1.2.1 入组标准

(1)本文所选研究对象术前病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急性期诊断标准。(2)对所有研究对象头颅进行CT和磁共振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脑出血病灶。(3)所有患者的脑出血出血量均超过30 m L[3]。(4)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脑出血患者。(5)所有患者均为来我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患者。(6)本文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而且临床资料完整。

1.2.2 出组标准

(1)本文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相关脏器损害的患者。(2)排除因脊髓和颅脑受伤而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3)排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排除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较轻并在24 h内意识转清的患者。(5)排除对本门所应用的干预方案不耐受的患者。(6)排除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4]。(7)排除有临床痴呆病史的患者。(8)排除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患者。(9)排除由其他医院转入我院治疗的患者。(10)排除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组而无法完成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的时候通过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指导,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落实常规护理的原则。而本文观察组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案从如下几点进行落实。

第一,呼吸道预见性护理:应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使患者尽量可以自主咳痰,在体位上应帮助患者选择最佳舒适的体位,防止患者出现窒息,要勤帮助患者更换体位,一般每隔2 h还要对患者进行一次拍背,可有效防止痰液对患者的呼吸道产生堵塞而危及患者的生命[5]。

第二,生命体征预见性护理:了解患者在监护室当中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相关的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能及时进行干预。保证患者体温控制在39℃之内,对体温严重升高的患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性降温。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持续的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具体状况汇报给主治医师,以便于为医师的治疗提供决策帮助[6]。

第三,消化道预见性护理:如果患者神志恢复清醒,可以对患者利用高蛋白、高热量和低脂肪的饮食进行营养支持;依然昏迷的患者,可以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主要通过鼻饲管为患者进行相关的营养支持,保证营养液800~1 000 m L[7]。

第四,心理预见性护理:要重视对患者情绪的调整和改善,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病情表现严重,很多患者的情绪比较波动和异常,这样就容易导致相关危险事件发生。临床医护工作者要注意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加以关注并转移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帮助患者进行不良心理的平复,积极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努力帮助患者探寻最佳的宣泄条件,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情[8]。

第五,感染预见性护理:要重视本院内和科室当中的卫生条件,重视对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同时对患者进行干预的各项方法都要进行积极的审查,以保证相关措施的科学性。维持患者呼吸道的卫生洁净度,防止患者形成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

第六,饮食预见性护理:在饮食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营养均衡的原则,对患者在饮食上要坚持易消化的高营养物质。患者可以自主进食,以后要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避免患者食物可能会产生便秘的食物。同时指导患者多饮水,以便保证机体当中的水电解质正常。还要维持患者体内糖分和蛋白类物质能得到充分的补充,使患者机体具有充足的营养摄取[9]。

第七,皮肤预见性护理:护理中要注意对患者进行皮肤的干预,清洁皮肤的时候注意不能用力过大。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防止身体的同一部位长时间压迫而形成压疮。

第八,预见性护理:叮嘱患者多饮水,强化患者的排尿量,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尿道的清洁性。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对会阴部的保护,确保会阴部的整洁和干燥,避免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情况。需要进行导尿的患者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还要指导患者逐渐实现自行导尿和排尿,促进患者预后[10]。

第九,躯体功能预见性护理: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适当地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训练,如果患者存在有偏瘫相关症状,需要积极为患者开展偏瘫的相关治疗措施,还要安排相关医师指导患者,并使患者能够接受相关功能训练,有效的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

1.4 观察指标

对本文所有患者的意识状态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等进行评价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当中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采用卡方值(χ2)对所有的计数值进行验证性分析,采用P<0.05表示数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者意识状态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78.50±1.50)分vs.(71.50±1.30)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83.40±1.80)分vs.(76.40±1.40)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3.33%(1/30)vs.33.33%(10/3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患者的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脑出血是临床上表现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患者会存在有颅内压持续升高的趋势,患者同时会存在恶心呕吐等多种临床表现,如果对患者病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性的干预和治疗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的发展,使患者的颅内压持续性升高,甚至会导致患者形成脑疝,进而使患者死亡。所以临床上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虽然现如今对患者治疗时医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飞跃,但是对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麻烦,患者发病后的致死率出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且很多患者发病经过抢救以后,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这样就会使患者聚集大量的痰液,会使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情况出现,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在抢救治疗的同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也十分重要,能够有效的防止多种不良影响对患者产生干扰,对促进患者的恢复,维持患者机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本文的调查分析可得出:观察组患者意识状态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78.50±1.50)分vs.(71.50±1.30)分];观察组认知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83.40±1.80)分vs.(76.40±1.40)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3.33%(1/30)vs.33.33%(10/30)]。因此可以充分的说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预见性护理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如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表现,需要在第一时间之内进行具体性的应对。护理过程当中重视患者的体温,如果体温超过39℃,需要立刻为患者选择采用冰袋进行冷敷,这能够有效的保证患者的脑细胞的功能。如果发现患者瞳孔存在放大,血压存在持续身高的表现则需要立刻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干预,及时的为患者采取措施。预见性护理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相关表现,最快的判断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为患者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性指导,将相关症状在没有出现的同时进行遏制,对于保证患者的机体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预见性护理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变化特点等进行相关的指导,所以这样就能使护理人员在干预的过程中具备机动性,有效对患者机体当中潜在的问题进行,能切实可行的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干预,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影响,同时也维持了患者生命体征和相关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纠正患者的意识状况和认知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阳.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5):144-145.

[2]张洋.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1):259-260.

[3]雷秋月.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4):266-267.

[4]吴银霞.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9):111,125.

[5]刁海欣.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7):63,79.

[6]周爱华.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0):149,151.

[7]黎昌严.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795-3796.

[8]张莉.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2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