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博物馆概念

生态博物馆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53

生态博物馆概念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1)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起源;中国化

一、生态博物馆的起源及界定

法国既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有着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它的许多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均产生过重要影响。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就起源于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出战争的阴影并走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而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舒m、便捷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逐渐遗忘甚至遗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新时代,传统博物馆的弊病逐渐显现,例如运行机制僵化、与时代特征不符、脱离大众生活等。这一系列原因促使了生态博物馆这一新理念和新思维的出现。在法国,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保护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兴起。1971年,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他们在向法国环境部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他们认为博物馆应改变传统的展示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间,并提出了“博物馆去中心化”的概念。可以说,生态博物馆是在后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而出现的。

1981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示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各国在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时,都会与自己国家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概念。

其实,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发展至今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生态博物馆最初的出现可能是为了保护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遗产并加以利用,以求人、文化和生态的统一。但是,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各加类型多样。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有一家自然生态博物馆,博物馆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将馆内分为热带雨林、极地、加拿大落叶林、圣罗伦斯河等四个自然生态区,每一展示区的气候都是模拟实际的气候,并且馆内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海洋馆,是集休闲、旅游、观光和教育意义于一体的生态博物馆。这种自然生态博物馆不但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形态,也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我认为对生态博物馆概念的界定应该是从其本质意义上出发,简单来说就是求得人文和生态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其唯一确定的一点是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强调的是保护文化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二、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

生态博物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当代中国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始兴起的。从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杂志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一批与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有关的论文和资料。之后,这一新的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把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入实践。1995年初,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海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贵州省文化厅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开始在贵州省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前期工作,最后决定把一支以长牛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分布区――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确定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地。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在北京签署协议,正式启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设计划并于1998年10月31日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这也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我国又陆续建立了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生态博物馆等。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建成生态博物馆。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丰富,我国生态博物馆逐渐多样化。例如,浙江省的安吉生态博物馆包括“十二专题馆”和多个“村落文化展示馆”,涉及范围广,对覆盖范围内的农村文化展示更是全面,这也是我国生态博物馆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此外,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在2011年也成为我国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民清建筑特色、近代中国名人、闽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中国近代史。

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使得许多人很容易混淆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事实上,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首先是二者的产生背景不同。生态博物馆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为了展示和保存其引起为傲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民族文化生态村产生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为了发展当地落后的经济而建。其次,二者性质不完全相同。生态博物馆虽然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但是仍属于博物馆的范畴,而民族文化生态村虽然会把博物馆作为建设重点,但却不是整体博物馆的规划,更多的是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和新型农村建设。此外,二者的功能也不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必须遵循博物馆的运作范式,必须把建筑、藏品、研究、展示、教育等作为其必不可少的功能,而民族文化生态村可以因地制宜,对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利用、保护和创造。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护其文化多样性,纷纷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对于二者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学者们看法不一。陈淑b认为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中国的实践,可谓是同一语境下的各自表述,其核心理念、保护原则及目标都是相同的。尹绍亭等以贵州、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和云南的民族文化村为例,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认为二者在背景、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倡导者、性质、功能要素和建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事实上,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中国后,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我认为,在我国,首先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大多在偏远、落后、交通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地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建筑特征,大兴土木建设西方理论意义上的那种生态博物馆并不能很好地保证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存,所以,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大多是依附当地的人文和建筑,尽可能保证原生态样貌而建立的,这就使得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展示和保护。再加上博物馆管理经费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就不得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就使得我国一部分生态博物馆最后逐渐变成了民族文化生态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也开始显现,特别是在东部发达地区,例如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我国正积极寻求一种发达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5(03):136-138.

[2]黎森.生态博物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18):216-217.

[3]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02):6-7.

[4]甘代军,李银兵.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9(03):42-43.

[5]尹绍亭,乌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32-34.

[6]苏琨,郝索.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348-14351.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2)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原点价值;跨界整合;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20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含混现象,表现在艺术衍生品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有很多艺术衍生品同时具有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文化礼品的馈赠功能,因此,其既可以在博物馆出售,也可以在画廊中交易,还可以在艺术超市被销售。由于艺术衍生品既有天价的限量版艺术复制品,也有几十元的马克杯,因此如何界定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已成为学术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林雪[1]将艺术衍生品分为复制品与生活用品两类;金磊磊[2]将艺术衍生品按照形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类的包括复制品、日用品,动态类的包括艺术行为与艺术体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只阐述了艺术衍生品的某些类别,无法全面地涵盖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本文拟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开发途径,以及艺术衍生品原点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当前艺术衍生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作为原型,采用复制、挪用等手法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可见,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品原型,这个艺术品通常是被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依据艺术品原型,使用复制的手法,可以制成限量版和非限量版的艺术复制品。采用挪用的手法,可以将艺术品原型的图形和造型植入到不同的物品上,得到拥有艺术品质的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原型提供给艺术衍生品的不仅是艺术的灵感,更是艺术的价值。众所周知,经典传世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不菲,而文物级的历史遗产更是无价之宝,以传世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作为原型,提取其元素作为艺术衍生品的创作资源,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这个衍生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悄无声息地转换成艺术衍生品的商品价格。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摄影、雕塑、装置等。

广义的艺术衍生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艺术品原型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另一部分是基于艺术感设计生产的商品,而艺术感又可以被细分为美感、情感、通感、动感、灵感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是为衡量广义艺术衍生品的重要指标。可见,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感,能呈现出艺术感的商品,即便不存在艺术品的原型,依然可称得上是艺术衍生品,这一点在创意产品上尤为明显。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是“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3]这种存在于创意产品上的灵感和艺术品创作中的灵感都属于艺术感的核心特质。灵感是人类在瞬间把握自己本性或外界属性的思维活动,而灵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

通过对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来把握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即狭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而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但不管是基于艺术品还是基于艺术感,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将艺术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将艺术品衍生为商品(见图1)。

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

艺术衍生品近年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三个背景:一是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二是文化产业在当下备受关注;三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艺术衍生品开始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品商店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出逐年上升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官网上,都开设有网上商店,进行艺术衍生品的交易。下面以国内外几家大型博物院为例,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作一分析。

1.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 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馆藏以文物藏品为主,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以古代艺术品作为原型而展开的。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调研的结果是:有23个类别,共计268个品种(见图2)。

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所依托的基本原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2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精美与丰富在全国地方博物馆中都是罕见的。根据这些文物而开发出来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仿

复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占据了品类的1/6,属于高端商品,对文物藏品的还原度极高,侧重对其艺术感的保留,是上海博物院艺术衍生品中的精品之作;丝巾、领带、桌旗等属于中端商品,具有江南特色,其品质与工艺堪称上乘;低端商品的品类更丰富,从行李牌、杯垫、手镯到小包袋、钥匙扣等应有尽有,多是精美的日用品,透露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精微态度。

2.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

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其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与商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已有20年,目前已有70多家故宫品牌授权厂商,其中16家厂商是双品牌(拥有自主开发权的品牌)厂商。其纪念品售卖区空间开阔,大到文物仿制品,小到手机挂件,设计均取材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展览,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据官网资料显示,这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有3 000多种。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进行了调研,对9大类共795种艺术衍生品进行了品类分析(见图3),其中畅销礼品、书法绘画、典藏精品、图书影音都是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开发的,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其艺术衍生品的价格。在网上的艺术品商店中,高端商品有精致优美的书画绘画、典藏精品等,中端和低端的商品有图书影音、流行趣味、生活风格、设计文具等。博物院艺术衍生品的每个品类都有明确的产品概念,重视艺术衍生品中的情感体验,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注重人的生活趣味、情感体验,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的。这种理念指导下所生产的艺术衍生品,能打动人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法国卢浮宫的艺术衍生品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目前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艺术珍品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其官网上的艺术品商店售有海报文具、珠宝、目录指南、装饰、DVD、儿童用品、时尚配饰、雕塑8类,共计2 235种商品。由于藏品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以及商业模式和管理先进,卢浮宫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品质精美、品类丰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借鉴(见图4)。

卢浮宫在开发高中低档衍生品的品类和数量上是比较均衡的。其中,高端商品珠宝依托于丰富的馆藏品,制作精美,极具异域风情。复制品中,雕塑的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分为古代艺术、欧洲艺术、非洲艺术、埃及艺术、亚洲艺术。时尚配饰是独立于珠宝和装饰的一个特色品类,与法国的时尚产业紧密相关,是法国非常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依托于法国文化和地域的特点虽不可效仿,但这种开发衍生品的思路值得借鉴,因为文化艺术资源毕竟是艺术衍生品的命脉。数量最大的目录指南,则反映出卢浮宫每年庞大的游客数量。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中国美术馆、尤伦斯当代

艺术中心、上海证大艺术超市,发现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格局是:博物馆依托于文物级的藏品进行开发;美术馆依托于所收藏的艺术品进行开发;画廊依托于已授权或签约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开发;艺术超市由于没有重量级的藏品,倾向于创意品的开发,走平价路线。整体来看,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在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艺术衍生品的数量少、品类细分度差、雷同感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超市对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设计、开发、营销到展陈的所有环节都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深度较浅;三是国内艺术衍生品授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不尊重艺术品的知识产权,而侵权常给艺术家带来名誉、经济等方面的损失,使行业雪上加霜。

三、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途径

随着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将围绕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细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系统地回答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

分析艺术衍生品价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艺术衍生品“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人们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六大价值需求,即收藏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实用价值。因此,在产品开发初期,应依据这六大价值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艺术衍生品的品类:仿真品、装饰品、纪念品、礼品、奢侈品和日用品。这六大价值分别对应消费者的需求点,即仿真品的收藏价值、装饰品的审美价值、纪念品的情感价值、礼品的馈赠价值、日用品的实用价值、奢侈品的身份价值(见图5)。遵循价值分析推导出产品品类,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产品价值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关联,可保证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有的放矢,避免开发中的无序性与盲目性,这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创新与深度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搞清楚“为什么”不仅可以保证短期开发的明确性,也可为长期产品的开发摸索出一条规范的路径。从“为什么”开始的设计思路,可保证设计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2.艺术衍生品的品类细分

在对艺术衍生品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艺术衍生品的品类进行细分。品类细分是艺术衍生品开发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当研究进行到艺术衍生品品类细分时,艺术衍生品的雏形就已经呈现出来(见图6)。通过对仿真品的收藏细分、装饰品的载体细分、纪念品的情感细分、礼品的用途细分、奢侈品的材料细分、日用品的功能细分的研究,艺术衍生品呈现出巨大的开发空间,许多可以延展的领域一目了然地出现,有效地回答了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究竟“做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艺术衍生品的系统模型

艺术衍生品“怎么做”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性问题。当前国内市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衍生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与缺乏系统模型有直接关联。艺术衍生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会出现品类上的狭窄和造型上的雷同,而且这种不求创新、一味相互抄袭、追求短期商业价值的行为,会导致艺术衍生品开发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系统模型(见图7),这

个系统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丝丝入扣的关系,有着相对严密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个模型推衍出的艺术衍生品具有生成感,这种生成感可以保证艺术衍生品的品质,提升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力。这一系统模型可为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建立关联,使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过程成为可以系统推导出来的严密流程,即从“无形”的动机、观念到具体的概念、要素,进而形成“有形”的原则、策略、标准,完成动机生发――观念产生――概念导出――要素形成――原则建立――策略形成――标准制定等。以不同的动机作为核心,可以推导出完全不同的观念、要素、原则、策略、标准,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系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进行整体性思考,以保证之后的实务流程的有序开展。

4.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主要由以下四步构成(见图8)。

第一步是市场调研。其目标是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了解是艺术衍生品市场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可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购买力、商品需求结构、消费人口结构、消费者购

图8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买动机、消费者购买行为等进行调查,摸清消费者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动机、对现有艺术衍生品的意见、潜在的消费需求等。然后,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策略,确定产品概念、品类、功能,通过有效的设计流程和展陈营销,保证艺术衍生品的良好开发。

第二步是产品定位。定位过程是一个对现有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在未知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定位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灵魂,好的定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呈现产品的利益点、凸显产品的特点。通过产品定位,可对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品类、价格、人群、功能进行清晰的界定。

第三步是设计制作。这是一个将无形的概念转化成有形的产品的过程。要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设计概念,进行反复的设计探索,寻找对应的造型、材料、色彩、肌理,不断通过草案优化艺术衍生品的外观、颜色、细节、语义、功能等,协调多种设计元素的冲突,将复杂的概念协调为简单的产品表

达。之后,运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具体的产品制图,根据制图,完成产品模型的打样,进入生产环节。

四、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

艺术衍生品的创新包括概念创新、形态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等,而艺术衍生品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概念创新问题。创新的原点在哪里?

概念创新既非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也非绝对的逻辑推理,而是综合两者的思维突破。概念创新的基础虽是对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对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但这些都只是条件,不足以达成概念创新,概念创新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赖声川认为,“创意所需要的智慧,是能够看到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看到万物的整体性,自然界一切的相互连接性。有了这种智慧,创意工作才可能有深度”[4]。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本质上是一个造物的过程,在赋予物体形态之前,必须首先赋予物体以精神,然后用材料和形态将其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发挥“转化”作用,将自然界的材料按照设计构想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新的功能。为了完成这种“转化”,创新设计的思维必须寻找未转化前的原点。原点是设计的“根”,是进行创新最根本的素材;原点是创新的灵魂,其价值在设计中是必须保留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变它的呈现状态而已。以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艺术衍生品的原点是艺术品的原型,文创产品的原点是思维的原创,旅游纪念品的原点是特色的原地(见图9)。原型、原创、原地是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的部分。

作为艺术衍生品,衍生品原点的价值是其核心的价值。原点价值有三个属性:稀缺;非物质;无价。无论是狭义上具有艺术品原型的衍生品,还是广义上具有艺术感的衍生品,都具有这三个属性。优秀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状态的当下呈现,具有不可复制的灵性,正是这种灵性的存在使得艺术品原作成为了稀缺、非物质、无价的物品。因此,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中,要通过设计语言的转化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并尽力保留艺术品的灵性,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艺术衍生品的欲望。稀缺性可使消费者趋之若鹜地渴望拥有;非物质性可使衍生品在延展中得到自由诠释;无价性可为衍生品在价值与价格之间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要进行艺术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

德国著名学者W.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本身并

不具有价值,产生价值的是复制时所参照的物品,是这种稀缺的物品所具有的灵光让沉溺在物质泛滥世界中的人们在对这种特殊物质的复制品的占有行为中,稍稍脱离了物欲层面,赋予了其精神追求的属性。[5]

创新是从原点出发、以当下的审美意识和需求重新造物的过程。对艺术品原型的“转化”,从视觉上直接提取其图像、色彩、肌理进行再设计,是最常用的创新方法。但要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必须寻求衍生品的价值突破。可从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情感价值、实用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上实现突破,从商品开发的角度梳理产品功能,从功能需求的角度细分产品类别。

2.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

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领域,基于原创的“跨界”整合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产品的体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原有以功能定位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需要一种新的物质载体出现,以整合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品位,给人们带来纵深的产品体验。

“创意是一种跨越界限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的能力。”[4]跨界整合意味着突破,其最核心的突破不仅是物与物的连接、场域与场域的融合,而且是观念、概念、思维、方法、感觉、状态、立场的转化。思维层面上的跨界,能够带来概念的创新,在原发状态基础上生成极具原创感的产品。

3.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无论是历史文物、建筑遗产、文化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节庆风俗、传统手工、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形成的稀缺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地域价值的深挖,是实现衍生品创新的基础。地域资源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从价值层面寻求地域的独特元素,在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组合、提升,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传统的生活理念,为现代文明带来传统的观念,通过造物来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实现艺术衍生品创新的途径。

本文关于艺术衍生品创新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概念创新、原点创新的层面而展开的,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媒介创新并没有涉及,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

[1]

林雪.艺术衍生品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服饰:理论版,2014(7):232.

[2]金磊磊.艺术衍生品的定义与分类[J].大众文艺,2014(21):117.

[3][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3)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存在问题;政策

一、文创概念兴起及演变

文化创意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 ,它能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源自“创意产业”。 1998年,英国政府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正式界定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概念:“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后来,许多国家或地区接受了英国的提法并略加调整,纷纷把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划入创意产业并大力发展。2002年,我国台湾地区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初也采用英国“创意产业”的概念,后在2005年改称“文化创意产业”。2005年,北京市在相关产业分类中也采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业态开始成为业界共识。

二、政策出台次序及要点解读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及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1]2014年03月1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3月20日,新《博物馆条例》,“首次明确支持博物馆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2016年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上升到“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国家软实力”的高度。2016年5月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2016年6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关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在文化文物事业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形成符合文化文物单位实际、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带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全面提升和发展”。围绕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先后出台的这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对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是巨大的鼓舞和有效的激励。

三、对政策出台背景的思考

(一)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由过去吃、穿、住、用、行向学、健、游、安转变,文化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内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潜力巨大”[2]。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正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期,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这是国家首次以高规格的会议讨论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是首次把文创产品开发上升到“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位置。

(二)顺应博物馆社会责任与功能调整新变化;

博物馆作为典藏和展示文物及藏品的场所,是联结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是透视人类文明发展的窗口。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正从内向l展转为外向发展,它已经走完了从秘藏到上层开放到社会开放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博物馆外化的新阶段”[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文化、文物领域,文创产品又被称为“带得走的文化”“可以带回家的博物馆”,在保育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有效延伸的同时,它架起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新桥梁,有效缩短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使得原本珍藏库房的文物变得如此亲切。使得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发挥其文化价值。

(三)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新需求

“消费者精神文化产品渴求的旺盛与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的相对贫乏,形成反差。有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1万多亿元,缺口超3万亿元。”[4]大量消费市场潜力尚未释放,面对这未来日益增长且庞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博物馆文创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文创经营理念,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建构和完善文创发展的产业体系,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促进博物馆文创产业自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四)遵循世界先进国家博物馆的新做法

深入挖掘及有效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传播知识,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早已是全世界博物馆通行的做法。“国际上经营的比较成功的博物馆商店多以丰富多样的商品种类、轻松亲切的人性化展陈氛围见长,在保留了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的同时,跳脱出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严肃、沉闷的形象”[5]。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经营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相比差距很大。这既有博物馆自身的体制机制因素,更多的是博物馆自身解决不了的相关制度保障的缺失”[6]。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破解阻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障碍,遵循世界先进国家博物馆的通行做法,促进博物馆尽快拉近和缩短与国际博物馆发展水平及距离。

四、对博物馆文创发展的建议

(一)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不断创新博物馆文创发展理念

以相关政策为指导,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立足博物馆实际,以藏品、展览、场地以及专家资源为依托,树立企业经营意识,努力建立运营高效、功能齐备的组织架构,不断创新和构建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加紧完善文创销售渠道的规划布局,注重文化营销,努力创造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在把实现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提升商业运营的经济效益。

(二)构建多元的文创设计体系,努力提升文创设计研发水平

从优化博物馆文创供给结构出发,尽快构建起多元的博物馆文创设计研发体系,在组建博物馆自有设计团队的同时,通过与社会企业、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积极整合及借助相关设计力量和研发资源,,构建多元专业的设计体系,不断提升原创设计的创新水平。此外,还应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及使用意识,有效的维护自身及创作人的合法权益,使原创性的设计研发得以可持续及良性发展。

(三)优化配置文创生产资源,提高文创产品生产效率

在积极争取馆内自有资金及上级专项资金进行自行投资生产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博物馆文创经营的自我“造血”能力,借助合作开发、公开市场采购、代销、贴牌生产、品牌授权等多种形式,有效配置及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资源,不断提高文创产品的生产效率。

(四)加强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不断完善文创产品销售体系

在“渠道为王”的当下,若要提高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量及竞争力都离不开对渠道资源的掌控。现阶段,很多博物馆受制于费用投入、产品种类、品牌认知、营运能力等方面的短板,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以馆内商店为主。而随着未来文创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依靠馆内渠道资源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产品销售和平衡成本的需求,走向馆外,构建馆内+馆外的销售渠道势在必行。可通过合作设点、委托代销、馆际交流、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文创产品销售渠道体系。

(五)、加强文创品牌管理,提高文创推广的规范化水平

为应对未来文创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宣传推广过程中相关品牌管理事务,应围绕博物馆文创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整的品牌管理体系,对品牌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加强对馆藏文物资源品牌授权的管理,建立常备的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博物馆文创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宣传推广在文创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使品牌管理和宣传推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助力文创产品的日常销售。

(六)加强人事管理的创新,提高文创经营管理水平

在现有体制下,博物馆文创产业开发运营团队的组建面临内部编制等问题,而文创产业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岗位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现有体制内的人员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满足相P岗位需求。因此需在博物馆在编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合同招聘,劳务派遣等多种形式完善经营团队人员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人事和薪酬管理机制,强化激励措施等使各岗位员工能各展专长,努力提高文创产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结语

国家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系列政策和文件,明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博物馆文创工作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进一步鼓励博物馆深入挖掘、活化、利用馆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创产品开发,提升创意设计水平,促进创意成果转化 ,有力地支持博物馆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新潮.序言.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2015;

〔2〕佚名.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路径.光明日报,2015;

〔3〕海.博物馆演变史纲.中国博物馆,1988(1);

〔4〕翟兴波.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湖北日报,2016;

〔5〕邱永生.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2015-2016;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4)

关键词:幽玄;建筑东方美学;自然美;艺术美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might not be feasible in providing a practical or operational guid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But the concept itself as a description of a tendency in oriental aesthetics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to the indispen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object being designed that can be usually found in art creations with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uthor’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as expressed in projects the author worked 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tu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usag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concepts as it evolves and being used in many field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esthetics concepts in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s.

Keywords:yugen;orient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natural beauty;artistic beauty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88-02

1 前言

幽玄,作为日本两个最基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另一个是“物哀”),从传统文化的歌论,能乐,延伸至各个文化领域,甚至日常生活当中,是日本审美取向的核心概念,而基于幽玄产生的背景的根源的辨析,可以认为它在某种范畴内,也代表了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审美意识取向。

从广义的幽玄美学理论层面来说,幽玄是纯粹的日本文化,来源于日本的歌道,但是“幽玄”二字,最早却是由中国传入的,并且“幽玄”在文论和美学领域的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日本和中国都是近似的,并且从其表现形式和倾向来说,都是东方的,表达的对美的感受也是近似的。因此,本文借用幽玄的概念,从表现形式与形成根源中,分析其美学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东方美学意识,“地形.型构”这一设计手法的提出,也是在这一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的产物。

2 入“幽玄”之境——地形.形构与东方美学

选择“幽玄”这一概念来对地形.形构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阐述,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幽玄”表达出来的美,能充分表达该手法创作出来的空间意味。

本文不打算从文论及文化研究的深层次去辨析幽玄的概念,只是概括的提取出幽玄表现出来的情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表达。首先要了解幽玄所表达的意境,幽玄,是“‘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超现实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幽玄’标示一种暗含的,包蕴的,内聚的,收拢的,沉潜的状态。’”“‘幽玄’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式建筑不喜欢取明亮的间接光线,特别是茶室窗户本来就小,而且还要有帏帘遮挡,以便在间接的弱光和微暗中显出美感。”幽玄表达一种深沉的,隐性的,诱惑的静美之感。在建筑的表现上,可以展现禅的空间韵味,以东方传统的美学感受为基础,可以导出诱人的魅力。这很难说是一种具体的设计手法,只是一种属于东方的,对美的情结。

第二个原因,从幽玄产生的背景来说,可以说和歌是幽玄概念的载体。而和歌的特点是,抒情与述景紧密结合,在描写自然风物当中将浓厚的感情渗透在其中。这是将“自然感的要素”和“艺术感的要素”统一起来。这对关注人文风土环境的建筑设计来说,是从对环境的深层感受方面就一脉相承的。

“在东洋特别是日本,由于气象风土上的原因,以所谓“自然美”即自然物为对象的审美体验,无论是在其广度还是在其深度上,早就有了显著的发展。其结果,这种自然美的体验,对人们本身而言已经转换为一种艺术体验了,由此而体现出了一种催生审美价值意识的倾向。与此同时,东洋独特的世界观,使得这种感情的倾向更加朝着思想方面深化和发展。”因着这样的体验,在设计中寻找建筑本体与环境的关系,甚或由环境推导建筑的形体构成,已然是东方美学中精神上,思想上的追逐,而非单纯的手法上的选择。

图1-株洲博物馆总平面图

“在美本身的问题范围内而言,可以说,在东洋,那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感情上,都不可能将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像西洋美学那样在‘形式美’和‘内容美’相关联的意义上加以区分;也就是说,在东洋的美意识里,在两者密不可分的意义上,自然美与所谓艺术美的意味是相同的。同样的,在所谓自然美当中,也有着艺术美的东西。而且,这两者不仅在密不可分的意义上结合在一起,在审美的意义上,可以认为两者是直接的由‘自同性’而殊途同归的。”在建筑美学表达的范畴,这一观念表现为“自然美”亦即“建筑美”,由地形的自然美为基础,构建出建筑本身的美,是最能体现东方审美哲学的整体性的方式,同时也表达出东方艺术创作的本源根据。

图2-株洲博物馆透视图

3 建筑设计实例——株洲博物馆概念方案设计

下面选取魏春雨教授的株洲博物馆方案设计案例,分析其创作的灵感与设计手法,能从中窥见“幽玄”这一东洋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同时也说明了传统美学意识在诸多领域的繁衍中的偶然与必然。

3.1项目概况

株洲市文化园的规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初形成雏形,园内现有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三馆。文化园位于人民中路以北,红港路以东,纺织路西侧,总用地面积49196.5m2。它是株洲文化历史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市内重要的群众文化场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计划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搬迁至他处,岛上只保留博物馆,并将岛上“三馆”馆舍整合,筹建株洲博物院。

3.2设计概念:“大溪”环流

取源湘水之“洲”,隐喻“洲”之始义,柔和消解建筑自身体量,建筑与环境共生于岛中。以不规则折线动态生成于场地,环境模拟湘水冲刷之肌理,贯穿场地始终,质朴硬朗而富有生命力。颠覆建筑于地面传统明显界定关系,使其互为依附,北构西折,蜿蜒屈曲,丰富其内部展示空间。

在这样一座岛上,建筑群被限定在特定的情境里,而在这样的情境里,建筑师主动的让建筑体量湮灭,周边环境的覆盖之下,蕴藏了空间委婉的表白。水在陆地之上并不存在,却成为形构的动因,成为了线索,建筑群的构成,流线的组织,一切都来源于自然要素的介入。自然之美的驻留,形成了艺术之美。两种元素高度统一时,建筑与环境的相融显得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在相融中模糊并消失,那空间的幽玄便被清晰的阐释出来,建筑出入口的含蓄和间接,展示空间的幽暗和深远,建筑形体的朦胧和空灵。所有这些空间或形态特质都符合博物馆的功能需要,这种浑然天成便是地形形构这一手法的本源,也是目标。

4 结语

幽玄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可能不具备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式,但是作为东方美学倾向的表述,它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与创作对象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表象上,地形.形构这一手法的提出和实践,都表明它是来源于我们传统的美学感受和认知的。本文并非要为这一设计手法“寻根”,而是理清了这一美学原则和其发展根源,在设计实践中更能把握好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导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自然与艺术的统一的美。

参考文献:

[1](日)能势朝次,(日)大西克礼.日本幽玄[M].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5)

建川博物馆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成都大邑安仁镇,与刘氏庄园隔街相望。建川博物馆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聚落匠心独具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博物馆”的概念,不仅超乎想象地在国内第一次将多达20余个博物馆汇集在一起,而且还进一步将各种业态的配套如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各种商业等汇集在一起,让这些配套设施呈现亚博物馆状态,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中国百年文博旅游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作为重庆出生、成都退休的军旅之人,我对抗战文物系列尤为关注: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以及国防兵器馆、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震撼日记5.12-6.12馆、红色年代馆等。边走边看,边记边联想,受益匪浅,颇为震撼。

根据博物馆的文物资料与图片视频等展示,在抗战时期,四川出兵最多340万,伤亡失踪最多64万,出钱最多4400亿法币,物资粮秣最多8404万石,出力’民工最多300万等。有12位川籍抗日英烈将军:李家钰(蒲江人)、陈绍堂(邻水人)、肖孝泽(富顺人)在豫中会战中牺牲。王铭章(新都人)赵渭滨(新都人)、牺牲在滕县保卫战。还有饶国华(资阳人)、黄永淮(安岳人)、柴意新(南充人)等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留笔:“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赠其挽联:“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雪卢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赵一曼(宜宾人)凤凰涅,悲壮殉国。郭沫若诗赞:“蜀中巾帼言英雄,石柱犹有良玉踪。四海今拜赵一曼,万民永忆女英雄。”四川老乡词《新四军军歌》:“光荣北伐武昌城,血染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

我在“中国老兵手印广场”久久地凝视,在“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久久地肃立,顿时思绪飞扬,内心沸腾,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从内心发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是这些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手持大刀、钢枪,用血与火的身躯组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前赴后继,驱除倭寇,还我山河,谱写了一曲曲悲壮之歌、团结之歌、胜利之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们深切地怀念他们、敬仰他们。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6)

为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助力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将大熊猫的生态、文化价值和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熊猫主题乐园项目的要求,XX集团高度重视,就项目规划、合作模式等前期事宜积极与市林业和园林局、成都XXX集团等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争取将XXX与“XX之都”总体规划相融合,取得初步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范围

项目选址东至XX路,南至XX路,西至XX项目,北至保利XX公园,面积约XX亩,其中XXX基地建成区约1000亩,XX集团已取得土地XX亩(其中46亩已纳入XXX基地建成区),商业用地XX亩,农业与景观绿地XX亩(其中XX区XX亩),道路与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约XX亩,另有XX亩住宅用地属于XX区所有。

(二)与XXXX基地的关系

1.空间关系

项目核心区(273亩地块),容积率0.4,距XX基地太阳产房约500米,距月亮产房约700米,同时与现有基地相邻用地均为生态绿地,可作为XXX项目与XXX基地之间的生态缓冲带,确保不对熊猫繁育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价值关系

XX项目特色为时尚熊猫、旅游熊猫、文创熊猫,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市场,努力打造熊猫文化创意高地,与XX基地在配套功能上形成互补,相辅相成,满足游客的更多需求,同时也增加项目自身造血功能。

(三)项目产业控制

XX集团对熊猫星球项目范围内及其周边产业规划导向进行了初步梳理,根据区域内资源特点,以规划为引领,对项目范围内产业业态、建筑风貌、建筑体量等进行了明确,真正把熊猫星球项目建设成为大熊猫生态文化的体验地、目的地。

二、工作推进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XX集团作为项目投资和运营主体,积极推进项目落地相关工作。

(一)积极参与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工作,待新一轮规划与城市设计确定后,统筹推进项目策划、规划工作。

(二)协同XX商业策划团队、XX工作室以及法国XXX,从城市设计角度、产业融入角度、大熊猫品牌的识别和体验角度出发,开展XX项目商业策划工作,使项目更符合国际化标准,为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三)积极统筹整合XX公司及XXX资源,围绕XX项目的创意策划、规划设计、产业整合、资源导入、项目运营等环节,专题研究项目定位、公司组建、投融资模式等工作,尽快在重资产投资层面引入XX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就共同出资设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方面与XX公司抓紧协商。

(四)以科研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绿化为支撑,以控制保护为保障,围绕XXXX博物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大熊猫基地科研繁育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项目商业运营模式,以涵盖生态、文化、旅游、时尚、科研、康养功能的文化旅游精品与XX基地形成功能互补,满足XX基地周边市场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XX项目核心内容为XX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周边已有两个拟建博物馆,一是XXX以文化教育为主线、科普服务为主体、地学展陈为特色的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是XXX拟改扩建的以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两个即将实施的博物馆与XXX博物馆在内容和主题上可能会部分重叠,将对XXXX博物馆在主题创新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二)您实地调研XX时,提出XX基地周边要更好地保护好生态本底,具体范围需在XXX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中确定,XXX项目用地的具体定位和空间布局尚待进一步明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7)

容以及作者所彰显出的视野,做了一番自己的感想。

关键词:姚安;《博物馆12讲》;运营模式;感想

中图分类号:G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已有百年的历史,有关博物馆专业的著作层出不穷,但因博物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一些著作多偏重理论的阐述而鲜于对实施流程的具体介绍。由此造成一种错觉:博物馆专业

很“空”,仿佛什么都能纳入其中,实际却不具体。最近十几年博物馆的长足发展,使得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批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中青年学者,在进行博物馆理论探索之时,也对实践层面作了深

入思考。姚安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其所著作《博物馆12讲》就是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的写照。

一、内容简介

全书共12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2讲。作者系统梳理了西方博物馆的源流和发展历史,并对博物馆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诞生及发展脉络做了勾勒,对现代西方博物馆的繁荣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做了简介,对未来中国

博物馆业务进行了展望。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讲至第十讲。其中第三讲承担着总起说明的作用,就一座博物馆的创建与运行做了系统的阐述。而余下的几讲则对第三讲作了分解,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进行了对比较分析和探讨。

第三部分包括第11、12讲,即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大博物馆“概念的尝试。这两部分较富于前瞻性,而都以首都博物馆为例“现身说法”,尤其是前者还综合国内外博物馆的实践情况做具体

的经验之谈。

二、我的思考

(一)

全书称12讲,但其中梳理西、中博物馆源流与发展史的两讲却与已有著作大有雷同、机械重复之嫌。①且书中类似于此的不止一处,若有多少意义的话,那也许只能说明“现在学术生产力太发达了”。

(二)

该书最具参考价值的地方是,作者对一座博物馆创建与运营所涉及的大致流程或所需步骤,以及展览体系的构想,都给予了必要的介绍与思考。此外作者在分析时所体现出的对比的视角也值得称道。

首先,作者较为全面论及了一座博物馆创建与运营的过程,使读者对于一座博物馆如何从无到有、从建成到运行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③就博物馆创建部分而言,涉及前期调研、总体定位、展览体

系策划、盘点展品和馆藏展品分析、展览大纲、展览展具的设计等六个方面。前期调研部分着眼于对博物馆建筑特色重要性的认识和博物馆合理功能区的介绍,其中博物馆合理功能区的划分,提供了对

博物馆的全面认识。它对博物馆功能区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博物馆功能分区列表④博物馆功能区划分各功能区的作用构成序厅举行开幕式等大型活动藏品库区设专门库房和库前区等静态展示区设不同样式的展厅,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静态媒介形式

系统介绍和全面展示动态展示活动区各种类型的活动、表演及体验功能用房、收藏等教育和交流空间设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专业图书馆及阅览室、影视放映厅、各类教室、工作时间和志愿者工作

站配套产业区以经营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功能和机构用房,如展示交易中心、创作机构等技术与办公区域各类实验室、研究工作室、信息中心、资料中心、行政办公用房等综合服务设施向观众提供良好的

参观条件,设置引导、休憩、盥洗、购物、餐饮、医疗等各类服务用房辅助及附属设施用房包括物业、设备机房、地下停车库等如果参观者对博物馆缺乏这些概念和认识,很难相信他能对博物馆有更多

的认识。创建一个博物馆需要有以上共识,而良好地运营博物馆,则需要对运营体系进行考察和规划。着眼于此,作者对经营收益及运营模式创新和品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者将目前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渠道做了总结,如下图:⑤

在对不同性质的博物馆的收入做了大概说明后,作者提出了“延伸经营收入”的设想。作者指出,“让观众在愉悦中消费,在审美中体验。让临展创收与文化产业在博物馆收入比例中超过三分之二”。

他进一步提出“与之配套的餐饮、旅游、娱乐、影视、购物等综合服务设施以博物馆为中心形成产业化经营,从而构建良性循环的博物馆产业开发链”。从第九届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奖,分析可知,“

从单位造价上看”,“十大陈列展览每平米造价为0.67万元”。⑥尽管并非每个博物馆都像打造精品陈列一样投入经费,但是精品陈列却有着不言而喻的导向性。因此,作者的这种畅想,若能实施,既

有利于创收,又能推动博物馆的持久发展。

博物馆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必须紧紧围绕以陈列展览及活动为核心,努力提升其内在的整合功夫,“博物馆要形成品牌效应,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⑦我觉得博物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提出

,具有很好的创意。尤其是在制作陈列时,它会提醒我们:是打造“精品展而不是展精品”。⑧而一个有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博物馆,必须“形成特色的业态组合和产品”。博物馆“业态组合和产品”,

包括三个方面,如下图:⑨

其次、他总结出了十种常见的陈列大纲结构,且自成体系,颇具启发。“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⑩一个具有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有

精品陈列,而精品陈列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精品陈列大纲。因此应该把对陈列大纲的深度探索看做是陈列展览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最后,开阔的视野与对比分析的眼光。从全文来看,作者虽立足北京、以首都博物馆为着眼点来谈论其对博物馆事业各方面的认识,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却并未局限于北京地域,更多的显示出放眼全国乃

至世界的开阔视野,以此提出中国未来博物馆发展所应该追求的方向。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物馆12讲》对博物馆领域诸多方面的探索,正是姚安博士从事文博事业的智慧结晶。该书尽可能地处理了文博事业理论与具体实际的结合,颇具启发性、指导性。其

观点或有可商榷,或有不尽然,但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实践经验却是值得参考的。

注释:

①举个例子,比如《博物馆12讲》第2页―16页的内容与严建强所著《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中第71页―100页。在述及博物馆在法西斯国家的作用时,严著第87页有“在此期间,法西斯国家也十分重视

利用军国主义教育,鼓动战争狂热”。而《博物馆12讲》第11页有“但在法西斯国家则利用博物馆进行法西斯教育,鼓动战争狂热”,对比之下,二者何其相似。

②葛兆光:《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与博士生的一次讨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9月,第5期。

③姚安:《博物馆12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④同上,第41页。

⑤同上,第49页。

⑥北京博物馆学会主编:策展・博物馆陈列构建的多元维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第63页。

⑦姚安:《博物馆12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