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10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1)

对31个欧洲国家的调查显示:7个国家(芬兰、冰岛、挪威、瑞典、比利时、法国和匈牙利)的所有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而16个国家(波兰83%,意大利71%,斯洛伐克67%,瑞士60%,土耳其55%,立陶宛50%,荷兰50%,塞尔维亚50%,捷克43%,英国39%,西班牙36%,丹麦33%,保加利亚33%,乌克兰21%,爱尔兰20%和德国16%)的部分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其余的8个国家没有老年医学系(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卢森堡和马尔他)。老年医学被认可是独立专业的国家有16个(芬兰、瑞典、比利时、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捷克、英国、西班牙、丹麦、保加利亚、德国、马其顿和马尔他),且这16个国家中的13个国家同时认可老年医学护理专业;老年医学被认可是全科医学或内科学亚专业的国家有9个(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瑞士、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和乌克兰)。而其余的6个国家(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卢森堡)不认可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4]。

2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2~13年的初等教育后,组织了6年制本科生的医学教育。通常是,医学生先学习3年的临床前课程,重点学习基础医学,接下来学习3年的临床课程,重点学习临床医学。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25个国家(81.1%)在非老年医学系或专业的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老年医学教学。其中,9个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立陶宛、法国、冰岛、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洛伐克)开展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是必修课;16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匈牙利,荷兰,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塞尔维亚,土耳其和乌克兰)开展的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是选修课。而剩下的6个国家(保加利亚,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另外,仅7个国家在其所有医学院校中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院校自己独立设置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课程,仅2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课程是按照欧盟建议的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且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平均课时数相差很大,挪威教学课时数最多(100个课时),而爱尔兰,卢森堡和土耳其教学课时数最少(不到10课时)。通常在医学本科生第4至第6临床学年时进行老年医学教学。近50%的教师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16个国家组织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且其中11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是必修课[4]。

3研究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6个国家(芬兰、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马耳他、波兰、西班牙、捷克、英国、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只由老年科医师组织领导;而另外的6个国家(德国、冰岛、瑞士、土耳其、乌克兰和塞尔维亚)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由老年科与内科医师共同组织领导。其余的9个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希腊、卢森堡、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16个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国家规定了老年医学的课程。13个国家规定在教学结束时必须通过考试。考试通过后,9个国家的研究生可获得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8个国家规定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到期后,要想继续持有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还必须重新通过必修课考试[4]。

4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8个国家(芬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立陶宛、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可提供终身的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其中10个国家规定要强制定期检查验收老年医学继续教育证。而剩下的13个国家(瑞典、挪威、保加利亚、丹麦、西班牙、冰岛、希腊、土耳其、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4]。

5老年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

欧洲建立了较多的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在综合型医院中常常设置有老年病科,这为老年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及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4]。

6欧洲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现状对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2)

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医学专业人员中选择:(1)五年制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本硕连读的研究生;(2)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并通过复试录取的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家庭和社区住院医师。

2老年医学临床教学课程设置

2.1老年基础医学

衰老的生物学包括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

2.2老年心理医学

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和规律。

2.3老年病学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

老年病的临床特点:①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积累;②发病隐匿、缓慢,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③多种器官处于临界功能状态、病情变化突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包括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老年肿瘤等。

2.4老年康复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谱、疾病谱的明显变化,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康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对老年病的康复医疗尤为重要。老年康复医疗内容主要分3大类:即预防性康复处理、一般性治疗措施和有目的的恢复已丧失的功能。

2.5老年预防医学

是老年医学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应包括老年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养生学、保健医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饮食。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和体系,将老年保健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2.6老年医学研究

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的研究,提高对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3提高带教老师素质,打造先进教学团队

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但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高质量老年医学人才的关键。带教老师首先需加强内在修养,重视自身品行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也要不断督促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疗法,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科根据科室人员结构成立以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负责的带教治疗组,每个治疗组包含各级职称的带教老师,各个治疗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充分发挥治疗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构建和谐氛围,打造先进教学团队。另外根据皖南医学院的统一要求选择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或已经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医师申报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学院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选,并负责对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做好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动态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作为治疗组长和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

4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探索老年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4.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1)理论知识准备:要求进入临床科室之前,认真复习老年常见病诊疗和危急重症抢救措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室指定一位高年资医师担任教学干事,按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负责安排临床技能的学习及值班工作。先在本专业科室学习工作9~12个月,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门急诊处理、接诊病人、危重病人抢救并能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4]。由导师、治疗组长及教学干事组成考核小组分阶段进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答辩考试。

(3)以心血管专业为基础,树立全科意识: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疾病可能涵盖了多系统功能障碍,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需要特殊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培养能给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的现在及未来的临床医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性临床技能,根据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的轮转科室,进入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科室轮转,要求包括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至少六个以上专科,每个专科1~3个月时间,各轮转科室专门安排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安排在该科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值班。由带教科室组织专家进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需继续在该专科轮转直到合格为止,要求学生掌握轮转各专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轮转结束后再回到本专业科室继续强化临床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2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老年患者年高体衰,听力、语言、肢体功能甚至认知能力都有下降甚至缺失,关注、真诚、尊重、同情、爱心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再通过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可使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获得满意的诊疗服务,使病人满意率提高。在临床培训过程中需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如:①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能自然地展开和终止话题;②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③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④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

(2)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通过患者或模拟情景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展示交流的能力[5]①包括自我介绍和角色介绍;说明访问的原因;倾听病人的诉说,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事先准备好和病人交谈的若干事宜;②自如地展开或终止话题;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反应;观察细致,关注病人的明显不适,获得有关病人疾病状况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正确诊断;③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如家族、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情况,了解病人的恐惧、担心和期望;④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可能需要的医疗措施解释应清楚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⑤鼓励病人参与诊疗方案的确定,分析疾病诊治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和病人或家属持不同意见时,协调解决;⑥帮助病人区分鉴别蜂拥而至的因特网、报纸、杂志上的医药介绍或广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导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引入主动服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5规范科研训练,提高科研水平

老年医学专业的科研能力训练要突出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主要让学生参加临床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导师和治疗组长应有专门的临床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了解自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学会总结研究结果,重点探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不影响临床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参与部分基础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学生阅读指定专题的中外文献,并书写医学综述,反复修改,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工作的良好素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专业的网站和学术论坛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6完善奖学金和岗位津贴

为促使广大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从事老年医学专业或报考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设立相应激励机制:(1)医院应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医学生从事临床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2)通过参与临床住院医师工作与值班,医院和科室应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并随物价上涨进行适当调整。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直接与老年患者接触,学生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与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培养并以身作则展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摈弃浮躁思想,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疾病缠身、身体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医学生;本科阶段;科研;参与机会;学习兴趣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69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较广的知识面以及需要很深的理解能力,是一门知识含量大、逻辑性强、深奥且尖端,并且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因此想要充分掌握医学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因而本科阶段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开展不仅不同于其他学科,而且将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而如何改善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如今成为许多医学院校老师与同学们的重要任务与坚定目标。

1目前医学本科生科研时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本科阶段开展科研所面临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包括同学本身、带我们的老师以及学校三大方面。

首先对于医学生本身而言,本科阶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限,没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并且本科医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临床经验,整合和利用各种临床知识的能力还不足,还不具备一名医生所必需的临床思维,所以让他们过早的投入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实践活动中,不仅会使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还可能导致他们犯很多错误,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毕竟医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失误。

再看来自老师方面的困难与问题。我国每年新增医学生人数大概为60万,而老师的数量却远远不足,这使得很多研究生对于科研都是一题难求,就更不用说能使更多的本科生有希望加入到科研队伍之中了。还有就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医学课题都是教师本人申报的,也有一些部分会有研究生参与,即便会有个别本科生能够加入其中,也很难真正融入其中,因此所面对的课题难度太大也是本科生进行科研时的一大问题所在。

除了学生本身、教师以外,学校及社会所提供的一些条件也有所不足,使得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兴趣时面临一些困难。由于医学生人数众多,并且医学相关的仪器与设备都属于高精尖的贵重仪器,所以不能全面的普及给学生使用,即便是医学生平时上课用的模型、实验动物、实验药品也不可能大量的用于本科生的科研实验,因此实验条件不足以满足本科生参与科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每年有关于医学生本科科研的比赛、交流项目少之又少,相关的讲座开展的也不足,使得本来就涉科研不深的医学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就更小了。

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日后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医学生本科阶段能有机会更多的参与到科研之中。

2医学本科生科研中所遇问题存在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他们主动摄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老师以及书本教材,所以他们大部分只能应付课程考试,自己不能去主动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另外,他们很难融入科研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不去了解最新鲜的科研成果与课题项目,总认为自己在医学这门高深的学科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主动联系老师予以指导。还有,由于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医学本科生缺乏自己主动判断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参与科研有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时间精力有限,较重的课业负担也使他们的科研主动性有所欠缺,并且对自己的兴趣不够明确,主观判断能力、综合能力不足而无法构建完善的科研思维。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老师方面给本科生科研带来诸多问题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教师数量不足,每年新增60万医学生,而教师的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现在临床医生医务工作都很繁忙,自身面对的压力和各项竞争都很激烈,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更不用说带本科生开展课外的兴趣科研了。因此我们也就不难分析出课题过难而使本科生科研产生困难的原因了。因为目前学生大部分所研究的科研课题都是老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分支下来的比较简单的项目,或者是老师从自己的课题中延伸出来的简单题目。这样的课题虽然在老师看来已经十分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课题毕竟是源自目前最新的、最精湛的科研,入门比较困难,与本科阶段所学的课程衔接也不够紧密;况且这类课题大多是某一实验的一个步骤或某研究的一个阶段,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显著成果;老师们在引导学生设计课题的时候也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因此这样的课题也很难使学生增加兴趣或是感到有成就感。教师人数有限,以及教师未从学生兴趣出发而引导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这两点便是医学生本科阶段开展科研存在问题在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在分析学生自身与教师的原因之后,我们再看看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存在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倡导与宣传不够,学校向同学们宣传科研,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研的力度还不够,只有让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上来,同学们才能增强科研兴趣,才能更好地去开动脑筋、探索创新。这样同学们的科研思维才能被开发,科研能力才能提升,学习兴趣与氛围也会更加浓烈。除了学校,社会上目前缺乏针对于本科生科研专门的交流机会与平台,这使得学生因交流过少而无法分享成果,不利于同学们增进兴趣和取得进步,这也十分不利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和交流教学方法。

医学本科生对于科研的兴趣与成就将直接影响其日后成为医生时的成长速度与造诣,所以我们对于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开展,不仅要发现问题究其原因,更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3解决医学本科生科研中所遇问题的方法

首先,学生应该增强自学能力与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在课余时间了解医学的最新进展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题目。总之同学们要增强自己主动吸取知识的能力,并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其次,同学们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平日里本科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交流,所以同学一旦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就要主动联系老师,与老师交流,积极思考不懂的问题并及时向老师请教或与老师探讨,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困惑,老师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接触科研的机会。

老师由于人数和精力有限而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建立开展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并且老师可以将课题整合一下,相互之间交流互补,将科研的时效性、严密性更多的转化为一种创新性、兴趣性的交流合作活动,把科研的成果看得轻一些,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主动思考能力以及创造发散思维放在首位。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带更多学生时,可以进行集中讲授,课后让同学们自行分组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还可以将同学分成多个队伍进行成果比拼,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从而能带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4)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数量较以前大大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规定的三年时间内,除要完成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完成学位论文外,临床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一环。本文列出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均已在本专科研究生培养中顺利实施。

1.临床工作积极性和投入不足

临床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倾向是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1],这就要求临床专业毕业研究生有熟练的临床能力,但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面临按时毕业和学位论文的压力,自研究生阶段第二年开始就需要进行综述撰写、积极准备课题研究等,影响临床轮转计划,出现临床工作让位于论文工作,临床轮转敷衍甚至不负责任等现象。而部分临床导师由于同时带多名研究生,不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临床学科的技能本身由于面对的对象是病人,有其固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临床技能的学习也是一个艰苦和长期的过程。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临床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无人详细教授临床知识,临床学习积极性和投入不足,影响了临床学习的效果,毕业后难以独立胜任相关专业的临床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对同时带多名研究生的导师,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中,专门设立临床副导师,用于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和考核,副导师可由副主任医师或临床能力强的主治医师担任;同时,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日常工作、学习、讨论中穿插进行医学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和渗透,当今的临床医学不但有医疗的诸多疑难问题,医学伦理、医药资源滥用、医疗技术行为失范等人文医学问题也常常困扰临床研究生,通过人文主义的渗透,使临床参与者能认识到所面对的是有社会性的人,运用人文医学的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减少畏难情绪[2];临床和科研实践分配方面,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分配好临床和实验室的时间,做本文由收集整理好计划。同时病房制定详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从制度上避免出现病人责任不清等情况。

2.课题论文进度过慢

临床专业研究生由于临床轮转任务较多,部分临床研究生出现课题拖拉,连续数周甚至数月没有任何进展,甚至有些研究生因课题未能按时完成,延期毕业,近年来我院出现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均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究其原因,主观方面存在部分自身能力不足,而接受指导监督不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针对部分研究生主观能力不足而课题论文进度慢的现象,需在研究生招生阶段严格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不但要完成临床能力的培训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参考国外科研结构研究工作培养方案和制度,采用每2周定期汇报的形式,临床轮科每2周举办业务学习,由在读研究生独立准备幻灯发言,发言内容为临床进展综述或实验进展等;参加学习人员交流学习,导师予以讲评,从而在不同阶段督促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探索。

3.课题研究重视不够,进展缓慢

主要出现在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研究生既往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一般的临床工作容易胜任,而科研作为一个全新领域,此类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不足,课题科研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给研究生很大压力,开始进行试验时,挫折和失败容易使人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毕业课题试验的顺利进行。

解决方法,进入实验室前由实验室老师和同专科先入学研究生进行科研方面的基础培训;进入实验室开始课题研究后,每周的实验进度检查和每2周汇报也是对研究生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一环。如发现研究生进展缓慢甚至停止时,要针对性解决困难;避免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课题无法按期完成而导致延期毕业的情况。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经历基础课程、临床培训和课题论文三个阶段。基础课程阶段的临床研究生,先在校本部上课,与本专科的老师不熟悉,此阶段参加科室汇报和科室业务学习,能够提前熟识本科室的老师,为将来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对自己进入临床后要开始的发言和汇报有明确的了解,使该学习和监督制度可以顺利衔接,避免日后刚进入临床的胆怯和畏缩,能更迅速高效的开展工作,同时通过汇报和学习,改变了以往基础学科和临床的割裂状态,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即可联系本专科临床和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提前制定自己的课题方案,使基础课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临床培训阶段,现代医学信息杂志浩如烟海,往往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进入临床后,首先要学习诊疗常规和细化的规章制度,从而各项诊疗活动能够有据可查;而临床轮转期间,以在读研究生为主的定期汇报制度,每次由研究生讲授一个临床专题,通过汇报讲授和参与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融会贯通临床的知识点和难点,使临床轮转的收获更大,从而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高效率的完成临床培训。在课题论文阶段,汇报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汇报总结,首先锻炼了研究生的演讲能力,在将来的讲课和答辩中能不怯场,也提高了日后教学工作能力;其次通过汇报,能实时了解研究生做了什么工作,解除了以往研究生脱离临床后就放任自流的怪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使科室各位老师能实时了解研究生课题工作的进展,及时纠正方向,少走弯路。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儿科医学;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医学研究生是目前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和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21世纪的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对医学研究生的能力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价值。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院校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随着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教育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何将以重视知识传授的灌输式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对于医学高等院校是一个较大的挑战[1]。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都掀起了教学改革的高潮。

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自1979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第一批五年制儿科专业本科生,同年儿科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充分分析了国内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后,在虚心学习国内外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了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坛课程,着重介绍各学科及儿科学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国内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存在较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教育理念陈旧,授课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质上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及知识传授方式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延续,注重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对交叉学科知识和前沿学科的认识。此外,考试和考核也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对知识容量、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1-4]。

1.2导师队伍建设薄弱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国内各院校均已开展导师小组负责制。但导师小组负责制的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校换汤不换药,实质上还是单一导师负责制。有的学校虽然有导师小组成员,但组成不合理,导师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发挥导师小组的作用。比如有的导师组成员学历层次偏低,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没有国家课题,经费不充足,缺少国际学术研究背景和经验,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不活跃;有的扩招太多,或忙于临床工作,或兼职太多,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少。这些方面均影响到研究生选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4]。

1.3信息资源不丰富,学术交流不活跃,实践机会少,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平台大多数研究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但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主要的原因是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很少,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使研究生缺乏创新的动力。其次,普通医学院校在教学条件、培养经费、科研水平和条件等方面,均与综合大学及重点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国内外著名大学、顶尖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和交流、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方面均受到制约,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交流平台和创新平台,研究生动手实践机会少,加上建设经费有限,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信息沟通体制不畅,学术交流不活跃,也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4]。

1.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难以调动研究生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多数研究生修满基础学分后,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或依靠导师指定论题、给出思路,甚至提供文献和前期成果,学生只要被动接受和完成实验就可以;或者重复国外的实验,只要国内没人做过即可,不从医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而是根据能否完成课题、发表文章、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考虑,害怕实验失败,不敢创新。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做出创新工作的研究生缺乏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1-4]。

2我校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

山西医科大学属于普通地方医学院校,与国内、国际其他重点医学院校比较,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且临床专业尤为突出。笔者在2005年9月-2008年7月期间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儿科学学术型硕士学位,参与上海市科委、教委资助项目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2011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攻读我校内科学学术型博士学位,参与三项省级课题。在两所学校就读的经历使笔者对普通地方医学院校和国内重点医学院校的差别有着深刻的感受。我校从导师能力、科研经费、实验室条件、学术交流、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和改进。

3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建设的实践

我校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但是这些课程更多还是课堂讲授,注重现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学术信息的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开放的教学方式和交流平台,需要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讨论和交流。此外多数导师注重本专业内某个研究点,本身就缺少学科渗透和交叉,导致研究生教育缺乏学科前沿和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课程,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的两大方向。当今医学界,有研究前途却仍然疑难的医学现象往往处于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在过去常常被忽略,而这恰恰是创新点所在[5]。因此,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当前各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才可能去发现和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为传统固有的专业内部研究带来新思路,提供新角度,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基于以上设想,我们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了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坛的课程,以补充学校研究生课程内容的不足,着重向儿科专业研究生介绍各学科及儿科学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渗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1因儿科临床工作繁重,多数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和沟通较少,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院系要求导师与研究生每月至少谈话交流一次。研究生向导师汇报近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情况;导师向研究生传达近期专业相关的新进展、安排下个月的任务并对上个月的任务做出评价;最后,由学生填写《导师谈话表》,导师签字确认后,将谈话内容以书面形式上交院系存档保存。此外,我们将全系研究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系里青年骨干教师(均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的高年资讲师及副高)担任组长及带教老师,协助其导师小组共同指导,既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协助导师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互赢。

3.2针对学生的科研兴趣点和需要,定期(每两周)邀请临床专业相关学科带头人或国内外校友以讲座或在线视频交流的形式,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相关或热门领域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生大胆和积极提出问题,与讲者面对面交流;并与国内外校友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鼓励和推荐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他们的研究。

3.3每月选择一个主题和关键词(可由每组学生根据兴趣自己提前选择并和组长商定),鼓励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文献资料,充分而深入地阅读文献,准备上台发言和讨论材料,通过“头脑风暴”发现问题及有研究价值的点,为其研究生课题做准备。带教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由学生和老师给予发言学生课堂表现分数,计入课程考核分数,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过程,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其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4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课题方向选择一个主题和关键词撰写综述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一方面让研究生掌握该学科前沿动态和研究进展,了解他们的同行如何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如何解决和论证这些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提高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3.5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和国家针对研究生创新的资助项目。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科学生一起合作申请,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问题讨论习惯和科研协作的能力,并初步学会撰写标书。各小组带教老师将全程参与并指导。

3.6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其他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进行物质和精神鼓励、嘉奖,提高其积极性。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6)

1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潜心研究教学

1.1针对生物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医学内容,认真学习相关专业书籍,恶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医学知识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生命科学各专业生物化学教材相比,基本的概念和理论都是相同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同章节的案例不同,前者都是以人类疾病来举例分析,譬如在糖代谢部分,医学版生化教材则多以糖尿病为例,而后者如动物生物化学则以猪等家畜为例。二是医学版生化教材增加了一些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特殊章节,如胆汁酸的代谢、胆色素的代谢。针对医学生化教材的特点,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往往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因此在部分内容授课上存在讲述不清的短板。为此,备课时应该认真学习教材中所涉及的医学知识,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如讲授糖代谢部分,可阅读临床内分泌方面的书籍。

1.2通过有效听课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应全面系统地听本专业课程和相关医学专业课程的课。通过听课,悉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设计和教学技巧。很多学校要求年轻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要从头到尾完整听一遍老教师的授课,这样无论对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弥补自身在医学专业知识上的缺陷都有较大帮助。

1.3挖掘新知识,使学生摆脱枯燥的死记硬背,增强学习兴趣以糖代谢为例,这一章是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本章有非常多的糖代谢途径,有很多的代谢产物和酶,学生在学习时非常容易记错和记混,这也成了历届学生头疼的地方,另外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如何让学生从这种错误的认识中走出来,是教师授课的责任。近年来,我们发现传统的生物化学的代谢产物和酶在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各类疾病中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例如,在糖酵解中,我们讲到了丙酮酸激酶(PKM),它是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的关键酶,这也是糖酵解的第三个限速步骤。近年来发现PKM在肿瘤细胞代谢,特别是Warburg效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譬如柠檬酸循环中异柠樣酸氧化脱羧生成α-戊二酸中所需要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一直以来编码IDH的基因都被看成是管家基因,但近年来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IDH在白血病、淋巴瘤和胶质瘤等多种肿瘤中都存在基因突变,并被认为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IDH突变后产生了一种新的酶活性,可将a-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转变为一种罕见的代谢产物-2-羟戊二酸(D-2-hydroxyglutarate,D2HG),D2HG通过调控DNA甲基化和抑制加氧酶的活性促进肿瘤的发生。目前针对其分子机制及分子诊断和药物开发正在火热研究中。因此讲授此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把相关的一些最新科研进展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并增强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弃那种认为“生物化学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以后开展临床工作无用”的传统观念。

1.4其他常规教学技巧的加强作为任课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应当学会和掌握一些教学技巧。譬如着装应该大方得体,给学生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努力提高ppt课件制作质量,做到文字、图表、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有机结合,以便于深入浅出的把知识点讲解清楚,既让学生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提高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又让授课者的思路更清晰,课堂更生动同时也不能丢弃传统的板书,可适当利用板书把课堂知识点凝练,使学生通过简洁的板书回顾整个课堂内容。当然,在课堂最后应该通过板书和幻灯片对当堂内容或某一章节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并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

2利用科研优势,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

    非医学背景教师进入基础医学院工作,通常都是因为其从事的科研工作涉及人类疾病研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有重点地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培养中。

2.1通过挑战杯或大学生科研训练等项目,积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通过科研训练加深他们对理论课的理解,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临床5年制及7-8年制学生通常在大二下学期开展生物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学习,这期间他们没有进入医院实习,因此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对于一些有志于科研训练的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及学校组织的挑战杯或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简称大创)等项目吸引他们加入科研活动中,既可以帮助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还可以通过这个活动加深本科生对科研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以本人所在课题组为例,课题组3位具有副高职称的老师,按照学校规定可以带1—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5位学生。这样每个老师可以最多指导10个学生,三个老师可以指导30位同学。当然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周期,可以设为1年或2年。这些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来实验室做实验,平时可以阅读文献,撰写英文综述。近2年,本人所带的2个大创小组都完成了综述的撰写,而且实验完成较好。此外,我们设计的课题尽可能地要与生化教材内容相关,难度适中。譬如笔者给2013级放射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课题为乙醛脱氢酶(ALDH2)的调控机制研究,ALDH2在教材中讲述时仅仅介绍了它的突变或多态性对酒精代谢的影响。我们设计的课题从基因水平上探讨它是如何被调控的,中间涉及信号传导,又将信号转导这一章联系到课题中,最终通过这一课题将生化教材中肝脏生化、蛋白表达和信号转导等章节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这样的课题都非常感兴趣,阅读了大量文献,写出了高质量的英文综述,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同时,大量文献的阅读也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理解,使他们更有信心完成这次科研训练。

2.2科研选题注重医学领域,最好能涉及教材内容,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再理解  近年来,代谢紊乱和肿瘤相关的疾病使传统生化理论又焕发了青春,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相关研究又重新被科学界所关注,通过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内容,对阐明疾病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药物靶点都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前面提到的Warburg效应,在生化教材里,仅仅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但它近年来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如果科研选题以这些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为目标,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再思考和再理解,同时也会扭转过去“重临床,轻基础”的传统认识误区。未来医疗体制改革对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的要求一定是教学、科研和医疗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这些医院更多面临的是如何解决疑难杂症,特别是解决临床存在的有一定难度的医学关键问题,因此医生应当具有较强的科研思维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目的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还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 八年制医学教育;神经外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a)-0155-03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eight year program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n clinical neurosurgical practice

FAN Cungang ZHOU Jingru ZHANG Qingju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represent the current highest level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medical "elit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as well as features of neurosurgery, we attemp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guidance on the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establishing a good work ethic and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inishing medical records timely in standardized formation, studying clinical case by "four in one" method, training operating skills progressively,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via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ncepts and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methods, pratic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avoid patient-doctor disputes, and designing research projects on clinical experience. These method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stimulating self-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thereby aid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clinical training tasks and future clinical work in as well.

[Key words] Eight-year medical education; Neuro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的医学专门人才是我国为适应新形势、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精英”而推出的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01年开始试办长学制(八年制)医学教育以来,已有5批八年制研究生业完成了临床实习任务并顺利毕业。现就我科多年来对八年制研究生的培养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对完善八年制医学教育有所帮助。

1 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2009年11月8日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中通过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八年制临床教学应遵循“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强调“通识通科的医学基础,贯穿全程的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以“培养具备较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成为医学科学已知领域的革新者和未知领域的开拓者打下坚实的基础[1]。

2 八年制医学生的基本要求

就培养的具体要求而言,八年制医学博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伦理道德、优良的医德医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完成学位论文[1]。由此可见,我国八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临床+科研的“复合型”人才,较美国的“毛坯型”医学博士有更高的要求[2]。

3 八年制医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生源情况来看,八年制学生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具体表现在:①基础知识扎实,公共英语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②思维方式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较广;③没有考研压力等因素的干扰,能将精力集中于临床学习和实习;④精英意识强烈,希望能获得重视和最好的教育;⑤自学能力较强;⑥有一定的优越感,自信心强,但也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之不足。上述特点大部分对开展临床实习和科研工作十分有利,但自负、不愿意向带教老师和护士请教的不良心态则会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甚至某些学生还会不懂装懂或好钻牛角尖,这对临床专业学习十分不利[3]。为此,带教老师需予以耐心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树立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优秀品质,坚决避免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不良作风。

4 神经外科的学科特征

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中最年轻、最复杂、最具有活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神经外科学有其突出的特征:①专业性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②内容广泛、名词术语多,难记、难懂;③急危重症多,病情复杂且多变,学生难以掌握;④课时少、见习和实习时间短,学生对相关知识比较陌生;⑤以神经解剖、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为基础,又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乃至妇产科有广泛联系,使学生感到谜茫。由此学生们往往感觉神经外科内容繁冗复杂、知识深奥抽象,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入门,出现明显的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受挫[4]。因此,带教老师需要耐心疏导,努力去除其为难情绪,树立起学习神经外科的信心。

5 八年制医学生的神经外科教学体会

基于八年制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学生自身特点和神经外科学科特征,优化教学方案的必要性显得十分突出。

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带教老师应向学生介绍神经外科大部分手术是对颅脑和脊髓进行操作,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专业之一,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偏瘫、失语、偏盲、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并应通过带教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使研究生感受到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责任之重大,使其从实习阶段就应注意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头痛是全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则应仔细询问其症状有无进行性加重,观察有无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瞳孔变化以及对甘露醇脱水治疗有无玩应等,时刻警惕术后出血或脑水肿引起的高颅压,必要时应行头颅CT检查。如未进行上述观察而简单予以药物止痛和镇静药物治疗,一旦病情进展为脑疝阶段则预后极差,甚至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第二,加强病例书写基本功的培养,增强学生避免医疗纠纷的能力。八年制医学生常有明显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眼高手低,易出现重视手术操作和临床技能、忽视病例书写的缺点。为此,带教老师应使学生明确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最重要基本功之一,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系统收集临床资料和得出正确的诊疗方案之前提。此外,还应强调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病历资料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及时、规范、详实的病历记录也是医护人员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子化病历广泛普及的今天还应自觉避免病历的格式化、模板化和拷贝错误等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带教老师还应应结合神经解剖和神经系统查体进行讲解和示范,鼓励研究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采集病史和查体过程中有的放矢,书写出能充分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病历[5]。

第三,结合神经解剖-定位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学-手术录像“四位一体”的临床病例学习。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神经影像检查方法使以更微创的手术入路、更精确的显微解剖、更少的出血和更小的组织创伤来解除神经系统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成为可能。因此,应结合神经解剖、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使研究生对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病有全面了解,同时结合手术入路的设计赫尔手术录像使学生对相关的局部神经解剖形成三维的立体概念,从而对疾病获得全面的认识。

第四,以专科操作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首先,带教老师应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操作演示使学生了解规范化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先由相对简单的腰椎穿刺、腰椎置管引流、头皮裂伤和撕脱伤的清创缝合、头皮肿物切除等基本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脑室穿刺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常规操作,进而参与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脑肿瘤的开颅和关颅等相对复杂的手术操作。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体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充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通过基于循证医学理念和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培养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思路借鉴。如今临床医学行为已由过去的理论知识加个人经验为指导向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模式转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带教老师应预先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设置恰当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与已发表的相关循证医学指南进行对比和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更加高效和深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临床知识,并对相关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

第六,重视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医患沟通,避免医疗纠纷。神经外科急危重症较多、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常见,这更凸显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首先带教老师应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沟通技巧的相关培训,然后组织学生观摩老师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手术签字等沟通,进而由研究生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亲身体验和观摩中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第七,结合临床学习提早拟定科研课题。八年制医学生在专科学习的时间一般仅为1~2个月,科研课题的时间安排一般仅为3个月,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条件下完成博士论文绝非易事。为此,应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伊始便根据学生的兴趣、科室收治患者病种情况和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协助研究生确定科研选题,以便在随后2年半~3年的临床转科过程中完成病例积累、手术标本采集和随访工作,为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奠定基础[6]。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是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的学科,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充分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原则、临床思维和科研方法,最终成为临床+科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乃至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仍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艰巨而复杂的医学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 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 29(6):158-159.

[2] 范学工,李亚平,胡卫锋,等.我国八年制与美国4+4医学博士招生与培养的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1,9(3):93-96.

[3] 孙光远,赵学维,刘腾飞.胸心外科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带教体会[J].高教研究,2013,31(6):25-26.

[4] 吕立权,王来根.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47-48.

[5] 谢宗义,陈维福,程远.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264-12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