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法研究方向

经济法研究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3:04

经济法研究方向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为经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经济学研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推进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的论争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周立群和黄卫平,2002)。目前,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研究脱离中国经济现实而照搬西方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重方法、轻思想、重数据、轻结论的担忧不绝于耳(曾国安,2005;靳卫东,2013)。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学研究现状?是否已经出现过度数学化倾向?中国经济学研究未来取向又将如何?这是需要和研究的重要议题。为了准确、客观地把握近些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现状和趋势,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选取 20092011 年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论文,对论文的研究领域、应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构成等信息进行梳理,并对经济学研究的新特点和新取向进行分析。

对已发表期刊论文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是了解经济学研究全貌或某一学科或领域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基本方法。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过。比如在研究领域方面,黄泰岩和张培丽(2008、2014)通过对 CSSCI 来源期刊经济类排名前 20左右期刊的专题性分类统计,对历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追踪和分析。储凤玲(2013)通过对 20062012 年《经济研究》发表的 963 篇论文的 JEL 编码分析,对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进行研究。姜春林和杜维滨(2010)利用 19982007 年 SSCI 影响因子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对国际经济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方面,成九雁和秦建华(2005)对 19792004 年间《经济研究》刊载的 3902 篇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肖金川等(2014)基于 20012012 年五大英文顶级经济学期刊,对国际顶级英文期刊应用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统计分析。此外,刘俊婉等(2004)对 19982002 年间经济学领域重要期刊、机构、论著和作者的影响力等方面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是采用词频分析法、共线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载文量、著者、研究领域、文献来源、文献被引频次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李颖,2005);第二是选定特定数量的相关领域期刊或权威期刊,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作者以及引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问题针对性较强,但是样本信息汇总的工作量较大。

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存在三个不足:首先,大多是针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法等单一信息的分析,而综合信息研究文献较少,尤其是对近期文献成果的研究更为少见。其次,在样本选择上,选择单一期刊或多种期刊,选择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考虑单一期刊发文导向对样本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期刊样本的可比性问题。最后,研究领域的确定上也较为随意,不具备系统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以下方面出发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突破:首先在样本选取上,选择国内公认的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增加样本容量的同时,增强样本的可比性。其次,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分类上,采用国际上通用的 JEL 文献分类方法对研究领域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对研究领域、应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构成三个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涵盖了现有研究中关注的基本问题。

二、样本选择

目前,人文社科类期刊被普遍认可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简称 CSSCI),二是北京大学的人文社科期刊排名。一般认为,《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分别作为两大系统中经济学、管理学和综合性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的期刊,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经济学(季刊)》作为综合性经济学科中除《经济研究》以外排名最高的期刊,也是大多数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A 类或重点期刊。因此,本文选取《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组成四大期刊进行统计研究。

分析显示,这四大刊物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等国内经济学类学术奖获奖论文的重要来源期刊。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长江学者、杰出人才、优秀博士论文得主、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几乎都在此四刊上发表过论文。2012 年,这四刊全部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印证报告(2012)》(简称 CAJ-IJCR)2012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其中,《经济研究》复合影响因子 11.555,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经济学(季刊)》国际他引影响因子 0.253,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国际他是影响作用最高的期刊。因此,这四刊的选题取向、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对中国经济学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或引领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中国经济学发展取向。

三、研究队伍结构和布局

对四大刊物的作者信息汇总分析凸显了经济研究的方式和队伍构成的一些新的取向和特点。首先,多人或多机构合作研究已成为应对重大问题的重要科研方式。本文的作者信息按发表文章的作者人次和机构计算,对于跨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其所属学校或机构的原则进行计算。统计结果为,作者人次总数为 2640 人次,平均每篇文章作者为 2.35 人次。其中 2012 年每篇文章作者为四人次及以上的数目为36 篇,占当年总数 9.8%,;2013 年 40 篇,占当年总数 10.5%,;2014 年 47 篇,占当年文章总数 12.4%,。这表明,经济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团队化研究正在不断增强。

多作者完成同一论文成因有四:其一,多人合作开展某项研究日益成为应对重大问题的重要科研方式,同时合作研究也成为各类学术团队中以老带新的重要方式;其二,大样本量的数据或较大规模的案例调研需多人以团队方式来完成;其三,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的合作,包括研究机构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与协同;其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设立的重大攻关项目助推了这类成果的形成。其次,从海外学者信息看,国内期刊正在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重要阵地。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问题及其主义;非传统性;经济法学;市场经济

前 言

经济法的产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发展至今已有一世纪之久。经济法作为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与传统刑法等法律有着很大的区别,要求经济法学无论是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方面都要与传统法律相区分。如果单方面的遵循传统法律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就会使经济法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学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经济法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问题及其主义-经济法学研究非传统性进行深入研究[1]。

一、经济法要具备传统法律严谨的理论与逻辑体系

1.1经济法研究基本观点与原因分析

目前,关于经济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具备传统法律的严谨体系。经过多年的研究,虽然有很多人致力于经济法学研究群体的研究,但仍没有实现经济法学研究群体严谨体系。从经济法与传统法律产生的角度来说,传统法律制度的确立是一种制度,是顺应自然发展需求而产生的;而经济法则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公权干预制度。也可以说,经济法是传统法律的一种代替制度,有利于传统法律体系的严谨理论与逻辑体系的完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传统法律的产生是社会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传统法律只是一种具有法律保护的社会发展进化产物的外形。因此,传统法律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思路方面,其研究体系都是十分严谨的。而经济法作为矫正经济方面的法律,对传统其他功能性法律没有矫正的作用,而是对传统法律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条例的运行有一定的干预权力。然而根据市场经济情况各不相同,要求经济具有多种功能,并且能够及时对市场经济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相应反应,这也是经济法与传统法律在严谨体系方面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2]。

1.2经济法研究体系的初步建议

虽然经济的研究没有传统法律严谨的理论与逻辑体系,但经济法的研究并非是参差不齐的,在经济法研究表面看似参差不齐的背后,经济法的研究实质上是形散神聚。以市场秩序法律为例,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法律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功能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内在关联方面却有很大的联系。从交易的角度来说,交易过程中的交易信息、交易价格等方面,都会涉及到交易双方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平等交易,而上述《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则是市场经济交易不同角度进行规范的一种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秩序相关法律实质上有一定的关联的,存在着形散而神不散的关联。因此,经济法的研究体系应从内在关联性入手,寻找经济法中不同功能的关联性[3]。

二、经济法的研究应明确调整对象

2.1经济法研究调整对象不明确的原因

根据国外经济法研究史,可以得出:①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出现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对经济法的界定也无法做到精确;②经济法的数量不在断的增加,且主要针对经济法内部相关法律的完善,并没有向外延伸或者精确界定的可能性。在实际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研究是没有必要的,也就不存在经济法在性质、范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因此,无论是在历史方面,还是在实际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明确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说,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不明确性的适度存在也是很有必要的[4]。

2.2经济法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原因分析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经济法的研究都处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法研究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短缺的冲突问题。由于这种冲突问题不断加大了市场受压程度,造成市场失灵,为了有效缓解这种冲突,要求经济法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一部分经济法的产生会成为我国独有的相关法律;②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使市场某种失录的形式逐渐消失,也可能促进新的市场形式产生,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新的经济法的不断涌现,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5]。

三、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应有专门的经济诉讼法与法律责任体系

3.1经济法专门的经济诉讼法

传统法律实施必须有专门的程序才得以实施,这也是法律运行的一般流程。传统法律如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都有专门的诉讼法,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也应有专门的经济诉讼法,确保经济法的有效运行与实施。经济诉讼法作业经济法运行与实施的一种程序法,有自己的经济法立法的程序法、有关经济法的执行程序法、有关经济法纠纷解决的程序法以及有关公益诉讼法等,确保经济法的有效运行与实施。

3.2经济法专门的法律责任体系

在经济法的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法律责任体系。近几年,随着经济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法律责任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根据经济法的特殊性,加强经济法专门的法律责任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完善,对经济法、民法与行政法在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经济法专门的法律责任体系,有利于经济法的执行与实施[6]。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应该不断加强对问题及其主义-经济法学研究非传统性的探索与研究,明确经济法与传统法律的差异,构建经济法严谨的理论与逻辑体系,明确经济法调整对象,促进经济法学研究非传统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应飞虎,邵海明,李家林.问题及其主义-经济法学研究非传统性之探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9,25(01):131-132.

[2]彭飞荣,刘小玲,李晓丽.中国经济法学知识结构之分析-以经济法学研究会10年(2001-2010)年会综述为样本[J]经济法论丛(上旬刊),2012,27(21):111-112.

[3]车亮亮,刘建伟,张晓城.迈向实践的中国经济法学-论我国经济法学研究中的“重经轻法”倾向[J].经济法论丛(下旬刊),2010,35(02):123-124.

[4]毛德龙,杨凯伟,秦玉平.经济法的转型与转型经济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02):15-16.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新时期;国际经济法;理论;多元视角

国际经济法是在二次世界战争后所逐渐兴起的一种经济法律,但关于国际经济法理论概念存在多方面的争议,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建立了一套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对国际经济法理论进行深入探索,也成为经济理论界业内人士进行学术交流的热门话题。关于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视角的探讨,是对国际经济法理论视角扩展和延伸,对国际经济法理论展开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经济法理论形成成熟的经济理论体系。

一、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发展历程

自20c80s到当今为止,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出现重大转型,国际市场经济体制纷纷向自由化方向发展,各国积极加入到国际市场中,使国际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在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经济法领域也出现了重大变革,国际经济法领域也渐渐向一体化和自由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1]。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与国际经济法律密切相关的经济组织都发横了重大的转型和变迁,也带动了社会其他方面出现重大变迁。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张,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凸显出来,这成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之,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经济法理论的推行到现在,关于国际经济法理论在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较多的争议,并引发学术研究热潮,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曾有英国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指出国际经济法语境变迁,又明确提出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2]。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复杂,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去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举办法律分析会和学术研讨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随后,美国经济学家从国际经济法推行中对全球化经济进行治理提出意见,也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对经济法的争议加以解决。此外,也有相关业界人士从经济一体化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贸易体系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多边贸易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总之,国际经济法理论多元视角还包括了经济制裁视角、民主视角等,而这些多元化视角下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国际经济法理论视角选择

在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提出多个学术视角,而不同的视角也存在有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理论研究风格,从而得出的经济理论成果也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本文就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分析。第一,实用主义视角。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实用主义研究视角最初提出来的人是杰克逊先生,杰克逊在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初期强调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政策与规则导向,并注重国际经济法便利性质,其实用主义色彩十分强烈,也是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典型代表[3]。第二,自由主义视角。对国际经济法理论自由主义视角的研究是由彼得斯曼所引领的相关学者所展开的,在自由主义视角下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权角度和理论角度对国际经济法理论进行分析,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民主理论,在自由主义视角下,彼得斯曼对经济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认为经济价值的源泉是个人,当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权利的行驶自由,才能提高市场自由度,使国际经济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分工的合理化,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如果要想达到社会合理分工和国际经济专业化发展的目标,需要在国内推行民主法律,才能为国际经济法的实行提供基本保障,可以说民主法律是国际市场经济活动的前提,但这一前提条件在多个国家都未达成共识[4]。可自由主义视角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为国际经济法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发展空间,对国际经济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理论在多元视角下的研究,还需要摆脱初期理论争辩,对传统研究视角进行拓宽,通过多元化和丰富经济理论基础对国际经济法理论进行研究,提高问题研究专业程度,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才能提高国际经济法理论的自觉意识。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在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研究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经济法的学术研究热点,对国际经济法中的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展开思考和深入探索,从而开启国际经济法理论学术研究的成长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杨紫.论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的若干问题[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3:46-57.

[2]朱淑娣,蒋梦娴.成长中的国际经济法新分支——国际经济行政法理论界定[J].江西社会科学,2010,3:15-22.

[3]张露.关于国际经济法的界定及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9:81-83.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经济法;规则;转向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市场化的环境下,对法律制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个国家均十分关注经济法学的研究。但经济法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在研究过程中,应明确其规则,并且要准确把握经济法转向,在此基础上,经济法学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类型、规则及其转向,旨在促进我国经济法学的完善,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与有序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类型

近几年,我国经济法学研究成为了研究的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法学研究日渐深入与完善,根据理想类型划分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具体类型如下:

(一)学科经济法

此类型最为凸出的表现便是证实了经济法学的独立性,其独立性主要表现为法学学科及法律部门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彰显了经济法学的地位,使其占据了法学学科、法律体系的核心位置,同时,通过理论研究的逐渐增多,促进了相关人才知识体系的丰富与研究经验的积累,进而为经济法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在经济法学研究过程中,如果相关的人员未能团结努力,则难以明确经济法学的独立性,同时其在我国法学学科及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也难以体现,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工作则难以有序与高效开展。当前,我国经济法学的独立性十分显著,并且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因此,面对转型时期的经济,为了适应其发展的需求,经济法学亟需转向。

(二)政策经济法

此类型的研究侧重点为经济法的政策与措施,通过研究,以此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紧密联系着党与政府的任务、目标,为党与政府的发展提供了适应的经济建议。如:加入WTO后,它主要研究了我国经济法和WTO的相关内容;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它主要研究了我国经济法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金融危机出现后,它主要研究了我国经济法和金融危机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政策经济法研究为党与政策的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利于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利于市场规则价值的呈现。但此类型研究也存在缺点,主要表现为其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与政策性,极易忽视经济法的原理及其规则等,因此,它可能丧失法学的规则性、稳定性与前瞻性。

(三)理念经济法

此类型主要研究的内容为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如:均衡理念、协调理念、实质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及以人为本理念等,同时也研究了经济法的宗旨及其价值等。对于理念经济法研究而言,与上述两类型相比,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不仅完善了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及制度建设,还深化了经济法的理论价值,让世人明确了经济法的特殊性,再者,它还归纳与升华了经济法的理念、宗旨及其价值,进一步增强了经济法的稳定性。但理念经济法研究的缺点较为明显,即:较差的操作性,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其仅拥有理念是不完善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逐渐拥有自身的规则[1]。

(四)规则经济法

此类型研究的重点为根据现有经济法的法律法规及其实践,明确二者的共性,以此逐渐增强经济法的适用性与稳定性,进而其制度规则将更具操作性与权威性。对于经济法而言,其规则类型十分重要,唯有发展到此阶段,才能够保证其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成熟性,在规则经济法的作用下,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将得到全面的落实,同时经济法的操作与执行将更加彻底,在此基础上,经济法的规则性、稳定性与前瞻性将日渐凸显。总之,经济法学研究以理想类型为划分依据,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四种类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及其著作虽然论述了一种或多种类型,但均是为了促进其学术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应平等对策不同类型的经济法学,四种均各有优缺点,均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发展的需求,其承担着不同的学术研究目的。

三、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规则及转向分析

(一)我国经济法学的规则发展

在经济法学发展过程中,规则或常规科学时期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明确其是否步入此时期,要求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方面,经济法学是否拥有稳定的、一致的认识,另一方面,经济法学是否具备主导的、主流的范式。根据上述条件可知,在世界范围内,部分国家的经济法学已经步入此规则时期,如:欧洲国家德国,经济法学的相关学者均十分关注经济法的内容的研究,将其作为研究重点与焦点,经过无数学者的共同努力,德国经济法学拥有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及教学内容,同时,德国经济法学学者纷纷著书立作,根据文献查阅可知,不同德国学者的经济法学观点存在差异,但认同感最高的研究内容为经济公法与经济私法,前者侧重研究了经济宪法及其行政法,后者侧重研究了竞争法,再者,德国经济法学的范式具有特殊性,与宪法、行政法及其他法学相比,其彰显了经济法学的规则性。同时,亚洲国家日本,经济法学拥有较为系统的体系,通过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其发展也趋于常规科学,当前,在日本经济法学研究的焦点为垄断法,相关的研究长期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在学者研究过程中,出版了诸多的经济法学著作,根据文献搜集可知,日本经济法学研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其相关的论著均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则性[2]。对于我国经济法学研究而言,虽然拥有较多的论著及教材,但由于研究时间不长,同时我国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导致经济法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即:前科学。近几年,我国经济法学学者十分关注此项内容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下,经济法学研究逐渐步入到了过渡时期,即:由前科学转向为规则科学,在此时期,我国经济法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使研究更加系统与深入,还使研究具有了一致性与统一性,其共识体现在经济法的构成内容方面,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法学是由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共同组成的,其学术范式为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为了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失衡,需要二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此处是我国经济法学研究最为鲜明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发展,其与常规科学的差距不断缩短,在其日后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超越欧洲及亚洲国家的相关研究成就。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法学的发展日渐稳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拥有了合法的、独立的法学地位,但经济法学作为新的学科,其地位获取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并且占据了大量的学术资源,虽然实现了经济法学体系的构建,但制约着经济法学规则的明确。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法学长期处于前科学时期,难以过渡到常规科学,因此,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法学学者应积极探索经济法学相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利于指导实践,还利于升华理论,进而将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相互推动,在互动研究日渐深入的环境下,我国经济法学研究才能够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权威性,进而其将真正步入到常规科学。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达成,我国经济法学学者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要积极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与经验,通过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经济法学学者的探讨与沟通,以此了解世界各国经济法学的研究共识,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理论将更加完整、系统与科学,同时,各国学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经济法学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规则经济法学才能够成为各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目标,进而利于经济法学研究的有序与规范发展[3]。

(二)规则经济法学的转向分析

我国经济法研究应由前科学逐渐转向为规则或常规科学,在其转向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其研究的关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法主体

对于经济法而言,其主体是由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构成的,前者可以细化为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主体,后者可以细化为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受体,在明确经济法主体基本结构的前提下,要了解其相关的部门,其具体样态存在一定的差异[4]。

2.经济法权力

经济法学研究最为基础的要素,便是权力,通过研究实践可知,其权力主要包括消费者权、市场规制权、宏观调控权及竞争权。第一种是消费者所拥有的权力,在研究过程中,应关注其特殊权力等内容;第二种与第三种均是规制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前者是指市场规则直接调控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后者是指宏观调控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发展;第四种是经营者所拥有的权力,具体分为公平竞争与自由竞争两项权力。通过对上述四种权力的分析可知,国家宏观调控权的应用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此项权力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适合的政策,以此有效调节产业结构、保证供需平衡,在此基础上,市场经济发展才能够更加健康、稳定与高效。

3.经济法规制

经济法学研究过程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均是其研究的重点,前者呈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问题等,后者主要是指政府干预过少或过多。经济法利用了信息与非信息工具,也借助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规制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财政法应及时处理外部易成本的相关问题,通过社会交易成本的控制,以此实现了外部性问题的有效解决;经济法对政府干预行为进行了确认,及时纠正与防范了其中的缺陷[5]。

4.经济法的其他内容

在经济法转向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应关注它与经济政策、程序及其他问题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法缺少系统性与完善性,法律法规的欠缺,导致法律和政策关系愈加复杂,因此,在日后研究过程中,相关的学者应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在法律价值及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经济政策,并且要规范法律行为。同时,我国经济法的程序应具有特殊性与逻辑性,为了彰显其作用,在构建经济法程序时,应尽量简化,并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差异性、公益性及配比性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日渐完善,其四种类型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环境下,对经济法学研究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应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过渡到规则与常规科学,在其转向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经济法学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成绩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大洪,段宏磊.谦抑性视野中经济法理论体系的重构[J].法商研究,2014,06:45-54.

[2]张守文.经济发展权的经济法思考[J].现代法学,2012,02:3-9.

[3]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

[4]张继恒.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建构[J].现代法学,2014,02:80-90.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归纳法;演绎法;抽象;历史

一、门格尔的经济学方法论

卡尔门格尔1871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之后他并没有趁热打铁继续研究,而是在1873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方法论探究》,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德国在方法论这一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方法论的探究才确实是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这样一个知识领域,在这里,人们已经遗忘了经由对于研究对象之性质的认识而获得的有关研究目标的准确感觉。人们对于该学科的次要问题赋予了过大,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学派所支持的错误的方法论原则已完全掌控了局面,人们用片面的标准来判断该知识领域的一切研究活动”。他认为,错误的方法论,将导致学科的进步受到阻碍。澄清方法论问题确实是取得科学研究进步的前提。

门格尔认为,将政治经济学,或者哪怕是理论经济学视为一门有关“国民经济的规律”的科学,不完全正确,更非特殊的历史科学。他将经济领域分为三大类科学:第一是有关经济的历史性科学即历史学和统计学;第二是理论性经济学;第三是国民经济的实用性科学。因此,他将国民经济学理解为上面的统合形成的整体,即有关国民经济的理论-实用科学的总和。认为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历史和统计学研究经济现象的个别规律,应用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政策。这三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方向研究经济学的不同领域,既不能互相混淆――即不能用历史的方法或者应用去研究理论经济学,也不能互相否定取代――三种方法各有用处。

在上述基础上,门格尔将理论性研究取向又分为两种――经验的――实在的取向和理论研究的精确取向。其中,经验的实在的取向指的是归纳法,而理论研究的精确取向主要指的是演绎的方法。门格尔否认归纳法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亚里士多德正确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不承认归纳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然而,即使是由培根大大的完善了的归纳方法,也只能够略提高一下经由上述途径所获知之规律的绝对性的程度而已,却永远无法提供绝对的保障。”他认为理论研究中的实在主义思想流派的研究结果,永远不可能是有关现象的严格精确的规律,只有实在的类型和经验型规律。他推崇运用精确取向即演绎法研究理论经济学――探究经济的最原初、最基本的因素,确定相关现象的测量办法,探究更复杂的经济现象从这些最简单的要素中生成的规律。但是门格尔并非完全用演绎法替代归纳法,他认为理论性研究之精确取向和实在主义取向都是正当的,“精确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要让我们掌握有关通过分析或抽象而设想出来的经济性世界的规律,而经验的――实在的经济学则要使我们认识到现实的人类经济现象相续、并存的规律性”。综上所述,门格尔之所以猛烈的批判德国历史学派,只是因为想要强调历史的方法不是唯一,演绎法也很重要,“即使是我们可以设想出来的具有最强烈实在主义特征的理论性研究取向,也必须靠抽象才能进行下去。因此,试图使现实存在的现象之类型和典型关系每一次都涉及到该现象之“完整的经验实在”的抱负,是完全有悖于以现实为基础呈现出来的理论性研究的性质的”。 门格尔致力于“精确的”经济学规律的研究,坚持经济学具有科学性质。

二、罗雪尔的经济学方法论

威廉罗雪尔的《历史主义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是其在哥廷根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及政治理论史的讲稿,这本《讲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宣言”,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文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阿希莱在1894年将该书的序言及序论部分译成英文时,在英译本序中称它为“1843年罗雪尔的纲领”。由于罗雪尔第一个把萨维尼在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为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故而罗雪尔就成了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序言中说道:“熟习这门科学的专家如翻阅本书,将不致忽略贯串全书并成为它的基础的独特而严密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强调他的目的只在于建立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体系。罗雪尔是一名代表当时期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大学教授,因此罗雪尔本人和他所代表的整个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方法也就必然充满了妥协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折中主义的思想。而罗雪尔的庞大的国民经济学体系,正是这种折中主义的标本。在他的这本《历史大纲》著作中,我们无法寻找到一丝经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关于价值、货币、利润、工资、地租等方面的理论,因为他将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历史的方法上。他将过去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哲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前者他认为是哲学家在抛去了一切关于时间和空间规定的基础上,去尽可能抽象地去寻求概念或者理论的体系;而后者则是历史学家尽可能忠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寻求与人类进化有关的记述。他认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逐渐发生“从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从幸福的变为有害的”。他认为后者,也就是这种历史的方法,只要不完全陷入错误的路径,永远都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就好像那些研究记录生物学动态的生物学家一样,只不过实践家不是通过直接的命令去获得真理,而是通过一种对过去发生的现实进行一种政治学的上升,达成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受益。历史方法的最高目的在于以科学的形式将人类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留给后代。罗雪尔对历史的方法的道路正确性有充分的自信。

三、方法论的争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这场在德国发生的关于方法论的争论,已过去近两个世纪,在我认为,门格尔获得了胜利。很多人对门格尔有误解,认为门格尔完全否定历史的方法,独尊演绎法,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在对德国历史学派进行批判时,门格尔并未否定这种经验的实在的研究方法的正当性,他反对的是德国历史学派只重视对历史现象的记录而抛弃了对其精确性取向的研究。他首先强调的是对于经济学研究我们需要不同的方法,同时也强调基于精确研究取向的演绎法对理论经济学是根本的和重要的。现如今,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其本质就是使用的假设演绎法,而制度经济学继承的则是历史学派的历史的方法。门格尔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学科,就要用不同的相应的方法。(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志铭.经济思想成长中的自发秩序传统:从斯密、门格尔到哈耶克[J].东南学术,2002,01:112-119.

[2] 刘树君.门格尔的经济学方法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3:11-15.

[3] 刘树君.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的历史演进:从门格尔到拉赫曼[J].广西社会科学,2010,05:24-27.

[4] 曹东勃.门格尔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J].西部商学评论,2008,02:154-167.

[5] 黄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演进:从门格尔到米塞斯[J].世界经济情况,2008,12:95-99.

[6] 贾根良,黄阳华.施穆勒纲领与演化经济学的起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02-109.

[7] 何蓉.德国历史学派与19世纪经济学方法论之争的启示[J].社会,2005,03:167-186.

[8] 马颖.论德国历史学派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J].发展经济学研究,2009,00:46-67.

[9] 马颖.简论威廉・罗雪尔的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评论,1995,01:70-76.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内涵;发展

数量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通过与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

一、浅析数量经济学

1.数量经济学的内涵

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在一些经济学科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故而我们认为数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数学工具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解决经济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当其他它经济学科在实际研究过程遇到困难时,数量经济学可以从量化研究问题的角度为其提供一些高效可行的数量分析方法和工具。数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抽象但又具体的关系[2]。

2.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数量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就是把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学中,在具体的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刻画,再通过具体的方程以及方程组进行经济系统中各变量间的表述。在现阶段的数理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产品、资本、劳动、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等市场的列方程、解方程以及进行相关解的讨论问题等,逐步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融入一个系统之中;二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借助基本的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学定量方式来进行经济现象研究的经济计量方法的一个统称;三是模拟经济学。在数量经济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计量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模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拟经济学,即通过智能模拟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技术。这种模拟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具有随机性、动态性、非线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问题,可以利用电脑有效的把各种方案进行整合[3]。

3.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领域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的分歧较为突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具体的经济活动的方式、内容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尽相同,这也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体系或者学说。所以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本质上研究的都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问题。因为利益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最终所得到结论的应用方面。

二、数量经济学发展研究

我国现阶段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进行开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科学发展观点和前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数量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框架下的一个数理科学。从宏观层面上说,数量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研究方向:第一,要根据西方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经验,通过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函数形式以及基本的数学模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用工学信号分析中的小波理论、数学上混沌分析理论、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线性、非均衡以及非稳态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具体的完善;要有针对具体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定义、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具体环节中要不断的协调理论与方法,要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结构向量自回归、非限定性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等方法都在不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分位数回归是当较前沿的领域,这里关键在于对回归方程随机误差项的设定,即误差项服从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ALD)。笔者正在研究用非对称指数幂分布[4](AEPD)替代ALD,预计会取得更好的统计性质。第二,要拓展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有效的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以及应用手段;通过在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五个基本领域来进行,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的应用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论。我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在数理经济学方面,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博弈均衡理论的基本研究;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方面,要把博弈模型中具体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研究目标;最后,在模拟经济学中,要根据模拟微观主体的具体对策,全面的完善阐释宏观经济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基本现象。第三,要适应我国经济学发展进程和现阶段实际经济的客观需要,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完善和建立具体研究工具。对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进行全新的研究,概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这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中的每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基本任务;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断的条理化、规范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新原则以及新理论;最后,要充分的运用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把研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以及具体的决策规划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现阶段的数量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经济学领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根据数量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一些具体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以及方法论自身的创造,要全面的发展数量经济学,要在数量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数量经济学的发展适合本土经济学的根本目的,为我国的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张锡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星星.数量经济学前沿研究动态———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杭州)年会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159-161.

经济法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科学性;中国经济学;经邦济世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门类中的皇冠,其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尤其接近于作为科学典范的牛顿物理学的研究范式。在20世纪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凯恩斯的《通论》和后续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以及阿罗、德布鲁、萨缪尔森等人的综合性工作开创了利用数学工具来进行经济研究的新境界,主流经济学在数理建模、计量经济等迅速完善的工具的辅助下突飞猛进。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灿若明珠,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开设更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接近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学与西方在理论经济学、实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差甚远,经过30年来的学术交流、学术引进等活动逐渐逼近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

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上,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关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当具有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问题;二是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和定位问题。

经济学在萌芽之初的作用十分狭隘,在古希腊时期的根本意义主要集中于贵族和平民家庭的经营问题上,后来发展为城邦经济的研究,直到国家成型才开始将政治作为基本出发点来研究“政治经济”。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实际是从18世纪中期的法国重农学派兴起才开始的。从“政治经济学”的字面表述可以看出,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意义上的智慧和知识,而政府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采取的策略更接近于艺术,而非科学。1932年,罗宾斯对经济学的定义使得科学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要求以数学表述的形式确定下来,数理建模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于学科的科学性曾经产生过许多经济学哲学、方面的探讨和争论,经济学是否应当向自然科学的科学标准靠拢的问题到今天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牛顿物理学作为研究程序和范式方面的科学典范作为一个极端,其他学科在科学性方面并没有呈现出一致性,相反却表现出对牛顿物理学的不同程度的偏离。如果牛顿物理学作为最“硬”(solid)的科学学科,那么其他学科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软”(soft)科学的性质,如生物学、经济学,而人文与艺术作为另一个极端则表现出最“软”的性质。这种学科体系是由于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造成的,生物学由于其研究的不可逆转性和在种群范围内的不可试验性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软科学性,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以及由个人组成的各种规模、范围的团体以至社会的经济活动,更加上现实中经济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联系又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学相对于生物学也表现出软科学的性质。这些特点决定了经济学研究不可能照搬牛顿物理学的机械论观点,将个人作为社会机器中的齿轮来研究。如果强行采用纯科学(pure science)的标准来要求经济学研究,那么经济学在精确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天平将过度偏向前者以至于失掉了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

我们对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根本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世界,发现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进而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增加有效率的活动手段,最终减少人类生活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无论哪个学科的知识创造和积累都必须立足于现实经验,即使学科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演绎性,在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上也必须与现实经验相合,否则在学科发展历史上便不可能具有立足之地。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满足这个要求,即将经济理论和各种实证的经济研究与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现实相结合。中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这样一个庞大且相对欠发达的经济体而言,“经济”二字所涵指的“经邦济世”的意义正是合适的。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客观价值论的政治经济学,二是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主的主观价值论经济学,其中后者的迅速引进和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引进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然而,比较主流经济学研究在中西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研究相对单调,更多偏向于技术和文献导向,而西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机制方面,以机制设计、评价和问题的发现、分析为主,技术和文献的研究为辅。此外,西方经济学界除了主流经济学之外还有几种重要的经济学流派,如奥地利学派等注重思辨的政治经济学派,演化经济学派等注重学科融合的新经济学流派等,这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将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从技术和文献导向转为问题导向是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必然要求。仅仅从技术应用和文献总结方面进行的经济学研究无法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提供支持和指导,只有从中国经济现实经验出发,考虑中国的特定经济、政治制度环境来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成果。

从经济理论的一般性而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建立在一般均衡框架内,以价格体系的均衡作为核心来分析资源的效率配置,并对相应福利水平进行测度。近年来动态分析方法的盛行虽然将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加入进来,但并没有对原有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拓展,只能看作是在原有分析框架内进行的数理模型的创新。现在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核心依然是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这对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价格的“双轨制”改革,努力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但从总体上来看,经济活动中有许多关键价格依然处于管制之下,且缺乏明确、透明的价格管制规则。对基础价格的扰乱导致整个价格体系的大范围不确定性,是主流经济理论应用上面临的最大阻碍。因此,中国经济问题必须在转型经济特定环境中进行研究,对微观问题以及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宏观问题分析必须要将特定的制度约束作为理论分析的假设条件。这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契机。

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在二战之后发展很快,在技术工具和分析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范围的创新,但从整体上来说仍不成熟。经济学研究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多元的,数理模型、计量实证等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国内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相对于西方发达经济体而言存在大量的不足,完全依靠精确性标准来进行研究不仅得不出建设性的结论,而且有可能得出与现实相悖的认识导致错误决策。现实中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可信性等存在问题,而现代经济过程中政府、企业等经济相关主体对数据又存在很大的需求。在此压力下,国内经验统计数据方面的建设必定会有所发展。换个角度来看,如何在数据不足或不可获得的情况下进行经济学研究又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压力和动力。国外文献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尝试性的方法创新,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发展则相对落后。

21世纪初的10年,世界经济增长极发生转变,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全球经济将进入“双速增长”时期。相对于其他转型经济体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绩效尤为突出,这也使得中国经济成为全世界经济体中十分特别的研究对象。中央政府发起的改革开放以及地方政府自主进行的大规模经济试验是转型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中国广阔的疆域、久远的历史和庞大的人口也使得中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活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经济体曾经表现出如此的复杂性,也从来没有一个经济体经历过如此大范围的有意识的经济试验。对于经济学整个学科的发展而言,这也是少有的实验机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