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46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1)

目前,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保险经营理念和方式正在转变,保险公司从关注自身转为关注参保企业,基于参保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服务理念正在形成。传统的保险销售手段正面临挑战,保险公司不但要重视销售人员的营销技巧,更要树立“保中服务”意识,组建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团队,协助参保企业大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使其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让企业更乐意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

1评价风险和选择风险处理方式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

企业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即保险转移机制。它是通过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来提高企业对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发挥保险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作用。协助参保企业认识风险和分析风险处理方式,是进行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风险处理方式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1)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者风险发生之中采取的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其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幅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包括:避免、预防和抑制。(2)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发生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其目的是以提供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将风险损失发生的成本均衡的分摊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实质是对无法控制的风险进行财务安排。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包括:自留和转移。由此可见,损失发生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组合: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大;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小;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小;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大。第一种组合应采用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避免方式,第二种组合应采用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控制,第三种组合应采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自留,第四种组合应采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保险转移。另外,在进行风险大小评价并以此选择风险管理方式时,除将风险损失频率及损失程度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评价风险损失时,不仅测量损失绝对量,还应充分估计企业对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承受力;二是风险损失的综合性,即需考虑同一风险事故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损失及对经济单位的最终和综合影响;三是风险损失的时间性,即损失总是一个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有些风险损失当场就可得以体现,有些却是滞后反应。

2风险查勘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

保险公司人员在协助参保企业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基本的风险查勘技术,展开风险查勘工作,提供对企业有价值的风险管理方案。在风险管理比较先进的国家,风险查勘成为保险公司重要的竞争方式之一。比较成熟的风险查勘一般应包括如下方面:(1)查勘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广泛收集待查勘单位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与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收集国内外企业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比企业因风险管理完整而免受经济损失的成功案例影响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要提前和客户预约,告知需要准备的资料,如工程保险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承包合同、承包金额明细表、工程设计书、工程进度表、地质水文报告和工地略图等。(2)实地查勘。必须留意一些细节,掌握客观现实的资料,如工程保险要对风险点摄像、拍照、绘图、记录等工作。现场查勘必需遵守企业的安全、技术保密方面的规定和限制,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现场驻留时间。与企业交往中,要有和蔼谦逊的态度,如事前介绍查勘访问的目的、赞扬企业在风险控制上的正确措施、对提供帮助的接待人员致谢等等。(3)科学合理地划分危险单位。危险单位的划分应该本着科学、谨慎和合理的原则进行。如工程保险根据标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当地自然灾害(地震除外)侵袭的最大范围进行划分。(4)出具风险管理方案。通过上述风险查勘,保险人员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企业管理现状等情况对企业潜在的风险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然后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企业重点要预防和控制的主要风险,依据风险的不同类型,推荐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和建议。

3基于参保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服务案例及启示

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在某些服务项目上也尝试着从风险查勘着手,利用本公司专业力量和聘请行业专家对参保企业项目进行风险查勘工作,继而出具专业水准的风险勘查报告,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据报道,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依据北美成熟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澳新学会风险管理专业体系形成了其特色的风险管理服务模式,在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项目中,在风险查勘后,对重点项目的所有建设阶段和施工工序采用全程的、动态的、积极地风险管理策略,并聘用设计、监理和检测机构的专业力量协助风险管理,期间开了100余次风险例会,开出70份风险隐患通知单,在经历多次暴风雨和寒潮之后,整个工程直至竣工无一起重大施工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发生。2011年初,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全委托试点项目”获“201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一等奖”。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项目将引导整个行业真正关注、认识到新时代保险竞争中“工程防损”的重要性,对于改变工程保险乃至财产保险的竞争手段,具有长远意义。可以想象:如果再有类似的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保险项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服务团队在众多的保险公司竞争中,将会显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众多的保险需求者将会乐意与他们进行长期的合作。

4对保险服务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

风险管理是保险业永恒的主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管理不是万能的,任何风险管理方式都有它的缺陷性,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1)企业只能试图将风险减小到最低,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风险是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只能试图将风险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避免或者消除。降低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科学的认识风险、积极的面对风险、有效地控制或转移风险,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2)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确定的因素,这就是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可以采用风险量来表示:F=f(p,s)F为风险量,f()为风险函数,p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s为风险的损失量。上面公式可以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大,风险损失量越大,则风险越大,也即风险量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量成正比。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项目工作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如项目所在地为山区,对于平原地区的作业队伍来讲,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项目所在位置为高原区,对于低海拔地区的作业人员来讲,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当地农民对于相关政策的不理解和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也可能引起风险。环境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所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这类风险绝对不能忽视,可在项目作业前进行提前准备,在高原区作业前,可提前对参与人员进行训练,培训在高原区作业的方法,加强体质的锻炼,确保在高原区作业时不会出现风险。做好保护措施,安排随队医生,以便随时进行身体检查,保证环境风险降至最低。对于农民由于政策的不理解造成的风险,可以利用政府宣传以及与当地村镇的沟通来加以防范此类的风险。

1.2气象风险

气象风险主要是指雷电、雨、雪、大风、冰雹、雾、高温、低温等气象风险。这些气象条件对于测绘作业人员可能产生人身安全、延误工期、交通困难等。气象风险可通过提前与气象部门联系,取得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气象资料,并可与气象部门申请气象预报服务,及时掌握气象信息,提前掌握气象信息,以便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在保证项目质量、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气象风险不影响项目的进度。

1.3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管理对该类项目没有经验,造成人员调配不合理,作业方法不恰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从而使项目发生风险。管理风险可以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协调,使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1.4技术风险

由于该类项目相关经验较少或项目技术业务不熟练而造成的风险或者由于项目所在地的技术要求与国家标准不一致,从而造成验收时难以通过而造成的风险。技术风险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的技术标准,并及时掌握该类项目的作业方法和流程,先对该项目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该项目不熟练时,先进行项目的试点工作,试点完成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1.5质量风险

由于测绘人员技术、外部环境条件、设备条件等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对于质量风险的防范,在开工前对设备进行检测,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鉴定合格,同时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检验,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必须马上进行维修并进行鉴定,使仪器设备都必须是在合格的期限内。对技术人员应按照作业的工序,对技术人员及时地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在每道工序的开始就能及时掌握住作业方法,同时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使技术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外部环境条件也是质量风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多检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求作业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加业务经验,杜绝出现质量隐患。

1.6资金风险

主要是业主资金不到位,自身资金不足,技术人员工资上涨,项目发生变更等因素造成的风险。资金风险要求作业单位在项目开始前就应该了解项目的资金状况,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采取必要措施去避免资金风险。

1.7工期风险

由于工期延误所造成的风险。工期风险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去管理,认真组织项目作业,科学规划,及时掌握工程进度,根据工程进度去合理安排人员以及仪器设备,使项目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之下,工程进度与工期要求相匹配,避免产生工期延误所造成的风险。

1.8安全风险

由于人员、车辆、设备、交通等造成的风险以及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毒蛇、野兽等以及高压线、悬崖、水流等安全风险。安全风险为项目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出现安全问题时,该项目可以说是失败的。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要把安全问题考虑全面,提前做好预案,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教育,使各个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警惕,防止一切安全隐患出现。若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去作业,宁愿牺牲工天,也不要去冒险作业,这是管理人员必须要牢记的原则。管理人员头脑中必须要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才能使项目安全问题得到重视,也才能在项目中确保安全风险不再发生。

1.9不可预见风险

由于发生地震、洪水、发生公共突发性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等)、测绘项目所在地发生突发性的事件等都是不可预见的风险。不可预见风险是各种风险中最难以控制的风险,或者说它并不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志来转移。但不可预见风险也并非不能控制,只要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去处理该类风险,这类风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风险的防控

某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是单位第一个使用权测绘项目,考虑到最近几年,该类项目比较多,且项目程序复杂,作业环境为重丘区,并且该项目涉及了农村的农民宅基地,为了对该类风险控制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该项目作为项目风险的试点,该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风险的防控。

2.1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防控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在项目准备阶段,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组成人员为各小组组长,在项目开始前进行了集中的专业风险管控知识培训,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风险的预控和处理措施。实际工作证明,建立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具备专业风险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去进行风险控制,及时掌握项目风险的动态,对项目风险进行动态管理,能有效地对项目风险进行防控。(2)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管理人员没有具备风险管理的能力,无法进行风险防控,出现风险无能为力,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失控,造成项目失败。同样作业人员也应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否则技术人员面对到来的风险不知如何防控,轻则可能会造成质量隐患,进度缓慢,重则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问题。项目在开始前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外,还进行了全员培训,邀请风险管理专家、技术管理专家对每位技术人员均进行风险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质量意识培训使管理人员懂得如何去控制风险,技术人员如何去规避风险。(3)加强制度建设任何项目的管理都需要制度去约束,同样对项目风险的防控也需要制度去约束。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了某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量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利用制度来约束,利用制度来防控。

2.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防控

(1)建立信息平台在项目实施阶段,也是风险防控的实施阶段,应注重加强信息交流沟通。作业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如果信息量增加,就能减少出现风险的机会;无法获取信息或传递速度过慢,都有可能形成信息不灵通,造成该避免的风险无法规避。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从管理人员到现场作业人员都信息通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由项目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利用短信发送至每个作业人员手中。同时,如果小组出现风险隐患或发生风险,利用手机及时联系项目负责人,使项目负责人能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或避免风险。项目负责人与单位主管科室以及主管领导沟通也主要通过短信或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及时汇报,单位的相关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也通过短信等及时发送至项目负责人手中,必要时电话交流沟通。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可有效地避免出现或减少项目风险的发生。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气象部门沟通订阅了该地区的气象数据资料,由气象部门定时3天~5天的气象预报,对重大灾害气象提前预警,避免气象预警。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村委及时沟通,对政府重大活动、农村的赶集等信息提前掌握,以做到对测绘工作提前做好计划,防范由于活动、集等造成的工期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等。(2)规范安全检查程序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好的制度,在项目实施阶段必须得到很好执行,只有执行好制度,才能规范行为,从而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规范、安全。在制度执行中,必须要求管理和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并安排专人去检查,发现没有按照制度、规范去执行的,必须坚决纠正。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中,设置了一名专职的安全检查员,每天由安全检查员对重点小组进行巡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提醒,对重大的安全隐患,作业人员配备必要安全自救工具,安全检查员全程进行监督。

2.3项目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在制定好之后,还应做到项目所有人员都熟悉应急预案,并知道自己在应急预案中的位置以及出现突发风险之后如何处置。在遇到突发风险之后,项目管理人员按照提前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去进行处理。应急预案的处理要求管理人员在获取风险信息之后能快速决策,迅速处理,让突发风险引起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3结语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3)

关键词 电力建设;项目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28-03

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占据突出位置,对保障工程各参建方的合法权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更加广泛地开展“走出去”工作,项目管理的方式注定要与国际接轨,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 风险管理是当今电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工程建设是集合组织、技术、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和实施等阶段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面对着不同维度的多重风险。在美国,工程建设行业被列为最有风险的行业之一,仅次于采矿业。

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采取的从预测、判断、分析、到评价以及采取针对措施的一系列活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风险,认真分析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风险,尽力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损失。简言之,需要我们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呈现出了以下新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增长持续放缓;二是一段时期内火电仍将占据主导,煤电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有望成为未来电力工业的重要支撑;四是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而言,我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电力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主动顺应我国电力发展的新特点,电力建设行业仍大有可为。

风险管理作为电力建设管理的重要一环,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电力相关企业应该了解并采取科学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方法,早谋划、早辨析、早预控,积极化解和控制风险,努力做到项目风险的预控、可控和能控。

2 电力建设项目主要的风险因素分析

电力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存在于包括设计、施工、调试及试生产等各个阶段。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电力工程在工程建设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自身的风险影响因素

对电力建设工程的目标结构进行分解,其风险因素有:

1)费用目标风险。因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如利率上调等造成财务费用增加或融资困难;因标准提高或非生产性建筑规模和辅助建筑扩大等造成投资增加;因为管理混乱,发生了安全或质量事故造成工程拖期或索赔;因为需求下降或电价落实不到位造成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以上因素皆对项目费用目标实现构成风险;

2)工期目标风险。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工程局部或整体工期拖延,不能及时竣工和移交生产。从当前来看,电建项目的工期目标总体是有保证的,但部分单项或单位工程工期滞后现象时有发生。原因主要有业主不能及时付款、图纸供应不到位或变更过多、设备供应延期或不合格以及施工单位管理不善等;

3)质量目标风险。由于设计错误、设备和材料质量以及施工和调试存在问题,造成工程通不过验收或试生产不合格;

4)生产能力风险。由于工艺设计存在重大缺陷、设备性能不佳或生产用原材料不合格等原因,造成项目竣工但不能达标投产;

5)工程事故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自然事故以及各种生产运行责任事故等。

2.2 项目各参与主体的风险影响因素

从项目的组织管理角度分析,项目各行为主体的风险有:

1)建设单位风险。业主由于融资问题,造成不能按合同支付款项,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义务,不能及时交付场地、供应甲供材料,不能提供必要的施工许可等;

2)承包单位(施工及分包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等)风险。由于实力不足和管理不善,缺乏必要的专家,不能正常履行合同;由于方案失误或管理混乱,导致工程中断和拖延,无法确保进度和质量;由于业主不能及时付款,导致承包商财务困难,影响合同履行。此外,由于施工企业管理漏洞,每年仍有不少人身伤亡或设备损坏事故发生,给企业带来了损失。设备和材料供货方面,厂家拖期供货情况屡见不鲜,由于交货顺序不当等引起的施工和设备质量问题也较普遍;

3)设计单位风险。由于工程技术单位力量不足或组织不力,出现技术方案不合理、设计错误、图纸交付延期、设计文件不完整和交付顺序混乱、变更频繁甚至难以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等;

4)调试和监理单位风险。调试单位实力不强,缺乏专业的技术专家,不能制定合理的调试方案,造成调试时间长和成本费用增加,甚至工程或设备损坏;由于监理人员投入不够、素质不高、组织和管理不善,导致下达的指令错误,不能正确组织工程管理推进和引导合同顺利执行。

2.3 国际地区性政治、战争和恐怖主义风险

随着我国企业海外拓展和“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大,我国建筑业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建筑业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12年,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50家企业”和“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前50家企业”。在新签合同前50强中,电力企业占到8家,且均位于前30强内;在营业额前50强中,电力企业占到11家,前30名中有9家。

统计显示:电力工业在2011年新签合同额占合同总额的21.8%,跃居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最大的签约领域[1]。然而,中国的电建项目集中于中东、北非、西亚、拉美地区,以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乱、伊核问题和南北苏丹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问题带来的政局不稳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风险。

3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对策

机遇与风险对等,失去了风险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电力建设企业要勇于并善于采取正确措施面对风险、管控风险,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努力将风险与获利的辩证关系掌控在最佳范围。

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有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隔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当前,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手段应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主要手段有回避、转移、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及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之间进行风险分隔,准备风险金和出具保函等。

1)尽量回避和分摊风险。投资方在论证阶段,要摒弃大风险项目,考虑风险小或风险适中的项目,不选用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案,优选抵御风险能力强的技术路线或方案,尤其应避免在边界条件差、电网送出困难、融资条件未落实的项目;要充分重视前期工作的各种风险因素,对地质、地理乃至人文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和考察,准备多套备选场址或方案,避免项目建设的“先天不足”。

对承包单位而言,应认真评价所参与工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当预测到后期会产生更大的损失时,应果断采取中断,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在大型项目中,很多建设单位都采取“EPC”方式,选择一家有资质、有经验、实力强的总包商来进行建设。对总承包商来说,合理的进行分包管理,既能够发挥参建各方的优势,扬长避短,也能够达到分散项目建设风险的目的[2]。

当风险较大时,无论是业主还是承包商,都应该充分重视专业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配置,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将风险责任落实具体化,增强人员的素质和风险责任意识。在项目建设中,要重视和改善项目计划管理,增强阶段控制、过程控制和纠错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2)进行风险转移(通过担保)。风险转移的形式主要是银行或保险公司开具的保证书或保函。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制约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风险转移方式;

3)进行风险转移(通过保险)。对某些无法从根本上排除的风险,如不可抗力、第三者责任、人身伤亡和机械设备事故等,最好的风险转移办法就是保险。参照国际惯例和FIDIC条款规定,应提倡承包商投保建安装工程一切险(包括第三方责任险)、社会保险和机动车保险。另外,电力工程涉及的设备数量多、采购范围广、制造周期长、运输距离远,运输中的超长和超高情况较普遍,风险比较大,必须投保设备运输险;

4)推进落实设计责任险。为提高设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护业主与设计单位的共同利益,应进一步推进落实设计单位的设计责任险。电力建设工程科技含量大,影响因素广泛,技术复杂、周期长,更应重视对设计工作的风险管理,积极推进落实设计单位责任保险;

5)强化调试、监理单位的风险责任。调试和监理单位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对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因素。今后,一方面应规范监理、调试市场,公平、公开选择调试和监理单位;另一方面,要加强调试和监理单位的责任意识,在经济合同中采取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制度,并适当提高保证金额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保险;

6)以新的观念继续使用好工程基本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是针对一般自然灾害和设计变更的一种风险储备基金。目前我国火电工程建设预算管理中规定,基本预备费主要是为了解决设计阶段产生的设计变更(包括施工中的工程量调整、材料替代和设备改型)而可能增加的费用,以及常见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为了预防灾害而采取措施所产生的费用[3]。但是,基本预备费用额度大,其使用和管理的范围、原则不甚清晰。因此,合理界定并科学用好基本预备费对于强化工程概算管理和投资管理有特殊意义。

我们可以尝试以新的观念来对待基本预备费。首先,要继续坚持和强化这一风险储备金机制,通过此费用来补充、调整一些在工程实际中不确定项目产生的不可预见费用;其次,要在经济合同中尽量细化其使用原则和范围,尽量准确、具体约定其使用项目、额度以及调整机制;再次,要根据设计和施工单位、设备厂家承担的责任保险情况,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补助各有关参建的保费;

7)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观念,加快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购买保险,都只是风险转移、分散的措施,都没法从源头上替代各参建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控措施。风险因素没有有效应对,风险事件很难避免,最终都将由承包商和业主承担。因此,承包商和业主必须重心上移、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充分认识风险管控的重大意义[4]。

为保证参建各方的合理利益,必须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在可研阶段,要将风险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对策分析;在实施阶段,要将风险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与相应的风险管理管控体系;

8)充分重视海外业务中的地缘政治、战争和恐怖主义风险。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均是以政局稳定为前提的,地缘政治、战争和恐怖主义风险对经营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对外合作境外安全事件65起,同比增长45%。其中西亚北非政局动荡引发的骚乱导致我国企业约39 000人被迫撤回;恐怖袭击或绑架事件8起,涉及27人,先后有26人遭绑架;境外治安事件27起,造成11人死亡。

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之前,必须对该地区的形势进行清醒的分析,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评估政治、战争和恐怖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国家外交、商务部门的海外业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之外,企业自身也应注重和加强境外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能力。一要将境外安全工作作为企业境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制度、人员和资金保障;二要严格落实境外业务安全责任制,定期对境外项目的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三要加大境外安全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境外安全培训和考核制度,提升派出人员的安全防护技能;四要加大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投入,必要时可聘请专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多措并举控制和规避境外业务风险。

4 结论

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源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可以不闻不问、坐以待毙。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组织和个人对风险的漠然与忽视。

电力建设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风险辨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析和风险管控方法,对重大风险源要力争做到早分辨、早发现,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的预控管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应站在全项目周期的高度,从项目前期规划开始做到项目决策、实施和生产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对于无法转移和回避的风险,要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选择合理的风险化解和应对方式,正确地分担风险、化解风险,努力将风险的潜在威胁和可能给各方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确保工程的整体效益和参建各方的合理权益。

参考文献

[1]宋旸.对外承包工程“晴雨表”[J].中国电力报,2012-3-28(7).

[2]刘丹民.加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2):100-101.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4)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project, the problems of risk management in project construction gradually get more and more people's concern and atten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hidden dangers an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isk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how to build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with high practical oper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can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风险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模式;探析研究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construction project;management mode;analysis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32-03

0 引言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仅是建设项目投资成效和具体适用的相关体现,更关系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所以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于建设一直以来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但是相比于国外建设工程更加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模式,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就会引发重大的工程质量问题,对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为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所以我们需要对原有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针对其问题隐患进行完善和补充,在结合我国实际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外更加成熟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借鉴,综合探析研究出风控严格、管理安全并且实操性较高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新模式。

1 现有风险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现有风险管理模式相比于国外更加成熟与先进的模式在理念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不足。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三点:

①我国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模式风险“共保体” 原则的存在,使得保险公司必须承担一笔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费用,会极大的影响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模式中的利益获取。

②现行风险管理模式信息方面不对称,关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信息是合同协议内的不公内容,除了施工甲方、承保公司以及风险管理机构其余的每一个风险管理受益人都不能获悉管理保护细则,一旦出现问题,不知情的一方不能及时进行问责和追究,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严重的诚信问题。

③现行风险管理模式监督问责不是由风险管理机构直接施行,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风险管理机构需要与施工甲方、保险公司同时批准,才能对管理问题进行措施补救以及问责惩罚,沟通上会浪费时间,并且会增加风险管理机构的监督难度。

2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全新模式的研究分析

全新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以国外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先进的经验为参考模版,取消“共保体”风险管理原则,实现以风险管理全过程为基础的独立责任管理新模式(如图1所示)。要对施工甲方、保险公司以及风险管理机构进行责任区分,不能混淆三者的权利范围,在管理中追究到每一个具体方向的责任部门,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实现责任最大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管理以工程保险为主要风险基础,保险公司扩大负责保障范围,但不再与风险管理机构责任重叠,风险管理机构重点负责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执行,权限范围加大,遇到重大的工程管理问题,可以先行采取措施,而后再于施工甲方与保险公司进行问题确定,总之全新的管理模式对原有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另外,在实践该风险管理模型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建立与完善诚信体系。全新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施工甲方所代表的业主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工程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是权利区分,责任独立的,所以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建立彼此的信用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诚信的体系包括对工程的质量信用、安全信用、经济信用、合同信用等等,在信用的原则上,每一个单位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履行自己的工程责任,为了最终的共同利益,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

②完善行业管理。首先要建立所有工程管理参与方的工程保险共同规则,对工程各方的行业自律、要求标准和管理细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责任划分,同时实现信息共享。其次,一定要对施工甲方、保险公司和负责监督执行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工程保险的行业自律机制,来规范建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所有相关内容,共同遵守、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最终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实现管理模式的最优协调效果。

③培养专业人才。为了实现全新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工程管理参与方要特别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开设工程保险和建筑风险管理的专业培训课程,对相关工作参与人员都进行系统和体系的管理培训,并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和建筑施工方进行实践对接,对培训人员进行实际的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④完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全新的管理模式各负责企业实现独立的责任承担,在这样的机制下除了良好的诚信体系基础,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实现政府部门的宏观监督和把控,更加有效地确保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可靠性。

⑤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所以直接负责到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和风险控制的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也一定要进行信息化的改变和优化。一般在基于工程保险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新模式中,会采用PIP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信息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方式,更加有效地实现项目工程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风险管理的效率。

3 工程变更索赔风险管理案例

3.1 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主体围护结构为厚800mm地下连续墙,原设计深度为28m,基坑开挖深度21m。降水方式为敞开式降水,降水费用150万元包干使用,降水方案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施工,原投标报价C30混凝土为983.53元/m3,钢筋5246.17元/t,型钢制安5874.27元/t,投标总价2707万元。

3.2 变更风险分析

2008年3月,由深基坑专家委员会对设计单位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我单位提出应加深地下连续墙的深度,变更理由为:

①设计地下连续墙深度28m,基坑开挖深度最深达到21m,且由于基坑土质为细沙,连续墙插入比不足,无法保证基坑的稳定,严重时有可能发生类似于杭州地铁基坑垮塌的严重安全事故。

②该地铁车站站位所处地下水位较高,为0.5~2.0m,承压水位较高,且地下水系与长江水位连通,形成无限补给,敞开式降水很难达降水效果。站区地质条件主要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底板埋深20.5m(有效站台中心处),基坑底位于4-1粉砂层和4-2粉细砂层上,在降水效果不理想的状态下,此种土质极易液化,形成软基,严重时可能发生管涌,涌沙等情况,给基坑的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③基坑周边建筑物较多,且建筑基础形式多样,基坑西南南侧距离地面3层、地下1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某大型超市4.1~7.2m,西北侧20m为一地下通道;东北侧距离一28层大厦17m左右;敞开式降水势必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安全隐患。

④该车站下穿运营中的轻轨线线路,地下连续墙距轻轨桥墩的最小距离为1.25m,轻轨桥墩基础为深度48m的摩擦桩,地下连续墙的深度如小于桩基深度,不利于摩擦桩的稳定,给运营中的轻轨带来安全隐患。

3.3 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以上考虑,我单位采取了以下风险控制措施:

①地下连续墙深度加深,最好落底入岩,使基坑内形成止水帷幕。

②在大型超市侧及地下通道侧增加高压旋喷桩,即能提高止水效果,又能保证地下连续墙成墙过程中槽壁的稳定。

③地下连续墙每幅墙体接缝处增加高压旋喷桩加强止水效果。

3.4 风险控制效果

2008年5月,正式施工图纸下发后,深基坑评审会议的结果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连续墙深度增加至48m,基础入岩1.5m,增加相应的高压旋喷15258m。我单位在此基础上,耐心细致,作好各方面工作,锲而不舍,据理力争,与业主单位就地下连续墙由于深度增加而引起的单价问题进行了谈判,在原合同单价基础上,对我单位地下连续墙单价进行了变更增补。而且,由于地下连续墙入岩,大大降低了总价承包的降水的费用,此项变更的落实,给我项目增加了958万元的利润。具体情况见表1。

此变更成功的关键性在于以确保安全为载体,充分利用地质和周边建筑实际,最终实现地下连续墙变更。变更后的工程成本未超出预测范围,单位不仅没有因此承担变更索赔的损失,而且还因此增加了958万元的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得力的变更风险控制措施。

4 总结

在工程建设领域基于全新风险管理框架下对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程保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内容,可以有效地转移建设工程风险,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对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这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建筑行业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杰.跨越工程保险技术障碍途径与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1.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5)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6)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现代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目前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企业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方法,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7)

公路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属于强制保险内容。但大部分项目,由于对保险管理工作缺少认识,对保险管理不重视,往往是出险后才想起保险索赔,项目缺乏风险防范能力,索赔工作不到位,不仅项目施工损失加大,而且应索赔的权益无法获得。

2保险管理

保险管理做为项目管理的基础,重点是保险培训教育、工程风险防范、索赔。

2.1重视保险培训教育,提高项目全员保险意识

2.1.1保险机构的专业培训为了减少损失,提高被保险人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险合同签订后,保险公司会不定期组织项目部、业主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培训,重点是保险条款的解释、风险防范的措施。但项目部参加保险培训往往流于形式,项目经理、总工基本不参加,而参加培训的人又不安排进行保险管理工作,保险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故项目经理、总工等领导及保险工作具体管理人员对保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参加专业保险培训很有必要。2.1.2项目保险管理小组培训,吃透保险合同项目进场建设开始,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保险管理小组,小组人员由工程、财务、机电、物资等专业人员组成。项目保险管理小组主要工作是对项目部基层单位保险培训教育、宣传,对项目各个工程包括工序、操作流程等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出险索赔等。小组成员的培训重点是保险合同的学习、风险防范能力、索赔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培训的目的是吃透保险合同,培养较为专业的工程保险管理人士。保险管理小组还应制定出项目施工风险防范细则、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解释明细、索赔流程等管理手册,便于实际操作。2.1.3对基层进行保险培训教育及宣传,提高全员保险意识保险管理工作与整个工程切身相关,提高全员保险意识是根本。保险管理小组对基层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宣传保险管理,重点是保险范围、风险防范要点和措施、规范风险工程原始资料填写等,提高全员保险意识,对降低工程风险至关重要。

2.2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

项目保险,很多人狭义理解为出险索赔,认为有保险公司赔偿,防范不防范无所谓。其实,保险条款规定只赔偿直接损失,但大多数出险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保险公司能赔偿的远低于实际损失。故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是保险管理的根本工作。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首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对风险进行控制。工程建设风险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二大类型。两种风险既各自独立发生,有时也相互影响。人的建设活动能够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的开发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反之自然灾害能加剧人为风险,如南方雪灾冰灾过后,建筑材料猛涨价造成工程预算失控。2.2.1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自然灾害在建工险里是指:地震、风暴、洪水、山崩、地面下陷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强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破坏巨大,情况多样,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具有复杂性、难度大的特性。故项目施工管理中,应对工地地质情况、气候、河流、山体等进行详细地调查,并经常与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河道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交流,对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自然灾害防范措施。例如笔者所在项目,有十座桥梁、九公里路基位于河流区域,河流为季节性河流,且河道狭窄,历史洪水瞬时流量大,洪水危害极大。为此,针对工程特点和河流特性,项目部制定了桥涵、路基特殊施工措施。水季节期间制定了防洪预警机制、防洪措施、洪水后工程抢救恢复措施等。2007年河流共发生7次洪水,但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下,无一人员受伤、施工机械设备无一冲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水对工程的危害。当然,在现阶段,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完全防范是不可能,保险管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是相对的,多时候依赖个人能力。如果整个公司建设一个风险防范的交流平台,综合多个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和案例,取长补短,广思集益,才能更好地加强项目风险防范能力。2.2.2人为风险防范人为风险指由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伴生的其它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间接引起建设工程经济损失的风险。建工险规定只有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失才能赔偿。意外事故指不可预料的以及被保险人无法控制并造成物质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突发性事故,包括火灾和暴炸。意外中又有必然因素,是否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未消除等都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应对各项施工过程详细分析剖解,包括施工工艺、人员、机械以及外界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如采用架桥机架桥,应对架桥机、航吊、运梁车进行检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技术交底和检查身体是否良好,梁片、支座安装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运梁道路是否畅通,以及是不是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均无异状才能进行架桥施工。常说的防微杜渐,正是人为风险防范的精辟概括。很多时候所谓的意外事故是因为不注意风险防范,对各种隐患摸不准吃不透,事故必然发生。至于非意外事故不属于建工险的范畴,如施工机械装置失灵、原材料缺陷、违规操作或工艺不完善等造成保险财产损失,这些更应该重点防范。辨识、分析风险源,消除隐患、规范操作,做好非意外事故风险防范,能有效规避、防范甚至杜绝非意外事故风险。

2.3索赔工作及时,现场勘查详细,原始证明有说服力

2.3.1索赔流程图(图1)2.3.2出险通知出险后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通知。报案应对出险情况、主要原因分析、受损情况进行阐述,并应对索赔进行预估(不做为赔款依据)。有些项目出险还要求通知保险经纪公司,个人认为保险经纪公司做为中间人,对建工险理赔专业度、忠诚度和热情度均不如保险公司和项目部,理赔工作掺和第三方,工作更难。故现阶段,索赔工作最好由被保险人直接与保险公司交涉。在报案通知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受损现场,保险管理工作人员还应及时收集以下索赔单证:(1)保险财产核损清单;(2)工程量清单;(3)受损部位单价分析,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单价;(4)受损工程人工、材料、机械等能证明有关损失金额的单证、票据;(5)受损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出险前原受损部分)、施工图;(6)气象灾害证明(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火灾(消防部门提供)、盗窃险情(公安机关提供);(7)事故现场勘查报告、照片资料。(8)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医疗费用发票及清单(涉及第三者责任);(9)权益转让书(损失原因涉及其他责任方时)。2.3.3现场勘查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一般在48小时到达现场查勘。项目索赔人应先向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及早提交索赔单证,便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现场查勘有针对性,查勘效率能大大提高。现场查勘工作至关重要,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对受损现场充分了解,对索赔清单上各项细目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一一查对。索赔细目和索赔工程数量应在现场确定。受损工程的单价如能在现场明确,最好在现场确定。现场查勘工作的要点是细致再细致,耐心再耐心,对应得的权益一定要敢于争取,并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2.3.4赔偿商谈索赔的过程中,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该定位比保险查勘人员更专业。尤其是各项受损工程的构成、计算方式、单价分析,索赔人员清楚了解,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据理力争,争议较大的地方逐一分析。现今建筑工程一切险的条款比较粗犷,建工险的构成比较模糊、笼统,各个条款颇有争议。故在谈判中,应抓住条款内比较模棱两可的字句,索赔工作尽可能往己方有力的方向走。如建筑工程一、除外责任中有一条:非外力引起的机械或电气装置的本身损失,或施工用机具、设备、机械装置失灵造成的本身损失。何为非外力,保险条款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理解为除机械本身原因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可以在索赔范围。对此,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只有对保险合同条款的深入了解,加上己方更专业的工程知识,在谈判中才能占据有利地位,索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对赔偿金额差距比较大,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很少诉诸法律。因为诉诸法律不一定能保证被保险人的权益,当然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影响更大,所以一般都是协商解决。协商解决都是双方互相让步,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另外,索赔单据及时收集整理对索赔谈判工作起很大作用。原始证据充分,说服力更大,索赔率更高。在索赔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保险公司的赔偿是补偿性的,被保险人不能从保险索赔中获利。故索赔过程中,强调依法索赔的原则,索赔的单证等资料应真实、正确,索赔理由充分、合法合理。2.3.5赔款索赔谈判完成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要签订保险财产核损清单,现场查勘赔款工作完成。赔款通过财务往来。

3保险其他注意事项

(1)保险期限的延伸扩展:一般保险合同都有保险期限延伸扩展,项目可针对自身情况,采取是否延伸扩展保险期限,对自动延伸扩展条款要注意及时行文通知保险公司。(2)变更较大工程项目扩大保险:对变更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扩大保险,避免变更项目受损无法索赔。(3)加强对建筑工程一切险外其余保险种类的管理工作:如工程机械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材料上涨风险承担等新型险,能有效转移规避风险,降低项目施工风险。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