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27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1)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是偿付能力风险,如保费费率确定不合理、承保责任超过其偿付能力(资本金和总准备金之和)、公司赔付率过高和财务处理不当等业务因素,导致保险公司资不抵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监管部门是中国保监会。

但如果保险合同涉及到外汇保费和外汇赔偿的收支,保险公司经营这些外汇保险业务时还涉及到外汇管理,如保险公司外汇账户的开立和监管;收取外汇保费的对象和险种;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购汇支付分保费;购汇支付外汇理赔;以及考察咨询等保险中介费的收支等。从监管职能的角度看,外汇保险监管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对外汇保险的经营风险监管,二是对外汇保险项下外汇收支活动的监管。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问题。虽然,保险经营风险监管的职能部门是保监会,但是如果保险理赔金额比较集中且较大,可能会影响人民币即期汇率,也可能会给国家外汇储备带来不良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局也应参与保险外汇经营风险的管理。在实践中,就曾出现保险公司提出购汇支付分保费或赔偿,当地银行和外汇局难于办理的情况。而且,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开放和国际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境内保险公司将人民币的外汇保险向境外分保时,外汇管理部门也必然需要介入到保险公司本外币资金风险分析和管理中来。

外汇保险的对外债权债务关系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从交易双方的属性判定对外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在保险服务项下,保险公司提供外汇保险可能形成的对外债权债务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保险的受益人是非居民,从而保险公司形成对外负债(财产保险引起的是或有债务,人寿保险引起的是必然发生的债务);保险公司承接非居民再保险分入业务,约定向非居民再保险公司给付资金,从而产生或有的对外负债;保险公司再保险分出业务,在约定得到非居民保险公司赔偿,从而形成对外的或有债权。

可以说,保险公司进行每一项涉及外汇收付的保险活动,只要保费或赔偿的收、支对方是非居民,就必然会产生上述三种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种。在单笔保险(再保险)行为中,这些债权债务是有对价的,其风险和收益对整个国家对外负债和资产的影响是均衡的。然而,这些债权债务关系的集中者保险公司,他们能否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对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产生均衡甚至良性影响,则是外汇管理选择需要重视的内容。

保险公司的购汇需求

根据现行的外汇管理规定,从事外汇保险的保险公司拥有外汇资本金和限额外汇结算账户,这就是将保险公司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在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也不会要求购汇。基于管理政策和现实,可以形成以下判断:保险公司通过账户发生收支属于正常状态;提出购汇需求,可以判断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情况出现异常状态,管理者应该重点监管。此外,在银行结售汇体制下,购汇行为会对外汇储备和汇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保险公司购汇需求,包含调节性购汇需求和流动性购汇需求。

保监会在设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比率以监管保险经营风时,将公司本外币资金统一计算,对保险公司外汇资金没有提出单独的要求。这样,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没有超过保监会设定界限时,其外汇资金部分会出现局部偿付能力不够,需要用偿付能力相对过剩的人民币购汇抵偿,从而产生保险公司调节结构需求。这种调节性购汇需求是保险公司正常经营中产生的,在需求产生的时点上,保险公司本外币总体的偿付能力没有超标,只是保险公司人民币资金和外汇资金之间偿付能力的余缺抵补。典型的调节性购汇需求,就是保险公司将境内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时,要求用人民币保费购汇支付分保费。此外,保险公司要求购汇增加外汇资本金,也属于这一范畴。

具体到单笔保险,还会产生外汇资金流动性不足引起的流动性购汇需求。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使得外汇资金产生结构上的流动性周期,这样,即使外汇资金偿付能力可以抵偿赔付,也有可能在某个时点上由于流动性周期而产生外汇资金的支付缺口。对于这种缺口,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同业资金拆借解决,在拆借等资金融通手段不成立时,也会要求购汇,从而产生了流动性购汇需求。

外汇保险业务对外汇管理目标的影响

即期影响对国际收支产生即期影响的主要是保险公司的购汇行为。

从数量上看,保险公司购汇额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要求购汇总是为了履行特定保险合同的职责,这样,购汇量和某一笔或某一批保险合同联系在一起,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每日主要交易对象是各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限额下的长、短头寸,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尚不够广泛,因此,人民币即期汇率暴露于保险公司购汇的不确定性之下,存在较大的波动风险。

保险公司当期购汇量又具有可预测性。正如在上文所阐述的,保险公司购汇需求与他的偿付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调节性购汇需求还是流动性购汇需求,购汇量均不会超过——定限度(按照《保险法》保险公司购汇的绝对量,不可能超过实收资本金和公积金总和的10%)。因此,经营者和管理者可以根据其赔偿责任和偿付能力的相互配比关系,合理地估测出下一时段的购汇量。

从性质上看,保险公司调节性购汇需求和流动性购汇需求对外汇储备当期余额的影响略有不同。

流动性购汇需求的实质是保险公司外汇资金流动周期在赔偿时点上出现的缺口。这种缺口在流动周期的其他阶段会得到弥补。因此,满足流动性购汇需求,就相当于外汇储备“垫付”资金,减少了储备的当期余额。如果保险公司在流动性周期其他阶段能够将等量资金结汇回吐储备,则对外汇储备总体没有影响;如果这部分资金不及时结汇,等于保险公司“挤占”一部分外汇储备。

对于调节性购汇需求,其对外汇储备直接效用就是“挤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国际化步伐,国内保险公司有将人民币偿付能力转化为外汇偿付能力的偏好,其调节性购汇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上述将境内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从而要求用人民币保费购汇支付分保费的购汇活动,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国内保险公司的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注意,有的公司己开始进行分保并提出购汇需求。

综合效应

保险公司绝大多数外汇资金收付行为是通过其外汇账户进行的。购汇行为虽然在短期减少外汇储备,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与支付赔偿具有数理上的对价关系,一段时期后,与购汇赔偿相对应的保费收入会进入公司的外汇账户中。这样,考察保险活动对国际收支的综合效应,就要抛开局部的购汇、结汇行为,从保险业本身进行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栏目差额是不同行业的国内部门和国际部门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反映。保险服务项下收支差额也反映了国内保险公司和国际保险公司竞争力,以及双方在提供保险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如对于再保险,国际保险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支付境外分保费必然较大;对于境内中资企业和大多数国内自然人,中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竞争力;对于境内外资企业和驻华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对于——些多边和数额巨大的国内保险合同,国际保险公司具有分保的竞争优势。但国内保险公司拥有政策选择等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保险服务差额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经常项目下的保险服务项收支呈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1997年BOP保险服务逆差8.7亿美元,1998年保险服务逆差13.7亿美元,1999年逆差17.3亿美元,2000年逆差23.6亿美元,四年间逆差扩大了近3倍。这种逆差反映的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服务方面的劣势。由于国内保险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再保险、保险中介、精算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必然更多地依靠境外母公司完成有关保险服务,因此,估计保险服务项下逆差会进一步扩大。在国内保险行业发展成熟后,这种逆差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从外汇管理角度看,国际收支保险服务项下逆差将是长期的,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对其变动的影响是次要和微弱的。

保险公“破产性”赔偿对国际收支的冲击

在上文分析保险公司“购汇需求”时,没有包括一种最具破坏力的情况:保险责任产生的赔偿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本外币偿付资金不足以支付赔偿。

此时,保险公司需要申请的第——桩事件是“破产”,在清理负债时,才有会涉及购汇的问题。对于这种购汇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应该有以下认识:

一是这是公司违反行业管理规定对国家带来的风险,国家外汇储备可以根据债务清偿方案,支付赔偿;二是这种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正如因为它在性质上与保险公司的调节性购汇需求相似;这种风险是可以预防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持审慎监管原则,保险公司在赔偿责任和偿付能力在每一个时点上均必须符合有关比率要求。

因此,对于“破产性”赔偿,外汇管理可以借重行业管理,防范保险公司破产风险产生,并做好预警工作。

外汇保险业务风险的外汇管理政策选择

政府部门对商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应该对监管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判,这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需要补充的是,在监管措施还没有开始实行时,首先应该比较监管需求与监管成本。如果监管成本远远大于监管需求,那么实行监管就没有意义。在监管过程中,还必须不断比较监管成本和监管效益,以评价监管的效率。如果效率不高,就有必要修订监管方式,甚至重新审视监管需求。对外汇保险进行管理决策时,也应该遵循上述原则。

根据外汇保险业务对国际收支平衡影响效应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外汇保险业务风险监管应主要由行业监管部门进行,外汇管理部门参与管理。

保险业对国际收支的综合效应是由国内保险行业竞争力等自身因素决定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之影响不大。因此,外汇管理部门无需深入外汇保险风险监管,并对保险公司购汇行为实施限制。在我国已经承诺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下,对保险公司有关业务的外汇管理应该坚持谨慎和有理有利的原则。

第一,对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缺口进行监测预警。外汇局可以采取非现场监管手段,要求保险公司定期上报有关信息,与保监会定时、及时沟通,在合理的时段对保险公司的资金缺口进行监测。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2)

[关键词]汇率风险,外汇资产,外汇业务,偿付能力,资金运用

目前保险业有超过1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海外上市融资,外汇保单业务收入,少量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和外汇运营资金,以及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吸收的外资股份等,其中以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大公司的海外融资为主。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保险公司外汇资产面临严重的汇率风险。至2005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2.5%,由此造成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13.6亿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保险公司海外投资政策的放开,对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涉外业务中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通常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变动带给保险公司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指以外汇计价成交的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将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会影响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结果;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公司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以上三类外汇风险的不同特点,见表1。

由于持有外汇负债、存在对外支付需求以及经营外汇相关业务的要求等方面的考虑,保险公司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既包括编制财务报表时面临的折算风险、汇兑交易时面临的交易风险,也包括潜在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潜在影响

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外汇业务、偿付能力以及投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潜在威胁。

(一)在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

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币净敞口是在资产方还是在负债方,主要体现为外币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带来的重估风险。

一方面,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本金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影响其实际价值。人民币升值会给持有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导致以本币计算的外汇资本金缩水。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预测,2006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4%,摩根士坦利则认为,到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达到7.5。分析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图1)发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如果不采取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保险业现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将遭受更大损失。

另一方面,对外汇负债来说,保险公司的外汇负债主要是应付外汇赔款。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在支付等额的外币赔款时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价值降低。

总之,如果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净敞口在资产方,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导致外币资产和负债在折算成人民币时都有所减少,但资产减少的更多,从而对保险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外币净敞口在负债方,人民币升值则会带来正面影响。

(二)在外汇业务方面

汇率变化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外币保单与国内一般保单最大的差异,是外币保单是以外币定价。保户用外币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在给付满期金或理赔金时,也依保户指定的外币支付。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下降。

2.影响保险公司的再保经营。由于保险公司的直保业务通常是用人民币计价,如果在再保业务中再保摊回赔款以美元计价,那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再保实际摊回赔款的人民币价值将会下降,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实际自负赔款额度上升,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

3.影响保险外汇业务需求。长期持有外币资产的民众在汇率风险意识提高后,会主动寻求规避汇率风险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措施,从而大大增加对长期型的外币保单,如外汇储蓄类保险(外币的教育金保险)、外币投资类保险等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这将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当前外汇保险业务范围,仅限于人身意外险和财产险等短期险种,不包括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和长期寿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境内居民购买外汇人身保险的限制将会逐步放宽,境内保险公司将逐渐可以经营长期型外币保单、甚至是投资理财类外币保单业务。

(三)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方面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影响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准备金和公积金、业务规模及保险费率。除此之外,保险资金的运用、再保险业务等情况也会对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保险公司外汇资本金的实际人民币价值贬值,也会给公司的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外汇资金投资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中资保险公司不能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对冲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在保险外汇资金投资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将无法弥补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也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一定影响。

(四)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

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商业资本的进入产生影响。从积极因素看,对于已进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利润汇出因人民币升值而实实在在地获得增加,其所获得的人民币收益的国际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汇兑收益将促进已进入外资的扩张。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的谈判地位;

从消极方面看,初始资本门槛提高将对新资本的进入产生抑制作用。一国货币升值后,就会使该国成为更昂贵的投资地。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五)在海外并购方面

海外并购是我国保险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保险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兑换的外币数量就会相应增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欲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保险公司外债本息还付压力减小,可以在外国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适时进行海外并购。

三、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国家外汇政策的逐步开放,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投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这对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增强紧迫感,学习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一些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把为防范汇率风险所付出的成本看作是额外负担。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逐渐增大,各保险公司必须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保险公司必须要在公司内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依靠最高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加系统、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保险公司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关系清晰的组织体系,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为汇率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激励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要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义务和职责,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促进汇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管理,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经营效率等途径,减弱甚至抵消汇率浮动带来的损失。

1.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加强外汇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加强外汇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提。保险公司应在充分考虑外汇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外汇资金投资策略,使不同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便有效控制汇率风险。

2.扩大保险外汇资金运用规模

某保险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扣除汇兑损失后,依然高于国内投资,从一个侧面说明扩大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共同努力,扩大外汇资金运用规模,实现外汇资金有效益的流动,以收益冲抵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高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绩效

即使在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绩效依然有可能抵消汇兑损失的影响。根据《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外国债券、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等投资工具。但目前,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境内银行存款,投资品种比较单一,收益局限性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应拓展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以提高外汇资金的投资收益,减弱汇率风险的消极影响。

4.充分利用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根据规定,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应该实行托管制,并委托境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境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同时,由于各保险公司单独进行外汇资金投资的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选择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方式,通过外汇资金投资专业化来提高投资绩效、降低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使用金融产品交易

管理汇率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有赖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尤其是外汇衍生品的丰富。对远期、掉期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人民币汇率衍生工具,所以,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即资产负债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比较适合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放宽避险工具的使用,切实做好对冲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取消对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部分限制,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

(五)合理配置外汇资产币种

由于外汇市场上,各外汇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不一样,为分散外汇波动风险,可以考虑对外汇资产的币种及相应的持有量进行调整,使一币种外汇资产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与另一币种外汇资产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产生抵消效应,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在当前时期内,根据汇率走势,可以适当减少美元资产持有量、增加欧元资产持有量。但是,由于各外币之间以及外币与人民币之间存在多重关系,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增多、也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现阶段不宜过多进行外币间的对冲。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3)

关键词: 外汇理财;保值避险;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2-0077-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2.17

一、天津市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业务发展特点

(一)业务开办银行不断增加,业务种类不断扩充

截至2014年6月末,天津市共有40家外汇指定银行具备外汇衍生品业务资质,分别占全市外汇指定银行和开办结售汇业务网点总量的66.7%。从具体业务资质来看,包括具备远期和掉期业务资质银行40家、期权业务资质银行19家。

(二)产品体系日益丰富,业务模式更趋灵活

随着客户对产品的接受及运用能力逐步提高,银行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产品体系日益丰富,由单一的远期、掉期和期权拓展至融资性产品组合、本外币交叉理财、结构性远期等新型产品组合模式。产品外延不断拓展,逐步由外汇衍生品向贵金属、原油等领域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由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出口型企业拓展至所有本外币汇率避险需求的企业乃至个人投资理财客户。产品运作模式也越来越灵活,从固定期限到择期交割,产品设计更加贴近进出口客户的贸易模式。

(三)银行外汇业务发展分化明显,个别银行业务权重较大

一是城商行外汇发展明显落后。目前,天津市不具备外汇衍生品业务资质的所有银行中,城商行占比65%。二是除渤海银行具备远期和掉期业务资质外,其余在天津市的5家法人银行均不具备外汇衍生品业务资质。三是中资机构的业务量明显高于外资银行。2013年中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占全市远期结售汇业务总量的81.1%①,其中排名靠前的两家银行业务占比分别为31%和20.7%。

(四)外汇衍生品交易明显增长,远期仍是主要的业务形式

以远期结售汇为例,2013年天津市远期结售汇履约额和占全市结售汇总量比重分别比2008年增长4.2和2.6倍,业务增速明显。从各业务类型权重来看,远期仍是主要的业务品种,其签约量占全部衍生品签约量的76.3%;掉期、期权业务量较小,占比分别为18.8%和4.9%。

(五)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业务集中度高,但总体规模和业务品种仍小

据调查,目前天津市共有涉及结售汇的个人理财产品12款,业务品种主要为即期贵金属交易和本外币交叉理财。在人民币升值单边预期的背景下,个人持有外币意愿较低,理财业务规模较小,仅占全市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业务总量的7.7%。同时,由于普通客户对于期权类业务了解较少,且该类业务风险较高,因此对私期权类产品的客户群体和交易量较低。

(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优势明显,产品拓展能力较强

一是外资银行外汇衍生产品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资银行。2013年,外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占其远期结售汇业务总量的17.5%,是2008年远期占比的4.6倍;同期中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占其结售汇业务总量的比重为13.8%,是2008年远期占比的2.4倍。二是外资银行的业务组合和产品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业务主要还集中在传统的远期、期权等基础性产品工具,而外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组合竞争优势明显,如某外资银行2014年1季度结构性远期结售汇签约量占全部外汇衍生品业务交易总量的30.1%。

(七)业务模式集中化程度高,风险管理日趋完善

目前,各家银行的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产品均为总行统一设计、授权分行销售的模式,交易产品均由总行统一报价,交易行只获取部分点差收益。部分外资银行甚至实行了产品大集中管理,由总行专门部门负责对客户的业务签订和运作,分行只负责客户维护和账户管理。分行与总行实行背对背平盘,由总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外汇市场上构建风险对冲策略、管理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影响银行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汇率因素

近年来,银行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交易量与汇率变化形势相关,交易时点性特征明显。汇率波动弹性越大,客户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越强烈,对汇率保值避险产品的需求度越高。2014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双向波动的趋势渐强,部分客户对于持有外汇的意愿明显反弹、企业对汇率走势的看法出现分化,外汇理财需求和远期售汇量相应增加。由于预期未来市场双向波动或将成为常态,银行期权组合产品等适宜区间波动的汇率保值产品的保值优势更加显著。

(二)利率和市场流动性因素

人民币与外汇市场利率和流动性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选择本外币负债的决定,从而影响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的需求。一方面,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流动性趋紧,则人民币贷款成本高,客户选择外币贷款意愿增强,同时,客户会有锁定未来外汇贷款到期时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增加外汇衍生产品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当人民币利率上升时,客户对人民币储蓄和理财的偏好增加,外币理财趋冷[1]。

(三)政策因素

一是外汇衍生品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某些银行获取衍生品交易资格较困难,导致衍生品业务无法开展。二是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要求办理结售汇业务需遵循实需原则,从而抑制了部分客户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拓展投资渠道的需求。三是资本项下外汇管制限制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需求。在汇率波动加大情况下,客户对外汇资产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意愿迫切,个别企业变相参与境外CNH市场和NDF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政策管制。同时,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大量海外资产负债由于汇率和利率的变化,体现在集团合并报表的汇率折算损益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规避。

(四)客户偏好因素

一是企业对汇率避险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忽略汇率风险情况并不少见。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使得客户持汇意愿不强,加之外汇理财产品利率低、部分银行点差费用高等因素,导致客户交易意愿较低。三是受国际政治、经济、突发事件、国际外汇价格波动、全球相关产品市场影响,加之理财产品锁定资金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等因素,部分客户对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业务的接受度不高[2]。

(五)银行营销管理因素

一是受制于目前各行市场研发和产品设计职能集中于总行的现状,分行及其下属网点的客户经理只负责客户开发与维护,不了解产品特性和运作模式,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设计和推介产品的能力[3]。二是由于各行对外报价存在差距,客户询价和选择余地较大,间接导致各行竞争加剧。部分股份制银行受自身本外币资金规模限制,报价缺乏竞争力,对业务影响较大。三是部分银行尤其是地方性银行外汇业务发展落后,客户对外汇产品的需求有限,创新意识不强。四是外汇创新业务在银行业绩考核占比小,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绩效考核“官本位”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外汇衍生品创新力不足。

三、推进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推动外汇市场发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互推进,提升银行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发展空间。二是健全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银行融资性理财组合产品规模、投资领域、投资工具仓位比例等做出原则性规定。三是探讨研究境外市场运行模式,适时引入新的交易机制,推动境内远期结售汇差额交易。

(二)丰富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加大外汇产品创新力度

一是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外汇市场活跃度。二是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如跨国企业海外母公司或寄托资金管理中心)需要将与境内企业结算的人民币风险敞口,在境内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建议允许境外机构和境内银行叙做外汇衍生品业务,拓展银行服务范围,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三是研究跨国企业在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开展资产负债保值避险业务的可行性并适时推动。

(三)拓展业务创新渠道,积极创新“藏汇于民”产品

一是鼓励银行加大对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拓宽个人客户的投资避险渠道。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汇率双边波动下的套期保值业务,加快与期权相关的产品研发。三是积极开展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业务人员专业化能力。

(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藏汇于民提供便利

一是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条件,积极推动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二是进一步放松对民间外汇资金用途的管制,将个人用汇额度提高至10至20万美元,为扩大个人外汇投资理财需求、推进藏汇于民提供便利。三是适度放宽实需原则要求,允许银行结合市场情况开发非实需套期保值产品。

(五)推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防范银行产品创新对外汇市场的冲击

近年银行推出的贸易融资类产品,通过收结汇与付购汇之间的时间错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资金波动风险。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对跨境外汇收支的替代作用也逐步显现。建议推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模式,关注银行产品结算方式和组合模式对外汇市场的影响,防范异常资金流动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冯可心. 对青海省银行外汇理财和外汇避险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青海金融,2006(9).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4)

1997年10月 15日前 ,国家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 :要求境内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各类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 并要求企业的外汇经营收入均须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因此,当时的企业集团公司几乎没有外汇存款。 1997年10月15日起,国家逐步允许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的外汇收入。 但中资企业可保留外汇的最高金额,不得超过其上年进出口额的15%,超过部分必须结汇 。再加上当时企业集团的业务范围, 绝大多数还是在国内,外汇收入比较少。 虽有一些企业集团留有外汇存款,金额也比较小。 因此,服务于企业集团,隶属于企业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在2001年之前只有极少的财务公司开展了外汇业务。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汇率改革的推进,企业集团可支配的外汇逐渐增多,财务公司如何管理好企业集团的外汇资金被提上日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财务公司已在办理吸收外币存款、发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和结售汇等外汇业务。

二、财务公司外汇业务主要风险

企业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给财务公司外汇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财务公司面临着空前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压力。与其他外汇指定银行一样,财务公司也面临着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又由于财务公司外汇业务起步晚,普遍存在着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控制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让财务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1.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财务公司开展外汇业务过程中,因无法满足或违反国家法律、外管政策和国际惯例要求,导致财务公司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财务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获取法律法规、 国家政策等相关信息是知法守法的前提,也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关键。 随着企业集团“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财务公司才开始接触外汇业务,前期对外汇业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接触甚少。 在企业集团“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外管局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但是由于财务公司缺少外汇的收付环节,只有结汇、购汇和转账功能,没有拥有完整的外汇业务链条, 外管局并不承认财务公司具有外汇指定银行身份。 因此,外管局并没有将外汇指定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下发到财务公司,而只下发财务公司相关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文件。 财务公司办理外汇业务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信息缺少一个及时、正确的获取渠道。 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内外汇贷款外汇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汇发[2002]125号)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国内外汇贷款进行了规定,而该文件印发对象为外汇指定银行, 未对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印发。 财务公司及时准确获取国家政策法规存在着障碍,比商业银行等其他外汇指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法律风险。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前台操作部门和后台管理部门。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对于财务公司而言,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人员和流程两个方面。 首先,财务公司的外汇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人民币业务从业人员转型而来,接触和从事外汇业务较少,外汇政策素养与外汇从业经验不足。办理外汇业务时通常参照人民币业务办理或者按照以往惯例、主观经验操作,对业务涉及到的外汇政策法规知晓甚少或完全不知,很难避免由人员因素引起的失误。 其次,大多数财务公司实行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一体化管理,外汇业务的办理参照人民币业务流程操作。 由于缺少外汇从业人员,存在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现象,没有很好地从流程控制上控制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 、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它可以分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外汇业务特有的风险。自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财务公司在结售汇业务的中介性外汇买卖中持有外汇头寸的多头或空头,都会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外汇存款和外汇贷款的币种头寸不匹配也会带来汇率风险。外汇存贷款的期限不匹配还会带来利率风险。面对各种各样的外汇业务中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由于财务公司开办外汇业务时间短,外汇业务品种单一,不能利用现有的金融市场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三、采取的措施

1.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1)加强外部沟通交流,及时、准确掌握国家政策。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国家政策,正确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财务公司首先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和部门经理两个层级进行法规学习和业务讨论,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将不能内部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或人员沟通交流,以获取政策支持。 其次,应该与外管局的相关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时调整工作。 再次,应该通过银监会或财务公司协会等平台,向外管局反映财务公司的业务诉求。最后,应该与办理外汇业务的财务公司保持信息交互,以互通有无。

(2)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做好内部规章制度的合规性审查。 内部规章制度是将外部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转化为内部政策和程序的关键环节,是办理外汇业务操作直接和具体的依据,也是外汇指定银行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 如果内部规章制度本身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就会发生“制度性” 违规问题。 而这种情形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财务公司应该以国家外汇管理的相关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对外汇业务的制度进行清理,完善外汇业务内控制度,加强对国际结算、结售汇、外汇账户、外汇存贷款等各项外汇业务的内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及时对内部规章进行合规性审查。

(3)设计一系列的合规措施和合规程序。 为了事前预防违规行为发生,以充分实现法律风险“早期预警"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财务公司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规范操作程序,以促进具体操作人员合规操作。 例如,国家要求资本项下的资金与经常项下的资金不能混用,财务公司可以根据集团成员单位外汇业务与外汇资金的特点,在财务公司制定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办法》中,要求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需要在财务公司分别开立存放经常性外汇资金和资本性外汇资金的内部外汇账户,分开反映集团成员单位的外汇资金来源与使用。

2.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1)全面提高国际业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国际业务国际惯例多,技术含量高,处理流程复杂,外管政策变动快。 为了防范国际业务操作风险,财务公司应加快国际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一是要大规模开展国际业务普及培训。二是有重点地培养专业国际业务人才。

(2)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合规管理。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业务监管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监管权不断下移至外汇指定银行,财务公司在外汇业务开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政策水平 ,全面深入地掌握和落实各项新政策、新规定,严格按外汇管理制度规范自身的外汇业务活动,理顺业务流程。

3.市场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盯盘制度。 虽然,财务公司的外汇业务发生频率不是很高,但为了保持外汇交易员对外汇市场的敏感度,财务公司应要求外汇交易员关注外汇市场的动向,按日记录外汇市场的表现, 并定期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外汇市场风险的状况报告。 另外,还可以要求外汇交易员通过虚拟盘进行实战演练。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5)

【关键词】汇率风险企业

1汇率风险的类型及表现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一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使某一经济主体以外币表示的货币价值具有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有对国际收支、物价水平、外汇储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收益、成本等方面的微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汇率风险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绩效受到汇率波动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根据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影响的不同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1.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收付经营活动中,由于签约日与履约日之间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收付款项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交易风险是跨国经营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汇率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

1.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为会计风险、评价风险、转换风险、账面风险等,是指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时,需要将功能货币(主要经济业务环境中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报告货币(母公司编制会计报表时所使用的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引起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在会计报表折算或者重新报告时出现的折算损益。

1.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而导致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即汇率对企业将来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生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和市场价值。

2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汇率风险管理是针对汇率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很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2.1培养和强化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认识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趋势,主动适应这一改革,高度重视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最后,要随时密切注视国际外汇市场不同货币汇率的变化动态,注意研究监视外汇汇率变化信号及其规律,特别要注意我国对外汇的政策管理手段等的变化,及时跟踪、研究和预测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增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

2.2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外汇风险管理是一项素质要求高、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精通经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法律和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人才来操作。否则,即使有可供灵活运用的方法,也难以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企业应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或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人员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从而为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2.3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

汇率变动是不可控因素,但汇率变动的风险和机会是共存的。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应通过预测来防范。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汇率风险的分析、研究以及防范措施的拟订、报批和实施工作。也可考虑聘请一些金融专家组成顾问团,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汇率风险进行专题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2.4把好合同签订关,事前控制交易风险

(1)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必须考虑汇率变动的因素

签订合同是进行对外经济交易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视实际情况逐步把汇率风险评价纳入经济评价体系,或者作为重要的决策参照信息,在投标报价过程中把汇率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管理。

(2)合同加列保护性条款

在对外签订商务合同时,应争取在合同的价格条款上加列保护性条款。例如:

——使用浮动汇率,即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汇率,如果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时,则价格条款按波动的汇率进行调节。

——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即增加货币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结算。

(3)在合同签约时应充分考虑币种因素,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

——宜采用多种计价货币,避免单币种巨幅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

——按照“付软收硬”的原则,对甲方提供劳务应以签订硬货币结算的合同为宜;对客户采购物资应以签订软货币支付为宜。以此锁定收益避免损失。

——争取使用本币计价,以此与汇率风险绝缘。

——收款或贷款争取使用已经或将要持有的外币,确保资金收支币种匹配。

——分包合同尽量考虑采用与主合同一致的币种,以减少汇率风险。

(4)在充分考虑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也可通过适当提高报价来规避风险,也就是提高外币投标的价格作为汇率波动的风险溢价

2.5通过改变操作策略,控制和规避交易风险

(1)控制资金收支节奏,提前(或)延迟资金的收付

首先,必须对各种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趋势做出有效预测。然后,在合同和资金运作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提前或滞后”策略控制资金收支的节奏。即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权,应延迟(提前)收回;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务,应提前(延迟)支付。

(2)投保货币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将可能承担的汇率风险损失相对缩小。保险是指通过向有关保险企业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可以从保险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某些外汇风险提供保险服务。

(3)通过保理提前变现

企业可以通过保理的方式提前变现规避汇率风险。保理是指企业将应收款项卖断给经营保理业务的银行或财务公司等机构,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

(4)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

企业可以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不应仅仅把外币债务当作是一种融资的手段,还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例如:在外币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低息外币贷款提前进行变相结汇,以相对较小的贷款利息成本换取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较大汇兑损失。

2.6借助金融交易,规避交易和折算风险

金融交易避险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建立某种特定契约或合同转移和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借助金融交易管理汇率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共同点就是,通过金融交易持有一个与现有受险部分金额和期限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外汇头寸,把各种外币净头寸变为零,从而控制交易风险。目前可以运用方法有: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合约、货币互换等。

2.7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从内部控制交易和折算风险

(1)实现资金收支的币种匹配

企业应该实行外币资金集中管理,将资金要纳入企业资金的大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企业资金集中调度的优势,有效控制外币资金的流动,尽量实现同种外币流入和流出的匹配,以减少给企业带来的外汇风险。

(2)适当调整资金结构

根据企业国际业务整体资金流,计算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融资规模,用资金管理的方式来规避折算风险。重点在于必须正确预测出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实行“负软正硬”策略,即如果子公司位于硬币的国家,则应减少该种货币的负债;反之,如果子公司位于软币的国家,则应减少以该种货币的资产。

此外,由于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资金移转,因此可以透过改变资金移转的方向、金额及时间来减少换算风险。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商品买卖交易,也可以透过这些商品的买卖来规避部分换算风险。

(3)控制受险的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表避险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折算风险管理技术,这种方法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重新安排会计受损额,即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风险资产与外币风险负债相等,会计风险头寸(受险资产和受险负债之间的差额)为零,保证汇率变动不带来任何折算上的损失。例如:通过内部债权债务的对冲、海外利润及时结转上缴回国等措施,统一、合理的调整海外业务资产负债,实现对资产负债受险部分的调控,减少外币净资产的受险额度,减少外汇风险。

2.8通过战略层次上的运作,规避或消除经济风险

(1)生产经营分散化

生产经营分散化是指在汇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地,包括产品多样化、销售渠道多样化、生产地点多样化和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这样一方面可以灵活调节软、硬币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汇率风险相互冲销。

(2)财务多样化

财务多样化是指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安排资金的去向。多种货币中有的升值,有的贬值,互相抵消,使汇率风险有所下降。另外,多种货币计值的债务与投资之间也可以互相匹配,避免可能遭受的汇率风险。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6)

【关键词】汇率风险 企业

1 汇率风险的类型及表现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一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使某一经济主体以外币表示的货币价值具有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有对国际收支、物价水平、外汇储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收益、成本等方面的微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汇率风险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绩效受到汇率波动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根据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影响的不同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1.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收付经营活动中,由于签约日与履约日之间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收付款项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交易风险是跨国经营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汇率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

1.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为会计风险、评价风险、转换风险、账面风险等,是指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时,需要将功能货币(主要经济业务环境中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报告货币(母公司编制会计报表时所使用的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引起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在会计报表折算或者重新报告时出现的折算损益。

1.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而导致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即汇率对企业将来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生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和市场价值。

2 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汇率风险管理是针对汇率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很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2.1培养和强化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认识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趋势,主动适应这一改革,高度重视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最后,要随时密切注视国际外汇市场不同货币汇率的变化动态,注意研究监视外汇汇率变化信号及其规律,特别要注意我国对外汇的政策管理手段等的变化,及时跟踪、研究和预测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增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

2.2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外汇风险管理是一项素质要求高、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精通经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法律和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人才来操作。否则,即使有可供灵活运用的方法,也难以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企业应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或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人员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从而为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2.3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

汇率变动是不可控因素,但汇率变动的风险和机会是共存的。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应通过预测来防范。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汇率风险的分析、研究以及防范措施的拟订、报批和实施工作。也可考虑聘请一些金融专家组成顾问团,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汇率风险进行专题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2.4把好合同签订关,事前控制交易风险

(1)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必须考虑汇率变动的因素

签订合同是进行对外经济交易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视实际情况逐步把汇率风险评价纳入经济评价体系,或者作为重要的决策参照信息,在投标报价过程中把汇率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管理。

(2)合同加列保护性条款

在对外签订商务合同时,应争取在合同的价格条款上加列保护性条款。例如:

——使用浮动汇率,即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汇率, 如果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时,则价格条款按波动的汇率进行调节。

——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即增加货币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结算。

(3)在合同签约时应充分考虑币种因素,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

——宜采用多种计价货币,避免单币种巨幅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

——按照“付软收硬”的原则,对甲方提供劳务应以签订硬货币结算的合同为宜;对客户采购物资应以签订软货币支付为宜。以此锁定收益避免损失。

——争取使用本币计价,以此与汇率风险绝缘。

——收款或贷款争取使用已经或将要持有的外币,确保资金收支币种匹配。

——分包合同尽量考虑采用与主合同一致的币种,以减少汇率风险。

(4)在充分考虑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 也可通过适当提高报价来规避风险,也就是提高外币投标的价格作为汇率波动的风险溢价

2.5通过改变操作策略,控制和规避交易风险

(1)控制资金收支节奏,提前(或)延迟资金的收付

首先,必须对各种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趋势做出有效预测。然后,在合同和资金运作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提前或滞后”策略控制资金收支的节奏。即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权,应延迟(提前)收回;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务,应提前(延迟)支付。

(2)投保货币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将可能承担的汇率风险损失相对缩小。保险是指通过向有关保险企业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可以从保险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某些外汇风险提供保险服务。

(3)通过保理提前变现

企业可以通过保理的方式提前变现规避汇率风险。保理是指企业将应收款项卖断给经营保理业务的银行或财务公司等机构,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

(4)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

企业可以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不应仅仅把外币债务当作是一种融资的手段,还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例如:在外币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低息外币贷款提前进行变相结汇,以相对较小的贷款利息成本换取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较大汇兑损失。

2.6借助金融交易,规避交易和折算风险

金融交易避险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建立某种特定契约或合同转移和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借助金融交易管理汇率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共同点就是,通过金融交易持有一个与现有受险部分金额和期限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外汇头寸,把各种外币净头寸变为零,从而控制交易风险。目前可以运用方法有: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合约、货币互换等。

2.7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从内部控制交易和折算风险

(1)实现资金收支的币种匹配

企业应该实行外币资金集中管理,将资金要纳入企业资金的大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企业资金集中调度的优势,有效控制外币资金的流动,尽量实现同种外币流入和流出的匹配,以减少给企业带来的外汇风险。

(2)适当调整资金结构

根据企业国际业务整体资金流,计算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融资规模,用资金管理的方式来规避折算风险。重点在于必须正确预测出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实行“负软正硬”策略,即如果子公司位于硬币的国家,则应减少该种货币的负债;反之,如果子公司位于软币的国家,则应减少以该种货币的资产。

此外,由于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资金移转,因此可以透过改变资金移转的方向、金额及时间来减少换算风险。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商品买卖交易,也可以透过这些商品的买卖来规避部分换算风险。

(3)控制受险的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表避险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折算风险管理技术,这种方法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重新安排会计受损额,即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风险资产与外币风险负债相等,会计风险头寸(受险资产和受险负债之间的差额)为零,保证汇率变动不带来任何折算上的损失。例如:通过内部债权债务的对冲、海外利润及时结转上缴回国等措施,统一、合理的调整海外业务资产负债,实现对资产负债受险部分的调控,减少外币净资产的受险额度,减少外汇风险。

2.8通过战略层次上的运作,规避或消除经济风险

(1)生产经营分散化

生产经营分散化是指在汇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地,包括产品多样化、销售渠道多样化、生产地点多样化和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这样一方面可以灵活调节软、硬币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汇率风险相互冲销。

(2)财务多样化

财务多样化是指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安排资金的去向。多种货币中有的升值,有的贬值,互相抵消,使汇率风险有所下降。另外,多种货币计值的债务与投资之间也可以互相匹配,避免可能遭受的汇率风险。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篇(7)

关键词:汇率改革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截至2012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给人民币造成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也使得国内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窄小。同时,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也面临着巨大的保值风险。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波动幅度限制在每日1%的范围以内,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由于2013年进口和出口增长速度比去年甚至前年有所加快,日本、欧洲、美国的经济有一定恢复,导致一季度,我国经济的出口额迅速恢复,增长速度迅速上涨。由于出口在上升,加上美国、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问题又将成为国际政治的大问题,2013年有一定升值的压力,今年预计升值幅度有3%左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还会影响到其所开展的业务。

一、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影响

国家用外汇储备注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主要手段,这极大提高了外汇在商业银行资本金中的比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由本币和外币(以美元为主) 两部分组成。外币资本金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渠道:1、在境外股票市场,通过IPO的融资方式进行筹集;2、境外投资者认购股权;3、国家通过外汇储备直接进行注资。随着汇率改革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导致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存在不同程度地缩水现象,资本充足率下降。

(二)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外汇负债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和外汇债务,其中外汇存款是主要部分。随着市场主体对汇率波动敏感性增强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商业银行成为汇率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外向型企业所需的外汇资金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外汇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申请用人民币资金购买外汇,向企业发放外汇贷款。这样虽然解决了外汇资金的来源问题,但会导致银行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的币种不匹配问题。

(三)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1、汇率改革对国际业务的影响

国际结算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汇率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汇率改革给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非常强劲,同时进口的增长幅度也比较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迫使出口企业提前进行结汇,合同期限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出口卖断业务等;进口企业往往倾向于利用远期合约的方式来规避升值压力。

2、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对外资金业务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升值预期的增强,可能会有更多的外汇资金选择结汇,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和其他外汇衍生业务产生不利影响。进出口企业会主动采取措施,以规避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汇率改革会推动外汇市场创新,汇率波动将产生更多的投资和保值需求。供给增加和创新需求将活跃外汇市场的交易,这给商业银行外汇资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3、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影响

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不断升值,直接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信贷资产的质量。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已超过30%,受其不利影响的行业在不断扩大,影响的程度也不断加深。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这些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银行在这些行业的贷款风险在加大,银行需要重新审视其授信业务。

(四)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影响

汇率改革有力推动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活动,使得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早期的战略投资者在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已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参与到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实现银行资金来源和股权结构的国际化与多元化。汇率改革的深入,使得商业银行可望在跨国并购、项目融资、投资咨询、公司理财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相应对策

(一)调整及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包括调整信贷行业结构及信贷客户结构。不同行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及程度是不一样的,需要银行加大对行业及地区所受影响及程度高低进行具体研究分析,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财务结构、成本构成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内容,保证分析的质量,准确预测汇率改革对企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及时调整对有关行业和客户的信贷政策,降低信贷风险。

人民币升值将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或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比较大。因此,银行对效益好的利好行业可以开发和调整优质客户,对受冲击比较大的出口型为主行业需要积极制定应对措施,以保全银行资产。

(二)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引进专业人才

汇率改革促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需求旺盛,对某些业务的拓展会为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并购贷款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除了业务领域的拓展,商业银行还应努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推出汇率衍生产品。汇率改革后,国内进出口企业提高规避汇率风险的自主意识,对避险产品的需求加大。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研究、投入和创新的力度,推出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产品。银行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招募业务水平高的交易员和风险管理人员,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方法,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服务能力,完善业务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加入。

(三)积极创新金融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在发展外汇市场和创新各种金融产品的同时,要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制订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与国外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合作,借鉴其汇率风险管理经验,开发外汇衍生品,引进成熟的报价模型和风险管理软件降低汇率风险的不利影响。

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外汇远期、期权、期货以及货币互换等。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经营管理能力,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利用衍生产品为自己和其他经济主体规避汇率风险,实现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

(四)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强化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

商业银行应该对汇率改革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分析,调整自身工作思路,全程监控外汇业务的汇率风险。银行在发展战略层面,需要对汇率风险管理加强重视,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适应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

强化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银行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汇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董事会对汇率风险承担最终的管理责任。高级管理层需要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确立结合本行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设定本行的外汇风险容忍度。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制度上的保障对于汇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银行要在认真评估自身汇率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并完善与自身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应包括: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银行高层发挥各自监控与管理风险的作用。2、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为了有效控制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应当考虑自身的业务性质、风险特征及其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制定明确的政策与程序。3、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机制。

三、结语

总之,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机构和客户结构,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提升外汇资金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才能抓住汇率改革的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彬.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9)

[2]刘朝俊.浅析汇率变化对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3]郑佳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