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治理的意义

生态治理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53

生态治理的意义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代高等教育;指导地位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12-0055

经过多少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来到中国。在当代高等教育工作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与题中之义。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诠释与解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它是结合我国自身实践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是我党领导集体不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不断探索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既连贯又创新,既在坚持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之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吸取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华,也在具体实践中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性地实现自身创新与发展,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显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观念表现是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支持,并成为信仰而为之奋斗的,整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史是继往开来的创新史和创造史,是令人尊重、珍惜和认可的。综上可知,思想性、科学性、意识形态性、真理性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它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党和国家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显然科学性是它的基础,本质是意识形态性。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说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当今社会,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种文化、思想异军突起,有精华也有糟粕,充斥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导致各种思潮斗争情况复杂多变。在这样的意识文化背景下,用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先进、创新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培育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关键,同样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新阶段、新情况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它的目标与功能上。列宁曾明确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质,即所代表的阶级意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起始阶段就一直坚持的方向。如今,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自觉目标与奋斗方向,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主人翁地位,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能够主动、自觉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交赋的社会历史责任,选择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而奋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强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也是最高目标,就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但是,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进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尤其对广大高校青年中,其重要的现实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从政治思想方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他们自觉地为完成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而奋斗;现实目标之二就是实现理念上的政治合法性认同。因为没有认同就没有合法性,而任何政治的合法性不可能单纯地靠执政者的自觉就能完成,必须要以民众的认同为前提。然而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其理念上对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关键、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未来的主宰,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就是进行政治合法性教育,以实现政治认同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还体现在其教育的功能上。传播政治文化,实现政治社会化,进而实现政治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与意义。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都统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换言之,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的取向。一旦形成政治文化与取向,政治生活的所有领域将都会涉及并渗透,从而影响政治行为、政治结构的构建及其政策的执行、制约政治的发展等。显然,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是社会政治秩序得以连续和持久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高等学校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主导性的政治文化,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府和党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正确的政治行为,使新一代大学生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定支持力量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主导性政治文化的传播载体就是政治思想教育,通过一定形式、一定规模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社会化的形成。通过这样的宣传和教育,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才有可能传播给社会的新一代人精英以致永续循环、发展,这样,他们才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意识上的归属感,从而把自己视为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某一政治行为的谋划者、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从而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政治要求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实现政治有序和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如何将已形成的政治文化持续发展,就是如何将新一代人变成政治社会成员的过程,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对当前我国主流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乃至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

三、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性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社会思潮;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41-03

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过程中与社会思潮的对应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方向。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组成和实际作用进行研究。从价值角度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概念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概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有一个从纯粹的学科概念到被错误地赋予贬义的政治概念,又从政治概念转变为一个中性、肯定的概念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以此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性主要这样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固定、特指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显阶级性、政治方向性和思想超越性,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教育活动。它的本质之一就是阶级性,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样,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从实际作用看,为社会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引导人们达成政治共识来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而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作辩护。意识形态对于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凝聚作用、社会控制功能也都是服务于社会政治需要的。从社会政治价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其诸多社会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等作用,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也是其诸种价值中的首要价值。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在本质、功能和价值上的一致性,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该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没落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体现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种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融合。当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时,统治阶级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化传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思想,从而使其得到广泛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达到的效果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社会思潮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思想趋势或倾向,并反映了某种利益或要求;它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形式,它植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所属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思想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对应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社会思潮是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演变相伴随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当社会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出现更是此起彼伏,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中可以看到一定社会历史的现状和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必须在了解社会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分析出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断出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可以按照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相对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直接反映人们对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要求,具有不系统、易变化、自发性、直观性等特点。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比较理论化、

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社会思潮相对于社会心理而言,理论化、系统化程度要更高一些,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比还处于理论的较低阶段。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各自与社会存在互动,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互动,内部之间互动的联系纽带就是社会思潮。因为,社会思潮从社会心理产生,当一些共同的社会心理以一种较为系统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思想倾向并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它变化的方向、规模、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趋势。“社会思潮是由社会心理发展而来,它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不会停滞不前,它要么得不到更多的响应而回归为社会心理,要么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牡会思潮逐步实现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那些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中去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方向上和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社会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其指向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冲击和威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思想素材,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补充和完善。由于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对社会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锋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也有影响,当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不同的时候,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限制,决定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这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旨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原则上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党的主张,必须将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中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即使是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元的,而不可能同时传播多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此来规范思想和凝聚共识。也应注意意识形态功能的多层次性,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利益并兼顾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并要服从和服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满足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接受需要。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善于容纳不同的思想,倡导学术自由,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思想探索和自由讨论,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保持社会思想的活力。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2

一、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高校的战略地位

从当前学术研究来看,“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阐释,大致有三种研究思路: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状态来界定。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与稳定的能力或状态。”[1] 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具体包括“道德安全、舆论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等”[2] 。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来阐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指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3] 目前,一般地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意在确保政治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能够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从容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挑战的一种安全稳定的思想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灵魂,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4]。我国高校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培养、塑造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战场,是巩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新境界的主渠道。高校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以及教育等功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控制作用以及强化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认同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但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大行其道。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蔓延与影响的重要场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信仰与“三观”的形成。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薄。意识形态创新性不足,主动适应性不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渗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从外在的大环境方面来说, 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输出,是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的重要原因。从内在的环境现实来看,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易造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泛滥。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人群中很受欢迎,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获得外界知识信息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使得思想交流方式更加丰富、便捷,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使得信息内容难辨真伪,信息来源难以预测,信息辐射面难以控制,尤其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社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加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干扰,日益泛滥的非主流社会思潮逐渐销蚀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让大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出现“信仰危机”。

不仅如此,从当代“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既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但同时也要承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应试教育、高考扩招、教育收费、自主择业等多重压力。为了以后找工作增加竞争力的筹码,当代大学生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参加各级各类考试,诸如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事务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等种种证书,重智力、技能轻理想信仰的现象比较普遍,政治参与度低,政治态度冷漠比较普遍。

(二)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不足,传播模式有待转变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之本,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以社会现实的变迁作为自己的理论生长点,创新理论体系,正确地解释现实,合理地改造现实,才能保持其合法性和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和景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理论,成为指导党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常常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时常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新情况、新变化,主动适应性比较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样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等等,这些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上反映和折射出来,也即出现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分化和差别,当这种分化和差别超出原有意识形态可解释、可承受的范围,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就会影响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 [5] 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一些教材中的有些陈旧原理及观点对于阐释当今巨变中的中国现实问题来说,已经有些不合时宜,或没有了说服力。

同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也有待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主要以媒体的正面宣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单位学习培训等方式为主。当然,这样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这种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了时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较为传统,属于官方话语体系且过于理性化。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难以为社会大众所乐于接受,也就难以将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意识。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冲击,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这些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正统的政治宣传、单一的理论灌输、会议传达、个别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社会转型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空泛枯燥、教学方法传统单调,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相适应,大学出现了过度专业化和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

社会与教育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倾斜与蜕变。有些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对自己的专业、职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存在着片面的看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整体把握,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分析、批判和引导,在课堂上“眦必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对大学生易形成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引导。这些现象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处理学术自由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社会思潮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出现思想导向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要坚守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正确处理坚守意识形态本质和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文化交融互通,意识形态碰撞的复杂局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立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这种界限。毫无疑问,我国必须以一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坚守意识形态本质的同时,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域外研究、中外比较研究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以慕课(MOOC)为典型代表的教育资源在线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继续处于封闭状态,必然会形成处处被动、穷于应对的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育理念,确立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内容,就可以纳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范围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尝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跨国别、跨文化交流的可行方法与途径,推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界”[6]。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4)

意识形态关乎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包括人们精神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建国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是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使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完善和拓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复杂局势,我们要弘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以下几个基本路径上主动做好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导向功能的重要路径。现代社会舆论的作用巨大,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工具,也是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有效手段。没有舆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社会观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必须坚守大众传媒正确舆论导向。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关键是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此,大众传媒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路线,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闻舆论。其次,必须注重舆论引导观念和方式的转变。舆论引导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解释事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正确地表达公众舆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有效舆论引导的前提。舆论引导关键在于信息公开,我们要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社会组织和政府有责任向公众开放尽可能充分的信息资源。舆论引导的起点是“先入为主”,“先入为主”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大众传媒必须遵循信息时代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抢占先机”,“抓住”受众,占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地位。再次,必须抓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公众历来十分关注。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是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引导的重中之重,应该成为理论和实践层面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要善于捕捉、追踪和报道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善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热点议题,纠正由偏见、谣言、流言等所激发而形成的谬误言论,并作出权威、详尽的评论、解释。第四,必须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舆论监督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正确舆论导向,包含了有效舆论监督,有效舆论监督是正确舆论导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要特别注重抓好网络舆论监督工作,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有效手段。

二、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转变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P525)语言不一样,其体现和表达的意识形态含义就截然不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说,我们的“语言”如何反映现实,对社会现实作出客观评价和具有说服力的阐释,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转变,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通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来加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解释力,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一,必须充分挖掘原有意识形态话语实现其理论内涵的创新发展。从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采取的成功策略之一,就是对过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创新性阐释,进而创立凸显我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样,既实现了执政党对改革开放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凝聚和保护、动员功能,又与过去的意识形态保持历史延续性。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我们必须发扬过去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优良传统,借鉴过去的成功策略,挖掘受历史条件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尚未充分展开的意识形态理论资源,对其进行创新性解释,实现意识形态理论内涵的创新发展,弘扬传统意识形态要素中的真知灼见,革除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中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进而发展出体现时代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二,必须提炼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开拓新的意识形态资源。任何社会建设的背后都必须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撑,因为它是支配人们行动和思维的向导。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要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必须提炼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开拓新的意识形态资源,既指引政府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获得全体人民的普遍认同。其三,必须加强公民话语体系建设。公民话语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群众掌握。普通群众往往对晦涩的理论话语兴趣不大,他们更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字,更需要简单明了的观点或口号。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他们所期望接受的更多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而不是这个理论的整个体系。当前公民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加紧话语的转换,从抽象的、政治性的学术语言或文件语言转换为具体的、面向日常生活、面向普通公民、能被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大众语言,这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是意识形态性,其目的是要使全社会成员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和谐有序。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和载体、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一贯重视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61)思想观念必须通过灌输和教育使之掌握群众,才能转变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列宁关于“灌输理论”的论述,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传播的一般规律,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思想理论教育的价值、方法等问题,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实现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根本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发挥其实现社会政治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抹杀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就容易陷入“意识形态淡化论”和“去意识形态化”的误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坚决防止淡化或否定意识形态根本属性的现象出现,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定位。我们还必须结合实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公平正义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和生态意识教育。要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研究,进一步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

四、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本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都十分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论工作队伍,以加强和发掘统治阶级思想,传播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很重,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业务专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条件和重要途径,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强调价值多元化而淡化或偏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人提出要构建“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的新理想主义,有人片面强调和追求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对弘扬主旋律表现冷漠,热衷于趋时媚俗,迎合一些不健康的文化需求,等等。这些情况有悖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务。只有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水平。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五、积极引导和调控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指在特定时期未经加工整理而在社会成员中普遍流行的精神状况,具体表现为理想、愿望、需要、动机、情感、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的总和。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中不同的两个层次,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虽然是一种自发的、不定型和不系统的社会意识,但它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源泉。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为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意识素材。作为在社会心理中“提炼”出的意识形态,它反过来又对社会心理起着引导作用。意识形态调控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心理的引导。意识形态要掌握人们的思想,就必须转化为大众的社会心理。理性化的意识形态,除了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方案、政策等以外,还必须转化为人们的热情、动机、愿望、意志、要求等社会心理层次的内容。意识形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传播渠道,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常常使社会群体成员置身其中,接受其影响,产生或改变自己的社会心理内容。因此,积极引导和调控社会心理,培育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营造良好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提升社会成员正向心理需求,善于用高层次的目标尤其是用主流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理想目标来引导社会成员产生最具优势的主导需要,使他们的需求结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培育和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诚信友爱、豁达平和、积极进取、宽容大度的社会心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建构的社会认同,增强社会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成员中的心理认同。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5)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技术;政治艺术

对于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的建构不言自明,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关系到人心向背,因此,建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意识形态对于执政党获得和维护政权具有重要意义。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政权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当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各种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的内涵与联系

关于“政治技术”一词的内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周平教授对于政治技术的界定较为权威,“政治技术,是运用政治权力解决政治问题,尤其是政治难题的设置、经验、方式和技能。”而对于“政治艺术”一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高民政教授认为政治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谋略和技巧,另一些学者认为,政治艺术是一种政治审美活动。由此看来,就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二者的关系来讲,政治技术是政治艺术的前提,没有政治技术也就无从谈政治艺术,政治艺术本质上是优化了的政治技术,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那些能够使政治实践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影响和社会效能的政治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政治艺术,因此,我们不应把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割裂开来,而应理解和把握二者的融合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片面强调“灌输”的作用,变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其产生厌烦情绪和抗拒心理,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看做是一种一味地灌输,也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误解。当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其传播普及必须尊重大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群众不仅仅是在单向的、片面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群众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更为贴近群众。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另外一大难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有“经院化”、“神圣化”趋势,且宣传教育脱离实际的危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产生于基层,产生于群众之中,本质上是一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思想,并且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巨大的变化不仅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在这一理论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却日益面临着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利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运用人民群众的丰富经验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的形式也成为制约其发展创新的一大瓶颈,究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更新慢、难以与时俱进。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时,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一改过去信息传播手段单一、效果滞后的局面,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在我国要想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全面提高传播与普及能力,占据信息科技时代下宣传舆论的制高点,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

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实质上都承担着为统治阶级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职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样肩负着这一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我党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社会的新一轮的整合。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理论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针对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论断,相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意识到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就没有话语权,一个理论体系是否具有感召力、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有无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由此看来,我党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力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易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产生困惑与质疑。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追求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且主张在国家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个人利益和价值。但一些社会个体以个人私利为追求目标,势必会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要激发社会成员对某一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仅仅依靠宣传教育和灌输的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要增强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广大社会群众的精神生活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融入到优秀文化作品中去,从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之符合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惠及群众,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如今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也要借助网络载体增强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在信息化时代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政治技术、政治艺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使广大社会群众更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6)

关键词: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93-03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和意义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1]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社会的水泥”[2],从思想观念层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凝聚和固化作用;也有人把它比作社会的“大气层”[3],弥漫性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思想观念的养料,也对人形成压力,而且在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时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意识形态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4]对于我们党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精神旗帜,是行动纲领,是党阐明自己的主张,形成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基础;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国家政权,保持国家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合法性依据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它是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意识形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是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形成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而,“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特性。它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位格的高低和势能的大小,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关键是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把握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明确指导思想,坚持整体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在总体要求上做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

第二,突出课程教学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既要看到他们内容的递进统一,更要在教学中处理好它们彼此之间的衔接”[5]。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是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但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决不能停留在一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也不能将其作为价值无涉的理论原理来解读,它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其科学性、知识性和理论性的挖掘来实现其教育的价值,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具体地说,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在于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标,在于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则主要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标性,则主要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突出课程教学目标,才能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识形态性,就必须紧扣课程教学目标。

第三,强调回答思想理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大学生是课堂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各种现象交织影响的节点。我们对其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也不能是强制性地灌输,而应该是针对他们生活的现实和头脑中的那个实际来开展。这样我们就必须看到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看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和多变;看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所造成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的状态;看到贫富悬殊、社会分化所带来的对公平、正义的诉求;看到官员腐败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看到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救国”良方的纷纷出笼。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走到了一个空前复杂、空前活跃、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冲突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元化与多样化并存;思想观念的进步与道德失范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并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思考和回答。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只有在厘清和说清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合理解释的基础上才能立得住脚,才能深入学生的头脑。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引导学生在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作出选择。

第四,加强防范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处在与国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接班人的风口浪尖。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杜勒斯、里根等西方政要纷纷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大多已成为它们的国家战略。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对其价值体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因而更是把中国视为“另类”国家,想方设法施压促变。他们把价值观输出作为重点,大力宣扬所谓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以期俘获年轻一代;他们以炒作我国发生的热点问题为手段,把热点问题上升为制度问题,借机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他们利用各种机会来对我国社会进行渗透,争取民众。此外,他们通过扶植意见人士、培养意见领袖等方式来培植人;通过内外勾结、互动合流、联合行动、统一步调等来进行颠覆活动。特别是在民族宗教问题上更是怂恿、挑拨等无所不用其极。因此,揭穿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破除其颠覆、分化的伎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宣教和武装的功能,而且要有战斗的品质,要能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用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去战胜罪恶的图谋,让大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引下成长、成才。

第五,充分发挥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传播作用。网络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媒体的传播力、话语权和透明度,是扩大先进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争取其主动权、提升其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想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跟现代传播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联动的教学状态。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去关注新的传播媒介,不去抢占新的传播阵地,局限于课堂、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就等于放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等合流,在我国周边建立了2000多个网站,大肆传播多种错误思潮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等媒体的占领是时代和网络技术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和网络等媒体技术发展的特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搬到网络上去,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六,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主体间的平等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程的“意识形态性”有几个显著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是搞好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为了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教学内容的内化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难以完成这个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一个理性认知、信念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其中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人格的力量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教学活动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什么,但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什么。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当作自己全部工作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和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就成为了教学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包括人是中心、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人有主观能动性等内容,但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不是一个工具性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工厂,不仅仅是一种既定的程序性的活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主体的创造,即作为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个主体都需要发挥作用,而且要能够互动和互换。完整有效的教学应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而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他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执行者和管理者,维持着教学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教师主体作用的大小决定于他对其活动客体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对具有主体性的客体――学生的把握程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变化发展状况把握教学进程、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主体性的构建。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他们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学习,这种活动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相对于学生,教师是具有主体性的特殊客体,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主客体的交往关系,通过这种交往关系,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经验,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体性则是其能够能动认识、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主体性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最佳途径。[6]

综上所述,把握“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其意义在于能让我们的教师和教学活动能更加自觉地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目的性的关系,更加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铃枣.简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J].东南学术,1996(4):50-54.

[2]沈跃春.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J].理论建设,2006(5):33-37.

[3]刘建军.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25(03).

[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5-6.

生态治理的意义篇(7)

关键词 葛兰西 文化领导权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deolog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Donglou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As an early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Marxism, the cultural theory of leader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tonio Gramsci though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ruling class to be the ruling class with certain ideas, political views and ethics, in order to make them recognize the ruling class values of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said to be a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integrated function, defend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leadership theory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eadership theory elabor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s and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n it.

Key words Gramsci; cultural leadershi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y

安东尼奥・葛兰西,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他被意大利法西斯分子逮捕入狱,但是他在狱中仍然写下了《狱中札记》。在这本书中他以市民社会概念为基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法律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意识形态功能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着内在一致性,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文化领导权即意识形态领导权,正如“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前,必须首先夺取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①所以说,研究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整体框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这样就证明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葛兰西在俄国深受列宁关于领导权的思想影响,比如说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提出无产阶级要重视自身意识的提高,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灌输给无产阶级等思想对葛兰西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在1918-1923年欧洲社会主义革命遭受到了挫折和失败,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处在低潮,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这时葛兰西注意到要使无产阶级从消极的从属地位上升到领导地位,就必须要到群众中去,靠意识形态的斗争来唤醒民众,不能只单靠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资产阶级政治领导权,而更应该注重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在对市民社会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领导权理论基本内涵,进而以有机知识分子为其实现主体,并且将阵地战作为实现路径,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1.1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逻辑起点

葛兰西是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②“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换句话说,国家是披上了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③市民社会代表着从经济领导权中独立出来与政治领域相并列的文化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它既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间社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像新闻媒介、学术团体等各种组织。因此,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可以得知,借助于活动载体以及大众传播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规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环境,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强化。

1.2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既然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那么葛兰西也就认为国家有着政治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两种统治形式。通过对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状况不同的比较中,葛兰西更重视文化领导权,它是通过一些非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来夺取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并让无产阶级来掌控。要想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要靠暴力革命取得政治统治,而且还要通过宣传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并使人民群众接受,只有掌握市民社会的领导权才有可能掌握政治社会的领导权,最终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葛兰西认识到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市民社会充分发展已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社会网状结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靠着他们宣传并使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统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灌输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性。正如,“一个阶级的统治领导权意味着该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级接受了他的文化、道德价值观”。④

1.3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现主体

葛兰西认识到一定的组织者即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夺取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具有指导功能、教育功能和组织功能等,统治阶级正是通过建立属于自己集团的知识分子,然后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完成对被统治阶级的文化渗透。葛兰西将其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两种,前者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凭借文化的持续传承而保持相对稳定地位的知识群体,与旧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相对应;而有机知识分子是与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表达着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可以说,在这些领域里他们是倡导和传播一些新的观点和思想。他认为,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主体是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而他们要想夺取文化领导权就必须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批判落后的意识形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动员组织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宣传者,正是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员,他们用无产阶级所要求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相一致。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尤其是领导干部和青年,是需要培养的有机知识分子,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去影响他们,进而提高其思想意识水平。

1.4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现路径

文化领导权夺取所运用的策略,葛兰西是借用军事史上的术语“运动战”和“阵地战”来阐述的。运动战是指主动出击,用坦克、大炮直接发动暴力革命夺取资产阶级国家的领导权,而阵地战则指坚守自己的阵地,逐渐对敌人思想阵地进行入侵,最终取得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葛兰西认为,由于东西方国家的结构不同,“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在西方,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得当,国家一旦动摇,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就会显露。”⑤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运动战显然是不适用了,因为革命者无法用闪电般的出击去破坏统治阶级对整个市民社会的领导权,相反,只能通过阵地战的方法,先在市民社会中逐个地夺取新阵地,在掌握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的基础上,最后夺取国家的领导权。”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应该注重方法和策略,“过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建设是在有组织权威、文化单一、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无须进行加工和比较选择。”⑦而如今,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时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注重隐性教育渠道的拓展,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手段来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念。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2.1 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

统治阶级要想使其政权的合法性得以维护,他们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取得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也就是所说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说,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同属一个范畴,并且两者的服务目的也具有一致性。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由于其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和控制性,成为这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它作为统治阶级或者政党的一种精神文化体系,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葛兰西指出,文化领导权主要是统治阶级通过采用一些非暴力的方式来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介来宣传和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从而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其统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得文化领导权意味着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样的掌控是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来进行的,而对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不同的一些意识形态是要限制它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对意识形态的掌控,所依赖的基础是社会大众,而在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理论里,这与其认为的文化领导权取得的基础即市民社会有着一致性,也就是说,两者有着相同的实现途径,都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同意。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⑧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领导权”这样的观点,但是从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前面所讲的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理论继承性。

2.2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

两者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本质上,都是对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反映,代表着这个阶级或者集团的思想政治观念,但意识形态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要广,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像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所组成的一系列思想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为最主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影响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把统治阶级的一些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通过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实施宣传,比如社会团体、报刊、网络等,从而使人们在无形中接受和认同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的一种实践活动,所以说,它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

从本质和内容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它的过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上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并使受教育者接受和内化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列宁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⑨这表明社会主义意识是需要通过外部灌输给工人群众的。而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以及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这种灌输理论则始终在坚持和发展着,如提出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运用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人,以及塑造具有高尚精神的人。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报告又强调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为理论基础,这些理论都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它是基于社会所要求的,主要是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先进性,对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有所反映。在我国,则是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些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授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教育是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点,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整合社会成员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具体来讲,首先我们应该发挥它的整合功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思想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在整合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突出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其次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辩护功能,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放在重要的位置,传播统治阶级所主导的政治意识,对统治阶级政权的合法性要加以积极维护,通过方方面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和内化。最后还要发挥它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宣传机构、大众传媒向广大群众传播政治知识和政治思想,促使受教育者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阐明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以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通过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系统、全面、连续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价值观念的影响,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3 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启示

首先,对整个社会的文化领导权要掌握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得以有效的发挥,进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可以说,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回顾历史,对于苏联和东欧出现的情况,虽然有各方面复杂的原因,但是它们的与文化领导权的丧失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些西方国家会通过网络对我国进行不断渗透。所以说,面对这些情况,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值得人们重视,而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掌握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

其次,葛兰西提倡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以取得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虽然他说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所采用的策略,并且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文化领导权,但是这些思想仍有借鉴意义。因为“自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 所以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在坚守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对敌人思想文化的入侵要进行抵制,并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去占领和扩大阵地,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传统灌输转向思想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先进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人民大众中,利用各种手段把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辩护功能得以强化,以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最终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

最后,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主体。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大学生,他们正是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不同思想要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在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造就上以及对于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掌握方面,进而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说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主流的价值观是积极的,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扭曲,比如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理想信念淡薄等方面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应该对先进的意识形态要不停地加以传播,使其在学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掌握文化领导权。

总之,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使广大学生在认清和分析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进而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注释

① 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451.

②③⑤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2.

④ 王雨辰.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2):27-28.

⑥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37.

⑦ 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3(1):5-6.

⑨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⑧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