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社会效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48

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社会效益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运输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其在交通运输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对公路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高速公路,特别是作为交通运输主要动脉的高速公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并形成了覆盖面广的高速运输网络。2002年,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了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公路跨越式发展,我国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公路建设发展历程。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具有规模大、速度快、质量高等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建成并通车的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分布在规划的国道主干线上。公路运输的高速发展,不仅缓解了我国的交通压力,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速公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服务型行业,以收费还贷为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回报率。本文从营运管理的角度,就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了相关建议。

2如何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建制度、抓制度进行创效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企业间的竞争策略也越来越复杂。对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最终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我国高速公路行业而言,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制定与之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各项项规章制度,以规范整个机构的决策和行为,提高管理质量,更大限度地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已确定了《高速公路管理条理》、《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收费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各高速公路基层单位也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学习和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制定了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高速公路管理制度。如汕梅高速公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汕梅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营运收支管理办法》、《稽查制度》等,对高速公路的日常管理运营起到了极大地正面的作用,有效地规范了其营运管理行为,调动了其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车辆通行费的实际征收率,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

2.2深化优质服务,展示“窗口”风采,从服务中出效益高速公路运营作为一个涉及面广、内容繁杂、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出行。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提高高速公路营运服务质量,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高速公路形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高速公路环境。要想树立起文明运营新形象,高速公路企业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逐步实现服务标准化。同时,相关领导者还必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赏罚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速公路收费站作为公路系统的基层单位,直接与群众接触,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并接受过往司乘人员的检查与监督,直接反映着高速公路营运行业的精神面貌。为全面贯彻落实文明创建工作,提升文明服务品质,相关单位要坚持文明理念,从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规范文明举止,加强相关考核,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对待乘客要文明有礼,并耐心解答过往司乘人员的检查和询问。同时,单位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的方式,提升员工的文明素质,提升行业文明服务质量,最终有效提高高速公路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精简机构,挖潜增效,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投入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而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快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机构的简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和传达,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机构的精简密切了企业内部人员的联系,而人员的精干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就我国高速公路目前的运营发展情况来看,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虽然有效地筹集资金,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发展领域,但同时也容易引发管理秩序混乱、机构设置重复、设备利用率低、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省内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机构的方式,对省内所有高速运营项目实行统一化管理,有效整合资源,实行机构精简和岗位精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到养路不养人。同时对于一些道路养护、绿化养护以及设备维护等项目实行招投标,强化管理机制,逐步实现项目运营公司社会化。另外,还要积极采取多方措施固定资产,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升值。

2.4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做好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提高其运营效率,优化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企业服务文化。通过分析和研究一些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些单位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依托现代管理原则,有效地推动了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高速公路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员工考评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提高其管理效率,提升员工实力。健康的竞争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管理环节,转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员工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人在就业时更多的倾向于那些收入稳定的工作“,铁饭碗”意识较浓,缺乏竞争意识,表现在我国的高速公路行业上即为一些高速营运管理人员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优越感强,不思进取,工作效率低下。而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充分调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严格人员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引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可定期举行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活力,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实现公路联网收费,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逐步发展成熟,原有的收费管理模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改变传统高速公路相互独立的收费模式,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就必须实行公路联网收费。高速联网收费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有效地推动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保障了公路交通安全。另外,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还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并且也进一步规范了公路收费的管理秩序,降低了营运管理成本,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广东为例,广东在2003年年初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发卡、统一结算”的原则,将原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省界之间以及联网收费区域之间以外的主线收费站纷纷予以撤销,这一政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广东在2003年年底前实行了全省高速公路联系收费制度,实行“粤通卡”一卡通,用户可凭此卡在全省范围内缴通行费,这一措施推出后,可以减少收费站的管理人员,有效地降低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人力成本,同时也保证了收费站的高效运行,降低了营运管理成本,方便了车辆的通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高速公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6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沿线副业主要有服务区经营、广告经营等。高速公路的服务区(SA)是指设置在高速公路上,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提供餐饮、休息、加油、维修、通信、停车、洗车及医疗救助等服务的设施,因为高速公路的“封闭性”保证了横向无干扰、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从而实现它高效、安全、节时、舒适的优势性,但另一方面,它人为地阻隔了车辆和司乘人员与外界联系,给部分旅客和车辆带来了不便和困难。旅客和驾驶员在旅途中食宿、购物、通讯、加油、维修车辆等都不能与社会直接联系,接受服务,这就必须借助于高速公路内部的有关服务设施提供。因此,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优势,做好服务区的“品牌”文章,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服务设施和内容,美化服务环境,为车辆和司乘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高速公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另外,为进一步推动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积极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地带的经济互动,利用其便捷的交通优势,科学规划发展方案。高速公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拉近了地区距离,密切了公路沿线地区的联系,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业、种植业、旅游业以及养殖业等行业的发展。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的合作,使高速公路逐渐成为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的展示窗口,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小结

经济社会效益篇(2)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体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

经济社会效益篇(3)

关键词:艺术比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我国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为了解决这个为题,国家和政府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宏伟目标,艺术比赛作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2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赛简介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年歌手大奖赛”“青歌赛”等,自1984年举办第一节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在每次的比赛中,都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修养高,综合素质好的高水平歌唱家,并且很多已经成为了歌唱领域内的佼佼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殷秀梅、李琼、蔡国庆、毛阿敏、、宋祖英等,该项比赛,在比赛内容上基本唱法、曲艺表演、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人才。

第一届的比赛没有专业与业余的区分,在唱法上也没有区分。随着每一届的经验积累,在第二届比赛上,为了体现公平竞赛的比赛特点,划分了专业与业余组,在唱法上划分了美声、名字、通俗等,并且将比赛的现场直接推到观众面前,以直播的方式,让观众能够原汁原味的领略到歌手们的艺术天赋和造诣。在第八届的“青歌赛”上,团体比赛首次被认可,并且增加了对歌手的专业素养的考核,并沿用至今,歌手的整体能力展现出来了。在第九届大赛上,加入了群众元素,增加了“监审组”,让歌手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并且带动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积极性。在2012年,本应该是第15届“青歌赛”的举办年份,但是,“青歌赛”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2013年将会如期举办。

3艺术比赛的社会效益

不论是何种的艺术比赛,都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到第一位,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其举办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反围观,忠实观众数量庞大,伴随着“60后”“70后”的成长,时至今日,每年的“青歌赛”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很高的。

3.1弘扬了一种精神

“青歌赛”举办历史悠久,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相近,“青歌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我们都能开到每一次的舞台和参赛选手的不同特色,不论是“西北风”还是“团体赛”都能够看出歌手们的一种精神面貌――团结奋进!通过对“60后”“70后”的座谈,他们都纷纷说道,“青歌赛”的选手们,本身在唱功方面十分过硬,在舞台表演上十分投入,舞台形象佳,而且这些出了名的歌手在今后的发展上十分抢眼,一种“团结奋进”的净胜面貌展现出来了,对将近一代人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激励着人们为生活和理想而奋斗,弘扬了一种精神。

3.2展现了一种价值

就当前的我国艺术比赛的规模和形式来说,歌唱类的比赛数量明显较多,“青歌赛”所展现的是一种价值――为梦而生!所谓为梦而生,是“青歌赛”的参赛选手,本身十分热爱歌唱,并且具有一定的基础,将“青歌赛”作为一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明星梦”等等,展现除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并且可以为这个目标,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梦想;从社会整体层面上讲,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拼搏进取的气氛。“青歌赛”参赛人员的参赛过程,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个人的才能,展现了一种价值。

3.3体现了一种导向

“青歌赛”的多年成功巨变,并且能够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比赛,说明了艺术比赛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青歌赛”体现了一种导向――文化建设!通过历年的“青歌赛”的比赛过程来看,全国很多观众都给予很高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青歌赛”的规格很高,说明了国家和政府对这种“公平、公正”比赛的重视程度,在选拔过程中,接受全国观众的监督,体现了对“诚信”的重视,从这些内容上,我们看出文化建设是“青歌赛”的一种内在导向,指导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氛围,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其中类似“青歌赛”的节目,能够给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

4艺术比赛的经济效益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不能够体现出来,因为“青歌赛”不同于一般的娱乐和商业的艺术比赛,而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特点而呈现出来的。

4.1近期经济效益

“青歌赛”的举办期间,主要有以下集中方式来产生了经济效益,第一,观众通过短信来参与互动,选出自己喜爱的歌手,并发送祝福等内容,资费的产生就是一种经济效益;第二,“青歌赛”的赞助单位,产生的广告费用等;第三,“青歌赛”周边商城的建立和产品的生产。例如,歌手的画册、写真,专辑等的销售都产生了经济效益。

4.2长期经济效益

从长远来看,“青歌赛”在艺术比赛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凝聚成了一种符号,其文化价值和附带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很难衡量的,但是,“青歌赛”的前提的宣传,对往届的回顾,都能够看到艺术比赛的魅力和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所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比赛的形式多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都有一定的贡献,而作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应当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时刻铭记作为艺术比赛的本质所在,是为了弘扬一种精神,展现一种价值和体现一种导向。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关于国家研制的思路与认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李于昆.走向综合的艺术课程――发达国家艺术课程的特点与启示[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

[3] 张盈.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

经济社会效益篇(4)

一、公用事业的地位和作用

1、公用事业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城市的交通、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每一项都是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都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生产和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市政公用事业是联系城市各要素,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城市适度集聚、日益社会化的必备条件。

2、公用事业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多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不仅关系到其他生产者成本状况,还关系到能否正常、稳定地组织生产活动。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生产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经济主体提供方便的社会服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公用事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市政公用事业自身的发展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间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4、公用事业的发展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公用事业的经营目标是多元的。与一般行业主要是以经济效益来考核其经营业绩的优劣不同,市政公用事业以社会和环境效益为首要目标,在保证社会和环境效益下讲究经济效益。

二、公用事业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1、建设资金的筹措

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的投入光靠政府一条腿是走不通的。这些建设费的开征,保证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一块比较固定的建设资金,使得各类项目能够比较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在发展中得到了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

2、公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

根据“谁得益,谁负担”的原则,合理收取有限的有偿使用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基础设施本身就是特殊的商品,也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几年来,我们在环卫行业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逐步使环卫行业步入良性循环的道路,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第一,取消4项环境卫生有偿服务收费:代运垃圾费,自设垃圾桶代运费,代运医院、生物制品等特种垃圾费,公厕收费。第二,10项环境卫生有偿服务收费纳入市场调节价管理:路面清扫保洁费、冲洗路面(送水)服务费、袋装垃圾服务费、工业废渣倾倒费、粪管道疏浚费、窨井清掏费、房屋沉水湾疏通费、居民清洁费、建筑物外表清洗费、公共洗车场(站)机动车辆清洗费。第三,建筑垃圾污染整治费、储粪池(沼气池)清掏及粪便代运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具体收费标准见下表:

3、引进工艺技术和设备,联合开发

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燃气企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立SCADA管网压力遥测系统,实现企业各个调度部门对于管网压力的时刻掌握,为燃气的调度工作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提高办事效率,节约人工成本;使用深井阳极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方式,建设阴极保护站,可以有效降低燃气管道的泄露次数;对天然气的储存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将原有的球罐改造成储存高压天然气,加大了单罐的储气量;在管道上采用PE管、3层防腐钢管等,这一系列对于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燃气设备的维护成本,为燃气的查漏抢修、日常管理等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为燃气相关工作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又能降低处理费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4、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

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过去,由于统得过死,机制不活,使得市政公用行业人员难留,招工困难。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大胆探索,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了全员岗位技能工资制,全员劳动合同制,项目承包经营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等多种形式,搞活分配,提高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经济社会效益篇(5)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 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 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 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 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 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 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 ,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 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 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 %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 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 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 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 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 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 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 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 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 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 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 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 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 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 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 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 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 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 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 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 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 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 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 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 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 体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 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 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 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 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 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 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 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 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

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 。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 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 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 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 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 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 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 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 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 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 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 目标。 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 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 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 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 。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 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 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 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

经济社会效益篇(6)

论文关键词 侦查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兼顾

一、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对侦查效益的期望

(一)侦查效益

所谓侦查就是侦查机关依据法律和国家赋予的权利,运用各种侦查措施,手段和刑事科学技术,发现,控制,揭露和证实犯罪的专门活动。而效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效果和利益。结合来看侦查效益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以侦查活动所必需的减少成本投入实现查明犯罪事实,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效果,并实现有效控制犯罪,保障人权的社会效益。也正因为有了“侦查”二字的特殊,使得原本属于“经济学用语”的“效益”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所以侦查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侦查的社会效益

侦查的社会效益主要是因为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打击控制犯罪手段,所起到的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和法律尊严威望的保证,它涵盖了政治,法律,社会等诸多领域。如果说一项侦查工作取得的社会效益高,则证明侦查对犯罪打防效果好,提升了公众安全感,恢复了社会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的秩序规律,而且维护了法律的威严及人权。换言之,作为侦查工作人员,自犯罪发生立案起,通过侦查,获取证据,查清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起诉至公诉机关并让其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算是对社会效益最好的诠释。而此时这种社会效益无疑体现了对公正刑事诉讼的认同,信赖与支持。社会效益和公正相互联系统一于侦查效益追求的目标中。

(三)侦查的经济效益

侦查的经济效益在之前人们总是避而不谈。主要是由于侦查机关的职责和宗旨,所以我们听到了太多“口号”:“不惜一切代价”,“与黑恶势力血拼到底”为了实现侦查的社会效益。可是当侦查工作一开展,就不得不面对两大问题。一是侦查开展需要一定的成本为前提。二是侦查资源在广大基层地区大为稀缺。说到成本,通过常识就可以想到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无收益或负收益的活动,但没有不需要成本的活动,就可以充分形容成本的必要性。再来看侦查资源的稀缺性,它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总量工作重心的制约,但同时又是支持侦查工作的左臂右膀,国家一定时期内对侦查工作投入的总量有限又再一次提醒侦查工作人员通过最大程度的司法投入来解决案件侦破速度和侦破率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四)侦查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兼顾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侦查工作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两大问题。

诚然,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数据:据来自中国公安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公安系统共立刑事案件439万起,破案184万起,破案率仅为41.9%,而公安部部长助理张新枫在当年6月10日召开的全国刑警大练兵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这一数字还并不算立案不实因素,如果如实立案,估计全国目前刑事破案率可能在30%左右。这样有70%左右的刑事案件未能破获。这样的未破案件使超负荷运转的侦查人员不得不将“破案率”看的尤为重要。无论案件大小,全部都是高成本,高代价,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使侦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似乎成为一对难以相融的矛盾。

但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本着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出发,我们是可以做到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帮互助,相得益彰的。

1.评价侦查工作时,应统筹兼顾侦查效益的两个方面成效如何。正如裘树祥教授所说:“一个好的侦查,应该是既强调了社会效益,又保证了物质效益。任何片面的追求单纯的社会效益或物质效益的侦查,应该说都是有缺憾的侦查谈不上是成功和圆满。”

2.即使有冲突可能偏袒一方时,也应在必要时按照“两害相倾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下考虑周全,注重双重性,分清主次,以大局为重。

3.社会效益主要取决于职责,经济效益则更多倾向于自觉,在本职的驱使下,如果我们侦查人员能够多一份自觉,就可为国家减少侦查成本,为人民取得更多赔偿。

二、侦查效益实际情况的调查

目前,我国基层侦查工作在侦查效益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使侦查效益无法取得大的突破。

(一)侦查成本高

1.侦查的时间成本和实现成本高,无侦查经济效益可言。在九一常德张君案件中,法庭经审理查明,张君及其同伙作案时间长,次数多,手段极其凶残,气焰极为嚣张,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自1991年6月至2009年9月期间,张君单独,伙同或组织,指挥李泽军等人,在渝湘黔云桂等地持枪械抢劫,抢劫枪支弹药22次,致28人死亡5人重伤,15人轻伤,2人轻微伤,劫得财物价值人民币536.9万元,抢得出租轿车5辆,有组织有计划的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特大刑事案件,严重的破坏了社会治安秩序,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在长达7年的时间中,在渝湘鄂桂疯狂的杀人越货中,却丝毫没有给侦查机关留下侦破线索。使得侦查机关在大片范围内设卡,堵截展开“地毯式”搜查。这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得以支撑。“渝湘鄂”三个战区紧锣密鼓,直至9月19日,最终将张君抓住。

虽然抓住张君,没有费一枪一弹,未伤一兵一卒,可是在为抓捕张君的7年中,侦查成本可想而知,侦查过程中据张君交代多少次我们侦查人员与其擦身而过,错过最佳侦查时机,造成侦查成本的增加,加之制度的缺失,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破案,没有对侦查效益进行集约化的规划,造成了侦查工作在很多方面没有必要的浪费,侦查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占用比例增加,使侦查经济效益难以实现。非但如此,死去的无辜群众警员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在一定时间区域内出现不安和恐慌,对侦查机关也产生一定的负面社会评价。

2.侦查的错误成本高。在“赵作海十二年冤案”终得以昭雪的今天,也不得不让人关注到侦查成本高这个问题上来。12年前他被办案侦查人员刑讯逼供,承认自己杀人,侦查人员玩忽职守,并无做充分侦查就将此案移送起诉,几经周折,最终被定罪入狱。12年后,“死者”回乡才证明了他的清白。可是12年间,被认为是“杀人犯”的赵作海,对他本人和家庭来说都已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一桩错案”从侦查阶段开始就是错误的,姑且不说对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由于执法不严或滥用权利,对犯罪嫌疑人的不当侦查及措施运用而引发的赔偿,又造成了错误成本的耗费,同时案件纠错过程的成本也是天价数字。全国一片哗然,如此冤案,又引起了公共对侦查司法机关的负面社会评价。值得欣慰的是,赵作海冤案最终得以昭雪,并拿到了共计65万元的国家赔偿金。但从侦查效益的角度来看,侦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迷,基层侦查工作还有漏洞需要在实践和制度中修补完善。

(二)侦查工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权衡不当

1.过于在乎侦查成本和物质效益,有案不查。最近,轰动一时的“广西灌阳县初中生吸毒死亡案”又让人扼腕不已,调查下去想找到这摧残孩子们的毒品来源时却没有那么顺利。当地公安机关负责民警拒绝采访,吸毒学生家长反映当他们去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公安机关却说自己没有经费,没有人力,让家长自己去盯,而侦查部门没有正确定位自己在履行职责中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阳县的政法委书记表示他们会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这方面来。

此县的公安机关禁毒大队以人力,财力不足为由拒绝了对青少年毒品案件的侦查,通过其政法委书记的说法,这是不应该的,是推诿。我们可以理解边远县城,无论在人力财力技术的有限,使侦查中应做到的社会效益和不容忽视的经济成本有冲突。但侦查部门应分清孰轻孰重,在实践中正确把握侦查效益。任惠华教授曾说:“不能只顾节约成本,而忽视良好的侦查效益的实现,否则,侦查效益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2.压力下过于看重破案率的实现,将经济效益弃置一旁。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的形成刚好相反,也是时下侦查效益总体低下的突出问题之一。

据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22日报道:2004年全国共发生的36起馆藏、寺庙文物,田野石刻被盗案件中,只有7起破获,破案率仅为21%。不断骤增且花样不断的犯罪现象背后是低迷的破案率。个别地方,就只讲求破案率的提升。为了提升破案率,以投入更多的侦查成本,企图获得较大的侦查收益。

调查中,甚至有民警与小偷勾结而提升破案率,这样更是对侦查成本的浪费,不仅不会获得社会效益,更不要谈经济效益了。

(三)公民自身缺乏在侦查工作中的先见意识,不注重保障自身人权

公民没有在侦查工作中树立主人翁意识,不能自觉配合侦查工作,无形中浪费了很多必要的侦查资源;在追求侦查效益中,忽视了人权和很多应有的权利;且侦查机关缺乏与群众积极联系互动起来的有效机制。

(四)制度空白

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相应规定,在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

三、提高侦查效益的有效途径

由此看来,我国侦查工作迫切要求提高侦查效益,面对刑事侦查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益低,意识差,制度空白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从观念到制度的可行的措施加以改革和创新。只有有效提高了侦查效益,才是真正的促进来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建立起“方便实用便民参与”的侦查效益评估制度

科学的评估制度,用“比较计算”等方法对一个案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真正约束工作效率;还应建立一套奖励机制,两种制度评估相互配合,激励侦查人员的自觉性,使侦查效益提到落实到实处。

(二)加强侦查人员思想建设,树立侦查效益观念

针对个人,严格把关基层侦查工作人员“准入”门槛;定期对侦查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培训,培养综合性人才。

(三)不放松对侦查资源的后备建设,将资金投入到引进技术设备和高科技人才上来

要及时对侦查资源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引进新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步伐;制定政策吸引留住高科技人才;利用信息的方便快捷,各侦查部门应全方位多方面联系,共享好资源新消息,如“金盾系统”的完善。

(四)强化侦查机关对案件的责任负责,以及各侦查人员的划分

案件到人逐级逐层签名负责,建立严格的监督举报制度。

(五)严格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管理各项支出费用的用途与数额;一律将费用登记在册,一定时期内复核检查财务账目。

(六)充分联系群众,降低侦查成本

对群众做普法宣传,提高其法律意识;可设置线索和协助破案奖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其中,节约侦查成本。

经济社会效益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167-01

城市园林绿化属于第三产业,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而其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的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资料记载,绿化间接的社会经济价值是它本身经济价值的18~20倍。近几年来,伴随着党中央推行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政策的实施,我国各地市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 园林绿化项目的特点

1.1 实施对象多为生命体

园林绿化工程是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添加各类服务设施,达到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的目的。此类工程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本,只有保证实施对象的成活才能实现综合效益,这直接体现了植物的生长性、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

1.2 施工养护管理时间较长

除了建设过程中持续1~3 a的施工养护期,后续还有漫长的日常养护期。只有将栽植的苗木养护成活并保持良好长势,达到了生态园林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工程才算是达到了建设单位的要求;只有在漫长的日常养护期中妥善管护,使苗木持续保持良好长势,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艺术要求相对较高

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其景观效果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园林绿化工程无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施工方面都提出了专业上的深层次要求以及对于园林艺术美的特殊要求,尤其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上更要多下功夫。

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效益分析

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所在。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项基础设施使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快速和便利。

现在人类正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三大难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保作为首要大事来抓。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可带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又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清澈的水体和舒适而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总体来说,城市园林绿化项目效益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社会效益。

3 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经济效益

3.1 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抓住园林园艺发展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以花卉、苗木为主体的“园林经济,”促使初级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例如我区万亩盆草花基地、夏溪花木市场、江南花都产业园、紫薇园、玫瑰园、艺林园、盆景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政府部门在投资体制、技术服务、项目安排上给予扶持和倾斜,积极与各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结成帮扶对子,按照农林产品商品化的经营理论,实施统一包装,集中推介,强化服务,诚信经营的整体战略,使园林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稳步提升。

3.2 城市园林绿化创造了广阔的劳动就业市场,促进了

当地经济发展

大规模开展城市绿化建设,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劳动岗位。城市园林绿化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职工众多,从事园林施工、苗木花卉生产及园林养护等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为本地和外地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园林机具、绿化设备、绿化肥料等其他与园林相关产业留下的空间更有待于人们去开拓。

3.3 城市园林绿化带动商贸业经济兴旺

无论是繁华的中心路,还是交通要道,两边的建筑与绿化均力争做到“一路一色,一路一景”。以总面积达2.2万m2的江西首条步行街胜利路为例,通过鲜花、绿植、景观灯等艺术布置使整条街五彩缤纷,绿意盎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临街店铺租金比开街前翻了2~3倍,商家营业额增加了2~4倍,日均人流量10万人次,节假日的人流量已达到20~30万人次,被冠以“中国最具有前景的商业街”。

3.4 加快了旧城改造进程,促进城市经济建设

随着市中心大型绿地的建设,众多长期居住在拥挤环境中的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绿地改善环境,是对政府、对市民双赢的好事。城市中新绿地不断涌现,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的品质也会不断提升,大量的投资就会被吸引过来,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房地产业。据初步统计,建在公园周围的商品房价格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实践证明,投资建设的绿化项目,最终反馈于经济的发展。这种由“绿化经济链”引起的互动效应,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起到长远而有效的推进作用。

4 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社会效益

4.1 绿地系统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地可以有效地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可以削减城市自身排放的污染,减少甚至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据测定,成交防风林冬季可降低风速20%,夏季可降低风速50~80%。总之,绿化状况与城市的命运兴衰休戚相关。

4.2 通过艺术效果美化了城市的生活环境

城市中大量的硬质楼房形成了轮廓挺直的建筑体,而园林绿化则为柔和的软质景观。而两者巧妙的结合,就能丰富街景,成为美丽的风景线,把城市的品位、格调、特色,高档次地塑造出来,利用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

4.3 社会交往是园林绿地的又一重要功能

公共开放性园林绿地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理想场所,使人们在生活中多一些交流,多一些需求。城市园林绿地也是文化教育的园地,是向人们进行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让人们在休息游玩中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城市开放性空间系统中,园林绿地作为人类文化、文明物质空间构成上的投影,它是反映现代文明、城市历史、传统和发展成就与特征的载体。

4.4 在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如果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能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综合素质,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些是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必不可缺的。

5 结 语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减少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保持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方面,具有其他设施无法替代的功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增加,而其服务功能价值则时刻以间接形式体现。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绿化对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城市园林绿化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2] 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