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54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1)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2)

关键词:土壤肥料;品质;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5

1 土壤肥料ε┎品质量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土壤熟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土壤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的过程中,土壤的熟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熟化程度是对土壤中含有的各项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指标的含量程度进行衡量,其中包括微量元素、锰元素、活性铝以及酸碱度含量。农肥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氮肥,可促进农产品蛋白质以及糖量的提高。由于土壤的熟化程度可对农作物中形成氨基酸、蛋白质的过程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丰富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实践证明,在农作物种植环境及种植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熟化程度的土壤对农作物中蛋白质形成更为有利;有机肥不仅可使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利于优质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创造。有机肥和无机肥相互结合,可使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2 农业产品的质量受土壤肥料影响的实际状况

2.1 种植模式单一

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绥化地区在农作物种植时,优质高效的种植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导致生产资料投入过多。种植模式的高效性可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施肥的科学性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例如,在进行茄子和马铃薯此类茄科作物种植时,不能科学地利用土地,采取连年种植的方式,导致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产品质量及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再如,在作物种植时,间套种植模式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对光温、肥料的吸收利用等产生重要影响,使土地利用率降低等。

2.2 化学产品的滥用

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比较常见,为了减少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侵害,农药等一些化学产品得到广泛使用。在防治过程中,虽然能够对病虫害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农药的过度使用,将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农药残留过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质量检测不合格,同时造成土壤的严重破坏。

2.3 肥料管理及使用缺乏严格性

由于目前绥化地区的土壤肥料市场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执行力度,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诸多假肥、问题肥流入市场。同时,在肥料的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思想意识,为了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过度使用肥料,严重影响农作物的顺利生长,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3 增强土壤肥料对农业产品质量影响的有效措施

3.1 开展多元化种植模式

采用多元化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利于由于土壤问题而引发的病虫害现象的减少。比如采用轮作、间套方式进行马铃薯和玉米以及甘薯和玉米等高低作物的种植,使水肥光温得到充分利用,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同类型的农作物避免连作,比如同属茄科类农作物的茄子和马铃薯等,可使病虫害发生机率减少,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3.2 合理使用化学产品

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在产品中有残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因此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农药使用的频率应当适当减小,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检测,同时可采用天敌的引入或者对中心病株进行剔除等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

3.3 提高施肥的科学性

肥料施入的科学性是充分利用生产资料、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施肥的科学性需要结合不同作物采取恰当的施肥方法。比如,对氮需求较多的农作物,可适当施用尿素;对于肥料较为敏感的农作物,则可适当施入渣肥或者农家肥。并且在条件许可时可进行种植大户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示范活动,通过示范效应,将一些肥料施用的方法传授给农户,继而实现施肥的科学性。

3.4 强化肥料市场的监管力度

不断完善肥料市场的监管制度,确保农业生产肥料质量。相关职能部门则要加大对假肥、问题肥生产制造以及倒卖机构、个人的惩治力度;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肥料购买的安全意识,提高肥料的正确辨析能力。

4 结束语

土壤肥料是影响农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使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式进行研究,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进科学的施肥方法、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强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及产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3)

1生物技术的重要作用

我国人口较多,对于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同时,将其逐步应用到农业种植上,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进一步缓解了国内粮食不足的局面。生物技术具有所需资金较少、生产周期短、利润较高等特点;同时,可充分利用周边物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保持环境的整洁。运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使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2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例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来养活更多的人口。过去,很多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限制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学说通过多年的实践攻关,终于试验成功并在在农业种植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大大提高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通过生物技术的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健康食品的重要性,而在饮食方面也对产品有了一定标准,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使粮食的产量得到提高。例如,基因技术是利用不同基因之间的特性进行有效结合所产生的新型产品,运用生物技术增加了植物内部的有机成分,提高了农作物的免疫性,增加了产量。

2.1生物农药的优势和特点

在农作物中应用生物类农药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尤其是病虫害的危害传统农药大多数是利用生物组织制造出相应产品,农药的组成部分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加传统农药价格成本。传统化学农药使用频率较高,不但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还破坏了周围环境,而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又称天然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生物农药是天然存在的或者经过基因修饰的药剂,与常规农药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作用方式、低使用剂量和靶标种类的专一性。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种类非常多,价格低,农民选择范围比较广,且在使用过程中,对农作物或者环境都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

2.2结合生物自身特点和生物技术进行结合

利用生物技术降低农作物的抗病性的概率进而提高其免疫性。目前,我国在应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只有非常少的农作物品种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大多数农作物的产量依然非常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针对不同物种研究的抗病变药物的能力有限,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要想大力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就需要将先进的生物技术更全面的融入到生物药剂中,解决目前存在植物中的问题。例如,马铃薯自身产生的一种蛋白物质可以消灭抗科伦那多甲虫植物自身的伤害,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其自身特性去长时间进行防虫,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次数,提高农作物的免疫性,降低农药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目前,利用生物技术增加农作物的抗金属特性是工业经济比重逐渐增大的原因,但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金属,需要金属体现其发展进程,因此对金属的使用范围或者种类会逐渐增多,在人们生活的周围会产生很多金属小颗粒,最终导致金属小颗粒无时无刻不围绕在身边,而一些具有一定毒素的重金属由于具有优良的金属特性得使用,其散发的金属颗粒很可能会被植物大量吸收,导致周围很多农作物产品中都会附着这些具有一定毒素的重金属元素,植物中的有毒元素会渗入到植物有机成分中会给食用者的身体或者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周围的土壤中也会蕴含非常多对人体具有很大危害作用的有毒元素,利用被污染的土壤去培养大量的农作物,最终会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污染。这时,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优势,提高农作物的免疫性,减少植株被有毒金属因素的污染概率。此外,大多数含有重金属有毒元素的土壤,通过生物技术进行改良后得到的农作物能够进行循环使用,最终将有毒元素逐步进行排除。

3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光合作用主要是指利用植物对于光源的使用来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生物技术角度来讲,就需要对光合作用的机理或者使用范围等特性进行全面研究,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对于农作物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农业领域,大多数时候使用传统化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养料功能,但也会对农作物甚至是周围的土壤有着一定的伤害或者污染,因此通过生物技术制造的氮肥是对农作物或者周围土壤没有危害作用的高效肥料。目前,很多地区都大量使用此化肥,然而传统的氮肥主要组成成分都是具有一定危害的化学肥料,不仅会伤害土壤,还会伤害农作物本身,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通过生物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生物固氮,提高了氮的应用范围,大大降低了氮肥的成本。

4重视对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最近几年,农作物和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和充分实践,很多农民不了解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相应宣传。一是要改变一些宣传方式尽可能多的丰富宣传方法;二是重点强调农作物和生物技术结合的重要性,若两者的结合方式被全面的推广甚至大范围应用后,一定会将成为在农业领域进行的又一次农业革命,同时也会带领农业生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作物和生物技术的支持,对其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

5结语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4)

    现行农业统计

    报表制度是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来计算单产(曹利剑,1997),即:农作物单产=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总面积。其中,农作物总产量为10种农作物的产量总和,农作物总面积为10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总和。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所谓面板数据,是指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组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它有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使参数的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农作物产量涉及农田景观格局变化、投入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具有时空变异特征,适宜于构造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它们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且在引入多个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有效地估计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很多,在这方面也已有较多研究,邵晓梅[13]指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即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均对农作物单产有影响;周四军[14]认为影响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化肥、农机动力、农业劳动力;肖海峰和王姣[15]选取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等变量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谢杰[16]认为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包括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制度因素等,并使用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选取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制度变迁为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对我国1978~200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了涵盖上述这些因素,本文在选择要研究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选择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总播面积作为控制变量,它们是非研究变量,但也是影响被解释变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进入回归方程,从而可以避免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被高估或者低估。本文以农作物单产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分析县城农作物单产与农业景观多样性指数关系的模型,为消除量纲差异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的原始值做了取对数运算,将模型参数线性化,因此,本文采用以下面板数据模型:数据及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农田景观数据以及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数据。农田景观数据有全国多县的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棉花、油料、麻类、糖类和水果的面积和产量。这些数据均来自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数据包括总播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这些数据以及人口数据均来自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文所采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间不存见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结果和分析

    从拟合优度来看,R2=0.401对于统计量为19970的数量来说拟合优度较好,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及各控制变量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从模型的总体显着性来看,该模型中各变量对农作物单产的共同影响是显着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268,在1%水平上显着,说明在县城水平上,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于农作物单产有显着的正面影响。ey/ex为0.058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时,农作物单产增加0.058个单位,且表现为强弹性。本文以中国1996年至2005年的县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以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解释变量,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总播面积为控制变量来估计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县城农作物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县级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对于农作物单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保持农田景观格局多样化,避免农田景观格局破碎化。本文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农田景观多样化将对农作物产量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农田景观多样性的提高使得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化、多样化,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从而有效促使农作物单产增加。然而,过高的景观多样性将使得景观格局破碎化,它会削弱生态系统天敌和害虫自我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张保华等,2007),造成农作物减产。(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采取灾害应对机制。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产值有很大的贡献[18]。通过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作物单产有促进作用,而成灾面积对农作物单产有反向作用,因此应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同时应提高灾害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因发生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5)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途径

我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km2,农用地面积世界第1,耕地面积世界第4。近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由于风沙和干旱的侵蚀,土地沙漠化日益加重,导致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人口增加,农用土地减少,农民的收成不断锐减,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状况下,需要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量,就需要分析影响农作物增产的因素。

1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影响因素

1.1 农作物的播种时间

想要保证农作物能够快速健康的生长,就要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不仅有利于种子能够在适当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发芽,也有利于农作物的幼苗抵抗病虫害。农作物不能播种得太早,也不能太晚。播种太早往往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因为播种太早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水分或营养往往会达不到正常的要求。播种太晚,会造成农作物的幼苗生长周期缩短,果实发育不全。因此想要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就必须严格控制种子的播种时间。

1.2 农作物种植疏密度

农作物的生长受光合作用的影响比较大,农作物种植的疏密度会影响农作物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想要保证植株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足够的养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高度重视农作物种植的疏密程度。以小麦为例,如果小麦植株种植过密,会使单个植株的生长空间变小,所获光热和水分不够充足,影响小麦的健康生长,不仅不会增加小麦的产量,反而会降低小麦的产量。但如果小麦植株种植过疏,虽然单个小麦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生长养分,但也不能实现小麦的高产。

1.3 田间管理

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是一个长时间且比较复杂的过程,田间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有疏松土壤、补苗、定苗、施肥、中耕松土、灌溉、喷药防治病虫害、保温、防冻等。其中,最重要的2项工作就是中耕松土和施肥。中耕松土是指在农作物幼苗的成长过程中,对2行农作物植株之间的土壤进行反复翻耕,目的是为了除草、保持土壤内氧气含量。对农作物进行施肥也要选择合适的肥料和合适的施肥时间,才能保证物用所值。

2 农作物高产栽培途径

2.1 科学选田、整地

选择农作物合适的生长环境和土地,是保证农作物正常发芽的前提。选择土地时,要充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好播种土地后,还需要疏松、翻整,目的是给种子的发芽成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判断一块土地是否整好的大概标准,就是看土地面是否平整,土壤是否细碎,土地有没有做到上虚下实。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保证农作物播种深浅一致,出苗均匀。

2.2 科学播种

科学播种直接影响着种子的生长和种子的产量。科学播种要从以下方面人手:选择合适的种子、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选择合适的植株疏密度。选择种子时,需要满足当地的气候等诸多因素,播种前用化学或是物理的方法处理种子,从种子中选取无病的植株,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选择好种子后,还应选择播种时间,进行科学的密植。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3 加强田间管理

肥水的管理是为农作物进行施肥和灌溉,应科学施肥科学灌溉,有针对性地对肥料的数量、时间、释放方法、释放比例和种类等进行处理,合理地配比磷、氮、钾,磷、钾等营养元素,减轻农作物病害。科学的施肥和灌溉后,还要处理杂草,尽量使农作物的生长不受杂草的影响,最好是见草就除。虽然化学药品对于铲除病虫效果显著,但毕竟是化学药品,应尽量少用,如果病虫害不太严重,可以考虑运用传统的防病虫法来灭虫害。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6)

1、正确理解“绿色植保”理念

“绿色植保”是科学发展观催生的植保新理念,即通过使用各种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和农药增效剂等应用技术,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热点。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是农业有害生物数量增加、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另一方面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病虫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以及病虫再猖獗现象日趋严重。诸多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由此呼吁,病虫害防治要大力推广以物理诱控、生物防控等为主的绿色植保技术控害降残,力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植保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一方面要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另一方面要回归自然,营造农田多样性,避免大面积地种植同一品种农作物,比如种植抗虫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或者在水稻田里再养鸭养鱼,它们不仅可以吃掉害虫,还能肥田,农民为了保护鱼鸭也不会滥打农药,可谓一举多得,实现“绿色家园”。现代社会生活呼唤生态农产品,呼唤绿色植保,绿色植保是现代农业的必然之义,推行绿色植保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2、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绿色植保为理念的植保工作是生态农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2.1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建设“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学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单位面积农药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建设绿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来看,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毫无疑问,绿色植保今天是,今后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关键。

2.2绿色植保是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全国发生的1648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中,大多在我市有发生危害,仅水稻上发生的病害、虫害就达十几种,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天气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呈多发趋势,威胁着我市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农业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科学用药控为害的作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低剂量,挑治、兼治相结合,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而且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生态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2.3绿色植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优质、安全、营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生产环节。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致使我市农作物病虫害呈混合、交替、频繁、复杂、趋多、趋重发生,频繁超剂量使用农药是一个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因素。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植保工作者与农户形成合力,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宣传和应用科学的绿色植保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综合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无害化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支撑。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篇(7)

关键词:物流 农超对接 农产品 体系构建

构建“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意义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即服务“农超对接”这项利民工程的物流保障体系,它旨在提高农产品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城市连锁超市的配送效率,保证农产品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安全的送到合适的地方,从而使得农民、超市、消费者多方受益,实现共赢(朱长征,2011)。构建“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农超对接”平抑物价作用的实现。如果“农超对接”物流服务的能力、质量和规模跟不上,将直接造成物流成本的增高,而高昂的物流成本将最终计入产品售价,从而推高终端超市的销售价格。因此,物流体系的建立与良好运行是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有效手段。是降低农产品损耗和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和管理水平将有效保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问题,减少货损货差,使农产品在上柜之时保持良好的鲜活度和食用安全性。物流过程中适当的流通加工活动能有效增加农产品在离开生产地之后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风险。农产品经营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也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和交货风险。“农超对接”物流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农产品从产地安全、及时地送到消费地,从而消除市场变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规避市场风险,同时防止交货不及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一些偏远地区优良的农产品可能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与城市连锁超市的对接。通过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建设、物流运作模式的优化以及物流技术的应用,将使更多的“农超对接”工作得以实现。

“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运行要求

“时效性要求高。农产品具有“鲜、新、时、活、生”等特点,决定了产品只有较短的保质期限,易腐烂、易变质,因而要求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环节,这对各物流子系统之间的沟通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新峰,2011)。

质量安全性要求高。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鲜活农产品质量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因此,鲜活农产品在储藏、加工、运输等环节必须有严格的温度标准,防止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滋生或“二次污染”,影响农产品品质,威胁居民消费安全。

技术性要求高。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农产品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渠道。物流运作过程中需要冷藏库、冷藏运输车、加工车间等一系列设施设备,部分品种甚至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需要持续的保鲜加工技术。这时的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更具生产性,且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

增值服务要求高。“农超对接”是为了快速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物流工作除了要保障“快”,还要能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很大部分是在离开生产领域之后实现的,具有很大的加工增值潜力。农产品离开田间后的分类、包装、快速质量检测等工作非常关键,加工增值是“农超对接”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

运作柔性要求高。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性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生产的农产品在品种、产量和质量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为满足需求超市往往同时和多个基地开展合作,也就意味着物流作业路线并不固定,不同季节物流作业对象也会有差异,要求物流体系有较高的柔性,面对农产品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变化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城乡一体化要求高。“农超对接”的物流过程是从农村田间直接到城市闹市区,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既要考虑农村物流现实条件,又要考虑城市物流的要求。如运输设备的配备要同时考虑乡村路况和城市对运输车辆的限制,运输时间既要考虑农产品的最佳采摘时间,又要考虑城市的交通管制问题等。

“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建设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提高“农超对接”物流运作水平的前提条件。具体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建设: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汤晓阳,2011)。

冷链系统主要包括保鲜冷藏库的建设和保温运输设备的添置。冷藏库的建设需根据农产品生产分布和连锁超市集中情况进行选址和布局;保温运输设备的配备除了在数量上要有所增加外,还需考虑其构造和功能能否适合当地农产品的性质,尽量选择与农产品存放要求最相契合的设备。

从“农超对接”的形式来看,快速检测工作最好在农产品装车发运之前完成,既可以加快农产品上市速度,又可以避免浪费物流资源。因此,可以在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快速检测中心,使农产品在离开生产地以后迅速完成检重、包装、质量检测等一系列活动,直接装车发运,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超对接”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一方面应重点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或建立公共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以满足区域内“农超对接”的配送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中增加鲜活农产品配送功能;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组织生产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些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