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24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1)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自动无线识别和数据获取技术,是集编码、自动识别与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技术。通常,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电子标签芯片具有数据存储区,用于存储待识别物品的标识信息;读写器具有写入或读出功能,即将约定格式的待识别物品的标识信息写入电子标签的存储区中,或在读写器的阅读范围内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内保存的信息读取出来;天线则用于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往往内置在电子标签或读写器中。

RFID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带有可读和可写并能防范非授权访问的存储器的智能芯片已经可以在很多集装箱、货盘、产品包装、智能识别ID卡、书本或DVD中看到。本文将以RFID技术为支撑,对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与阐述。

二、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

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各类实验室固定资产设备借出归还的动态管理、各类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的实时管理、各类实验室及设备的安全防范管理以及各类实验室设备的实时维护管理等工作。其体系架构主要由RFID识别系统、中间件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等部分构成。其中,RFID识别系统包括EPC标签和RFID读写器,两者之间通过RFID接口通信,EPC标签被固定贴在各类实验室的每件固定资产设备或物品上,它记录了实训室ID、名称,固定资产型号、ID、名称、数量、所属实训室以及所属机柜号等信息。中间件系统包括ECP IS 、PML、OSN服务器及包含于后台数据库软件系统的ERP系统。所有这些都与Internet互联网相连,实现对各类实验室固定资产设备、卫生清洁工作、安全防范以及维护等管理过程进行实时有效地跟踪、查询等控制。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体系构架如图2-1所示.。

在图2-1中,EPC的全称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电子产品代码,各类实验室中每个固定资产对象都被赋予一个唯一的EPC,并由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彼此之间通过EPC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等方式相互联系。EPC IS即EPC信息服务,它是EPC系统的软件支持系统,用以实现最终用户在物联网环境下交互EPC信息。PML是物体标记语言,通常,在物联网中相互通信的公共语言是PML,PML是用在信息发送时对信息区分的方法,实际内容可以任意格式存放在服务器中。OSN服务器是对象名解析服务,可用来存储中间件系统来不及处理的物品电子代码数据信息。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强调对系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负责运行本系统的主机服务器需要相当高的配置,其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固定资产设备的丢失与否、实验室卫生情况是否良好、实验室设备的安全性是否能够保障、实验室设备的实时维护是否能够保障等。

三、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固定资产设备借出或管理模块、智能化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管理模块、智能化实验室安防管理及设备故障管理模块等三部分组成。具体介绍如下:

1. 智能化固定资产设备借出或归还管理模块

交换机、路由器、标准网线、夹线器等硬件设备是高校实验室部门特有的高价值固定资产,现有的多数高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方面均采用集中式管理方式,集中式管理方式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借用固定资产设备人员之间进行人为地协调,即需要借用设备人员在纸质的固定表格中对借出的设备进行详细登记,并签字确认相应设备是否处于借出或者归还状态,这种管理方式十分繁琐,查阅相关记录也比较困难,效率太低。

使用RFID技术可以克服这些缺点。通过在固定资产设备上粘贴EPC电子标签,设备借用人员在进行借出或者归还设备时,管理人员利用手持式电子标签读写器扫描借出或归还设备上的电子标签,自动与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并进行自动记录,从而实现固定资产借出归还智能化管理。固定资产设备管理模块流程如图3-1所示。

2. 智能化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管理模块

智能化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管理模块是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室中固定资产设备的寿命与实验室卫生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对实验室地面及设备卫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处理,则会大大减少灰尘对固定资产设备寿命的威胁。智能化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各类实训室地面及其设备的卫生情况的监测及处理,需要在各类实训室中安装卫生清洁机器人,它可以实现对各个实训室进行全自动清扫,包括地面清洁、吸附有害物质、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等。

在卫生清洁机器人上粘贴EPC电子标签,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持式电子标签读写器实时扫描该标签,通过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实训室地面卫生及其设备卫生情况。

3. 智能化实验室安防管理及设备故障管理模块

智能化实验室安防管理是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实验室安防管理系统由基于RFID技术的红外线探测器实现安全防范设备被盗和发生火灾,并采用终端读写器及时了解所有实训室的安全信息情况。当RFID探测器检测到盗窃和火灾等情况时,盗情和火灾等信息就会自动发送到管理员随身携带的手持式电子标签读写器上,来通知管理员发生盗窃和火灾等紧急情况,以便让他们及时的作出相应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师及学生的上机实验课能够正常顺利地进行,需要对各类实训室中已坏设备进行及时维护管理,设备故障管理模块是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化设备故障管理系统对各类实训室中所有的机器及网络交换设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出现有机器或网络交换设备运行故障或性能指标达到故障阀值,故障信息就会自动发送到管理员随身携带的手持式电子标签读写器上,以便管理员对其能够进行及时的跟踪与维护。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介绍了RFID技术,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描述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将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将固定资产设备ID、名称、型号等信息进行编码;将智能化实验室安防管理及设备故障管理系统中的设备ID、名称及型号等信息进行编码;将智能化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管理系统中的设备ID、名称、型号等信息进行编码,并以电子标签形式被粘贴在需要识别的设备上。手持式阅读器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方式与标签进行双向无线通信、交换数据,从而可以实现远距离精确读写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卫生及设备安全、故障情况等信息并自动识别。本文从理论上对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会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具体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余 雷. 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

[2] 巨天强. RFID 的发展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未来[J]. 甘科技,2009-8(15).

[3] 游战清,李苏剑. 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理论与应用[M]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 郑华蓉. 采用RFID技术的智能门禁系统设计,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库,2006,10.

[5] 武岳山. RFID应用案例与应用开拓分析[A]. 2009(深圳)第八届中国国际RFID技术及应用高级研讨会暨电子标签应用成果展览会论文集[C], 2009 .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2)

智能输送装备起源于传统的物料搬运输送机械和仓储机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快节拍、柔性化生产制造的要求,传统的物料搬运输送机械、仓储机械与信息技术逐渐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成为输送系统技术的核心,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应运而生,并主要在汽车、工程机械等制造业生产线以及立体仓库、物流配送分捡、立体停车系统等现代服务业得到普遍应用。

近年来,随着以汽车及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拉动以及持续的技术升级改造,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传统的机械运输功能发展到自动化智能输送的水平,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主要应用于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行业的焊装、涂装、组装和总装全自动生产线,并可广泛农业机械、家电、烟草、仓储物流、机场物流、摩托车、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

由于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主要服务于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其市场供求情况与下游主要应用行业的产品供求及投资额等有密切联系。目前,智能输送成套设备在汽车、工程机械两大行业应用最为普遍,其销售收入占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市场总规模约为40%。据统计,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在2009年的市场需求量为132.19亿元,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预计到2015年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市场需求量将达到479.13亿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见表1)。

除汽车、工程机械行业外,智能输送成套设备还被大量适用于农业机械、家电、化工、烟草等行业。根据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市场销售数据统计整理,截至2009年,该行业市场需求结构如下图1所示。

一、智能输送装备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2010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已达18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十二五”末,全球汽车年产量将达8300万辆,保有量达到11.7亿辆;中国汽车产量保守估计,将达到2500万辆,其中乘用车比重约为81%,商用车比重约19%,出口400万~500万辆,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据《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预测:中国乘用车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接近10%,2020年年度需求量2583万辆、保有量22627万辆。长期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年度需求量将达2924.5万辆,2030年将达3523.3万辆。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保持全球第一,但我国汽车的保有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安部交管局所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有7000万辆,低于日本的7500万辆汽车保有量,约相当于美国2.8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28辆。而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52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汽车保有量约是1.56亿辆。

另外,新能源电动汽车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也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根据工信部牵头制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的2011年1月征求意见稿的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产业化方面,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带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快速增大,在2009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524.5亿,预计到2015年汽车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1840.05亿元(见表2)。

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增长的同时,促进了智能输送装备业的持续发展。汽车及工程机械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约占50%;据抽样调查智能输送成套设备的投资约占设备投资总额的12.5%,从而可推算出汽车行业中智能输送装备的市场需求量(见表3)。

二、智能输送装备在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应用

智能输送成套设备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主要解决各种生产线所需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的升级。智能输送装备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的市场需求量,也随着工程机械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繁荣下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 2010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依然向好,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将突破9000亿元,年均增长率可达17%。

工程机械行业中十二五规划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行业驱动力。工程机械行业过去十年的产销平均增速为20.07%,根据行业的“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行业平均增速为17%以上,龙头公司的年均增速为20%-30%。工程机械销售额约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1.5%-2.5%,这是未来20年工程机械行业继续稳固增长的最有力保证。“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在交通运输上的资金将达10万亿元,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带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据统计,工程机械行业在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21.49亿元,到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1226.37亿元(见表4)。工程机械行业固定资产的高速投资,也带动智能输送装备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智能输送装备业的市场需求量约为20.09亿元,到2015年时市场需求量预计达到63.77亿元(见表5)。

三、智能输送装备在其它领域中的发展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3)

关键词:组织智力资本;增长过程;制度化;组织变革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力资本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文献,可将国内学者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和智力资本分类;②智力资本度量或评价;③智力资本管理,包括分配激励、智力资本保护、智力资本转换等;④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前两方面研究为主,有关智力资本管理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是未来几年智力资本研究的重点。

为了有效地区分附着于员工身上的人力资本和沉淀于组织内部、不随着员工的离开而流动的智力资本形式,作者在智力资本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组织智力资本概念。组织智力资本是指依赖于特定的组织和社会交往模式,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资本,以及员工在这种关系中共同创造的,编码化或部分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和市场型资本。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所拥有的那部分智力资本,它包括三个方面:关系型组织资本、知识型组织资本和市场型组织资本。关系型组织资本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体现于组织活动的程序、规章制度以及组织文化中。知识型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部分编码化或全部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这些知识体现于企业文档、数据库、企业标准中。市场型组织资本也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市场资产,包括品牌知名度、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等。

组织竞争力取决于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能力或综合能力。组织智力资本与组织能力之间的关系为: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能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能力的提高会不断丰富组织智力资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必须增强组织智力资本。

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形式:渐进型增长和突变型增长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如同生物体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两种重要的发展形式:演进和革命。演进是指组织实践没有发生过大的动荡,是一种稳步成长的时期;革命则是指组织中发生重大动荡的时期。熊彼特将组织的发展过程分成相对静止阶段和创新阶段,并强调了创造性破坏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渐进积累型增长(简称渐进型增长)和突发变革型增长(简称突变型增长)。渐进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日积月累缓慢增长,主要是在已有组织规范和假设的条件下,通过常规性组织学习(以单环学习为主),不断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智力资本转移到组织系统中。突变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的,主要通过创造性学习(以双环和多环学习为主),创造新知识、新规范,并把新知识和新规范转移到组织系统中,使组织智力资本存量得到急剧增长.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往往通过有领导的变革实现,这种变革可以是技术诱致的,也可以是管理诱致的。

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过程:活化、改变和制度化

penrose在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强调了企业的两种内在知识积累机制:①“标准化操作规程”或“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②“非标准化操作规程”或“非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他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graham & vincent认为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两个领域:流动的领域和制度化的领域。流动的领域保证创造性知识的产生,而制度化的领域保证将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在企业中保存下来,转化为市场价值。他们强调将个人自由、合作、共同的价值观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组织结构和对企业行为及经营业绩的评估中去,将流动性植入到制度中。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亦包括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阶段。其中,活化和改变过程是一个非标准化或流动的过程,而制度化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或凝固的过程。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是指激活原有的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加以改进和完善,或者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规章制度、组织规范,产生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组织能力通常在活化和改变阶段得到迅速提高。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是指把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知识工作者角度而言,就是将知识工作者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转移到组织行为、规章制度和文化等子系统中沉淀下来,成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并向其他知识工作者扩散的过程。制度化过程也可称为固化过程,它使得组织智力资本越来越丰富,为组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渐进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和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都存在着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过程。

2.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

活化和改变,尤其是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意味着进行一场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对促进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尤其是促进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变革专家勒温(lewin)曾提出组织变革的三步曲:解冻、改变和再冻结。科特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须经过八个阶段:产生紧迫感、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构建愿景规划、沟通这种愿景规划、授权他人实施这种愿景规划、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巩固已有成果,以及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每一个阶段都对组织变革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跳过其中一些阶段只会造成一种速度的假象,绝不会产生满意的结果;在任何阶段如果出现关键性的错误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会阻碍组织变革的成功。

组织变革是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根本手段,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贯穿着组织变革的全过程。例如,勒温的研究成果中,解冻和改变这两步就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再冻结则是一个相关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作者认为,科特的组织变革前六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最后两个阶段则是相应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为此,作者借鉴科特的研究成果,将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激变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过程表示为图1所示的形式,其中虚框部分表示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具体做法如下:①产生紧迫感,考察市场和竞争现状,识别并讨论危机或重大机遇,让管理层和员工产生紧迫感;②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来统领变革,鼓励群体成员协同作战;③构建愿景规划,帮助指导变革,并设计实现这一愿景规划的战略;④利用媒介沟通新的愿景规划和实施战略,通过领导联盟的示范来传授新行为;⑤授权实施愿景规划,扫清阻挡变革的障碍,改变严重损害愿景规划的体制和结构;鼓励冒险、鼓励非传统观点和行为;⑥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为有形的绩效改进做出规划,以及实现改进;对参与绩效改进的知识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而制度化阶段的具体做法有:①巩固已有成果,深化改革,利用日益提高的信誉改变与愿景规划不相适应的体制、结构、政策;对能够执行愿景规划的知识工作者进行晋升和开发;利用新项目、新论点再次激活整个过程;②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阐明新行为与企业成功之间的联系;利用各种手段,确保领导的培训开发和后继有人。

2.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

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又可分为显性和隐性制度化两个方面。显性制度化是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加以编码化,并转换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的过程。隐性制度化则是通过某种组织机制,将知识工作者头脑中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在组织内加以流传、扩散和积累,是一种隐性积累过程。显性制度化和隐性制度化是分别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保留和积累为组织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2.2.1 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 组织为了把预期的行为以一种固定方式保留下来,成为组织规程,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包括技术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对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但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就管理标准化进行阐述。管理标准化是指管理实践中,通过制订、和实施管理标准,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进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20世纪初期,泰勒就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包括操作方法、工时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按标准方法培训工人,以及实行管理与执行明确分工等。管理标准化的优点是通过制订和贯彻管理标准,使人与人之间在群体中活动的关系以最优的方式固定下来,因此可以增加组织生产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协同性,并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但管理标准并不会一成不变,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制订、和实施,管理标准化的程度不断得以提高,管理系统不断被优化。总的说来,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知识和经验转化成用书面资料和文字材料表达的显性知识。

为了达成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企业还要重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文档化管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或知识数据库)。知识库中比较重要的要素包括公司黄页、习得的教训、竞争对手的智慧等。文档化管理包括编制质量控制体系的质量管理手册,工作流程、指南、记录等文件。文档化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的隐性和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使之易于进行传播和吸收。同时,由于企业知识的编码化使得企业的生产、安装、销售、服务等各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容易实施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显性制度化还包括确立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并以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优秀的企业中,核心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和激励的源泉而长期不变。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senge认为缺乏共同愿景的企业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而有内生的共同愿景时,共同愿景和现实差距所产生的创造性张力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共同愿景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因此,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形成企业每个成员所认同的共同愿景。

2.2.2 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 显性制度化管理可以把组织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把组织知识格式化,尽可能地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例如组织过于刚性、柔性不够、易于被模仿等。因此,制度化过程还应包括隐性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即隐性制度化。在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远远多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物化在机器设备上、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知识工作者的头脑中,让人难以把握。隐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大,价值含量非常高,对于企业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隐性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团队学习、团队工作机制的建立。隐性知识通常是一些无法编码化、贮存在知识工作者头脑中的知识和诀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团队学习机制,让一个具有相似工作和教育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团队所共同拥有和共同使用。这样,个体的隐性智力资本就不会因个体的离开而流失;相反,它却在团队学习的促进下,以工作经验的形式不断流传下来。随着员工对这些工作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可以将其尽可能地文档化,将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显性知识。中国企业历来就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干中学”与“师傅培养”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促进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必须进一步发扬,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化,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有效团队学习与团队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把企业内的许多隐性知识和经验以礼仪习俗、英雄人物、传奇故事、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等方式流传下来,则是隐性“制度化”的过程。

2.2.3 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系统的制度化 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是其50年生产实践通过显性和隐性制度化的结果。丰田的生产系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丰田工厂每项活动、衔接和生产流程都被严格规定,而另一方面,丰田的作业又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快速反应顾客需求。丰田生产系统的特点有:①工人所有操作的内容、顺序、时间和结果都被明确规定;②所有操作之间都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用户和供应商的所有要求都能以“yes-or-no”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加以反应;③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通道都简单、直接,在物流链上绝对不存在任何岔道和环路;④人们不断改进工作,任何改进都在师傅指导下以科学方法进行,并且进行的组织层次越低越好。丰田有一条成规,即一旦确定一个规范,就通过行动来检验,而不是强加给工人,这种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工人之中。

3 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过程

通常来讲,组织变革的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将产生一个竞争能力的差距,组织必须提高现有的组织竞争能力。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组织开始有计划的变革,以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组织竞争能力事实上可看成是各职能能力的集成,而职能能力取决于员工个体能力。组织变革可以涉及战略、技术、组织结构、营销或文化等系统。有计划变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和组织规范并产生新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组织变革后为巩固变革成果,必须将变革的成果通过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进一步沉淀为固化的组织智力资本存量,以此来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在组织智力资本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组织智力资本将为组织能力的下一步增长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将孕育出新一轮组织能力与组织智力资本相互促进、增长的过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组织变革以及组织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①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通过组织变革,组织现有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并由此带动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②作为组织竞争能力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将为组织竞争能力的下一步提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③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始于活化过程(激活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通过激变过程(创造性破坏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形成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知识),止于制度化过程(把新行为、规范和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凝固为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并在有关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循环往复进行。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型的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当中,由于物联网的网络内数据的流向以及处理方式的差别,物联网又可以分为传感网络层、传输网络层以及应用网络层三个层次。在传感网络层中,主要是通过利用二维码、传感器以及RFID,对“物”以及环境状态进行识别,物理网的传输网络层则是用传输数据并且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计算,应用网络层是包括了电脑以及手机等的输入和输出终端。物联网通俗具体点来说就是用来连接各种物品的网络,它弥补了互联网没有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互连的不足,近年来,物联网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它较之互联网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在物联网上有很多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识别形式各异、内容各异的信息,而且这些传感器还可以就识别的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感知技术使用的广泛性是传统的互联网所不能相比的;第二,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通过多种有线以及无线的网络与互联网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物品信息的传输,而且物联网还能够与形式各异的异构网络与协议实现兼容,从而提高了传输的信息的正确性以及及时性;第三,物联网具有各种智能处理技术,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

二、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2.1系统中提的目标设计

首先,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设计这一项管理模块主要是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类型、编号、维修等的基本信息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进行登记和管理,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清楚的掌握固定资产的信息情况。其次,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利用B/S架构实现对用户的管理,制定用户的使用权限,并且可以对用户使用的历史记录进行查询。再次,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对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了系统的安全、数据的维护、多用户多部门的管理以及与其他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各大企业管理层的普遍关注,企业的管理层想尽各种办法来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本文首先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进而对企业互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系统接口和数据交互四个方面的管理。在系统的安全方面,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使用户事先进行的相关操作在安全模式的保护下,这样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访问和操作;在数据的维护方面,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企业的数据信息的增加、查询、打印、修改等的操作进行了维护,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岁系统中的数据备份;在多用户、多部门的管理方面,该系统提供了集中的数据库服务器,可以使多个用户同时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相关数据进行浏览、查询;在与其他的系统接口和数据交互方面,该系统可以使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接口,与企业其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互处理等等。最后,在建立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时候,要满足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以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的需求为依据,生产有关各种动态查询结果的报表,并可以被导出并打印出来,以方便有关工作人员的查看和利用。

2.2系统的物联网应用框架设计

物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通过REID标签对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进行快速的收集,同时在第一时间利用相应的通信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传输,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平台,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特点系统所设计了相应的PC端系统功能结构,该结构包括了日常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以及报表管理四个部分,其中日常管理部分分为企业内资产转、部门内资产转、资产类型维护、资产信息维护、规格型号维护、地址信息维护以及责任人维护;设计的用户管理的功能有添加用户、修改用户、修改密码的功能;设计的系统管理的功能有服务器设置、数据同步、系统同步接口、系统登录、系统退出的功能;报表管理包括了对地址信息报表、资产信息报表、资产转移报表、资产调拨报表、资产盘查报表、台账差异报表以及出入基站报表的管理。该系统操作简单、管理方式先进,而且也方便了工作人员清点企业的固定资产,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5)

Abstract: "FWP", just as its name suggests, is to take up two networks of wireless and fix , which needed in the number passes and of resource usage, the paper described how to technically convert between fixed number and mobile numbers and how to pass combined with its own research resul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关键词:无线固话;号码传递;号码资源

Key words: FWP;number delivery;number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63-01

1无线固话技术方案背景图

2技术实现方案

2.1 号码变换实现方案①描述:号码变化方案是一种充分利用交换机既有的主被叫号码灵活变换的功能来实现的一种方案。②呼叫流程:无线固话做主叫起呼时,MSC主叫透传至送往关口局GMSC,由无线侧关口局负责对主叫用户的移动码号139H0H1H2H3变换成固定码号PQRSABCD ,再送至固网汇接局进行接续。如果是无线侧关口局交换机不能实施主叫变换,那么可以由固网汇接局对入中继主叫号段。同样,在无线固话做被叫时,固网汇接局对号段也做号码变换,将PQRSABCD变换成对应的139H0H1H2H3,送至无线侧网络接续。③方案评价:优点:只需要在交换机上制作号码变换数据比较简单易行;缺点:a.号段资源利用率不高,局限性较大,无线侧和固网侧都必须分配整段号码进行对应,而且尾数号码必须能一一对应。b.在固网侧对号码无法单独控制,只能整段放通。c.无线侧网络交换机型,例如爱立信、诺基亚等国外厂商生产的交换机都不支持对主叫号码进行变换。这样就导致全部号码变化都集中在固网交换机上操作。

2.2 智能网“一号通”实现方案①方案描述:一号通“业务为基于本地智能平台提供的呼叫前转业务,属于本地智能网业务,具有固定本地电话业务经营许可的电信运营企业均可以开展“一号通”业务。②呼叫流程: 固网汇接局将被叫固定码号上移至HLR分析用户属性,查询有被叫签约智能业务,然后触发智能网一号通,同振11位手机码号至无线侧网络接续。③方案评价:优点:a.在HLR直接签约被叫智能业务即可触发一号通业务,所有无线码号都基于智能网平台,便于统一管理。b.号码资源能有效利用,在无线固话的模式下,号码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缺点:a.在安全上,一旦智能网出现故障将影响所有无线固话被叫接续。b.一号通业务只能解决被叫码号转换问题,对主叫无效。

2.3 “一号双机”实现方案①方案描述: 一号双机业务就是指一个电话用户(可以是有线用户,也可以是PCS用户),可以任意指定另外一个电话作为自己的伴侣电话,当有用户呼入时,两部电话同时振铃,任何一部摘机,另外一部电话停止振铃。伴侣话机可以是有线用户、GSM用户、CDMA用户、PCS用户。②呼叫流程:无线固话号码做被叫时,固网汇接局将被叫号码上移至HLR分析后,查询用户属性登记一号双机业务并激活伴侣号码为对应的移动码号,即发起对移动码号的呼叫至无线侧网络接续。③方案评价:优点:a.固网侧交换机直接在HLR上制作数据,不需触发后台智能业务即可呼叫对应的移动码号。b.此业务属于固网多年开展的既有业务,在技术实现上已具有一定经验。缺点:a.只有部分厂家生产的HLR系统具备此项功能。在技术方案上无法全网统一。b.和一号通业务类似,只能实现被叫的码号转换,对主叫无效。

2.4 HLR号码翻译实现方案①方案描述:随着固网智能化的普及,固网运营商均引入综合HLR设备将交换机的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交换机的用户都具有两个号码,一个是物理号码,一个是逻辑号码。本方案就是指,把固网号码当做逻辑号码,移动号码当做物理号码在交换机和HLR上进行放号,那么通过HLR号码翻译功能来实现转换。②呼叫流程:无线固话做主叫时,无线侧网络互连中继送至固网汇接局的11位移动主叫,固网汇接局将其送入HLR分析,直接在HLR将主叫变换成固网号码,同时做甄别将其用户属性由国内有效变成市话。无线固话做被叫时,固网汇接局也同样将被叫号码送入HLR分析,直接将固定码号翻译成移动码号,送至无线侧网络进行接续。③方案评价:优点:a.利用HLR直接进行主被叫的码号翻译,在流程上非常清晰、简洁。b.无线固话可以使用HLR上的签约智能业务。3、码号资源可以有效利用,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缺点:a.对移动的码号进行放号的用户数据过程相对复杂。b.在HLR上对既有物理码号资源规划等数据需要重新改动。

3方案的特点归纳

①交换机号码变换 和HLR号码翻译方案都可以对主被叫码号进行转换传递,适合运营商在自营无线固话模式下,主被叫都只显示运营商码号的市场推广,只是前者有号段资源的对应性、有较大局限,不能满足较为复杂的市场需求。后者对现网数据有较大改动存在一定风险。②一号通和一号双机方案都只能对被叫进行码号转换,适合运营商的在无线固话的模式下,固定码号和移动码号同时并存的市场推广,只是前者必须占用智能网后台资源,而后者只能在中兴的HLR上实现。

4进一步发展的技术探讨

①IMS技术的引入:IMS是IP多媒体系统,目前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②从目前国内电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不同体制的网络必然走向逐步演进融合,网络核心层管理平台既是固定网络的控制中心也是无线网络的控制中心。在融合的网络架构,对下一步无线固话的发展和技术实现上都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6)

关键词 高校;智库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50-03

当今世界呈现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政府复杂决策的实现须依赖多种资源配置和大数据信息的融合分析。高校智库作为我国智库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拥有的学科背景、人才资源、研究手段、基础条件、成果推广等多个方面考量,均具有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其积极参与和效能发挥有利于政府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力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高校智库首先具有智库的“四大”特性[ 1 ]:即独立性、非营利性、现实性和政治性,其相对独立性发轫于学术自由的传统;非营利性则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拓展;现实性指问题导向的实务研究;政治性指受政治因素影响服务国家战略。高校智库除了具有智库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教育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特征[ 2 ],即教育性是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本质;专业性是高校学科互动与科学研究的优势;公正性指现代教育对客观公正历来的追求。

据统计,我国高校智库约为700个,主要集中在“211工程”及“985工程”高校,700家高校智库占2 59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27%。高校智库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社科力量,包括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入选者、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以及大规模的研究生队伍。在中国排名前10的智库中,高校智库有3所;在排名前20的智库中,高校智库占到20%。因此,高校智库建设呈现繁荣局面,凭借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不够明晰

高校智库建设在总体上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有的高校混淆了传统科研基地和智库之间在角色定位、运行机制和成果实施等方面的差异,不切实际地“转型”以追求形式创新。有的高校单纯跟踪热点,脱离自身实际特点,跟风建设智库,同质化、同题化倾向严重。这造成了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了高校智库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有的高校管理者和科研人员虽然紧跟形势开展智库研究,但缺乏资政议政的意识,仅仅出于“象牙塔”情结,热衷于理论基础研究,陷入“偏学术研究”的误区,与社会实践不能有效衔接,甚至严重脱节。有的高校科研人员在智库研究方面,对政府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政府管理者的本位思考和问题导向意识,对决策者的思想动态和决策过程不了解,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纸上谈兵、教条式地开展学理研究,导致研究成果学术性强,或者是低水平的观点重复,缺乏可操作性和真正的创新亮点。

此外,高校与政府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真实需求,拿不到一手资料,造成了数据分析和论断的偏差。另外,高校缺乏畅通的成果转化渠道和资政途剑即使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也往往被束之高阁,难以真正转化为政府决策。

1.2 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高校智库的科研经费很大部分源于政府,具有不同程度的官方属性,但不同智库在资源配置、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不均衡性差异较大,有的高校智库只有政府冠名,但没有政府长期的稳定性经费投入,影响科研人员投入的积极性,造成智库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大部分高校智库依托学院建设,没有相对独立运行,也没有专拨经费,对智库科研人员的评价指标采用的是和高校教师“唯学术论”标准,以项目、经费、论著、专利、获奖为重要指标,智库科研人员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在评价指标中权重较小,缺乏对政策与战略性研究科学、灵活的考核机制,导致智库科研人员要顾及职称评聘等现实问题,难以心无旁骛地从事智库研究。高校智库在人员聘用上单纯依托学院教师“双肩挑”,未能实行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把政府管理人员和社会资深人士纳入研究队伍。有的智库承接企业横向委托课题不足,难以保证持续的经费投入,运行效果欠佳。

1.3 高校智库的成果产出不够突出

高校智库一般以向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建议等作为成果产出形式,具体以“成果要报”或“内参”等作为载体,通过内部呈送途径进入决策部门,反馈形式也多以权威决策者“批示”等形式实现其成果价值。

一方面,即使高校科研工作者承担了大量委托课题,或应用性招标类项目,但由于在问题导向的把握不足和应用实践的深入不够,真正能够得到决策部门采纳和直接实施的成果很少,导致投入产出比偏低。

另一方面,这种决策过程通过高校人员研究、内部渠道呈送、专业部门审议,形成的研究成果艰涩难懂、专业性强,基层公众难以领会,同时因为没有通过公开的网络、影视、音响、出版物、报刊等纸质和电子媒介,直观地向广大受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推广宣传政策,从而使研究成果的社会认知度和舆论影响力难以提升。

2 高校智库建设发展路径要实现“三个转变”

2.1 实现从“宽泛”到“专业”的转变

目前,有些高校的智库建设片面追求面上繁荣和建设的数量,有的研究基地再挂个牌子就成了智库,偏离基础学科的本源,生硬转型向单纯的现实研究,本末倒置,既无法对现实问题形成实践指导,又动摇了原有学术基础;有的高校没有利用已有的基础研究优势和实际把握现实的领域提升研究质量,而是什么热就跟风做什么,造成同质化的弊端。以上现象,导致高校智库建设貌似方向“宽泛”,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但专业水平大打折扣。

当前社会问题多样复杂,智库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关注所有社会问题,必须做好规划,有所取舍,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实现差异化发展。如美国的兰德公司聚焦军事和国防发展领域;布鲁金斯学会关注中东问题研究;胡佛研究所侧重美俄关系和东欧问题研究;英国的亚当・斯密研究所重视市场经济;法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凝视欧盟成员关系的研究。新型高校智库必须抛弃“万金油”的宽泛研究想法,聚焦方向,持续发力,才能在专业领域内做好政策建议。

此外,高校智库的“专业性”体现在要依托自身多学科融合的综合优势,基于开放视角和多源异构信息耦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决策者对科学决策的需求本源上是对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

如“雾霾治理”问题,涉及环境、化工和能源等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与产业规划、法律维权、行政管理和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密切关联,这就需要学科交叉开展研究。

又如“南海问题”研究,一要边疆史地、海洋科学提供史料支撑,二要信息计算、地理遥感提供科学数据,三要法学、传播学等做好发声,建立对话,才能构建起南海研究多学科协同创新体。总之,高校智库要把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技术性、科学性和规律性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适性、思辨性、人文性和通性相融合,突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各自的局限性,理性制定出普适性实施方案。

2.2 实现从“虚拟”到“实体”的转变

目前国内高校智库基本上都是虚体运行,主要挂靠在高校二级单位,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和人员编制,责任和义务也很难明确,智库与原来的教学科研组织分工模糊,定位不清,考核评价标准没有差异,这样的研究机构只是具备了部分智库功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库。

参照国外高校智库的运行模式,国内高校智库应突破体制约束,大胆探索机制创新,把智库从“虚拟”做到“实体”,可考虑和二级单位平行设立实体智库,配备固定人员编制和稳定的运行经费,智库争取到的项目研究经费少缴或免缴管理费,盈余用于智库后续发展或成果激励。同时,高校智库应在人员聘用上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模式,实行高校教师、政府官员互聘的“旋转门”制度,适度保持固定人员,通过横向委托、参与申报、有偿转让等形式,联合校内外“流动”研究队伍开展合作,对固定人员的薪酬根据个人能力和声望一人一议并对其产出的高质量成果另行奖励,对其考核评价与职称晋升侧重决策成果的质量、层次和影响力,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有所差别,但同时要根据设定周期内的整体工作,对固定人员进行后评价,以决定其是否适合继续在智库工作,从而使智库真正做到“开放流动”。

此外,高校应与行业、区域主管部门积极合作,发挥行业、区域影响力,例如工信部高校依托工信部成立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行业内推动新一代通讯、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硬件”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可以在“工信融合”“工业文化”“军民融合”等方向设立智库,在产业布局、行业立法、标准制定、体系完善等方面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彰显特色。也可考虑发挥高校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的校外研究院的“窗口”作用,在关键技术攻关、服务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合作的基础上赋予其智库的新功能,高校智库主动与企业开展协同合作,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进而形成自身品牌,同时企业通过购买高校的智力成果,为智库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是高校智库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条件。

2.3 实现从“资议”到“外宣”的转变

高校智库在建设初期阶段为政府部门决策建议的过程呈现为“资政”和“议政”两个层面。

其中,“资政”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服务型”,即行业、地方高校根据行业、区域决策部门的需求,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依托自身的知识融合、学科交叉、人才丰富的优势,为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实务性研究,现实性、操作性强,但受决策部门的影响较大。“议政”可以更多地理解为“对话型”,即在人文社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校,在为决策部门提供现实问题解答的同时,更多的基于文化的深厚积淀,根据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演变过程,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在实践到理论的凝练上“高屋建瓴”,从而提出有震撼力的时代性、标志性话语,并善于与决策部门进行对话,使得决策建议更加客观和理性。

但观察国内政策研究的实际情况,由于高校智库承担任务多来自于行政部门,行政权力过早或过度介入政策研究过程,限定了智库的研究思路,同时智库本身对研究成果获领导批示或部门采纳的过度强调,使得高校智库在“资政议政”方面更多是对既定政策的解读和论证,治理形态难以产生“独立见解”[ 3 ]。

因此,高校智库要创新决策研究的产品形式,通过决策、学术报告、专家访谈、科普活动及网络媒介等形式对外传播,实现从“资议”到“外宣”的拓展,凭借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向上将大众尤其是边缘人群的利益纳入到政策制定的方案中,向下以民众解读政策的形成、实施和评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政府委托关系与公众市场关系的制衡,形成“政府―智库―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智库产品的竞出机制[ 4 ],推动决策部门主动采购智库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凌,等.智库产业[M].北京:三联书店,2012:2.

[2]全守杰,王运来.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6(1):38-42.

固定资产智能管理篇(7)

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现状与问题

失业保险是五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失业保险作为社会安全网的重要保护屏障,能够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失业保险的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但这一制度却在我国遭到了忽视。具体来看,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

1.1 覆盖范围较小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只覆盖稳定就业人员,没有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但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失业风险是最大的,他们是最需要失业保险的群体;

1.2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失业保险费率制度,这一制度缺乏差异性和激励性,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面临的失业风险迥异,承担的失业风险成本不同,受益机会也不同,但却要承担同样的失业保险费率,继而损害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

1.3 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多

由于较高的失业保险缴费率,导致失业保险基金总额相对较大,但由于失业保险的给付水平较低,导致失业保险用于保障失业群体权益力度不足,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剩,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失业保险基金之所以结余过多,根本症结在于政府的管理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政府直接管理,第二种是政府间接管理,第三种是民营化管理。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间接管理和民营化管理为主,与之相比,我国主要以政府直接管理为主。政府直接管理缺乏竞争,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导致失业保险基金利用率不高,效率低下。

值得关注的是,智利的失业保险管理采取民营化管理模式,国家委托专业的私营公司(AFC)管理失业保险基金,而政府只负责监督审查。这种民营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失业保险基金的智利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2 智利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智利失业保险制度始建于1937年,具体来看,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雇主或雇员缴费的失业保险制度,第二个阶段为依靠政府出资的失业救助制度,第三个阶段即现行的制度是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 智利此前实行的传统失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严重的问题,存在引发道德风险问题,而且为劳动力提供的有效保护有限。2002年起,新型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 (UISAs)开始在智利运行,智利在新制度中为失业保险建立了个人账户。

此外,以团结基金(Solidarity Fund),即统筹账户作为补充。团结基金的提取是有限制的,雇员只有在个人账户基金不足的情况下才能够通过申请进行提取。由此可见,智利的失业保险制度与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一个相似点,即都实行统账结合模式。但我国养老保险以社会统筹为主,个人账户为辅;而智利失业保险制度则是以个人账户为主,统筹部分只起补充作用。

2.1 在基金筹资来源方面

团结基金相当一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除此之外,大部分个人账户资金来源主要是雇主缴费和雇员缴费,缴费比例随着雇员差异而不同。

根据期限对雇员进行划分,可以将雇员划分为无固定期限和有固定期限两类,从比例来看,大约60%的雇员是无固定期限雇员,无固定期限雇员缴费占上一年度月均工资的0.6%,雇主缴费为职工上一年月均工资的2.4%,其中1.6%进入个人账户,0.8%存入团结基金。另一方面,固定期限雇员无需缴费,雇主缴费占职工上一年度月均工资的3%,其中2.8%进入个人账户,0.2%进入团结基金。

智利失业保险制度根据雇员劳动合同性质的不同,对雇主设置不同的缴费比例,这种制度设计主要还是为了鼓励企业与雇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智利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除了雇主、雇员的缴费外,还包括政府每年向团结基金投入的1200万美元左右的财政转移支付。

2.2 在基金管理机构方面

失业基金管理人(AFC)统管智利失业保险基金的筹资、运营和支付事宜,而失业基金管理人管理权主要通过政府的公开竞标形式获得。

从管理内容来看,失业基金管理人主要管理个人账户和团结基金缴费征收、投资运营和待遇发放。智利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有所差异,虽然管理机构同样是7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s),但这7家公司内部的管理关系是不一样的,养老金管理时,7家公司是竞争关系,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7家公司之间是共同和合作管理的关系,从而减少了为争夺客户付出的营销宣传费用,降低了运营成本。

2.3 在基金投资运营方面

智利失业保险基金分为个人账户基金和团结基金,这两者的投资组合并不相同。由于失业保险待遇给付以个人账户为主,因此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以安全稳妥为原则,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组合;而团结基金作为补充,更重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它的投资渠道更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具体来说,个人账户基金允许用于国内固定收益资产投资、国内金融中介投资和国外固定收益资产投资;而团结基金还被允许投资于国内外的股票。

根据AFC2014年的年报,2014年失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实际投资收益率为4.89%,团结基金投资收益率为7.12%,两者平均投资收益率为6.30%,而与之相比,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多年不足2%。可见在智利失业保险基金民营化管理模式下,基金投资渠道多样化,实行高效率运作,投资收益率往往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2.4 在失业待遇的给付方面

智利的失业保险设置了1个月的等待期。雇员对账户缴费累计额以及持续缴费时间决定了他可以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但失业保险金待遇领取期限最长为5个月,待遇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当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失业保险待遇即停止发放。在雇员退休时,可以提取个人账户基金全部余额;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雇员如果在退休前就死亡,其个账基金让能由其继承人继承。

在特别规定方面,智利失业保险制度对团结基金的给付条件设置了严苛的要求:对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来说,只有失业前连续缴费满足12个月及以上且被企业以非正当原因辞退者,在个人账户基金给付不足时才有申请领取团结基金的资格。团结基金的领取期限也有5个月的上限限制。

3 智利失业保险金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对我国 的启示

3.1 智利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具有的优点

第一,采取缴费形式筹集失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有强制储蓄性质。

第二,再就业激励强。个人享有的失业保险待遇即失业金的工资替代率随失业期延长而递减,且设置最高失业保险待遇和最长失业保险领取期限,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寻找工作,再次就业。

第三,实行个人账户为主的待遇给付模式,减少道德风险。由于个人账户基金为个人私有,失业后首先从个人账户提取基金进行失业保险待遇给付,只有在个人账户不足时才能申领团结基金,从而将雇员的失业成本内化于个人,即失业保险待遇率先从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里出,是用雇员在职时工资的缴费来解决其失业时的生活来源问题,带有自我保障的性质,更强调雇员个人的责任,减少雇员为获取失业保险金待遇而故意辞职的道德风险。

第四,统账结合,当雇员个人账户基金不足时,通过团结基金的补充作用,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收入保护。

第五,失业保险基金由失业基金管理人一家公司集中统一管理,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其运营成本会降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效应。

3.2 智利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具有的缺点

第一,失业保险待遇递减机制,可能导致后期失业金替代率过低,无法维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水准。

第二,失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多样化,在提高了投资收益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基金投资运营面临的风险,使得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在遇到经济危机或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团结基金收益率甚至可能为负。

第三,失业保险待遇给付以个人账户为主,团结基金为辅,作为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和互助共济作用减弱。

第四,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权由失业基金管理人垄断,缺乏竞争,可能造成基金流失。

3.3 改进措施

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借鉴智利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基本经验基础上,充分汲取其教训,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

第一,缩短失业保险一般待遇期限。我国失业保险领取期限过长,领取资格太严苛。因此我国应该适当放松领取资格,同时缩短失业保险一般领取期限,并学习智利,将失业保险领取期限和失业率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