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7:27:40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

一、“假说”运用的简单方法

“假说”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未知事物或运动规律的预测性解释。“假说”的科研作用,在于它立足已知,探索未知。从现有知识和理论出发,建立与未知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当授予学生“假说”运用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科研环节与方法,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过程,学会发散思维、整体思维,继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假说”的研究方法大体经历如下几个步骤:“假说的孕育”“假说的提出”“假说的验证”“形成的结论”。

例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请设计一组实验,证明铁在潮湿空气里的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实验,画出简图),现象和结论用文字表述。

根据铁与潮湿空气接触这一特定信息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放置于潮湿处的铁器易生锈,而干燥的铁器则不易生锈;表面涂了油漆的铁器不生锈,不涂油漆的铁器在空气中则不易生锈……,鼓励学生思维由一点向外辐射,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想象,大胆提出各种新颖的猜想和实验方案。这就是“假说”运作的第一道程序――“假说的孕育”。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综合提出关于铁生锈的3个猜想:①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锈;②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而生锈;③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上述猜想,做如下逻辑推论:若猜想①成立,则铁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生锈;若猜想②成立,则铁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时能生锈;若猜想③成立,则铁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才能生锈。

该阶段是“假说的提出”,随后是“假说的验证”。根据上述3种猜想引发的3个“假说”,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集思广议设计出既简单又符合要求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实验装置,见图1。

静置3~5天,观察各试管中铁钉表面,其中A,B所置铁钉无明显变化,C管中铁钉表面覆盖一层褐色铁锈。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与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学教学中引入“假说”方法,其深层次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主动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思维活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总结出规律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例2,钠置于CuSO4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①CuSO4+2Na == Na2SO4+Cu

②CuSO4+2NaOH == Cu(OH)2+Na2SO4

③Na+2H2O == 2NaOH+H2

④Cu(OH)2 == CuO+H2O

A.①B.①④C.④D.②③

这是一道设计独特的试题,争议焦点在于反应生成的Cu(OH)2在水溶液中能否分解?

处理方法有两种:其一由教师作出定性的回答;其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假说的方法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前者虽省时省事,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倘若选择后者,将如何操作?

(1)“假说的孕育”:指导学生查阅高一化学课本知识:金属钠的熔点较低(97.81℃);钠与水的置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热促使固态的钠熔为液态的银白色小球;查化学手册Cu(OH)2相关数据,得知Cu(OH)2的热稳定性低,一般受热至70℃~90℃,即可分解为黑色难溶性的CuO和H2O。

(2)“假说的提出”: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大胆猜想:反应生成的Cu(OH)2在水溶液中能分解。

(3)“假说的验证”:让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钠浮在液面上,剧烈与水反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钠迅速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局部变黑;银白色小球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4)“结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反应④是可以发生的。故,该试题正确选项应为A。

二、运用“假说”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假说的孕育。提出问题,确立研究的课题方向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规定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是进行实验探究的首要步骤,一般是试题所赋予的问题。来源于:①对教材实验片段的深入分析;②在实验或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困惑。原创题设计时,问题的设计难度应适宜、预设回答的范围要明确。探究性实验的问题不要设计得过于繁杂或开放,尽量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达到培养学生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科学探究方法或能力即可。此外预计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有可行性。充分估计到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生活经验不很丰富,思维模式尚处于转型期,可能对于某些化学现象尚不具备解决的能力。

2.“假说的提出”。科学猜想不是“胡乱猜”,它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加以支持,为了避免“放养式”的猜想,引导学生科学猜想,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素材,逐步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和联想进行有根据的猜想。鼓励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猜想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假说的验证”。验证猜想,可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多种探究方法来找到正确的结论,其中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形式,也是实验探究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序之一,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开放式的实验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方法,能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的知识。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2)

一、激发兴趣,张扬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识字兴趣是识字能力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识字能力的萌芽阶段。真正的兴趣能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力,能成功地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自制力差,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分钟左右。依据这样的身心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避难而易,让学生先借助汉语拼音读生字的字音,这时他们就会想,这个宇会读了,又该怎么写呢?此时教师要巩固并提高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对生字的学习欲望,并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学生会因此而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心,享受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二、渗透规律,探究方法

汉字是一个严密而丰富的整体,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文字之一,它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意,因意而音,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的规律。教学时,在有意无意间渗透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选择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核心。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必备的化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抓实化学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亲自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简单总结概括如下:

一、通过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通过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分析,形式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分工明确,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便于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形成实验报告。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让各组自行设计组装一套装置,并推荐一名同学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教师做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问题,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协调发展。所以,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而是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到实验改进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用 5% 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产生氧气”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能观察到小木条复燃,而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往往看不到小木条复燃,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的原因进行合理猜想。同学们猜想出如下原因:因为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太稀? 氧气中有大量水蒸气? 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分别浓度为 10%、15%、20% 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另一组仍用 5% 的过氧化氢溶液但加长导管,让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原因都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合理改进。方案一:使用 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尽量减少水分蒸发,加热温度不要太高,有大量气泡冒出时,立刻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方案二:把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两种方案的实验现象都非常明显,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演示实验,更应该突出学生的分组实验。从苏教版化学学科教材编写的特点看,教材中设计大量的必做实验并通过分组实验完成,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分组实验活动,将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装置等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学会气体的检验。以此为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并提出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及探索“怎么做”等问题,让抽象的化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四、将课内实验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4)

一、激发问题意识,夯实自主探究的基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自主探究的基础。数学探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在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上下大力气。

1.揭示知识背景,激发数学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善于广泛地收集资料,揭示知识背景。比如在数与代数部分,教师可以穿插介绍代数及代数语言的历史,并将促成代数兴起与发展的重要人物和有关史迹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正负数和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与方程及其解法有关的材料(如《九章算术》、秦九韶法)、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等内容。又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通过以下线索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介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如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等)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介绍机器证明的有关内容及我国数学家的突出贡献;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如π值精确计算已经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等等。此外,在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概率论的起源、掷硬币试验、布丰(Buffon)投针问题与几何概率等历史事实,使学生对人类把握随机现象的历程有一个了解,对于学生的数学探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创设数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数学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能够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引领新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激发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引导学生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重要的数学工具时,我提出:“你记得在电影院是怎样找座位的?”等等,利用这些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直角坐标系”的迹象。当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时,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竟然蕴涵着许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实践表明,数学的探究活动需要深入钻研的集中力和随时反思调整的矫正力。因此,要培养数学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重视学法指导,从一些简单易行的自主活动着手,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1.紧扣学习环节,养成认真探究的习惯。

我们要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一是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在方法上,教师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二是对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着重处理好“听”与“思”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教师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此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指导学生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以及指导学生与他人、与老师交流、合作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排除外界干扰,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从学会到会学,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达到领悟的境界。

2.鼓励独立思考,养成自觉探究的习惯。

学生学会数学探究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在学法指导中,首先,教师要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然而,由于独立思考问题是学生自我控制的内隐过程,教师只能通过观察其外在表现,大概推测和评估思考过程的情况,这样做出的诊断性分析和矫正措施难免会缺少针对性,这就更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比如对学生自己编制、提出的问题应以肯定、褒扬为主;比如善待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的“非标准思路”,容忍其不同于常规的、出乎意料的思考方式(包括对问题的独特思路、奇思怪想、甚至一些幼稚、荒诞的念头),等等。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升思维品质。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致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必须学会对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问题的形成,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比如讲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变换成菱形、正方形。接着鼓励他们自己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性质,然后进行书面或口头的归纳总结。还有其他许多问题,比如圆的垂径定理、切割线定理等,都可以设计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从而养成对任何一个数学知识或问题都能自觉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为提高数学探究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开展课堂探究,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堂探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注重数学体验,鼓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探究首先要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努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

2.优化呈现形式,促使学生探究有的放矢。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探究式课题”(12课题),并给出了教学目标。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前期调查

笔者以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各年级分层抽样的方式)和数据分析,笔者将高中生探究学习的现状归纳如下:

1.学生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

在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只占21.6%,认为无所谓的占55.1%,而有23.3%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Www.lw881.com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仅占17.8%,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占72.3%,还有9.9%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年级越高,探究学习开展的越少

本来,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探究能力都相应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应该更可以进行探究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一年级中,教师在一学期中还会专门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高二、高三由于分别要应付会考和高考,课堂教学中专门的探究性活动就不再安排,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讲题目,分析试卷。而在课外。高一学生中,有25.3%的学生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而高二,高三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6%和6.8%。

3.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

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调查发现,能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同学只有32.3%,认为能收集到有用信息的占25.8%。能对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加以合理归类,分析提炼的同学占23.5%。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就一些探究式问题去请教老师时,老师或是敷衍了事,或是告诉学生不要深钻,还是多做几个与考试有关的题目。更不用说在探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了。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地对探究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结果分析

1.数学课堂缺乏真正的探究学习活动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做的是听讲,记忆,模仿,机械的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2.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较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的开展,探究学习也已被广大师生所熟知。可相应的教材改革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适合开展探究学习的教材更是不多,不少数学教材还是太注重形式化。

3.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师生和家长都特别关注数学成绩,为了所谓的决战高考成功,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书上的内容远远不够,还得加入许多参考书中的知识、技巧、方法。这样,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加重,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机械的记忆、模仿、练习,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学习、探索的空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这么重的教学任务,教师会引导学生开展“费时又费力”的探究性学习吗?久而久之,教师愿灌,学生愿受,师生的探究激情都消失殆尽,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

三、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对策及实践

我们数学教研组从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有计划地进行了教学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期成果,教研成果获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校本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学习从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接受学习方式,以趣引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在“分期付款买房”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做市场调查、访谈、上网查资料等,从而建立数列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我们在进行“三棱锥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查金字塔的资料;到图书馆查相关图书资料等。),再教给学生分析信息的方法,最后由学生探究出三棱锥的有关性质。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研究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中,面数f、棱数e、顶点数v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容易得出v+f=e+2的关系。我们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要求各组在一周内,利用互联网或阅读与数学家欧拉有关的科普文章,探索出“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完整证明过程,最后由各小组长作交流发言,通过对比,探索出比较好的证明方法。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评价的思考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 小学生 探究能力 活力课堂

在新课程自由、崭新的天空下,教师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新知,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从教师“教”的中心转移到学生“学”的中心,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指出: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在教学中,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会提问,我们感到欣喜,我们为他高兴;学着做一个伯乐,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机械地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易于理解,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对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活泼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新、活”上动脑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改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发展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力;改变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创新,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过去那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发挥,应该学生说的学生不敢说、不会说。因此,教师要摒弃抱着书本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可感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课堂教学富有新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更生动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做到寓教于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想说、敢说、会说,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自由、积极的言论氛围,在教师引导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想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7)

唐  燕

(金坛市薛埠中学,江苏  常州  213245)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课标改革后,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且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应当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和思维。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待教师能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设计各种探究活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措施,加强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掌控着课堂的节奏与教学时间,教师占有着数学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学生作为被动承受教师教授知识的客体,只是知识的求学者,并以教师为中心,被动的去学习,通过教师的课堂教授来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许多数学教师为了赶超进度,抓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采取题海战术,安排大量的数学题给学生,但是有的数学题已经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知识范围结构,许多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机械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仅仅只是为了做题而去学习。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各方面:⑴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缺乏创新。⑵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太笼统,不具针对性。大多初中数学教师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程序,长期的发展下去,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听课效率及教学质量。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却缺乏相应的引导与启发,致使学生无法及时的消化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而只是机械、被动的紧跟教师的步伐,导致学生缺乏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⑷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往往难度很大,学生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序进行[1]。

二、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存在,而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教学时除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判断、感受以及观察等能力,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的向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自主的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2]。

如,在进行正方体平面图的教学时,数学教师单纯的讲解或演示,学生思维得不到扩展,仍无法理解其展开的平面图数量,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当学生的向导,让其自己动手做一个正方体,再将它展开,如此反复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创设初中数学学习的环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问题是数学教学的载体,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需注意把握好问题的价值及层次。如在进行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同学生周围有什么东西是圆的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或椭圆呢?再比如,讲解圆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陀螺是什么图形?同学们有谁玩过陀螺?等问题层层递进,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能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环境的创设,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归纳和探索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物体,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关键,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推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课堂才会变得有趣,充满激情。同时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课堂教学情景的创建,使得数学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呆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3]。

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将学生按照不同的8 行6列排的排序方式坐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问答,如,我找某某同学,但假设我不认识它,请哪位同学们将他的位置告诉我?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会反思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一种思想方法的渗透。目的使学生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是自身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而不是呆板的照抄照搬。其次,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逆向思维。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另外,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即学会举一反三。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题目中丰富内涵的挖掘。如教师课后设计专题探究活动,或加大对一题多解、原题变式等作业的布置,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中的奥秘,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定祥.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07(0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