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16:11:41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问题;建构;分享;反思

1.问题解决与能力提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并不是只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我们也认识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乐趣提高的过程。

2.问题解决教学流程

(1)问题

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学生动手搭建、探索因果的天生能力,以及他们在问题解决中进行探索的天资,以此作为建立认知世界的理想途径,将学生创造与有效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教师根据自己选定的活动主题,以问题为起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面临一个开放式的挑战或任务,将自己置身于问题解决方案寻找者的角色。在此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他们开始动手之前探索各种想法。他们的好奇心被唤醒,挑战就在他们可解决的范围内,即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此阶段教师的价值是基于学生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构建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通路,课堂所要经历的,就是源源不断的自由、热情、智慧与能量所迸发的激动人心的过程。

网络在线模拟行车

(2)建构

每一个课外探究性实验学习任务都有建构活动,当学生建构现实或虚拟世界中的物体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建构知识。在建构阶段,我们主张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学生乐在其中,可以用教具和计算机程序来建构真实、有意义的物体,由此试验和体验物体的因果关系,观察事与物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了“涉身认知”的机会,当学生在使用身体,尤其是双手时,大脑的高级思维潜能被激发,认知过程更具创造性,这对有效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3)分享

建构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施与探索中大胆假设、独立验证,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独立建构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以互学或小组方式,在竞赛、游戏、实验等活动中进行目标任务的讨论、构思、设计、实施、探索,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彼此的想法、策略乃至最后的成果,即分享阶段。分享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案,必要时,优化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允许学生回到建构阶段获取更多的知识。

(4)反思

反思是让学生从分享中拥有回顾与反思自我知识建构过程的机会,从而使得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更加贴近事物的实质。反思阶段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往往和分享过程相伴而生,通过汲取别人好的做法、观点,自我调整自己的建构过程。反思常常发生在学生回顾、描述建构阶段经历的时候,并自觉的完成。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们获得知识的经历。学生通过思考、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生沟通、分享建构成果等活动,对遇到的问题有更深的探究,加深理解和巩固建构的知识,并把这些转换为能够和他人交流的、能够应用到其他情境中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们通过方案分享与反思,重新思考,对初始方案进行优化升级。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不同方面的差异,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的设置。

3.小结

在中学课外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问题、建构、分享、反思”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注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和自我建构,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学习、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是对中学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天容等主编.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李志刚等主编.课堂风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张卫星.“目标导向教学单”设计与应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7

[4]张训生.大学物理实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6-221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3)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03年9月~2004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04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04年9月~2006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06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06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4)

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发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断询问“为什么”,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新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说得更精辟且形象:教学应“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简言之,培养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呢?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始是知识探索型学习,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社会阅历较丰富后,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分三步进行(前两步为第一层次,第三步为第二层次,才是综合性课题研究):

一、从教材切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的研究思维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遵循大纲、教材,但又不拘泥于大纲、教材”的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地加深、加宽,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如:在讲复数的概念的引入时,告诉学生数的发展是由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和解方程的需要推动的,是科学实际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然后让学生解方程:x3-1=0。学生一定会说无解或无实数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无解”和“无实数解”的区别,要学生探讨是不是有新的方式?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探求及讨论发现此方程有解但不是实数,教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学生往往会感觉困难,教师就要问学生为什么困难?学生会说无法求,教师要求学生探求一个新的方式出来解决。

通过问题的层层揭示,并通过联系数的开方知识、解方程知识等手段来突破难点。这一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研究之中,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上面这节课对要求学生解方程:x3-1=0。这样处理能再次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在数学研究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后教师可以再布置几个探究性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探究方法和思路,拓展和活跃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这样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渗透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数学知识探索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用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让学生置于探索和研究的气氛之中,亲身参与研究,体会知识及规律的探索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研究性讨论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

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等。

对于这些课题,在学生通过第一步的课本中探究切入点的教学后,在体验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准备逐步进行。比如,最近我们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研究活动。在学生学过多面体的概念后,布置了《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课题研究。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指导阶段

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一般过程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布置课题。需时一节课。课前争取班主任配合,进行动员,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设计、研究阶段

让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各种多面体(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原子结构分析),动手进行实验,记下数据,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利用课余时间,则需时约半个多月。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3.交流、评价和论证阶段

将学生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师生中传阅,在此基础上,对每份报告写出评价结论,同时归纳学生研究报告中的方法和结果,归类成组。以组为单位,进一步修改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最后汇编成册,人手一份;或者以出墙报、办展版、编刊物等方式展示学生开展活动的成果。强调学生重在参与,学生的研究结果都要加以肯定,避免挫伤他们的激情,让学生有研究成功的感受,增强研究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综合研究性探索。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选好课题。对于自选课题,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有效地进行。引导他们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社区中及校园内引发的问题、社会热点的问题、科学前沿的问题、即兴所思的问题等中去选取课题。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设计一份产品、改进一种工艺、改革一项方案,也可以策划一次活动、进行一项调查、讨论一项成果。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5)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年9月~20*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年9月~20*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年6月~20*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了出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定位与设计,构成了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基调。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课程资源是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逻辑基础。

作为研究性课程中的化学课程学习资源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问题性

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多为适合学习者学习和探究的某个小问题或小专题,这个小问题或小专题既可是科技类的,也可是人文类的;既可以源于自然领域,也可以源于社会领域或人自身的领域;既可是单科性的,也可是跨学科式的;既可以偏重学术性、理解性、思辨性,也可以偏重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课程中的问题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或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中产生的,而研究性课程中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化学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与表达形式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2.开放性

研究性课程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的、统一的东西,而是根据学习者本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的资源条件而确定的。第二,研究性课程所要研究的问题多是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不确定性,问题的答案常常是多元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

化学课程资源的内容具有以化学学科为中心,向社会、生活、科研前沿发散的特点,资源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能够获取各种信息,保证探究顺利进行。

3.现实性

研究性课程中,学习者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尽管也有一些属于学术性、理论性、思辨性的问题,但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内容相比,它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地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生活性、社会性与实践性。

4.学科性

化学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学科性,是为化学课程的实施服

务的。

5.形成性

研究性课程不是现成的,不是由专家学者已经编制好、组织好的知识体系,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被揭示、被展开、被形成的产物。在这里,师生既是课程的开发者、编制者,也是课程的学习者与探究者。

化学是实践科学,也是中心科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拓展化学教学时间,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深入到真实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境中,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深入地学习化学。

二、化学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尝试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然承受着高考所带来的压力。如何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合理地引领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并且使研究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使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真正融合起来,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研究性课题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学生从中选择,其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意愿和兴趣,其中必然存在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主动探究愿望相左的问题;其二,这些选题和教师本身所任教的学科有一定的差异,先不说教师本身对该选题所涉及的知识有多深入的了解,单说学生对教师在知识领域的信任度是来自于教师任教的学科及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偏离了这一点的学生选题是盲目的,完成度也可想而知了。如,有些年纪偏大的教师脱离本身的任教学科,选择了“动漫”类话题的课题。该课题的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无从了解,无从信任,完全处在完全被动的研究状态,这样的课题组在起点上是茫然的。

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我在本届高一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探索。

我的尝试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

课堂教学是集体性活动,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认知冲突,而恰恰就是这些认知冲突会引起师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愿望;并且在我们的教材中,常常隐含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很好的质疑和研究的素材。将这些认知冲突和隐含问题转化为研究性课题,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愿望,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并且在学生自主解决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引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案例1

高一上学期,在进行“溴和碘”的教学时,学生发现溴在水和四氯化碳溶液中颜色基本相同,但碘却截然不同。当时我没有急于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溴在水和四氯化碳中发生了相同的变化,而碘不同;有的同学认为溴和碘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变化是相同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过……

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我进行了相应的引导:第一种观点,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第二种观点,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寻求知识的支撑。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主组织了相应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分工,自主地开展活动,交流各自的所得,讨论和设计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了相关知识,收获了经验,然后我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教室白板进行研究展示与交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分担任务,共享成果,相互评价,共同激励,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为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领学生对卤素单质的性质和生活中的利用进行了学习,确立了一些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组织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将前一次的实践经验应用在新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中。

课题如下:

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

加碘食盐中,为什么不选用KI,而选用具有氧化性的KIO3?如何检测?

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含氟牙膏的防蛀原理;牙膏中含有少量的氟化物和碳酸盐等物质,能用化学方法检测到吗?

含氯消毒剂的消毒原理;如何使消毒剂具有缓释效应?

通过卤素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卤素性质及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同时,两个教学班通过这两次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已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自主研究性学习小组。

案例2

高一下学期,在第五章《评说“硫”、“氮”的功过》教学中,涉及环境保护的知识,结合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一节话题讨论课——“我们身边的环境与环境保护”。

课堂上,我通过教室白板,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存的城市——上海的优美环境,以及环境被破坏的相关照片;利用动画资源向学生演示了自然界中的硫、氮的循环。而后请学生讨论分析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原因,倡议学生为保护身边的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保护环境、整治环境出一份力。

课后,班内的自主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提出了如下的一些课题:

①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

②酸雨与人体健康、环保与产业的结合

③燃煤脱硫的简史及其发展

④研究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因素及对策

⑤臭氧层的破坏

⑥环境与健康: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讨

⑦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⑧杀虫剂使用的反思

⑨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课题的分析与讨论,每个小组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题,讨论拟定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和方案,在仔细审阅了各小组拟订的方案后,我给出建设性意见,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完善方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跟随每个小组的研究进程,参与研究,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出现问题时给予拓宽思路、加深思考或纠错等指导,帮助学生做好阶段性小结,指导学生做好结题总结,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课题,展示方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准备结合课题成果,报告实况图片资料……

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所形成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两个班级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初步形成。

三、思考

1.化学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课题的产生、选择和确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题。

课题来自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的认知冲突、隐含问题和异常现象,内容较为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目标明确,学生易于把握研究方向和方法;情感角度来看,学生易于接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题的选择上更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把握内容和知识的深浅、难易,挑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的课题,使之具有可行性、可探索性,且研究方法、形式可以多样化,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

2.教师的作用

(1)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当的是一个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要有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决不能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教师的指导方法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指导应循序渐进,可运用范例引路、

选题推介、随机点拨和借题发挥等几种方法。

在案例1中,以碘在水和四氯化碳溶液中颜色完全不相同的事实为范例引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确立课题,并在学生解决该问题之后,借题发挥,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最终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在案例2中,利用身边的事实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借助高一上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我选题,而后组织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选择出其中有推介价值的课题,通过课堂演讲、墙报展示等向学生推介;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研究或出现倾向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课题,为学生作拓展思路、深入思考或纠错纠偏的指导。

通过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研究性课程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课程,是以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或主题作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心理,使他们获知、悟知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若这一特定的具体问题或主题来自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感悟和对课堂学习的质疑,这样的学习资源往往会引起师生的共鸣,有利于自主形成有一定共识和认知水平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心理和获知、悟知技能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原创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江,梅珍兰.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教育研究,2001(6).

探究性课题研究篇(7)

具体体现就是: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其中的重要一种。这种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的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根据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精神,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普通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助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多维互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破除教师中心论,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多维互动,由机械模仿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创新的教学目标,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有创新的兴趣,有求异求变、求新求奇的心理,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质疑的勇气,逐步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时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存在着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内得到拓展、加深;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一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有着天然的匹配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不容易掌握。长期以来,我们对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么划划背背,要么就理论讲理论。但是,高中学生的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比较肤浅,泛泛而谈,就本论本,只能使学生更加模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无法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打下理论基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养成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良好契机。我们不反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它更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

研究性学习应包括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课程两个层面。作为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完全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是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开展所提供的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即在课程计划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还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专题探究性学习,对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离不开生活的大课堂。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政治课教学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要克服政治课教学的低效,就要强调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社会实际,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是主体情感的生长剂、是道德信念的稳定剂、是能力形成的兴奋剂。没有体验和活动,思想政治课就丧失了其灵性和生存发展基础。建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广博的理论修养,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探索精神,非一朝一夕之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一方面深思这些模式、学习这些模式、建构这些模式、运用这些模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这些模式,丰富和发展这些模式。

研究性学习还需要要选择研究课题。不管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如何,不管选择何种类型的课题,如果想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课题,学生除了需要仔细 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否则就选不出有价值的课题。同时,在寻求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学生在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比平时更大的责任。因相互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的研究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研究进程和质量。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既是对自己尽责,也是对小组和其他成员尽责。

总之,高中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经验组合和改造,其结果不是现有的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军.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政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