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27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优势互补;发展失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途径

前言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三十余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0年,我国成功过的超越了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城镇化进程是分不开的。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的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多数城镇化进程依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进行发展,从而能够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接近。但是在此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地区发展不合理,比如片面重视资源整合,而忽视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等,造成了新生的社会矛盾。

要解决上述问题,对城乡进行科学统筹发展势在必行。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城乡规划的性质、目的、宗旨以及定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对当地自然与社会的客观情况了解,进行合理的城乡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与发展目的,使规划更具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探索概述

在上世纪八十年底初期,我国关于城乡规划的法律只有《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两部法规在处理城市与农村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法规与制度上,将城乡割裂开,并且在法律层面默许了城乡二元化发展的方式,在客观上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程度不断拉大,继而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此外,在两部法规中,没有体现优化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从理论层面讲,这是有违社会主义本质的,多方情况表明,两种法规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社会发展。

在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经过举手表决,通过了《城乡规划法》。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虽然仅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其中的内容以及主旨含义却大相径庭。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二元发展的局面,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到了新时代。 在该部法律中,对城乡发展的规划做出了很细致的逐级划分,从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到农村规划。并规定各级规划要本着“统一管理、分层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弱化城市与乡村的社会概念,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问题分析

城乡一体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固有思维以及社会与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在城乡规划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政府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招商引资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视,因此一些地区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造成农村产业规模落后于城市,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差距不断加大;

第二,城乡规划不科学。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情况严重,缺乏对长远发展的考虑,这样就造成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过度、人口密度分布不合理、城市格局较为分散等问题;

第三,在发展中缺乏整体观念。行业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使城乡规划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最终可能将城市引向畸形发展的道路。比如一些地区片面发展矿产行业,而逐步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一些地区过分依赖轻工业以及商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等;

第四,资源优化程度不足。城乡规划一体化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调动所辖区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实行充分的涌流,使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在一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很低,有的地区甚至形成自我封闭式发展。这样不仅不利于产业的优化组合,更加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分配,严重制约城镇化的发展。

第五,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没有针对城乡规划与城市化发展的奖惩规定,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城乡规划一体化不重视,随意性很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问题的措施

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失衡现象,以及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可以从管理体制、领导观念等方面下功夫,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制。在城乡发展的问题上,坚持大处统一管理的办法。城乡规划一定要在统一部署下进行。发展要本着对城乡居民负责的原则,将人民的利益作为规划的根本目的。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注意合理、科学。各部分功能区的划分,要经过论证,确定其可行性。

2.建立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将城市与农村的行政管理合并,本着统一发展、统一管理的原则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于城乡管理的口径保持统一,这样可以降低社会矛盾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是一种科学的城乡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问题上的处理,是各项工作的关键。在涉及到占用农民耕地的问题时,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入股、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民手中土地的经营权。由于某种原因要征集土地时,要给予合理补偿、避免发生矛盾。此外,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的扶持,保证其生活质量。

4.广开就业渠道。各地政府要深入进行就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要进行引导、帮助。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对社会开展公益性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民的就业渠道不畅通这一现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农民与就业市场直接对话的渠道。并且保证农民享有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这样可以提升农民进城就业的积极性,对于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5.城乡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注意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统一。首先要对城市路网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农村与城市通过公路建设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其次对于供水、用水方面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体系。并且对于洪涝、干旱及关于水资源的生态建设,要统一进行;最后,在电网的建设上,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并且统一城乡电价。

6.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范围内,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使社会保障机制在城乡间实行统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项勇,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J],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2)

盘锦市大洼县2009年被确定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施,清水镇作为大洼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乡镇,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并校和搬迁等一系列的变动。如何能实现教学的平稳过度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在目前阶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教学策略,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平稳过渡的重要工作,从而切实减轻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对学情的分析

目前,学校初中年级组共有班级9个,学生人数400人,数学教师8人。生源来自本校小学年级部,学生素质较县城初中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城镇学生相比反差较大,他们的家长忙于生计且文化素养较低,对孩子的要求也较低,使得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习惯性都相对较差。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和县城相同中学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较县城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反映到实际当中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目标性不强,对教师教学思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动手能力较差。作为农村孩子占主体的乡镇一体化学校,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后,学生两级分化会比较严重。

二、城乡一体化对教学的影响

1、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和教学压力

城乡一体化后学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就“教学”而言,一是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并校后学生基础差异性变大,学生心理变化性比较大,在日常工作中教师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好学生们的心理疏导工作,数学作为初中阶段是一门主要学科,教学任务较大,而且数学教学比较枯燥,这样对教师而言,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班级和班级间的基础差距也会加大,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中难易把握程度将是教学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学压力也面临增大。

2、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

由于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情况更具复杂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性,会增大学生的两极分化。两外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新的教学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心理因素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学习动机发生变化,会使一部分动机太强的学生过于紧张;动机太弱容易被学习无关因素干扰,致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有些基础较差或者衔接不好的学生会出现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阻碍数学的学习。这样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一些平时做过的题目也会忘记,数学学习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3、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讲,学校教育教学的环境属于外在的因素,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城乡一体化后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也面临着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在适应过程中有些学生会缺乏成功的体验,,致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动机和认知,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导致数学学习困难。

由于初中生的意志一般都比较薄弱,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调查显示有50%的学困生容易受班级学风的影响;有20%的学困生容易受到周围的同学或同桌同学的影响;有31%的上网是受其他人的影响而造成的;有9%的学困生认为男女生谈恋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变势必影响班级学习的风气,班级风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风气,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

三、数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在认识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教学的影响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减轻两极分化必要措施。针对影响初中数学学习的因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教学的平稳过度。

1、数学教学要与原教学方式接轨,做好数学教学的过渡

学生从一个教学环境到另一个教学环境是一重要转折点,多数学生都会不适应,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习,成绩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延续以前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做好数学教学的过渡。

2、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学生尊敬、信任老师,自然就会接受老师的教导,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情感、意志等感染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达到师生感情融洽,配合协调默契。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耐心引导并鼓励他们改正错误。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形成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抵消在新环境中学生心理的不适应性。

3、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问题,在新的环境下学生上课注意力会变得分散,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归纳、猜想提供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去猜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4、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持久,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明确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5、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现行数学教材在正文和阅读材料中都增加了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的内容。用多媒体、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教学可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加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抵消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及时表扬等均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发挥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3)

城乡供水一体化

措施:2011年9月,独山县在距县城11.2公里之外的甲摆河建设应急工程。2012年初,又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规划将全县分为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四个供水区域进行科学供水,推进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

成效:“十二五”时期,共完成水利投资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甲摆应急供水工程、谭尧中型水库已建成投入使用,告别“旱城”历史;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甲摆、洋蒙、尧弄、打渔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正加快规划建设。

城乡公交一体化

措施: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展、无缝连接、分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科学布局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合理设置农村公共交通候车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客运站点,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公交改革,优化便民服务,进行班线车改革。

成效:已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19条870公里,比全省提前3年、全国提前5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成功引进城市公交、出租车上市营运,“的士进城、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直达客运为主干,县际班线客运和城市公共客运为联接,农村客运为节点的通达城乡、互联互通的城乡客运网络。

城乡教育一体化

措施:2011年起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布局,实施“三名工程”(名生、名师、名校),推行幼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修建全省第一家县级大学城,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开放式办学。

成效:独山大学城一期完成,目前已入住上万学生;先后与广州大学附属学校、贵阳兴农中学等签署教育发展、联合办学协议,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与江苏海安县、南京师范大学等展开教育合作;突破了28年来独山学子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节节攀高,跻身全州前列。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措施:积极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医,对影山、基长、上司、下司、玉水、麻尾六个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交由独山县医院和中医院托管;加强医务人员、资源配备和管理,结合县区划调整,从社区医院调配部分人员到中心卫生院,保证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业务开展;实行医疗业务和学习“双向制度”,县级两家医院下派专家到所托管医院进行“传、带、教”服务,四所分院轮回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实现规范业务技术和诊疗水平。

成效: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的意愿,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县内留诊率达到86%;全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划生育实现“双降”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措施:积极调动金融、通信、广电网络等资源向镇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实现金融服务“镇镇有”、通信服务“户户通”。扩大金融覆盖面、加强城乡金融网点建设,促进全县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全面统筹发展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的普及应用,积极推行宽带进村入户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

成效:目前已建成金融机构6家,全县共有银行服务网点49个,遍及所有乡镇;全县光纤覆盖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通了宽带,解决了广大农村通信难、上网难等致富瓶颈问题;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新建干线280公里,全县原1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全覆盖,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000余户,建成乡镇四位一体化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四个,农村电商实现村村有。

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镇村体系规划 编制方法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在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下,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其中城乡规划方面重城轻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为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城乡一体化既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是城乡现代化的交融过程。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从内容上应突破传统的编制方法。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使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

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标准,遵循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就近集中、保护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规划期内应采用适度集中,多极多点的发展模式。在做大做强县城的同时,科学划定县域内中心镇、中心村,增强县城及中心镇的辐射作用,引导城、镇、村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空间布局结构,划定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发展策略,实现“城、镇、村”彼此联结的城镇发展格局。

其次,合理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区域,界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提出各分区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为了引导和控制县域各类资源整合利用,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空间管制日益成为各级规划的重要内容。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目的在于按照不同地区的资源开发条件、空间特点,将县域内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空间引导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分区的原则: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将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灾害易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划定为禁止建设区;将一般农田保护区、蓄滞洪区、文物地下埋藏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等划定为限制建设区;将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区域划定为适宜建设区。

第三,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

分析城乡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产业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的路子,提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策略及区域布局方案,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工业向县城和较大的镇集中,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建立完善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

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

第四,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太多,致使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因此,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城乡文化建设的均衡化,我们应在分析县域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城乡公益性公共设施体系,制定县城、镇、村公益性公共设施配置标准,进行教育、卫生资源空间布局,提出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政策措施。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促使全县范围内公共眼务设施均衡化,并从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5)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 “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中小学择校费用,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新教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结对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员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提升城乡文化的渗透力、融合力和创新力,使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同时,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近郊区要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要以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挖掘农村多领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和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范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覆盖率要达100%,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巩固和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

(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秦皇岛市乡镇、村庄行政区划整合办法,促进村庄综合整治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益服务员制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结合乡村区划改革实际,以建立联村党组织、建设联村村委会等方式,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委农工委,由农工委负责日常组织、指导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措施。各县区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指标分年度规划、量化;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区的方案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措施进行审查论证,并予以批复。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批复意见,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全面组织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要分别整合资源,加大城乡发展的统筹力度,推进经济要素向农村投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产业发展和支持重点向农村延伸。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村庄土地整治和土地置换政策,将其收益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社会保障水平。财政部门要从体制和政策上研究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投向、投量,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在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上向县、乡倾斜,会同交通、广电、电力、通信等部门对县、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予以安排。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编制《秦皇岛市城乡总体规划》,并加强对《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与新民居建设规划的指导。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管与服务。环保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基层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旅游、公安、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环境。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在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国发【20xx】8号)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从20xx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县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和统筹城乡试点及工作经费支出;县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及工作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农村立项的水、电、路、气、通信、文体、教育、卫生、绿化、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投入的70%投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低于此投向和投量比例的,各级财政不得拨付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市、县(区)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要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战略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促进“三化联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资源向社会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入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市、县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及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城乡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要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创新耕地保护和村庄土地整治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市场流转形式,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小产权房”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要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6)

一、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生态规划

(一)城乡一体化理念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为基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以城市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从而使得城乡间的各种要素可以互相流动,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镇生态规划

所谓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在小城镇的开发过程中实行生态规划。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守相关规划的制度与规则,而且绝对不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要设法改善城镇环境与居民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理念基础上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能够将城乡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将其统一规划到小城镇中的一种规划形式。其不仅充分重视城乡间的彼此协调、均衡发展,而且还非常重视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利益的均衡,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则。这种规划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最终获得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这一发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代美的盲目追求

当前,我国的很多乡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致力于美丽乡镇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对其独有特色的保护,这样就会破坏城镇的生态平衡,破坏其独有的特色以及魅力,进而使得城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

(二)对城乡一体化的盲目推崇

当前,我国很多的小城镇并没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现实状况,而是盲目地将大城市作为模版,开展小城镇的建设。而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过快发展,造成了对业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超规模建设[2]。而且这耗用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小城镇周边的一些乡村区域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对一些在医疗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而造成了这部分设施的短缺,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相应需求,最终导致了城乡建设发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

(一)统筹生态建设一体化

(1)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全局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实实,与时俱进,要努力实现城乡间在文化、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资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将归属于城镇体系的一些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地规划,加强对这部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对城镇进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环境保护,要将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地显示出来,将特有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要建设出一种新农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镇等比较有特点的城乡空间新布局,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特点显著的和谐新局面。(2)强化生态平衡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对于破坏天然林的行为要及时地制止,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重点发展林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平衡等。可以在乡镇一些废弃的土地上种植一些树木,使得这部分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对产量较低的天然林进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两侧种植一些绿化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维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3)加强环境保护。环保是近些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地开展绿色乡镇以及生态村庄的建设工作,要积极地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以及实施制度,要鼓励企业寻找并使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环境认证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绿化面积。

(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公共卫生的一体化战略。在公共卫生方面,首先要积极地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要逐渐建立可以覆盖全部城乡居民的医疗体系,使得城乡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医疗服务,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制度,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多层次要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进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与部门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基础性设施建设,进而使得农村卫生医疗能够具备充足的基础性设施。要加强乡镇卫生服务制度,努力提升乡镇卫生服务水平。(2)教育一体化战略。在教育方面,要做乡镇以及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好统一筹备,努力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加强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进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从实际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要在城乡之间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并且要保证机制的充分贯彻与落实,从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城乡教育的总体水平。(3)公共财政一体化战略。在公共财政方面,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个倾斜”:第一,要倾斜于基础产业。其中包括生态平衡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第二,要倾斜于公共事业。其中包括体育以及卫生建设等;第三,要倾斜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电建设等;第四,要倾斜于福利事业,其中包括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3]。要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引领更多的民资以及外资前往乡镇进行投资,进而为乡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为其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保障,从而努力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公共财政一体化。

四、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7)

一、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互动关系

(一)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

小城镇与农村相比,基础设施好,交往交易方便,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有着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可有力地促进其发展。我国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增大了经营成本,不能催生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只有向城镇聚集,才能催生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搞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搞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而小城镇以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系统,其发展可有力地壮大龙头企业,还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小城镇建设滞后必会影响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若有小城镇建设的良好铺垫,则会有力地促进二者的发展。那么大中城市不是比向小城镇集中更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不是也更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实乡镇企业根本不具备向大中城市迁移集中的经济实力,只可就近向周围的小城镇迁移集中。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乡镇企业早就应该被淘汰。但人们的收入高低有别,市场是分层次的。我国有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不仅农民大多收入不高,城市也有大量群体不敢奢望消费价格高昂的名优产品。因此,乡镇企业尽管技术落后,资金缺少,但仍合市场需要,尚有发展空间。这些企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也会谋求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从事名优产品的生产。而且尽管很多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资金缺少,但因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门路,也应大力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而言,在大中城市发展,会因运输费用的增加而大大增加产品成本,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在小城镇发展可接近原料产地而降低产品成本。从产品的市场考虑,小城镇本身可就近为农产品提供部分销售市场,虽也需要到大中城市销售,但制成品与原材料相比,运输费用会大大降低。因此,小城镇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更有利于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发展不能取代小城镇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以前夸大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给其带来的压力,但盲目发展大中城市,确实会使其面临沉重的压力,尤其供水问题就极难解决。因此,发展大中城市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推进其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不断在提高小城镇内涵和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数量,由小城镇为其分流大量农村转移出去的人口。因此,目前应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在推进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决不能忽略小城镇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乡镇企业可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中介、辐射、带动作用,大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若无作为龙头企业的乡镇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是难以实现的。乡镇企业又是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小城镇发展的资金,国家财政虽然可以提供一部分,但毕竟十分有限,大部分只能靠乡镇企业直接或间接提供。乡镇企业不断向小城镇聚集,才能支撑小城镇的发展,否则,小城镇的发展便丧失支撑点。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全省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小城镇建设的热潮,许多乡政府所在地纷纷撤乡建镇。上世纪80年代后期,温州由当地务工经商农民兴起了一股农民造城运动,出现了龙港、柳市、桥头等一批农民工商城市,会聚集中了一批较具规模的农民工商企业,形成了繁荣的专业性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并带动运输、信息、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乡镇企业的聚集中心和辐射中心。

(三)农业产业化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推进器

农业产业化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推进器,可大大促进其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求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这就可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质量可靠、数量稳定的原料供给,促进其发展。第二,农业产业化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农产品从开始种养殖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种养殖、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销售一体,使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农业产业化以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及较长的产业链条,会推动在该区域某地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力的市场,而这又会导致人员、物资、资金向该地聚集,大大促进其城镇化水平。

二、推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互动关系,但互动既可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也可以是相互限制、共同衰败的恶性互动。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良性互动而避免恶性互动。这就必须将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对其统一筹划,使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三者直接统筹协调的措施,二是为使前者富有成效提供前提条件的措施。

(一)对三者直接统筹协调的措施

要实现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的良性互动,使三者互动发展,必须将三者看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相关互动的统一整体。对三者的统筹协调,也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对三者内部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统筹规划,使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是三者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前提。目前,三者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少即是因对其内部的各个链条、环节缺乏总体规划,互相脱节造成的。

第二,对三者直接统一筹划,使三者在目标、功能、品种、规模、结构、体制、速度等各方面都相互协调、适应,实现目标协同、功能耦合、要素互补、趋利避害、优化组合,避免出现目标相冲、要素互斥,造成闲置、浪费甚至恶性竞争。具体来说,即是要设法使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要适应其它两方的状况和要求。1、使农业产业化适应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状况和要求。(1)对农业实行规模化、专业

化、标准化生产,借以适应城镇市场对农产品品种、质量、规格的要求,并方便购销,降低购销成本,引起客商经营兴趣,同时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质量可靠、数量稳定的原料供给。(2)从“名优特稀新”五个字入手,力求生产出名牌、优质、特色、稀缺、新颖的农产品以适应城镇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3)农民应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起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运销联合体等自己的协作组织,使之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代表农民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大大方便企业与农民的合作,使农民整体进入市场。2、使乡镇企业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市场的要求。(1)打好“农字牌”,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立足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的或综合的农产品贸易市场。(2)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双方互相关心,互相协调,共同发展。(3)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出优质、新颖的产品以适应城镇市场的需求。3、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1)小城镇建设要高起点,实现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区合理布局,交通、通讯、水电、商业、服务、住宿、教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齐全,以此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拉动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小城镇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主导产品设立专业或综合的贸易市场,借以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原料的购进。(3)小城镇居民要发挥自己在技术、信息、文化上的优势,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提供信息、科技、销售、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为直接统筹协调的措施富有成效提供前提条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