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市场分析

经济市场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2 09:08:36

经济市场分析

经济市场分析篇(1)

市场准入一词来源于英文“market access”或“market entry”。早期使用于关税与贸易谈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实质是要求一国开放本国市场。市场准入是指政府(或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及国际自由贸易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实现某种公共政策,根据本国市场经济和国际条约的承诺,允许市场主体、货物、服务、资本等进入某个国家、地区或领域市场的宏观掌握和微观直接控制或干预。简单地说即是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它是作为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进入门槛的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1] [1]。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运用经济学分析的原理即可分析这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问题,分析市场准入的效益和成本,提高政府的规制的效率,并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律提供基础。

一、市场准入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和供给是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一对基本范畴。如果需求和供给可以保持均衡则是政府对市场进入进行干预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市场进入对政府管制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种需求和供给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如何减少这种政府的管制和市场的需求的不平衡则是经济学家要探讨的问题。

市场准入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国际贸易保护等。而市场准入的需求不同,政府对市场准入规制的供给也不同。

1、自然垄断

即某些公共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一家企业满足全部市场需求的某种合理性,形成自然垄断。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成本弱增性,由一家或极少数企业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能使成本极小化。但由于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其经济人的特性使其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垄断经营者的一种交换条件,需要政府垄断企业设立价格(费率),并限制竞争者的进入,即提高市场准入的条件。自然垄断而产生的政府对市场进入干预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为:一、是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保证社会生产效率。如果不存在市场准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就会盲目地进入自然垄断产业,重复投资,过度竞争。为了防止破坏性竞争,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市场准入,通过控制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以保证生产效率 [2] [2]。二、保证自然垄断行业的安全和稳定性。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等行业,多为社会的生活必需品,大多关系到公共利益,同时也需要必需的投入和沉淀资本。政府要对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可设立一些严格的准入条件,并限制一定行业中的主体的资格和数目,对申请进入某个自然垄断行业的厂商进行资格审查,规定采取特许投标竞争,拍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独家经营权,选择并赋予少数几家或一家企业垄断特权,发放许可证。有的国家规定由政府自己直接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

2、外部性

概括地讲,外部性即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之外有助于或有损于他人的利益。外部性对市场准入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一、为具有外部性的企业制定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淘汰落后。通过市场准入管制,预先淘汰掉那些不具备相应的高技术能力、治污降污能力的申请人,甚至不允许某些行业的“自由进入”(如烟草行业、某些有可能产生麻醉物质的化工和制药行业),以实现全社会总的经济配置最优化。二、通过准入保证现有企业正外部性,鼓励公共物品的生产。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准入,保证市场上主体的垄断地位或相对垄断地位,保障其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获得回报,确保其利润,从而促使其进行对社会产生正效应的行为。如中国保证中国电信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以发展边远地区的通信事业。

3、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通过政府规制可以通过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克服信息偏在。一是诉讼成本高于规制成本。二是消费者不可能轻易对收集到信息作出评介,如潜在的药物效力方面或某一个特定航线上的安全方面的信息;三是市场供给方面不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偏在的存在也对市场准入提出了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规制:一是政府、其他机构或经营者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经营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经营者对产品作出确切的标识,禁止误导性的陈述或宣传广告。二是建立或实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由于企业(尤其是有限责任的企业)设立时的资产与人员的准备都直接影响着成立后的企业与相关市场主体交易的效率与安全,企业市场准入规制的重要信息公开制度正是为相关市场主体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很难理解产品所涉及的技术数据时,对政府部门或经营者来说不能直接指望消费者都能具有评介不同产品成分所需要专业知识或资料。政府可以对产品的质量或向产品的厂商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即在在这些产品出售之前,政府即要求企业或产品应当建立实施有关的标准,符合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实行严格的企业或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4、国际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原则是wto的精髓,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就是为了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活动。但贸易自由是有条件的,包括wto在确定市场准入、贸易自由原则的前提下,也规定了例外条款(principle of exeption),即允许各成员基于健康、道德、环保、安全、历史及本国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而背离其义务,准许其不遵守和执行贸易自由原则下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透明度、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促进公平贸易与例外条款、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原则,正体现了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在wto规则下的共存。逐步自由化原则也体现了对贸易保护的认可。这些都是对wto市场准入的限制。

近年来,通过wto成员之间的谈判,已大幅度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形形的非关税壁垒,推动商品、技术、资金和服务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但是,当今,在推进国际贸易进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来构筑贸易壁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隐藏性强、不易监督约束的技术壁垒,充当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给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造成极大影响。这种贸易保护壁垒,其实质即是市场准入障碍。各国政府就必须研究制定适合自已国情的国际市场准入制度。

国际贸易保护对国际市场准入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为:一,根据wto的市场准入和例外原则的承诺,政府决定一国市场准入的范围,哪些是方面可以放开,实行市场进入,哪些实行市场适当进入,哪些不能放开,不能实行市场进入。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消除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所有障碍,世贸组织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约束力是十分有限的。在wto的承诺之外,各国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对进入本国的贸易、服务、投资进入本国市场实行管制。一国政府既要研究本国的市场对外开放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又要研究他国市场准入障碍,应对各种贸易壁垒。

此外,政府在市场准入中还存在特殊的供给。当然,市场失灵并不一定要通过政府才能解决,如有些外部性,通过当事人双方的私人安排也可解决。但是政府在处理市场失灵时具有强制性的权力,这种建立并保障市场上的权力,直接提供某些基本的服务,并间接地创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企业的日常生活是生死攸关的。正是这种权力体现为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时,具有特殊的优势:如征税权、禁止权和惩罚权等。 [3] [3]如在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政府可以对微观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进行规制,禁止某些行为,除非得到国家的特许权,否则就不能禁止其他主体进入某一商业领域或从事某种行为。政府也可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选择自己从事经济活动的环境,为了使竞争不至于过于激烈,需要政府规则来控制产业进入。

就市场准入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的市场准入的立法和执法。立法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而政府执法是立法的落实和保证。

应该明确的是,市场准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国际贸易等等;同时又是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期,对市场准入的需求不同,从而提供相应的政府对市场进入的供给也不同。市场准入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提供市场准入的理性认识和条件。如应市场准入的认识而言,到底是放松还是管制,在哪些方面放松,哪些方面管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均的不同的看法。市场准入的供给还取决于政府对市场进入管制的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是否成熟。

二、市场准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市场准入的成本如果超出了收益,则存在政府规制的失灵。因此,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判断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是否失灵。

1、市场准入的成本分析

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主要是通过立法、法律法规的修改与调整、执法、放松或解除管制来实现的。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微观制度的制定成本和动作成本、效率成本、转移成本、机会成本、“劝说”成本 [4] [4]等等。就市场准入的立法而言,由于立法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立法活动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活动,它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相关的信息,征求各届的意见,然后起草某项意见,举行听证会、座谈会或论证会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作为修改草案的依据。有时没有照顾到某些利益集团的意见,法律法规而被推迟或不予通过。因此,政府管制的成本是相当大的。而有些利益集团为了促使政府颁布对其有利的法规,常常会对立法者进行游说,甚至行贿,这些也构成相关利益集团的立法成本。一项法规对利益集团的关系越密切,这种由利益集团承担的立法成本也越大。在管制的总成本中,执法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该成本直观地表现为政府管制机构所发生的日常成本费用和政府管制机构的职员人数。据霍普金斯估计,1996年美国政府为建立和管理有关规则制的规章制度开成了总量达140亿美元的支出。 [5] [5]

市场准入的成本可以分两大类:一是政府本身承担的成本,主要表现为政府管制机构的各种成本费用,对政府而言,比较容易估量;另一类是被管制企业承担成本。包括如行政符合成本 [6] [6]和用于向政府管制部门游说,甚至进行寻租活动的成本。这一类较为隐蔽,而且常被忽视。因此,该类成本比较难估量。

2、市场准入的收益分析

政府管制的收益是通过垄断者收益减少而消费者收益增加来衡量的。如如实行价格规制后,遏止了垄断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了福利。又如在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实施了市场准入,降低了收费价格。福利经济学,认为如何衡量政府管制的收益的最好办法是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增加量。但这种方法由于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感觉,并不好操作。有的学者提出一种简单容易的衡量方法 [7] [7]:通过计量实行政府管制后,消费者支出的减少数量和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数量的加总数来衡量政府管制收益。其理论依据是,一种有效的政府管制机制能刺激企业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对电信、电力、航空等部门实施垄断的国有经营体制,导致其缺乏活力,效率低下。80年代初,英国对这些基础产业进行重大改革,设立政府管制机构,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强化了政府管制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福利改进。从该例可以看出,实施政府管制后,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数量是可以计量的。规制的收益水平还可以通过规制实行前后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进行比较得出。

3、市场准入的成本与收益对政府对市场准入规制的影响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佳产量。市场准入的成本收益分析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是有必要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对于判断是否及应该怎样实行市场准入规制也具有意义。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的活动的特性以及规制行为的社会性、复杂性,不具有象实物产品那样可分性,要在占有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准确了解企业和社会在规制前后的成本、收益状况,进而准确估量政府对市场进入规制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决定最佳政府规制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植草益和施蒂格勒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规制的成本和收益作了分析,并得出何时政府管制是必要的,何时政府管制是无必要的。 [8] [8]由于该两学者的观点在现实的难操作性。我国学者王俊豪提出一种计量方法。 [9] [9]

但是仅仅用成本--收益分析政府对市场进入规制是不够的。因为,第一政府的规制是出于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公共产品,单纯用经济指标很难确定成本和收益;第二,成本和收益存在长期存期和短期、眼前与长远的矛盾。一时的进入规制,可能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公共利益或将来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10] [10]第三,政府机构存在信息不完全所决定的有限理性。政府了解信息的有限性及企业公布成本的不完全性和不真实性。有时即使客观上存在某种管制需要,如果为满足这种需求而提供的政府管制成本太高,也不值得采取这种管制。

要注意的是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还是动态的,要随着被规制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其他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在自然垄断业务领域,技术的进步是改变自然垄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电信业表现得非常明显,随着光缆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和无线电话技术,有线电视公司也能够提供传声和数据服务,这为新企业进入电信业创造了条件。电信业的自然垄断发生明显变化,大大缩小了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的业务范围,使得电信业的某些方面逐渐向竟争性产业的方向发展。故对于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方面,则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需要政府放松对电信业的进入管制。

注释:

[1]目前市场准入已从国际层面引用到在国内层面上,而且使用范围较广,较滥,并没有统一。市场准入内容纷繁复杂,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均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何给市场准入一个明确的定义,却要着重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和重点。在经济学中多指对市场的进入规制。本概念是作者综合目前市场准入的研究在国内首次给市场准入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

[2]giles h.burgess,jr.,1995,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pp.43-44

[3]谢地主编 政府规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4]谢地主编 政府规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杜涛等 浅折政府管制的成本和收益[j], 地方政府管理工作1998年增刊

[6]行政符合成本是指企业在履行税收法规、就业法规和环境法规时,企业产生的成本或聘请他人符合政府手续或文件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职员顾问为理解规制、收集信息、制定和实施计划、报告、保存数据以及填制一些政府要求的表格所花费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11个成员国对近8000个中小企业商业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繁琐的规制给各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张汉林 刘光溪主编《规制改革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3)

[7]王俊豪著 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m] 2001.51

[8]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必然会引起成本增大,如果全部政府管制成本通过价格转稼给消费者,自然垄断的平均成本由于政府管制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政府管制引起的成本负担,比不实行管制时的垄断价格下的生产者剩余和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即政府管制收益小,则实行政府管制是有意义的。反之,这种管制是没有必要的。(植草益 :《微观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149-150 )施蒂格勒认为,如果管制成本小于消费者剩余增量与生产者剩余增量之和,则管制增加了社会福利,即管制成本是负的。如果相反,一产业通过管制获得垄断,管制的社会成本就是正的。如果相反,一产业通过管制成本小于消费者剩余增量与生产者剩余增量时,采取某项政策管制才是有必要的,反之,就没有必要。(乔治·j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45)

经济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引言

所谓市场营销的定位就是企业和公司针对自身的产品在市面中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深度分析,对于消费人群的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等在综合考虑,今儿在今后的营销工作中做以调整,瞄准人群进行产品的销售工作,这样才能够让产品的销售环节事半功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样化销售渠道的出现,我们需要对新视域下市场一营销的定位做相应分析。

一、市场经济视域下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中心环节,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主要是研究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活动有什么样的规律,交换是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内容,是销售者与有特定需求的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同时还有有能力满足欲望的潜在客户。其中营销人员构成了行业,而后者就形成了市场。在各类不同行业与市场之间交换的纽带构成了经济的概念,而市场营销学就是研究这种交换关系之间的哲学。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前,市场营销获得了非常多的青睐。

二、市场经济视域下市场营销中的几个关系

如果想在新的市场经济视域下做好市场营销的定位,就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营销与企业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1.市场营销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战略是为企业的总体方向做细致的规划,是每一个企业的纲领性文件,而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市场营销的中心位置,通过市场营销的角度去制定企业的战略,以市场作为战略的导向,营销为战略的中心,同时还要重视网络的基础地位。换言之就是用营销的观点来具体论述企业的战略思想,让效益、服务和新业务三者协同发展。

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来看,效益代表这企业内部成本与企业的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则决定了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是市场营销中的新观念,作为市场营销的次级作用,代表企业的软实力;新业务则在表了企业的未来,是一个企业创新的观念。我们需要让这三者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才算处理好了市场营销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2.市场营销与企业资本经营间的关系

在确定了企业战略基础上,企业需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处理效益、服务以及新业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运作。资本经营就是从企业的自身出发,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数量达到市场营销的目标。通过找资金纽带将三者牢牢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的资源得到最佳的效果来获得资本的增加,简而言之就是吧财务与资本当成经营管理的核心。

要想更好实现企业的资本经营,企业就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做好产权的清晰、责任划分以及最重要的科学管理进行企业的改造,形成一个合要求的市场主体。从我国还在发展阶段的市场经济出发来实现资本的经营归根到底还需要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本的合理配置,资本的增值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够实现。所以资本的经营是市场营销的新阶段,在确定市场营销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来创造和推进资本的经营,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投资的方向,进而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确定资本的增值。

3.市场营销同企业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营销定位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实现了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才能达到市场营销的人才经营。

将人才经营加入到市场营销定位的考虑范围内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同企业的资本一样,人才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资源,我们需要运用市场的观念,在市场中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统筹规划来综合管理,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使用、培训和考核的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和有着市场观念、创新思维的营销人才,才能让企业的市场营销有一个最准确的定位。

4.市场营销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现代的市场经济是千变万化的,营销的定位需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说,创新是市场营销的中心,营销通过创新将变革变为事实,贯穿在“三足鼎立”之间,不断通过创新让市场营销适应市场的变化。

而创新从实际出发,具体而论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不论市场营销如何创新变化,观念的变化是首当其冲的。学会创新思维,打破常规的营销线路,做到在面对变化时敢于去想,同时通过敏锐的调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适时地进行一点反向思维。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冒险,接受新鲜事物。

(2)其次,创新还表现在营销组织机构的创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亘古不变的原则,而我们如何搞好市场关系就需要从客户入手来决定营销团队的组织结构。在这方面,很多企业都因为有太多犹豫,机构的改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无形中就让企业失去了很宝贵的市场先机。机构的改革首先需要让生产简洁化,同时讲究联合,适当发展委托机构。

(3)最后,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技术和开发业务中的创新。长期依靠一两个产品来支撑企业的生存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所以企业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技术,开发新的业务让营销的范围更加广阔。市场营销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各类环境以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提出新业务开发和推广。

三、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视域下的市场营销定位是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客户的需求变化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来制定的。企业在对市场营销定位分析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结合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处理好各种内部关系,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殷志刚.浅析“定位惯性”与“再定位”策略[J].现代营销,2011(04):25-26.

[2]刘宁波.前轮企业的市场创新战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05):15-16.

经济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柠檬市场;金融市场;优化设计

阿克洛夫、麦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的贡献,共同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阿克洛夫将“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 )的概念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主要用来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阿克洛夫以旧车市场为例进行了分析。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市场化的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伴随着竞争的无序,以及有效监管手段的缺乏,在一般性的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存在大量的“柠檬市场”的例子,现分类予以分析。

一、证券市场的“柠檬市场”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柠檬市场”,在股市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均是如此。

1.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我国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均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

在证券发行市场,由于上市公司及券商比中小股民更了解股票的真正质地,在监管不力、信息披露不够公开的前提下,大量业绩不佳的公司就会包装上市,并挤占了优质公司上市的空间,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下降。股市由大量劣质上市公司占据。

在证券流通市场(交易市场),则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政府政策管制的信息不对称和上市公司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可琢磨,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导致市场参与者的逆向选择,而逆向选择博弈的结果就是市场失灵,投资者“用脚投票”,退出市场,这也是导致近期股市形成持续2007—2008年近一年时间下跌的主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持续下去,市场面临彻底萎缩甚至完全消失的风险。目前政府管理层强调的重塑投资者信心,实质就是实现证券市场信息对称,才能创造价值。因为证券市场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信息市场,信息创造价值,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创造价值的。

2.解决“柠檬市场”问题的最优化设计

为解决证券市场“柠檬市场”的问题,应实现证券市场的最优化改进,即实现帕累托最优,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参与各方实现多赢。即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包括其大股东)以其认为合理的、且市场认为合理的价格获得资金,并为此提供市场认为合理的回报;大小投资者承担其认为合理的风险,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回报;中介机构取得其减少市场“摩擦”,提高市场效率而应获得收益;监管机构和政府取得维持市场秩序的收益。

(1)发行市场的最优化设计

发行市场最优化设计的核心是发行市场应构筑一个有效的市场基础——有一定真实价值的上市公司。这是实现市场稳定均衡的基础。其核心是改善监管思路,完善发行审批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以建立真正的上市公司,构筑有效的市场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简言之,就是为国有企业寻找不花成本的融资渠道,减少银行的压力。国有企业由于治理结构的缺陷、所有者缺位、权利寻租等积弊,国有企业经营者也没有动力和压力经营好企业,客观上形成股市成为国有企业圈钱的工具。这样,股市无法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的通路,大量资金流入上市公司,然后被“蒸发”掉,无法形成产出投资回报于股民。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柠檬市场”——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劣质公司,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严重贬值,真正的好公司被挡在了市场之外。这样的股市基础无疑是相当危险的,也是我国股市是投机性市场的根本原因,因为投资者无法通过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只有通过低买高卖获得价差收益。

①监管层从根本上转变思路,真正作到企业上市与否应由公司的质素决定,与企业的性质无关;

②其次,应完善对中介结构的监察力度,会计所、律师、券商应加强资格审查和业务检查,对于虚假上市者不仅上市公司要严处,中介机构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③最后要加强对已上市公司的定期检查,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稳健经营和合法经营,为投资者创造最大的股东回报。

(2)流通市场的最优化设计

流通市场最优化设计的核心是:流通市场应通过交易实现市场帕累托最优。在上市公司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基础上,市场参与各方,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通过交易实现市场帕累托最优,达到“多赢”,即市场的稳定均衡。

①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目前国内股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等问题是股市发展最大阻碍,并严重影响投资积极性及导致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对流通市场的侵害。

②监管层建立流通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正常信息披露秩序和法律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决策的有效性。比如管理层应明确上市公司对重大收购重组行为的信息披露规则,以及其他对股价波动有重大影响的公司信息,以保持投资者及时获得充分信息。

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的证券流通市场已从机构和散户博弈的阶段逐步过渡到机构投资者博弈的阶段,2006年以来这一趋势非常明显,这标志着我国股市已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因为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市场形成均衡价格后,个股和大盘股指的市场波动幅度较小;而且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投资理念一般是价值主导型,更侧重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挖掘,而不仅仅是以前看重炒作题材的所谓“资金推动型”理念,价值投资的理念无疑有利于形成市场多赢的局面,客观上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良性经营,因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时,良好投资回报的上市公司才能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购。

④管理层应降低有关税费。比如针对流通市场的印花税无疑是偏高的,而且投资者买卖实行的是双向征税,国外通行的是对投资者获利征收资本利得税,即赚钱收税,亏钱不收税,我国是盈亏“通杀”,这明显也是不合理的(而且我国股市的情况是投资者赢少亏多,据统计2008年,至少90%的投资者亏钱),压抑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应逐步改变,首先降低佣金(目前已实行),其次逐步过度到征收单向的资本利得税。管理层应通过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把蛋糕做大”的方法获得监管收益,而不是“河泽而渔”。

二、银行系统的“柠檬市场”问题

金融市场中,除证券市场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外,银行系统也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简单予以阐述。

银行系统的核心是银行、企业、储户。企业从银行贷款发展项目,项目有好有坏,好项目占总项目比例总体上应处于多数才能确保银行稳健经营。如果市场总体上坏项目太多,而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则银行并不知道项目的好与坏,银行系统风险很大。

银行体系形成“柠檬市场”是相当危险的,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当时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发展技术成熟的产业,换句话说,项目大多是好项目,好银行还会留在银行体系(同业拆借市场)中,拆借市场还能工作。但到了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其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坏项目大量增加。这时好银行会发现,离开银行系统,和其留在市场中的利率损失比起来可能就微不足道;这时,好的银行就会离开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剩下最糟糕的银行。因此一个银行出问题,就可能通过这个市场波及其他银行,金融风险便会通过“柠檬市场”相互传染,进而爆发金融危机。

在我国,由于银行系统的贷款对象主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点项目,而一旦银行决定继续放贷后,以后即使发现项目是坏的,银行也将不得不继续贷款,政府行为也导致项目容易继续得到支持,而且也没有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如实报告,坏项目也将会一直继续下去。由于市场中坏项目的普遍存在,银行的好与坏也没有信号表现出来,逐渐银行体系就成为“柠檬市场”,即充斥坏的银行的市场。

事实上,由于金融封闭,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银行体系基本就是“柠檬市场”,按国外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和衡量指标,已没有“好银行”存在了。只是由于硬性的行政监控和金融壁垒,没有形成金融危机。但已相当危险。政府的解决方案是剥离不良资产(动辄打包几十、几百亿资产拍卖),注资(发国债)、还有企业上市。当然一些新兴的股份制银行的质素相对好些,如招行、民生银行等。

三、过度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过度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容易形成“柠檬市场”。这里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1.非垄断型的产品市场

经济市场分析篇(4)

1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对企业资源价值进行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同时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一直便是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固有方法。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特征及经营理念进行选择,只有符合企业自身生产发展实际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做到有效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薪酬福利制度,从而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化,进而使企业可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效益回报。目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指在我国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由国家向企业划拨发展所需资金,并由国家承担企业发展盈亏。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推行和发展,经济体制发生变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开始向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第二阶段方向转变。第二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使其渗透于企业经营各个职能内。在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市场导向、竞争核心、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结合,将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发展相结合,并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建立具有现代化企业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1]。

2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发展速度惊人,但我国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目前仍然处于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并且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西方企业先进成熟的经济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并没有发展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2.1企业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一个企业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这是我国企业在经济体制不断变化中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影响较大,企业管理层高层人员都曾长期受到传统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影响,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所需的系统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观念,经济管理观念陈旧,虽然能够从企业的发展运营中发现企业问题所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做到对这些问题从根源上作出改革,在他们的观念中仍然单纯地认为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将企业管理着眼点放在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财务、销售、采购等部门,忽视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且这种陈旧的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现在仍然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型企业中。而当前一些企业转型失败的例子,均体现出由于两道管理层的观念陈旧,无法使得企业进行适时转型,完善创新原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导致企业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逐步成为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综上所述,一个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在企业自身对经济管理观念进行及时更新变化,使企业领导管理层能够意识到当下经济管理体制变革对企业发展经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从而使企业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制定相关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2.2缺乏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

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都设立有一套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大部分企业在实际企业运营中并未按照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经营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所谓的经理管理制度就如同虚设。并且由于现存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着诸多漏洞,造成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且没有完善的行为规范对其进行约束,逐渐造成企业效益的降低。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中均存在着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企业现行的经济管理制度,落后于企业发展速度。通过目前企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发展来看,大部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于企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市场的扩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都使企业的经济发展超前于企业制度的发展,使得当前企业面对经济管理制度的转型时存在巨大阻力。第二,企业经济管理监督方面缺乏有关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监督。虽然部分企业对于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当重视,但由于相关监管部门及职位的缺失,对企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节约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企业内部机关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由于缺乏相关监督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以及企业管理层为了节省管理成本,都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3经济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缺失

在企业中,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企业管理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大多数企业中,从事企业经济管理的人员,大部分都并非财政管理专业出身,相当一部分是从基层部门一步步晋升至管理层的,所以他们的管理经验大部分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实践。而部分企业,为了挽留优秀员工均不愿意招聘管理新人,一方面为了挽留优秀老员工为其提供更多升职机会;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新进员工无法对企业价值理念适应,这就造成目前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层中存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水平及组织策划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管理技巧,从而忽视企业危机意识及应对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的革新仅仅停留于形式层面,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企业管理中这两个问题。还有许多企业将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概念混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隐患。

2.4企业缺乏对经济管理的掌控

目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所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针对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内部掌控而言,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符,出现“假大空”的问题,造成企业内部对管理的掌控出现形式化、空壳化现象,再加上制定出的战略目标并不能对企业的实际生产发展产生任何指导作用,也就不能对企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完善;另一方面,缺乏对企业管理的协调统一,造成企业内各管理部门步调不统一,管理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对管理工作的掌控所造成的,是当前企业面对经济管理制度变革所需要进行改革的地方,只有企业能够掌控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机会[2]。

3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策略

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开展,必须坚持科学、高效、人性化的操作原则。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企业更需要将社会需求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导线,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断优化和推进,在把握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最后实现高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在企业内的建立。

3.1在企业内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中一切管理措施工作展开落实的重要基础,并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需要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做到先做好管理制度的制定,并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展开深入逐步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的制定。应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中,做到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中充分收集制定意见,便于增强管理制度的操作实际性和问题针对性,同时根据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章程、文件及各项管理措施进行修改,将管理制度贯彻于公司管理中。其次,强化制度责任落实力度。企业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就要严格将其贯彻落实,不能形同虚设,通过完善对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并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力度,增强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帮助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3.2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在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提供可用人才。尤其现阶段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于是否对人才具有吸引力,所以人才优化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可行办法。首先,对员工培训制定合理计划安排。试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各企业在其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企业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企业应根据员工实际工作情况和工资安排,分部门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安排,以此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并将培训与员工的奖惩机制结合,引起员工对培训的重视。其次,在企业内建立科学地人才战略和激励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战略,通过对人才的大量引进和培育,并建立资源丰富的人才储备库,对企业内人员流动进行控制,减少人才流失,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实力。而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十分有利,应将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对员工的双方面激励,对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3.3重视对企业内管理组织机构的优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除了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还要做到对管理组织机构优化的重视。在原有的传统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灵活、合理的组织机构,做到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管理对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3]。

4结语

企业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管理便是企业实现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若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要做到对经济管理模式发展与完善的重视,做到与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步伐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雷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

经济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报业市场;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报业广告收入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110-04

报纸产业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龙头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20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我国日报出版总量规模已经连续第五年居世界第一;2004年,我国出版的日报种类已经占全球日报总量的14.5%,且日报平均期印量逼近1亿大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千人日报拥用率达到75.8份。同时,除了报社、报纸总数以及发行量上的发展外,报纸行业的经济运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从报业经济基础――广告收入上可以得到充分展示:2005年,我国的报业市场广告额达到256.05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广告总营业额的18.1%,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3%。

看到这些骄人的数据,反观报业在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时的情景,不能不感叹这二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78年,全国报纸总数只有188种,每期平均印数不到4500万份,而1978年以前我国根本就没有广告,报纸行业需要极大的政府补助才能得以生存,根本就谈不上多少经济基础。现有的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全面恢复正常的报纸广告经营时,全年只有0.73亿元的广告收入,还不到当时的GDP总量的0.02%,也没有超过与它关系密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03%。而到2005年,我国报业广告额已经占到了GDP的0.14%,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42%。报纸行业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我国报业市场化起步的20年。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产业起步的20年往往是不稳定的。报业市场所经历的这段高速增长与我国宏观经济这20几年的增长有多大的联系;报业作为四大主要传统媒体之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以下希望通过对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来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两者的快速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方,究竟是报业市场更多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还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推动着报业市场的发展。

一、报业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形态分析

广告经营是整个报纸行业发展的基础,根据统计,目前广告收入已经占到了我国传统媒体收入的80%左右。因此,广告经营额成为最能够反映报业发展的关键指标,而报业市场的波动实际上就是报业广告市场的波动。因此,此处选取报业市场广告增长率作为分析报业波动的指标。

对于经济增长的分析,这里选择最能代表宏观经济发展状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作为分析指标之一。另外,考虑到我国报业市场的广告主要是社会消费品广告,因此,在分析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的时候,还选取与报业广告联系较为紧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分析指标。

为了消除短期随机波动,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三年移动平均处理,也因此损失了1984年与2005年增长率的数据。

图1绘出了我国报业市场广告额、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年移动平均增长率的波动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三条曲线都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依据“谷-谷”划分法,1985~2004年,报业市场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波动:1987~1990的周期波动、1991~1999年的周期波动、2000~2004年的周期波动(1987年以前属于另一个周期,2005年已经进入下一个周期),而GDP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只经历了两个周期:1986~1990年的周期波动、1991~1999年的周期波动(2000以后属于下一个尚未结束的周期)。

对比三个分析指标的周期波动,发现报业市场广告额的前两个周期波动与两个经济指标的前两个周期基本重合,特别是1991~1999年的周期波动,三个指标波动的起止时间均非常一致。但是,从各个周期的峰谷年份上看,报业市场波动的峰谷时间与GDP波动的峰谷时间要靠近一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波峰与波谷年份则往往要比报业市场的波峰与波谷年份晚了1~2年,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报业市场广告作为经济增长晴雨表的功能。

同时,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曲线在整个时期都处于GDP增长率曲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曲线的上方,这说明在整个时期里,报业市场的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但是,从峰谷落差的角度来看,报业市场广告的波动幅度要明显大于经济指标的波动幅度,特别是1991~1999年的周期波动幅度特别大,峰谷落差超过了7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报业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的波动相当剧烈。

从对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指标的波动曲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波动形态基本一致,报业市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波动幅度也高于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

二、中国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分析

以下选取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作为中国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的分析指标。

表1给出了三个分析指标的相关系数,从结果来看,报业市场的分析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指标之间是高度相关的。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0.01的置信水平上相关,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0.05的置信水平上相关。从结果上看,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要高于其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相关性。但是,以简单的相关系数还不能判断报业市场是否与GDP的相互影响更直接,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物价的影响很大,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物价波动十分剧烈,所以,不能排除是否由于物价波动的原因,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部总额增长率与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小于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

从相关系数上得到的结论,我国报业市场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呈高度相关,这表明报业市场发展越好,宏观经济发展也越好,反之亦然。但是,报业广告与GDP的相关程度要强于其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程度。

三、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确定的是,我国报业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这种相关性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关系。下面从Granger因果检验与交叉延滞相关

两个方面来分析报业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1.Granger因果检验。在对我国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各项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首先对各个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证明时间序列是平稳过程,如果随机变量为非平稳序列,则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就会出现伪回归,从而导致结论错误。

在对报业广告额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ADF检验中,三个指标均未能通过ADF检验,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了单位根假设,故本文采用三个指标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因果检验。

表2给出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报业广告增长没能引起GDP增长的变动的假设在87%的概率下被拒绝,同时,GDP增长没能引起报业广告增长的假设也在80%的概率下被拒绝。报业广告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显,两者没能引起彼此变动的假设,都在90%的概率下被拒绝。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报业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从概率大小上并不能说明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谁的直接作用更大一些,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交叉延滞相关分析。

2.交叉延滞相关分析。表3列出了对三年移动增长率的交叉延滞相关分析的结果。很明显,用上一年的GDP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对次年的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作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比同期的相关系数要低得多,特别的是这种情况下;报业市场广告额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已经不存在相关性。在用上年的报业广告额增长率与次年的GDP增长率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作相关系数分析时,发现三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明显提高。特别是上年的广告经营额增长与次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比同期的相关系数还要高。这说明我国报业市场的发展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推动作用,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报业市场波动的峰谷时间为什么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波动的峰谷时间要早上一两年。

通过交叉延滞相关分析,可以认为报业市场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大于我国经济增长对报业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报业广告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推动,要远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报业广告的推动。

四、小结

经济市场分析篇(6)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在逐渐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市场的监控,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需求变化,收集市场交通运输数据,对数据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加有用的运输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数字模型与相关理论,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经济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经济学;企业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企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是在不断地扩充市场。企业通过对当下市场现状的分析,对国家政策的研究,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营销策略,因此市场营销的模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新兴企业,在优质市场营销模式下经营,外加一些成熟的营销技巧,这样的企业就会迅速壮大。反之,如果一个老牌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市场营销,只是盲目的蛮干、瞎干,固首传统的营销模式,那么这个企业就要走下坡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很难生存下去。由于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企业就开始关注营销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现代化经济,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对传统市场影响做出适当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发现,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者关注的是经济实用性,商家关注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则关注市场经济的全局发展、长远发展、健康发展。以上三者的关系在市场营销的模式中必须得到全面考虑,因为只有这样,企业在能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由此可见,将经济学知识引入市场营销技巧,并结合市场现状制定相应的营销模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市场营销技巧

(一)严格控制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各个行业的经营者犹如雨后春笋,市场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经营者,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企业想要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商品的质量,商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经过调查得知,顾客在选择一种商品时,大部分顾客宁可支付高额的资金,也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商品,对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则不关注。从经济学分析这种状况,也就是顾客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实用性,质量可靠的商品相比质量一般的更具有经济实用性。另外,优质的商品质量会打造一个企业的品牌,优质的服务则会成就一个企业品牌。目前,我国的经济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在消费市场扩大的过程中,消费者在关注商品质量的同时,也会关注企业的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也就是消费者在企业眼中的地位。因为消费者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所以企业应该端正服务态度,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样就会使自己更有发展。另外,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前期服务或者后期服务都会作为一种消费的附加值,会让消费者更加有兴趣。例如海底捞火锅店,该品牌自创建伊始保持了“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并以贴心,周到,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纷至沓来的顾客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大众点评海底捞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十佳火锅店的良好评价,海底捞就是结合其独特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商品质量来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且也证明了优质服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运用好“口碑宣传”技巧

一般意义上,企业的商品宣传主要有两种渠道,其一,广告宣传,其二,顾客口口相传。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消费者对商品的宣传效果远胜于广告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对消费者的宣传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过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观察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消费者评价很高,甚至做到了有口相传的程度,例如,乐仁堂、老干妈、狗不理包子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者都有一种分享心理,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就会主动宣传,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其效果可能远胜于广告效应。通过提升企业口碑,不仅可以做到良好的企业宣传工作,还可以降低广告费用,节省企业的成本,直接提高了经营利润。口口相传的营销效果要高于广告宣传,消费者之间的宣传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消费者之间推荐的结果。但是,“口碑”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对企业自身的要求更高,企业必须真正的做到了优秀,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如果企业做的不好,那所谓口碑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三)运用“薄利多销”营销技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价格战”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企业营销模式。前文说过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关注的是交易的经济实用性,在同等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单个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在“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下,企业虽然单个商品的利润被降低,但是消费者在购买中节省了消费支出,持续购买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宣传的力度就会加大,进而企业实现“多销”,这样下来,企业不仅总利润不会低于竞争者,而且还会在消费者宣传过程中收益。所谓的“薄利多销”并不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所有的商品都较低出售价格,在当下的经营模式下,“薄利多销”又被赋予了新的使用方法。目前,商店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退出优惠商品,或者固定每月的几天为优惠日,这样就会通过某一部分“薄利”商品来吸引一大部分顾客到店里消费,于此同时,也会对其它商品带动消费。另外,还有在商品购买时的赠送模式,某些消费者购买较多的商品会和其他商品绑定在一起,通过较低的价格将其他商品推销出去。以上都是“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现在商家给这一概念赋予更多的意义,运用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获得的经营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

(四)扩展经营渠道

在企业商品交易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商家依次、逐层进行买卖,这样就出现了最终商品的使用者是经过好多个批发商才买到商品,中间商越多,商品的差价越大。在新形势下,随着交通的越来越发达,针对大型用户企业可以采用直销模式,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的中间商,也会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直销的模式在当下已经逐渐开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种经营思路很新颖、很有创造力,很符合当下的经济模式。直销模式的推出也就扩展了企业的经营渠道,不止依靠传统的单一批发式的销售模式。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针对大型客户可以直接进行上门服务,这样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还可以为企业维护了一批固定客户,同时企业的商品利润并没有收到影响。但是,针对零散的消费者,企业还是要采取传统的批发模式,因为对零散客户进行直销的成本太高。经营模式的灵活运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国外的很多知名品牌都采用了直销和传统销售模式的结合使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营销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对市场营销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口碑宣传、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扩展经营渠道这四种市场营销技巧提高自身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对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研究会对企业的营销模式技巧的运用和经营思路的启发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韩宝军 单位: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参考文献:

[1]雷蕾.从经济角度谈市场营销技巧[J].百花园地,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