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41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集中核算

1.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项财政改革方案不断推进与落实的现实条件下,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的主体,在我国财政体制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也都有着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完成会计核算中的组建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一切会计业务都将被纳入到核算中当中,经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核算,如此一来,通过的处理标准将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也将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能够实现财政部门对所有财政性资金支出的全过程性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对包含财政资金挤占、截留、挪用及浪费在内的各种财政违纪或者是财政违法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遏制,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使单位支出的财政性资金都集中于核算中心统一设立的账户当中,由核算中心来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统一的调度与管理,这不仅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在调度方面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对财政资金沉淀滞留以及财政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同时的改善与提高;

第四,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银行账户同一杯取消,单位内部所有人员的薪资及个人奖励等都进入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核算,单位内部员工福利待遇及收入的透明度因此而得到提升,权利与利益之间的直接性关联被切断,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平分配及行政效能也因此而得以实现。

可以说,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及核算中心内部各项会计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以及我国财政体制的整体性发展都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现状分析

2.1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管理存在不足

预算管理方面来看,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并未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当中,单位收支管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得到强化。而预算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则使预算执行的矛盾更为突出。这种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中心基本职能与作用的发挥。

2.2会计核算中心采购管理存在不足

所谓采购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进行全面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还是相对有限的,采购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多数商品、工程或者是服务只能由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进行采购。但在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计划编制与执行方面还是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会计集中核算中的集中核算优势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发挥。

2.3会计核算中心开支管理存在不足

通过监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全面实施会计实务的集中处理,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将其资金的支付权利转移到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对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全面性的管理与监督,如此才能对核算中心存在的意义进行体现。但由于缺乏统一且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下,部分项目预算单位的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集中核算在开支管理方面面临较为突出的难题。

可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状况并不是很好,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也因此而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优化与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谓势在必行。

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优化完善

3.1从预算管理着手进行强化

从部门预算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的管理力度,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科学化的预算定额标准,并对预算支出的有关科目进行完善,尽量以早编、细编的预算管理模式来进行预算管理,以便于在保证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2对外部环境的监督及制约机制进行完善

要保证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则应对其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必要的防范,以期在防范风险的条件下优化会计核算中心的整体运行。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将外部职能机构对于会计核算中心所发挥的监督与制约作用进行必要的强化,对纳入到核算中心的所有的预算单位都必须进行依法的维权,积极地参与到对财政资金使用及财政资金行为进行你敢监督与制约的行业当中,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处理行为的同时,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

3.3强化内部运行及管理体制建设

当然,要切实推进会计核算中心的有序运行,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完善,按照相关的规定来组织会计核算中心的规范化运作。具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有针对性地对核算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处理、财务管理、账户管理以及凭证设计等问题进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并将管理措施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或者是每一个项目当中,并根据审核通过的管理制度来对各项会计处理工作进行规范,避免会计处理中各种行为的发生。

3.4严格财会团队管理,优化财会团队建设

作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主体,财会团队的优化建设是保证会计核算中心稳定运行的基础力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实践中对自身财会团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性、长期性培训的基础上,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水平,保证会计处理的合法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4.结 论

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对于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防范舞弊行为等,都有着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对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状况进行动态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以保证核算中心的稳定及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岳琴.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强化会计核算功能——重庆市江北区会计核算中心信息化系统[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05).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2)

【关键词】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规范设计

伴随着乡镇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具体表现为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财会人员无法很好地进行会计核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因此要对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中不规范的地方重新设计。

一、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县镇财政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长期不受重视,财务制度不健全,对上级部门的拨款依赖性太强,不能按照财政管管理的内部规律办事。会计核算既没有严格的内控系统,也没有科学、严谨的核算制度。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财政会计核算体系无从谈起,规范化更是天方夜谭。

2.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是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而是使用在上年的基数上进行增加的方式,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二是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超支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对支出进行控制的意识。三是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挪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最终导致项目经费和日常经费混乱不堪,增加财政管理的难度。四是部分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却忽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缺少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是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中的普遍现象。随着“一把手”负责制的特别强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特有监督职能。由于人事编制等因素,乡镇财政部门的会计、出纳有时会由一人兼任,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滋生了违法乱纪的土壤,继而赊账过多、过滥,对乡镇财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对国家的政策法律置若罔闻的现象,擅立收费项目,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挪用应上缴的财政收入。

4.债权和债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债权和债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规模越来越大,部分债权已造成损失,债务负担则越来越重。由于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管理控制不严,导致乡镇债权债务不断加大,特别是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潜在着一定的财政风险。一是对债权管理不善,财政对外单位和个人借款较多,但收回较少,其中部分借款已造成损失;二是由于支出较多和农村基金会兑付股金等原因,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不得不靠贷款、向职工集资和挪用专项资金等归还原来的借款和维持政府正常运转,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从而又加大了债务的规模。

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设计

1.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得到完善,但其严谨性、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而完善齐备的法律法规能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避免执行上的混乱,注重各相关法律的衔接,不断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使会计核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会计核算的法律漏洞。

2.强化预算管理

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管理的内容将更加的丰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会相应地有所增加,预算管理将成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方方面,所以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合理科学地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随时反馈预算执行的效果。乡镇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要做到严格执行预算批复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批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预算申报可能与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有出入,要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会充分考虑乡镇的实际需要和当时的财务状况,统筹规划,批复的收支规模一般会低于申报的收支预算,要及时对各项收支预算进行调整,确保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关于项目支出,要首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保证经费支出和项目实施有计划、按步骤进行。三是要根据预算和项目计划办理资金拨付和日常收支业务,并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明细进行调整。如果有必要调整整体的预算收支规模,可以按流程向上级部门报批。

3.建立乡镇政府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引入成本核算是对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关键。尽管乡镇政府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有效控制乡镇政府的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应逐步建立起乡镇政府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而乡镇政府的财政部门既有信息又有手段,从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尽量压缩成本支出,对活动支出实现超前控制和事前参与,继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成本管理水平。

4.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并完善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释放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功能,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冒支乱花、贪污腐化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会计核算中心要承担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撤掉预算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并把其人事关系直接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财会人员在人事上相对独立,只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并支取薪水,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职能和财务管理剥离开来。预算单位不再具有会计职权,只有报账员,没有出纳和会计岗位,只有会计核算中心有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权利,弱化会计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功能。

会计核算中心取消了各预算单位的银行帐号,对收支进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为各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统一的基本帐号,使得每一笔的财务收支都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有理于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而财会人员由于在行政上、人事上相对比较独立,会勇于拒绝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减少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这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铲除了小金库生存的土壤,扭转冒支冒领、胡花乱花的风气,遏制腐败的发生,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的高效。

5.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

结合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在乡镇财政部门建立一整套的内部监控制度。从制度上和组织上控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不断规范各单位的业务流程,完善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确立各监控岗位和控制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理,使财务管理与流程管理同步进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使得两者能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动态的对接,各项活动的相关信息都要传送到财务管理的子系统,实现对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使财会人员从大量的、繁琐的财务事物中解脱出来,加强对核心问题和事物的把控,把主要精力放在财政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设计上。

三、结束语

规范的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对政府及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运行效果、资金流量等情况实行整体核算、监督以及反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浅析会计电算化在乡镇财政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0,(29):249,248

[2]张莹莹.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11,(29):400

[3]王宇.乡镇财务监督管理研究――以陕西省高陵、周至两县为例[D].陕西科技大学,2008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3)

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条件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网络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应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发展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2.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目前核算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筹备和运行初期制定的,对核算中心业务开展起到了有章可循的作用。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进一步的深入,为进一步搞好集中核算工作,尚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使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化、制度化。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4)

【关键词】 集中核算 成效 国库集中收付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核算中心为形式、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财政管理模式,它的建立对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1、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过去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单位人人手中有票据,个个身上有现金,长年不报账、不结账,票据散乱,账随人走或是人走账无,形成了大量的流水账、断头账。会计基础工作杂乱无章,更不可能按《会计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日清月结,规范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核算中心在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和运用先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账簿的建立、科目的设置、平整的装订等,都能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融为一体,促使会计监督“关口前移”,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彻底分离,能有效地遏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失真,数字不实,做账外账的不良现象。会计人员可以独立行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严格按照会计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会计法》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执行。

2、加强了会计监督功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

在自设账户、自行核算的情况下,不少单位始终存有“真账假做,假账真做,查出是你的本事,查不出是我的运气”的侥幸心理,隐匿收入,账外设账,导致了乱支滥用、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之后,做到“收入一个漏斗,支出一个口子”,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原始凭证规范化管理的通知》要求,从源头上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产生。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而且财会人员的人事关系不再隶属于会计主体单位,可以更大胆地实行会计监督职能,同时所有资金支出都在阳光下进行,大额的办公用品实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制度,资金支出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通过对各单位每项收支的审核,所有单位的财务账目、资金来源和使用去向,都可以一目了然,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为下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下基础,由此,乱支乱报现象得到了遏制,防止了、以钱谋私等行为发生,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3、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节约行政成本

以前各单位的开支项目名目繁多,开支标准五花八门,有钱随便花,谁也管不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核算中心的统一核算账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其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有效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可相对减少,从长远来讲可大大节约行政成本,减少行政开支。

4、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预算管理改革

传统分散核算的理财方式重收入管理而轻支出管理,重审批分配而轻监督控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缺少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事前监督和全面的控制;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反馈滞后,影响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一方面,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由核算中心对各预算单位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的管理办法,可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核算中心集中、统一、高效的核算体制下,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全部改变,但其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入账,这样能够保证部门预算真正发挥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未来发展

会计集中核算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的转换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宏观要求,对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也有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加强财政收入收缴管理,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传统的国库收付制度下,一些执收单位纷纷设立收入过渡账户,人为调节税款入库进度,致使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部分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借故延压税款等财政收入的入库。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统一了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体系,取消了各类收入过渡性账户,加强了对账户的监督管理,从制度上解决了挤占、挪用、占压财政收入问题,强化了财政收入管理。

2、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在传统体制下,由于拨款层次多,预算单位用款时间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基层预算单位通过层层转拨,用款时间更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不再通过层层转拨,在财政部门改进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只要批复下达了用款计划,预算单位1天内就可以办理用款,时间短,效率高。

3、有利于加强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是今后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强化执行,使财政资金收付及时、核算准确、管理规范、调度科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形成了“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资金管理模式,现金流原则上不再通过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也不再多头分散,有效遏制了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等现象。同时,财政给了哪些部门多少钱,给的是什么钱,单位用在何处、花了多少、剩余多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形成了对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多方面的监督,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

[2]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6)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融合

一、前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1998年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5年, 中央和地方开始全面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发现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管,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文章分析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成效与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内容和推行公务卡结算的益处,并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可行性与具体做法进行了论述。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成效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在“三不变”(即预算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不变、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与审批权不变和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一种会计管理机制。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核心是对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行集中管理,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服务融于一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成效:

(1)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行集中核算前,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有些单位没有专职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账户设置比较混乱。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公开、透明的操作环境下,对所有的会计业务按照统一、规范的核算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理,保证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强化了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了腐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中心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得到增强,一些不合理、超标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在办理有关经济业务前,先向中心咨询其合理性、合法性,把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中心的审核标准,认真审核每一笔支出。经过会计人员的严格把关,严肃了财经纪律,预防和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

(3)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4)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内容与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财政性资金的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核心是对财政性资金的缴拨实行集中管理,即: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运作程序是: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经零余额账户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国库单一账户与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余额为“0”,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在财政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财政性资金流经环节多、拨付效率低、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增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另外,公务卡作为一种便捷透明、高效的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对规范现金使用、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打造阳光财政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是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是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下,单位财务从银行提取现金、保管库存现金以及单位工作人员预借现金、携带现金、办理报销手续等工作环节多,财务工作累、财务成本高、资金效率低、财务风险大、财务管理难,对于那些借款后长期不办理报销手续的“老赖”管理更难。使用公务卡结算,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工作人员也不需要提前向单位借款,事后报销通过零余额账户汇划支票方式直接还款,有效的克服传统现金支用方式下存在的问题。再者,公务卡报销需要提供除发票外的银行消费小票,有效地杜绝了以往现金报销模式下有人需开发票的不良现象;二是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支付方式上存在不足,给预算单位用款带来不便。推行公务卡结算报销方式,是对现金结算方式的替代、补充和完善。三是有利于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银行卡快速发展,银行卡支付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持卡消费习惯逐步形成,银行卡已成为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公务卡的使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同时,积极推广在公务消费中使用信用卡是提升城市形象、与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发展接轨的客观要求。

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可行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 各地政府为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进行的有益尝试。这种制度是在资金“三不变”的前提下, 撤销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机构,会计业务改由财政部门设立的会计核算中心执行。实践证明,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益探索, 会计集中核算虽然也存在弱化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但它改变了分散核算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会计监督不到位的缺点,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降低行政成本等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国库集中支付主要解决财政资金拨付中多户头、多环节造成的资金闲置浪费问题,而会计集中核算则解决资金到达预算单位后在使用环节出现的胡花乱用问题。因此,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

(1)两种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都植根于公共财政理论, 都以公共财政和效益财政理论为指导, 以防范财政风险和提高财政资金

(2)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会计集中核算是按照会计委派制的要求,由财政部和中纪委共同提出,多次会议部署的一项工作,作为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也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的要求和具体部署,同样也作为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

(3)两种制度的承担对象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及直属机构, 其具体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显然, 其对象与国库集中支付完全一致。

(4)实施手段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制都要求:取消预算单位开设的不符合改革规定的银行账户。

(5)适用原则一致。两者都坚持了“会计责任主体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自与审批权不变”的原则。

(6)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杜绝胡花乱用和铺张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是通过改变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两种制度的出发点尽管不同,但最终归宿是完全一致的。

五、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具体做法

(1)机构与账户设置。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设置在会计核算中心,整合人力资源,合并办公;中心在商业银行新开设两个统一账户,一个作为财政国库支付机构的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的结算业务;另一个作为财政部门为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具体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的结算业务;单位非财政性资金则仍然通过核算中心原为单位设立的统一账户进行支付,实行分户核算;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2)会计核算中心原有的岗位可同时成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工作岗位。会计核算中心原有的会计核算岗位可以成为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岗位,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成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岗位,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可成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岗位,继续履行稽核职能。

(3)中心的工作重点应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变,并逐步承接部分国库支付业务。1)中心仍保留核算职能,单位各项支出仍经过中心审核后办理支付,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和报送报表。各核算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备查和辅助账簿,尽量简化核算工作。2)强化预算监督,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中心应参与单位部门预算的制定和审核,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定后抄送中心,每月由单位报送当月的用款计划,中心代单位录入并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具体执行,监督各项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逐渐向重预算、轻决算、强化预算约束的严肃性转变。3)逐步执行国库支付业务。资金划拨采用财政集中拨付的办法。其主要业务一是单位的基建支出、商品、劳务采购支出以及其他专项支出。这些业务由单位提出申请报政府采购中心或相关部门。中心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审核确认后,通知国库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对政府采购项目之外所需的资金由中心向供应商直接支付。二是工资性支出,中心按规定审核每月的工资发放表,履行法定审批程序后,通知中心将所需工资支出拨到工资银行工资专户,由银行将资金转入职工个人工资储蓄卡。三是其他支出,指预算单位日常发生的零星费用支出。由于这些支出金额小、发生频繁,由国库将资金拨到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直接委托中心支付,由中心严格控制支出规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参考文献

[1]刘晓.试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衔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篇(7)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行乡、村财务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村帐乡代管”流入形式、预算约束不严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持久深入。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析

(一) 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 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 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 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三) 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教育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鎔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转贴于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第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第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 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村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4〕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如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及资金预算、决算制度等。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集会计、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它规范了乡村两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了会计质量,有利于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监督,减少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效率;精减了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黎海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J].时代经贸.2008(7).

[2] 史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3]李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EB/OL].文化发展网,2005-11-9

[4] 袁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8).

[5]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科技信息,2007(28)

[6]华琳朱永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

[7]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