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18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受到大众的追捧。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本文就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状况做了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竞技体育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二、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三、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调节

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四、竞技能力的结构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

五、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 教练员 人力资源 现状

1、前言

众所周知,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空前加快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显重要。

而作为竞技体育,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加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所谓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在竞技体育系统内接受过专业培养教育或受过专门培训的、能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1]。其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队医、裁判员、经纪人和国际体育官员。而教练员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技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其培养的现状,找出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参考。

2、教练员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词典》中将教练员定义为:教练员是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2]。从教练员的定义和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控制者,是教与学、训与练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就像“2000年王君侠、杨柳霞在《论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模式及特点》一文中,提到:竞技能力与水平的表现形式是竞赛,竞技能力与水平的体现者是运动员。在这种表现形式与体现者中,教练员是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员对整个训练过程――从选材、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竞技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与领导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3]一样,教练员在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乒乓球、女排、羽毛球、体操、举重、跳水等项目多次荣获世界冠军或创造世界记录,都是与我国拥有一批在国际体坛上享有盛名的杰出教练员分不开的。

3、现代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

由于不同的运动训练层次和运动训练对象的水平的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但对于一个合格的现代教练员来说,必须具备其必备的素质。

3.1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对培养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敬业精神在新的世纪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事业心、集体荣誉感、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体现,是教练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3.2 教练员的心理素质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是非常残酷的,获得成功的往往是极少数人。教练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面对失败和挫折,需要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忍受多次失败的痛苦和考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不骄傲,要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还要处理好同运动员、家长、同行、领导等的关系,给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

3.3 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和应用,不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而我国的教练员有相当大一部分出自专业队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因此教练员的理论水平偏低。同时由院校毕业生转来的教练员虽经过理论学习,但实践经验少,其他方面转来的教练员经验、理论都不系统[4]。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竞技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教练员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参与专项训练的能力也越来越加强。现代教练员不应当只是一个单一项目的竞技强者,而应当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材。

4、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的研究现状

从大量的训练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运动训练开展的质量问题,但由于我国的教练员的培养工作一直落后于体育形势的发展,培训体系尚不健全,教练员自身提高意识也不强,因此,面对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竞技运动的科学化日益提高的现实条件下,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练员队伍,是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国家为提高教练员的能力和水平曾采用过多种形式,如学历教育;举办各类短训班;利用专业报纸、杂志、资料为教练员提供信息服务等,这为教练员水平的提高和科学训练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事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国家体育总局从1989年起正式试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经过长期共同努力,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教练员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为提高教练员素质和教练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各个项目相继开展了教练员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到目前位为止,已有田径、游泳、跳水、举重等17个项目研究制定出教学大纲,正式出版了田径、足球、羽毛球、射击等9个项目的岗位培训教材,其中,羽毛球、射击、赛艇和皮划艇等教材的出版还填补了该项目无系统理论的空[1]。

而我国的体育学者也在不断加强对各个体育项目的教练员培养的研究。查阅近二十年的期刊文献,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研究的有关教练员方面的文章,已涉及到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健美操、门球、武术、游泳、赛艇等众多项目中,同时我国的学者还不断分析研究国外的教练员培养特色,汲取外国教练员培养的经验,为我国的领导管理部门加强教练员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纵观我国学者对各个项目教练员培养的研究,及比较国内外竞技体育教练员培养的模式及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虽然在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形式,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教练员培养体系,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输送高水平的教练员,但由于我国的教练员队伍良莠不齐,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1)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的质量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整体质量不高,主要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其文化素质不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是国家培养,国家花钱,仍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教练员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影响培训的次数;师资方面的问题等众多原因造成了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

(2)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关系问题。多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主要采用了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形式,其带有学历教育补课的性质,而学历教育的内容与教练员岗位能力、岗位职责是有较大差距的。在培养的过程中,面对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搞大纲还是搞教材;如何处理岗前、岗后教育,一次教育和培训制度衔接的问题,值的进一步解决。从培训的层面上来说,“三个结合,三个突出”是正确、必要、有针对性的,但要求教师必须结合项目特点,院校教师很难做到(因为项目太多)。从目前看,这种结合还较表面化,核心的问题结合的不够。

(3)教练员分类培训问题。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主要是是按项目分级培训,但面对教练员职业范畴不断扩展,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现代进行教练员培训时是否要考虑到现专业队教练与业余教练、高校高水平队的教练等要不要分类进行培训;同时由于教练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的岗位培训工作是全面搞,还是重点抓呢?这都是教练员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单项运动协会、地方体育部门队教练员的培养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应明确各项目管理中心、地方体育部门、单项协会等在教练员培训中各自的职责。

(4)培训内容和形式问题。目前,教练员最需要解决的是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作为一名教练员到底需要具备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我国现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较注重基础理论、专项能力知识的教学与传授,缺乏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因此,我国的教练员的培训要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培养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

可见,虽然我国的体育教练员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建立完整健全的教练员培养体系,由专门的管理部分全面负责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与管理工作。

5、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练员在竞技体育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科技的介入,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各个项目的教练员如果不注重学习和汲取新知识,接受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就难以适应各项目发展的要求。作为教练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掌握各项目竞技体育运动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动态、先进技术和先进训练理论、方法,进行科学训练,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在国际体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竞技体育教练员人才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形式,坚持对各个项目教练员的培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与管理教育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综合人材,才能适应竞技体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加强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流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制度积极引进外国优秀体育教练人才,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加强对本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此同时我国的学者应加强对国外高水平教练员培养的研究,为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春利.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君侠,杨柳霞.论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模式及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17(1):55-59.

[3]朱佩兰,钟秉枢,左琼.教练员-中国体育腾飞的关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邢文华,余学峰,钟秉枢,朱佩兰,尹飞飞.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2(9):19-23

[5]中国教练员培训委员会代表团.加拿大美国教练员培训体制及其特点[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7-20

[6]陈宁,薛立.中日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1): 49-50.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3)

【关键词】高校 竞技体育 人才 培养

一、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概念的界定

“高校高水平运动”属于竞技体育的一个范畴,是竞技体育在高校中的一种体现,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我国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行政法规,符合国家对学校的各项基本要求,开设文化课程,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进行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训练。它的培养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最终目的是在高校中培养具有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以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逐步实现由在校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应称为“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其定义为:在高校通过培养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学训并重,推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种教育和社会活动。

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学业设置存在很大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高校进行文化课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大都被安排在普通专业学习,学习压力特别大,专业能力过低,做教练又因为专业是非师范类,很多竞技体育人才因无法正常完成学业所以就业时学生出路非常不乐观,“教体结合”之中“教”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竞技体育人才文化素养低与就业出路窄仍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大学生体育社团与专业性体育组织联系极少。目前,大体协单项分会大都不是专业运动协会的成员。这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做法,造成了大多数大体协单项分会无法参加相应的专业运动协会的活动,无法得到专业运动协会会员应该有的服务和帮助;导致高校系统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与等级认证不配套,教练员、裁判员交流、调配使用冲突,运动员重复注册,资格审查不统一,赛事系统不衔接等等的矛盾和冲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水平较低,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管理较为松散,教练员学历水平较低,培训不足。

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高校学生群体性体育竞赛

高校应该将学生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有机衔接。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学生阳光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和学生体育先进单位评选制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有力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学生体育协会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学校每年有十项制度化的全校比赛,并以此为龙头,推动各个学院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此外,每个学院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运动竞赛,包括项目较广。并由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带头参与其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

(1)编制与结构。教练员均是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两头兼的体育教师。选拔具有较高专项水平、较强业务能力和丰富训练比赛经验的教师担任

(2)建设与管理。高水平运动队实行公开竞聘和目标管理,由部门教练员招聘领导小组进行公开面试后竞聘上岗,每届教练员任期两年,期满后进行业绩考核。在训练和比赛工作中认真实行教练负责制,并建立了教练员业务档案。

(3)教练员素质。注重教练员思想教育,广大教练员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勤奋的工作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政治可靠、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在搞好训练竞赛工作的同时,教练员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4)培训与提高。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和水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广大教练员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为了促进高水平运动队规范、健康发展,针对招生管理、学籍管理、训练竞赛管理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运动队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实施细则》、《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办法与评分标准》等

(2)训练竞赛管理。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竞赛管理工作应该由运动队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为规范运动队的管理,从实际出发对训练及竞赛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要求教练员严谨、科学地从实际出发制订训练计划,不搞形式主义。每周训练次数固定,教练员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节假日增加训练要有书面申请报告。此外,还要求教练员每次定期上交训练总结,每次比赛结束后认真总结并需上交比赛相关材料

(3)日常管理。高水平运动队配备了长期的领队及辅导员。同时,充分发挥运动员所在学院和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从思想、学习、训练和竞赛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使运动员们训练、竞赛、学习“三不误”

(四)高校领导应该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在国内想做和做成一件事,至为关键的条件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用心投入,倍加关心,全力支持。重视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白和态度,而是把重视工作落实到具体实处,这样的重视才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西华大学为例,该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自2006年招生建队以来,基本完成了从原创到逐步成形成熟阶段的艰难历程。如今,乒乓球队建设有序、规划合理、发展健康,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正以前所未有的饱满信心和办队业绩步人可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4)

摘 要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立体化竞争,仅仅依靠有限的知识和单一手段已不能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夺取竞技优胜也决非单一学科和人员所能胜任,教练团队已成为当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关键词 国外国家队 复合型教练团队 特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国外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特征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论文等进行了研读和借鉴;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访谈;采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科研对运动成绩的重要影响作用已得到各国的充分认可

纵观各国竞技体育发展史,科研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作用已不容忽视,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俄罗斯。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就建立了完整的竞技体育科研体系和运动员培养模式,坚持“总教练负责下的训练科研一体化”制度[1],从而得以长期稳坐奥运金牌榜首座。1989年解体后,竞技体育水平下滑,动荡中的俄罗斯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明显减少,训练、科研不能开展,体育科技人员从1280人缩减到不足120人,许多奥运科技小组无法开展工作,莫斯科大学的奥运攻关小组从2001年至2003年内没有参与相关的工作。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上虽然金牌第二,但已露竞争乏力之态,主要依靠苏联留下的基础,2004年被中国挤到第三位置与俄罗斯的训练脱离科研支持有很大关系。近几年俄罗斯的科研体系开始恢复,包括国家体育科研院所和国家队的科研小组,科研与训练结合的力度开始加强,通过科研对训练和比赛活动的支持是俄罗斯振兴本国竞技体育的首选方案。

(二)教练团队形式对运动训练的全方位支持是各国竞技体育持续繁荣的共同特征

多年实践证明,教练团队的合作是稳步提高各国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各国也纷纷效仿竞技体育强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教练团队,为国家队竞技水平的提高积极献策。如澳大利亚就设有负责整个项目训练工作的“教练组”,“教练组”由教练员、运动生理专家、提供技术和教育的顾问、运动保健按摩师、营养师和力量、体能、恢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2]。训练中,科研人员注重对运动员体能、生理、心理、按摩等的综合服务,每堂训练课都有专门人员采集指标,进行监控,每周教练都会主动听取科研人员的生理、技术分析,修改和制定训练计划。此外,还设有实验室,协助教练员考察运动员的各项素质、能力,帮助其注意细节。

(三)重视综合训练基地和高等体育院校的重要作用是各国发展竞技体育的共同选择

综合训练基地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是教练团队的后备力量,为国家队教练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科研保障。美国70年代末就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建立了第一个奥运训练基地,并在基地建立了生物力学、运动生理、运动心理实验室以及营养室和医疗室,集中了部分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专门从事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的实用研究和运动损伤的防治[3]。这一基地主要以服务陆上项目为主。随后,又建立了以冬季项目为主的普莱西德湖训练基地和以水上项目为主的圣迭哥训练基地,从而完成了对大多数竞技项目进行训练支撑的体系构建。

(四)坚持主教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是各国教练团队的一贯主张

主教练是整个运动队的核心,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才参与到运动训练中来,但就各竞技体育大国的情况来看主教练的核心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在奥运金牌榜上,法国紧随德国之后是另一竞技体育强国,法国的运动训练训练也是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教练团队。在这一合作团队中,教练员主导研究工作,首先教练员提出问题,科研人员制定研究方案,最后由教练员决定研究方向[4]。科研人员重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训练实践,对每个运动员,都进行全面监测,并且建立个人档案,为教练员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使训练更加科学和有效,此外,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职责清楚,运动员可以根据不同问题去找相应科研部门。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为教练员、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服务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借助这一平台,教练员与科研人员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针对教练员提出训练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新、快、准的反馈信息。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都开始借助科研对训练实施科学指导,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和提高训练效率,团队训练取代个体执教,教练团队因此应运而生。因此,对科研力量的绝对肯定,对运动员训练的全面,重视综合训练基地和科研院校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主教练地位的绝对支持等特征是国外专业运动队教练团队呈现的主要特征。

(二)建议:深刻认识国家队教练团队的本质以及如何促进合作以实现团队“科学训练”是个非常重要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希望以后能加强国家队教练员、研究人员、领队等的合作的研究,为实施科学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

参考文献:

[ ] 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7.

[2] 王宏江,刘青.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7-11.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5)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新思维 可持续发展 体教结合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机构职能的转变,“举国体制”的一些局限性逐渐暴露。与此同时,随着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辉煌渐渐远去,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渐临近,中国竞技体育将再一次面临挑战。作为实施奥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竞技体育,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遵循体育的特殊规律和教育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实行“体教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体育人才,以期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高校体育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走访了部分相关教育管理职能部门的领导、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当前湖南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以“体教结合”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湖南省十所普通高校,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怀化学院、邵阳学院、湖南文理学院。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列表,以问卷形式有选择地对上述有关学校发出,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为91%。

2.2.2 专家访谈法对湖南省承担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任务的学校进行相关了解,访问有关专家、教授、教练员,征得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2.2.3 数理统计法通过数理统计,对以上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我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现状的分析

3.1.1 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调查表明,目前我省普通高校的竞技体育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分为两个部分。从外部机制来说,它是由省教育厅体卫处、各普通高校的体育部两级机构组成,具体事务则由省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负责。从内部机制来说,我省各普通高校的竞技体育工作是在主管体育的校长领导下,建立由教务处、体育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高水平运动队“领导机构”,通过学生辅导员、教练员实行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和生活管理、训练和比赛的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单一、封闭的管理体系。

研究结果表明(表1),我省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模式除了在考试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外,主要是通过减免学费、提供高额奖学金等方式进行。由于高校是以教学、科研为主,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运动队的实际训练和竞赛工作主要由体育部(体育教研室)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主管,他们通常只负责训练的实施,而不是对训练工作进行全面、规范的行政管理。这必然导致高水平运动队在日常管理方面的失控。因此,将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教学、群体活动适当分离而自成体系,扩大运动队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建立健全训练、比赛的教练员协作制、在学习管理方面实行奖惩制是实现“体教结合”的保障。

3.1.2 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

根据调查结果(表2),当前我省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从省体工大队特招和挂靠的运动员,约占21.7%;从各县市体育传统项目中学招收的运动员,约占62.8%;从在校的普通大学生中招收的运动员,约占15.5%。

第一种类型的运动员其运动水平在一级左右,个别的达到健将级水平。从体工队特招的运动员虽然运动成绩好,但文化基础差,生活散漫,在校期间训练时间相对较多,但较难管理。挂靠运动员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其主要任务是拿名次,待遇优越,但对促进学校运动训练发展的实际意义不大。第二种类型的运动员是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运动水平在二级以上,但入校后训练时间相对较少,且训练随意性较大。第三种类型的运动员是在大学期间,通过体育教学、各类体育竞赛而选的,他们的训练积极性最高,但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相对较差。

3.1.3 我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中,30岁以下的年轻教练员占28.4%,30―45岁间的骨干教练员占55.8%,45岁以上的占15.8%,三个年龄段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从教练员队伍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教练员占88.7%,男女比例悬殊较大;从来源看,本校体育教师兼职的占97.6%,从校外聘请的占2.4%;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占99.5%;从职称方面看,教练员的职称比例讲师居多,占46%,其次为副教授,占38%,助教占12%,教授占4%;从训练工作年限上看,5年以下的占18%,6-10年的居多,占43%,而工作15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比例较大,占28.8%。

3.1.4 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基本形式

目前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一种是部分高校结合自身所具有的条件来扶持1―2个特色项目的运动队,在运动训练的时间、经费、场地以及教练员等方面配备相对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常年训练;另一种形式是为迎接某类运动会或上一级比赛而提前1―2个月临时组建一个运动队进行短期集中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参加比赛;最后一种形式是以开展和推动学校群体运动为目的而组建的系、院级运动队训练,主要是为了参加校、系级各类竞赛活动。

3.1.5 目前我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运动训练经费短缺,来源渠道单一。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经费数量较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的拨款,没有形成一条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这种经费短缺和来源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开展。在被调查的10所大学中,完全能够满足训练需要的仅占10%,基本能满足的占20%,不能满足的占70%。而且这10所大学的竞技体育经费主要依靠学校拨款。第二,“学、训”矛盾突出,运动训练随意性较大,训练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学校教学部门为了保证向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对文化课的成绩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按照一般学生的标准要求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实在勉为其难。从学校体育部门来看,往往重视学生的运动成绩,相对轻视文化成绩,致使这些学生达不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要运动成绩还是要文化成绩,这个矛盾是我省乃至我国各高校普遍遇到的难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省大部分高校解决学生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矛盾的主要办法是降低学生文化课学习标准,以牺牲文化课学习为代价。第三,竞赛制度不完善,比赛机会少。以我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为例,每4年一次,一名高水平运动员入学后最多只能参加1次全省性运动会的机会,不利于大学生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激励大学生运动员向更高目标迈进。通过调查,有85%的专家、教练员和92.6%的运动员认为竞赛少是影响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实施“体教结合”是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结合,既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新型业余训练体制。它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提出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体教结合”共同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目前,“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模式在欧美一些体育强国得到广泛的开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体育的投入主要是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依托于各级各类学校,训练竞赛管理主要由中学运动协会、全国联盟和大学生体协负责。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量的优秀运动员,使美国保持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每年帮助约8万名中学生运动员进入大学,支持30余万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业。在这种情况下,既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参与运动训练,又不存在就业安置的问题,保证了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循环系统的畅通,充分显示出“体教结合”的优势。

3.3 “体教结合”运行机制及政策研究的构想

3.3.1 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以合作为基础,以教育系统独立的组织机制为主。

在体系上,由于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系统,就应突出教育系统的主体作用。但受目前我国的体育竞赛体制的限制,即学校要参加国内国际的重大比赛需要在所在省、市、区的体育管理部门注册等问题,因此,教育系统应加强与体育系统的合作。

在机构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成立全省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协会,它应是我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最基础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下设竞技运动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协会主席经选举产生,体育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和监督。在该结构中,协会主席负责日常事物和运作,竞技运动管理部门负责竞赛、宣传、行政管理、运动员服务、专项活动,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市场与赞助、运动队服务、法律、娱乐。

3.3.2 财政机制。

这一常设的系统需要稳定的资金。资金的来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平均分担财政义务。第二,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通过借贷计划及双边技术项目得到更多资金。这些资金对长期的机构建设非常必要。

3.3.3 市场机制。

协会要在各级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直接投资下开展活动,但这些投资仅仅是保障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常设资金,如果依靠这部分资金仅能维持活动的开展。至于参与活动人员的补助等需要协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无论投资形式如何,都采用独立的经济核算。协会要想生存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训练和服务的质量,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并按市场收益合理使用资金。

协会可从以下市场渠道获得收益:第一,校内或校际比赛门票;第二,广告的收入,这将对保证协会和联盟的收支平衡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商务开发,主要涉及协会或联盟标志物的转让使用费、标志产品、会员会费、运动场地出租等运动竞赛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协会的发展,将来还要把运动员的转会经营也考虑进去。

3.3.4 依托于社会的发展机制。

协会的发展要依赖于两大基本条件:一是资金条件,协会必须不断获得资金输入,保证经济上的良性循环,才能生存与发展;二是人才条件,尤其是同年龄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补充与供应,这是协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当然,这两个条件都与协会所在的学校是否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有关。因此,各级协会的发展要与各级投资系统的发展保持一致,要对各级投资系统负责,为各级投资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3.3.5 生存发展的竞争机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金总是由利润低、投资回报少的地区或部门向利润高、投资回报多的方向流动,并因此形成竞争。教育系统内竞技体育协会要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全省协会和系统运动竞赛机制,定期组织全省及校际的锦标赛,并根据各级协会的不同情况分为不同级别的比赛。

3.3.6 协会的内在压力机制。

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决定了队员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高水平运动员。竞争机制的引入形成了他们待遇的不同,如运动员的补助和运动成绩挂钩,运动员的流动和运动员的训练成绩挂钩,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员竞争及淘汰机制。

3.3.7 建立合理规范的竞赛制度。

运动竞赛制度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杠杆。合理规范的竞赛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我省高校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我省现行的高校竞赛制度中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过分追求比赛的成绩和名次,把比赛成绩和名次作为评估高校竞技体育工作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高校竞技体育的特殊规律,其结果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正常成长,还影响了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体教结合”为手段来推动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合理规范的竞赛制度,改变传统的以竞赛成绩作为单一检验的做法,充分考虑高校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淡化金牌意识,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为运动员创造轻松的环境,使我省高校竞技体育比赛真正成为锻炼新人,检验训练的场所,从而达到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3.3.8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体教结合”要成为实现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就必须依赖于法律政策的保障。因此,我省立法机关首先要制定有关“体教结合”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保其合法性,使其能顺利实施;其次教育、体育部门要制定新的“体教结合”战略发展目标,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并颁布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法规,在制度上明确教育、体育两大部门在实施“体教结合”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法律法规内容应包括:“体教结合”后普通学生和参加业余运动训练学生在文化学习、体育训练的内容、成绩应达到的标准;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流动机制、奖励机制;运动员学籍管理规定;办学经费、运动训练经费的来源与支出等。

4 结束语

实行“体教结合”,关键是使体育和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大系统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中发现更多有天赋的运动苗子,使他们在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保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还需要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如高水平运动员的教育机制、选拔机制、竞赛机制、相关的法规政策等有机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30-34.

[2]谢琼恒.从可持续发展的角落看体育的现状和未来[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1):7-10.

[3]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学刊,2000,(5):13-18.

[4]张继忠.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30-34.

[5]李开元.体育、国民素质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17-19.

[6]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8-11.

[7]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一)[J].2000:537.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6)

摘 要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也在经历着变革与发展,以其所能够满足不同主体多种需要的内容和各种形式,不断体现出多方面的价值。运动训练作为竞技体育实践的核心,是竞技体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进入21世纪,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运动训练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多去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而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也各不相同。虽然运动员有可能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却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缺的同样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从选材开始就必须注意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并依专项训练的需要安排好训练的内容。

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认真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长期作用和短期作用,以便更为有效地选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服务于专项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尽管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不论是那一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的。各项目运动员的主导竞技能力及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如耐力好而速度差的中长跑选手力求在前大半跑程中拖垮速度好、冲刺能力强的对手;发球变化多、攻球速度快的亚洲直拍乒乓球选手在与相持对手能力强的欧洲横拍选手比赛时,力求在前三板中得分。而举重选手要求在抓举时抓杠、提杠、推杠需要一气呵成,不能有半点犹豫。

三、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形。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段时间训练的间断也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况的相应变化。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也称作连续性。

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阶段,得以独立存在。尽管这些阶段看来是人为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必须符合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以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越久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结束运动生命。

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已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的设计都需要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而在内外条件产生巨大变化、原定目标已不能实现时,则也应调整训练目标及各相应环节训练工作的要求。

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篇(7)

【关键词】科技;竞技体育;引领

技术最开始与体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早起的竞技体育比赛中的科技仅仅是其他领域科技的借用与迁移,科技在体育中的地位辅的,是用来协助人们完成各种比赛,两者缺少深度融合,如运用建筑技术修建体育场所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比赛,现代科技在体育中的地位逐渐加重,以至于到了几乎主导竞技体育的程度,它以加速度的状态全方位的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竞技体育对科学技术呈现出一种依赖的状态,科技涉足体育的每一个细胞,脱离了科技,竞技体育仿佛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科技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一、科学技术推动比赛场地器材和服装的不断改进

如今,竞技运动各项目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要想刷新成绩,并非易事。要使运动员竞技水平有所突破,创造新的纪录,竞技运动的技术条件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而在现有竞技运动的技术条件下,运动员的成绩是相对固定的,难以有所突破,要想不断超越,就须不断地发掘、利用新的技术条件。这些技术条件主要表现在比赛的场地器材和服装的改进。“27届悉尼奥运会花费了巨额经费修建了世界上最新型的游泳馆,游泳馆水池特别深,这样可以减少影响运动员前进速度的因素,并且水池的边缘缓慢地向上倾斜,以防波浪返回打在外道运动员的身上。游泳选手穿的是一种名为‘鲨鱼皮’的泳装,这种泳装是根据鲨鱼皮的原理设计制作的,研究表明这种泳装对于减少水阻力、提高成绩有一定作用。美国自行车运动员骑的自行车是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设计的,把车把装在非常靠前的位置,这样能够减少风的阻力,而服装的缝合处,是根据气流特点设计的,可以降低摩擦。”

二、科学技术为运动员提高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

营养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保障,科学合理的营养体系对运动员来说不可或缺。但这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医学、营养学的知识,改进膳食结构上的不合理之处,对膳食结构进行系统科学的规整,制定出符合运动项目及运动员个体特性的膳食食谱,进而实现合理配置营养的目的。在现代竞技比赛中,不少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对运动员特殊的训练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营养来辅助训练。这些科学合理的营养食材的研发,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在健美运动中,运动员在保持肌肉增长的同时也要控制脂肪的增长,“脂肪燃烧弹”的苑⒖梢晕竞技运动员节省很多的体力。在竞技运动训练后,高强度的训练对机体的消耗很大,运动员可以通过补充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肌纤维的营养物质来加快恢复体能。为了使短跑运动员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有快速的增长,提高瞬间的爆发力,我们可以利用肌酸对机体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在训练后,机体产生的身体疲劳难以消退,我们通过使用适量的谷氨酰胺来驱除体内乳酸堆积,达到消除疲劳、加快体能恢复的效果。”

三、科学技术促进了运动训练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在于发掘人体的潜能,而这种发掘必须是建立在对人体生命基本规律科学的认知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能力。经历百年奥运,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大部分赛事的竞技水平已经非常高,竞争对手之间的水平也相当接近,胜负往往取决于毫厘之差,因此,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战胜对手、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必须从每一个训练动作做起,这种训练须做到以科学为依据,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找到适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有个性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传统的竞技运动训练主要依靠人力,即人的主观感觉,往往是教练员或运动员的直觉与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因而往往不具有精准度、普遍性,也没有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运动员个体差异很大,必须有符合个性的训练方法,经验往往不可能面面俱到,适应每一个运动员,在一刀切的经验的指导下会给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更科学、更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运动成绩普遍提高,一个运动员通过改善运动技术已经很难再获得成功了,此时加大运动训练量成为首选,陆续出现了超量训练、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肌肉对抗练习法、循环训练法等,但是最有特色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法’。自1968年第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引起世界体育界的重视。一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我国的游泳项目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就是得益于先进的训练方法。我国的皮划艇项目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异军突起,也是依靠科技力量,“2004 年雅典奥运会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皮划艇组合孟关良和杨文军获得了男子500 米双人划艇的冠军,其教练指出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贯穿到他们训练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在他们从训练到结束过程中,随从的科研人员要为进行血常规测验,用以检测他们的身体疲劳程度及机能状况,从而,教练员根据测验结果所反映的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皮划艇是一项以体能主导类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因此运动员机体疲劳程度的检测和把握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强.现代体育科技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9,(5):13.

[2] 许鑫.论竞技体育中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与统一[D].南昌:南昌大学,201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