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22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1)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表演艺术 规则演变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篮球运动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从1891年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促进篮球运动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规则的演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篮球规则的演变进行研究[1]。篮球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活动,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经过组织、美化了的运动员技术动作和战术行为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运动员在场上的创造性活动为画面,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以及表达一定情感的表演艺术。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篮球规则只是针对技、战术的发展而进行修改。本文从表演艺术视角对竞赛规则的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表演艺术视角下篮球规则演变的规律,以促进我国篮球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我国篮球联赛水平的提高,促进篮球运动的持续良好发展。

1.竞技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理解

表演艺术最初专指戏剧学领域中的表演,代表性门类有歌剧、话剧、影视、舞蹈及各地方戏曲等,有时也将杂技、魔术、相声和小品等划入表演艺术范畴。《艺术词典》的解释是:“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即是从戏剧学领域中的表演理论出发,对表演艺术概念的解释。然而随着表演理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表演也随之被赋予了诸多特殊的意义。例如,在社会学领域中,“表演”是角色扮演与生活表演;在民俗学领域中,“表演”是重新理解与方法革命;在心理学领域中,“表演”是认知学习与个体教育;在教育学领域中,“表演”是教学手段与生命存在。本文所提到的竞技篮球运动中的表演艺术更倾向于社会学领域中的“表演”,即角色扮演与生活表演[2]。

本文将竞技篮球运动中的表演艺术不仅仅理解为戏剧学领域中的表演,更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对某种社会角色的主动承担,即通过对角色所赋予的规范行为模式的表现和显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艺术。因此,篮球表演艺术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表演时空环境下,以经过组织和美化了的运动员技术动作、战术行为、身体姿态和动作过程为表演形式,以运动员在场上的创造性活动、个人及群体的情感宣泄和时空变换为主要表演内容,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3]。

2.篮球竞赛规则的结构

现代篮球规则同法律规范一样,基本上也是由假定(规则适用的条件或情况)、处理(规则的具体内容)和制裁(违反规则所招致的后果)这三个要素所构成。这三个要素构成篮球规则在文字表述上的结构。本研究重在研究规则的具体内容的演变规律,而篮球规则条目繁杂,种类多样,但就其根本可以将规则分为五个部分。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篮球规则分为空间规则、时间规则、违例规则、犯规规则和权利义务规则五大部分,具体情况见下表。

3.篮球竞赛规则演变过程中对表演艺术的完美演绎

篮球运动以学生游戏的方式诞生,随着规则的完善和项目的普及,逐渐演变为一项竞技运动,并吸引了大批旁观者,进而有了最初的观赏者,“表演”的框架初具端倪;20世纪30年代以后,竞技篮球运动开始走向职业化道路,真正意义的观众出现,“表演”的特性初步确立;如今,随着篮球竞赛表演市场的不断完善,竞技篮球运动不断地向表演艺术吸收借鉴许多有益的表演要素,从而使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性愈加明显[4]。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魅力四射的啦啦队表演,甚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篮球比赛本身就是一场艺术表演,明星球员们不拘一格的服饰、光怪陆离的发型、独具个性的纹身、华丽优美的过人动作、激情澎湃的篮下对抗、震撼人心的大力灌篮和赏心悦目的空中接力等都展现出竞技篮球运动无限的艺术魅力。

篮球竞赛规则是篮球运动的法规,决定了其区别于其他运动的基本特征,确保篮球运动健康发展,保障篮球比赛公平、公正、有序地进行。表演艺术视角下的篮球竞赛规则在确保比赛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必须保证比赛的可观赏性。篮球规则的空间规则、时间规则、违例规则、犯规规则及权利义务规则的演变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其表演艺术性。实质上表演艺术是蕴藏在篮球竞赛规则发展演变过程之中的,篮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使篮球表演艺术的演绎更加完美。

3.1空间规则演变的表演艺术性。

篮球运动起源于“投桃”游戏。在篮球规则的初创时期,规则很简单。比赛时,双方分成相等的人数,分别横列在场地的两个端线处外,在裁判员鸣哨后,从边线中心点将球抛向场地中心,这时双方队员从各自的端线外跑向场地内争夺抛出的球,然后展开攻守对抗,投中篮后在按此程序重新开始,直到比赛结束。这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对场地的大小没有明确的限制,使用足球式的柔软圆形球。随着篮球运动的良好发展,空间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人数、场地、器材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使篮球比赛更加正规化。

篮球竞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规则演变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一场表演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演员”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的篮球比赛,每队参赛队员是没有限制的,逐渐演变为15人、9人、5人。人数太多会使整个空间看起来非常拥挤,而且不能突出单个队员的高超技艺,表现不出来篮球竞赛的艺术美;人数太少又使得整个空间很空旷,而且双方的对抗不激烈,比赛会很单调,同样会降低篮球竞赛的观赏性。5人制的比赛恰恰避免了这些不足。投篮命中、空中接力、扣篮、战术配合等,观众可以非常直观地欣赏每个队员的表演。运动员们向观众呈现了各种各样的表演艺术,让观众感受到篮球独特的魅力。

篮球比赛是一个集体项目,不能仅仅是单个队员的“垄断式”表演,因此要对这些“垄断”进行一些限制。以NBA为例,20世纪50年代,NBA一度出现高大中锋统治篮下的现象,尽管这些篮球巨星的个人魅力可以吸引观众,增强NBA观赏性,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他们一个人控制整场比赛,使得篮球比赛失去了集体性的最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使得球赛失去了一定的观赏性[5]。于是,NBA先后针对大个运动员对规则进行了修改,1964―1965赛季,把限制区从12英尺扩大到16英尺,限制高大运动员在篮下强大的统治优势,使篮球比赛更具观赏性。2010年新规则确定了新三分线,新三分线距离篮筐6.75米,相比于之前6.25米的三分线移远了0.5米,限制区从梯形改为矩形,形状与NBA相同。三分线的扩大虽然加大了3分远投的难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改变为运动员创造了更多篮下突破,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加了攻守对抗,使比赛更加精彩,更具观赏性。同时新规则中还引入了NBA的合理冲撞(无带球撞人)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进攻犯规,制定这条规则的目的是,不鼓励那些为了制造突破上篮的进攻队员带球撞人犯规而早早地站在本方篮下的防守队员,这个规则的实行将使比赛的篮下身体对抗更加激烈,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时间规则演变的表演艺术性。

篮球规则的初创时期,比赛时间为前后两节,每节15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并没有其他时间的限制。随后比赛时间经过了几次调整,其他时间规则也陆续出台,最后确定了比赛时间为四节,每节10分钟,并有了3秒、5秒、8秒、24秒的规定。一场表演,如果舞台下无人观看,那么再精彩也是徒劳,所以必须迎合观众的需要。将比赛时间分为四节,每节10分钟,这正是为观众提供了充足的比赛观赏时间。同时,这种划分特定时段、合理分割时间的做法可以增加比赛的悬念,提高比赛的娱乐性。

在1952年前后的篮球比赛中,以高大中锋强攻篮下的战术打法风行一时,比分领先的球队往往都采取控制球战术,通过在场上恶意传球和运球来消耗比赛时间,达到最后取胜的目的。这样很难将篮球比赛当成是一种艺术表演来观看。同时高大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技术单一、动作迟缓和缺乏灵活性等问题,竞技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在篮球比赛中无法完美体现,慢节奏影响了观众观看篮球比赛的兴趣。篮球运动中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守转换,闪电般的突破是节奏与速度的集中代表,也是篮球运动魅力与观赏性的最大卖点。失去了节奏与速度的篮球运动是无法想象的。3秒、5秒、8秒、24秒规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速度,使比赛的攻守转换加快,比赛回合增加,富于节奏感的对抗更加激烈,给比赛带来了活力。2010年新规则对掷球入界时8秒与24秒的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在掷球入界时,当球触及场上队员或者被场上队员合理触及时,8秒及24秒即开始计算。也就是说,比赛计时钟和24秒计时钟同时开启。规则还对24秒计时钟的复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比赛因违犯停止时,24秒装置上显示的时间大于或等于14秒,24秒装置将不复位,保持原来所剩的时间;如果比赛因违犯停止时,24秒装置上显示的时间小于13秒,24秒装置应复位14秒。[6]这一规则的修订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加快比赛的攻防速度与节奏,对双方队员的体能、技术和团队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比赛更加精彩,提高观赏性。

一场精彩的比赛哪怕只剩下最后一秒也会出现“绝杀”,使比赛结果大逆转,甚至当比赛的哨声吹响仍无法分出胜负(压哨球),这正是对篮球表演艺术戏剧性特征的完美诠释。增加暂停次数和时间就是为了使最后的比赛更加精彩,增加比赛的悬念。

3.3违例、犯规规则演变的表演艺术性。

篮球的表演艺术所展现的是一种活跃的动态形象,而且既表现为外在的现象,又表现为内在的心理。这种表现是经过组织和美化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且是直观的,观众可以省略思考过程,瞬间领悟他们所要表现的技术动作及所要表现的情感,这和其他的表演艺术需要推理、分析等完全是不同的。表演有高雅和低俗之分,篮球竞赛是一种表演艺术,自然应该是高雅的。竞技篮球运动之所以有大量的观众存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对抗性,而且是直接的身体对抗。在比赛过程中,双方的队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身体对抗,同样会出现犯规。犯规是对规则的违犯,含有与对方队员的身体接触或违反体育道德的举止[7]。为了减少比赛中断的次数,增强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的速度,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性,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对罚则进行修改。1908年规则增加队员“五次犯规取消比赛资格”的规定,对队员的犯规行为做出了限制;1976年增加“追加罚球”;1994年增加了打架处罚的新条例,对运动员、教练员等违犯体育道德精神加重了判罚,对故意犯规判罚的界限更加明确具体;2000年规则规定每节比赛全队犯规超过4次就处于全队受罚状态,以后每次犯规都罚球2次;2004年规则加重了对违反体育道德犯规的判罚等等。2010新规则增设了合理冲撞(无带球撞人)区,对于任何突破至合理冲撞半圆内的情况,如果在空中的进攻队员与处于合理冲撞半圆内的防守队员发生了身体接触,不应当判罚进攻犯规,除非进攻队员非法地使用了手、臂、腿或者身体。2008官方解释指出,当掷球入界的球仍在裁判员手中,或者在掷球入界队员可处理球之后但球还未被掷入时,防守队员的犯规将被判罚为一次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根据最新的官方解释,上述规则仅仅适用于第4节最后两分钟及每个加时赛的最后两分钟。这条规则的原意是阻止那些目的是妨碍时钟启动的战术犯规,一般的,这只会发生在比赛的末尾。新规则更符合比赛的精神及规则的目的。

现代篮球规则的最终的目的是提倡和鼓励积极、团结、公正、文明、道德的比赛,限制和反对野蛮的比赛和行为,同时,增加比赛的激烈性和精彩性,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商业性,保持篮球运动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保证和促进篮球运动向健康方向发展。规则对犯规动作提出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限制双方队员的攻、防动作粗野和犯规过多,以有利于高超的技、战术发挥和表现篮球比赛的表演艺术性。

3.4权利义务规则演变的表演艺术性。

一场篮球比赛可以看成是一场戏,需要有导演和演员,运动员是演员,教练员则充当导演,只有导演和演员完美的配合才能呈现给观众一场精彩的表演。在“拍戏”的过程中,导演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把握整体思想,而演员则通过自己独特的表演手段将“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权利义务规则方面,导演有权利在拍戏过程中,对影响作品效果的细节进行调整,以便于演员更好地诠释作品。规则规定,只要在场上本方球员控制球或者比赛中断,主教练可以请求暂停;在所有的20秒短暂停里,球员都可以自由替换;2004年规则中暂停和替换时机都结束于第一次或仅有的一次罚球时罚球队员可处理球时。这样对暂停和替换的应用都更加灵活,有利于教练员战术的安排和变化,教练员有权利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调整比赛安排,使比赛更具观赏性。

4.结语

篮球运动能否良好发展,能否持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则的修改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得运动员、教练员及观众之间的平衡,使篮球运动更具观赏性。篮球竞赛规则的演变蕴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性,这不仅是篮球运动发展的需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胡启良.从篮球规则的演变看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

[2]潘兰芳.体育与表演艺术的双向交融[J].四川戏剧,2006:103-104.

[3]黄滨,韩二涛.篮球进攻时限与篮球艺术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5,(3):35-37.

[4]黄滨,金生伟.篮球表演艺术思考[J].体育学刊,2010,(2):46-49.

[5]金赛英.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2003.6.

[6]2008、2010年FIBA规则[Z].北京:中国篮球协会,2008.

[7]王贵春.关于篮球规则中双方犯规的浅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8]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5-63.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2)

1.半场“五人制”篮球教学竞赛双方各为10人,上场队员为5人,上下半时赛采用五上五下换人制比赛。即上半时结束后休息2分钟,全队换上5人进行下半时的比赛。篮球场全场比赛时间为16分钟,分上下半时8分钟。双方都不得暂停,遇有球员受伤,裁判员有权暂停比赛1分钟。

2.比赛中,每个队员允许3次犯规,第4次犯规罚出场。任何队员被判夺权犯规,则取消该队该场的比赛资格。这条规则的目的是为培养道德文明的好队员而设。

3.每个队在半场竞赛中累计犯规达5次后,出现第6次以后的侵人犯规由对方执行两次罚球。前5次犯规中,凡对正在做投篮动作的队员犯规:如投中、记录得分、记对方个人及全队犯规次数,不追加罚球;如投不中则罚球一次,罚中得1分,并由攻方继续在发球区内发球,如罚不中,仍由攻方继续发球。

4.每次投篮命中后,由对方发球。所有犯规、违例及界外球均在发球区内发球,发球队员必须将球传给队友,不能直接投篮或运球,否则,处以违例。守方队员断球或抢到篮板球后,必须迅速将球运(传)出3分线外,方可组织反攻,否则判违例。

5.比赛时间终了,以得分多者为胜方。如出现平局,预赛阶段执行一对一的依次罚球,只要出现某队领先1分时即为胜方。如果在决赛阶段,比赛时间终了,比分打成平局,则加赛3分钟,发球权仍以掷硬币的形式决定。如果加时赛仍打成平局,则以一对一的依次罚球形式决胜,某队领先1分即为胜方。

二、开展半场“五人制”篮球教学竞赛后对我校的影响

1.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运动器材少的现状,通过半场五人制篮球活动竞赛推行,采用五上五下换人制,可以在一块篮球场地上同时进行20人次的篮球活动,一节课中同班同学轮换练习。基本缓解了一节体育课45分钟,人数多、时间少,不能满足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难题,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练习、多锻炼。

2.篮球运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之一,能够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有效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篮球运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再加上,篮球活动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青少年会进行文明的篮球活动,这能够培养运动者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组织能力。

3.半场五人制篮球教学活动,抓住了篮球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频繁的开展组织“教”与“学”双边活动,学生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提高很快,一些进攻与防守战术的基础配合,如: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交换防守配合、联防配合、关门配合等,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和运用,在此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篮球爱好者。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3)

摘要 本文对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文化起源、规则等进行了探究,对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文化起源、规则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三人制篮球 五人制篮球 对比

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集科技、文化、艺术、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特殊篮球文化财富,其本质不单是体育本身了,它更是一种现代娱乐竞技运动。作为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演变,三人制篮球赛既保持着篮球运动的对抗强度,又增加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既满足了健身训练的需要,又体现出极大的自由性和普遍性。因此,三人篮球赛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运动项目,是一项使竞赛与娱乐融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它一方面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对于21世纪生活在快节奏中的我们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式。但是正是由于它是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始终与五人制篮球有着许多区别。

一、 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文化起源

(一)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起源

三人制篮球起源于美国的街头篮球,比赛并不需要在正规的篮球场上进行,在城市广场或街边开阔地划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坦硬地,树立一个篮球架,即可进行比赛。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黑人聚集的街区,那里的孩子到处惹是生非,肆意挥霍着无来由的热情。某一天,不晓得哪个聪明的美国人喊了一声“让他们去街头打篮球吧”。从此,那些过分好动的孩子有了去处,他们逞强好斗,把篮球当道具,玩着简单而难懂的篮球游戏。而三人制篮球相比街头篮球规则更严明一些。三人制篮球不像五人制篮球赛那么正规,它处处透着一股轻松随意,每个优秀的街球玩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来赢得观众的赞同和尊重。众所周知,NBA领导着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而黑人选手则是NBA的领军人物,美国哈林区145号球场就是最著名的三人篮球赛区,在这里成就了很多著名球星,如欧文、张伯伦、贾巴尔等,著名球星艾弗森也有街球历史。

(二)五人制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二、 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规则

(一)三人制篮球的比赛规则

因为发展时间较短,大型赛事较少,发展范围的限制等原因,比赛规则就相应没有五人制篮球那么严明,有时根据地域性的差异,或者主办方的不同要求,就会有一些变化。

相比五人制篮球,三人制篮球的规则区别主要在于:

1.半个标准的篮球场地(14×15米)或按照半场比例适当缩小(长度减少1米,宽度减少2米)。

2.比赛时间:初赛、复赛不分上下半时,全场比赛时间为10分钟(组织者可根据参赛队数多少修订时间为12或15分钟)。比赛进行到5分钟和9分钟时,,记录员各宣布一次时间。如果只有10分钟比赛时间,则双方队都不得暂停(遇有队员受伤,裁判员有权暂停比赛1分钟)。如比赛安排为12或15分钟,则分别允许请求一次或两次暂停,每次暂停时间为30秒。

3.每队至少有三名参赛队员。每场比赛每队可以只上场三名队员。

4.比赛开始时,由裁判掷硬币决定发球权。掷硬币胜方队,可先发球也可将发球权转让给对方队。如果有加时赛,由比赛开始时没有发球的一方发球。

5.一方投篮未进,由对方抢到篮板球后,则需退到三分线后再进攻。

6.每次换发球,发球方必须退到6.096米二分线之后再进攻。若发球方没有退到二分线后或发球时踩线,此次发球不算并换发球。

7.所有犯规(7次以下)或球出界,到中场发球区发球。二分球:与专业比赛中三分球相似,在6.096米弧线之外出手投中篮作二分算,投篮队员的两只脚必须完全在二分线之后,二分线内投中算一分。裁判、监测员有最终裁决权。

(二)五人制篮球的规则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观念,而是“以球为主”,使防守具有集体性、积极性、攻击性和破坏性。经过这100多年的发展,五人制篮球已经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规则,对比赛场地,比赛方法,得分种类,进行方式等已有着严明的限制。在比赛过程中的为例,侵人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犯规,技术犯规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发展趋势

(一)三人制篮球的发展趋势

通过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比较可以得知,三人制篮球运动是简化了规则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近代体育运动的高水平化,使近代体育运动本身的性质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某种脱离群众的倾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体育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大众体育充满乐趣,场地要求低、费用少,训练相对简单。在这种条件下,三人篮球运动项目应运而生,必将很快受到在校学生的青睐,而且越来越兴盛,将会成为一道新的体育风景线。体育教学目标的改变及体育的持续发展方向,建立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方法是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向。从与体育教学内容接触最多、最深、反映最直接的学生反映来看,他们总体感觉对体育课及课后体育锻炼内容无快乐可言,这是缺少从学生发展和需要来考虑问题,只考虑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所造成的。由于教材选择的限制就很难吸纳更多的学生溶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随着新一轮体育教学的改革与深入,“放开、开放”已简单的概述了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内容必将以娱乐性、文化性同它的健身性一样得到重视。所以三人制篮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必将有一个很好的春天。

(二)五人制篮球的发展趋势

队伍大型化,高大队员速度快、技术全面、位置趋向模糊,速度加快,节奏分明,进攻更注重效果。以球为主的攻击性、多变性防守运用更加普遍,贴身防守更加凶狠,善于变化,掌握主动。比赛更具观赏性,教练员训练、管理和指挥能力更显突出,全面与特长,集体与明星兼顾,强化准确,特别是提高投篮准确性,减少错误,对抗性增强,成为一项集技术、战术、身体、智慧和心理融为一体的全面抗衡运动。

商业性质更强。在NBA或CBA,每支球队都背后都有着一个有着雄厚经济实力的赞助商支撑着,球队在联赛中的表现都会为赞助商持有的品牌做出相应的广告。其他厂商也都纷纷会去找联赛中的明星为其代言某种产品,为其产品带来明星效应。这些联赛,也滋生了一些运动品牌,如美国的耐克,阿迪达斯,我国的安踏,匹克等。2012年2月17日,我国国家副主席在访美期间就在洛杉矶观看NBA篮球比赛,五人制篮球的发展对国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文化起源、规则及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可发现,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有着各自不同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在今后的篮球发展中,都将会因为各自的特点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篮球协会.篮球竞赛规则.2008.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4)

【Keywords】 basketball culture, campus basketball sports, NBA basketball culture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山东省各高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

2.研究方法:

采取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和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

2.1问卷调查法。

在山东省各高校,统一时间内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84份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有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高校校园体育社团文化建设和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完成提供了科学的参考资料和依据。

2.3访谈法

主要采访了各个高校篮球体育教师,社团组织领导人、篮球社团部分会员。

2.4数理统计法

将有效问卷中所获得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录入和基本统计计算处理。

2.5归纳分析法

将所统计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对归纳的数据和资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篮球文化的定义

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篮球文化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国家队文化、职业联赛文化、球迷文化、篮球历史文化以及篮球人文文化等,例如篮球队员进行比赛或是球迷欣赏比赛、篮球在不同国家过去或是现在的推广普及都属于篮球文化的一部分。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篮球文化,而篮球文化的成长则需要长期良好篮球氛围的熏陶。

篮球能够使人们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同时能够激发人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拼搏的精神。现代篮球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运动竞技范畴,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篮球在高校体育运动占据重要地位,篮球文化已经溶入高校校园

2.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

2.1高校篮球运动的受欢迎程度

通过走访山东省各高校得出:校园的篮球场是利用率最高的运动场地,可以说课余运动时间在各个篮球场找不到一块空地,篮球运动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项目,在问卷调查中,有88.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和非常喜欢篮球运动。很多学生即使不会打篮球但是会关注看球比赛,关注篮球明星的动态,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欢迎。

2.2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虽然近年来,高校掀起了新的篮球浪潮,篮球运动已经成为广大学子的挚爱,但是,大学生篮球运动还是处于较为初级和自发的状态,目前参与CUBA跟大学生超级联赛的高校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平时的体育训练得到相对比较正规的篮球教育,但是由于教学体制、篮球师资配备、场地和器材设备以及篮球理论课时数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篮球教学处于较为敷衍的状态。学生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大部分大学校园内球队具有一定的数量,并有一定的比赛需求。但是,由于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对校园篮球赛事的统一管理,加上组织要求复杂等原因,事实上形成了高校篮球比赛的无序发展状态,并且同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高校的校际篮球赛事类型单一,比赛场次有限,更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篮球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高校由于学校档次地域资金训练条件等原因,难以系统化地组建起自己的篮球训练队伍,更谈不上向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冲击。同时,低水平的篮球运动竞赛缺乏对大学生观众的吸引力,学生对自己学校篮球队的支持与认可程度不够,也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与拼搏精神,形成应付差事的心态,观众与球队形成不良循环,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更进一步发展造成障碍。

2.3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家对篮球的认识变的更加的全面,立体,当代的大学生全是90后,他们是看着NBA长大的,影响全美乃至全球的美国NBA篮球联赛,以它精彩纷呈的技战术表演、激烈紧张的竞技气氛、匠心独具的商业运作,疯狂热情的球迷队伍等特点,在中国也迅速显现了数以万计NBA球迷和球星们的崇拜者。他们的篮球文化对我国校园篮球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相应的对我国高校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问题。

2.3.1盲目崇拜NBA明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100%的人都知道乔丹、科比,即使那些不喜欢篮球的人都知道有这些人的存在,88%的人都有看过或经常看NBA比赛,通过走访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师了解到,目前学生都在打篮球时刻意的模仿NBA球星,球星们多变的发型、前卫的纹身、时尚绚丽的球鞋更多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比赛时单打成风,不注意团队的配合,助长了自由散漫、个人英雄主义的不正之风。

在校一级的比赛中,往往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其余四个人看着,模仿球星的动作、身形、打球习惯,几乎没有人使用比较正规的动作,所谓的大幅度后仰投篮、背后传球、脑后传球等等NBA球员的动作,反而不会正规的动作,以至于学生在比赛中罚球命中率极低,传球失误率极高,经常出现队友之间相互埋怨,甚至队友之间斗殴事件。

2.3.2对篮球规则的理解出现误差

现在的大学生都关注NBA的比赛,很少看国际篮联跟CBA的比赛,他们脑中的篮球规则就是指NBA规则,没有认识到国际篮联的规则跟NBA的规则的差异,最终导致在篮球比赛中犯了很多错误,比如不知道使用联防战术只知道人盯人,不知道在比赛中没有防守三秒的规则,在比赛中随时找裁判请求暂停,比赛中顶撞裁判,有的出现球场暴力,更有甚者发展成各院系之间的校园斗殴事件。

3.树立正确的高校校园篮球文化

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高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发展和建设高校篮球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发展壮大我国大的篮球环境

随着CBA和CUBA等中国职业联赛的茁壮成长,尤其是CBA联赛的发展非常的迅猛,中国自己的篮球比赛开始一步步走进全国高校和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为篮球运动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亿万球迷的群众基础也为篮球运动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产业化运作初显成效,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篮球市场运作与美国篮球市场的高度商业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篮球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篮球要树立和包装自己的篮球标志性人物、篮球偶像,另外进一步提高国家队的战绩,在国际赛场上争夺光彩,进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和崇拜自己的篮球明星,自己的球队。

3.2规范篮球课的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篮球理念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东方人的身体形态、素质等各个方面,应该更加关注篮球基本功的锻炼,而不是盲目的模仿NBA的球星,多关注我们自己的篮球联赛像CBA、CUBA等,规范学生的篮球基本动作,从最基本的做起,树立一个好的篮球理念,向学生灌输团队意识,提高战术运用意识和配合的质量,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单打独斗的能力,

3.3加强社团建设,认真举办小型、多次的各种篮球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传播篮球文化,促进校园篮球的进一步发展。

定期举办正规的篮球比赛,规范比赛环境,在开展篮球竞赛期间,举行与篮球相关的比赛,如篮球知识竞赛,篮球动画设计比赛,等等。开设篮球规则与裁判法讲座,使在校学生懂篮球,爱篮球。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篮球文化所蕴含的竞争与合作理念,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高校篮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受到各个因素的制约,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2.美国篮球文化的盛行,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使我国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中出现了很多偏差,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一些学生的个性过于张扬,盲目崇拜,偏离了我国篮球传统的一些理念,不重视篮球的基本功的学习,动作变的浮夸,越来越缺少集体荣誉感,出现球场暴力甚至引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建议

2.1学校应该加强篮球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学生需求的提高,运动场地、器材的数量、质量应该得到更好的保障,为了学生的安全应该定期维护和更新篮球场地,器材,尽量多铺设塑胶场地,有条件的可以建设球馆

2.3正确认识NBA篮球文化。

面对NBA篮球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NBA篮球文化的特征是:利益至上、个人本位、展现自我;瞻前思维、喜于名利、不重过程;多元杂交、好胜拼斗、重在结果。这种自信、排它、求胜、超越等民族特征体现在美国任何一个社会领域和任何不同人群的个体与整体上,具体在篮球运动实践中(包括在篮球竞技过程中)呈现出自我优越的王者霸气形态,这在美国NBA篮球赛事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跟认识这种文化,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发挥个体的个性,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篮球文化。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5)

关键词: 比赛教学法 体育教学 高中篮球模块

比赛教学法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照统一的比赛规则和最大强度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我结合多年高中篮球教学实践认为:比赛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应积极有效加以提倡和推广。将比赛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符合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符合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符合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巩固学生的篮球技术、提高战术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以及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比赛教学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赛教学法在课堂常规教学中的运用

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一节体育课的追求。要上好体育课,就要重视建立健全的课堂常规。体育教学中虽然没有完成“课堂常规”这项任务,但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其课堂常规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教学效果。课堂常规的根本目的是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1.营造“安全、和谐、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课堂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课堂教学是在高强度、强对抗、多身体接触的水泥篮球场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无疑为安全隐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此,笔者在学生的运动服装、随身挂件、组织纪律、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等方面,设置比赛规则和方法,采用个人评比及小组评比相结合,把评比结果纳入模块学完后总结性评价中。具体做法是:设置每人“安全、和谐、快乐”基础分为18分(寓意模块为18课时),如果学生在以上方面违反了比赛规则,如某学生戴金属挂件上课,又如某学生穿了凉鞋上课,某学生无组织无纪律,在课堂中,离开篮球模块教学区,跑向其他模块区玩耍等,则每人、每项、每次扣1分。累计每位学生及每小组的得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比,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并把结果纳入模块学完后总结性评价中。实践证明,比赛与评比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组织纪律性;戴挂件来上课的学生没有了,穿着篮球背心、短裤、鞋的学生上课增多了,组内组外学生帮教帮学的现象增多了,营造了“安全、和谐、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前提和保证。

2.激发运动兴趣,倡导积极参与的运动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参与”是新课程标准下五大目标领域之一,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为此,笔者要求,全体学生提前来到篮球场地,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课堂中,认真听讲、用心观摩、积极思考、专心学练,以充沛的激情,愉快地投入篮球课堂学习中。对照以上要求,设置比赛规则和方法,同样采用个人与集体相结合评比方法,设置每人“运动参与及表现”基础分同样为18分,如有迟到、早退、无故缺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和看,学练不积极,情绪低落等现象,则每人、每项、每次扣1分。累计每位学生和每小组的得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比,并把结果纳入模块学完后总结性评价中。实践证明;通过此项比赛与评比,学生迟到、早退、无故缺课现象完全消除,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运动兴趣剧增,练习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增多了,练习密度增加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篮球技术是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为了进攻与防守所采用的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移动动作(指跑、跳、急停、转身等无球的动作方法)、控制支配球动作(指接球、传球、运球、投篮等有球的动作方法)和争夺球动作(指抢球、打球、断球、抢篮板球等动作方法),以及由这些动作各种各样的组合所组成的动作体系。

1.在运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全体学生分成四组(A、B、C、D),每组学生人数相同(12人),篮球基础水平比较均匀。练习一:每组排头各持一球站于端线,比赛开始,排头直线运球到篮球场另一端线运球返回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按同样方法进行,依此类推,按完成的先后顺序决定名次,先完成者名次列前。练:在练习一直线上均等放置5个标志物,让学生运球绕过标志物形成“蛇行”运球,其他方法和判定名次相同。练习三:在练习一、练上,加大运球难度,做法是:要求每位学生在一个来回运球中,至少穿插两个运球组合动作共做4次(如换手变向运球、运球转身、背后运球、胯下运球等),其他方法和判定名次相同。实践证明,通过比赛,学生激发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为技术动作的掌握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投篮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全体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学生人数相同(6人),篮球基础水平比较均匀。练习一:站上罚球线进行罚球比赛;规则与方法:每组3人有球站上罚球线依次罚球,其他3人无球站在同侧三秒区外依次捡球,捡到球后按前3人同样站上罚球线依次罚球,每人依次罚球10次,累计每人中篮的总次数,进行个人和小组比赛,裁判由组内一对一相互计数。练:定点投篮比赛;规则与方法:分组同前,每人分别站在5个点(0度角两个、45度角两个、90度一个,分别距篮圈中心投影点5米)上依次连续投2次篮,总计10次投篮,累计每人中篮的总次数,进行个人和小组比赛,裁判由组内一对一相互计数。练习三:1分钟连续跳投比赛;规则与方法:分组同前,持球站在距篮圈中心投影点5米为半径的半圆外,听到口令开始投篮,自投自抢,连续跳投,限时1分钟,累计每人中篮的总次数,进行个人和小组比赛,裁判由组内一对一相互计数。要求半圆外跳投,点跳投篮可以,而原地投篮不可以。实践证明,通过投篮比赛,学生提高了对投篮的兴趣,能充分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对篮球投篮技术的掌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战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篮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这一对基本矛盾贯穿在比赛的全程之中,表现在双方运用战术的较量之中。它们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篮球技术是篮球战术的基础,篮球战术是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技术运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篮球运动是同场竞技性运动项目,运动员在相同场地上进行对抗,高中学生正处在具有强烈的竞争性的年龄,喜欢竞争、喜欢挑战,篮球运动正好可以满足表达自己强烈竞争性的需要。为此,笔者在篮球战术教学中,大胆采用“三对三半场比赛”、“四对四半场比赛”、“五对五全场比赛”等组织形式,把多种比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比赛规则和方法: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至8人,模块前期采用友伴分组,模块中期采用技能强弱分组,模块后期采用技、战术金英分组,比赛规则按最新篮球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方法:模块前期和中期多采用“三对三半场比赛”或“四对四半场比赛”,规定比赛10分钟为一节(不停表),一节课一般打两节,统计每人得分,助攻和抢得篮板球次数,累计同一小组3或4人的总得分和总次数。模块后期多采用“五对五全场比赛”,10分钟为一节(不停表),一节课一般打三节,统计每人得分,助攻和抢得篮板球次数,同时累计同一小组6或8人(有替换)的总得分和总次数。也可以采用技能均匀分成四组,采用单循环制进行组与组的比赛,决出团体前四名。以上裁判工作,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同操作完成。实践证明,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良好的合作和拼搏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二、运用比赛教学法实施高中篮球模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实施高中篮球模块教学,改善了学生学习篮球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比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技、战术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处理好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主要以团队学习为主,并且团队具有学习或比赛的决策权和支配权,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篮球技术掌握的差异性,缺乏自信,降低对学习的要求,放松课堂管理,主要表现在:参与热情不高,怕出洋相,运动节奏跟不上,心理容易紧张,很想退出比赛。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并与学生一起研究可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积极多练,让自信有能力赶上或超过优秀学生。另外,教师还可以与体育骨干或小组长协调,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助手作用,以好帮差,共同提高。

2.处理好健身和竞争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比赛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如果运用不好,就会过于突出运动的竞技性,增强竞争动机,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反而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要明确比赛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深刻体会竞争中健身,进行课堂竞争、比赛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康体魄。

3.处理好教、学和比赛的关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过于把教、学、赛分得很清,强调技术教学的比赛,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恶和反感,觉得课堂单调、乏味,缺乏学习积极性。又如每一节课都是“三对三”或“四对四”半场比赛,学生虽然高兴,但由于技术不熟练,身体素质差,对比赛规则生疏,比赛时犯规、失误、很累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赛”三者的关系,强调三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发挥体育骨干或小组长的作用,以及课堂常规的评比与考核,将教、学、比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他们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比赛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比赛教学法,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能力,结合学校实际,灵活加以运用,这样才能使教学符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在积极的尝试与实践中,多反思,多探索,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途径加以解决,不断修复,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发挥比赛的具体功能和整体功效,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体育教学更富有活力,篮球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计营.篮球入门与技战术图解.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9.

[2]傅企明,刘秀芬.篮球普修课以教学生打球为主的教学实验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6)

关键词: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82-04

Abstract:CBA professional league stadiu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of Chinese basketball league. Do research CBA on professional league stadium is necessary for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BA brand value, and promoting social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and industry to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stadium is important mean to improve the culture of league competition, efficiency curb stadium violence occurred and to attract more consumers to the site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watching the game, is major strategic issues of the Chinese Basketb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r CBA athletic field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athletics culture, the audience culture, the industrial culture, the entertainment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culture. Conections and interaction of Athletics culture, audience culture, industrial culture, entertainment culture and building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quantity Uygur), cooperated the dispatcher (quality Uygur) and continuing (time Uygur) constituted culture development system of our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athletic field.

Key words: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athletic field culture; construction

目前,中国竞技篮球的职业化改革已经历了13个年头,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体育赛事。但反观CBA职业联赛赛场,球场骚乱层出不穷,假球黑哨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体育比赛的进行,违背了竞技体育的精神,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及 “和谐体育”的发展。因此构建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是提高联赛比赛水平、营造文明礼让的赛场环境、构建和谐健康的赛场文化是效遏制球场骚乱、假球黑哨的发生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现场观看比赛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关乎中国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从我国目前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以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的系统结构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专著及近年来我国篮球文化相关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探讨。

1.2.2 访谈法

通过对一些篮球方面的管理人员、专家、教练员、运动员等进行了面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就研究的相关问题征求了他们意见和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对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剖析》的专家调查问卷。向篮球方面专家及山东、辽宁、陕西、广东、江苏赛区的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76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86.7%。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1.问卷的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的初稿征询了专家意见并经过反复修改后,再反馈给专家,进行了问卷的效度检验与评价.

2.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了保证问卷调查所得材料事实的可靠性,对同一调查对象的一部分采用二次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r=0.92,p

1.2.4 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调查的所得数据经过筛选录入电脑,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建设的原则

根据我国CBA职业联赛目前发展实际和对有关专家的问卷调查意见,我国CBA联赛赛场文化建设的原则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原则、诚信和谐原则、职业化原则、娱乐化原则、产业化原则等方面(见表 1)。从表的统计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前构建我国CBA联赛赛场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原则;其次是诚信和谐原则;位于第三位的是职业化原则;再次是娱乐化原则;最后是产业化原则。

2.1.1 以人为本原则

CBA职业联赛参与者、消费者以及篮球投资者是篮球运动的主体和篮球文化的推动者,要快速发展我国的竞技篮球运动,提高CBA联赛水平,建设先进的赛场文化,就必须维护好他们的最根本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篮球运动的主体不会缺失,动力不会衰竭,进而促进我国CBA联赛赛场篮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既是我国篮球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CBA联赛赛场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1.2 诚信和谐原则

“和谐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现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精神主导地位。CBA职业联赛虽然经过了十三个赛季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综观CBA赛场,不和谐因素与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当前我国CBA联赛赛场文化的构建必须坚持和谐与诚信的原则,形成以“和谐、诚信”为基础的赛场文化道德规范。

2.1.3 职业化原则

加大我国篮球的职业化改革力度,以职业篮球运动为手段做好创新,促进CBA联赛赛场文化的完善。篮球运动职业化主要指从事篮球运动训练的人员(包括教练员、运动员和篮球运动管理人员等)把篮球运动训练和竞赛作为一种职业,使篮球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向着商业化运作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篮球运动职业化的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篮球专业训练和竞赛活动。依靠社会,通过商业化的经营运作来保证篮球运动管理、训练和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篮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使参加职业比赛运动员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收入,为退役后的生活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缓解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职业化体制能促人才交流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使篮球运动员在不同运动队之间的流动性增大,从而能够获得在更大的地域和空间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机会,有利于扩大退役后的就业机会。

2.1.4 娱乐化原则

加大CBA赛场文化的亲和力,融入人文性、艺术性等娱乐化元素,打造富有赛场亲和力、广泛吸引观众的文化战略。同时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色,更多地服务于观众,使CBA联赛赛场文化的形式更趋于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2.1.5 产业化原则

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最终直接体现在它本身的经济价值上。推动CBA篮球产业化发展进程,将篮球文化以不同形式推向市场,走中国篮球产业化道路,活跃篮球市场经济,完善CBA联赛产业体系。

2.2 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的系统结构

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的构建是提高联赛比赛水平、有效遏制球场暴力的发生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现场观看比赛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关乎中国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当前对CBA联赛赛场文化构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也没有查阅到相关的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的界定。通过对文献资料查阅和有关专家的调查,笔者认为:CBA赛场文化是指由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见图1)。

图1 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构建的系统结构图

因此,从我国CBA职业联赛自身的发展需要看,CBA赛场文化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为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和紧密配合的。这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CBA职业联赛发展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要求。在我国CBA职业联赛的发展进程中,构成CBA赛场文化的五个方面并不是不分主次、齐头并进的,而是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主有次、此起彼伏的。

我国CBA职业联赛的发展必须遵循和坚持我国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这一基本原则,努力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与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保持协调一致,才有可能迎来CBA职业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CBA赛场文化构建应包括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五个子系统。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在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和持续度(时间维)三个维度上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我国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发展的系统。

2.3 对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的剖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五个子系统在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上的和谐统一是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目前我国CBA职业联赛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目前构成CBA赛场文化的各个子系统发展程度还处于不均衡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处于首位的是竞技文化;其次是观众文化;位于第三位的是产业文化;再次是娱乐文化;最后是建筑文化。通过调查发现,构成我国CBA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的五个方面重要程度百分比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表明我国CBA赛场文化构建应主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抓好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五个方面的建设,是我国职业篮球联赛赛场文化构建的核心。

2.3.1 对CBA职业联赛赛场竞技文化的调查分析

竞技文化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蕴涵一定文化深意的技术、战术和精神表演。竞技文化是赛场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与观众文化产生互动的一极,对观众文化影响较深。通过调查发现竞技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文化,二是组织文化,三是竞技思想(见表3)。竞技文化的三个组成方面是保证CBA联赛健康有序和谐发展重要的前提。竞技文化的核心是竞赛精神,主要体现在教练员、运动员与裁判员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等方面。其表现就是在裁判员的评判下,按照规则,球队各自拿出自己的实力比拼,胜得精彩,败也荣耀。CBA职业联赛与公平竞赛精神渐行渐远在2007赛季充分体现,例如 “主场哨”、“水瓶雨”和转会及引进外援制度等。CBA职业联赛的组织文化,简单地说,是指CBA职业联赛组委会及各赛区组委会为实现赛事目标所做的努力,是组织全体成员所要遵循的使命、愿望、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度文化是指CBA职业联赛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规则、服务方式等。主要体现在CBA职业联赛组委会为营造CBA赛场文化所做的制度制定和赛事包装等方面。赛事的制度包括技术手册、秩序册、工作人员条例、观众行为规范等,这些制度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各个部门的工作,使工作有“法”可依,从制度层面打造和谐的赛场文化。

2.3.2 对CBA职业联赛赛场观众文化的调查分析

观众文化是最能体现赛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观众文化是体现在CBA职业联赛现场观众身上的,他们在观看比赛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情绪、装饰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观众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观众行为,二是观赏情绪,三是服装道具,四是环保意识。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当前我国CBA赛场观众群体道德风貌与精神素养。观众行为指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身体所表现出的各种动作。观众情绪是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的特殊态度,是以观众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喜、怒、哀、乐等)。观众服装道具是观众身着服饰和携带的助威道具,是赛场文化中最直观的一种体现。例如携带了哨子、喇叭、条幅、旗帜、标语、锣鼓、气球、响指、充气棒以及配有具有地方特色器物的奇装异服的球迷以及统一服装、统一道具的有组织的拉拉队,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球队,这些表现个性的支持球队的举动已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这样的狂欢氛围,而这也恰恰是赛场文化的一个特色,展示了赛场文化不同于一般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意义。观众的环保意识是指在绿色奥运的倡导下,观众的环保意识重要性日益凸现,保护和改善赛场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比赛和观看比赛。目前,我国大众群体的环保工作主要靠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得以维护,具有很大的自觉性。

2.3.3 对CBA职业联赛赛场产业文化的调查分析

CBA赛场产业文化是指与CBA赛场有关的、为推动篮球产业发展的一切物质文化现象。通过调查发现(见表5)CBA联赛赛场产业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运动员裁判员用品,二是赛事开发,三是广告宣传,四是比赛服务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运动员裁判员装备主要是指在赛场上运动员裁判员需要的一切物品。如指服装、运动饮料、食品等。赛事开发是指CBA联赛通过市场化运作确立某些营销内容,推动CBA赛事的商业价值。如篮球赛事开发的品牌效应、篮球技术性资源和篮球健身资源开发等。广告宣传通过媒体对赛事转播或现场电视大屏幕的播放或赛场广告张贴对合作企业的一种商业推介的一种信息宣传。比赛服务的配套设施是指在赛场上为使比赛顺利进行而提供服务的一切物质设施。

2.3.4 对CBA职业联赛赛场娱乐文化的调查分析

娱乐文化是指在CBA职业联赛赛场上为吸引观众、迎合观众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视觉产品,使人们尽情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和时尚享受,属精神文化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娱乐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赛场表演,二是赛场音乐,三是赛场互动,四是赛场公益活动(见表6)。CBA职业联赛经过多年的经营,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已经深谙代表着“享受快乐”的体育娱乐精神。观众对比赛服务的需要是增强比赛及其间隙活动的观赏性、娱乐性效果。说明观众将职业球赛定位为消遣娱乐活动,希望在观赏比赛的同时,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安排适当的娱乐节目是取悦观众、调动赛场气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笔者认为,目前我国CBA赛场娱乐方面的活动方式普遍存在单调、质量差等现象,应积极借鉴已有的或外来的经验,但不能一味模仿,要有创新和发展,要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篮球赛事自身特点以及目标观众的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真正做到比赛、娱乐、时尚三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到我们赛场,关注我们的篮球比赛。

2.3.5 对CBA职业联赛赛场建筑文化的调查分析

建筑文化是指体现篮球场馆建筑艺术风格,具有时代特色与价值功能,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以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通过调查发现CBA联赛建筑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赛场环境,二是场馆设施的先进性,三是场馆的布局与规划等(见表7)。通过调查发现赛场环境应包括赛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赛场环境是影响观众上座率和赛场氛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赛场环境则会使观众心情感到愉悦,更有利于运动员发挥运动成绩。广泛的不愉快体验如难闻的气味、令人讨厌的景色、赛场上的各种噪音、氛围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置身于其中的观众和运动员烦躁不安,很可能导致赛场暴力的发生。场馆设施既要符合观众观看比赛的需要还要符合运动员比赛的需要。既然是观看比赛的看台,首要的就应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在每个位置上都能保证观众具有良好的视角,都可以无遮拦地看到比赛,同时,看台的颜色应该温暖、和谐,看台使用的材料应该安全、环保等。同时又要考虑运动员比赛场地、灯光等方面的感受。场馆的布局与规划要体现人文理念,场馆的布局与规划要合理,应符合观看和比赛的需要。

3 结 论

3.1 综观我国CBA联赛的发展实际,CBA联赛赛场文化的构建应主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诚信和谐原则、职业化原则、娱乐化原则、产业化原则等方面。

3.2 我国CBA赛场文化构建应包括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五个子系统。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在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和持续度(时间维)三个维度上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我国CBA联赛赛场文化发展的系统。

3.3 目前我国CBA赛场文化构成系统发展程度并非齐头并进的,而是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在不同时期有主有次、此起彼伏的。当前形势下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竞技文化和观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则在未来发展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潘霞.首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2.

[2] 李元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开创中国篮球新局面[J].省略,2005,5.

[3] 韩丹.论运动看台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3:25

[4] 吕树庭.第29界奥运会现场观众管理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5,12:8.

[5] 刘玉华.中美篮球文化差异与中国篮球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8:35-36.

[6] 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2:5-10.

[7] 闫育东.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组织模式的优化与重构[J].首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篮 球文化,2005,12:141.

[8] 陈宏.组织文化研究的演进与趋势[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57.

[9] 王晓春.关于现代篮球文化多样性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4:58-60.

[10]张纳新.北京市职业篮球竞赛表演观众消费需要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0-32.

篮球竞赛规则全文篇(7)

关键词: 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发展;青少年竞赛组织;教练员;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84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27-09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WANG Shouheng,DU Juan,YIN Xuefeng,WANG Xinhua,ZHANG Xueling,JIN Yong,LI Ming,SHEN Changgeng,ZHANG Jinghai,CAO Yanfei,ZHANG Ke,LIU Changxi,LIU Changjun,LI Yongxiao

Abstract:Adop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the present thesis conducts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SWOT strategic analysis on the strategies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proposes guiding suggestions and approaches to the guidelines,basic principles,strategic objectives,phases of the task,strategic step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and draft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basketball;reserve talent;training development;youth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coaches;system reform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子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委托课题。

作者简介:王守恒(1955-),男,湖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赛事管理。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质量;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篮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制订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则是保证我国篮球事业健康、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在实现体育强国的转轨过程中,作为3大球群众基础最好的篮球项目,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规划的战略重要性则显得更为突出。据此,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布署,篮球管理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人员,采用专家研讨、赛会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田野调查、文献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题,进行了发展现状分析和SWOT战略分析,针对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阶段任务、战略步骤与战略措施,提出了战略思考,为制订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打下基础。

1 发展现状

理清现状是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石,本文拟定从队伍规模、国际竞赛水平、国内竞赛组织、教练员队伍、人才质量效益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1.1 队伍规模

1)目前,国内CBA职业联赛17支队伍,注册人数为274人;二线青年队17支队伍,注册人数为353人;三线青少队17支队伍,人数注册为263人。NBL职业联赛一线队伍16支,注册人数为225人;二线青年队伍9支,注册人数为152人;三线青少队4支,注册人数为60人。WCBA职业联赛12支队伍,注册人数153人;二线青年队12支队伍,注册人数为221人;三线队伍无注册记录。随着全运会金牌指标的调整,2008年以来,参加男子青年联赛共有注册单位32家,运动员1 160名,平均每家注册单位有运动员37名;参加女子青年联赛共有注册单位14家,运动员170名,平均每家注册单位有运动员12名。2009年,篮管中心建立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37个,共有运动员7 400人(其中男子5 550人,女子1 850人),注册人数为3 515人(其中男子U13注册555人、U15注册740人、U17注册740人,共2 035人;女子U13注册370人、U15注册555人、U17注册555人,共1 480人)。截止到2013年8月,男子一线队伍注册运动员519人、二线队伍运动员1 160人、三线队伍注册运动员323人、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运动员2 035人。女子一线队伍注册运动员153人、二线和青年队注册运动员391人、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运动员1 480人。以上数据为我国篮球竞技人才宝塔结构梯队基数,不容乐观,尤其是女线令人堪忧。

2)从1997年底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强化训练体系、布局重点训练单位、重点培养优秀苗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等措施,使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滑坡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在训人数正逐步回升,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参加长期系统训练的学生人数达3万5 480人。目前,地(市)以上设有篮球项目的体校有343所,其中:走训75所,占总数的22.%;三集中104所,占总数的30%;体教结合164所,占总数的52%。可以看出,传统的三集中体校只占到1/3,而采取与学校结合,将运动员安排在普通学校或重点学校上课(把队伍的编制放到学校)的体校,已超过50%。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招生难,训练滑坡的现象已经突现。

3)目前,全国篮球体育传统校达5 000所左右,基本上都是各省、市地方办学条件比较好的重点高中、初中学校。传统校虽然不是培养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渠道,但随着近年来各地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各重点大中小学的硬件条件有所改善,加之文化教学质量高,重视篮球活动的开展,升学和出路有所保障,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爱好篮球运动的优秀苗子弃体校而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吸引篮球后备人才的优势已经突现。

4)社会办学作为中国篮球事业的一股新兴力量,随着它逐渐市场化、规模化,以及它本身具备的健康专业特性,慢慢地被社会上广大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爱好者所接受认可,在尚未成熟的中国社会篮球产业中占得先机。社会力量办学,多为篮球名人或相关的单位自办,如宋晓波篮球学校、王非篮球学校、李秋平篮球学校、世尧篮球学校、优酷篮球培训中心等。这些训练形式靠市场化经营,以培养兴趣、传授篮球技术为主,并不承担培养后备人才任务,也没纳入体育行政部门的人才培养系列。社会力量办学在吸引青少年参与篮球,扩大篮球人口方面的作用已经体现。

从目前队伍规模来看: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宝塔结构梯队基数,不容乐观,尤其是女线更是令人堪忧;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招生难,训练滑坡的现象已经凸显;教育系统吸引篮球后备人才的优势已经突显;社会力量办学在扩大篮球人口方面的作用已经体现。

1.2 国际竞赛水平

1.2.1 国家男篮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近10年比赛成绩

国家男篮自2004年以来,3个奥运周期分别获得2次第8名,一次垫底的成绩;2006年和2010年世锦赛分别获得第15、16名的成绩;2006年与2010年亚运会2次获得冠军;2005年和2011年亚锦赛获得冠军;2007年亚锦赛获得第10名;2009年在天津不敌伊朗获得第2名;2013年亚锦赛不敌韩国、伊朗、中华台北,仅取得了第5名的战绩。国家男篮世界大赛成绩不稳,起伏较大,队伍新老交替,出现青黄不接,亚洲霸主地位逐渐消失。

1.2.2 国家女篮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近10年比赛成绩

国家女篮自2004年以来,3个奥运周期分别获得1次第9名,1次第4名,1次第6名的成绩;2006年和2010年世锦赛分别获得第12、13名的成绩;2006年与2010年亚运会2次获得冠军;2005年亚锦赛获得冠军;2007年亚锦赛获得第2名;2009年与2011年获得冠军。国家女篮世界大赛成绩也不太稳定,在亚洲已经不占明显优势,但是女篮成绩相对男篮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1.2.3 国家青少年男篮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近几年成绩

国家青少年男篮近几年来,组队参加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的成绩分别为:2013年土耳其U16国际篮球邀请赛获得第10名, U19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获得第7名;2012年U17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获得第7名,U18亚洲男篮锦标赛获得冠军;2011年U16亚洲男篮锦标赛获得冠军。国家青少年男篮U16、U17、U18、U19等队伍在亚洲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在世界同年龄组的比赛中也有所展现,队伍梯队基本形成,队伍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1.2.4 国家青少年女篮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近几年成绩

国家青少年女篮近几年来组队参加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的成绩分别为:2013年U19世界青年女篮锦标赛获得第5名;2012年U18亚洲女篮锦标赛获得冠军;2011年U16亚洲女篮锦标赛仅获得第3名的成绩。近几年来,国家青少年女篮队伍梯队也基本形成,在亚洲保持了一定的实力与水准,在世界同年龄组比赛中有所展现,不同年龄梯队的队伍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从不同层次国家队在亚洲比赛和世界比赛的成绩可以看出:女线成绩好于男线;国家男篮出现低迷,但是青少年男篮在国际篮球赛场的表现,让人看到了振兴的希望。

1.3 国内青少年竞赛组织

1.3.1 全国青少年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主要有:全国U17、U15男、女篮比赛,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U15、U13男、女篮比赛,全国U14男、女篮集训赛,全国U13、U15篮球训练营比赛,全国篮校杯男篮比赛,以及全国篮球城市男、女篮比赛。比赛种类较为齐全,基本涵盖了从13~17岁年龄段的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

在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期间,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U17、U15男、女篮比赛,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U15、U13男、女篮比赛,全国U14男、女篮集训赛,全国U13、U15篮球训练营比赛,除了进行常规的篮球比赛之外,还依照《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制定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试方法与评定标准,在赛前进行为期1 d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测试,测试成绩按不同年龄组占比赛总成绩的不同比例。

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和教育部体卫艺司共同主办全国传统学校男、女篮比赛,既加强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又丰富了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的种类和形式。

近几年来,篮管中心青少部以抓青少年队伍年龄梯队建设,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建设,青少年竞赛制度建设为重点,已经卓有成效。

1.3.2 全国俱乐部青年队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俱乐部青年队联赛每年举行2个阶段的分区比赛:第1阶段分4个赛区,每个赛区参赛队伍8支,运动员120人左右,分组循环后进行交叉赛,每次比赛约5场;第1阶段比赛结束按名次进行第2阶段的分组,第1阶段每个赛区的1~2名、3~4名、5~6名、7~8名分别进入第2阶段的4个赛区进行比赛,每个赛区参赛队伍8支,运动员120人左右,分组循环后进行交叉赛,每次比赛约5场。根据比赛结果,最后排出全年比赛的总名次。青年队联赛效益通过国际比赛的检验,已经取得成效。

1.3.3 全国各省市青少年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各省市青少年篮球比赛基本上每年举行,年龄设置分组与篮管中心青少部有所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如辽宁省每年举办2次全省青少年篮球比赛,一次为全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一次为全省青少年篮球年度比赛,年龄设置分组为甲、乙2组,时间错开安排在上下半年。参赛队伍男子为10支左右,运动员约150人左右;女子为8支队伍左右,运动员约120人左右;青少年篮球年度比赛按参赛队伍的比赛成绩累计相加,直至到全运会比赛年计算总成绩。其他省市虽然不尽相同,但青少年篮球比赛仍然坚持进行。

1.3.4 全国中学生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中学生体协所属的篮球分会,目前有200多所重点学校为会员单位,每年组织举办一次“耐克高中联赛”和“李宁初中联赛”,每次比赛有几十所学校代表队参加,代表了目前全国高中、初中最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中学生体协下属“小学篮球工作委员会”每年主办一次“苗苗杯小学生篮球比赛”,全国有近30所学校参加,已连续举办20多年,篮管中心每年予以部分经费(3万)资助。

教育部门组织的青少年篮球比赛形式多样,对于普及和推广篮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竞技篮球人才的成功率较低;各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篮球比赛每年举办,对于推广和提高青少年篮球竞技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赛事规模有所不足;中心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已经形成了年龄梯队,参赛队伍和规模有所提升,国际比赛也得到了验证,但人才流失到教育系统的现象已经显现,招生困难仍然不容乐观。

1.4 教练员队伍现状

1.4.1 教练员队伍现状

截止到2013年CBA一线队伍17支队伍共注册教练员34人,二线队伍17支队伍共注册36人,三线队伍17支队伍共注册34人;NBL一线队伍16支共注册33人,二线9支队伍共注册20人;三线4支队伍共注册11人。WCBA一线队伍12支共注册28人,二线12支队伍共注册29人;后备人才基地数量37,注册人数220人。

在这批注册教练员中,一线教练员95人,二线教练员85人,三线教练员45人,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220人,总数444人。

1.4.2 青少年教练员基本结构

根据本次教练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4名教练员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的有25人,占6.1%; 45~54岁的有60人,占14.8%; 35~44岁的有123人,占30.4%; 25~34岁的有172人,占42.5%;25岁以下的有24人,占5.9%。其中年龄最大的教练员74岁,最小的教练员20岁,平均年龄37岁。学历结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教练员有5人,占1.1%;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2人,占2.7%;大专文化程度的有38人,占8.7%;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有331人,占76.1%;研究生文化程度的有49人,占11.3%。职称结构:具有高级(副教授)职称的有104人,占25.3%;具有中级(讲师)职称的有148人,占36.0%;具有初级(助教)职称的有149人,占36.3%。执教经历:有5年以下执教经历的人数151人,占34.6%;有5~10年执教经历的有100人,占22.9%;有11~15年执教经历的有82人,占18.8%;有20年以上执教经验的14人,占3.2%。调查显示,青年教练员成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力。

1.4.3 青少年队伍教练员培训现状

根据本次教练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全国篮球教练员继续培训班的有145人,占33.2%;参加过全国篮球教练员高级岗位培训班的有112人,占25.7%;参加过全国篮球教练员中级岗位培训班的有124人,占28.4%;参加过全国体校篮球教练员教学大纲培训班的有113人,占25.9%;参加过各省、市、区级篮球教练员专题培训班的有185人,占42.3%;参加过各地、区、县篮球教练员专题培训班的有108人,占24.7%。

1.5 人才质量效益

1)从1999年至2010年,我国共有国际级运动健将21人,其中男篮运动员8人,女篮运动员13人;部级运动健将485人,其中男篮运动员213人,女篮运动员272人。一级运动员的审批权限在各省区市体育部门;二级运动员的审批权限在各省区、市的地市级体育部门。

2)据2008年对23个省(区、市)问卷调查的不完全统计,在148所体校中共有在训人员8 109人,输送到省(区、市)一线、二线队伍131人,占总数的1.62%,输送到上级体校116人,占总数的1.43%,进入大学的171人,占总数的2.10%。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体制改革急需进一步深化

举国体制是保持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准不可或缺的优势,已经被历史证明并被其他国家借鉴;但是,这种体制下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金牌指标能够调动各省市项目设置的积极性,三大球回升有所起色,但规模和水平变化不大。

1.6.2 人才观念与就业观念需要转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家长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情迫切,“独生子女”成材观念和就业观念更新变化快,具有竞技才能天赋的篮球后备生源,涌进知名中学和知名高校的日益增多。而教育系统缺少高层次的篮球专业人才,竞技篮球人才成才率较低。体育系统办教育短板明显,专业运动员文化缺失显现,就业发展受到制约;家长及青少年学生对运动员职业生涯产生误解和偏见,导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后备人才生源有限,基层体校招生困难,人才梯队的塔基面积出现萎缩。

1.6.3 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成长规律认识把握不准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生长发育有着自身的规律,成长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培养成长规律,目前普遍存在不足。表现在:青春发育期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敏感期重视不够,启蒙时期基础训练全面发展抓得不够;青春成长期青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抓得不力,基础时期技术动作规范重视不够;青春成熟期专项身体素质抓得不紧,提高时期位置技术训练不力,对抗训练的强度与质量不够;进入成人期前力量训练重视不够,心智训练有所忽略;更有甚者,为了成绩而拔苗助长,违背青少年生长和成长规律,使得青少年的训练成人化造成青少年早期的伤病,贻误人才。

1.6.4 经济分配不平等影响教练员积极性

各级教练员是篮球运动员成长的核心竞争要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决定了篮球人才的成才率与输送率;但是,一线教练员每年上百万的经济收入,二线教练员每年十几万的经济收入,基层教练员每年几万的经济收入,经济分配不平等已经严重影响基层教练与二线教练员的积极性,后备人才的基础训练难以得到保障。

1.6.5 基础训练设施保障发展不均衡

青少年篮球基础训练设施保障发展不均衡,是由于各省市区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所致,是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篮球后备人才规模、数量、器材、设施、经费等均有所保障,而在地域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或者不发达地区,上述保障则会成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系列问题,基础训练设施保障不能到位,外出比赛经费缺乏,成为这些地区青少年篮球人才成才的制约因素。

1.6.6 教练员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年轻教练员担任了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这些年轻教练员主要来自2条渠道,一是运动员退役,一是体育院校毕业。运动员退役的教练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比赛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存在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育院校毕业生的教练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训练教学中有一些思路和想法;但是,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存在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缺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手段与方法。两者还存在一些共同的弱点,在青少年队伍的管理教育上,缺少自身的人格魅力,缺少一种凝聚力,缺少一种责任感,缺少相应的管理艺术与说教技巧[1-2]。

1.6.7 文化教育成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成长的短板

长期以来,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实践中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由于运动员的文化缺失,篮球运动员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表现为:心理成熟度低,社会适应度低,认知行为选择的正确度低;运动员在专业技能和人格精神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中,没有文化知识的识别分析,没有文化素养的滋润和催化,没有以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均衡发展,直接影响运动员心智水平的成熟程度,即人格精神,分析、判断行动的灵活应变能力与篮球智商[3]。

1.6.8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缺少科技支撑

科技是生产力已经被人们从理论上接受,但是,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实践中十分匮乏。至今,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尚无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专业指导书籍和声像教程,尚无青少年篮球训练的配套训练器材和仪器设备,尚无成型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业选材指标体系,学训矛盾、体教结合至今尚无成型的模式与成熟的经验。科技成果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支持,则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4]。

2 战略分析

客观进行战略分析是制订战略规划的前提,拟定采用SWOT分析从篮球后备人才自身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发展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着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包括运动员天赋潜力、教练员执教能力、经济保障实力、科技支撑实力与竞争对手实力5个方面,在分析过程中将贯穿其中。

2.1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内部资源优势分析

2.1.1 举国体制的优势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立于世界体坛的强大后盾,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历史证明成为宝贵的经验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诚然这种体制产生的一些问题,必须值得注意,但通过深化改革完全可以不断完善并继续发扬光大。比如调整全运会篮球项目设置和金牌指标设置,就能够调动全国各省市篮球项目布局形成规模,2013年沈阳全运会就已经见到明显的效益,彰显出利用政策调控,促使项目发展的提升空间。

2.1.2 人力资源优势

目前,我国各地体育院校拥有一批篮球理论工作者队伍,各省市拥有篮球运动队伍管理者和篮球教练员队伍,各地高等院校拥有一批不同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不同类型的科研实验室,均是能够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根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实际需求,中心能够组建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团队、管理团队、理论研究团队、科研工作团队,以及专家组、督导组、讲师团等,能够集各类人才之优势,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献计献策,出工出力。

2.1.3 人才梯队优势

近几年来,中心极力重视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梯队培养,通过基地建设,组织不同年龄组竞赛、组织不同年龄组训练营活动等, U13-U17不同年龄梯队已经形成规模,出现了可喜局面,并且,我国不同年龄组青少年国家队,参加世界比赛与亚洲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足以证明,这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能够承担振兴中国篮球的任务。

2.1.4 财力资源优势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投入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国家队的集训、不同年龄段训练营的开展,出国比赛机会的增加,从财力上提供了保障。另外,训练设施与训练条件的改善,为青少年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1.5 智力资本优势

我国篮球运动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财富,沉淀了自身的篮球文化底蕴,储备了自身的篮球文化传统,形成了自身的篮球人文精神;培养了一批优秀教练员,他们对篮球项目发展规律、项目制胜规律、备战参赛规律、队伍管理和训练规律有着自身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自身的执教理念与风格;培育了一批优秀篮球运动员,为国家取得过荣誉,将会成为教育和激励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茁壮成长的智力财富。

2.2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内部资源劣势分析

1)竞技篮球人才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塔基人才队伍面积与规模难以形成合理的比例;塔身队伍结构梯队层次规模较小,还存在人才分流的可能;塔尖队伍数量不多,冒尖人才人数较少, 国家队组队选择挑选的余地不大。

2)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责任心不强引发工作中不能全身心投入,人格魅力欠缺导致队伍凝聚力不够,知识结构不完善出现工作中思路短缺,能力结构不合理导致训练中手段方法欠缺,思想基础不稳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诱惑面前,还容易出现“朝钱看”现象。目前,全国知名教练和能够承担重任角色的教练员人数不多。

3)运动员文化教育形成综合素质的短板。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文化学习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化成长过程。这个过程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篮球早期专业化训练,重要的是保持他们的训练动机和兴趣,坚持不断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训练,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有些青少年队伍管理者注重竞赛成绩与政绩,忽视他们的文化教育过程,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素质的短板。

4)竞赛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青少年队伍参与竞赛的次数与比赛的场次比较少,全年比赛2次参赛,比赛场次累计才10场,对青少年队伍的锻炼价值不大,提高竞技水平的效果不太理想。

5)在国际交流与比赛中,由于教练员的文化因素和运动员的文化水平,青少年队伍信息收集的难度较大,语言沟通的能力较差,教练员和运动员说不清、听不明,基本上相当于文盲或者是聋哑人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比赛。 信息交流与语言交流成为青少年篮球运动走向国际舞台的最大障碍。

2.3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外部机遇分析

1)党的十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国家政治形势稳定的良好局势,经济建设发展的良好势头,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宏观环境将会成为推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一种强大催化剂,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竞技体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发展方式的转变;衡量体育强国的实力,金牌数量不是唯一的重要标志,3大球和基础项目,以及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的综合水平,承办世界赛事的能力,竞技体育的产业水平和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与话语权,都是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方向。

3)在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步骤中,优先发展3大球的战略举措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篮球项目群众基础好,青少年参与人数多,社会普及程度高,球迷关注热情大,均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

4)国家男篮第13届亚锦赛失利,引起全国球迷的高度关注,全国上下更加注重中国男篮在亚洲东山再起,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转机,知耻而后勇将会极大地推动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启动,更将会激发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振兴中国篮球的理想与信念。

2.4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外部挑战分析

1)亚洲青少年篮球竞争对手的挑战,主要来自韩国、伊朗、日本和我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篮球人口基数广泛,青少年普及程度高,教练员敬业精神强,参与篮球训练与比赛的氛围好,各级各类比赛频繁并形成良好循环,是我国青少年篮球冲击亚洲的主要威胁。

2)欧洲青少年篮球竞争对手的挑战,主要是欧洲篮球无弱旅,篮球运动形成一种文化和传统,开展得普及而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许多国家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比比皆是,成规模,成系统,出人才,出效益,篮球人才塔基面积广泛,塔身梯队众多,塔尖队伍出色,是我国青少年篮球走向世界的主要威胁。

3)美国青少年篮球竞争对手的挑战,作为篮球运动起源的国家,篮球运动成为了美国青少年生活的一种时尚,成为美国青少年人生成功追求的一种目标;深厚的篮球文化,浓厚的篮球氛围,沉淀的篮球积累,雄厚的产业资金,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手段方法,公平的选秀平台,完美的仪器设备,完善的竞赛体系,加之美国黑人得天独厚的人种优势,保证了美国篮球人才源源不断,对全世界篮球竞争对手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4)国内教育系统人才分流的挑战,主要是由于学生家长观念发生变化所致,许多具有篮球潜力和篮球天赋的优秀苗子进入中学,进入高中和大学,虽然能够施展他们的篮球才能,但是却流失了一批竞技篮球的优秀后备人才。

3 发展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调节机制统筹谋略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调动积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培养渠道,扩大篮球人口,提高质量效益,建立符合国情、富有实效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科学选材,科学育才,科学训练,科学管理,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振兴中国篮球的梦想。

3.2 基本原则

3.2.1 以人为本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青少年为主体,教练员为主导,科学管理为主题;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与发展,尊重青少年的发展选择,爱护青少年的发展条件,注重青少年的发展要求,维护青少年的发展权利,保护青少年的发展环境,培养青少年的完善人格,训练青少年的专业技能,提高青少年的篮球智商,造就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篮球专业人才。

3.2.2 身心健康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教育青少年建立团队意识和注重人格塑造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动机与目标为导向,以传授青少年篮球运动基本技能与相关知识为途径,以发展青少年思维决策的敏感性、身体素质的全面性、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心智能力的稳定性为重点;注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方位培养与全方位提高。

3.2.3 全面发展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全面发展包括:青少年的品格、品质、思维、技术、战术、体能、素质、意识、动机遗传等多维因素;坚持以有氧供能为主导,无氧供能为补充,混合供能相融合,团队协作为桥梁,个体竞争为手段,技能运用为前提,心智因素为核心,力量素质为主导,速度素质为关键,耐力素质为基础灵敏柔韧素质为保证;合理开发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与智能潜力,全方位的提高青少年的人格魅力、文化素养、球场技能与球场智商。

3.2.4 循序渐进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遵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内容与进程,系统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手段与方法,科学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评价指标与标准,客观检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质量与效果;坚持立足于“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全面发展、积极提高”,全力保持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3.2.5 精读精训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文化学习实现精读,专业训练实现精训,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注重青少年的专业训练,又要注重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两者兼顾,协同发展,相得益彰教练员做到人格训练、身体训练、技能训练与智能训练同步;传授篮球技能与相关知识,做到严格要求,精雕细刻,精细磨练,既使青少年知其然,又要使青少年知其所以然,还要帮助青少年发现其必然。

3.2.6 精细管理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员、管理者、教育者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精细管理是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经历挫折的时候,反复细心地教育他们胜不娇,败不馁,荣不宠,辱不惊,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伴随着青少年的进步与成长,对于他们的要求、标准、目标也要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完善,既要培养他们高超的技能,又要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实现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3.3 战略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加强青少年人才基地建设,合理布局,稳步拓展;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注重青少年文化学习;保证青少年队伍后备人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梯队清晰,结构合理;构建青少年教练员队伍培训体系,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改善教学训练质量;建立稳定的青少年技术评定裁判员队伍,完善竞赛制度,丰富竞赛活动保证青少年队伍的竞技成绩,稳定在亚洲比赛的最高水平,进入世界青少年比赛的先进行列;为国家队和高水平篮球俱乐部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后备力量,为社会和学校培养输送全面发展的篮球人才。

3.3.2 阶段目标

3.3.2.1 2016年奥运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梯队布局及队伍建设阶段目标

1)后备人才基地规模数量40;2)2016年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赛队员3~5人;3)国家U16男、女篮亚洲比赛冠军;4)国家U17队伍世界比赛冲击前8名;5)国少队不同年龄段集训形成梯队。

3.3.2.2 2020年奥运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梯队布局及队伍建设阶段目标

1)后备人才基地规模数量40~45;2)2020年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赛队员6~8人;3)国家U16男、女篮亚洲比赛冠军;4)国家U17队伍世界比赛冲击前6名;5)国少队不同年龄段集训形成梯队。

3.3.2.3 2024年奥运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梯队布局及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1)后备人才基地规模数量45~50;2)2024年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赛队员8~10人;3)国家U16男、女篮亚洲比赛冠军;4)国家U17队伍世界比赛挺进前6名;5)国少队不同年龄段集训形成梯队。

3.4 发展措施

1)加强不同年龄段国家青少年队伍建设,重视训练的质量与效益,提高人才成才率,构建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攻坚队伍。

①组建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专家督导组,充分发挥专家组的集体智慧,实现中心行政管理向专家集体管理转化,中心主管领导决策向专家组集体决策转化。

②组建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教练员团队,实现主教练负责制向教练员团队负责制转化,个人主观管理向团队集体管理转化;其团队成员由主教练、位置教练(含进攻教练、防守教练)、体能教练、心理教练、监测医师、恢复医师、信息情报人员与技、战术诊断人员组成,形成专业特点突出,专业能力互补,知识结构合理,兴趣志向相投的工作团队;主教练应该从国内优秀教练员中产生,外籍教练可以作为助理教练或顾问的形式聘请,不宜担任青少年队伍的主教练;应该充分利用外籍教练员的语言优势与信息优势,以及新的理念、手段与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学习,培养一批国内优秀的篮球教练员人才队伍。

③组建年龄层次衔接的国家青少年篮球梯队,建立较为雄厚的国家队后备人才队伍,提高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才率。

④转变观念、体教结合、双赢互补、强强联合,构建学训一体,精读精训的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德才兼备,专业技能质量高,文化学习素质好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寻求企业合作,每年抓好全国U13、U14、U15年龄层次的训练营,与U14、U16国家少年队进行完整的对接,保证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形成梯队,能够立足长远源源不断的持续发展。

2)加强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发展、明确定位、动态管理、规范制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定期考核、末位淘汰、奖励输送和发挥作用。

①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规范的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制度。

②制订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③制订一套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奖励机制,包括:黄牌警示末位淘汰、优秀基地奖、优秀管理奖、优秀教练员奖、优秀文化教师奖、优秀后勤人员奖、优秀输送奖等相应的奖励条例与方案。

④制订一套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稳步发展的战略方案,在后备人才基地全面考核与评估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稳步发展,重点吸收篮球基础好、梯队层次合理、竞赛成绩优秀的传统学校。

⑤充分发挥全国篮球城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敬业爱岗、诚信厚德、热情专注、踏实坚定、勤奋好学、有目标、有志向、有追求的青少年篮球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练员队伍。

①构建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对开展篮球的重点省(区、市)和篮管中心布局的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全国省级篮球项目传统学校的教练员进行普遍轮训,逐步实行各级青少年篮球队伍教练员持证上岗。

②培养和建立一支思想品德优秀、运动技能突出、管理能力强、实践工作踏实、勤奋努力进取,并能够胜任各级国家青少年篮球训练队工作重任的教练员队伍。

③组建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教练员培训讲师团,围绕《全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每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下基层,对各级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进行宣讲、辅导与培训。

④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构建青少年篮球教练员数据化信息资源平台,开辟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培训的多种渠道;建立中国篮球协会远程教育培训网站(篮球网校)并与国际先进网络培训学校合作,形成覆盖全国、面向基层教练员和青少年的篮球专业网络系统,实现教练员网络资源共享,网络资料共建,网络交流互动,网络培训互补。

⑤建立全国青少年篮球专业教练和业余教练员统一管理模式,与有关管理部门协作,实行篮球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执行全国统一的教练员培训教材。

4)加强全国青少年篮球队伍建设,调动积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培养渠道,扩大篮球人口,丰富竞赛活动,提高质量效益。

①研究适合低龄少儿开展的小篮球游戏,使更多的儿童少年能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从小培养兴趣,体验乐趣;推广小篮球进幼儿园、进小学并成为低龄少儿课余活动项目;制定适应少儿篮球训练的计划方案,从小抓起,通过篮球教学活动与比赛游戏,吸引广大少儿参与改变少儿的生活方式,增强少儿篮球兴趣,扩大篮球人口,奠定篮球基础。

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加强对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切实做到夯实基础、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③制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标准与方法,选择具有篮球天赋、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篮球人才,是科学训练事半功倍的坚实基础。

④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防止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早期训练文化缺失,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全面发展,培养成为具有高质量专项技能,高层次文化知识的现代新型运动员。

⑤全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篮球学校与篮球训练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青少年篮球学习训练的渠道,营造青少年参与篮球与热爱篮球的氛围;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篮球活动,在政策上给于支持,专业上给于指导,活动上给于扶持,行动上给于帮助,推动篮球运动在全国全面普及。

5)加强竞赛制度建设与竞赛改革,提升国内篮球竞赛总体水平,坚持以竞赛为杠杆、检验为目的、练兵为核心、提高为目标,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保证国家篮球队伍的人才质量。

①调整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全运会取消成人组篮球比赛,设置U22、U18两个年龄组,现有的金牌指标不变,既能与国际比赛接轨,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能调整国内全运战略布局,促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获得2个全运会周期的系统训练。为了防止人才流失,U22年龄组参赛规定有20、21岁运动员占有一定的比例,U18年龄组参赛规定有16、17岁运动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从重大赛制上保证青少年篮球队伍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②根据国际篮联对国际篮球竞赛年龄的重新划定,确定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的年龄衔接,为了保证人才梯队队伍的正常衔接,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逢单年举办U14、U16年龄段比赛,逢双年举办U13、U15年龄段比赛,每年举办全国U13、U14、U15年龄段训练营,每年举办全国U17年龄段的比赛;依此类推、连续不断、交替举行。

③改革青少年篮球赛制,尝试先细分区域比赛,再进行南北分区比赛,然后进行南北对抗比赛,增加比赛场次,增加交流机会,达到锻炼目的。

④培养和建立一支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的技术评定裁判员队伍,督促和评定各支参赛球队执行《大纲》的运用和训练质量,检验青少年训练的实际效果。

⑤建立专业和业余比赛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适应不同年龄特点,以参加系统训练的篮球后备人才为主、青少年篮球爱好者为辅的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

6)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生长规律、教育规律、训练规律、竞赛规律、成才规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支撑实力;构建青少年篮球运动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①成立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研究中心;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科学训练的科技含金量,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的科技支撑实力。

②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练员相结合的专业队伍,在《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适用于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实际应用的《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教法指导书》,为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③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练员相结合的专业队伍,配合《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和《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教法指导书》,编写和制作我国青少年篮球基本技术教学训练多媒体音像教材和网络教程;形成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教学教法指导书、基本技术多媒体音像教材和网络教程同步,为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学习交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④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练员相结合的专业队伍,围绕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伍的建设,制订出运动员选拔指标与选拔方法,教练员团队选拔条件与选拔方法,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伍绩效评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⑤建立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充分利用青少年篮球教学大纲、教学教法指导书、多媒体音像教材和网络教程文献资源与音像资源,青少年竞赛成绩管理系统,开发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远程教学培训系统,实现教练员远程继续培训及高质量训练资源的共享。

7)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体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双赢平台,培养一批掌握高质量专业技能与高层次文化素养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①从2013年开始,重新恢复全国传统学校篮球比赛;进一步丰富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的种类和形式;在现有初中组比赛的基础上增加高中组比赛,尝试分区赛;逐渐扩大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从而加大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力度,扩大后备人才的选材范围奠定塔基面积,促进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整体发展。

②主动与CUBA组委会协商,扩大参赛队员的范围,允许部分有大学学籍的青年队队员参加CUBA比赛,增加青年队队员的参赛机会,提高CUBA联赛的竞技水平,强化塔身梯队建设,为代表国家大学生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塔尖人才输送奠定基础。

③中国篮球协会在与中国大学生体协积极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将同龄中优秀大学生、高中生、初中学生的篮球运动员,选入每年公布一次的国家U16、U17、 U18、U19集训队大名单,对身体条件和技术突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运动员,入选相应年龄段的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相应的国际比赛,共同培养具有篮球天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④中国篮球协会与中国大学生体协加强定期的沟通与协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双赢平台,实现互补互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⑤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工程上要形成共识,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配置有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一个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拔输送系统与平台,既能保证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拓展流通渠道,打开分流出路,又能为国家、社会、职业俱乐部,也为高校培养大批的优秀篮球人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拔与输送体系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 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拔与输送体系思路

8)加强青少年篮球队伍地域之间、省市之间、区域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磨练才干,积累经验,提高情商,保证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率。

①调动地方篮球协会、基地、学校等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地域之间的青少年篮球队伍交流活动,经常组织基地与基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基地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②调动各省市青少年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与篮球协会等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各省市青少年篮球竞赛制度和竞赛体系,提高各省市青少年篮球队伍的竞技水平。

③中国篮球协会制定一套职业俱乐部和国内明星运动员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联谊与交流的制度,规定每年休赛期间,每个职业俱乐部必须与当地篮球基地、篮球传统学校之间进行扶持与交流;规定明星运动员每年休赛期间,必须深入到学校、深入到青少年篮球爱好者中间进行面对面的普及与推广。

④中国篮球协会坚持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欧美青少年篮球活动开展普及的国家,来到中国进行合作交流活动;邀请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专家,来华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吸取欧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先进理念与经验;邀请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队伍来华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得同年龄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得到同场竞技的机会,激励自身奋发努力的动机。

⑤中国篮球协会坚持走出去的方式,定期组织国内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赴欧美先进国家进行考察、学习与交流,让国内教练员实地观察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运动普及与推广,现场学习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理念与手段方法;定期组织国内青少年篮球队伍赴欧美国家进行访问、比赛与交流,让国内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亲身感受欧美国家青少年参与篮球的氛围,亲身体验同龄之间球场对抗的优势与差距,明确自身努力的目的与方向。

3.5 发展保障

3.5.1 政策保障

1)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国家体育总局层面要专门制订关于全国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方案;国家教育部层面要专门制定全国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方案;在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控下,分门别类地指导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2)执行层面的政策保障:篮球管理中心制定关于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与实施方案;各省市体育部门负责篮球运动项目部门制定各省市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与实施方案;各省市教育部门制定出初中、高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分系统、分级别、分层次地设计规划全国与各省市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3)操作层面的政策保障:篮球管理中心青少部制定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国家篮球集训队管理评估制度;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管理评估制度;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管理奖惩制度;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篮球竞赛管理制度。 具体贯彻国家体育总局的战略部署,执行中心的战略规划,检查各省市的战略计划,检验各省市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和训练质量。

3.5.2 组织保障

1)成立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委员会。

2)成立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研究中心。

3)成立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专家督导组。

3.5.3 教育保障

1)成立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培训讲师团。

2)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当成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监督和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完成文化教育与文化学习任务。

3)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上要形成共识,建立一个协同工作的互动平台,提高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效率,保障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3.5.4 经费保障

1)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经费,尤其是对于为国少队、国青队、国奥队和国家队作出输送与贡献的后备人才基地,采取奖励政策,增加投入资金;对于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增加投入。

2)加大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科技投入,仪器设备投入,训练设施改善与投入,为国少队、国青队的训练提供科技支撑与后勤保障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社会与企业力量,定期举办全国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训练营,为后备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竞争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勇.影响我国青少年篮球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54-558.

[2] 陈金英,柳建庆,赵瑞国.中国篮球教练员职业声望及社会特征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82-384.

[3] 孙保利,朱国生,张剑峰,等.大学生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及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2):164-169.

[4] 侯德红,唐建倦.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75-377.

[5] 郭晓捷,顾永军.我国职业篮球产业组织主体优化的路径选择:兼论职业篮球俱乐部发展走势.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7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