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音乐常用教学法

音乐常用教学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22

音乐常用教学法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16-01

本文通过对音乐教学方法的分析,阐述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分析能力。本文从音乐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常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与教学内容所制约,为实现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

(二)常用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8种,分别是: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二、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

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三大方面,包括直观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其中,直观音乐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三、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由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和声与作曲教授,世界杰出音乐教育家之一达尔克罗兹创立的。

1.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1)在音乐学习初级阶段,对学生的初步训练和基本动作的学习刚进入体态律动时,学生们随着音乐做拍手、摇摆、蹦跳,跺脚、模仿等简单的基本动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这些简单动作作为基础,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进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的练习。

(2)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协调。

(3)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作用。这是体态律动训练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记忆与抑制有关心理控制的练习。

2.游戏教学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游戏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二)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创立了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1.首调唱名法。

2.柯达伊手势。这种训练可以用于课前,每节课课前都可以运用柯达伊手势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3.节奏唱名法。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节奏感觉以及更准确地掌握节奏。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德国人,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

1.节奏朗读教学法。奥尔夫教育体系把节奏作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其教育体系的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学习要从节奏学习作为起点,并将其引入节奏朗诵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等的每一个教学内容当中,并将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节奏朗读教学法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

2.律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动作分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等方面。主要包括:反应训练、动作训练、动作的协调训练、动作游戏4个训练方面的内容。

3.声势教学法。

4.器乐表演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

四、结论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借鉴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方法,汇入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使每个同学皆能发挥潜能,共同提高,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谢妤.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2]姚静.小学生音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3]刘明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1(16).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发现”;课堂教学;运用。

新课标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提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怎样的形式教学,来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呢?应该用怎样的理念设计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学目的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Bruner)倡导的:将“发现”应用于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发现”,是指对已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产生的认识。布鲁纳认为:“虽然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去获得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但不应只使用那种传统的由教师将其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现成记取的办法,而是多让学生独立探索、自行发现。”他强调教师只向学生提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整理,发现应得的规律和结论。

一、用“发现”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上使用“发现”教学法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正确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并常常呈现出跳跃性的思维特征,以往“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法,对于学生们来说会抑制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不断的发现中去接受新事物、新内容,这才能与他们的思维特征相符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需要,“教”与“学”脱节,“教师中心论”,教学中严重缺乏“发现”,音乐的感染力、生动性被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样的音乐教学与新课改中的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的理念根本相背。

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两个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a)班上课时,我在音乐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和多种自制打击乐器:水杯、碗、放着豆类的大小饮料瓶、铜铃等等,先请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这些自制打击乐器是怎样“打击”的,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铃鼓、沙锤等常用打击乐器是怎样“打击”的,再让学生把两种打击乐器进行对比,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的名字及其特点。接着我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都迫切的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在铅笔盒中放几只笔,然后使劲摇,那我的铅笔盒就成了一件打击乐器。”有的说:“我暑假和爸爸妈妈去海边带回来许多贝壳,如果把两只小贝壳互相撞击,小贝壳也成了打击乐器。” 此刻,我看到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闪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虽然无法让所有的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那一张张热情、兴奋的笑脸告诉我,他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发现”的乐趣中来了。

而在(b)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如何演奏,他们安静的听着、看着,有点像旁观者,从眼神中能看出个别孩子有想要尝试的愿望,但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后来,尽管他们知道了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演奏,但当我说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时,不但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

可见,(a)(b)班的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课堂上运用“发现”教学法既浅化了教学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用“发现”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等高级心理活动

用“发现”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等高级心理活动,这对于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发现”教学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经常使学生处于猜想、惊讶和期待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其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课堂上学习3/4拍时,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是直接告诉学生3/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这样讲课,学生们不会去探索、去创造,更不要说归纳与演绎了,有的只是一头雾水。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主”,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并不是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不讲究教学方法是无法与他们沟通的。

如果我们用“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主动去发现呢?换一种方法学习3/4拍。例:教师先给学生听一段3/4拍的乐曲或歌曲,如《雪绒花》等,强弱规律很明显的作品,然后提示一些动作引导学生,如:1、跺脚2、单脚跳3、双脚跳4、走步5、拍腿6、拍手7、伸懒腰等, 让学生们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人用自己这件“乐器”在乐声中去体会和发现,你会从孩子们所做的不同动作中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会很自然地归纳出一些动作来符合音乐的特征。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往往是很新奇而又富于创意的,经常令我们做老师的都禁不住为他们叫好。

三、用“发现”教学法提高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音乐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学会学习方法为主,强调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更多地要求音乐教学要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多地强调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强调学生兴趣培养和自觉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培养,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打基础。

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使用“发现”,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提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将使学生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提出种种预测或假设,并经过观察,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工组织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工作。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能否出成果、能否在学习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并去研究、归纳与演绎,应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3)

【关键词】初中 音乐 教学导入

在个人电脑普及、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接触音乐、进行音乐分享的速度越来越快,音乐学习的条件也越来越便利。初中生们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转向独立与成熟的萌芽阶段,对包括音乐在内的许多事物都已经产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群体特质无疑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对音乐课堂学习的参与中来已经成为眼下许多初中音乐老师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师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音乐课教学导入也愈加重视,教学导入的方法交流与创新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人员之间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在初中音乐课上展开教学导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最大的特点与弊端就是,它过度地专注于对音乐曲目本身的教授,而忽视了音乐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最常见的模式无非是直奔主题地对选定的曲目进行一句句的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单一不仅仅没有将音乐教学的精髓表达出来,其枯燥乏味的特点更加不符合豆蔻年华的初中生们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地以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教不出学生的音乐品味,反而容易把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都扼杀了。

为此,挖掘音乐内涵成为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特别是导入教学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其实,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常常都有着或者有趣,或者意境深远,再或者独具人精神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学生进行关于这些信息的传达比教授他们音乐内容本身更加重要与宝贵。故而初中音乐的教学应当首先做到内涵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不难做到艺术化与实用化。而纵观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学导入是最能体现课堂内涵与艺术性以及老师创造力与教学激情的一个环节,做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音乐教学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常见的实用性初中音乐导入方法

(一)借助工具或者道具进行的导入方法

1.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导入

计算机课件自其产生之初始受到了广大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与喜欢,被广泛地用于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由于计算机课件有着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因此也很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件导入法,可以有效地达到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初便激发学生上课激情、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由于计算机本身优越的特性,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达包括音乐背景、创作过程、起源发展等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优质的计算机课件教学导入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保留老师们上课的精力与激情,同时也让教学内容质量更高,更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与结构上的科学性。

2.利用实物展开音乐教学导入

很多初中音乐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与民族性,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最常见、最实用的教学导入法无疑是实物导入法。实物在课堂上的出现能够帮助音乐课脱离单纯的语言性讲解而进入一个现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有实物参与下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往往更能够安心专注于教师们对音乐背景、故事与内容的讲解中,并且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兴致勃勃的讨论,教学效果与效率也因此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得到提高。

3.利用K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

回想过去,包括音乐课在内的大多数中小学课程,其教学过程都有着以“教”为主、教学双方交流贫乏、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特点。其实就成长阶段的初中生们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表现欲望,而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曲目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与表演性,是学生们最容易也最有兴趣进行实践的一大内容。利用K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以致用,考察他们以往的学习成果,也能创造出更加轻松随意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们内心的表演欲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

(二)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

1.通过音乐故事展开的教学导入

在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中,老师们自身的教学意境营造能力和对教学内容背景的了解程度通过来说是决定导入成效的关键性因素。通过音乐故事展开教学导入这一方法非常适合那类有历史故事、神化传说或者有趣的音乐创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初中生们都非常热衷于听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可以满足这些少年们的猎奇心理,而另一方面从老师们教学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成功的教学导入活动中的故事无疑是增加学生对音乐内容印象、提升教学效率的最好工具。

2.借助老师的演唱来进行教学导入

对于中学生们来说,音乐最有意思、最能满足他们的一面通常都体现在实体的表演之中。但对于以往的音乐教学来说,做得最不足的却恰恰是对音乐作品生动、深情的表演。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由于老师们自身的观念与意识的问题,音乐课经常过于死板。因为它纯粹是为了教学而进行的,目的就是单纯地把音乐内容给学生们教会,故而缺少了必要的娱乐性,整体的课堂氛围就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而老师借助正式、卖力的演唱展开的教学导入则能很好地缓解课堂上单调、呆板的氛围,它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演唱,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与趣味。

【参考文献】

[1]李晓莹. 浅谈初中音乐课导入“五法”[J]. 新课程,2011.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4)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音乐欣赏 创造性 综合性

奥尔夫教学法来自于德国音乐家奥尔夫的理论研究成果。奥尔夫通过实践发现音乐教育应该“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应该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音乐欣赏教学通过简单的音乐乐理知识,典型性的音乐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到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一、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总结出来的一套音乐教育方法。设计的一个独创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基本原则有“一切从儿童出发”“主动学习音乐”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奥尔夫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服务,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为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做即兴创作,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奥尔夫实现音乐教学多样化,将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拓宽音乐教育的职能范围,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接受奥尔夫教学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千千万万的音乐人才,为全世界音乐教育做了巨大的贡献。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一)综合性

音乐具有综合性,音乐应该是音乐与舞蹈、乐器等其它艺术形式的综合产物。音乐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歌颂生活、抒感的工具。那音乐就不可避免地与其它艺术形式混合在一起,是音乐、舞蹈、乐器、书法、语言等等的共同形态。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音乐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各类素材,共同探索各类艺术的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综合性就是体现在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语言、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它相关文化的融合,通过这些整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一次音乐体验与心理的沟通。人们听音乐的过程其实是一次音乐的二次创作,音乐教学必须实现审美体验、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创造性发现等四上方面的内容,通过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与音乐共通,激发学生二次创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欣赏的能力。音乐表演过程其它就是音乐人物形象的延展和再体现,通过音乐表演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存在,与欣赏者的心理产生共通。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一致,只有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训练,即兴创作的训练和旋律图形谱的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一)通过语言或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学生的心理通常都不是非常成熟,但他们又似乎有自己的主观,他们喜欢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最反感说教式的教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应该通过语言或动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摒弃过去以知识为主,教师示范演唱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参加语言或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语言和动作本身是有节奏的,语言的语调、语气,动作的起伏等都与音乐的节奏相通,通过诗词朗诵或有节奏的动作训练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富有趣味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二)通过即兴创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会想到许多浪漫的事,音乐欣赏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个特点,营造许多浪漫的情境,让学生即兴创作,发挥他们的音乐想象力,最终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例如,欣赏小提琴《思乡曲》时,可以让学生用颜色来描绘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学生用黄、红、蓝,有的紫、红、蓝,有的用多种颜色,有的则用七色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面,更有甚者用一个故事或一首诗歌来描绘这首小提琴曲。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通过旋律图形谱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非专业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都不是非常好,欣赏歌曲时往往只是些旋律的理解,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他们欣赏音乐,效果不是非常明显。音乐欣赏课教师应该尽量使用旋律图形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提高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图形符号作为一种记录音乐的方式,它将各种声音要素用视觉符号记录下来,比如,声音的高低走向、强弱、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特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及音乐结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力度、音色的变化为图形谱涂上不同粗细的线条和颜色等。图形谱的运用不仅能将复杂的器乐曲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只能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为学生服务,注重学生音乐节奏、音乐情感、音乐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让音乐欣赏课发挥它真正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5)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想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味地用“填鸭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办不到的。音乐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并将这种创新意识融进教学之中,探索出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培养音乐情感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一)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三)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

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二、积极培养感知能力

(一)课内外相结合

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切忌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二)PK“卡拉OK”

学唱歌曲,相对其它音乐教学内容而言,可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喜欢。但进入初中的学生,因换声期对嗓子的影响,如不正确对待,就会使学生对唱歌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当集体歌唱时,你还能看到同学们有表情的演唱,而单独歌唱时,就显得局促不安,自信心不足,缺乏演唱歌曲的经验和勇气。为此,我在歌唱教学中经常用“卡拉OK”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卡拉OK”在演唱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点:可随意升降调,具有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可随时在轻松、自然之中体会演唱的感觉。如在初中第一册课本中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卡拉OK伴奏音乐就非常好听。

三、积极培养想像力、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

(一)竟猜音乐谜语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常常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初中课本第一册音乐知识“常用记号”之前,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则音乐谜语:“一个大门两扇板,两对门眼遥相见,音乐家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打一音乐记号。要求必须在下课前回答出来,同时提醒学生从本课所学的内容中找出答案。学生们马上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对于我所讲的常用记号似乎一个都不愿意放过。

(二)讲音乐故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四、积极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欣赏音乐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那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但与其它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成才之路》2009年10期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6)

一、教学内容游戏化

每一首歌都描绘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情绪,如果将音乐教学内容趣味化、情节化,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时,我常常通过模拟音乐情景引导学生做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得到训练,让学生在音乐形式下通过做游戏体验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学习《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歌曲意境,我组织学生做这样的游戏:我让一名个子高大的学生扮演大灰狼,他听音乐指挥,当音乐停止时,“大灰狼”跑到某个学生面前“张牙舞爪”,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大灰狼”斗争。这样孩子们就会通过游戏角色感受到音乐的不同速度与节奏,同时学生也在游戏中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游戏化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让抽象的教学方法变得有特色,可以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可以让音乐课堂充满乐趣。我们的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歌曲是以小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作为主题的,为了让孩子们感受音乐角色,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音乐意境,我常常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音乐一响,三个孩子分别“走”来,一只“蜗牛”一步一步爬向葡萄树,两只“黄鹂”鸟哈哈大笑说:“蜗牛啊,葡萄成熟早着呢,你上来干吗?”蜗牛慢慢地说:“黄鹂鸟,我爬得慢,等我到树上,葡萄就成熟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感兴趣,他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意境,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式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情节与节奏,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这种方式运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游戏教学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味。

参考文献:

音乐常用教学法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音乐欣赏教学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64

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为音乐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阶段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较好的音乐欣赏课能够有效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记忆力、感受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不光要注意传授相应的音乐知识,更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

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课都不太感兴趣,部分学生特别不喜欢学习音乐欣赏课程,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受教师及家长影响,小学生认为音乐课并不是主要科目,认为上音乐课浪费时间。

2.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和单一

音乐欣赏课不受欢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音乐教师的教课方法非常落后,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很多教师会花大量时间介绍相应音乐的背景,讲一些音乐典故及故事,并未将重点真正放在对音乐的欣赏中。

二、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措施

1.采取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高度的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无论对哪门课程都是如此。针对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不高的现状,教师在实际授课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有效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喜欢音乐课,为音乐欣赏教学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欣赏歌曲的选择上要多选择一些儿歌,然后加上一些流行乐。虽然是小学高年级,但依然是儿童期,儿歌仍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歌曲。另外,高年级的小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所以也会对一些流行乐产生兴趣,在音乐欣赏课多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必然会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在欣赏音乐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不能只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品位和体验音乐,体会不同音乐自身的节奏;其次,要将音乐欣赏课与其他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不同音乐的意境和情绪,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才更有趣味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欣赏课,令其明白音乐对人的视野及情操的开拓、陶冶作用,并且明白美好的音乐可以伴随一生。

2.更新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抛弃已经不适用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当中,音乐欣赏课上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讲,学生在台下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欣赏时,要引导学生们共同欣赏音乐,使学生思维跟随音乐节奏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成为教学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和目标。

3.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冲击

小学生比较喜欢生动的画面,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动画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冲击学生的视听感官,提高其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比如,播放《小蝌蚪找妈妈》前,就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这个故事,以此调动学生情绪,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动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学生一定会非常享受。

4.鼓励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表演,深化学生对相应乐曲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充分给予每一位学生进行自我展现的机会,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当中。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例如演唱最近新学的歌曲,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唱这首歌时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相应乐曲的见解,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其对乐曲的理解。另外,教师要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欲,如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课堂音乐表演,一方面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