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营销的特点

文化营销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09:50:09

文化营销的特点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1)

Abs trac t: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he concep t culturalmarket" in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e differ ences in its categories, inherent character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attemp ts to give a definition of constructive concep t "culturalmarket" in a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with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tific app roach,and suggest the research change from the" concep tualized" dialectical to the " operational" emp irical.

文化营销作为营销策略中的一种营销方式,已被广泛运用在具体的营销实践中。自文化营销概念提出至今,其概念的界定一直困扰着研究者,数百篇的相关文献在文化营销的类别归属、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方面出现较大的分歧,未能统一认识。对文化营销概念作出更为科学的界定对深入探讨文化营销的功能作用、实施策略以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营销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文化营销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综述,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将文化营销确定为特殊类概念———构念(即研究者依据研究的需要所仔细建构或“发明”的一种概念) ,重新对文化营销构念作出了文义性定义,并建议对该课题的研究应从“概念化”逐步过渡到“操作化”,以便对文化营销作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更好地提高其实用性价值。

一、“文化营销”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文化营销”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中叶,伴随着品牌形象概念( Symbolism andlife Cycle)的诞生,美国学者利维( Sidney levy)首次提出文化因素在品牌形象塑造中具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经典名著《营销管理》中进一步强调:“品牌能表达出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1 ]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 Smith)也在其市场细分理论中提及文化因素对市场细分的影响作用。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 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Marketing)一书中创建4Ps营销理论,再一次明确了文化因素在营销中的巨大作用。随后出现的买方行为理论将文化因素列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之首。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企业文化研究热潮,推出一种崭新的理论观点,即把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并将其确定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由此不难看出,文化营销的思想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已初露端倪。[ 2 ]然而,国外营销学界并未就文化营销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更未对文化营销这一新的营销现象作出理论上的建构,只是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跨文化的营销研究,阐述文化的区域性对营销的影响,尤其是区域性文化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影响作用以及所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二)文化营销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70 年代传入我国。国内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随着教学与科研的推进,一大批营销学教材、论文及专著相继问世。由此,我国的营销学理论在借鉴西方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自张志华在《上海商业》1995年第4期上发表的《从商业营销到文化营销》中首次提出“文化营销”概念至今, [ 3 ]已有400余篇有关文化营销的论文问世。“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理论贡献奖”获得者王方华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营销学的研究。他与伏宝会、肖志兵于1998年合著出版的《文化营销》,标志着文化营销理论在我国市场营销领域真正确立。该书是第一部系统性研究文化营销的理论专著,作者主张在企业的营销理念中注入文化因素, 以更好地实现市场营销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4 ] 2005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本存的《文化与市场营销》,进一步论述了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5 ]同时,一批卓有成就的硕士、博士也对文化营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400余篇有关文化营销的论文及专著,从最初尝试性地提出“文化营销”这一概念,到进一步探讨文化营销的功能意义、文化营销策略及文化营销的应用性研究,这一过程的推进,使得文化营销的概念渐趋明晰,文化营销理论逐渐被建构,进一步充实并完善着市场营销学理论。

二、我国关于“文化营销”概念研究的现状

(一)对“文化营销”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

国外营销学界虽然对文化与营销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尚未明确提出文化营销这一概念,更未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国内对此也没有较统一的界定。目前在国内营销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较具代表性并被人们引用较多的定义有如下几个:

1、文化营销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营销方式。1998年,王方华教授等提出“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 6 ]

2、文化营销是“企业(组织)经营者通过对表层文化(文化载体) 、深层文化(文化规则)和核心层文化(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将文化的因素渗透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 7 ]

3、文化营销是一种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营销方式。它是在营销活动中,企业运用文化造势,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文化需求联系。从产品开发到商标命名、广告宣传等渗入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消费者在获得产品实体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更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 8 ]

4、文化营销是一种协调营销活动中文化冲突的方式。它是“针对企业面临的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减少或防止营销与文化、异域文化的冲突,进而使营销活动适应和融合于当地文化的一种营销方式”。[ 9 ]

以上四种观点将文化营销概念归属同一类别,即营销策略中的一种营销方式,但在各自定义的界定项中对文化营销特征的述及却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体现了时代性(“发现”) 、区域性(“甄别”) 、导向性(“培养”) 、独特性(“创造”)特征,但将文化单纯界定为核心价值观而忽略了文化与消费者、文化与产品、文化与营销的辩证关系。第二种观点涉及文化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但单纯地强调营销者的主观性,遗漏了文化的时代性、区域性特征,未能突出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与以盈利性顾客为核心的营销理念产生了冲突。第三、四种观点抓住了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核心和协调文化冲突的特征,但定义显得单一而不够全面。

5、第二类观点认为文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 10 ]将文化营销划入“营销活动”类别显得宽泛而不具体。定义中涉及文化营销的一些特征,但同样忽略了文化与产品的关系及对文化内涵的界定,有失偏颇。

6、第三类观点认为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的营销,是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核心是借助于塑造一种全体企业人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来推动企业营销的成功”。[ 11 ]该类观点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界定文化营销概念。

(二)对“文化营销”概念界定的主要分歧

对“文化营销”概念的已有定义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将“文化营销”归入“营销方式”,在这一类别下又有不同的特征说明,如“构建核心价值观”、“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等;第二类是将“文化营销”归入“营销活动”,特征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第三类是将“文化营销”归入“营销理念”,特征是“以文明取胜的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企业文化为传播手段来沟通消费者”。这些定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文化营销”概念的类别归属及其本质特征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文化营销”概念类别归属的分歧主要在于:“文化营销”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如何归类? 是一种营销理念,还是一种传播方式? 是一种营销活动,还是一种营销方式?

“文化营销”特征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文化营销的“文化”含义,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观、道德、习俗、思维方式,还是指与外部消费者价值观、道德、习俗、思维方式等的沟通? 二是文化的作用问题。它是一种营销的工具手段,还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价值构建活动? 三是文化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它仅仅是满足一种文化需求还是应具有更高的价值取向? 四是现已归纳出的特征,如时代性、区域性、导向性、独特性等几个方面是否已包含“文化营销”概念的全部属性? 等等。造成“文化营销”概念的认识分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营销学本身发展的历史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市场营销”的概念本身也处于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之中;

二是“文化”概念尚无定论,分歧较大,有影响的“文化”定义就有200多个;三是“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出现概念混淆,造成认识误区;四是“文化营销”在市场营销学理论体系中的归属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未能达成一致性的认识;五是“文化营销”的适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等。如果造成“文化营销”出现认识分歧的上述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要想对“文化营销”作出科学的定义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三)对“文化营销”构念的文义性定义

“文化营销”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属社会及行为科学范畴,学科归属为管理学。社会及行为科学主要探讨个人或组织在社会或其它情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即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为宗旨。根据社会及行为科学关于概念分类的理论,“文化营销”属于概念类别中的关系概念,反映着“文化”、“营销”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也是科学研究者依据研究的需要所仔细建构或“发明”的一种概念,即构念( construct) 。每一个构念都是一个概念,但是一个概念却未必是一个构念。与概念相比,构念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具有更大的用途和意义:

( 1)要能用做科学研究上的概念,构念的界定必须以能加以测量为原则。例如,研究者可用顾客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测验文化营销的功能作用。

(2)为了进行更有效的科学研究,人们往往将构念放入某种理论架构,以探索其与架构中其它构念的关系。[ 12 ] 如,研究者可以探索文化营销与销售业绩的关系,而得知前者是否为后者的决定因素。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用一个词来代表。语意学理论认为,定义是指有关所用之词的认知意义( cogni2tive meaning)解释,即对该词的用法解释。定义有很多种分类,如约定性定义( stipulated definition) 、真实性定义( real definition) ; [ 13 ]也有文义性定义( literary definition)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等。[ 14 ]科学的构念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文义性定义的特点是在定义中直接述及被界定项所指事物的性质或特征(有时可能是假想的) 。由此推断:现有关于文化营销概念的定义多属文义性定义,即直指文化营销的性质或特征。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文化营销”的特征可归纳为时代性、区域性、导向性、独特性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将“区域性”特征改为“对应性”特征更合适些。理由是:“对应性”特征既包含“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存在文化需求差异) ,也包含层次性特征(相同区域的消费者同样存在文化需求的层次差异) ,这样更能体现现代营销理念所倡导的“顾客中心论”思想。

笔者认为,在对现有相关文献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推断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对“文化营销”构念可作如下文义性定义:是营销者(个人或组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和培养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将相应的文化因素渗透至营销过程,以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更好地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

这个定义包含了前述四个本质特征:“发现”,体现了“时代性”特征,因为发现的对象就是当时代的消费者,其文化需求必然体现其时代性特征;“甄别”,体现了“对应性”特征,不同区域的顾客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相同区域的消费者同样存在文化需求的层次差异,甄别其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文化营销策略,就可避免细分市场时出现文化冲突与摩擦,从而正确确定相应的目标顾客;“培养”,体现了“导向性”特征,文化营销的导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文化理念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二是对某种文化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引导与培养,达到影响消费者文化消费观念,改变其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的目的;营销主体“个人或组织”,体现了“独特性”特征,营销者属多元变量概念,无论个人或组织在“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判断及实施行为,这些行为由于营销者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形成差异化的结果,具体体现为不同的企业文化品牌、产品文化特征所表现出的产品品牌等表征。

文义性定义将“文化营销”这一构念放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架构中,归入“市场营销策略”,其“种概念”属“营销方式”类别。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含着下列四个互相联系的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管理。策略是用于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市场营销策略就是用于实现营销目标(即交换目标)的方案集合。这里的“集合”是一个复数,由多个单数构成,文化营销只是这个“集合”中的一种。其它诸如概念营销、服务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等都应归入这个“集合”种概念之中。从营销的操作方式来看,营销早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而是当代各种营销方式的高度融洽,如时下流行的网络营销、媒介营销、电话营销等。这些营销方式,作为企业一般都会与传统营销方式有机结合灵活地选择出最适合的营销方式。总之,文义性定义首先将“文化营销”确定为科学研究者依据研究的需要所仔细建构或“发明”的一种构念( construct) ,归入“营销方式”种概念,其表现为时代性、对应性、导向性、独特性特征。主要功能为增值作用,即通过文化因素的渗透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以实现更好的营销目标。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理论、现代营销之“顾客需求中心”理论,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促成了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的文化渗透,使二者实现互动共融、各取所需、物我所欲的交换目标。

三、“文化营销”构念研究的发展趋势

迄今为止,对“文化营销”构念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对“文化营销”的本质特征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文化营销”专题研究的成果丰富并完善着市场营销学理论,同时也说明“文化营销”这一社会现象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对营销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学者们从众多具体的文化营销实践案例中归纳抽离出一些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营销”这一科学构念,并定位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架构中。

“文化营销”这一社会现象萌芽于营销实践,在实际运用中被发现、总结并逐步归纳上升到理论研究领域。由于“文化营销”是一新兴的社会现象,从发现其功能作用、尝试性的运用到理论研究至今,只有短短10 余年时间。“文化营销”的理论研究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继续拓展和深入,尤其是“文化营销”的类别归属、本质特征、“文化”内涵等问题的研究应逐步取得一致认同。市场营销学属应用性学科。

在对应用性学科的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所处理的主要是实证性的概念。而一个概念是否为实证性者,视此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opera2tional definition)而定。不同于文义性的定义,操作性定义在界定一个概念时,并不直接描述被界定项所指事项的性质或特征,而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用它来界定一个名词或概念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明确而客观的标准,可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和争论,它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文化营销这一类概念不属于物体概念和事件概念,而是属于关系概念类别。这类关系概念的品质并不是可以快速被观察到的“事实”。更确切地说,如果要研究它们,就必须把它们变成可操作的项目,就是把它们变成具体的和可测量的形式。

所有的实证性研究都必须有测量,并且所有的测量都必须把一般的抽象概念变为具体的行为指标。“文化营销”属市场营销学这门应用性学科中的一个多元变量,对其概念的研究应从“概念化”逐步过渡到“操作化”,让文化营销来之于实践,上升到理论建构,再用建构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尽管操作性定义如此重要,但在科学研究中,文义性定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当一新概念或变量出现时,文义性定义能起到帮助人们了解所研究的变量或事项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明确其操作性定义的方向。因此,对于文化营销这种新概念,在目前的研究初始阶段采取文义性定义来探讨其本质特征是与实证性研究的要求相吻合的。

众所周知,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的过程或是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和累进,或是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文化营销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补充的发展的概念。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应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 ]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管理[M ]. 梅清豪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67.

[ 2 ]孙锦连. 论基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营销[D ].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1.

[3 ]张志华. 从商业营销到文化营销[ J ]. 上海商业, 1995(4) : 8.

[ 4 ] [ 6 ]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 文化营销[M ].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76, 36.

[ 5 ]周本存. 文化与市场营销[M ].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

[ 7 ]张正林. 文化营销简论[D ].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 6 - 8, 8 - 9.

[ 8 ]苏 勇,陈小平. 文化营销寓无形于有形[ J ]. 行为科学, 1998 (10) : 24 - 26.

[ 9 ]崔 霞. 论中国企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 商业研究, 1998 (9) : 64.

[ 10 ]钟 诚. 文化营销研究[D ].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 4 - 6, 3 - 4.

[ 11 ] 姚钟华. 文化营销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J ].佛山科技学院学报, 2000 (7) : 46.

[ 12 ]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M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12-13.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2)

一、20世纪市场营销理论演进中的文化意蕴与承传

市场营销(Marketing)作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概念提出大约有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以供给过剩为特征,较多地促进了推销行为的盛行,却很少使人注意到文化环境与销售的关系。在50年代的探索时期,推销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但对产品质量、功能和外型的重视多少带有物化文化的味道,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对营销行为的影响。1956年史密斯(Smith)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和消费群体这一具有文化意义的概念。当然,50年代最突出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观点应该是1957年麦奇特里克(Mckitterick)的营销哲学,他第一次提出了营销工作应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导向的观念。

在60年代的市场营销理论成型期,较为突出文化问题的理论,一是莱瑟(Lacer)的生活方式理论,他指出营销工作者要重视生活方式对购买者的影响;一是霍华德和申思(Howard&Shenth)的购买者行为理论,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包括文化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对动机、知觉、学习、决策等购买过程行为的影响,也使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70年代,以科特勒(Kotler)为代表的社会营销理论的形成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而使市场营销进入了社会化的时代。同时,赖斯和屈特(Ries&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则引领出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更深入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市场营销或战略管理理论都仅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一个方面来考虑,并未对其特别地重视。也是在70年代,差异化营销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盛极一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更是占领主导地位。各国文化的差异是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实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因。

80年代是营销的全球化时代,可以说,正是全球化才真正引起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其重要的理论标志是利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的标准化(levitt,1983)这一理论命题。利维特认为,那些管理良好的公司已经把经营的重点从顾客定做的项目上转移到向全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上,这些产品具有先进、实用、可靠和低价的特点。而正是利维特,又创造了一个“消费多元化”(thepluralizationofconsumption)的概念来补充他的全球同质化理论(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由一个市场组成,这个市场包括那些有多种偏好的人们,是个异质消费者的新世界。

9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市场营销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不同的竞争者趋向于产品同质,竞争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将体现在非产品的人员、服务和形象方面。(2)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营销工具和营销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由此而带来了促销和分销渠道更加趋向于直接的沟通和购销行为;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着信息爆炸,信息多源化差异也造成了购销双方的矛盾心态和观念冲突。(3)消费者的知识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更趋于理性、成熟和自我保护。但在信息交流上,则较多地体现出群体性,而且在购后也产生越来越多的集体行动。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将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鉴于文化营销与跨文化营销在多数情况下往往相互交错,甚至具有等同的含义,在无特别说明时本文主要以跨文化营销的概念来进行论述和分析。

二、市场营销中的文化要素问题

文化要素的划分不仅是跨文化营销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涉及文化的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与文化的多定义与无边界有关。此前有关跨文化营销的研究较多地借用了人文社会科学有关文化要素的理论。从这种理论出发,可从各部分或各层面将文化划分出众多要素,并且这些要素又可被进一步分解,甚至可以被无限地分解下去,这却带来研究和分析上的繁杂化。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在此明确与营销有关的一些文化要素。当然,在此所列出的仅仅是涉及跨文化营销问题的主要文化要素,而非反映有关营销问题的文化要素全部。(1)价值观。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营销者(售卖者)的价值观,包括经营思想、营销理念及基本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购买者)的价值观,包括指引其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意识、态度和对价值的评判。(2)行为。是在价值观作用下的企业和个人在购销中的活动表征。包括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及行为影响因素,对企业来说还包括与行为相关的组织和制度。(3)语言。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要素,并与行为要素密切关联。主要有品牌名称、广告语等。(4)物态形式。是文化的具体物化,其同样隐含了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产品和广告形态。

三、跨文化营销理论体系的建构

由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本人认为跨文化营销理论可分为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跨文化营销管理理论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三部分。

一是市场营销的文化环境。

作为一种环境因素来研究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问题,较多地围绕在文化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的影响,其分析的方法和途径是以消费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一般历经动机的产生、收集和研究信息、评价和选择、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定论,因为人们已知道购买者行为不是本能的,而是学来的。进而是由文化决定的。文化是人们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因此,购买者行为在不同的国家也不相同,或更准确地讲,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相同的,因为许多国家有多种文化(特普斯特拉,1996)。购买行为中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还有消费创新和时尚形成的问题。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采用,通常由个人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其他影响消费者试用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共同决定的。但并不是同一个文化背景中所有消费者采用创新产品的速度都相同,有人很快,有人则根本不采用(所罗门,1991)。并且,从采用到是否能形成时尚也是文化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一般都认为,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人们在消费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偏好,追求某些时尚,因此产生了带有社会群体特征的消费文化。或者说消费文化及其所体现的消费观念,实际上是渗透到群体消费行为中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分析消费心理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可以看到,沉淀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念对其购买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消费者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根据其所获得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对自身形象的认同,依照一定的文化作用力,选择不同的购买行为。

二是跨文化营销管理。

跨文化营销管理的问题,首先是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决策对文化环境的适应。从这个角度来讲,其仍是营销文化环境研究的范畴,不过是以企业等营销机构作为思考文化问题的出发点而已。跨文化营销管理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跨国经营中企业内部由于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从事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跨文化冲突问题。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处于一企业共事,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管理中按照各自的文化定式行事,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碰撞,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摩擦,这往往是跨国企业经营和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胡军,1995;何伟俊,1996)。同时,营销人员还要处理对外沟通中的跨文化问题。因此,就文化而言,市场营销人员应当具有两类知识才能应付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问题。一类是关于某种文化的具体知识,这往往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学会。另一类则是抽象知识,即一种充分理解和体会不同文化特征和形式之间微妙差别的能力(凯特奥拉,1989)。所以,为解决跨文化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跨文化培训”就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贾春峰,1998)。通过对营销管理人员文化移情的培养,才能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对它文化的认识、了解、适应和融通,从而富有成效地开展跨文化营销工作。

三是营销要素中的文化含量。

(1)产品是在各个营销组合要素中被认为最直接地体现文化价值的。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更多地关心能否得到需要满足的量的问题。但是,当物质文明进入高级阶段而不再担心商品的短缺时,消费者购买倾向于选择高文化含量的商品,文化附加值也就成为产品竞争中的关键。因此出现了与消费文化相对应的商品文化概念,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有关产品中文化要素的思考,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必然重新审视全球标准化与本地化差异的问题。其实,很多跨国公司都采取大的方面标准化,小的方面本地化的做法。尽管它们所追求的大规模标准化形成的成本节约,使得小范围本地化的费用增加显得微不足道,但仅靠产品本身微弱的差异性同样不可能应付不同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差异需求。

(2)广告被认为是仅次于产品的第二重要的文化营销要素。广告在跨文化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在单一市场的营销活动更为重要,它实际是跨文化营销的一把双刃剑。广告一方面通过突出文化共性,强调产品共性,并且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特点,避免与当地文化、宗教禁忌等相冲突,成为文化适应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文化改造的武器,即积极主动地使用文化策略,通过消费者教育充分发挥广告策略的作用,利用广告宣传巨大的影响力,改变市场上消费者群体中的革新者与观点领袖的态度及价值观,使其成为主流文化的引导者。

(3)价格和渠道这两个营销要素曾被一些人认为没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实际上它们同样反映出文化对其影响,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的特征。价格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有两点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在没有民族主义影响和不触犯东道国反倾销法规的情况下,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将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利益,也可能冲破由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二是在全球营销中要做到统一产品价格是十分困难的,各国使用货币不同,国民收入不同,关税、运费不同,使企业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产品。因此,定价总是根据消费者心理、竞争对手反应来加以考虑的,这个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分销渠道是进入一个市场必须打通的营销环节。而跨国公司想在进入一个国外市场的拓展阶段就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是不现实的,或者说,其只能借助于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来销货。另方面,统一的渠道策略虽然有助于使企业的市场形象更具一致性,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购买行为和选择购买场所和途径都形成固有的习惯,这同样需要纳入跨文化营销的策略方案中。

四、新观念:文化为企业可控的营销要素

文化对营销的影响是否单向是长期争论不休的跨文化营销理论命题,其背后实质上是文化是可控要素还是非可控要素的问题。现有文献表明,多数的观点认为文化是非可控的,其理由在于文化的社会性、泛义性和抽象性。但本人认为,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他们已越来越多地将文化当作可控要素去操作,而且这种观点在理论上也站得住脚。

(1)文化为人所创造,同时具有可传播性。企业针对自身的商品(服务)和购买者心理,将经营观念、语言和一些营销做法等传播出去,并影响市场消费。这意味着文化要素是跨文化营销管理的对象,是可控的。

(2)企业进行跨文化营销的过程(对文化要素的投入和运作时机)可控。如产品、广告的设计、制作和推出,完全属于企业一种有程序的营销活动,甚至可以控制其所取得的效果。当然,其前提建立在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3)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现状分析

(一)旅游文化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准确来讲,应为文化旅游,景点有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反之,单纯的景点无法吸引游客。旅游因文化理念的加入,而提升了莫大的附加值。现如今,旅游行业已从“单纯只靠游客数量增加收益”的怪圈中跳出,所以,不断挖掘深层次的景点文化内涵,才是旅游行业的生存之道。但现状则为,旅游行业经营者对挖掘深层次旅游文化的理念匮乏,只是简单的对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等进行变化,开发,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再次解读旅游环境,导致旅游文化没有连续性。

(二)旅游文化主题缺少特色和个性。景区的生命力、吸引力就在于景区的主题。特色主题、个性主题能吸引游客的眼球。比如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典型水乡古镇———乌镇,以“淳朴秀丽的水乡景色、风味独特的民间小吃、历史沉积的民俗节目”为主题,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主题,是旅游文化营销中的核心,是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所在。因为,旅游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过程。但现状却令人担忧,很多景区、景点普遍存在严重的“跟风嫌疑”。所以,旅游文化主题的特色和个性,决定着景区的长远发展,切勿盲目跟风、雷同。

(三)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枯燥单一。现在的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已经与“文化”二字背道而驰,如果说早期的文化旅游还算是营销手段之一的话,现在,则不然。因为多次经历文化旅游后,游客对其已经熟知。“文化旅游”已经无法再次吸引游客,“降价”反而成为文化旅游的“生命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其次,旅游文化营销的宣传策略手段也普遍单一,除了不停投入的广告宣传外,很难见到其他出彩的宣传方式,宣传缺乏立体感,持久性;再次,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旅游经营者只把目光盯在全年为数不多的几次长假上,造成大量游客短时间内涌入各大景区,被网民讽刺为,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看人头。

(四)旅游文化营销策略呈现快餐式。旅游文化快餐式的营销策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误区。例如:《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热播后,取景的淄博市淄川区涌泉村,就成了当地最炙手可热的旅游地。但是在《马向阳下乡记》开播之前,淄博市淄川区的涌泉村,只是一个距离淄川区中心35公里远的小村庄,由于位于群山之中,尽管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风景区,但是来此探访的人却并不多。然而随着电视剧慢慢退出银幕,涌泉村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类似这种景点品牌如昙花一现般。这样的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缺乏张力,缺乏生命力。

二、新时期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的构建

旅游文化受到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市场、需求、文化。原因在于,一是旅游本身就是连接市场与需求的桥梁,实现市场与需求的良性对接,是旅游的根本任务;二是文化因素影响着市场、需求,是旅游联系的第三个端点。所以,市场(P)、需求(m)、文化(C)这三者成为了互为影响的三角关系,且这三者,构成了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在此种新形式的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下,又可以细分为四类:第一种,以旅游产品为目标,以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兼顾文化因素,考虑的顺序依次为:市场、文化、需求,即为P-C-M营销运作模式;第二种,以需求为目标,考虑的顺序依次为:需求、市场、文化,即为M-C-P模式满足市场需求;第三种,以文化创新为目标,以市场为核心,考虑的顺序依次为:文化、市场、需求;第四种,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文化为目标,考虑的顺序依次为:文化、需求、市场。以上四种营销方式,由于出发点和注意点的不同,效果的取得亦会不同。接来下,我们就以这四种营销模式,细细分析。

(一)挖掘旅游文化产品内涵,恰当运用P-C-M营销运作模式。P-C-M营销运作模式,其中,文化(C)作为连接市场(P)和需求(m)的中间项,意为借助文化媒介,把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满足需求。旅游文化营销,实质为营销与文化的结合。文化不能因为营销的原因,而去改变自身。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属性的力量强于营销力量,在营销与文化的结合中,营销应以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挖掘文化内涵,辅之于恰当的营销手段;另一方面,若为了营销而去强行改变、改造文化属性、文化内涵,这样会增加不必要的投入。恰当运用P-C-M营销运作模式,能使游客对文化产生认同感、亲切感,然后,再把产品推向游客,这样有助于产品实现价值。

(二)旅游资源实行整体策划,运用M-C-P模式满足市场需求。M-C-P营销模式中,需求(m)目标,意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物质消费是一方面,但也不能忽视游客的精神消费。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文化内涵。原因在于:一方面,不会存在纯文化的旅游产品,文化必定依附产品而存在,但并不意味文化因此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产品决定性因素,是旅游文化营销的核心、灵魂。所以,在营销前,旅游经营者应深入了解产品文化底蕴,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对旅游资源实行整体策划,再与市场需求相联系,使得二者保持通畅。比如,山西省的旅游开发就很值得提倡,不仅开发文物古迹、山水自然景色,而且还将文物古迹与山水相结合,利用文物古迹的文化感染力,将山水自然景色,推向市场。

(三)确保旅游策略的差异性,实现以文化创新的C-P-M模式。创新是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当今,人们对于文化需求提高,满足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所以,如何把握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上,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符合旅游产品特色的文化主题,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旅游经营者的面前。诚然,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比如当地政策、景区的硬件措施等。但关键还是在于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彻底融合。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吸引游客的文化主题,将文化主题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文化创新的C-P-M模式。比如苏州拥有各式各样、数目总多的私家园林,将这种园林历史文化融入至当地水乡古镇中,形成了特有的园林古镇文化。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4)

在新的时期里,我们所从事的营销行业,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于我国的市场体制转型时间的加快,导致许多业内人士跟不上体制的无形转换,自动增加了许多压力。因新时期所需要的营销观念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说词,而是实实在在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营销特征是在“短、平、快”中迅速走向市场的一大主要原因。所以新时期营销所带来的公共关系也随之而产生激励的转化,那么新时期市场营销的公共关系一般情况分为哪些?重点突出的情况又在哪里?

新时期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一般情况分为下列几种:

A、人文化营销公共关系:

时代引向的透明化,迫切需要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审视营销工作,人文化营销是时代重点突出的重要表现。比如:市场环境竞争的残酷性,迫切需通过人文的展示,去阐述营销中的许多难点。通过不断变化的人文特点进行多方位公共,使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变得十分有利,从而打开市场的销售难点,促进营销的顺利进行。人文化营销公共关系是从时代对人与文化吸取与传播按纳的最大体现,对于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营销中的不同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不同的人与文化在市场营销中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国家的众多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营销人才与企业文化或者民族、民域风情文化,都在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搞好人文化营销公共关系,是一件非常具有新时期借鉴的营销战略与战术。

B、专业化营销公共关系:

专业化营销公共关系在营销中的位置也十分显眼,通常此项营销在公共关系中表现为技能、技巧,也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公关部门、企划部门、策划类型的公共关系部门,涉及的许多方向也是代表营销环节的重要一段。专业化公共关系是营销中非常紧迫存在的一种关系,往往此类关系在实际运作中是无形的,但在总览全局与市场支持中体现的价值是无限量大的,如今许多企业在营销中把专业化营销作为一种代表,活跃在市场一线处理好专业化所带来极大的副价值,是新时期公共关系调整的重大变革。

C、服务性营销公共关系:

服务本来是一种公关手段,新时期营销对于创造性地发挥服务性营销公共有着明显的效能,如何来体现新时期服务性营销公共关系呢?主要仍是要看服务性营销的种类与对象,比如家电业、保险业、医药、服务业等,此种类所创导的服务性公共关系比较实用,且都能够有较大的收益,因此,许多企业对服务性营销出现的公关手段也是全方位的,其中不免就彰显时代的明显特征,比如承诺与科技含量,服务与实事求是中都能看到新公共关系中折射的时代气息。因而服务性营销公共关系它是当今营销理念与现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D、回报创收类营销公共关系:

回报与创收应该是每一个行业的基本立足点,在此类营销公共关系中也是最能够表现出公共关系的内在联络,在现实的营销公关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便是商场、超市中的便民服务人员,促销人员等,其中促销人员尤为突出,代表新营销的重要环节,商家竞争的最前端阵地,也非常具有新时期特点,回报创收类营销公共关系势在必行,将是营销革命中必不可移动的公共关系位置,所表现出来的公关技巧、手段、方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新时期营销公共关系的一般情况分为以上四类,其他尚有许多种,但不是最普通意义上的。这四类是营销中经常会使用且有代表性,只有认识到这些普遍性,才能深刻理解新时期营销公共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 新时期营销公共关系的运作特点

新时期营销公共关系的运作已经由过去的“暗箱”变为“明枪明刀”了。鲜明的运作特点也是新公共关系的巨大变化,这里看重介绍一种普遍意义且十分普及公共关系中的运作模式——“口碑”化营销公共关系。

“口碑”已经越来越被被众多商家看好并利用的新公共关系手段,在现实中的一般情况都涉及到“口碑”化的重大功能。“口碑”力量的无穷大,“口碑”一元胜过广告投入100元等。“口碑”营销已经是新时期所面临的现象之一,也就是新营销中新的公共关系,做到“口碑”公共关系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口碑”化基础保证。(2)浓厚的“口碑”文化氛围。

(3)坚实的“口碑”技巧传播。(4)快捷的“口碑”传播方式。

在口碑的同时,矗立强大的品牌效果是直接影响口碑效果的必要保证。我们所面临的口碑公共关系已经不单纯是“一对一”或“一对多次”的模式,新时代特征是“口碑”功能发挥的黄金时期,公共关系大跃进时期,众多企业看重“口碑”的巨大功能。因此也为口碑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比如家电业的“海尔品牌”、药业的“同仁堂”,服务业的连锁品牌等第,都为口碑公关有了比较现实的突破,口碑注重的内在“质量”也在日益明显地表述其强大的生命力。

“沟通”一词已经作为现代营销公共关系的代名词了,与消费者沟通是正面“口碑”的巨大推动力,现代营销除了要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外,“口碑”“沟通”已经十分抢眼。有几位经常在超市、卖场做导购的人员告诉我:现在的产品无论内在质量如何不一样,包装上的精美与华丽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了,要在销售上有突破,必须做好与消费者的沟通,即“口碑”工作,产品要有强大的说服力与基础保障,这样才有根本的转变。所以强调“口碑”化公共关系的各方面探索已经比较成熟,需要的是“口碑”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即技巧、技能、语言、文化、质地、服务等第多方面融合,这样的新型营销公共关系才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并且发展。 新时期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的立足之本

新时期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的课题是如何直面消费者,如何做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并且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其立足之本就非常关键了。

新时期市场营销的公共关系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其价值,如今信息社会,靠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同样具有很大的空间。主要看公共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要取悦于商家或渠道,真正的卖方市场的快速转已经变得公共关系十分脆弱,其立足点要从大面积的消费群中产生。传播科技、传播人文、传播特色已经是公共关系在营销中的最大体现。新公共关系立足要从全局的战略、战术出发,做到“精、细、明”的三大特点,要把公共关系进行细化,针对不同的营销模式、营销特点、营销区域、营销管理做好不同的营销公共关系,透明公共关系的大众化步伐,加强营销领域公共关系的坚实基础,扩大营销面积里公共关系的绝对比例,从而能够比较实际地符合新时期市场特点,为新时期市场中出现的新公共关系打下基础,也为市场的健康发展作出公共关系战术的保障支持。 新时期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的发展在于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走势。从现阶段来看,人文化公共关系是首当其冲,也就是近期公共关系在营销中占有绝对的份量,应该看到时展的步伐逐渐加快,营销工作公共关系的探索与改革尚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公关之路,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稍稍作了调整,影响力在整个营销的比重不算太高。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5)

这里将继续结合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茶叶行业的实战经验,分析中国茶叶品牌开展“文盲营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茶叶品牌如何顺利开展“文盲营销”,以帮助茶叶品牌借助“文盲营销”实现高效突围。

问题一:茶叶品牌开展“文盲营销”,要拒绝“文化营销”吗?

“文盲营销”是茶叶品牌营销的一种方式,其倡导营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回归茶叶产品的本质,重心在于强调茶叶在物质层面的功效,同时暂停过度的文化渲染,或者说“淡化”茶叶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让目标受众迅速知晓茶叶的益处,从而逐步养成健康的饮茶习惯,最终推动茶叶企业乃至茶叶行业的发展。

不难理解,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文盲营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文化,但不是完全拒绝文化,中国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拒绝文化来谈“文盲营销”,“文盲营销”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彻底拒绝“文化营销”的茶叶品牌不会成功。

问题二:茶叶品牌实施“文盲营销”,要遵守哪些步骤?

与一般的营销策略相似,实施“文盲营销”,茶叶品牌同样要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品牌定位、品牌支点提炼、品牌传播、渠道建设、产品质量控制、危机管理、各类促销等步骤。

其中,茶叶品牌实施“文盲营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而不是纲领性的步骤上。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茶叶品牌必须充分把握“文盲营销”的实质,而不能陷入营销的形式主义。

问题三:茶叶品牌开展“文盲营销”,茶叶企业老板应该做什么?

品牌即人品,与其他行业一样,茶叶品牌实施“文盲营销”的关键就在于老板。只有老板的思维变革了,跟得上市场的变化和节奏,茶叶品牌才能有效实施“文盲营销”,否则,“文盲营销”必然是“盲人营销”,找不到方向,死路一条。

茶叶企业老板才是真正的营销总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茶叶企业老板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认真研究茶叶消费者,认真研究茶叶的各类竞争对手,切实洞察茶叶消费的本质,为“文盲营销”做开路先锋。

问题四:茶叶品牌开展“文盲营销”,地方政府可以做什么?

与茶叶企业老板类似,茶叶品牌开展“文盲营销”,地方政府第一步也是把握大势,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本区域的茶叶特征、茶叶消费者特征,认真研究茶叶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及本区域茶叶品种的主要竞争对手,看到茶叶消费的各类实质问题,为区域茶叶企业的“文盲营销”搭建各类平台,如,学习培训的平台、咨询实践的平台、交流提升的平台等等。

例如,2009年11月初,安吉白茶行业领导牌世外茗源的一些前瞻性观点,诱发了轰轰烈烈的“白茶娶妃”事件,让众多消费者知道了安吉白茶的特征和优势,这一“文盲营销”事件,对于整个安吉白茶行业来说都是件好事,地方政府可以继续推动“白茶娶妃”的进程,扩大“白茶娶妃”事件的影响力,辅助安吉白茶品牌做强做大,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更为健康的茶叶饮品。

问题五:茶叶品牌怎样开展“文盲营销”,才不会降低茶叶品牌的档次?

茶叶品牌“文盲营销”是一种营销策略,茶叶企业在运用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不能把“文盲营销”理解为没有文化、没有档次的营销。

例如,劳力士手表和宝马汽车给国人的感觉就是贵,或者说,他们就是富人或成功人士才能享用的品牌。这实质上与脑白金的营销一样,也是“文盲营销”,简单通俗、直截了当,不仅谁都能够理解,而且很容易让人记住宝马和劳力士是档次高的品牌。

茶叶品牌开展“文盲营销”要抓住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顺应消费者的思维模式,将其通俗化、锋利化,为其提供快捷有效的满足,尤其是初期物质层面的需求。但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茶叶品牌一定不能忘记对茶文化的巧妙运用,更不能彻底拒绝茶文化。这就如,我们认可劳力士和宝马的档次,其背后还有对瑞士手表文化和德国制造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认可。

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茶叶品牌和“文盲营销”,这一点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都值得注意。

问题六:茶叶品牌实施“文盲营销”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6)

任何一件产品的价格都是由自身的价值所决定,城市也一样。在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中,只有彰显出自身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价值,才能提升城市竞争力,有质量、有效率地开展以吸纳投资、贸易、旅游、创业、居住为主要形态的城市招商活动。

我觉得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非常吸引力。但是,就像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正在面临挑战一样,中国的城市也面临着竞争和挑战,因而城市营销显得非常的重要。

什么是城市营销?

也许对许多中国的城市来说,城市营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什么是城市营销,它的内涵是什么?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营销不仅仅是推销产品本身,同时也要推销思想、观念、人才等。所谓城市营销,就是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把吸引投资、外来移民,旅游、以及发展地方品牌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一个城市,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在我看来,城市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城市营销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营销就是充分顾及到社会环境,认真分析优势和劣势,找出经济增长或经济恢复的最可靠途径,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城市营销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需要营销者必须对营销对象有明确的定位,对营销对象进行市场细分,对营销的内容进行综合包装,对营销的活动进行系统的安排,对营销结果进行明确的预测等。城市营销应当通过科学分析,找出城市的定位,并且根据外部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利用文化,营销西安

“美国纽约用大苹果代表城市,西安用什么代表?法国有艾菲尔铁塔,西安的标志是什么?”

现在我来到西安,看到西安有这么多的文化历史景点。我从心里觉得西安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我觉得目前西安有三个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景点、居民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西安要发展,从营销的角度考虑,西安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文化,要注重传承文化。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以往几乎都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城市的发展。但是,我认为要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度进行衡量,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而且要从国民的幸福感,从城市犯罪率的高低,以及国民的健康度等其他社会指标进行衡量,特别是要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进行广泛衡量。从文化这个角度来说,西安毫无疑问是最棒的。

那么,就西安来说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如果一个城市想要进行城市营销,首先要分析一个愿景,那么就需要一个总的规划团队,也就是西安的市长、副市长等领导人,他们应该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定位。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西安的特色和品牌应该定位在文化上,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文化建构,打好文化这张牌。

其次,要先建设的基础设施、道路、酒店,这些都是一个城市吸引游客的基础。以此同时,要加强景点的建设和维护,如果你要吸引游客,就要给他们展示一些景点,当然,西安在这方面没有问题。另外,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热情好客的市民。

文化营销的特点篇(7)

关键词:营销网络 特征度量 特征分析 模型和方法

市场营销网络结构模型

市场网络营销网络体系节点一般包括生产商、批发商、专业经销商、零售商等,然后到达消费者。根据市场产品和消费群体的不同,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不同,一般包含密集型网络经销、区域独家网络经销和选择性网络经销等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针对市场典型营销网络结构,采用复杂网络理论来对市场网络营销体系进行建模,重点在于体现网络节点间的信息交流关系和传输路径,以满足市场营销需求,使通路的运行效率最大,成员利益分配最优。本文具体将市场营销体系结构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对市场营销网络初始条件假设如下:

一是营销网络体系中最高层级任意两营销点之间存在信息交互;二是营销网络体系中不存在孤立的分销商,即任意两分销商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传递链路;三是营销网络节点即分销商的属性由所在的层级决定,即同一层级之间分销商的各项衡量指标均一致,不考虑由决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差异。

其次定义市场营销网络结构模型参数:

市场网络营销节点集A={A1,A2,…,An}

营销节点间的边组成的集合U={u1,u2,…,um}

由营销网络节点集和边集组成的网络图T=(A,U)

定义说明:Ai代表经销网点,其数量为n=│A│;ui代表各经销网点的分销关系,其数量为m=│U│。

对营销网络同一层级的两个节点,若两者存在分销过程中协同销售,认为这两个节点有边相连,否则无边相连。对于不同层级的两个节点,若存在分销关系,则两个节点间有边相连,否则无边相连。显然,任意两个节点间最多存在一条边相连。

基于以上假设和模型参数定义,最后得到以下共识:营销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边连通,且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多存在一条边,营销网络结构可以看作图论中的无环的连通图来进行具体分析处理;分销信息流传递的是分销产品的型号、数目和节点销售情况等的反馈信息,因此营销网络的边是双向的,可按照图论中无向图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由于营销网络的节点属性只由其所在的层级决定,所以营销网络的边是不存在权重的。

市场营销网络结构特征的指标

本文在对营销网络运行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营销网络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一)营销网络时效性

时效性是商品销售过程中,完成一定销售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效率指标,使得特定时间内能够为某些营销节点提供指定数目的商品。此指标由营销网络层级数目、商品分销处理和传输效率等因素决定。分销时效性指标表示为E(T),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说明:d(υ,ω)表示营销网络节点υ和ω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E(T)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营销网络的时效性指标。E(T)值越大,营销网络的时效性指标越好,营销网络运行效率越好,E(T)=0表示营销网络所有节点互不连通,无法正常进行商品销售。

(二)营销网络可靠性

营销网络的可靠性是指营销网络部分节点在不能良好运转的情况下,完成预定销售任务的能力特性。对于营销网络,分销可靠性重点是研究营销网络节点故障或节点与节点间的传输链路发生故障时,营销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在营销网络移出部分节点时,网络整体的分销能力,其实质是营销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研究营销网络的鲁棒性,具体不考虑单个营销节点和边的可靠性,考虑营销网络整体的性能。具体的可靠性指标用S(T)表示。具体公式如下:

公式说明:营销网络拥有的连通分支数目用表示;第i个连通分支ni拥有的节点数目用ni表示;最大连通分支有的节点数目用nmax表示;第i个连通分支的平均路径用li表示。

通过上式分析可以得出,营销网络的连通分支数量越少,各连通分支的平均路径越小,营销网络的连通性能越好,即代表营销网络的连结程度越好,商品分销的可靠性越好。

市场营销网络结构变化时的特征分析

(一)营销层次变化对营销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

当前,营销网络层次结构多样,层次结构主要包括营销宽度和纵向层级数。营销宽度是指每一层级任一节点中间商数量的多少,即某一节点所属下一级节点的数量。纵向层级数是指营销网络纵向节点所包含的层次数目。

提高营销网络的运行效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市场营销网络结构模型和特征指标,先构造符合营销网络体系结构的产生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营销网络中营销宽度HK、纵向的层级数目ZC和网络节点数目JS。

第二,确定营销网络层级最高的营销节点数目m0,令本层节点等级d=1,分销节点间两两相连,d++,分销节点数量n=m0,由下式确定m0:

第三,随机加入新的分销节点m,设定本层的营销等级为d,以分销节点间的欧式距离代表不同层级营销节点的关系,在营销等级为d-1且度小于(m0+HK-1)的节点中选择距离最小的节点m1,并与之相连,n++,转第四步。若所有销售等级为d-1的节点的度均等于(m0+HK-1),则d++,重复第三步,直至点m链接到上层营销节点。

第四,若n

按照以上算法,假设HK=4,ZC=5,JS=400条件下生成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上述营销网络生成基础上,对营销网络营销宽度数目HK、纵向的层级数目ZC不同数目进行分析,营销网络时效性指标如表1所示。

对于营销网络的第二项指标网络可靠性指标,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营销网络节点自身发生故障对营销网络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重要的销售节点在出现故障后对网络整体的影响。这两方面影响主要依据节点的重要性程度,主要通过移除该节点后网络可靠性变化情况作为衡量标准。对JS=400条件下,网络营销宽度HK、纵向的层级数目ZC不同数目进行营销网络可靠性指标分析。ZC=5时利用Origin软件绘图,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对营销网络营销宽度和纵向的层级数目不同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增大营销网络营销宽度和减小纵向的层级数目能够有效提高营销网路时效性指标,相对来说,纵向的层级因素对于时效性的影响大于网络营销宽度变化的影响。二是营销网络的可靠性指标对于节点的随机节点移除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营销层级一定的情况下,网络营销宽度越大,营销网络可靠性下降的速度也越慢。

(二)营销模式变化对营销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

根据企业产品和消费群体的不同,企业的营销模式包含密集型网络经销、区域独家网络经销和选择性网络经销等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这些模式走出了传统直线式营销模式,营销方式更加灵活,营销网络调节能力得到很好的加强。为了研究营销模式变化对营销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本文首先制定两种营销网络演变模式。

模式1:在营销网络中,首先以一定概率h1随机选择营销节点,设选择的某一个节点i相应的营销等级为di,然后依据计算的节点间的距离选择营销等级ddi+1的节点进行连接。

模式2:在营销网络中,以一定概率h2随机选择若干个营销节点,设选择的某一个节点i相应的营销等级为di,依据计算的节点间的距离选择营销等级d=di的营销节点进行连接。

取h1=h2=0.06,对营销网络不同的营销宽度和纵向的层级数目按照上述规则进行处理。给出HK=5,ZC=5,JS=400情况下营销网络体系特征变化次数情况利用Origin软件绘图,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营销网络跨层次进行销售能够加大营销网络运行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对经过模式演化后的营销网络统计表明,网络跨层次营销能够加大营销网络的信息熵;对于营销宽度和纵向的层级相同的营销网络,经过规则演化后的营销网络对于随机故障的可靠性指标下降减缓。

综上,在信息时代,市场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对营销网络体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复杂网路理论运用于营销网络分析,给出了营销网络模型描述,并对网络结构体系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指标变化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并得到了基本结论,对企业构建营销网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Hilal Erkus.The role of cluster types and firm size in designing the level of network relations:the experience of the Antalya tourism region.Tourism Management,2009,30

2.Arja Lemmetyinen,Frank M.Go.The key capabilities required for managing tourism business networks,Tourism Management,2009,30

3.曹丽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4.曹休宁.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研究[J].学海,2006(5)

5.汪小帆.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