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7 10:44:22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1)

关键词:旅游开发;社会评估;人类学视角;反思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B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快速成长的趋势。中国的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蓬勃兴起,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大大激发了各地旅游开发的热情,旅游开发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经过30多年的旅游开发,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开发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社会结构失衡、伦理道德扭曲、传统文化变异、社会安全弱化等社会文化问题,有的甚至还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决策者和开发者在缺失充分的社会评估基础上盲目进行开发,对开发的社会风险缺少认知,更没有建立相应的防控机制。因此,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找出规避社会风险的有效解决办法,探讨针对于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方法和模式,已成为摆在旅游开发决策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客源市场评估、资源开发价值评估、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绩效评估等研究较多,而对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研究却相对较少。目前,中国的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念、概念阶段,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呼吁加强旅游规划开发的社会评估,还有学者主张把社会评估纳入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评估体系,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均没有把社会评估作为旅游开发的专项评估提出来,更没有提出针对于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方法和模式。基于此,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反思中国的旅游开发及其社会评估问题,并探讨如何结合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构建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体系。

一、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对社会评估的意义

社会评估是识别、监测和评估发展项目及发展战略的各种社会影响,促进利益相关者对发展项目和战略行动的有效参与,优化实施方案,规避社会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目前,社会评估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发展战略和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划和实施中。在各类社会评估,尤其是国际机构援助项目的社会评估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学专家的身影。一些以人类学家为主体的研究机构,在社会评估领域更是脱颖而出,其评估能力和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和肯定。为什么人类学家在社会评估领域能够这样脱颖而出呢,主要是因为人类学是一门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在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理念和表现手段上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社会评估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性[1]。由此可见,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对社会评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理念的注入。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与其特殊的环境相适应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理念“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特殊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意味着将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2]。文化相对论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在评估理念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解释的范式,即要解释和理解作为评估对象的社会文化,不仅要求评估者从局外立场去分析解释,更需要尊重当地那些作为“本土性”表达的地方性知识,应从“内部”去寻找深层意义。只有在此基础上,社会评估才有可能做到以一种公正、合理的态度去发现、研究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区参与度,规避社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一些地方开展的社会评估唯“长官意志”和“专家思想”为准绳,缺少地方性知识和社区参与,它们所能起到的实际效用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方法的借鉴。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一个人类学家必备的看家本领。田野调查一般是指对一社区及其生活方式进行长期的研究,从而“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交换活动、地方政治和宗教仪式”[3],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田野调查最基本的方法。人类学家往往通过深人调查对象中间,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深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研究法使得人类学家可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理解和使用这种文化。

一般的研究方法不容易使评估者较快融入当地社会,就连行之有效的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简称PRA)也存在这样的缺陷:“调查者由于与对象所处的时间短,双方的信任感就不如参与观察法那么强,从而会在信息获取上大打折扣”。田野调查方法对社会评估者较快融入调查对象更为有效,以至深入认识和理解发展项目和发展战略,对当地的机会和限制以及居民对其利益得失的态度和感知,以便找出规避社会风险的有效解决办法。

二、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引发的社会失序或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产业,不仅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交通等核心产业,还包括商业、娱乐、邮电、通讯、房地产等诸多相关产业,旅游业的长产业链的特征,决定了旅游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利益主体多、社会影响深远的特点,尤其是存在大量因征地拆迁、环境破坏、文化冲击、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直接威胁着旅游开发项目的实施,也影响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结构失衡。随着大众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贫富不均和社会分层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和严重。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方式,伴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社区利益日益分化,不同群体获取利益的机会更加不平衡,由此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收入差距也变得更为悬殊,从而大大加速了当地的社会分化和贫富分化。另外,由旅游流引发的人口流动不仅使目的地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还汇集了大量来此寻求新生活契机的移民,人口构成的多元化同样会引起利益关系变化和社会分化。如果旅游开发不能合理调适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必然会强化普通民众的心理失衡和相对剥夺感,从而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加剧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

第二,伦理道德扭曲。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接待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将、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这主要是由于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诱发了当地居民强烈的个人利益诉求,其工具价值理性也迅速膨胀;加上远离“熟人社会”的游客容易产生奢靡、失范的举止行为,在他们的“示范效应”影响下,“一些居民极易失去纯朴的美德,堕落到罪恶的泥淖之中,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恶化,色情、赌博趋于严重,犯罪率、离婚率趋于上升,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4]。此外,旅游开发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一些旅游经营者也因此变得唯利是图,通过欺客、宰客等非法手段来谋取暴利。伦理道德的扭曲失范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更具不确定性和潜在性。

第三,传统文化变异。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活动中,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歌舞表演等传统文化经常被浓缩、改编和移植,而且旅游开发也“引起了接待地工艺美术的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成了商品,改变了这些传统工艺原来的意义”[5]。由于旅游开发的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本真气息被淡化,甚至被抛弃。尤其是年轻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追随潮流,有的还崇洋,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和关注,以致许多文化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第四,社会安全弱化。社会安全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业的高关联性和脆弱性往往导致“旅游社会”陷入各种安全威胁。从社区居民的角度看,由于旅游开发引发的利益非均衡化和社会极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的失衡,社会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严重威胁到“旅游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游客的角度看,由于远离了“熟人社会”,游客更加放纵,容易产生对当地人和其他游客的犯罪行为;同时也容易招致其他游客和当地人对其实施犯罪,所以赌博、诈骗、抢劫、恐吓和等犯罪活动在旅游地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社会安全风险的存在不仅直接威胁到旅游开发项目本身,还将影响到国家形象的树立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去规避和处理。

总之,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松散的产业组合,流动性强,偶发因素多,使得各种社会风险相互叠加、交错复合,加大了风险监管的难度。因此,针对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不能一味地采取技术和制度设计进行消极防控,因为“风险是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6],开展社会评估工作才是防控的有效途径。

三、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实践

随着旅游发展观的演变,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为发达国家和国际发展机构所推动。著名的《巴厘岛可持续发展规划》就是由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赞助、环境问题大学联合会执行的一次大范围社会评估研究,主要是针对巴厘岛的社会文化问题展开的,它试图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整个评估研究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把社区参与作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另外,世界著名大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开发计划,斐济旅游发展规划,以及英国达特姆尔国家公园的环境影响评价等,也是旅游开发社会评估开展较为成功的国际案例。

近几年,旅游开发社会评估在国内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模式,国家旅游局编译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明确指出应该把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列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对社会文化进行规划做出示范,而世界旅游组织帮助制定的《全国和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也对旅游总体规划中如何充分考虑并融入社会文化内容提出具体措施。在有关部门开展的旅游规划设计中,也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社会评估的内容。例如保继刚在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规划中分析评价了当地的社会环境,提出了遇龙河旅游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如给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决策的机会,对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等。

在国内针对旅游开发开展专门的、系统的社会评估并不多见,主要出现于一些国际机构援助的旅游开发项目中。比如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第一次在中国对以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项目进行贷款。该项目是一个综合发展项目,旨在通过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旅游的发展,增加当地民众收入、摆脱贫困,实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社区的综合协调发展。该项目从2009年实施以来,在19个少数民族村寨、4个古镇、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2个地质公园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对于改善当地的民生、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看,目前社会评估在中国旅游开发中的实际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明确的法规或程序规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评估能力建设滞后,以致社会评估在旅游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显得不足。尤其是国内投资开发的旅游项目,很少开展社会评估工作,有的项目即使开展了社会评估,也是强调积极影响而弱化不利影响,走走过场而已。社会评估的缺失或片面化必然会降低旅游开发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增大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甚至引发社会冲突。例如雷州半岛某旅游度假村就因对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不足而导致开发失败。该度假村与海南的海口市隔海相望,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度假村一带历来民风彪悍,社会治安不好,黑恶势力猖獗。开发商对此评估不足,没有建立规避社会风险的机制,一期投入后就匆忙开业。由于安全风险的威胁,外地游客少有光顾,加上度假村与周边渔民因利益问题产生冲突,黑恶势力又经常上门找茬,度假村无法正常运营,最后不得不关张、遗弃,5000多万的投入就这样打了水漂①。中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注重社会评估有利于旅游开发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有利于实现旅游开发意图,有利于旅游开发的顺利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社会评估往往给旅游业留下隐患,轻则造成开发意图难以实现,重则直接影响旅游开发的顺利实施,往往事倍功半。

四、旅游开发社会评估体系的构建

当前,中国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基本上是借鉴其它领域的评估做法,或者纳入其它评估体系进行的,尚缺少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社会评估体系与方法,还存在评估内容不明确,社区参与度不高,评估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应借鉴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评估视角、内容框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旅游业特点的社会评估体系,以更好地评估和规避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的评估视角

1.生计视角。生计是反映居民生产技能和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是旅游开发如何实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民生目标的重要依据。通过系统的生计评估能够更清楚和全面了解旅游开发对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得开发项目能够根据生计的特点和变化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他们的民生需求,以“民生”换取“民心”,从而获得社区对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2.性别视角。社会性别视角强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平衡。在旅游开发中,女性能重新获得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因此发生改变。在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中强调性别视角,主要是在分析和评估旅游影响时要有性别意识,注重分析女性作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在旅游社会中的性别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与利益诉求。另外,还要考虑到因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转变,引起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

3.文化视角。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文化的内涵,也要尊重文化内涵及文化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评估者在旅游开发社会评估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和理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二是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去评估旅游开发的文化影响,并充分吸取和利用地方性知识,防止本土文化因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而变异和丧失。

4.参与视角。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社区的发展[7],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离不开社区的参与。参与视角主要是强调社区不同利益主体都能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和发展需求,尤其要考虑到残疾人、儿童、老人,以及少数民族群体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参与。这样才能使社会评估更加全面、完整和更具有针对性,并使得提出的行动建议更易于被社区所接受,从而有效地降低旅游开发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二)构建评估内容框架

借鉴其它领域的社会评估经验以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的内容框架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社会影响分析,主要分析旅游开发对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通常称为社会效益)和负面影响。具体包括:(1)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收入、就业,以及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2)分析预测旅游开发是否可能引起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程度发生变化,以及对当地人文环境造成影响,提出规避不利影响的措施建议;(3)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承载力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分析预测旅游开发是否可能增加或者占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及其产生的影响;(4)分析预测旅游开发是否会与当地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发生冲突及其产生的影响;(5)通过对可能影响旅游开发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并提出防范措施。

2.利益相关者分析,主要分析旅游开发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预测哪些人会从中受益或受损,以及对受损群体的补偿措施和途径。具体包括:(1)识别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判断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重要性;(2)分析预测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期望和需求状况,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3)分析旅游开发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尤其是分析预测旅游开发对当地妇女、儿童、残疾人利益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3.互适性分析,主要分析预测旅游开发是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社区和各类组织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程度,考察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具体包括:(1)分析预测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选择可以促使开发成功的社区参与方式,对可能的阻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2)分析预测当地的各类组织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可能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支持和配合;(3)分析预测当地现有技术、文化状况能否适应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评估能力建设

由于社会评估在中国旅游开发中的实际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其评估能力目前还远没有达到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能力建设将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制定政策法规制度。社会评估是一种政策性要求很强的评估工作,必须在政策层面上对社会评估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并由政府直接推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的必要性,确立评估机构的资格标准,规定社会评估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规范社会评估结论的使用等,并以政府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经国家投资管理部门审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制定评估规范和标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经验,制定专门针对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准则、评估手册和评估指南等,对社会评估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报告编写、技术规程及实施管理等进行详细规范,并由政府正式审核认可,应用于指导政府审批、核准和备案项目的社会评估操作规范;同时,还应根据旅游各个产业部门的特点,制定各自的社会评估细则。

3.培育评估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目前,中国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的组织机构体系还没有形成,专业的评估人才短缺。应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的政策、标准、规范制定,以及资质审查和行业管理,培育从事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的民间专业机构和行业组织。另外,还要通过完善培训网络、提高培训手段及提升师资水平等措施,加强专业评估人才的培训。部分旅游院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开设相应的社会评估课程或专业,以解决旅游开发社会评估缺乏长期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的困惑。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笔者2009年国庆节期间在广东徐闻县的田野调查。

参考文献:

[1]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38.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5.

[3]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3.

[4]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2003:243.

[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7―218.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2)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估算方法如表2所示。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 探险旅游的界定

1.1 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 commercial 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wWW.133229.cOm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 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 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 探险旅游的特点

2.1 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 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 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 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 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 et 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 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 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马勒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 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 et 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 et 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

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 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 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 et 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 et 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 et 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 et al.,1995)、古莱特等(goulet et 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 et 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 et 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 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 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 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 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 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 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 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 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长白山;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17-01

1 探险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与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对于探险旅游而言,资源评价中,尤为重要的是资源对于探险旅游的适宜性。这种适宜性,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探险旅游者对于探险旅游资源的认可和评价。

因此,本文这里所作的旅游资源的评价,选取沈阳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和部分对长白山比较了解的会员为评价主体,主要评价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对发展探险旅游的适宜性。

探险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开展探险旅游活动和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旅游评价的着眼点,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一是体验型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的评价;二是技术性评价,它是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价,与之伴随的通常有一系列技术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也正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这类评价工作一般限定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三是综合性评价。这类评价着眼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本文采用第二类技术性评价中的气候评价。

2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

依照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中的观点,气候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有很大影响。气候对于所有的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尤其是对于几乎所有活动全部都要在户外进行的探险旅游。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地俱乐部组织的长白山地区的探险旅游通常会避开7月-8月中旬的这段雨季。气候对于探险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探险旅游者参与探险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产生影响。比如雨天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探险旅游,其旅游体验肯定不如在晴朗的天气中。第二,气候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由于探险旅游属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人体舒适程度的降低直接会影响到参与者的活动质量。因此,气候适宜性评价在这里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介绍

本文在气候适宜性评价方面采用的是特吉旺(Terjung W H)1966年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中所设计的舒适指数(comfort index)和风效指数(wind effect index)这两个指标。首先,根据大多数人的感受,他把温度与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这就是气候舒适指数(表1)。

气候舒适指数的代号可以通过查舒适指数图获得(图1)。通过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可以查得相应的舒适指数。风效指数可由风效指数图(图2)查得,再对照风效指数(表2)表来获得其含义。

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

依照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规律,目前长白山地区最适合开展探险旅游的季节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这一阶段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6℃至12.5℃之间,因为长白山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加之森林的作用,所以长白山地区非常湿润,年相对湿度在 70%左右。天池地区温度最高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8.5℃,那么,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平均温度要略低于这个值。长白山地区全年的平均风速为11.7m/s。

查舒适度指数图得:长白山地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舒适度指数为-2,其含义为人体感觉稍冷,天池地区的舒适度指数也在这个范围内,但温度更低一些,即使是极端最高温度也是在-1的范围内,人体感觉是凉,越往山顶越凉。

查风效指数图得:长白山地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风效指数为-300至-400之间,对照风效指数表其含义为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凉风。天池地区的风效指数同样也在-c这个范围内,只是会感觉更凉一些。

做旅游资源地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以参与者为主体,他们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最有参考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感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出游决策。因此,这里抽样调查了沈阳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及资深会员共20人。在对他们的调查中,首先向其交待讲解了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的含义,以及取值过程。其中有17人表示:长白山的这两个指数非常适合开展探险旅游,特别是适合野外露营。还有就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于穿着长衣长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再行进途中暴露皮肤而导致的伤害,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蛇害。其余3人表示无所谓。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白山旅游区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降水不是很多,相关的气候指数有让探险旅游的参与者感到舒适,并且,由于7月到8月中旬的大量降水,使得河流、小溪、瀑布水量丰沛,植物因得到了充分的水分并在黑色腐殖质的作用下非常茂盛,适于观赏。因此,从气候上来讲,这个季节非常适合开展探险旅游。所以,就目前来讲,长白山探险旅游还未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其他季节的项目之前,应该把夏季探险旅游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和营销重点。

参考文献

[1]赵黎明,黄安民.旅游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77.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游客安全;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梅里雪山国家公园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14

Abstract: Risk assessment of tourist safety in the plateau mountain resorts with outstand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was explored. From aspect of tourists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causes, the tourist safety risk model was also made. By selecting the risk indicators of tourists safety, tourists safety risk exposure index, tourist safety risk vulnerability indicators, tourists safety risk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city index, tourist safety risk assessment system of plateau mountain resort was constructed. Taking Meili Snow Mountain National Park for empirical research, multi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ourist security risk in the resort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safety of tourists; risk assess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ili Snow Mountain National Park

1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游客安全是游客在旅途中的个人财产与身心安全[1]。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概率。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亦称安全评价(Safety Evaluation)或危险度评价,是对危险性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其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安全的过程[2]。

国内外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游客安全意识、游客安全事故成因、游客安全评估实证研究及评估方法的研究。

国外研究多侧重于安全事故形态方面。主要以实际案例为主,普遍意义的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模型较少,因其不能运用在具体、特定的风险评价案例中;旅游风险相关研究内容具体到自然灾害灾种分析、人为事故或者卫生事件等相关具体的事件[3]。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视角集中于传统旅游六要素上:食、住、行、游、购、娱。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理论研究较粗浅,缺乏系统;定量研究较薄弱,新技术方法应用不广泛,缺乏数量化分析;研究多数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事件描述、危险因素识别、管理保障政策构建等方面,而运用GIS技术、数学模型分析、图形分析技术进行风险分析和预测的研究很少。

针对具体特定评价案例中,普遍意义上的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相关研究不能满足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这样高原山岳类型的景区日常管理的需要。

1.2研究意义

文章尝试在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完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步深化完善游客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评价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景区游客安全风险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定量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有着云南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资源,而游客安全风险问题最突出。在其快速发展建设的阶段,旅游者的安全是其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云南省其他高原山岳型景区的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有一定借鉴作用。评价结果能为当地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依据。研究有利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风险信息,对旅游者决策行为进行指导,有利于推进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游客安全风险概念模型

自然灾害理论将游客安全风险事故的形成看作是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效用(图1)。游客安全风险概念模型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

1)风险源的危险性: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损害程度大小。

2)承灾体(指可能受到风险因子影响的游客及其财产)的暴露性:指游客与风险源因子相互作用的程度,越多的游客暴露于危险因素中,潜在的风险也越大。

3)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指游客在可能遭受到的伤害或损失的容易程度。

4)防灾减灾能力:指为了防止或减少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发生的游客事故的风险就越小。

本文从游客系统的角度构建景区游客安全风险模型。可表述为:游客安全风险度=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1+防灾减灾能力(R))[4]

其中TSRI是旅游安全风险系数,用于表示景区旅游灾害风险程度,其值与灾害程度成正相关。Xi表示i量化后的权重,Wi为指标i的权重。

3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选取原则及框架

指标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简洁、系统、有代表性;2)指标可行、可量性,各国、各景区之间具有可比性;3)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4)基于恰当建档的现有数据,或者以合理成本可获得的(有效成本)数据,并且可以定期更新。

选取游客安全危险性指标、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指标、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指标、游客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指标,构建高原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1)。

3.1.1游客安全危险性指标

游客安全风险源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游客因素和管理者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气温、降水、植被等都呈现随着几千米的高度垂直变化。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含氧量越低,当海拔超过4 000 m时游客会出现不适症状。暴雨和洪水、干旱等其他自然灾害大多是由于降水过多或者过少引起的;而降水量异常也会造成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同的地表与植被类型,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同。研究显示,林地固坡作用较强,草地固坡作用较弱。高原山岳植被类型中林地(高山松林、阔叶林、云杉林等)固坡能力最高;丛类(矮灌丛、高灌丛)及部分林类(河岸林)稍弱;亚高山草甸再次;疏林、倒风区、裸岩较弱;高山石流滩、冰雪及河流水域最弱。

3.1.2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指标

暴露性指事故承灾体与安全风险时空耦合,导致游客安全事故的发生。游客安全风险暴露的表现常常只能通过承灾体(即游客)的空间分布与数量来量化研究。游客进入景区是导致暴露发生的必要因素。游客安全事故受到由于承灾体自身或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游客数量、行为、体质都可能影响安全事故的产生。如旅游过程中游客因对景区环境不适应或者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游客攀爬未开发景区造成的事故等。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也是影响游客安全风险的因素,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质量、安置的位置等都是重要因素。

3.1.3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指标

游客安全事故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游客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心理健康受到负面的影响,并会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常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脆弱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人的因素往往具有变化和不确定性。如道路狭窄及陡峭引起的心理紧张造成的游客安全事故等。而游客脆弱性往往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有关。

3.1.4游客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指标

景区防灾减灾能力会对事故发生后的影响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与管理手段完善,救援措施认真执行,会减小或者避免游客安全风险的发生,相反则有可能加重灾害损失。游客在发生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后自救的风险意识,游客等待救援时的身体条件等会影响事故发生的可能及事故后果。景区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管理制度、救援设备设施等都会影响到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距离和交通通达性也是影响救援的重要因素。救援人员、所配备设备与救援物资距离事故发生地点的远近、救援道路交通的通达性也会影响到救援的效果,从而影响到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2评价方法

3.2.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有很多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以及一些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的存在,用层次分析法(AHP)决策分析,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2.2设立指标体系划分标准

根据AHP法确定了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因子的权重后,采用5级计分法,依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打分,结果如表4所示。

4游客安全风险评价

4.1研究区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西北端滇藏交界地德钦县东北约10 km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5]。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 740 m,是云南省第一高峰[6]。其范围:东至国道214线和德维公路,西至雪山脊线省界,南以燕门乡与云岭乡界为界,北以说拉垭口以北第一道山脊线为界[7](图2)。是云南省自然资源最好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等级最高、国际影响最大的地区。因雪崩、高原反应、走失以及骑马跌伤等原因,发生过一系列游客安全事故。其游客安全事故损失大、救助难、影响大,不仅干扰景区的正常运作,也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沉重的社会影响,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旅游发展与安全防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4.2游客安全风险评价

1)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危险性较高的区域呈现围绕卡瓦格博峰的半环状分布状态,其他区域危险性逐渐减弱。

其中,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外环线徒步路线的危险性高于其他旅游线路,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区域(图3)。

2)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评价结果显示,暴露性强度呈现沿旅游线路分布的规律,暴露性最强的为明永冰川线路及雨崩村徒步线路,其次为澜沧江大峡谷段(图3)。

3)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脆弱性最强的是明永冰川线路及雨崩村徒步线路,都为人流集中区;而外环线徒步线路由于游客容量小,其脆弱性也较高(图3)。

4)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景区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偏弱,明永、雨崩村、飞来寺相对于外环徒步线路的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图3)。

4.3综合评价小结

综合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危险性评价、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的研究,用公式TSRI=(HWH )(EWE)(VWV)/(1+RWR)计算,得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结果如图4所示,可清晰地展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不同区域内游客安全风险的程度。

5结语

对景区风险源、风险发生地等的研究,尚需有丰富统计资料的支持。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中,部分指标的数据收集困难,且缺少实际管理中实时数据的支撑,故所选指标的差异性尚有待考量,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细化指标,完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对如何降低游客安全风险,加强安全管理的指导性尚待加强。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游客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建立长期的游客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机制来保障游客安全,建议结合景区实时的、动态的数据来预警提示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借用GIS技术监测游客的安全;通过救援培训以及丰富保险险种来预防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宋伟.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5):1-7.

[2]李岐.弓长岭矿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 [D].沈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3]高玲,郑向敏.国外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3):436-441.

[4]周丽君.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以长白山景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旅游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经营管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旅游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进而影响着旅游企业的整体效益。面对旅游业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家发展旅游业宏观形势,旅游企业必须依靠规范化服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减少风险损失,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概述

旅游涉及旅游景点、餐饮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多个领域。旅游企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游览、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交通六大服务,借以取得旅游收入的企业。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是旅游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旅游企业有效运用资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有力依据。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运用。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经营活动日益国际化。各旅游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风险,从而影响旅游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旅游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概括起来,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的是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理财不当、决策失误等原因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在筹资、投资过程中合理估量财务风险,从而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而外部因素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而对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一定风险。总之,从长远角度来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通常来说,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是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宏观因素影响很大;而非系统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可以通过旅游企业自身的筹资、投资等来化解。这里就对这几类风险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旅游企业的系统风险分析

1、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融资风险

任何资金都是需要成本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筹资也都是有风险的,再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因此或多或少给旅游企业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同时,政治是否稳定会影响利润的变化,进一步给旅游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带来严重影响,进而为旅游企业带来筹资风险。可以说,旅游企业本身的资金回收期较长,对旅游企业的筹资来说这期间内的任何变动都是不利的。拿汇率来说,它是受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一旦旅游企业从国外举债,汇率的变动也就会给旅游企业的资金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汇率如果下降就会立即造成汇兑损失,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这都是十分不利的。

2、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投资风险

人们的需求结构、供给数量,市场供求的变化等都是不能准确预测甚至无法预料的。因此,投资就会给旅游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系统风险。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受到社会各种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这方面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旅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难以预料的,进而为旅游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政治局势是否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大小。

(二)旅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分析

1、筹资风险

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指旅游企业采用负债筹资而使其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现金性风险和收支性风险。其中,现金性风险是由于旅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和理财不当而引起的;而收支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力低下、管理水平低等。如果不有效加强财务管理,必定会给旅游企业在筹资和经营上带来一定困难。

2、投资风险

旅游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后不能达到预期效益进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旅游企业波动性和季节性的特征,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波动性和季节性,从而导致资金回收期长,此时投资风险也很大。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的因素,在投资过程中还是面临投资风险的。

3、资金回收风险

旅游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应收账款风险,说的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回收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而造成的现金流量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收益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正常经营,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

旅游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旅游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概括来说,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确认的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其中,收益确认的风险,是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合理,从而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三、旅游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可以说,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生存十分重要。对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认识,寻找出解决财务风险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解决具体问题。

(一)严格树立财务风险理念

为了增强旅游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理念。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与其报酬向来也是成正比的。因此,一旦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加以逃避,就无法使旅游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此,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发挥引导作用,严格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理念。不仅要从理论上高度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原因,还要从财务角度对资金运用的各个环节、各生产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出财务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有效性,最终提升旅游企业综合决策水平。

(二)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

为了有效加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第一步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从而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企业具体的信用状况,从政策和税收上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并不断深化投资、财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针对旅游企业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信用环境,为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企业风险基金,这样在有效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的基础上,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不断加强对旅游企业财务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为旅游企业的理财和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坏境,使其最大限度地规避外部风险。

(三)规范旅游运作的财务控制程序

基于旅游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旅游企业必须按照要求来严格规范财务控制程序,从旅游运作的源头开始加强财务控制和管理。具体的财务控制程序为:第一,对于所有的旅游经营项目,必须明确服务的收费标准、旅游费用等;第二,必须按照要求编制出各项综费的标准计价,确保整个财务运作严格按要求执行;第三,根据各自的组织进行科学分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财务控制机制;第四,在旅游企业项目经营过程中进行费用的控制管理,并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第五,在经营项目结束后,对财务支出单据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报销。通过旅游运作中规范的财务控制程序,真正实现财务控制和管理。

(四)正确识别和估计财务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旅游企业不仅要认识和了解财务风险,更要学会正确识别和估量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全面地分析和探究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断分析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及对企业今后收益的影响等。其次,旅游企业应科学地估量风险的大小,有效掌握风险的程度。通过财务风险识别和估量,可以为旅游企业今后财务风险决策、控制和规避等提供准确依据。尤其是在投资过程中,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认真分析,全面调查此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为了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测、监测和评价,应当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包含旅游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和外部环境等内容。同时,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即市场信息子系统、内部报告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别及危害程度作出预测和评价,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发出警报。其中,市场信息、内部报告、风险分析这三个子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等,而风险预警子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财务风险,从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六)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旅游企业应不断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全面加强财务基础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对有一定风险的财务活动要明确风险的责任者,全面加强对财务活动各环节的风险防范。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财务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制度,理顺内部财务关系,严格做到责权统一。此外,对于旅游企业的资金运作,要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从而确保资金的有序流动,从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

(七)科学运用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为了强化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要科学运用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实际上,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在财务风险分析的前提下,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灵活、科学、高效地采取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减少或消除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八)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可以说,人的因素在企业防范各种风险中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必须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因为项目评价人员往往是带着自身的主观因素来投资的。如果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那么必定给旅游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还有如果旅游企业管理者自身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必定使企业的资金调动不太合理,从而造成一定的筹资风险。这都需要旅游企业不断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健全自身的财务机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可以说,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理念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使自身稳定发展,即便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也能稳定度过难关,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世军.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

[2]李生杰.加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9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我国乡村旅游企业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企业才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广大游客的青睐。然而,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亦暴露了出来,如何规避和降低乡村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迫在眉睫[1]。

一、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规避和降低企业因盲目投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风险的评估,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乡村旅游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上,在投资决策前,企业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财务风险的分析和论证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全面详实的财务风险分析,使经营者能准确的判断出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是否全面、真实,所投资金能否按期收回等问题,从而作出较为准确的投资决策。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乡村旅游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坚持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分散和转移,有效的化解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危机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使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可及时化解企业因面临财务风险而带来的财务危机[2]。

二、经营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实地走访了16家乡村旅游企业后发现:所有被调查企业都未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乡村旅游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混乱,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划分,经营者即为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账款不分离,使管理者完全凌驾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之上,长此以往,制度就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监督制约功能,给企业带来了财务管理风险。此外,乡村旅游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未编制各类财务计划,使得企业在运作期间无参照和考量的指标,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进而制约了资金的流动,使企业存在财务经营风险[3]。

(二)从业人员构成不合理

乡村旅游企业在聘用员工时,侧重选择自己信任度较高的亲戚、朋友作为其员工,招聘渠道没有拓展到人才市场,致使有能力,懂服务,会业务的人才进不来。即使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企业吸纳了有实力的人才,也因不适应企业的文化与环境而离开了企业。因此,乡村旅游企业现有员工大多为经营者亲属或当地妇女,这些人员因未接受过专业的服务技能培训,不懂服务技巧,导致游客流失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企业将渐渐失去已有和潜在的游客群,导致企业未来市场存在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入,给企业带来财务经营风险。此外,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担任财务管理者的角色,所聘用的财务从业人员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无法有效的预测和评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低估企业存在的危机,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过于注重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发展速度的提升,忽略了企业自身内涵的建设和品质的提升,企业经营者缺乏危机感,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不注重信息的获取,不主动、积极、系统的评估风险,在投资、筹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将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升到整个企业统筹安排的高度考虑,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预测、评估、控制和管理,致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更多风险和危机。

(四)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

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受外界环境、季节性的影响较大[4]。经济发生波动、市场失去调控、政策发生改变、资源出现调整等都会使乡村旅游企业面临风险。尽管上述因素均来自于企业外部,但由于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且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对于企业而言难以准确预测,也无法进行干预使之发生有利改变,因此,都会对置身在该环境下的企业的内部运作、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五)收益确认缺乏合理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编制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预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有效监控财务的执行情况,期末就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的盈亏,影响乡村旅游企业收益的确认。收益的确认不仅关系员工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企业后期资本价值的增加规模。因此,收益确认不准确致使乡村旅游企业在进行后续投资时面临投资风险。

三、加强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应从乡村旅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成本的控制,确保流动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此外,应明确管理者、经营者权责,强化财务职能部门的监控,确保账款分离、账账相符,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要求和程序,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规范开展,实现乡村旅游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乡村旅游企业应“引进去、走出来”,提高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引进去”要求聘用一批服务意识强,有经验、懂管理、会经营、善业务、知市场的员工,共同经营企业,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走出来”要求加大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员工的业务技能进行量化考核,使企业员工形成竞争意识,居安思危,从而完成“树人”到“树企”的过度,规范企业管理,规避和降低企业各类风险[5]。

(三)规范收益的确认和分配

收益的确认和分配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收益确认时,应结合企业当年的财务预算,准确核算企业的盈亏状况,对盈亏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做好下一年计划。同时,企业应根据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情况,结合相关考量指标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配方案,从而保证利润分配的公正、客观性。

(四)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仅要从管理者入手,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管理层的风险防范能力,还应深入到经营者、财务人员、普通员工,在纵向层面是形成合力,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和识别潜在风险,加强企业管理,确保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性,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乡村旅游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生产经营期间,企业应注重财务的计划、核算、控制和审核,强化财务预算的控制,加大财务执行监管力度。同时,企业应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出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的应急预案。日常经营中,注重企业储备金的提取,有效盘活流动资金,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魏哲侠.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中国商界,2013:64.

[2]宁晨希.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3

[3]杨静海.谈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旅游纵览月刊,2014(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