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1:16:34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1)

【关键词】 心脑血管慢性病; 粗糙集; 遗传算法; ICD-10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and Genetic Algorithm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HUANG Xian-f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135-138

【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 the existing data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Method:831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in 2015 were selected,including E78 (hyperlipidemia),I10-I15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E10-E14 (diabetes).From the basic situation,living conditions,living habits influence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decision table of influence factors and health index,combining genetic algorithm and rough set,remove redundant decision table.Result: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ere age,education,drinking and obesity.Conclusion: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regardless of their condition,their habits,obesity,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affec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feasible for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and can provide a favorabl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ough set; Genetic Algorithm; ICD-10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Zhengzhou 45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38

慢性病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起病[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等特点,一旦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巨大危害。慢性病主要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疾病。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报告》中,用大量翔实的数据介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报告中指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1]。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此类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如何从医院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利于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信息是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

粗糙集算法是一种刻画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分析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还可除去信息数据中的冗余信息而保持原有的分类能力不变。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具有局部随机搜索能力,又可维持群体的多样性。本文首先对造成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原因和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反映影响因素和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决策表,提出利用决策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属性约简方法,去除决策表中冗余规则,为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脑血管慢性病是威胁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2]。目前,我国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7亿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发病人群低龄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慢性疾病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也会引起慢性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家族病史等都影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生活状况(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生活满意度影响慢性疾病);生活习惯(吸烟、喝酒对慢性疾病的影响不可忽视)等。

2 粗糙集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理论介绍

2.1 粗糙集 (1)定义1:四元组S=(U,R,V,f)是一个决策表系统,其中,U是论域,是对象的有限集合;R=C∪D,C∩D=φ,其中,R是属性集合,C是条件属性集合,D是决策属性集合;表示属性值域集合,是属性b的值域;f表示信息函数,即f:U×RV,指定U中每一个对象b的属性值[3]。(2)定义2:IND(A)表示A的一族等价关系,其中,a∈A,若IND(A)=IND(A-{a})则称a为A中不必要的;否则称a为A中必要的。如果每一个a∈A都为A中必要的,则称A为独立的;反之A为依赖的。设Q∈P,若Q是独立的,且IND(Q)=IND(P),则称Q为P的一个约简。(3)定义3:决策属性对条件属性的依赖程度:,其中,d是决策属性,c是条件属性,表示U的基数,是d关于c的正域。

2.2 遗传算法 (1)染色体编码。采用长度为l(l表示条件属性的个数)的二进制字符串来表示个体编码,每一位对应一个条件属性。例如:(c1,c2,…,cl),若个体中包含第i(i=1,2,…,l)个属性,则ci=1;否则ci=0。(2)适应度函数。,其中,l表示染色体r的长度,lr表示染色体r中基因为1的个数,γC(d)表示决策属性d对条件属性c的依赖程度。(3)遗传算子。①选择。通过赌方法来实现,先计算每个染色体r的适合度值F(ri),得到群体的适合度之和,之后计算每个染色体的选择概率,即,得出每个被包括的染色体ri的累积概率qi,且qi=。如果r

3 基于粗糙集算法和遗传算法的心脑血管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3.1 心脑血管慢性病影响因素信息表的确定

3.1.1 疾病数据来源 数据取自本院2015年出院患者信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所以提取数据的原则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导出出院诊断中包含E78(高脂血症)、I10-I15(高血压)和E10-E14(糖尿病)的831条出院患者信息[5]。判断患者是否是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依据原则是其出院诊断的主要诊断是否在心脑血管疾病ICD-10的编码范围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21(急性心肌梗死)、I22(随后性心肌梗死)、I46(心脏性猝死)、I60(蛛网膜下腔出血)、I61(脑出血)、I63(脑梗死)、I64(未分类脑卒中)[6]。

3.1.2 疾病影响因素信息表 将831组患者出院数据作为论域,将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作为条件属性集,将是否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作为决策属性集。确定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肥胖、家族史等8个因素为条件属性[7],其中肥胖是由身高和体重数据得出的,衡量标准是采用临床用体重指数(BMI)[8-9]:

注:c1,0表示女性,1表示男性;c2,0表示年龄0~45岁,1表示45~70岁,2表示70岁以上;c3,0表示管理人员,1表示一般职员,2表示其他;c4,0表示大专及以上,1表示初高中,2表示小学及以下;c5,0表示不吸烟,1表示吸烟;c6,0表示不饮酒,1表示饮酒;c7,0表示体重达标,1表示体重超标;c8,0表示无家族史,1表示有家族史;D,0表示未有慢性病,1表示患有慢性病

3.2 属性约简算法 属性的约简问题属于数据NP完全问题,基于遗传算法约简删除冗余条件属性得到简化决策表的具体算法步骤如下:输入:S=(U,A,V,f)为一个决策信息表,A=C∪D,C是条件属性,D是决策属性。输出:S的所有约简。Step 1,算出决策属性D关于条件属性C的支持度γC(D)。Step 2,令reduct(C)=φ,逐一去掉个属性ci∈C,若γC-{ci}(D)≠γC(D),则reduct(C)=reduct(C)∪{ci};若γreduct(C)(D)= γC(D),则终止计算,其中,reduct(C)表示属性C的约简;否则进行Step 3。Step 3,随机产生p个长度为l(条件属性的个数)的二进制串组成个体初始种群:对应位置选取0或1,并计算出初始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Step 4,根据赌的方法选择个体,通过交叉概率pc和变异概率pl产生新的群体,并且在变异时保持该属性对应的基因位不发生变异。Step 5,计算新的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Step 6,根据最优保存策略将最优个体保留至新的群体中并根据策略保存。Step 7,判断连续t代的最优个体的适应值是否不再提高,如果是,终止计算并输出最优个体,否则,转至Step 4[10]。

3.3 心脑血管慢性病影响因素决策规则生成 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影响因素规则是由属性约简去除冗余条件属性及重复信息得到简化信息表而得到。

4 结果

选取pc=0.7,pl=0.01,t=100,得到的最优解为0101011,即c2、c4、c6、c7四个属性被保留,从而得到约简后的决策规则,除患者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疾病外,患者年龄在0~45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体重达标的饮酒者未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0~45岁,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体重达标的不饮酒者未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45~70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体重超标的不饮酒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学历在初高中,体重超标的不饮酒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45~70岁,学历在初高中,体重超标的饮酒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从而得出影响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学历、饮酒以及肥胖。并得出两个强规则,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饮酒者没有心脑血管慢性病;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在中学及以上的体重超标者有心脑血管慢性病。

5 讨论

为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对2016年上半年出院诊断中包含E78(高脂血症)、I10-I15(高血压)和E10-E14(糖尿病)的387条出院患者信息进行验证,其中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83例,未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有304例。验证结果是条件满足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饮酒者共有52例,其中43例患者是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条件满足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在中学及以上的体重超标患者共有175例,其中130例未患心脑血管慢性病。

根据出院数据提取出的有效规t,得出患有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无论病情如何,其生活习惯和肥胖都影响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发生,这为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提供决策依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到心脑血管慢性病的防治。对于生活习惯方面,要鼓励人们多参加一些适宜的社会活动,既保持身心健康,也可以调节不良情绪。对于体重控制方面,可以咨询营养师改善饮食结构,通过合理饮食来控制热量的摄入,尤其是脂肪等的摄入,从而降低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EB/OL].http:///jkj/s7915v/201504/d5f3f871e02e4d6e912def7ced719353.shtml

[2]王丽晔,吴寿岭,杨晓利,等.糖尿病人群中高敏C 反应蛋白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8):749-754.

[3]叶明全,胡学刚,胡东辉,等.基于属性值分类的多层次粗糙集模型[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3,26(5):481-490.

[4]范明.孟晓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85-222.

[5]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一卷,类目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刘英,罗兴林,陈睦虎,等.高血压急症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73-74.

[7]白彝华,潘毅,蒋红樱,等.云南地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96.

[8]郭跃伟,郭丽君,顾颜胜,等.农村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居民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特征[J].重庆医学,2014,43(23):3012.

[9]赵琳,李志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14-1115.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2)

    关键字:慢性咽炎危害性中药利咽解毒汤加咽后壁注射疗法

    多种细菌可引起咽炎,但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它产生的内毒素进入到人体内,与免疫淋巴细胞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是血液中的一种“自由基”),这种抗原抗体复合物,随着血流与它有称和力的组织细胞如鼻粘膜、心瓣膜、关节囊滑膜、肾小球血管基底膜、支气管内膜、肠粘膜的上皮细胞相结合,导致这些组织细胞变性硬化,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功能障碍而成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等。很多疾病又可诱发和加重慢性咽炎如:鼻炎、副鼻窦炎、贫血、消化不良、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肝硬化、都可诱发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如果不彻底治愈,而由慢性咽炎导致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也是永远治不好的。很多医生就是忽略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不要做头痛治头,腿痛治腿的医生。

    慢性咽炎本来是很容易诊断的,张口一看就可明确诊断的疾病,到了医院就复杂化了,病人一说嗓子痛,有点咳嗽,医生就会开一大堆化验单、透视单等进行检查,就是不注意检查病人的咽部或者不很认真检查,因为没有光源(手电筒)和压舌板是很难看清楚咽后壁的病变。医生看到各种化验和透视无异常时,就很容易把慢性咽炎病人误诊为感冒。把慢性咽炎当成感冒进行治疗当然难于治愈了。

    有个病人每隔10天半个月发病一次,每个月都要上医院看病1-2次,问医生:我为什么老爱“感冒”?医生说:是因为你身体的免疫功能太差。所以易感冒。其实病人除有慢性咽炎外没有其他疾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朋友一起聚会时,得知自己的慢性咽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于是按照朋友的介绍找到我诊所,经用“中药利咽解毒汤内服加咽后壁注射疗法”治疗4次便彻底治愈。再无复发现象。此疗法效果很好,很受欢迎。

    我的论文:“中药利咽解毒汤内服加咽后壁注射疗法治疗急慢性咽炎679例疗效观察”一文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北京联康中西医学科研中心共同推荐参加了2002年3月18日在德国召开的“柏林第二届国际优秀科技成果发展协作会议”获优秀医学论文奖。并发表在《柏林国际医学优秀科技论文选编》中。

    因慢性咽炎导致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青少年及中年人患者随着慢性咽炎的治愈,其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也彻底治愈的患者也为数也不少。依我观察,多数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有慢性咽炎的病史。

    因此,重视慢性咽炎的防治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在风湿病、急性和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两者又往往是严重伤害病人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生产的疾病。

    慢性咽炎常波及咽鼓管发炎引耳鸣、耳聋、甚至引起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流脓严重影响听力,有中耳炎的青少年,严重响学习和进步。所以,防治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多人认为慢性咽炎是不能根治的,这是错误的认识。彻底治愈慢性咽炎己成现实,慢性咽炎不能根治的历史己过去。

    1、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慢性咽炎是指咽腔部粘膜出现充血、水肿,或粘膜萎缩,淋巴滤泡增生肿大,咽部有粘稠分泌物渗出,导致咽痛、咽干、咽痒、灼热感、异物感,因粘稠分泌物刺激引起短而频的咳嗽,常呈干咳无痰。症状反复发作,称之为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咽和喉是胃、肺之通道,又是诸经循行交会之处,故咽喉除与胃、肺直接相关外,并与其它脏腑经络有联系。引起咽喉疾病的原因多为外感六淫,其主要为:风燥、火邪侵袭,或者肺、肾虚火上炎,以及精神刺激气郁痰结所致。咽喉病常见证候:咽喉红肿、咽痛、咽痒、咽干、音哑,咽部异物感,腐烂、化脓、颗粒形成或生白膜等。

    2、慢性咽炎病因:本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常与饮食、工作环境、气候变化、身体素质弱、免疫功能低及全身性的慢性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经常进食有刺激性的辣椒、烧烤、烟酒等食物或在有刺激性气体和灰尘较多环境工作,用嗓子多的教师、歌唱者。在空气干燥的秋冬季节。有慢性鼻炎、副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和气管炎者。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都是引起慢性咽炎的常见病因。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的原因,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致病菌侵入到咽部粘膜下引炎症反应,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导致慢性咽炎形成。

    3、病机病理:咽腔从解剖上来说,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路,上起颅底,下致第六颈椎(食道上口水平)上宽下窄呈漏斗状。咽腔又分三部分:鼻咽部(软腭游离缘以上部分为鼻咽部);口咽部(软腭以下至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的部分);喉咽部(会厌以下部分)。慢性咽炎的病变主要为咽部粘膜、淋巴组织及粘液腺的慢性炎症。病变可波及整个咽部亦可局限于咽的某一部分。中医对本病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血充气聚,则咽喉红肿。气血壅滞不通,则咽喉痛。风袭咽喉正邪相搏,则咽痒。津液不濡,则咽喉燥。风袭声门或声门损伤则音哑。气痰郁结则咽部有异物感。热毒蕴积,血肉腐化,则腐烂化脓。气火熏灼,则凝成颗粒。急性咽炎中医称“咽关红肿”。慢性咽炎中医无相应的病名。根据症状,干燥明显者称为“咽干”,有颗粒者称为“气子”有异物感者称为“咽喉不利”。中医称“斗底”有“气子”即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

    4、慢性咽炎分型:

    慢性咽炎分三型:慢性单纯型、慢性肥厚型、慢性萎缩型。各型病理改变分述以下:

    4-1慢性单纯型:病变主要在咽部粘膜层,粘膜呈慢性充血,粘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

    4-2慢性肥厚性:咽部粘膜肥厚充血,粘膜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咽后壁可见颗粒状的淋巴滤泡增生肿大,淋巴滤泡破裂后有黄白色的渗出物。咽部两边侧索囊亦肿大。肥厚型慢性咽炎患者侧索囊明显肿胀者睡觉时常哼声如雷,影响他人睡眠。

    4-3慢性萎缩型:病变表现为咽部粘液腺分泌明显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粘膜下组织逐渐机化和萎缩变薄,咽后壁可见黄白色颗粒状淋巴滤泡和痂皮附着,常有明显的口臭。本型常为萎缩型鼻炎蔓延之结果。

    5、临床症状:各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大致相同,但常因人而异,一般都有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干、咽部灼热感或刺激微痛感,由于稠厚的分泌物刺激常引起短而频的咳嗽,呈干咳无痰。若炎症波及咽鼓管或中耳可出现耳鸣和听力障碍。炎症向下蔓延至喉部可出现声音嘶哑现象。如果出现皮下结节或关节红、肿、热、痛现象,则说明患者己并发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此时必须同时治疗风湿病和慢性咽炎。否则,风湿性关节炎是很难治愈的。因为引起慢性咽炎的链球菌产生的内毒素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源源不断的输入受损的关节内,使其病变不断加重。所以,只有彻底治愈慢性咽炎后,清除了血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才能彻底治愈风湿性关节炎。

    6、检查: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医生必须亲自动手检查病人的口腔和咽部粘膜。往往让病人张口、压舌只可清楚观察到咽部、咽后壁的病变情况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病人到了医院里看病就复杂化了,医生根据病人有咽痛和咳嗽症状且常发作,一些医生不是首先检查病人的口咽部,而是要先让病人去作各种不必要的化验和理化检查。当各项检查无异常结果时,就草率地下诊为“感冒”,但是按感冒下药就是治不好。这无形中给病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加重了病人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给病人造成误诊,延误了病情,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7、慢性咽炎的诊断:

    7-1根据病人症状:咽部不适感、微痛感、异物感、咽痒感、灼热感、干燥感、经常出现短而频的咳嗽。

    7-2可以说不需要任何化验和理学检查,只靠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压舌板就可完成诊断检查的步骤。如发现咽部粘膜呈慢性充血,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肿大或见粘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见粘膜有分泌物或有痂皮附着、或咽部侧索囊充血肿胀即可做出诊断。

    8、慢性咽炎的治疗慢性咽炎历来被认为是难治性慢性病之一,治疗方法甚多。实践告诉我们,治疗方法越多的疾病,就越难于根治。

    8-1药物治疗:内服药:西药种类繁多,多种抗菌素的说明书上都标有治疗咽炎的功效。广告也做得火红。但是用起来疗效都不理想甚至越服抗药性越强。最后使病人失去治愈的信心。

    8-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日益增多,如激光、微波、冷冻疗法,电烧灼等新技术的出现对治疗慢性咽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些新技术对慢性咽炎的疗效也不令人十分满意。而这些激光、冷冻和电灼疗法,在治疗时对咽部粘膜的损伤太大,常常造成粘膜溃疡,经久不愈,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我认为接受此疗法应慎重,此方法不宜提倡。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3)

方法:将我院于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2%,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可靠,显著优于传统的常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支气管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77-01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支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吸烟、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加重,慢性支气管炎日愈高发。若预防与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可发展成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甚至呼吸衰竭,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但纯西药常规治疗或单纯中医治疗各有不理想之面。为此,笔者于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采用中西医治疗本病5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52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于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38-65,平均45.8岁,病程3~18年,平均6.3年;对照组,男35,女17例,年龄42~68岁,平均43.7岁,病程3~21年,平均5.9年。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临床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

1.3治疗方法。两者患者均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g,静滴,1次/d,1周为1个疗程;对头孢类过敏者则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l,静滴,1次/d,1周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2周;干咳者加强力枇杷露或雾化治疗,喘息或气促可加氨茶碱口服或静滴,呼吸困难者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治疗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炒白术20g,紫菀10g,桂枝10g,制半夏10g,苏子15g,杏仁l0g,款冬花10g,陈皮6g,炙甘草5g。随证加减:咳痰量多且夹有泡沫者加白芥子15g,防风6g;咳喘明显者加白果10g,沉香曲10g;寒象明显者加细辛3g,干姜6g;气虚者加炒党参15g,黄芪15g;气滞者加枳壳10g,莱菔子15g。每日1剂,水煎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显效:急性症状消除,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减轻,咯痰减少,脓痰消失。喘息缓解,肺部啰音消失,血象恢复正常;有效:急性症状减轻,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咯痰减轻,可仍有少量黄痰、肺部可闻及少量干啰音,血象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若P

2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2%,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理化因素、过敏因素、呼吸道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2],加之长期应用抗生素,造成人体菌群失调,使免疫功能更低,发生复杂性并发症,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单用西药治疗本病复发率高,副作用多[3]。

传统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属“痰饮”、“咳嗽”、“喘证”等范畴,该病的发生常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脏腑功调失常等因索有关,多涉及到心、肝、脾、肾等脏[4,5],笔者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以肺、脾、肾虚为本,痰湿内阻为标。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水泛为痰,表现为咳嗽咳痰,甚则肾不纳气则气喘,动则更甚。肺主气,脾益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气机不畅,呼吸功能失调,然则水湿停滞,停于肺则形成痰而形成此病。脾肺肾之脏受损,痰饮内生,痰又为阴邪,其势粘滞难除,虚虚实实,病程经年难愈,如处理不当,则更为难治,所以本病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补肾,止咳化痰平喘为主[6]。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温化法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属痰饮病的正治法,此方苏子、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祛痰利气;甘草、紫苑、款冬花、杏仁止咳化痰平喘。

中西合用,标本兼顾,治其标的同时,补肺肾,健脾气,临床疗效显著且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晓骏,姜石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80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2):122

[2]张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2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4):47~48

[3]樊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6):4699~4700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8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介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很低,分别为30.1%、25.8%和39.7%,反映出中国糖尿病高流行趋势、低水平控制的现状。”

“其实不只是糖尿病,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

慢性病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专家介绍,慢性病分为4个主要类型: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日前,报告统计,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1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5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据统计,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其中,一半慢性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

烟酒等4大因素易导致慢性病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也不容忽视,许多贫困县的这项比例也已达到60%。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4大危险因素。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临虹说,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温饱问题已逐步解决,但农村卫生资源及居民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富贵病”就有了可乘之机。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地区。2002年中国农村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8%,2010年上升至8.4%,上升速度超过了城市地区。

王临虹分析,农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种植方式机械化使人的身体活动远不如前,不合理膳食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增多,加之农村卫生资源及居民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像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易发高发。

王陇德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上升到2012年的21.2%,近3亿人患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很低。农村特别是偏僻边远地区的人们,很多都没有量过血压,并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如果高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卒中还会持续上升。”

合理膳食参考“10个网球”原则

王陇德表示,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他建议每周至少要锻炼3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锻炼的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运动和器械、哑铃、拉力器等力量型的运动。耐力型和力量型运动要结合,即便是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

王陇德说,合理的膳食可以用“10个网球”原则:每天食用的肉类不超过1个网球的大小、主食相当于2个网球的大小、水果要保证3个网球的大小、蔬菜不少于4个网球的大小。此外,每天还要加“4个1”,即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及1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

“我国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2.9%,脂肪含量较高的猪肉摄入量明显增加,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的合理膳食的上限。”王陇德说,解决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指导,大力倡导平衡膳食,坚持中国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增加果蔬类、大豆类和奶类的摄入。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5)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慢性肾衰竭;血瘀;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044-02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该病合并症多,治疗困难。慢性肾衰竭大多病程长久,进展缓慢,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瘀血存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之始末,肾络瘀滞致使慢性肾衰竭不断发展,因此临床上治瘀尤为重要[1]。红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笔者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32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并与丹参注射液进行比较,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43.6 岁;对照组30 例,其中,男16例,女14 例,平均年龄44.5岁。引起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由多到少分别为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动脉硬化性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肾功能、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②SCr 为133~707 μmol/L 。③患者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症状和既往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史。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饮食控制差,治疗依从性差者;终末期肾衰竭或已透析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脏和其他脏器疾病或严重功能损害者;感染、高血压、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难以纠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太原华卫药业生产,国药准字:Z20053009)20 ml,1次/d,用药12 d,同时予以控制血压、纠正贫血、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并予以药用炭口服治疗;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用药12 d,其余同治疗组[2]。

1.3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及用药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血尿素氮、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Scr降低>3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Scr降低5%~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减或未减轻,Scr降低<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2。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CRF)属“关格”、“癃闭”、“肾劳”、“水肿”、“溺毒”、“哕逆”、“虚劳”等范畴,其主要病理机制是脾肾两脏受损,湿毒瘀内停,而瘀血则贯穿于CRF的始终。CRF病程日久,病势缠绵,久病入络,形成瘀血。血瘀不仅是CRF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其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现代医学血凝障碍学说相吻合。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络一十有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吴以岭院士通过对络病理论的科学求证,认为络病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易滞易瘀;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易入难出:经主气,络主血,病久由气及血,病则易积成形[3]。叶天士云:“初则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说明病久必有血瘀形成,主张“久病必治络”。以上这些中医理论对于肾脏的认识符合现代医学对肾脏结构及功能的认识,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循环,出球小动脉再次形成直小血管,构成肾脏特有的二次的毛细血管微循环结构[4]。因此肾络瘀滞,成为CRF的一个主要病机。

现代病理研究发现CRF时血液流变学异常、血黏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ET)的异常,核因子(NF-KB)的异常,均可致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维化,最终致肾固缩等病理状态。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是CRF的病理基础,甚至肾间质纤维化在CRF进展中起更为重要作用。这些认识符合中医“瘀”的概念[5]。

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花,辛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本草衍义补遗》:“红花,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红花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活性、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流加速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肾衰患者的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和肾血流量[6],改善肾小球内高血流、高灌注、高滤过的“三高”状态,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

通过本试验发现,红花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均对CRF 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较后者更为明显,红花注射液可以显著地降低血肌酐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高志扬,易向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论治要点[J].光明中医,2008,23(6):825-827.

[2]谢婷.慢性肾功能衰竭与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52.

[3]樊相军,刘春君,谢京.红花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32 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2):127.

[4]汤显湖,刘勋华,林金秤.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37-384.

[5]杨志福,梅其炳,蒋永培.红花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3):131-1325.

[6]金晔,徐东明,徐伟平.红花注射液综合治疗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430-432.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6)

【摘要】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在于“防重于治”。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实践指导作用。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治未病;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慢病; 健康管理

《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

“治未病”这一观点,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清楚地提出治未病的根本涵义,就是要顺从自然之道,根据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保全,使“苛疾不起”。所以,此“治未病”之“治”与“治疗”之“治”有所不同,带有“治理”“治节”,顺应自然的意思,就是说,圣人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颐寿,提高身体素质,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就是说,在治疗疾病时要仔细观察,在疾病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就能观察到发病的先兆,预先给予适当的治疗,使之不发病。也就是说,要积极调治亚健康状态,将疾病消灭在功能状态下,即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

随着历史进程,“治未病”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如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伤寒论》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延伸。唐·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并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生的直接关系,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明·喻嘉言熟识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在《医门法律》中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叶天士较之前贤又前进一步,认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都是对于治未病的思想的发展与贡献。《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均有切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指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 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的征兆; “赢劣”,则是略显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表现出病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人群,指已经出现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偏高,基本体质体能及动脉弹性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临床和亚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的人群,是慢病后备军中高危人群,也就是未病思想中描述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人群。 由此可见,所谓“治未病”,就是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主要针对的是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人群。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疾病,早发现是关键,通过对于早期筛查,对于处于“潜病未病态”的人群辨证施护、辨证施养,及时调整这部分人群的功能状态,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人体机能及时恢复到平衡状态,打断“欲病”的链条,杜绝疾病的发生。

2 通过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出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的可能性 ,也有人将其称为疾病预测。根据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分析计算,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出被评估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在将来几年内患慢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

迄今为止用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有多种。 用于建立评估模型的统计学技术,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法(empirical analysis)、Logistic 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Cox比例风险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贝叶斯分析(Bayesian analysis)、马可夫模型(Markov models)等,这些模型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要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选择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是极其关键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ity negative communicable disease) 简称慢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虽不能传染但不能自愈,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一类疾病[1]。目前,慢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对慢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我国的重大医疗问题。中国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仅2005年,中国因慢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50万,占世界慢病死亡人数的21.4% 以上。2006年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两千多万人,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2]。这些人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病的危险人群。

慢病防治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慢病的患病率,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在对慢病危险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罹患慢病的风险。 而对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姜小鹰等[3]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他们对238名健康中老年妇女运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并进行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根据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和OR值建立相应的危险因素分值,以累计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有低骨密度的危险性,建立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包括6个条目,有较好的筛检实用价值,为筛检社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有效和实用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早期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韩天权等[4]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胆固醇结石高危人群的筛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根据男女人群的不同,分别从一般特征、血脂、胆汁酸、胰岛素和胆囊5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联合作Logistic回归,建立了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的数学模型。

但是,由于对各种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研条件的限制,在国内的慢病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着模型应用不合理的问题,如骨质疏松症按照疾病发展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伴随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有多状态、多阶段进程的特点 ,其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和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具有时依(time-dependent)特点,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反映出此病不同状态之间的区别,而Markov模型利用不同疾病状态间相互转换的规律,通过模拟不同时间上发生的随机事件,能较好地估计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多状态Markov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等一般生存分析模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处理状态转移时间资料,是探讨慢病不同发展阶段危险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用于分析骨质疏松症不同阶段的危险因素来说,是最为适宜的。因此,在对慢病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这样才能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进行最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从而针对不同个体的危险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健康干预,从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建立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3.1 理论指导作用按照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在疾病发生预兆的初期,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也就是说在疾病出现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就给予积极的治疗,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的中医学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天人相应”,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形成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定的阶段发展形成的。

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如果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在这些慢病高危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通过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慢病高危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进程,降低很多慢病的发病率。

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为例, OP是指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而且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因此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如腰膝酸软、下肢抽筋、足跟痛、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等症状,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如骨密度在早期检测时很难发现的,如果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这部分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过程,很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3.2 实践指导作用在目前众多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中,都是以将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变量的,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而有些慢病的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有不同之处,但与疾病的发病是有密切关系的,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会降低对慢病的筛检率和整体危险评估水平。

如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早期身体功能的改变,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如《内经·素问》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理联系,指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髓伤则销铄衍酸,体解依然不起”;“肾气热侧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 《备急千金要方·骨极》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医精经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肾虚者临床上容易出现如腰膝酸软,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神疲乏力,发堕齿槁等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而现代研究证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王际孝等[5]的研究发现:女性49岁、男性56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肾虚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同年龄组健康人。许志奇等[6]的研究表明:肾虚证患者的骨矿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男女性肾虚组与正常人组相比较,骨矿含量有显著性差异。郭素华等[7]对2 068例40~69岁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后发现: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肾虚证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和无肾虚证受试者,这说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目前的国内外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中[7~10],以年龄、体重、脆性骨折史等危险因素作为评估要素,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骨质疏松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无疑会降低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检率。如果能够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关于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内容进行厘定,与现代医学中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中医学特点的,病证结合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模型,就可以对骨量减少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为对骨量减少人群这部分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进行大规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筛查的费用,一定程度上节省卫生资源,减轻国家疾病负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我国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而在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过程中,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拓宽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领域,对于指导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治疗服务规范[S].2002.

[2] 孙 涛,武留信.中医未病思想与“慢病后备军”健康管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 252.

[3] 姜小鹰,杨金秋,胡蓉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53.

[4] 韩天权,张圣道,陈 胜,等.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13.

[5] 王际孝,林振福,于庆元,等.成年人骨矿含量及中老年肾虚对骨矿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0,1(9):27.

[6] 许志奇,郭素华,杨定焯,等.肾虚证与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22.

[7] Lydick E,Cook K,Turpin J,et 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imple questionnaire to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women likely to have low bone density[J].Am J Managed Care,1998,4(1):37.

[8] Adler RA,Tran MT,Petkov VI.Performance of the 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osteoporosis in American men[J].Mayo Clin Proc,2003,78(6):723.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篇(7)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治疗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很少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又称咳嗽型哮喘、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干咳,感冒、吸入冷空气、灰尘、油烟及深呼吸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有时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通常咳嗽比较剧烈,无明显喘息、气促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常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典型的临床特征往往导致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约1/3~1/2的CVA患者可发展为典型哮喘。

        1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专家认为西医诊断该病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无明显诱因持续性咳嗽或反复发作达1个月以上;(2)可由运动、冷空气及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其加重;(3)组胺或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4)抗生素和止咳药均无效,用支气管解痉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有效;(5)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检查阳性;(6)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胸片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五官科检查未发现异常,既住无食管返流史和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根据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防治常规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CVA诊断标准如下:与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变应原,或运动过度、情绪改变和使用某些药物有关;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月以上,干咳或少量白色稀薄痰液,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常伴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变态反应药物有效。

        2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CVA与典型哮喘发病机制相同,即以持续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只是在病情和气道炎症严重程度上不同。病毒感染、过敏原(花粉、尘螨、化学粉尘、烟雾、冷空气)刺激或运动等均可引起气道炎症,支气管平滑肌反射性增强,引起局部气管收缩,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引起咳嗽,因不影响周围小气道,所以很少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

        中医学认为,肝与肺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十分密切,肝为刚脏,主疏泄,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情志变化直接相关。肝藏血,主疏泄,具少阳生发之气,宜升;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宜降。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同时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在病理上两者则相互影响,肝郁气滞可以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肝郁化火,上逆于肺,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浮,上扰于肺,均可致肺失宣降而作咳。肝与肺升降相因,维系着人体一身气机的运行。肝郁易致气滞,进而导致血瘀;“久病多瘀”,久咳之后也可导致气滞血瘀。根据中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结合患者临床常有情绪易激动,活动过多、动则咳甚,故认为其发病和病因病机与肝有密切关系。

        有专家认为CVA理应属于“咳嗽”,又不能拘于“咳嗽”,宜从“哮”论治“咳”,同时与“哮”有所不同,同中有异也。CVA患者因遇冷感寒、闻触异味、过食生冷咸酸、情志刺激等诱发,病变脏腑在肺、肝、脾、肾,病机关键在风、痰、瘀、郁、虚,相互影响,加上过敏体质,导致本病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

        晁恩祥教授则认为审证求因,咳嗽变异性哮喘大多属于风邪、寒邪、燥邪为患。咳嗽突然,善行数变,咳时来之匆匆,咳后也可骤止,但反复阵咳及咽中痒感,痒似虫行,又无法抑制,以及过敏因素等,如此也反应了该病的风邪特点。风邪是本病证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痰饮并不是内存的主要因素。其病因病机的本质当属外感未治,邪郁于肺(包括风、气、燥、寒四种情况),肺气失宣,肺管不利,气道挛急所致。风动气逆、气急府阻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理特征,与现代医学认为咳嗽变异性非特异性炎症的病理基础相吻合。其间接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至于寒邪、燥邪大都伴于风邪出现,因而认为本病似以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为其主证。病程过久,又有气逆血瘀之象。

        3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