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1:16:34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97-02

一、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之后的又一次进步。在环境教育阶段,理论研究水平只停留在单纯地关注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卢卡斯模式”的指引下,环境教育更多的是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通过人类意识的转变使周围环境得以改善。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理论研究水平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代际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经济发展方面又进了一步,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在于“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教育是以生态文明观指引的旨在提高公众综合生态素质的教育,在内容上较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更深入、更具体。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对于社会全体公众的教育,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的专门教育。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未来一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其具体目标落实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领域之中,所以,在实践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而对于公众而言,生态文明教育应定位于社会契约与广泛的道德观。在宣传活动中,培养公众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坚持或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等,这是生态道德感形成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的模式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早期的环境教育已完成了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转变,现今正由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向生态文明教育。国际环境教育的模式是以“卢卡斯模式”为主,主要是指关于环境、为了环境和在环境中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环境教育的主流模式一直是一种面向公众,各部门协作,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短时间的“潮涌式”环境教育模式。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教育的初级阶段是非常有效的,毕竟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要想使这么多人在短时间内对环境知识和环境问题有基本的认识,也只有这种大规模的运动形式才能做到。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这种缺乏深度的教育模式就其目的而言是程度低下的。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得到多方共识,所以应尽快创新适合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更方便接受、更快的接受生态思想,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

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位”分别是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国家对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上,“一体”是指国家的统筹,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统一受国家统筹管理的制约。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重客体,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传授者,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与社会教育的客体,他们担负的是首先受教育、然后再教育学生的重任,可以说未来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淀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已刻不容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与社会教育的客体,在自我受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在点滴中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作为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位”在“一体”的统领下各有其作用:

1.学校教育――主导

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柱,它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保护意识、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领悟生态知识,形成生态文明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输送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应区别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知识基础,正如《中国2l世纪议程》中规定,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生物》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课程中开设生态专题讲座。学校还能够利用自己的场所、设备、技术与教师为其他教育形式如再教育、岗位培训等提供支持,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得到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

2.社会教育――深入

社会教育是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上的深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种特点的公众群体其认识与素质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在社会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同时要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使生态问题成为人所共知、人人关注的问题,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情况详尽地报道给公众,加深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是关乎自身发展与子孙长远利益的关键问题,使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家庭教育――基础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位,是由公众群体组成的最小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起基础作用。我们经常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的亲人关系及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点滴中培养孩子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关爱小动物的情怀、不破坏环境的意识以及不浪费的生活习惯等等。

三、教育的途径

1.在社会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在各级领导者中加大宣传。发挥政府的调控与导向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用必须依赖于各级领导者,各级领导者是政策、规章的制定者,在各级领导者中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自上而下的普及。通过宣传,能够提高各级领导和决策者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并将其贯彻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去,保证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决策程序和管理以及日常工作之中。应该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教育战略规划,并在国家层次上建立起协调与调控机制,统筹全局,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在企业管理者中加大宣传。应特别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生态文明意识的转变与提高,扭转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文明教育,重应试教育活动而忽视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树立起依靠科技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策观,构建适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为企业领导者普及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其在约束自身、提高效益的同时,能够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经济的司持续发展。

在群众中加强宣传。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艰巨的教育任务,公众综合生态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通过宣传教育,能够提高全民综合生态意识与素养,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而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的宣传力度,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在公众中的广泛普及,使他们能够约束自身,并在方方面面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2.在学校方面,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长期的,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认知和技能等。幼儿生态教育是启蒙教育,应该重点强调情感和态度,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则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阶段。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教育者必须与学生一道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引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在愉快的参与中,体验到自己是大地的孩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让人类的自然伙伴正常延续,健康繁衍,人们的行为应该有怎样的约定,给这些伙伴提供怎样的帮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行动起来,承诺这些约定、履行这些义务,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

大学在“研究性学习”策略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应立足于对生态问题的识别与分析,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对某些生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教学活动中还应包括生态问题的道德评判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有关生态问题的价值观体系及其存在基础的调查。

3.在家庭方面,改进教育孩子方法

在情感上与大自然的融合,从中产生的美是具有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家长对于孩子情感目标的培养应从小开始,情感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主要发展孩子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要树立孩子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家长应该通过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对孩子的环保意识进行熏陶,如不乱扔果皮,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保护小动物等等。通过浅显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孩子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准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且能初步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从小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单单从小培养与点滴熏陶还远远不够,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家长的身教要远胜于言教,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孩子进行实践。如带领孩子去种树,一家人共同饲养一种小动物等等。由家长引导孩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形成欣赏、关爱生命万物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要求和新型的公民格外重要。

收稿日期:2006-08-24

作者简介:刘经纬(1972-),男,辽宁义县人,副教授,从事生态文化、生态安全和文化教育研究;赵晓丹(1982-),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2)

【关键词】护士;科研能力;有效途径

Analysis on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YU Cui-xiang, LIANG Yun-xia,YANG Zhao-xia,et 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nd raise the nursing research level for nurses. MethodsCarry out a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nurses in the hospital. Carry out a statistic calculation for the survey result. Results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in following sequence: ho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course, guidance and help from specialists, cooperation with doctors, obtaining support of leaders, promoting nurs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level and attend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raising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nurs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Key words】Nurs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ffective method

护理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护理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护士科研态度与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共115人,其中中专48人(41.7%),大专57人(49.6%),本科10人(8.7%);护士39人(27.8%),护师46人(52.2%),主管护师28人(24.3%),副主任护师2人(1.74%);年龄: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分为:①一般资料;②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等;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7份,回收率98.31%,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1%。

1.2.2统计学方法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类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统计软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愿意做科研的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81.74%,而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分别为7.83% 、10.43%。

2.2护士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的认识见表2、表3。

本组资料显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的有效性低于年龄在35岁以下及护师职称以下的护士(P0.05)。

3讨论

3.1举办科研培训班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开展护理科研,提高科研水平,举办科研培训班和护理学术交流会是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本调查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举办科研培训班。分析原因:举办科研培训班包括护理科研选题、标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资料的统计以及上机检索科研信息资料等,培训的内容往往比较系统、针对性强;而举办学术交流会能学习到她人护理科研的成果,但对开展科研的具体思路和过程并不清楚,护理人员感到对开展护理科研的帮助不大。因此,要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举办护理科研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培训应作为首要的措施。

3.2争取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护理科研活动中,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被护理人员充分重视,本调查结果则显示:专家的指导和医护人员合作搞科研在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分别位于第2位和第3位。分析原因:专家的指导帮助和医护合作搞科研,使护理人员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可以直接跟着专家或医生一起做,对护士开展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因此,可聘请医疗科研专家担任护理科研指导或顾问,对护理科研的选题、设计等进行指导和把关;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搞科研,既能密切医护关系,增强医护团结,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开展临床护理科研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3.3提高护士科研素质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基础本调查研究显示: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态度积极,愿意做科研者占被调查人数的81.74%,显著高于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护士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和有积极的科研态度,但护理科研总体水平较低。因为积极的科研态度虽然对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仅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正确和有效的途径,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水平,并且通过多个途径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投入等,真正改变护理科研落后的现状。

3.4根据护士职称资历不同选择最佳培训方式 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在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即年龄≥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低于低年资的护士。低年资护士往往还没有定专科,专业和科研方向还不明确,希望广泛了解护理学术进展和科研信息,而高年资护士往往专业和科研方向明确,希望能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进行护理科研培训时要注意根据护士年资不同选择更适宜的培训方式,鼓励年轻护士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而高年资的护士则更多提供和鼓励采用其他途径如医护合作项目、专家指导帮助等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靠创新意识,就是能想别人想不到的事,以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多,接触患者时间长,应用各种仪器的机会多,护理专业的多数领域尚未开发,因此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开展护理研究。而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素质,掌握和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护士为什么不愿意做科研.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63.

2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状况调查分析与思考.护理研究,2002,4(4):242-243.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3)

>> 就业形势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浅析新常态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引导与教育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研究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路径探析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新常态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诊断 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培养途径研究 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 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金英.新常态下,职教应培养什么人?[N/OL]. [2015-09-15].http:///2015-09/15/content_

17041070.htm.

[3]马瑞娜,王泽龙,杜安.浅谈新常态下大学生职业规划[J].环渤海经济t望,2016(2):26-28.

[4]刘刚.“大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C].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4)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二、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新兴的交叉学科来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景观生态学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5)

【关键词】 中学生; 农村; 预防艾滋病; 健康教育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到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55万~85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0.04%~0.07%)。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在目前仍无有效疫苗,也无治愈方法的情况下,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仍然是阻止艾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是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有关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状况调查多为城市学校的学生,而农村相应的调查研究报告很少。为此,我们于2008年4月对北京农村623名初中学生进行了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调查。本调查研究结果,将为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以北京农村2所中学初一、初二全体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总计调查830名初中生,有效问卷623份,占被调查学生的75.1%。在被调查的623名初中生中,男生313人,占50.2%;女生310 人,占49.8%。初一学生305人,占49.0%(305/623),初二学生318人,占51.0%(318/623)。

1.2 方 法

问卷。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特征;(2)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3)预防艾滋病态度;(4)等。

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在正常上学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由于研究内容涉及敏感问题,问卷填好后,学生将问卷封入信封内,由调查人员收回。

数据录入与分析。用Epidata 3.0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种指标的频数及比例,对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间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在被调查的623名学生中,有85.7%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61.3%知道艾滋病病毒可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病毒,51.5%知道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行为传播,66.0%知道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共餐、蚊虫叮咬等传播的学生分别只有21.5%、25.8%、20.4%和15.6%。有46.1%的学生知道从外表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见表1。

将预防艾滋病知识分成4类,即AIDS传播途径(6个题目)、不传播AIDS的途径(6个题目)、AIDS防治(6个题目)和AIDS的性质(2个题目)。将AIDS知识各题目计分,每个题目回答正确计“1”分,不正确或不知道为“0”分。将各类别知识题目得分相加,再除以题目数,得各类知识的均分(分值范围0~1)。比较各类知识均分,由高到低排列,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的均分最高,为0.78。其次是AIDS传播途径知识均分,为0.60。再其次是AIDS防治知识均分,为0.39。以AIDS不传播途径知识均分最低,只有0.20。

2.2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与一般人口学指标

将艾滋病知识题目计分,答对1题计1分,并加合。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间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差异。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得分初二学生明显高于初一学生。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之间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没有明显的差别。见表2。

2.3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

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56.6%的学生报告在学校听老师讲过,43.4%的学生回答没有听老师讲过。比较各年级学生教师讲过的比例,初一和初二学生回答教师讲过的比例分别为31.9%和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85,P=0.000)。回答教师讲过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55.3%和57.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88,P=0.533)。

在被调查的623名学生中,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根据学生回答各种来源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44.3%)、学校教师(39.2%)、报刊/杂志/书(28.4%)、广播 (22.5%)、互联网 (16.9%)、医生/护士(16.7%)、家长 (13.5%)、朋友(13.2%)。总的看来,有62.1%学生预防AIDS知识主要来自大众传媒(电视、报刊/杂志/书、广播和互联网等)。还有14.0%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预防AIDS基本知识。

有73.7%的学生回答愿意了解更多的有关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

2.4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总的看来,有53.8%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做朋友,但只有20.5%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学习,23.6%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13.3%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进餐。见表3。

2.5预防艾滋病态度与一般人口学指标

将预防艾滋病态度题目计分,每题赋值范围1~5,分数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越不歧视,6个题目得分相加,总分范围6~30。有关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得分,初二学生明显高于初一学生。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之间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得分没有明显的差别。见表4。

2.6不同艾滋病知识水平与预防艾滋病态度

根据艾滋病知识得分,将被调查对象分为三组,即6分组,7~12分组,13分组,比较各组间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态度得分。分析结果表明,艾滋病知识13分的学生,其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得分明显高于7~12分组和6分组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P

2.6 情况

有22名学生回答有过行为,占回答这一问题人数(605)的3.6%。男女学生行为发生率(分别为4.7%和2.6%)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4);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没有显著性(P=0.249)。

3讨论

3.1重视我国农村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教育

为促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育部办公厅于2003年2月20日印发了《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预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通知(教基厅\[2003\]3号)。在《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指出,初中的教育内容应包括:(1)什么是艾滋病病毒;(2)什么是艾滋病;(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传播途径;(4)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措施。并要求学校从初一开始,每学年2课时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然而,本研究显示,能够正确回答艾滋病可通过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行为、母婴途径传播的很低,分别只有61.3%、51.5%、66.0%。能够正确回答艾滋病不传播途径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1.5%、25.8%、20.4%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共餐传播。说明与AIDS传播途径知识相比,学生尤其缺少日常生活中不传播AIDS途径的知识。这与以往对学生的一些调查结果相似[1,2,3]。提示我们,学校在预防AIDS教育中,要注意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加强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教育,这对减少学生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惧非常重要。

3.2重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教育

歧视是指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人。本次调查显示,只有20.5%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学习,23.6%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13.3%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并且艾滋病知识水平低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歧视态度得分也低。提示我们缺少艾滋病基本知识是导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并未能阻止AIDS 的传播和蔓延。相反,歧视的存在使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拒绝主动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这会造成更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难以发现,使预防艾滋病宣传及干预措施无法接近他们。同时,由于常常受到来自外界的冷漠、责难、歧视及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会因此而消沉,丧失自尊心,感到悲观失望,甚至报复他人和社会。这些对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消除歧视不仅能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环节\[4\]。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教育,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创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支持性社会环境。

3.3 农村初中学生问题不容忽视

本研究显示,3.6%的初中学生(男生4.7%,女生2.6%)报告有行为。青少年婚前行为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一个危险因素。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显示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本研究还显示,初中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行为传播的只有51.5%。提示我们在初中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应该告诉学生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能力,避免可导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晶琦,王嘉,孙江平.北京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1): 46-47.

2 陈晶琦,叶广俊,孔艳秋.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性态度及调查研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1996, 2(3): 120-122.

3 陈晶琦,张伟,李祥平,杨蓓.中专学生预防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教育需求评价[J]. 中国校医, 1997, 11(2): 88-90.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途径

前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势,进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面对化学难题时能够坚定不移的去克服。教师则应该立即转换自己的教学理念,定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高效化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所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受到多方因素的阻碍。我国多数高中化学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新课程却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和教学的主体,这就对教师造成的一定的冲击,无法快速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另外,高中化学教师还要面临高考这一多数高中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难题,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分数,通常会将一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知识点和老知识点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给学生添加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根据笔者深入实践教学调研发现,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因节约课时或院校实验设备缺失等原因,不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化学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实践。

二、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高中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将会面临高考,日常学习负担和压力均比较大,而在面临化学这一门理论和实践均复杂的科目时,必定会产生消极或厌学的情绪,甚至是产生畏惧心理。高中生已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学习观念,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心,进而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非常有利与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化学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化学与魔术之间的关系,通过视频、图片和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一些魔术表演其实也与化学知识有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够让一些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形象化、直接化和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有一定的自信心。

2.转换自身的教学角度和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出现,意味着教师就必须转换自身的教学角度和观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重视,让学生能够对化学问题有一定的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学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且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综合能力,时刻关注小组的学习状态。当学生面临难题是,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进而让教师的职能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尽量从多个角度出发,甚至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水平。针对日常化学教学的特点,应该看重学生的人文学习理念和科学探究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学习。

3.注重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中化学更是如此,通过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一些理论化学知识的实际状态,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乙醇和钠、钠和水”的反应时,则可以组织学生走入实验室,开展化学实验,对当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不仅保障了教学质量,还体现出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4.做好师资强化工作。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的师资力量必须顺应时代教学需求的发展,随时间推移而不断的加强。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屏障,遵循新时代的教学原作者,对一些较难的学术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根据当前的教学需求和进度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时代的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保障教学质量,甚至是成为学生会去学习的榜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大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早已违背当前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方案和途径已逐渐凸显出它的优势,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寻找新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继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2.12.

[2]纪启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01.

[3]杜红权.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7.

作者:结锁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中学

[1]张继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2.12.

[2]纪启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01.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篇(7)

一、家校联系,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1.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和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校后,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在教育手段和艺术上相对比较系统化。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加强同教师、学校的沟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细心的家长较之学校更易发现孩子各个时期异常心理的流露。家长可以把孩子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有优势、有长处都告诉教师,并定期与教师沟通,这样更有助于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2.家校联系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学生的习惯,需要一点一滴地养成。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反馈给班主任教师,教师也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透明化,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3.家校联系便于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家长既要信赖教师,又要经常主动地和教师联系,如实地反映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表现,同时积极地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及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可以一起就子女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教育对策,彼此分工合作。

二、加强家校联系的具体途径

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如何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家长的心理状态和由此引发的教育方式,探索拓展家校联系的新途径,以增强教育效果,也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可以从常规性、研究性、探索性三个层次来探究家校联系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之间不是互相割裂、毫无联系的。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愈趋合理,逐渐形成一个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背景下,以提高子女身心素质为目标的家校联系系统。

1.教师与家长常规性的联系途径。

(1)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开家长会,沟通情况。因为时间有限,双方只能了解学生表面的情况。

(2)家庭访问。一般情况下,普访能比较详细地了解学生校内外表现;随访是发现苗头,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保持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家访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能改变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依赖心理。

(3)家长来访。这一形式能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4)电话联系。随着通讯事业的日趋发达,教师与家长可随时用电话沟通,方便快捷。

常规性联系的确能方便教师与家长了解学生(或子女)在校内外的表现,也容易掌握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能改变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完全依赖学校、依赖教师的心理状态。但对教师而言,学生面广,工作费时,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单靠一条途径很难达到目的,为此,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途径必须拓宽、加深。

2.教师与家长研究性的联系途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个别谈心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心理素质水平等进行测试,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内心世界和所处外部环境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和教师就可以与家长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适时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请属于相同类型学生的家长在一起共同研究教育方法。

这种研究性的家校联系途径能调动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较好地合作。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出主意,家长照着办的毫无主动性的应付心理状态。

3.教师与家长探索性的联系途径。随着学生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他们能根据子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子女的成才设计出奋斗目标。因此,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要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协助他们共同探索家庭教育规律,以实现教育子女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探索性联系途径。

家长加学校是探索性家校联系的一条很好途径。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为家长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予理论武装。

上述三种家校联系途径的作用机制是:利用常规性、研究性、探索性的家校联系途径,教师和家长可把学生(或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内化水平和外显行为,以调节作为手段,并反馈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路,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