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7 11:22:03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1)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代表了医学发展大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精准医疗产业链蕴含大量新机遇,随着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其潜在市场可能超过万亿级。因此,精准医疗板块已成为A股明星板块,中证精准医疗指数2015年猛涨92.99%,最牛的个股涨幅超过600%。而目前精准医疗正处于绝佳布局良机,这个新的投资风口才刚刚开始。

精准医疗是什么?

据悉,精准医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根据NIH定义,许多人都会从精准医学受益,像好莱坞明星安吉莉娜・茱莉,前一段时间她摘除了乳腺,预防乳腺癌,因为精准医学预测她得乳腺癌的几率是80%。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给很多人带来一些优势。特别是在今天,如何让精准医疗给我们带来更多裨益,以病人基因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

单就理论概念来说,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据了解,2006年我国首先提出精准外科概念,得到国内、国际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比的最大化。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而美国医学界,2011年又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2015年1月,奥巴马又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引领医学新时代。美国财政预算计划,也在今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2.15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拥有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基因数据将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业等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并将催生总价值上万亿市场,预计仅基因检测服务业五年内就可达到百亿级市场。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代表了医学发展大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大风口。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总人口的15.50%,未来还将继续上升。人在60岁以后的医药开销在一生中的占比高达90%,而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也对健康管理产品有更高客观需求,可以预见的是,我国药品和医疗服务需求还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精准医疗的优势开始凸显。

精准医疗本质上是个性化治疗,针对每个人的特征,疾病的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但就现在主要的发展来说,精准医疗是建立在基因测序基础上,通过对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得出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好莱坞明星安吉莉娜・茱莉摘除乳腺,预防乳腺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未来最具活力的领域

有专家告诉记者,此前的医疗技术都是以“对症下药”为标准,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同种病症在不同个体上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由此提出精准医疗概念。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官员也透露,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正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拟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按照中国的需求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计划,搞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

据透露,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去年3月,我国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科技部还组织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建议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早在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医管局就发出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的通知,明确试点的项目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表示,我国临床医疗模式当前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临床实践仅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实际上,水面下的冰山才更具危害性。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这些是组织器官病变的主因,但我们却对此缺乏深刻了解。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却不足20%。中国的多数癌症诊断都是中晚期,治疗非常被动和盲目。

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精准医疗自然孕育了巨大投资机遇。精准医疗涉及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基因测序(又包括测序仪的提供商、基因测序服务的服务商以及基于基因测序数据的生物分析服务商)和疾病诊疗,这些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都非常大,基因测序引发的产业链是超万亿市场。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后5年精准医疗年增速预计达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

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2016年医药大年概率不高,但面对精准医疗,在证券市场上积极发掘和把握个股结构性机会很重要。

海通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高岳告诉记者,2016年整个医药行业可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去年这个行业增速出现了下降,原来投资者已经习惯了的‘行业20%的增速以及优势公司30%的增速,甚至更高的业绩增速’,而在去年中报中首次跌破10%。与此同时,全年股价涨幅较大,目前整个行业的估值也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高岳还认为,从大的趋势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药行业具有确定的刚需属性。同时,目前医药行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如果投资者找到成长性确定的方向,未来投资空间依然是无限的。

对此,中欧基金低估值成长策略组投资总监王健也对媒体表示,医药板块总体估值水平并不便宜,尽管近期正在调整中,但很难说清何时是底。从医药板块细分领域看,服务端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状态,医药从供需角度说是不缺的,总体性相比其它产业应是好的产业,医疗方面可重点关注第三方服务和分级诊疗。”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2)

(一)全力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2009年首都卫生系统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首都卫生系统要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抓住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给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按照中央和卫生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动力,全力推进卫生工作。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既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意,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2009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全面实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2009年1月份卫生部等六部委印发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和召开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制定和实施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方案,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统一平台,实现药品六组归一、同城同价,改善本市药品市场环境,提高药品企业市场集中度,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奠定基础,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和符合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层必备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配备和使用率。

2、制定和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研究制定并适时*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首都医疗市场。开展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专科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实施统一的医疗机构准入规定,统一的监管政策,统一的医疗机构运营评价体系和医疗机构质量考核标准体系;统一的医疗保障政策。加强医疗机构准入和校验管理,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等清理整顿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净化首都医疗市场。从便民、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效率角度出发改革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促进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效率的发挥。制定并实施《*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临床新技术、专项技术准入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医疗技术准入评估专家库和登记备案制度。制定并试行《*市医院和医师手术分级标准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不同级别医院和不同职称医师分级手术标准,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师执业行为。根据综合医院科室设置标准,在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完善儿科建设,满足儿童就诊需要。制定标准,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和精神心理科。

3、完善医院管理和评价机制。继续开展对医院管理的考核评价和专项巡查工作,在医院管理年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体系,加强质控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建立急诊、重症监护质控中心。强化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研究完善科学、客观的医疗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医学影像专业工作规范,积极探索医学影像资源共享问题,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医院部分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推行医疗机构成本核算体系和制度,研究公立医院的价格体系改革和财政补贴机制改革,建立补贴预算经常化机制。进一步加强门、急诊服务工作,研究设计符合医院管理要求和群众就诊需求的标准服务流程,促进就诊区域的合理布局。研究推广门诊层级就诊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服务运转效率,进一步推广复诊预约和挂号预约工作,方便患者就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研究建立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研究探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任职资格、岗位职责、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和问责奖惩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管理体制。

4、加快发展基层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卫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出项目与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指导意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营项目成本测算研究,开展收支两条线政策效果评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薪酬增长与激励机制研究。探索首诊服务新模式。加强慢性病社区管理,从适宜技术入手,强化培训,提高慢病有效管理率。规范健康档案的管理,制定*市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和使用办法,开展对健康档案工作效果的评价。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练兵,探索建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习训练的长效机制。创建*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制定和完善示范中心和站标准,在全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创建活动,在全市创建60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和30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和绩效考核力度。完善市级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和上层医院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体系装备管理制度,实施基本装备安全运行规范。强化镇村两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70%的问题在乡镇得到解决。加强乡村医生服务绩效考核与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落实考核制度,确保为群众提供适宜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效率。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成效区县巡展活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终末期评估准备。建立农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完成政府投入的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和体质综合评估工作,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病防治和健康干预措施。落实财政对参合人员补助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和补偿水平。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门诊及住院就医补偿比例普遍达到住院50%、门诊30%的阶段工作目标,住院补偿封顶线达到18万元,进一步减轻农村居民医药费负担。规范新农合稽查制度,加强基金监管,督促指导新农合各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与管理,建立新农合考核评价制度。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有关制度,促进医疗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在社区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研究制定适宜于*地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包。

(二)实施《健康*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1、实施《健康*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为进一步改善全市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全面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质,把*建设成为拥有一流“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的国际化大都市,市政府提出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应对慢性病的挑战,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动员市民参与健康行动、政府提供健康保障等措施延长全市居民健康寿命。由市卫生局牵头并商有关部门已完成《健康*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的起草工作,目前规划已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会议讨论通过后将实施。按照规划要求,2009年将启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控烟、健身、保护牙齿、保护视力、知己健康、恶性肿瘤防治、母婴健康等九大行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性健康评价体系和区域卫生状况评价体系,从2010年起,每年一次“*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和区域分报告”。

2、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慢病发病和死亡报告系统,开展健康、疾病管理和患病风险评估,并依照慢病管理的要求进行随访和干预。继续在18区县试点社区进行慢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和慢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效果评价,推行高血压、糖尿病等管理规范。在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乡镇启动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和初级保健工作。按照自愿原则,对本市40岁至60岁的妇女进行乳腺癌免费筛查,对25岁至65岁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免费筛查。免费为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为0—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稳步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继续开展7—9岁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防龋工作。组织落实好*市政府关于免费为中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的政策。继续加强全市妇幼、儿童、老年、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健康教育中心工作。

3、进一步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精神卫生等工作。加强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之后,在全市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发热、腹泻、皮疹、黄疸、结膜红肿五种症状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地区疾病预防预警分析报告体系,编制年度、季度疾病预防趋势报告,适时预警信息和建立国内外和我市传染病疫情动态制度。开展立克次体病流行状况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工作。以流感样病例和病原学监测为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流感样病例监测点覆盖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继续落实好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中小学生流感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强化肠道门诊监测与症状监测。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开展《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和《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的培训和推广。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对EV71感染及时预警。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抓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行“肺结核病人家庭成员督导管理制度”,开展“*市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市结防系统联网,加强对网络报告肺结核病人追踪核实。加强免疫预防工作。全面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免疫预防规范化门诊建设,规范冷链配置,2009年全市免疫预防门诊要全部达到规范标准。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消灭免疫空白。继续做好完善免疫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与国家对接。建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处置、调查诊断与应急体系,制定*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实施细则。做好乙肝疫苗初中学生纳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深入贯彻《*市精神卫生条例》,推进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启动*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访视服务管理工作。向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药物,不断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4、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以首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卫生保障、政府监管职能调整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为中心,强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等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改革。加快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建设。研究制定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派出机构建设标准,尽快完善卫生监督体系网底建设。根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划转到市卫生局的新形势,进一步调整、理顺卫生监督机构职责。巩固和提升餐饮卫生水平。强化餐饮业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餐饮业卫生等级区县互查和现场升降级活动。制定*市连锁餐饮企业卫生管理办法,打造*市“全A连锁餐饮企业”。开展打击餐饮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等活动,查找并消除餐饮业食品安全隐患。加强对学生营养餐、工地食堂等食物中毒高风险环节的管理,严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在社会送餐企业等重点餐饮单位推行HACCP管理体系,鼓励其通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加强饮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对市政自来水厂、自备水源、二次供水、农村水厂等供水设施设立50个24小时动态监测点,形成自动监测网,并按季节对监测点的水质进行监测。制定相关卫生管理规范,加强对全市现存的1000多个污染隐患大的制售饮用水站的管理。切实解决部分供水单位无证供水问题。进一步加强医疗执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积分管理社会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积分情况,逐步形成医疗行业信誉参考体系。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果。继续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监督。加强职业卫生监督。严肃查处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年底前对辖区内100%的游泳场所、50%的住宿场所、50%的沐浴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

5、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继续巩固强化全市居民灭蟑工作,完善全市家庭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体系,降低重点地区病媒生物密度。做好《*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修改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各项规定,继续巩固和推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深化东城区、西城区全国健康城区建设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国家卫生镇工作。深化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创建100个健康社区、100个健康促进示范村和40个爱国卫生红旗单位。继续开展*市卫生村创建活动,完成10万座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和农村改水项目,开展1000场农村健康知识讲座。

(三)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实施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中医特色指标考核挂钩制度。制定允许公立医院名中医师到社区、农村多地点执业的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开展在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疗的试点工作;推进城区二级中医院向专科专病医院转型,打造首都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医院。

2、加强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全市中医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回归扎根”工程。全面开展社区中医类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开展社区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扩大社区“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三进工程。

3、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启动“首都名医研修院”建设,办好“名医大讲堂”,开展全市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四部经典”网络学习教育,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修班,研究制定师承教育与学位挂钩管理办法。

4、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举办首届中医药文化展,启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教材试点工作,推动中医养生“一操两法”进校园、进社区。启动燕京学派研究与建设项目,加快我市中医药抢救性师承工作及民间验方收集与整理工程,积极推进中医药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

5、积极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启动“世界中医药*论坛”,组织好首届“多伦多—*中医药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打造首都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品牌。

(四)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为首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1、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开展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我市七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定向培养医学生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关于为*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培养卫生人才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农村卫生人才补充的有效机制。深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在全科医师骨干、社区护士骨干和防保人员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口腔、B超、放射等专业的骨干人员脱产培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试点探索建立大医院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2、全面推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师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扩大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覆盖面。2009年*市三级医院及各区县所属二级医院的所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临床专业毕业生都要参加普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全面实行规范化培训制度。将专科医师培训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和职务聘任体系,探索建立我市专科医师培训与医师定期考核和职务聘任挂钩的机制。探索开展亚专科培训工作。

3、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加强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将传染病防治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项目。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各类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对各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进行评估。以灾害医学培训为重点,继续加强急诊急救人才的培养。加强卫生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整合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成立*市高等卫生职业学校。

4、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科研工作和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组织开展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高层次医学科研、临床医疗、卫生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卫生人才中长期规划。组织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示范区建设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工作。围绕我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高发趋势及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研究。结合首都医疗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重点专科规划,*市医学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重点学科评价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医学重点学科的评估工作。加强心脑血管、传染、老年、精神、肿瘤、妇产、儿童等八类重点学科及原有部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引进与培养。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带动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发展,加强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传染病实验室网络的建设。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3)

[关 键 词]入世;医疗产业;影响;对策

一、“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影响的根源

随着“人世”,我国医疗市场将逐步向外国开放,国外的财团及医疗机构将长驱直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将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人世”必然会对我国医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究其根

源,有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与WTO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一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

院”,所有制结构为单一的公有制;二是医疗机构依赖财政或单位供养,成本核算不规范,效率较低;三是政府采取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四是卫生资源浪费与重复并存,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服务重复交叉等。

其二,我国政府对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也作出具体承诺。一是在垮境交付方面(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美国的医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为中国的患者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没有限制。二是在境外消费方面(即一国的消费者或企业和另一国的境内使用服务,如中国居民去美国就医),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没有限制。三是在商业存在方面(外国企业通过在另一国境内设立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而在该国提供服务,如开展境外办医),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均有一定限制。市场准入的水平承诺主要是,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合作医院和诊所,外资比例不超过70%,但不可独资。且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有数量限制。国民待遇的水平承诺是,要求合营医疗或诊所,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大多数为中国公民。四是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即服务提供者个人从本国旅行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外国医生来华行医),市场准入除水平承诺和以下内容外,不做承诺。允许具有母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我国卫生部许可以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短期医疗服务时间为6个月,并可以延长到1年。国民待遇除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外,不做承诺。

二、“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医疗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入世”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机遇,必然对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人世”将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人世”后,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人世”后,随着各种限制的取消,国外的财团、慈善机构、医疗集团及医疗保险机构将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与我方合资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使外资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先进的技术、竞争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改变我国医疗服务业不良的、低水平竞争的局面,促进国内医疗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有利于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将有利于满足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相关产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和消费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竞争力。 “人世”后,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关税税率将比原来降低一半,进口许可证将逐步取消。这意味着:一批价格比原来低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药品涌入我国的医疗市场,使我们的医疗成本不断降低。在物质购置方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操作,减少流通环节,使医疗用品的价格逐步降低,如推行药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医疗成本的降低,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人世”给我国医疗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压力,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医疗市场被瓜分,竞争更趋激烈。医疗市场的开放,使医务人员面临激烈的就业、就职竞争,尤其是公立医院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性面临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策略是“本土化”原则,即输入资本,当地招聘人才,迅速而有效地占领市场。“人世”后,公立医疗的部分高级专业人才有可能纷纷流向条件好、待遇高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而这批人才的流失,意味着公立医院技术水平滑坡,市场份额减少,经营状况将更为艰难。同时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将对公立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带来冲击。我国的医疗市场,目前还属于“原始市场”。公立医院基本上还是政府的附属物,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没有充分独立的决策权,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市场主体。“入世”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使一部分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公立医院处于劣势。二是医疗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医疗机构产权多元化与经营方式多样性,将给医疗市场的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如何尽快由“办医院”为主向“服务医院”为主转变;在市场准入上如何既严格把握医疗服务人力、物力要素的人口,又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在市场监管上如何由重“身份”管理向重“行为”管理的转变等等,都急待提高。三是外资医疗保险业对医院经营造成影响。中国保险业是如年代才开始发展的,特别是医疗保险行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如今的保险费用较高,保险险种的设置不够细致,服务效率低等,但随着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有现代化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国外保险业将会开发各种险种,其中包括医疗保险,届时外资医疗保险业将采取定点医疗,增加险种并实行单病种定价,限制价格等,这些将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对医院的经营造成一定压力。

三、“入世”后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对策思路

“人世”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抉择,其本质意义不仅仅是获得贸易上的公平与优惠待遇,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人世”将起到促进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催化剂”作用。江总书记对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0年1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争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谁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敢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又要学会趋利避害。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对待。

(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市场, “入世”后,无疑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极大兴趣。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无论是讲利用“人世”给予发展机遇也好,还是说迎接“入世”挑战也好,都要从宏观层面上清除各种体制障碍,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从“办医院”向“服务医院”转变。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在对存量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增量资源(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床位及大型设备)运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卫生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合理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制定医疗工作规范、工作考核标准,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实现全行业管理。

2.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卫生法律、法规。应尽快把对医疗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对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的合作条件,审批与登记,变更、延期和终止,执业和监督等方面。虽然在2咖年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已有原则性规定,但它毕竟只是个“暂行办法”,法律效力有限。所以,必须尽快立法,以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并利用多边协议,规定中外合资合作机构设置标准,并对投资总额、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以及合资合作期限等作出合乎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以便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实施,鼓励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防止低水平重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法保护中外合资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

3,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我们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制度创新。新的卫生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医疗机构从按部门、地方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按区域、人群设置,实行同地化管理;除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再隶属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中央、省和地(市)三级管理的体制;消除现行体制下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承担同样任务、服务重叠的弊端,分清各级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能和任务。

(二)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面对“人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在宏观层面清除各种障碍,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还要重视微观搞活,改革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我国医疗服务业走上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

1.建立健全责任制。要逐步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主权,积极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医院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用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任期结束时,由有关部门审计、检验。同时还要在医院内部必须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根据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3.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医疗机构要通过承担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确保各项服务经营活动有序运行。具体包括:对医院服务经营中的盈利和亏损自负责任;面对市场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要承担责任;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依法行医;对损害患者权益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强化财务预算约束,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自觉抑制医院的扩张冲动和超分配的欲望等。

4.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应从医疗单位中剥离出去,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营主体;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实行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在医疗机构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可联合组成后勤服务集团。

5.增强自我发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医疗机构必须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依赖财政喂养或靠主办单位输血的意识;对外界的刺激,要有自动反应能力;同时对自己的生存条件要有适应和选择能力,要具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自我组织协调能力。

(三)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医院队伍素质

“人世”后,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将逐步暴露出来。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医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

1.实行聘用制。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2.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一部分关键岗位。同一单位各个科室结构比例不要强求统一,岗位设置要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及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3.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工勤人员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实际能力等条件,采用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等办法,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环节。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4)

一、基本现状

全市共有专科医院26所,占医院总数11.50%,其中二级以上专科医院5所。26所专科医院中,床位1519张,卫生技术人员1308人,执业(含助理)医师417人,注册护士637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10.03%、5.17%、4.46%和6.28%;2014年全市专科医院诊疗人次70.35万,出院人次4.3万,分别占全市的3.10%和7.48%(见附件1)。专科医院种类有口腔、妇产、儿童、骨科、肝胆、康复、肛肠、泌尿、眼科、五官、精神病、肿瘤、中医妇科、哮喘病和皮肤等15个专科。

专科医院建设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数量多、规模小。专科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为11.50%,全省为10.87%,数量高于全省平均,但是床位数占比为10.03%,全省为13.01%,苏北为11.38%,低于全省和苏北平均水平。和市内综合医院相比,我市专科医院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占比不到0.01%。

(二)人才少、水平低。专科医院卫技人员占全省专科医院卫技人员比例只有2.76%,其中专科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2.75%,远低于全省平均数。和我市综合医院相比,市内传染科、儿科、妇产科、眼科、骨科等专科骨干人才90%集中在综合医院。我市专科医院医师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目前,还没有一所专科医院具备开展四级手术资格。

(三)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没有整形外科医院、老年病医院、血液病医院、胸科医院、糖尿病医院等。心血管疾病、肿瘤专科、传染病、儿童、妇产、康复和精神病等专科医院规模小、无特色优势,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二、发展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全体居民享有较高水平的专科医疗服务。

(二)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专科医院设置规划;以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为原则,综合服务半径、人口数量、交通便利程度、人群健康需要等因素,合理布局专科医院。根据129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原则上,专科医院在市区只设置1所,需求较大的儿童、妇产、肿瘤、康复疗养、口腔等专科医院原则上不超过2所。

(三)多元投入,共同发展。政府主要办好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和采供血机构,加大对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和社会需求举办各类专科医院;鼓励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来我市举办高水平专科医院;鼓励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发展;鼓励现有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部做精做大做强。

(四)专科做强,综合补充。做到专科专治、专病专治,细分工、高专业,市区新批专科医院原则上按三级标准规划设置,原有专科医院限期做强做精;县城专科医院原则上按二级标准设置。根据专科特点放宽综合诊疗项目准入,以方便专科病人对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强化内涵,提升水平。强化基础管理,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医战略,加大专科、专病诊疗技术建设力度,努力提升专科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专科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比例达到15%,床位占比15%,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

到2020年,专科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比例达到30%,床位占比30%,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20%,健全以地级市为主体、县为基础、综合医院为补充的各类专科医疗服务体系。

四、规划设置

(一)现有专科医院发展规划

到2015年,市心血管病医院达到二级专科医院标准,将市康复护理院建成集康复、护理和疗养于一体的护理型的康复疗养院;到2016年,市妇产医院、市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创建成三级专科医院;五官医院、肛肠医院、眼科医院和泌尿专科医院创建成二级专科医院;到2018年,市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创建成三级专科医院,现有专科医院全部建成二级专科医院。

到2016年,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分别有2所以上专科医院创建成二级专科医院;到2018年,现有专科医院全部建成二级专科医院。

(二)新设专科医院设置规划

到2016年,依托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成高等级市体检中心,设置市消毒供应中心;在市区按二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美容医院、按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或由其他医疗机构转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并设置市级临床检验中心。到2018年,在市区按三级专科医院基本标准设置整形外科医院、老年病医院、血液病医院、胸科医院、糖尿病医院等。允许社会资本按市场和社会需求设置其他各类专科医院。

到2016年,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按二级专科医院标准设置2所以上专科医院,1所消毒供应中心。

(三)妇幼保健院发展规划

到2015年,宿城区、宿豫区妇幼保健所达到一级妇幼保健院标准,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妇幼保健所创建成二级妇幼保健院;到2018年,市妇幼保健所创建成三级妇幼保健院。

(四)专科医院布局

护理型康复疗养院设置在中心城市核心区。其它专科医院“按在500米直径范围内不得设置同种类别专科医院”的要求进行布局。对于床位在100张以下、区域影响力较小的专科医院,由其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购买房屋满足其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专科医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专科医院规划的组织领导;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税务、物价、国土资源和卫生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加大对专科医院支持力度。规划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将医疗机构设置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对专科医院进行审批、调整、监督、评价;各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本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制定本地专科医院的发展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卫生局备案。县、区新设立的专科医院要及时报市卫生局备案。

(二)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增加财政对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急救中心的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按时足额到位。要认真履行各级政府关于鼓励民办医院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资产归属、投资人的合理回报以及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等问题。对没有国家标准的专科医院要结合实际,制定标准,放开准入。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加大专科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学术技术水平市内领先、省内或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才。加强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到全国和省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鼓励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强化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专科医院的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等对专科医院、人员、技术、设备实行准入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执业行为;制定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大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进专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健全行业考核考评标准,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五)营造良好环境。注重提高专科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优化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大专科医院宣传力度,努力为专科医院建设、改革、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六、规划的调整、修订和有关说明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5)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资本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与资本性质的关系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1日

一、我国医院的公益性基础

医院是人们防治疾病与康复的机构。我国最早的医院雏形在《汉书・平帝纪》卷十二中有详细的记录:即“公元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则信息也反映出这是世界上最早与群众居住区隔离的医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医院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引导,贯彻执行分级诊疗、专家会诊、逐级转诊、医疗费用“包干制”、区域卫生规划、政府财政支持、各级医院医疗队深入基层和农村等方式,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初级健康水平,没有发生“看病难”、“看病贵”、医务人员行为与经济利益挂钩、药品和医疗耗材自费协议的行业霸王条款、恶性医患纠纷等。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属性

(一)商品的含义与意义。我们从政治经济学中得知,从商品的属性来看,他的本质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如何正确的定义一件物品是否能够成为商品,必须要满足两个属性:一是必须是经过劳动创造而成的产品,而不是天然形成;二是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医疗服务不是劳动产品、不被出售、不能被交换、不是等价交换,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不能是有偿的、不能在市场中运行。医师对患者的医疗行为在诊治前不能为得到利益最大化而实施医疗行为,医院与患者的关系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与疾病作斗争;如果将医疗服务作为商品,把患者简单地作为购买商品的客户,就会出现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与上截然相反的结果与效果。有大量行业专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都把医疗服务等同于商品,因为在他们看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之上,两者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联系,而医疗体制的改革必须要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这层面来看,医疗服务又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因为是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其商品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二)医疗卫生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特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障,从医疗服务在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分析,其具有慈善事业性质和社会福利性质,是政府对社会纳税人基本健康权利和初级卫生保障服务的保障,体现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关心和保护,而不是以商品和商业行为评价医疗卫生服务。

三、医疗机构的功能与定位

“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这一概念在我国《医院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一条)中有明确规定。在确定医院的性质方面,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即“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根据医院的功能与定位,只要是对患者有诊疗行为的医院,就不能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分,如果将医疗机构推入市场、允许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更有甚者准予医疗机构有营利性商业行为,医院和医务人员会遵循市场规律,动摇医院的功能与定位,歪曲社会主义事业方针,将对患者的医疗行为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换,患者势必忽视医学科学局限而要求医生药到病除的最佳结果,不可能面与接受对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的最坏结果,这样医患纠纷悠然而生,医闹趁机甚嚣尘上,破坏了医疗环境,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在伤害了医生的同时,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全社会反思。

医院作为商品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压力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因为医院失去公益性付出巨大代价。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必然出现六种结果:一是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而导致医疗秩序混乱、医疗机构规模无序扩张;二是围绕商品价格规律变化的结果使医疗总费用无法控制;三是追究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使医疗服务绩效下降;四是在经济利益促进下使医务人员的过度医疗行为偏离规范和指南;五是重治疗轻预防、轻科学研究现象严重;六是医疗资源管理失控的结果背离实现人人都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

四、资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一)资本的性质。资本具有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对于资本一定要实现增值的问题被称为自然属性。对于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被称为社会属性。资本的内在逐利性往往由其自然属性来决定:从资本的流向性来看,通常倾向于具有高额利润的产业或者产品;资本的活跃度决定其在经济活动中的渗透力,并通过相互竞争来表现,在竞争过程中存在大资本吃小资本的现象,但没有一支小资本心甘情愿牺牲,因此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导致无数小资本开始聚拢,形成强大的合力,以此来维护资本本身的安全性和竞争性,从而达到实现市场利益的目的,当然所有资本都具有不断扩张的嗜好。一级医院努力扩大规模进入二级医院,二级医院瞄准三级医院标准制定发展目标,三级医院扩大床位到3,000张还不止,从规模上做中国医疗“航空母舰”。

(二)医疗资本市场的概念。资本市场(英文:capital market,亦称“长期金融市场”)就是指具有各类资金借贷以及证券交易,并且存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场所。它是一个长期筹措资金的平台,参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如果资本在医疗市场为卫生健康项目发生融资租赁、证券交易活动,即可出现医疗资本市场。政府投资支持公立医院,是保证其在最优化成本的基础上,医疗服务价格不能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从事对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如果目前贫富不均条件下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作为对医疗卫生服务自费项目可作为补充,可以有盈利和经济利益目标。但是社会资本此目的不得进入公立医疗机构,更不得动摇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本运作与基本性质。

五、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是医改的根本

(一)医疗服务效率和公正。将医院作为企业来运营,同时建立了商业医疗保险的体现,这使医疗具有了市场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医院就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以医疗水平的高低作为竞争核心来实现正常运营,这与企业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相差无几。因此,就导致出现了两种误解医疗服务产业的观点:一是把医疗服务与公共服务的概念混为一谈,认为全部的医疗服务都属于公共服务;二是在看待公共服务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局限性,只有把具有迅速蔓延性且不进行控制就能危害人的生命安全的传染病的预防,看作是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这就反映出医疗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医疗服务的外延和内涵并不与公共服务完全重叠,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集。而要辨析医疗服务和公共医疗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两者提供服务的实现方式并不相同,只有充分认识之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正。公共服务的价格必须由政府来宏观调控,其效率和公正也应该由政府的社会政策来保障。

(二)医疗机构管理与运行体系评价指标建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发[2015]94号)从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综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4项指标、20项分解指标制定了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体现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维护公众健康要求、体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过程、突出目标与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公立医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医疗机构对绩效指标完成的结果也是其从政府财政部门获取运营资本参照的指标之一。

(三)医疗机构实施服务绩效测评准入与退出机制。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在拟新《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完善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法律责任内容,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准入之后,政府医疗行政部门对其经过连续三年医疗服务绩效评价不合格,应该进入退出机制,或者准予并购、重组之后,重新申请注册医疗机构,经过医疗机构医政审核,政府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和继续准入条件是“硬指标”,模式可以探索,机制可以调整,资本性质和来源放开,但是不能允许公立医院综合服务绩效在不符合医疗行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要求时还在继续运行。

六、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医师职业管理

(一)医师执业社会化管理。医院取消行政级别实际是医师社会化的第一步,医师执业实施资格考试之后是医师职业身份社会化的进步,医师技能与医疗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医疗卫生政策对医师在各级医疗机构需求相适应,医疗市场与医师执业人数供求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我国的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固化在一个执业地点,放开注册多地点执业,是为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满足分级诊疗和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其结果对医师“走穴”达到了正身效果,医师不会主动和自发地深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并没有达到大院带动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普遍提高,病人依然积极到大医院排队挂号看普通病,一日几千门诊量的三甲医院比比皆是,不能说都是疑难病人,因为病人依然不大信任基层医师的技术能力。《执业医师注册暂行办法》无疑对医师社会化管理和医疗市场、分级诊疗、基层卫生服务对医师的需求是负面作用。真正的医师执业应该是医师取得执业资质视为通过执业准入,根据医疗市场对医师的需求动态,同时进入不同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行为,此为双向选择。

(二)医师职业规范化管理。医疗市场和医疗机构对医师职业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是靠医师自己去游说,也不是靠医师提交一份简历和医院门诊大厅提供患者阅览的医师简介,而且目前对医师定期考核往往是走过场,一个数百名医师的医疗机构通过医师定期考核几乎没有不合格的医师,对医师并无更大的压力。社会对医师认识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医师医疗行为综合要素评价体系来完成的,例如:(1)工作能力:独立诊疗病人的数量、病种、抢救符合危重症评分的病人量、作为第一术者和各个手术级别的手术量、技术操作等;(2)医疗质量指标:甲级病历率、工作效率指标、单病种和临床路径指标、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医疗诊疗指南执行与遵守、过度医疗行为评价结果,平均门诊、住院人均次费用管理等;(3)医疗安全:医院感染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重返手术室例数、低风险死亡患者例数、出院再住院患者例数等;(4)社会满意度:门诊和住院患者对给自己诊治的医师可以评价并公示评价满意度结果。以上对医师的职业管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在公共网上可以查询,接受社会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方鹏.对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益性与生产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2.

[2]厉传琳,鄂琼,田丹等.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内涵的界定[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

[3]丁建军,田勇泉.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J].中南大学学报,2014.39.4.

[4]曾江洪编著.资本运营与公司治理(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8.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6)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2月份公布的精准医疗计划,被业界认为是人类医疗即将迎来巨大变革的风向标。在美国政府公布的“21世纪经济布局”中,精准医疗列在互联网之前,列在基础设施和扩大出口之后,可见其重要性。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苹果、IBM、罗氏等IT界或医疗界的巨头们纷纷制定相应战略,涉足这片蓝海领域。而在中国,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也在酝酿,市场传言,相关部门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推进中国式精准医疗。

然而,对于精准医疗,在中国国内也不乏质疑之声。有观点认为,这只不过又是老美的一个“噱头”而已。或者说,这只是奥巴马团队为了缓解国内医疗矛盾,搬出来的一套“应景”的方案。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的时机尚未成熟。大规模测序基因组的巨额投入且不论,由此带来的伦理、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难题,仍有待攻克。

什么是精准医疗?

医疗体系改革一直是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痛点。不过,与举步维艰的移民改革、财政预算案相比,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平价医疗法案”获得认可之外,奥巴马今年推出的精准医疗也大出风头。精准医疗被认为是“一个希望无限的领域”,得到民主、共和两党的共同支持,这在美国政界非常少见。

何谓精准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现任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认为,所谓精准医疗计划,就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及生活习惯进行疾病干预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法。精准医疗条件的成熟,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换而言之,精准医疗计划,就是将遗传和基因组的信息作为临床治疗出发点的一个行动计划。

或者,用奥巴马的话定义精准医疗,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在奥巴马的咨文中,他罗列了精准医疗的四个要素:精确(the right treatment)、准时(at the right time)、共享(give all of us access)、个体化(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咨文公布不久,奥巴马又宣布了精准医学计划的具体内容:

(1)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资助NIH 1.38亿美元)。建立与临床有关的“史无前例的大数据”,收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信息。

(2)寻找引发癌症的遗传因素(资助NCI 78万美元),即继续美国的已经开始的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即TCGA(The Cancer Genome Altas)计划。

(3)建立评估基因检测的新方法(资助FDA 1000万美元),特别是对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评估和审批通道,以及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关版权的管理,以保证精准医学和相关创新的需求。

(4)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资助ONC 500万美元)。从第一天开始,就要努力保护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的安全。

(5)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我邀请企业家和非盈利组织来帮助我们”。

中外企业的“精准”布局

精准医疗被认为是一个尚未开发的蓝海领域。有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着IT领域以及医疗领域的企业涉足精准医疗。制药巨头们纷纷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诊疗作为研发的方向。分子诊断领域的领袖罗氏掀起了一股在组学和分子诊断领域的收购热潮,2014年罗氏收购了第四代测序公司Genia、快速分子诊断公司Iquum、信息学公司Bina、无创产前检测公司Ariosa;同时罗氏从AbVitro并购了下一代测序样品制备技术,并投资了下一代测序公司StratosGenomics。

除了制药巨头们外,像以Google、IBM、微软、苹果为代表的一些科技界巨头也开始布局个性化医疗。IBM利用其最领先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了超计算机Watson,助力像MD安德森、梅奥这些全美顶尖的医院开展癌症的个性化治疗。

苹果也正在与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应用,收集并整理用户的基因数据。这些新应用将基于苹果的ResearchKit。这一数据整合平台可以收集来自用户设备的信息,以及收集用户的基因数据。医院和其他研究人员可以连接至ResearchKit平台,从而迅速获得大量的研究样本。

精准医疗在中国内地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华大都已经纷纷开始布局。不过,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在中国内地尚处于概念炒作阶段。精准医疗除了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步之外,还依赖于基于大数据上的数据库。企业如何采集足够的疾病样本量,如何构建企业自身的疾病基因数据库,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精准医疗离我们有多远

精准医疗在美国似乎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迄今为止,鲜有企业对奥巴马精准医疗提出异议。即便是美国科学界的Craig Venter,也只是对奥巴马所说的“公私合作分享信息”有些微词,却未见其他刻薄之语。

美国各界对精准医疗批评甚少,这与美国在这方面的长期沉淀密不可分。提出精准医疗并非是奥巴马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医疗界、IT界长期积累的结果。美国的生物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千元基因组”已经实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撑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及保险体系也开始完善。2014年3月,美国夏威夷一些民众对一家制药企业发讼,原因是这家企业隐瞒了心血管疾病药物“波立维”对该人群无效的信息。外界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民众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遗传信息在临床上的使用权利。

反观中国,精准医疗虽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不少人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行业。但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中国现在的医疗水平能达到精准医疗的要求吗?毕竟,黄种人的基因组与白种人存在差异,黄种人需要拥有自己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而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花费巨大。除此之外,在中国推行精准医疗,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1)如何面对中西医疗的差异?中西医的争论在中国依旧未能平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在西方医疗体系之上的精准医疗,到了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正因此,在中国不少医学界人士的眼中,中国版精准医疗的定义、目标、方法都有别于美国版。例如清华大学相关学者提出:精准医学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显然,这比美国版精准医疗的定义宽泛多了。调和中西医学之争的意味浓厚。

(2)精准医疗参与方的利益如何分配?在精准医疗刚刚起步、企业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的条件下,政府主导精准医疗的推动似乎顺理成章。比如,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医疗机构建立信息的共享平台。在新型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政府的法律法规必须跟上。然而,在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医疗体系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怎样能够保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患者,这些参与方的利益分配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呢?

(3)样本量如何采集及共享?目前中国医疗体系IT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无法满足存储、管理、分析这些精准医疗数据的能力。此外,标准化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条件,也是医疗机构、企业实现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精准医疗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仍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

(4)数据安全如何保证?精准医疗需要对患者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存储、分析及整合。在未来,患者信息的共享将不可避免。那么,对于自己的健康数据,患者拥有哪些权利呢?这些数据能在国际上共享吗?由谁来管理和维护该中央数据库呢?由谁来支付相关费用呢?可见,精准医疗的推进,需要政府规范监管制度,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共享。

(5)精准医疗从业人员的标准如何提升?为了推进精准医疗,美国做了精心的准备,这不仅包括技术、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包括医疗人员的培训。比如,美国在护理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建立了遗传和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规定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将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向服务对象示范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性。而中国在人才培训方面与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此看来,精准医疗在中国仍处在起步阶段。中国版精准医疗的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学界人士的深入研究。但更重要的,是别忘记民众的参与。因为他们是精准医疗体系的信息来源,他们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拥有无可置疑的知情权。

业界人士谈精准医疗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

像(精准医疗)这样前瞻性的动议往往是不能全盘计划的,它将会随着科学和医学发现而发展。它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需要生物学家、医生、技术开发、数据科学家、患者团体以及其他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真知灼见。我们也希望该项目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应该吸引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优秀科学家参与进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长江特聘教授程京

我们目前想极力弄清楚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指推动精准医疗)?我们应该怎么做?美国有自己的打算,但中国要有自信,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想清楚应该做些什么。如果看不清楚方向、盲目跟从,最后的结果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

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里提出了精准医学这个词儿。随后,我们老在讲,是不是又在跟着美国人跑了?实际上我不那么认为。因为精准医学大家早有共识,只不过奥巴马说的话影响比较大,这个不能说奥巴马说了精准医学,就是我们跟着他跑。实际上,这是国际上在这个领域大家的共识。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篇(7)

一、现状和根源

(一)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人民群众收入增长速度,使群众感觉看病贵

我国医疗总费用从1990年的743亿元增至2002年的5684.6亿元,增长7.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至2002年的2475.6元,增长3.6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1990年的1510.2元增至2002年的7702.8元,增长5.1倍。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城镇居民由1990年的2%上升至2001年的6.5%,农村居民由3.2%上升至5.5%。

(二)现代医疗技术及设备的迅速普及和多种优质服务项目的推广,提高了疾病治愈好转率,也提高了医疗费用

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居世界第34位,某些中等城市的CT等大型高精尖设备数量超过英国全国的数量,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居世界132个国家的第103位,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用世界后1/4位的经济条件,享用着世界前1/4位的医疗条件。而部分医务人员为了追逐利润,不切需要地提高检查手段,不合理地使用高精尖设备,人为地提高了治疗费用。

(三)部分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还没有降到合理水平

一方面,企业想尽办法编造虚假生产成本,或“改规格、换包装”,躲避价格管理。另一方面,价格主管部门人员少、工作重,缺少医药价格评审专业人员,对药品生产成本信息掌握有限,药品定价时还受到弥补医疗服务收费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药品价格存在“水分”。

(四)现有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导致药品价格虚高,加重了群众经济负担

我国的医药行业总体处于过剩状态,药品生产企业5000多家,批发零售企业1.3万多家,大多数药厂和流通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由此产生的药品回扣强烈刺激着医务人员开高回扣药、多开药,不仅加重患者负担,还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细菌、病毒耐药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五)现有医疗卫生体制造成“以药养医”的过度医疗,导致医药费用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的医院大多系卫生行政部门的下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监管医院,实际上是“总院长”。国家对公立医院拨款明显不足,导致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发展,最大限度地追逐经济利益;同时,医院为了避免吃大锅饭,人浮于事,将医务人员的收费额与其报酬挂钩。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为提高业务量,增加个人收入,必然开大处方、滥检查,造成过度医疗。医务人员业务增长,收入增多,医院效益提高,卫生行政部门也能保一方平安,甚至作为“总院长”还可收取医院费用,从中受益。对现实中存在的过度医疗,从主管部门到医务人员难免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六)医疗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医院自身没有降低医疗费用的压力

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既是社会福利性的,又带有市场性质,但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医疗垄断局面仍然存在,民营医院竞争力明显较弱,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因医疗市场机制缺失而难以降低。如果全面放开医疗市场,将公立医院拍卖私有化,过度的市场竞争,则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明显下降。卫生行政部门由于监管力量有限,也难以确保市场规范,而且还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和公共卫生工作得不到落实等问题。

二、对策及思考

(一)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不同的价格和财税政策

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对公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按政府指导价执行,但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不仅不享受政府补助,还必须照章纳税。国家要保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以维护医疗行业在整体上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保障公民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公平,形成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价格竞争,抑制其过分提高医疗费用;将营利性医疗机构让位于民间资本,适度发展民营医院,以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公立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

(二)科学合理定价,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

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医药价格评审力量,严把成本审核关,科学合理定价。继续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不断扩大药品招标采购品种和范围,把绝大多数医院和药品纳入到集中招标采购中。批准的最高零售药品价格应作为药品法定标识印制在药品包装上,以利于群众监督。严格监管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执行、清理现行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取缔乱收费和重复收费项目,合并被分解的收费项目,要按《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统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名称、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尤其要防止医药分家后,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费用价格,导致患者更加不堪重负。要将医疗机构所有审批后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全部输入计算机管理,与价格主管部门联网,并向社会公布,以备监管部门和群众随时监督。积极推进明码标价工作,在醒目位置公示医院药房的药品价格,实行住院患者每日医疗服务收费和用药品种、数量及价格“一日清单”制度。

(三)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从深层次上解决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问题

价格是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医药价格秩序混乱,表面上看是政府价格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完善的结果,但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以及药品市场发育滞后等。首先,按管办分开原则,将卫生监督职能从卫生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卫生监督所履行着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卫生综合执法职能,但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所属单位医疗机构的监督很难做到铁面无私。如果成立独立、权威的卫生监督局可以彻底切断卫生监督与医疗机构的隶属关系,解决管办不分的矛盾,对不按医疗常规诊治、不合理用药、滥检查、医疗质量低劣的诊疗行为依法查处。其次,公立医疗机构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根据行业特点,保持公有体制不改变,但要按市场机制经营,实行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和聘用制,择优聘用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医务人员,彻底解决医疗机构人浮于事和能进不能出的顽症,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再次,科学制定医务人员分配制度,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医务人员的个人报酬不与处方金额挂钩,而以医疗质量、就诊和住院人次、诊治工作时间和强度、治愈好转率、科技含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标准。最后,制定全国统一、规范、严厉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对医院领导、科室负责人的考核和医院的财政补助,应以质量管理指标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对一些医德差、水平低、过度医疗、唯利是图的医务人员,依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罚,直至终生取销行医资格,对其院长因聘任失察、教育不严给予行政处罚,彻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人员和人民满意医院院长给予奖励。

(四)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积极推进医药分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开展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和经营企业GSP认证,提高药品生产和经营准入门槛,扶持并规范大企业,让小厂、小店自然退出。届时,将有近2/5的药厂、1/3的药品经营企业不符合要求而被淘汰,一批药品研发、制造、经营的大型医药集团将会脱颖而出,药品生产和经营必然出现规模效益,进入有序竞争状态。进行医疗卫生补偿机制改革,积极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铲除高定价、高折扣生存的土壤,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我国医疗设备的使用,远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存在不必要的资源闲置和浪费。为了能够及早赚回投入的资金,各医疗机构争夺患者,私拿回扣、倒卖病人、乱开处方等现象屡禁不止。从国外情况看,他们为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大型昂贵医疗设备,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配置,禁止违反规划的盲目配置;对不属于国家投资的私立医疗机构,为避免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非理性竞争,同样按规划进行一定的限制。

(六)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