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动能

经济发展动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6:05:54

经济发展动能

经济发展动能篇(1)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刘九如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时表示:总理曾说过,“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实际的确如此,一年多来,“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引擎。各行业纷纷行动,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创业,“互联网+”遍地开花,取得丰硕成果。

随后,刘九如介绍“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成立以来所作的一些工作。他说:“作为中国互联网协会旗下专注‘互联网+’研究跟踪的专业咨询机构,‘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自今年1月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专家对腾讯、阿里、京东、中关村创业大街等企业和机构进行了调研,联络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召开了有关‘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策环境’,‘互联网+新业态’等多次主题研讨会,组织和参与了‘互联网+教育’发展态势研究和‘互联网+农业养殖’业模式研究等多个项目。我们‘互联网+’行动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的转发,我们根据《数字时代国家政治的危机》一书研究编写的专题研究报告,通过中央网信办递交到了包括在内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手中。此外,‘互联网+’研究中心还利用挂靠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便利,参与编辑出版了《2015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书籍。可以说,经过八个多月的努力,‘互联网+’研究中心已经广泛联络起了活跃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各界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者,成为我国‘互联网+’研究交流的良好平台和推动‘互联网+’行动的专业机构。”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出席本次论坛活动并发表了题为《互联网+经济转型》的主题演讲,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互联网+、+互联网三个方面讲了“互联网+”的目标、任务和边界,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辨证关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关系。他指出:“关于‘互联网+’,我们既要看到有很多成绩和成功案例,也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分歧。‘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如何使它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深入的思考。”

杨学山认为,“互联网+”的任务应该有三个方面: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任务、‘互联网+’的任务和‘+互联网’的任务,并特别强调:很多人在理解“互联网+”的时候,把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任务有意或无意地给忽略了。他说:“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互联网本身没有建设好和发展好,‘互联网+’便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互联网自身这个基础必须牢靠,互联网+才能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把互联网的带宽问题解决。尽管这几年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要想全面有效支撑‘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带宽速率还是网络覆盖率都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幅度提高。此外,互联网作为一个公众平台,作为一个社会基础设施,在连接上(用户渗透上)还有大量工作是要做的,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企业组织。只有让更多的人能够快速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发展才能有持续的动力和基础。”

腾讯研究院产业中心主任李刚在大会上了“互联网+指数”,并围绕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未来机会与大家进行了讨论。他在介绍项目启动背景时说:“我国每天都有数亿人在使用手机,进行通信,进行点餐、叫车、预定出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在想能不能把这些数据会聚起来画一幅中国线上的数据地图,计算一下各个地方的产出,于是就设计了‘互联网+指数’项目。整个指数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分指数:基础、产业、创业创新和智慧城市。”

传统IT厂商代表浪潮信息产业集团执行总裁王柏华围绕软件、服务器等关键信息技术的国产化发展,介绍了浪潮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信息安全以及推动“双创”方面的业务布局和成功探索。他说:“连接能力和数据是一切+的基础。浪潮去年宣布先期投资100亿元在全国建设7个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和50个地市云计算中心,目前已经建成4个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和17个地方云计算数据中心。”

易观国际创始人、易观亚太总裁杨彬发表了题为《“互联网+”与企业创新》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要打好“互联网+”的三大战役的核心是顺应供给侧改革大势,用“互联网+”让产品在好品质好品位的基础上重塑好生态,跟各个层级的公关去做合作。

途家联合创始人兼CEO罗军进行了题为《互联网+住宿分享,创新动能》的主题分享。他主要从互联网+经济模型提出自己的见解,分享中提到:未来三十年之内资本对社会可能将会被分享经济模型取代,有两个行业的分享经济经济模型成功案例:一个是车的出行,一个是住宿。

正益移动董事长王国春发表了题为《传统企业“互联网+”战略的落地探索》的主题演讲。做“互联网+”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要把互联网当成一个渠道,一个是要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来改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营销,还有就是行业互联网化。最后他从行业“互联网+”跟企业“互联网+”分享了具体案例,企业自建“互联网+”和建设平台生态是发展方向。

梆梆安全首席运营官赵宇发表了题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信息的产生、传输、存储、销毁的过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信息泄露的情况,“互联网+”的重要是两化:传统企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同时要加强对移动安全的投入。

此外,本次活动还有两个重大:2016年中国“互联网+”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以及《“互联网+”引领中国制造2015》新书首发。

2016年中国“互联网+”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评选工作由工业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与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联合发起,有4个评选维度:融合程度、技术先进性、提质增效和社会影响。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在本次大会上宣布了经过三轮评选后的最终结果:1001号云制造平台(南京壹千零壹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BroadLink DNA Kit平台(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虹IC工厂的供应链网络协同(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美克家居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项目(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互联工厂(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工业智能网络(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钢网――钢铁电商平台(北京中钢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极路客智能驾驶服务、红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制衣工厂(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云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于佳宁还总结了这十大新锐案例的一些特点。

第一,涵盖多种类型,基本反映互联网与工业应用融合的模式。十大新锐案例涉及到生产过程智能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平台、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平台、B2B行业电子商务、智能产品开发工具、智能产品等多种融合模式,既有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主动改造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案例,也有互联网企业深度服务工业企业的案例,体现我国互联网与工业应用融合呈现出双向融合、形态多样的特点。

第二,涉及多种行业,反映“互联网+”对工业的广泛影响;十大新锐案例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工业、消费者工业等各大工业领域,说明“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第三,地域分布广泛,反映各地“互联网+工业应用”反应特色;十大新锐案例的实践经验体现“互联网+”对推动工业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推进服务型制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经济发展动能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盘县

十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了热点词。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创造约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可以预见,通过城镇化释放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动能。县域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无疑是城镇化最重要的着力点。同时,城镇化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盘县要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探索盘县城镇化战略实施的现实路径。

一、盘县县城总体规划

在盘县县城搬迁至红果十余年、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新时期,在国发2号文件及中央扶贫开发赋予贵州一系列政策支持、贵州省制定新战略与新要求的背景下。盘县立足于提升区域职能、构建新老县城一体化。编制《贵州省盘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1]。

(一)盘县的区域职能与定位。滇、黔、桂的交通枢纽、贵州省区域中心城市、贵州省产业高地、贵州省面向云南及东南亚地区的桥头堡。

(二)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十字聚集:以沪昆高速、沪昆高铁,毕水兴高速、南昆铁路支线以及规划中的毕水兴城际快铁形成“十字形”发展轴;一主两副:以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为主中心,柏果―鸡场坪、保田为两个副中心。

(三)中心城区城市规模。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约22万人左右,2020年约30万人左右,2030年约50万人左右。规划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10平方米/人以内,按50万人计,则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应控制在55平方公里以内。中心城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盘县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次不能错过的历史机遇。

二、盘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2013年10月21日,《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在京。盘县入围2013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名单,排名第99位,实现了贵州省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2]。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称。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公里。辖内37个乡(镇),2012年末常住人口103.73万人[3],住着汉、彝、回、水、布依等28个民族。盘县是我省30个经济强县之一,近年来,坚定不移地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发展提升旅游业,以“三化”兴“三农”、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00.72亿元,工业总值506.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6.2593亿元,财政总收入65.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0元,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其主要特征是:

(一)交通更为便捷。盘县县城至云南昆明和贵州贵阳的车程由原来的10个小时缩减为3个小时左右,沪昆高铁通车后将缩减为1个小时左右,“1小时经济圈”使盘县与云南昆明和贵州贵阳省会城市更加融为一体。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大道”沿途地带,工业和相关的服务项目加快上马,商品房项目的开发闻风而来,沿线20多公里范围内由原先纯农村地区变为城郊结合部。也就是说,不仅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而且“城市大道”沿途的城镇化进程也是触手可及。

(三)工商业的发展吸引来自各方的“外地人”。既有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也有从事人们原先闻所未闻的行业人;既有“单位人”,更有大量的处在极为松散状态的各类新老居民。

这些特征,尽管在过去若干年已经逐步显现,但在今天城市大道建成后,将会更加凸显。

三、存在的问题

把盘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来考量,盘县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与全国和全省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来讲,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一)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

2012贵州省人均GDP为3106.21美元,盘县人均GDP为4632.87美元,对照钱纳里标准模式,都在2912-5460之间,表明盘县与全省同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盘县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陈少荣说,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盘县也提出了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即: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4]。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还远不到一半。

(二)城镇化进程缓慢,落后于全国、全省水平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52.57%,贵州省城镇化率36.5%,盘县城镇化率34.5%,比全省低2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8.07个百分点。从城镇化进程来看,盘县的进程较缓慢。盘县2012年的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而全省、全国分别提高了1.54个和1.27个百分点,盘县与之相比,分别慢了1.24个和0.9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动能篇(3)

一、强化政策引导,谋划引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当作新的支柱产业,作为山东经济由大转强的新动能。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一是制定了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作任务台账,强化了目标责任考核,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16年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6.2亿元,实施省级以上节能环保重点项目256个,拉动投资630亿元。三是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施了《燃煤发电机组能耗限额标准》等18个行业25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和《工业锅炉系统节能量和验证技术要求》等4项基础性节能标准。四是创建了1660户重点企业统计报表系统,做好运行监测、调研分析。

二、实施示范带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打造产业基地。依托节能家电、高效电机、高效泵、绿色建材、变压器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了青岛节能家电、威海高效电机、淄博高效泵业、德州功能糖等32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和重大项目向基地集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链条化发展。2016年,32家基地节能环保产值达到2080亿元,约占全省节能环保总产值的1/3。二是突出抓好示范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了青岛海尔、烟台杰瑞等200家节能环保示范企业,这些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企业。景津集团是全球规格最全、产量最大的压滤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示范县。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好、积极性高的5个县区重点培育,2016年合计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070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8 %以上,成为县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典范。

三、搭建合作平台,着力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了六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重点技术产品装备310项。围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水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成功举办22场供需对接会,组织国内外近200家技术供方单位与2000余家技术需方单位进行精准对接,推动了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与用户之间的供需深度融合。二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2016年,联合人民银行、金融办举办节能环保产业银企对接会,推介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47个,总投资369.8亿元,融资需求179.8亿元,目前资金到位率达到77.6%。省工行、建行等6家金融机构与省节能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授信额度3400亿元。三是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节能装备、污染治理等领域重点培育了5家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新产品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博山区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节能泵业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是国内规模最大、涵盖种类最多、检验能力最强的水泵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累计为同行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8000多次。

四、创新服务模式,激发节能环保服务新活力

经济发展动能篇(4)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与先进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时候,上层建筑帮助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铲除阻碍发展的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地方人大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发展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地方人大工作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掌握好这一基本规律,在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州市是改革开放发达地区,百色市是西部后发展地区,两市经济发展差距大,但两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充分发挥地方人大职能作用助推经济快速发展方面是异曲同工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下笔者主要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立法权、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监督权去浅析地方人大工作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首先,加强立法,巩固、助推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取得突飞猛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问题日益凸显。为保护改革开放成果,做到有法可依,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很有必要把一些成熟经验和制度上升为法规,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的主导作用,从法制上推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引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中全会在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中指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将给更多的地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发挥法规导向、政策导向和利益导向作用,保障和规范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为顺应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坚持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结合,强化对法规立项、起草、审议、评估、表决等环节工作的主导,大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行了大量自主性的经济立法,使立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经济发展掌好舵引好航。如从1982年制定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到近期制定的《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广州市南沙新区条例》等法规,解决了一些发展中的制度障碍。条例中的创新性条款,对开发区的开发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为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对推进广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

其次,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为确保经济发展都于法有据,根据国家法制建设发展的进程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将法规解释、法规修改和废止工作放在与制定法规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涌现新事物,及时修改和废除与法律法规不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使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至2011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成立30年来,修改地方性法规53件,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法规清理工作,先后废止40件,增强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方便企事业生产经营活动,推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加强经常性监督,督促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发展。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善于把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以事关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作为监督的切入点,加大对经济运行工作、财政经济运行调节、全口径财政预决算等常规性经济工作监督,督促政府科学有效地管好“钱袋子”,使财政资金用得其所,发挥最大效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综合应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方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夯实现代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地方经济进入长期良性发展。

第二,创新监督工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监督和支持的关系,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新形势和新任务,着力改进对经济工作监督方式,突出监督重点。进一步探索和推行专题询问、工作评议、满意度测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手段,发挥监督工作中正能量,监督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促使政府及其部门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职责,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政府既定目标,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监督职能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如在2013年,百色市人大常委会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采取专题调研与专题询问相结合、明察暗访与专题询问相结合、工作评议与专题询问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专题询问。通过媒体全方位公开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有效地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化措施,着力解决百色投资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至当年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0.6亿元,为百色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快推进了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动能篇(5)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已经走上了一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装备总金额已达到750多亿美元,这有力的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虽然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状况上得到了很大改善,可是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一、企业自主创新制度的改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1.当前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我国早已深入人心,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真正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显然还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科学技术进入经济、进入企业的途径和制度上存在严重缺失和不足。中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上提出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这就给对加强和改善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度给出了相关对应措施,对指导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配套制度上的短缺,使我国在科技和技术创新上的许多举措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贯彻。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有效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不仅有影响,在某一阶段这种影响甚至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要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积极推进在涉及企业方面的相关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2.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1)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尤其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对国家安全有着重大影响。作为中国企业,必须要有责任意识、长远意识,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要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方式扶持他们参与竞争。对关系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的核心技术,要采取国家大力支持和企业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研究开发和工程化、产业化步伐。

(2)优秀的企业必须注重和坚持把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从短期看,技术引进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技术不足带来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使企业的生产只能局限于产品的组装、加工,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企业所控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命。企业要做到从根本体制入手,克服以往“重引进、轻消化、轻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各项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是凝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科技的发展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那么企业的生命力就强、发展空间就大。所以深入开展以创新为目的的各种活动,亦是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源泉。那么如何更加切合实际的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呢?

开展自主创新,领导首先应重视,要身体力行融入科技创新交流活动。企业的党组织、经理、各车间部门要重视、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才能真正的创办好每项活动。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好项目立项关。二是把好项目评审关。三是积极申报其他奖项。通过科技立项,组织开展技术论证、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科技活动,并要求立项有新起点,项目有新内容,目标有新效果。在活动中坚持先立项、后申报的原则,坚持立项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原则。

开展自主创新,要以“推动经济效益”为主要切入口,坚持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围绕企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不断提升各项自主创新活动的新意义,注入自主创新活动的新内容。结合自主创新活动的要求,企业最好成立以不同层次结构的的自主创新活动小组,比如说:以企业领导层成立以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的自主创新活动小组,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成立技术创新的活动小组,以企业操作人员为主成立创新活动小组等等。使自主创新活动成为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科技进步、作业科学的有效载体。

开展创新,要竭诚为科技创新人员办实事,努力建好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为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科技人员凝聚力,让科技人员实实在在体会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一是给有科技创新成果的人员,晋升的机会多一点。二是给有科技创新成果人员,奖励金额大一点。三是给有科技创新成果的人员,宣传力度大一点,让其知名度高一点。

开展自主创新,要积极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活动,坚持为提高职工科学素质服务。把提高广大职工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职工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把企业建成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

经济发展动能篇(6)

短短一周时间,全国双创周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与发展高度,集中呈现了全国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与蓬勃热忱。这是一场“双创”的盛宴,是一场全世界新老创客们互相砥砺互相启发的大舞台。虽然全国双创周划上圆满句号,但其魅力和号召力必将在更为深远的时间内影响和促进中国“双创”的伟大征程。

国务院总理莅临全国双创周,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活动,K在此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深圳双创氛围和能力给予充分肯定K提出殷切期望。此外,国际国内各个领域的创新大咖的到来,也让本届全国双创周充满荣耀光环。蒂姆・库克、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马云、任正非、马化腾、李彦宏……这一众拉风的身影现身全国双创周,K非仅仅为捧场而来,更是为了亲身体验和观察深圳在双创领域的努力与成就。库克宣哑还将在深圳建立研发中心,作为此次全国双创周的一大成果,有力地表明,仰赖良性发展的双创生态与强大创新力,深圳已经打开了冲向创新产业链高端的大门。

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旗帜下,深圳已然形成了“创新没有界限,创业已成潮流,创客无处不在”的城市气场。在这个笼罩性的气场之下,深圳高新科技飞速发展,新经济丫钟朐僭煺孤夺酷桑新动能涵养与激发恣肆。更重要的是,创新对於这座城市而言,早已不再是一句口号或者理想,而是一种信仰和一种现实。

双创不仅仅是少数高科技大咖和企业的事情,更是全民性的事业。本届全国双创周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即是其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本届全国双创周在开幕的次日,就面向全体市民开放,市民只需带上身份证即可入场参观体验。正因这种开放性与亲民性,本届全国双创周深圳主会场前四天进场参观人数就超过32万人次,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与好奇心,体验了很多奇幻无比的高科技,领略了大量极具未来感的新经济产品,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双创的种子,不仅为双创周带来了人气,更为双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涵养了深厚的民众基础。

只有让双创精神深入人心,它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更迭嬗变的时代关口,双创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向好发展的康庄大道,为凝结民众创新力、焕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潮提供了一个时不我待的历史机遇,在成就创新个体个人事业的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新经济的美好未来。

经济发展动能篇(7)

一、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央提出这一战略任务,既决定中国的现在,也决定中国的未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经济发展方式反映整个经济发展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形态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工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演变。从我国发展进程来看,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有三次,第一次是社会制度转型。60年前,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基础,扫清了发展的制度障碍。第二次是经济体制转轨。30年前,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扫清了发展的体制障碍。第三次是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改变粗放型、单一GDP增长型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任务、内容、动力、方式。2010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刻不容缓”,而且要“加快”!的讲话,标志着2010年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因此,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轨”有着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源于不变不行、非变不可的现实忧患

忧患之一:国际环境和国际压力使中国不转不行、非转不可。从全球气候状况看,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给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出口造成巨大压力。从我国现状看,我国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及酸雨面积均居世界第一;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其中煤炭占70%、石油占20%、天然气占3%,其他风电、核电、水电等占7%;目前我国还未进入现代化,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生产不行,生产不排不行。从国际上的压力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绿色新政”、“低碳社会”等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国际经济技术的制高点。部分发达国家调整进口关税、计划征收“碳关税”,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现状如不扭转,将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忧患之二:现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将使我国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承载、生产要素支撑难以为继。现行的发展方式是在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一是资源浪费严重,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改革开放3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2009年我国GDP总量33.5万亿元,合4.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占全球的5.7%左右。但是,我国单位GDP的能源、资源消费量远大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原煤消费量看,2008年我国为27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40%,2009年为30.2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粗钢消费量看,2008年我国为4.99亿吨,世界为13.04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8.3%,2009年我国为5亿吨,世界为12亿吨,占世界消耗总量的41.67%;从水泥消费量看,2008年我国为13.9亿吨,世界为28.57亿吨,占世界消耗总量的48.65%,2009年我国16.3亿吨,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9.57%。我国现在每百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日本的3―10%,欧盟的16.8%。我国经济增长所消耗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因此,改革开放31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靠能源的高消耗支撑的,而这种支撑是不会长久的;二是资源紧缺,环境破坏严重。第一,水资源告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60座城市中,400多座缺水;第二,能源告急。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备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煤炭储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第三,土地资源告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年前我国人均耕地还接近2亩,如今已不足1.5亩。1/3的县市耕地面积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之下;第四,“国在山河破”。我国改革开放31年来,由于疯狂地掠夺资源,实施“有水快流”等战略,加速挖煤、采矿,使地质遭到严重破坏。地质塌陷、地下水断层渗漏、风沙弥漫、沙漠化面积扩大、城市上空灰粉增多、水资源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奇病怪病层出不穷、矿难不断、安全事故屡屡出现;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即将失去。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几千万的农民工从事工业劳动,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中国制造”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我国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靠进口。2009年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但制造汽车的关键设备还依靠进口。我国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消耗工人的劳动工时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忧患之三:单一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社会公民失德、收入分配失衡、社会安全失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成为十分重大的问题。2009年,我国人均GDP接近37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人民币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恩格尔系数城市下降到36.5%,农村下降到41%。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是“GDP主义”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长期以来,盛行不止的GDP主义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一分为二地看,在“GDP主义”推动下,社会关系日趋商品化、货币化,社会群体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社会道德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果不能改变GDP主义的状况,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被商品化和货币化;二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严重欠帐。主要表现为:劳动保险严重不足;医疗卫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三是贫富差距拉大,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基尼系数逐年增大,200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在0.46―0.5之间;城乡差距扩大,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达3.33∶1;区域差距扩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2.2∶1;收入差距扩大,国有垄断企业的员工收入特别是高管收入与民营企业员工收入形成巨大反差;四是官民对立,、恶性事件不断发生。2009年,在超越经济危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风光下,中国的社会矛盾较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犯罪率上升,去年中国的刑事案件大增一成多,治案案件大增两成,此等情景,十年未见;“狂增”,增长5成多,去年是高发之年;全国性的舆论交锋高潮迭起。在当前状况下,一方面是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体制的改革,官民意见对立,一个小事件即会引起全国性大讨论;另一方面是轰动全国的事件,一个接一个重演,如三聚氰胺的重现市场,黑砖窑丑闻再度揭出,煤矿矿难仍然频发,针对学生和幼儿的恶性伤害事件接连发生等等。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忧患之四: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两匹是病马,一匹是瘦骨老马,后发无力。目前,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发力失衡。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6.8%,最终消费率下降到48.6%,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60%。改革开放30年,GDP增长了83倍,出口增长了553倍,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了37―40%。而美国的消费占GDP的70%。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2.5%,拉动GDP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投资)对GDP的贡献率92.3%,拉动GDP8.0个百分点;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出口受到极大限制。

面对我国当前的现实忧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转不行、非转不可的危急时刻。如果“久推不转”或者“转而不快”,我国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道路会越来越艰难。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即“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八个加快”: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三个转变”、“八个加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主要措施如下:

(一)在目的上,要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我国更好地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在思想上,要充分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

我国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已经提出要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001年,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201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说明党和政府早就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也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性。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必须依靠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去实现。

(三)在制度上,要把体制机制的转变作为根本性的转变

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呢?根本原因是在制度上、机制上、体制上没有根本性变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科学发展模式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当务之急,应着重建立四个机制:一是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制度;二是打破“分灶吃饭”的现行财政体制;三是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机制;四是减少政府干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四)在根本上,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依靠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在结构上,要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要实施“绿色新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抓住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国家投入,发展低碳经济;二是大力改善能源结构。逐步控制煤炭产能,加快发展新能源;三是大力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的利用技术。围绕高碳能源如何低碳化的发展思路,推广技术,攻克难题,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四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五是发展其他低碳、无碳产业。总之,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到“传统产业低碳化、现代产业高端化”。

(六)在布局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建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做到“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承担着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重要职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有着独特的调节作用。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2010年3月在湖北调研时强调“税收工作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4月下旬在内蒙古、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认真研究‘十二五’时期税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问题,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体系,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对进一步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充分认识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树立和推行正确的税收观,使税收真正体现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也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进程中,税务机关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把“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作为一切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取之于民”时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诚信,更加注重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税收的增幅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者、促进者

税务机关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负有重要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响应中央号召,领会中央精神,落实中央要求,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坚定不移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广大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到位、行动到位,立足本职、勤奋工作,落实政策、优化服务,以实际行动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者、促进者,而不要做旁观者、投机者。

(三)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度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扶持政策,涉及到经济发展领域各个方面,我们要认认真真抓好落实、调研、反馈。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制定的各项结构性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按照总局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四是积极为上级建言献策,为建立符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而努力。

(四)要以积极的态度推动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支持投资、消费、出口均衡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完善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完善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完善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政策等。具体做到:一是改革资源税;二是开征环保税;三是限制高碳税;四是扩征或调整增值税、消费税;五是制定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的鼓励性税收政策;六是制定支持中小企业、鼓励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七是正税清费。

(五)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要按照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完善公平分配的税收体系。加强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同时也使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做到:一是社保基金改为征税;二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三是开征物业税;四是企业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

(六)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纳税服务,为加快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新贡献

优化纳税服务,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是国税部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一是牢固树立“大服务”理念,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纳税人;二是开展个性化分类服务,适应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三是大力开展税收政策服务和税源管理服务,帮助纳税人真实、准确进行财务核算,正确计算和缴纳应纳税款,防范纳税风险;四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纳税服务,通过全面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库系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远程抄报税、工商税务信息交换比对系统、普通发票网络开票系统、积极试行并逐步推行“网上办税服务平台”等“五大信息工程”服务纳税人,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纳税服务体系;五是落实好国家税务总局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保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七)要依法组织税收收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多的财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