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媒体

自媒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1 11:00:02

自媒体

自媒体篇(1)

做自媒体当然是能赚钱的,而且做自媒体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及创新,如果大家坚持不下来,那么肯定是没什么钱赚。

自媒体赚钱技巧有哪些?

1、选择平台

现在的自媒体平台这么多,各个平台都有不同的规则、特点,所以对于新手来说,怎么选择平台也成为了做自媒体的第一道难题。

你在做自媒体创业之前,就要对各个平台都有一定的了解,平台的流量、收益、运营规则、福利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平台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不要觉得哪个平台都无所谓,平台一定要慎重考虑,实在不知道怎么选的话,就去请教一下别人。

2、选择领域

平台选择好之后就可以去注册账号了,把账号注册号发文之前还要选一个领域,并且领域选择好之后要一直保持领域垂直。

选择领域一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比较好,因为做你自己喜欢的内容你肯定更能坚持,而且你自己喜欢的领域研究也比较深,那么你写出来的文章就必其他的文章更有内涵。

3、内容形式

自媒体的内容形式有很多,包括图文、图集、视频、音频等,只要你能有自信能做好,那么不管做什么内容形式都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你有能力的话,我是比较推荐你做视频的,因为现在的视频收益比图文更高,而且视频的播放量也比图文的阅读量更高,所以吸粉也比图文更容易,而对于新手来说恰恰就是粉丝比别人少,所以做视频比图文要好。

自媒体篇(2)

方法/步骤1好的自媒体,一定要有大的自媒体平台,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

2百度百家背靠百度这个大平台,所以注册是第一首选,百度用一百个亿扶持大家

3企鹅自媒体是腾讯的,也很好,注册成功后,发布的文章可以自动推广到百度各个平台,具备大流量

4UC云观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自媒体平台还是很好的,注册和转正都比较容易

自媒体篇(3)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媒体生态;微博

从2009年的微博控宣告自媒体时代到来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回看2011年,媒体文化①研究依然如火如荼,保持着惯有的“理论热情”。媒体文化研究的话题一贯以来就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有囊括一切的势头。这一点应该予以理解,毕竟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媒体这张大网几乎已经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间万物似乎都与媒体沾边。伊尼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一种新的媒体可能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依据媒体的形态、性质为人类文明史下注脚的方式也启发了无数后来者。显然,媒体文化现已成为参与、塑造我们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复杂文化形态。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媒体文化就成为理论界的显学。回到2011年,媒体文化研究有哪些关注点?参看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以及同年出版的著作就能略知大概。自媒体文化研究、微博研究是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大部头”,除此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沿袭过去媒体文化的研究思路,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阐释、批评。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

首先,部分研究者承继媒体文化研究中的批判传统,采取文化研究的策略,揭示媒体文化中呈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消费特性,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文本分析、意识形态批判。这类文章从媒体文化研究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就一直存在,颇有“旧话重提”的意味。具体来看,有些研究者回到西方媒体文化理论中,阐发具有原创性理论家的思想,像法兰克福学派、麦克卢汉、道格拉斯・凯尔纳、约翰・菲斯克、莱文森等在媒体文化研究中的视野、方法是被关注的对象。译著《去西方化媒介研究》通过研究一系列来自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欧洲、中东地区和澳洲的案例,在回顾传统媒体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体、权力和社会的关系,挑战了盛行的全球化理论;有些研究者关注媒体与青少年亚文化、女性文化的关系,其中,由青年政治学院、北师大文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青年亚文化的学术源流,涉及酷儿理论、消费理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批评的文化批评等议题,其中,手机、微博、网络游戏等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新影响是热议的话题;还有些研究者侧重于文本分析,分析电视剧、电影、广告或者具体的媒体事件,在媒体、受众、社会之间进行互动研究。《读书》杂志开设了专门的媒介批评专栏,即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媒体文化研究。其中蒋原伦的《今夜星光灿烂》通过分析年轻人上电视,阐述了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他们习惯在电视中扮演自己,他们是名副其实“身披电视屏幕”的媒体人。邱林川、陈韬文主编的《新媒体事件研究》分析的就是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媒体事件。另外,热播韩剧、网络游戏、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视频等都是媒体文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对象,对其研究往往涉及受众心理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性别对抗、权利关系等传统文化研究的话题。

其次,本年度最具中国特色的媒体文化研究,是探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如何利用媒体有效传播。如徐康的《红岩文化与媒体传播》、徐会乐的《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顾苏的《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从媒体政治、跨文化视角分析自我与他者形象》等,这些文章提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打造成适时的文化产品,推动其传播与发展。问题是,当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重现时,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介入,它们已改头换面,被“去传统化”了。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的原生态性,是这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热点当数自媒体文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致使媒体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过去传播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基础上形成的媒体文化研究已经无法对自媒体文化的新特性给出合理解释。基于此,自媒体文化成为中西方媒体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早在2002年美国专栏作家Dan Gillmor就已提出自媒体概念,把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看做是“新闻媒体3.0”的象征与代表(其中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2.0指新媒体),2003年,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合著的自媒体的研究报告,拉开了中西方学界关注自媒体研究的大幕。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的报告研究了美国公民利用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在美国公共事件中(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参与制作并报道新闻的重大影响,这种“自己动手做新闻”的热情就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在过去那种批判性的媒体文化研究中,媒体文化被看做是以种种形式诱使个人认同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表征等。当然它也为个人能够获得反抗社会的力量提供了种种资源。[1]传统媒体文化的掌控权,交织在政客、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相互牵制之中,它与大众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而今,自媒体拓展了自下而上的新传播模式,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参与信息的创造与传播。这样大众部分获得了媒体文化控制权,推动了传播民主化的趋向,促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改变了媒体生态环境。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开始关注自媒体的影响,当年仅两篇文章谈及这一话题。2009年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零星有研究者分析自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媒体文化特征、动向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那时的研究颇有前瞻性的意味。毕竟“人人都能动手做新闻”,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技发展作为坚强的后盾。在我国,当博客开始流行,尤其是智能手机全面上市,网民才成为随时“寓居”网上的、名副其实的网人。另外,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腾讯等都全面打造自媒体式的平台,电子邮件、论坛、腾讯QQ、MSN、博客、微博等都发挥着自媒体的功能。尤其是2009年微博控的流行,正式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总体来说,从2009年起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自媒体研究的论文明显多于前几年,这的确是自媒体时代来临的症候。

而在本年度自媒体文化研究中,微博是最热的话题,中国知网中题目出现微博的文章有上千篇,微博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2010年蒋原伦、张柠主编的《媒介批评》(第四辑)的核心话题就是微博,涉及的话题有微博与公共领域、微博言说方式、媒体生态等。2011年微博的话题依旧火热,除了直接以微博为题的文章之外,探讨自媒体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多数文章都涉及微博,我想是因为微博的确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在研究微博的文章中,有些把微博作为新的教育途径,倡导通过微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些阐释微博的出现对其他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媒体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如《中国报业》、《新闻知识》、《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很多杂志都刊登过类似文章。这类文章特别提到在新闻界,报刊、电视不再是唯一能进行“权威”的中心了,微博中大量涌现的公民新闻已经斩获了部分创造与传播新闻的话语权,甚至传统媒体有时需从微博中采集新闻。如“辫子新闻”就指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社会性媒体相融合的趋势。看来,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前景必然是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些文章着重探讨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介入及微博问政等情况,像宜黄拆迁、上海火灾、动车事故等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两会的微博问政等。杨琰的《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刘卉的《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吉卫华的《微博客的媒介生态研究》即认为微博以其传播的自主性、互动性、扩散性、及时性推动了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无疑,微博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媒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微博研究的焦点,有研究者认为微博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模式,加速了公共领域的构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应对微博“热”进行“冷”思考,因为微博中的信息庞杂、碎片化导致信息真假难辨。另外,由于网络使用地区不平衡、社会阶层、年龄、学历结构形成的数字鸿沟,会造成边远地区、农村和其他不接触互联网的弱势群体在公共领域构建中“失语”。总体来看,微博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有了微博,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还是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大众的主体性获得了彰显,他们的社会热情与政治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当大众的信息在碰撞与交流中形成公共舆论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由传统媒体文化诱使个人所认同的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这样公共舆论在民主选举、灾难救助、突发事件中就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当然,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让大众通过这一平台发出的有社会意义的声音不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是理论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媒体、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经济发展都会制约媒体文化的发展,所以关于微博的进一步研究,还需更多关注如何保持自由、健康的媒体生态环境。

除微博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探讨了我国自媒体文化发展的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如周晓虹的《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王长潇的《播客平台的商业模式、监管自律与播客自媒体公民意志的再传播》、尹章池等的《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等,这类研究侧重通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来谈自媒体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如夏德元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用“媒介共鸣效应”和“溢散效应”来形容,认为传统媒体因其沉淀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是新媒体的唯一参照系,具有历史价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必然是共生共存的。邓若伊认为自媒体中的公共领域已不同于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互联网中难以再现俱乐部、咖啡馆中的美好、真诚的交流情景。另外,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对美国新新媒介(本文称自媒体)有全面介绍,书中谈到的兴盛于21世纪的自媒体有博客网、优视网、维基网、掘客网、聚友网、脸谱网、推特网、第二人生、播客网,莱文森分析了这些不同媒体的各自特征,并认为这些媒体在过去其他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他称赞新新媒介的民主化特征,称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都能成为出版人、制作人、促销人。当然,他也看到了新新媒介潜在的危险,如知识产权受侵犯、信息垃圾、留言、攻击、煽动、盯梢、恐怖、欺凌等在新新媒介中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他呼吁网民理性参与、回应新新媒介。尽管莱文森是针对美国自媒体来谈问题的,但同在“地球村”,我们也定能从中受益。

总之,2011年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中,传统媒体文化研究与自媒体文化研究并行不悖。自媒体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尚需以传统媒体文化研究为参照。此外,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媒体生态环境也有相应改变,如何构建积极健康的媒体生态环境,是今后媒体文化研究的关键点。

注 释:

①本文依照学界的流行观念把媒体分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三类,传统媒体指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新媒体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上出现的第一代媒体,自媒体特指与新媒体相对的20世纪末出现的人人都能创造和信息的个人媒体。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自媒体篇(4)

【摘要】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信息的传播,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因自媒体信息源的不确定性,自媒体不乏传播虚假信息,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自媒体负面影响及成因的分析,阐释了传统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 自媒体 主流媒体 舆论引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交工具的不断更新,每一个公民均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受众公布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这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且使得信息能快速传播。以微博、微信、博客等为载体的传播途径,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信息,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将这种普通民众和组织机构,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发表看法、事件信息的途径和传播方式,称之为自媒体。

一、自媒体的特点

关于自媒体,美国人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曾给出了严谨的解释,“We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①普通大众参与新闻的传播,这是自媒体的基本特点,即平民化。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草根记者”开始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自媒体因平民化与交互性的特点,也产生了低俗化倾向,草根记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微博等媒体上进行“网络移植”,甚至传播有损健康,违背人伦,色情、低俗的信息。此外,可匿名发表观点的微博等自媒体,成为博主随心所欲的空间,在这里捏造事实、发布虚假新闻,经由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导致自媒体的可信度降低。

二、自媒体的负面影响及成因

1、自媒体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时代媒体把关人的相对缺失,自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加剧了信息的爆炸。还有自媒体被商业的蓄意利用,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导致自媒体传播的虚假信息漫天飞,虚假新闻在逐渐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如笔者所在南平广播电视台曾以“网络发帖太随意当事人很苦恼”为题的报道,就因108 社区上的贴子,让南平市民邱先生感到头痛。邱先生说,当天接到朋友的电话,指责他不该丢下老父亲不管不顾的时候,他觉得莫名其妙。于是,朋友就把发布在108 社区上的贴子转给了他,看完帖子后,他十分气愤,就打电话向我们栏目投诉。帖子写的是一名老人没钱修自行车,而他的儿子“看起来像个土豪”,却对老人不管不顾。此时一名路人掏出100元钱帮老人修好了自行车。网友们纷纷为这个路人点赞的同时,也指责老人的儿子太过分。经过记者调查,当事人邱先生和修车的胡师傅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与108 社区贴子的内容完全不同。

在全民记者的自媒体时代,类似这样的虚假信息不胜枚举,而这样的虚假信息传播,给当事人及社会舆论,产生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

2、自媒体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1)自媒体主体多元化

自媒体的平民化特性,促使新闻发布主体产生了变化。草根记者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介入,他们通过网络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发表自己的言论、抒发自己的情感、报道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他们可能是新闻事件的第一发言人。还有企业微信公众号的进入,他们为了培养自己的粉丝,获得点击率和关注度,以追求经济效益,不仅转载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猎奇和制造新闻。这些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只注重影响力,很少对转载的信息辨别真伪,很少顾及信息的消极和负面影响。这样的信息一旦发布,就会在粉丝群和朋友圈快速传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公众号的这种吸引粉丝,达成销售的行为,也在推动虚假新闻的传播,成为虚假新闻传播的帮凶。

(2)自媒体把关弱化

自媒体让公众的声音得以释放,是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延伸,这种延伸势必会催生与社会主流舆论相悖的信息传播。尽管针对网络新媒体,有诸如《中国媒体侵权责任案件法律适用指引》等相关新媒体的法律条款,对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加以规范和限制,但因参与自媒体的网民素质不一,多数网民都没有受过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培养,也没有系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其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及客观性无法保证。②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绝大多数不加甄选,甚至在转发或发布新闻事件时,不能对事件进行理性客观分析,注入了自身的情感色彩。这样的网络侵权案件虽已屡见不鲜,从2005 年南京大学陈堂发因“长套袜”的《烂人烂教材》一文起诉中国博客网,到2014 年阿里巴巴公司起诉自媒体人葛甲的侵犯名誉权案件,但因自媒体把关人的相对缺失和弱化,自媒体的虚假新闻和侵权案件还在发生。

(3)自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

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以媒介为原点的放射状传播,传受分明,媒体是唯一的信息源。自媒体时代,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和信息源,传播方式呈网状,这种传播模式下,不仅信息源的数量无法控制,而且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2015 年3月8 日,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在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章后,瞬间引爆式传播,仅仅一小时阅读量增至2 万以上,粉丝数突破5000,引起“毛大庆效应”。自媒体的这种传播速度,信息被发出后还来不及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已经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

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媒体格局变得更加复杂,面对自媒体虚假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主流新闻媒体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信息桥梁,还要密切关注甄别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

1、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传播模式由单向、专业传播向多向、公众传播转变,人人都可以充当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见证人,通过自媒体传播信息。自媒体信息的发布者因缺乏专业知识、或因追求轰动效应,再加上个人感情的渗透,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报道,导致自媒体的新闻缺乏权威性。自媒体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权威,这也是自媒体的致命缺憾。③而传统主流媒体,因其专业的记者队伍和严谨的新闻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一定区域内有权威性基础,当面对自媒体失实报道,以讹传讹时,主流媒体要利用自己在传播领域的权威性,做到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统一声音,集中、全面、客观、理性的还原事件真相,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如2015 年7 月7日微博上关于“朱熹路交通事故”的信息,笔者及时向延平交警大队事故科核实,向受众还原事件的真相。原本是摩托车和轻型普通货车相撞,造成摩托车驾驶人罗某受伤,两车损坏的交通事故。不像网络图中那样,血肉模糊惊悚恐怖,而驾驶人罗某全身多处开放性骨折,腿部受伤比较严重,但并没有进行截肢。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澄清了事实。

2、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强

主流媒体一直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特别是地方主流媒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公信力,有利于对自媒体虚假新闻的澄清,也有着更强的舆论引导力。地方主流媒体要及时获得当地自媒体散布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核实,向受众揭示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如2015 年6 月底,南平一家物业公司就因轻信网上的谣言,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小区张贴温馨提示。提示的内容是:派出所提醒大家,近期要谨防一伙冒充执法人员上门调查的骗术,所谓的执法人员手上拿的调查表涂有药,会使人晕过去,然后骗子会趁机取走财物甚至是带走家里小孩子。这种消息一旦发布,会引起群众恐慌,所幸当地公安机关及时收回张贴信息,当地主流媒体也及时关注此事,通过媒体平台向当地受众澄清事实,及时遏制了自媒体虚假新闻带来的恐慌。在自媒体日益发达且多样化的今天,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更加艰巨。这就要求主流媒体一定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不仅报道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寻找民生新闻热点,更需要关注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

3、主流媒体是辟谣的重要窗口

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庞大,且真实性无法保证,为吸引受众眼球而制造的猎奇新闻,别有用心的恶意炒作等,在自媒体上层出不穷。有些虚假新闻先由自媒体形成话题,然后网民关注并转载,很快形成四处散布的谣言,左右社会舆论导向。面对自媒体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舆论引导性强等特点,及时跟进,让受众及时了解事情真相,避免谣言散布。

如从2015 年6 月13 日晚上开始,一条帖子在网络上出现,说是南平的建瓯市两名儿童被拐。这条帖子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有孩子的家长更是人人自危。为了验证这条信息的真伪,笔者与建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取得了联系。民警协助记者查询了110 报警平台上的接处警记录,并没有发现今年以来,建瓯辖区有儿童丢失的报案记录。并通过同期声播放了来自建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的权威声音:“我们也跟刑侦大队和辖区派出所取得联系,我们确定近期没有接到此类案件的报警,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起网络谣言。”利用主流媒体在当地的权威性,及时辟谣,避免谣言引起的群众恐慌。

总之,传统主流媒体应利用自身权威性高、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同时,及时了解自媒体信息,剖析事件的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有效地澄清虚假言论,真正成为辟谣的窗口。

参考文献

①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D].兰州大学, 2009:2-3

②史宏伟,《“微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决策探索》,2012(6)

③何冰,《对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价值的几点思考》[J]《. 新闻世界》,2013(6)

自媒体篇(5)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普及,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种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媒体所有权和平台的传播方面,而且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方面。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他们的责任更加重要。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重大,不只是因为他们制作整合的新闻内容传播范围和覆盖人群广泛,更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对新闻资讯类的内容阅读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我国的一些媒体代表经常忘记对于媒体的重要性的认识,他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和个人的职业素养,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在工作中不认真对待,因此在自媒体与融媒体结合下加强新闻编辑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自媒体与融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百科搜索中对自媒体的解释是这样的:自媒体(外文名: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它是对于新媒体的一般概念,传播者是私人的、民间的、一般的、独立的,通过现代的、电子的手段,将规范的、非规范的信息传递给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特定的个人;自媒体的平台有很多很多,如:新浪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和一些其他网络社区等等。(二)融媒体的定义。顾名思义,融媒体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通常是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等。新媒体是一个繁荣的社会平台,而大型V微博等,具有许多特殊优势,却仍然传统媒体没有权威和准确度。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始融合的原因。

三、目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来看,这直接导致信息学的几何倍的疯狂增长,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的自然丰富。媒体和媒体是无穷无尽的。随着自媒体和财经媒体时代的到来,无处不在的原始信息内容影响着读者的价值观。对于信息辨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新媒体形式相比,报纸作为新闻的主要载体,显然,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听众有限以及通信方式一致等缺点,在大多数媒体中,依旧没有打破内部老旧的通讯模式。(二)新闻内容有重复。目前,新闻内容的读者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也局限于对信息的方便性、适宜性、时间和空间都没有限制要求较高的广大青少年甚至儿童。但是,它仍然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没有新的理念,内容制作相对落后,使得新闻编辑在媒体整合下很难进步。(三)新闻编辑工作者职业素养不高。一些新闻编辑不知道传播。他们认为,信息仅限于特定的平台和媒体,信息内容直接而简单地传达给读者。他们不知道,在通信过程中,编辑往往通过新闻内容表达他们对读者的主观感情、个人价值观和态度。此外,一些对新闻领域知识不足的读者对新闻编辑了解不够,会直接导致读者产生错觉,即使是自私自利的新闻编辑,也直接吸引了不合理的人的眼睛的标题,获得大量的阅读,方便了低标准和低成本的内容的传播。有害新闻,污染新闻传播环境。

四、自媒体与融媒体结合下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一)快速准确的新闻敏感性。在自媒体与综合媒体相结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不断丰富和扩大。为了稳定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必须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记者必须非常敏感的新闻。由于信息混乱,信息来源丰富,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要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为了可靠地评估实际信息的价值,必须选择最新的信息并提高其敏感性。如何提高新闻的敏感性,并要求记者更深入地学习理论,阅读更好的新闻,练习,深入了解真理,了解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使群众写的作品需要。(二)信息的策划能力。为了提高新闻编辑的策划能力,我们需要开始与独家新闻的细节。新闻记者不仅要分类热事件,还要提供深度报道。要想创造一个好的计划,新闻编辑需要对国家不同的政治和法律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仔细的逻辑思考和对新闻材料的详细报道往往更倾向于读者。新闻编辑的规划决定了内容的深度,角度的挖掘,方向的规划和正确的解释信息。这就要求记者遵循国家的政治取向,面向公职部门,将国家政策与人民群众的问题联系起来。他们正确和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避免发表极端和片面的言论。同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新闻,兼顾新闻主体和新闻素材的特殊性。(三)新闻编辑的专业性。作为电视新闻编辑的专家,记者在编辑部要有专业的态度,不能遗漏重要信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保证:新闻要素和结构完整,才能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自媒体不完整。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新闻信息和新闻稿件,确保电视新闻采编能够达到最高的专业化程度。保持对学习的长期态度,装备科学理论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吸收最佳新闻产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处理新闻的程序。(四)新闻采编的思维创新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该主要以政治新闻,人民生活,社会新闻等内容为主,媒体不断发展,编辑的想法也需要实时更新。新闻采编人员要发展思想观念,转变观念,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新闻采编人员要更加关注社会形势和热点,寻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信息,创新采编热门新闻报道。信息传播覆盖范围广,要求报纸编辑对新闻的正确投入进行编写,通过平台大数据的分析资料可以得到某种人对某种新闻的好感程度,针对具体事件写时可以对投稿人的正确内容进行编写。(五)高度的职业操守。随着自媒体与融媒体结合的发展,新闻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利益也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个人利益,进行违法行为,甚至有记者收受贿赂报道损害,捕捉新闻信息的风吹草动,歪曲事实达到自己的媒体利益。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品德高尚,职业道德高尚,不泄露虚假的信息,遵守新闻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反省人民生活,也要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对公众。新闻工作者不应进行有偿或贿赂新闻报。

五、结语

自媒体篇(6)

所谓“燃烧一切”未免夸张,但作为一款拥有过3亿用户的超级手机应用软件,其任何变化都值得竞争对手重视,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微妙时刻:微信是腾讯近两年的骄傲,被称为进军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船票,但同时,“微信”也越传越烈。电信运营商抱怨它使运营商沦为管道,比如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就直言“微信比电信联通更可怕”,因为微信占用了中移动60%的信令通道,却只贡献了10%的流量;而竞争对手则担忧未来自己的饭碗被微信抢光……新浪微博、支付宝、百度、大众点评等都在被影响或潜在影响之列。

但微信的存在却不只在于毁灭旧有商业秩序,它还为其他群体提供了创造新商业价值的机会,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自媒体即是其一。所谓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商家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通过公众账号,运营者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订阅用户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在推出之始,公众号的用户一般以开发者和商家为主,以提供服务为目的,比如查航班的公众号,用户回复航班编号,对方就能自动回复相关信息。但后来,一些个人用户发现了微信公众号的媒体价值,开始尝试通过微信搭建个人自媒体,探索盈利之路。

如果说博客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的大门,Fackbook、微博使之勃兴,那么很可能基于手机的微信公众号模式,将会成为自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少在中国大概会如此。

从形式上看,微信自媒体与以前的博客没什么区别,也是一个人写作,一堆人阅读,内容也大概差不多,都是“草根,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但在本质上,它们之间的区别却非常之大。除了一是主要基于PC,手机传统的“点到面”传播以及“点到点”的对等传播这样的差异之外,更主要的是,公众号模式为优秀的、认真的自媒体作者提供了获取商业回报的可能,或许,最终还会改变中国的整体著作权收入分配秩序,以及民众的阅读习惯。

在博客时代,由于门户独大,博客作者实际处于一种伪自媒体状态中,以个人主页形式开设博客成功者极少,依附于门户的博客其本质更像一种投稿,网站不推荐则几无阅读量,所谓广告分成也更近象征性,比如笔者的新浪博客,几乎篇篇获频道推荐,但一年分成也就几百元而已,除此之外很能获取更多回报。但笔者撰写微信公众号“微天下”(微信搜微天下)两个月,已积累几千用户,手机推送直达,阅读率至少八成,未来还能自主投放广告。最新的案例是,一个运营较早的科技类自媒体公众号已售出十几万个人广告。

如果微信5.0真的推出移动支付和公众账号付费订阅,自媒体的商业价值将更加放大,因为付费阅读将直接成为现实。这甚至可能引发一场自助出版浪潮。最先受益的将是那些读者付费意愿最高的作者,比如韩寒,比如写网络小说的各路“大神”。尤其是后者,因为在起点等平台上他们要被五五分账,还共享版权,但如果能够把用户转移到自媒体上,则立刻能够实现收入倍增。

自媒体篇(7)

关键词:自媒体 社会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凭借其包容性、亲民性、互动性的特点,成为受众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首选媒介。作为新媒体属性下的媒介,自媒体拥有便捷、自主和即时等优势,它不仅能够为受众提供多元化信息、满足知情权,还能弥补传统大众媒体在传播效能上的不足。然而,让人担忧的是,自媒体因其传播特质和自媒体的高度交互使用,给社会带来了流言扩散的负面效应。非理性的野蛮质疑,加剧了社会个体与群体间的不信任,给社会和谐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与此同时,作为“官方媒体”的中国大众媒体,也陷入了权威性降低、公信力受损的困境。在自媒体拥有越来越多话语权的当下,思考如何有效地引导舆论,如何合理利用它来弥合社会信任的裂痕,有效地进行善意传播,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新媒体时代的自媒体

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报告中给自媒体下了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是以数字科技为基点的新媒体,以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为特点,普通大众可以运用自媒体传播新闻,发表自己的感受,在网络中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群发、SNS网络社区、论坛、BBS等网络媒介形式,均属于自媒体。

在舆论传播方面,自媒体与大众媒体相比有三大显著价值。

第一,自媒体传播的自由价值。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自媒体以个人为主体。以时下使用频率较高的微博为例,自媒体以记录、叙述、评论、转发等方式实现与群体的互动。这种传播方式兼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通过参与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重构媒介空间的信息格局和消解权威机构的信息控制势力。与大众媒体(官方媒体)为政府代言,有义务接受监督和审查的特质相比,自媒体拥有更显著的自由话语权,潜蕴着更强大的传播力量。

第二,自媒体传播的即时价值。普通大众使用和介入自媒体的门槛较低,接入方式多样灵活,通过手机终端即实现随时、随地、随性的共享,可以达到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无滞后和零屏障,每一个传播者同时也是接收者,在自媒体信息的提供和索取上,形成以自己为中心且规模各异的“共享载体”。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形成了“任意门”,新一代网民对于使用自媒体体现自身存在感乐此不疲,各种符号的分享和修饰使得传播变成了网民集体文化认同的隐喻过程。

第三,自媒体传播的渠道价值。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体的“明传播”,自媒体是以草根为基础、分秒为计速度的无阻碍“潜传播”,在主动和被动、关注与被关注的“潜传播”时,形成稳定的信息互动关系,并随着用户粘合度的增大,对于网络应用层次的需求和功能也随之增加。按用户所需,科学地寻找合理的信息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处理和利用效率,并构建即时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在“明传播”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自媒体“潜传播”优势就体现出它的渠道价值,这比其他的信息渠道更有价值。

二、自媒体遭遇的道德困境

从传播学北美芝加哥学派开始,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变化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科技的进步使得媒体也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没有准入门槛,没有绝对传播界限。媒体本质上承担着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但自媒体的特质决定了传播者在传播属性上是个体化的,在传播出发点上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比较困难。在人们习惯当看客以后,原有的社会记忆会被他人所传播的社会标志所重构,形成特有的网民的文化取向,忽略原有的社会责任,无法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而准确定位自己。在自媒体时代拥有的权利,使得容易形成“小团体思维”,也不会意识到“新媒体的使用道德”。组织传播学的“小团队思维”是指由于人的圈子固定在几个人的小团队,一旦这个团队在“沟通”上出现了障碍就容易导致个人受制于某种“刻板印象”。这“一小撮人”之间并非绝缘,但这是一个内化沟通过程。几个人闭门讨论而不顾周遭变化,这就是“内化”。而内化沟通越顺畅,就越容易忽视团队外部变化,组织的风险就可能越大,因为它会导致一致的错觉。近期在网络上热转的英国三集迷你短剧“Black Mirror”(黑镜子),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国家圣歌)中,通过网络人人成了国家丑闻的助推者,民众的意愿绑架了“首相的决定权”。可怕的是在国内,微博上逐渐形成的小规模不良风气――网络民众意见试图“凌驾”法规之上,利用网络意见“压倒”大众媒体报道言论,部分网络舆论企图“操纵”法律的审判结果。媒体从使用“内容提供方+传播渠道”的传统受传方式,逐渐倾向于单传的“渠道供应者”。这样来看自媒体的责任似乎就更小了。

2012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发文《媒体,请守住真实和善意的底线》提出:“真实和善意是媒体的底线。提倡媒体要以一种负责任的姿态,怀抱着善意审视时代,观察社会,观注人民的内心。”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往往取决于在某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集团,取决于人们为获取注意而制造的伪事件,也取决于新闻记者本身的某些工作惯例。”当大众传媒的议程总是被低俗报道所左右时,媒体应该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接受媒体职业道德的监督和约束,在利益与责任的天枰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媒体提供给大众的不是单纯的讯息产品,更多的是这些产品背后的价值观念。客观地来说,新一代的媒体从业者,并非普遍缺乏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多数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入这一行业的。而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就不能够完全保证,特别是自媒体的“内容传播者”。开放、自由、虚拟、匿名,人人参与而人人无责,在传播时便会存在“失真、失德、失底线’’的情况,出现内容娱乐化、消解传统文化、挑战伦理道德、假信息泛滥与信息犯罪、妖言惑众等现象。且难以在单一维度上给予约束、监管和规范。

三、自媒体构建社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新闻媒体需加强与自媒体的合作。国内的传统媒体逐渐认识到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上的影响力,将自媒体――微博、博客、播客的新闻传播纳入监控视线,一旦发现最新的新闻线索便立即跟进,防止其因为信息滞后陷于被动的局面。同时,在微博、SNS社区和论坛上开设官方帐号,以及、分享大众媒体(广播、报纸、电视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和视频链接,开放留言空间,以此提高受众的关注度,通过评论和转发来激发深层次互动,突破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渠道的局限性,从而也可以巩固和培养目标受众。通过渠道最大化有效利用自媒体,以此让网络的舆论不留于片面、偏激,还原信息的真实、公正和客观。

公众信息传播的自律意识需进一步培养。自媒体在搜集和信息时需注意的是:“个人的名誉应予以尊重,有关个人私生活的消息与评论可能损及个人名誉时,并非有助于公共利益,而仅仅是迎合公众好奇心理者,则不应该发表。如果对个人的名誉或道德人格提出指控时,应当给予答辩的机会”,自觉树立公信力。同时,坚持“善意”的传播意识――人的自律。“善意”不是讨好所有受众,是人内心的诚实、诚恳、负责任、担待和体谅,面对世事的理解、面对生命的尊重和面对生命之上更高准则的敬畏。信息接收者也要保持“善意”意识,对于那些过于夸张的标题、过于骇人听闻的报道,保持谨慎、警惕,理性辨别。在开放的信息环境里,受传要具备最基本的媒介传播素养,要自觉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信息传播的能力。

需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监管和监控力度。利用现行成熟的技术构筑网络监控和信息审查过滤系统,及时过滤不安全和不健康的信息,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对自媒体的运行施以限制,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设立网络舆情预警。国内注册用户数最多的新浪微博于2012年3月16日起实施实名注册、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措施,意味着未实名认证的老用户将被强制拦截,不能再发言、评论和转发。2012年1月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亿,其中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半数的网民在使用微博。对于微博的实名,效果会是立竿见影的,可以体现自媒体价值。对用户而言,实名认证方式的延展性没有虚拟身份来的快,但是个体在受传同时会形成无意识的传播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