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36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1)

本文以微信公众号这一自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探讨微信公众号在当下新新闻生态系统下公信力的消解与重构。文章旨在分析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消解的现象、公信力消解的原因以及公信力重构的措施,期待公众能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自媒体自身能做到及时反思;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各个环节通力合作,为自媒体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的形式之一,它的广泛普及也宣告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学界关于“自媒体”的概念,起源于新闻业的转型期,围绕着新闻业的转变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公众生活所服务这一主旨展开。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了由谢因·鲍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撰写的全球首份自媒体报告《自媒体:受众如何行塑新闻和信息业的未来》。中心主任戴尔·帕斯金在为此报告所作的序言中认为,该报告可作为一个起步,以理解“普通大众正如何通过在全球范围实现知识连接的数字科技而获得赋权,从而能够以其自身的真相,提供并分享自己的新闻。[1]” 我国学者理解的自媒体多涵盖“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等概念,信息一般具有公开兼私密的性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鉴于自媒体普遍缺乏监管,包括法律政策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与市场制度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以至于自媒体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失范现象,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公众号的发展良莠不齐、乱象重生,公信力极度缺失。

(一)传播主体行为失范

网络自媒体时代,传播者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选择个人青睐的信息进行传播,由于自媒体平台“把关人”的缺失,传播者为了金钱、流量、关注度等往往会选择带有“标签化”的信息来吸取眼球、博取关注度。“标签化”是指人们自发地将某些人、某些事归为一类,而不将其视为独立个体对待。在归类过程中,他们往往根据不完全的或错误的信息概括,而不关注所发生事件的具体情节[2]。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信息被传播者绝大部分的标签化,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博取读者眼球。传播者行为失范还表现在:对信息进行虚假宣传,传播者以宣传自己为目的,博取受众眼球,以获得点赞、打赏、转发等;对公众隐私进行任意窃取与不正当收集,贩卖信息获取利益等;对公众号内容进行任意转发,缺乏原创能力与知识产权意识。

(二)传播内容乱象失范

微信公众号运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内容来吸引受众,但是很多自媒体运营者自以为满足用户低级趣味,只要收视率与点击率高就是运营成功的表现。例如,当下标题党盛行,它们靠的就是以噱头来哗众取宠,以此来吸引读者点击与浏览,实际上内容完全无营养可言,甚至部分内容还会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与分享信息,与之而来的是传播内容鱼龙混杂、模式化、同质化现象严重。2017年1月1日至20日,腾讯就发起了“爸妈朋友圈谣言征集”活动,涉及食品安全、生活百科、养生保健、虚假政策、医疗健康、母婴育儿、时事新闻、心灵鸡汤等领域[3]。 可见当下微信公众号虚假信息、谣言等泛滥成灾。微信公众号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当下流行一句话,“1人原创、99人抄袭”,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投机取巧之人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由此也带来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很多微信公众号为了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受众,发布色情信息、淫秽图片等来博取关注度以谋得不法收益。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失范,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也是其公信力消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传播过程人为失范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存在海量信息,与此同时,自媒体的把关人相较于纸媒时代严重缺失,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量人为失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速了微信公众号公信力消解的步伐。传播过程中的恶意营销,最为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罗尔事件”了,2016年11月25日,罗尔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并迅速刷爆朋友圈,剧情一波三折、不断反转,最后发现是恶意营销策划,欺骗了大众的善良之心,最后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传播过程人为数据造假,有些公众号利用水军人为点赞与转发,或利用软件与机器人代刷等,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目的是增加粉丝和阅读量,以获得广告赞助以及非法收入。传播过程人为的侵权行为,有些公众号利用名人效应、热点事件、他人经典原创等,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以求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侵权问题,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等。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缺失是传播过程人为失范的主要原因。

 二、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发展也呈现出井喷趋势,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自媒体的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号存在虚假消息泛滥、侵权等行为,导致其公信力严重缺失,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的缺失是经营者、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等多方原因造成的。

(一)经营者追逐私利、缺少法律意识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社会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利益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营者运营公众号的根本目的是为获取利益,一部分经营者为了获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无视社会伦理,发布淫秽色情内容以牟利。有些经营者靠“标题”哗众取宠,标题低俗大胆,博取眼球来牟利。有些经营者缺乏创新思维,却沉溺于投机取巧,复制粘贴、盗取他人成果来牟利。同时,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者很大一部分缺乏法律意识,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所知甚少,因此剽窃他人成果、抄袭、造谣、传谣等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公众号经营者并非专业人士,大多寻找兼职人员代理,他们工作敷衍塞责,发布了很多只看重点击量不注重文章内容价值的信息。

(二)用户媒介素养缺失、盲目从众

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国外,简单来理解即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用户作为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受众拥有一定程度的媒介素养格外重要。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媒介素养,他们缺少对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无视社会道德,不正当使用媒介。用户盲目从众,甘当乌合之众,对哗众取宠的信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不加甄别的进行转发,无形之中对谣言进行二次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的盲目从众心理引发信息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近一步消解了微信公众号的公信力。

(三)平台把关缺位、政府監管不力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怀特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理论;1947 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又系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关”环节严重弱化,互联网信息多元化、多样化,无法做到把关面面俱到。同时,微信公众号的审核制度不严谨,信息发布缺乏门槛审核,虚假信息、谣言等很容易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再传播出去。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很多职能部门缺位。自媒体时代,政府缺少专门的监督与管理,缺少对自媒体微信平台正确的引导,又缺少严格的惩治措施,在这方面,政府需要积极改进,不断完善。平台把关缺失、政府监督不足,微信公众平台犯错代价相对较小,近一步导致更多知法犯法行为的出现。

 三、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的塑造策略

自媒体时代公众话语表达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出现种种不良现象,虚假消息、谣言等满天乱飞,自媒体时代媒介的公信力被严重消解。公信力是一个媒介平台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公信力的塑造,是自媒体想要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微信公众号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自媒体之一,深受人们喜爱,但同时,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践行可操作的公信力塑造策略。

(一)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制度化

政府作为媒介信息最重要的“把关人”之一,有责任与义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互联网立法。现有的“微信十条”和《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虽然可以为微信治理提供依据,但法律建设仍不完善。对微信公众号乱象的治理手段以采取依法治理为核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对微信公众号失范问题作及时的指导。政府还要监督相关政策的落实,政府作为微信公众号治理的主体,应加强相关部门对微信平台的监督,落实具体政策。首先要完善职能部门建设,成立一个专门的微信管理机构;其次要加强技术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安全环境,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最后是加大惩治力度,对遵法守法的公众号给予嘉奖,对违反法律法规,不顾社会责任的公众号给予严厉惩罚。

(二)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化

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运营环境,因此需要大力推进行业规范化建设。当下,微信公众号的行业规范并不完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约束作用,但总体来说,其效果甚微。实现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化,首先规范化治理要针对经营者,培养经营者言论自由与话语责任的观念;其次也要对微信用户进行规范管理,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用户的教育,提高用户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改进平台的管理机制,提升平台对信息的把关水准,保护原创文章,防止恶意抄袭;再次,平台应该加强相应的奖惩机制建设,对谣言、恶意营销等违规现象应该及时制止,把相关违法责任落实到微信公众号主体,形成长效机制。

(三)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优质化

微信公众平台要提升自律水平和知法守法意识,经营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经营者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律水平,对自身运营公众号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能盲目追求阅读量与关注度,发布一些低俗、博眼球的不良信息,微信公众号自觉自律意识提升了,微信平台的服务才会更加优质化。公众号平台要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很容易偏离本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针对微信公众号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现象,经营者要时刻牢记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同时把控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天平。既要满足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阅读之需,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又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

(四)微信平台公众监督自觉化

公众是微信平台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监督者,公众法律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高,是自媒体时代对公众提出的新要求。公众需要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网络管理的相关条例,知晓哪些行为可行,哪些行为违法。公众要提高媒介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公众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公众的监督意识,公众监督是微信公众号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公众要提高自身的监督意识,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监督可以为公众号公信力的提升助力;公众增强监督效应,仍离不开媒介素养的提升,公众应明辨是非、合理使用监督举报的权力。公众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为维护微信公众平台健康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 语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2)

【关键词】全媒体视野 国际传播 受众意识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今年1月4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龙年邮票惹火烧身:吓了世界一跳①,该文章甚至引用香港主持人的话调侃道:“不知道中国外交部是要把这些邮票当作礼物送给中国的朋友还是敌人呢?”不仅国际被这款最新出炉的邮票“吓到了”,在国内也引来了巨大的争议。网民在微博上以一种惯常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有人说是“城管上邮票了”,有人呼吁征集民间版的龙年邮票,有人称其“妖态百出”……而从中国官方来看,邮票设计师陈绍华在其博客中这样回应:“作为中国神兽的代表,壬辰年的龙票不宜做的太过温柔可爱,因为这不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龙的形象。从威严神力,再到代表中国的自信,一个刚猛而有力,威严而自信的龙形不失为是一个恰当的选择”②。

龙年邮票引起了众多争议,甚至引发国际上对中国形象的怀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全媒体形势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因为受众意识的缺失而难以取得有效的传播效果。

作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麦奎尔在其《受众分析》一书中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和受众观的差异,将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传统,分别为“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③。

在麦奎尔看来,结构性受众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受众规模、媒介接触等方面的量化分析,主要用于媒介产业实践;行为性受众研究则注重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主要用于受众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中;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则强调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的过程,主要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主④。本文的研究主要属于后两种,从观察出发,力求从“过程、效果、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国际传播受众意识缺失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耗费巨资购买如此黄金的地点和时段,同时精心制作了宣传片,但是收获甚微,甚至让外国人不知所云,觉得“紧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整部片子选取了数十人展示,如走马观花般,除了世界知名的几个人之外,其他人对外国人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很难让一个外国人在几秒钟时间里辨认出这群中国人的不同。因此,这部耗巨资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却适得其反。

2、声音的缺失

典型的案例是中国主流媒体对“9·11”事件报道的缺失,白岩松曾说“去华盛顿要参观新闻博物馆(News museum),其中有一面墙上是全世界各大报纸关于“9·11”事件的头版,其中《人民日报》是唯一没有相关照片的,非常醒目”——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果然是一切例外的例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国际传播中声音的缺失。

3、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在传播产品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可以说没有很好的调查用户需求。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今年落户美国文化教育中心波士顿,每天通过波士顿电台播出一小时新闻、音乐和汉语教学节目。但是,《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认为,节目内容虽然有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地方,比如有中国产妇“坐月子”的风俗,雌雄同体的蝴蝶等,但是,在新闻方面还不太合乎美国受众的口味,政治倾向性太强,没有抓住西方观众的心理。

二、如何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受众意识

1、及时迅速,自信主动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媒体。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来说,更应该是这样。传播提速实质上是今天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不再是昨天发生、或几小时之前发生,而应该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的报道时间至关重要。从许多方面看,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还缺乏这样的意识。

例如,近来国际媒体在涉华报道中,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乌坎事件”成为外媒聚焦的热点,中国媒体的失声和政府新闻的滞后也是国际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由于中国没有及时发声,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报道议题和舆论走向的主动权往往被国外媒体控制。而国际媒体大都采用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报道,很少有新华社的声音,反而有大量引自微博的声音。因此,加强中国主流媒体的传播速度,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当今全媒体的时代显得无比重要。

2、重视事实,内容营销

在全媒体视野下,内容依旧为王。在当今西方经济危机造成衰落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向西看”,而且要“往北走”——要在传播内容上走自己的路。例如,建立自己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中之重,以英国BBC新闻中心为例,一个记者采集的素材要经过1500个编辑的再加工,这是内容为王的关键,也是草根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不仅如此,在当今新媒体的时代下,观点泛滥,事实奇缺。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传播观点,而且需要传播更多的事实,在内容方面要更加具有贴近性。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一次传播都要有全球观念,考虑到全球范围的受众。在内容上,不能一味的延续上纲上线,不需要太多生硬的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来表明观点,而是需要细致、饱满的事实来说明,让受众自己去感受事实,从中提炼观点。

3、协同运作,整合传播

全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多媒体的平台,多渠道、全方位的传播。社会各个阶层内部诉求的分化,表现在信息传播领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受众变成了分众,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广播变成了现在的分众传播,原来是点对面,现在是点对点。大家所熟悉的受众概念慢慢被取代成为“阅听人”⑤。因而,运作协同,整合传播在中国国际传播中尤为重要。未来的媒体可以向个人信息平台和家庭信息平台、甚至社区信息平台这些新兴的定制信息方面发展,未来的媒体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平台竞争。

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打造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政府、媒体、企业乃至个人的共同协作;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载体的整合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全媒体视野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受众意识的缺乏,导致传播效果较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现阶段,提高中国国际传播中的受众意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②陈绍华,《话说龙年邮票设计》,

③④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29

⑤臧海群,《走向综合、全面的阅听人理论》[J].《新闻大学》,2005(3)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3)

[关键词]传媒;公共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1-881X(2007)06-0863-05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与公共性传媒的缺位,是世界范围的传媒危机。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业属性的中国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传媒公共性结构转型的危机,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传媒结构的合理建构势在必行。

一、处于政府、传媒、公众三角结构中的传媒

作为信息传播的既定社会角色和独立社会组织,传媒成为社会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大系统制约和影响着传媒组织的生存发展,传媒组织对社会具有功能作用,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传媒与社会始终处于一种系统结构的互动依赖关系之中。

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公众是社会的主体,政府则是为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国家权力执行机构。换言之,公众与政府是构成社会的两大主体。传媒之于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在传媒与政府、传媒与公众之间得以充分体现。

政府受公众的委托管理社会,是国家的权力执行机构,因此具有管理传媒的权力,并利用传媒来管理社会。同时,作为社会公众的“权力受委托方”,传媒具有监督政府的权力与责任。而在传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媒对政权的依赖则始终是一个客观事实,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永远是制约传媒生存与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公众是传媒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一方面,传媒要实现资源消耗补偿与自身发展,必须依赖于作为信息传播接受者的公众。传媒作为特殊的社会公众组织,又承负着巨大社会公共责任;另一方面,公众依赖传媒作为参与社会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又依赖传媒为其“代言”,行使对政府权力的监视,同时公众也依赖传媒实现其对多种信息需求的满足。

因此,作为独立的社会子系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依赖关系具体体现于传媒、政府、公众形成的三角结构中:传媒始终处于政府与公众之间,既具有作为一个独立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又具有作为一个社会公众组织的公共性,公共立场、公共意识、公共责任为传媒所必备。

哈贝马斯曾提出一个卓富深意的概念:“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要求所形成的观点并加以传播,又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其典型的历史形态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因此,其理论解释意义存在一个适用性的问题。但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至少揭示了传媒所具有的公共性,以及这种公共性对于传媒、政府、公众关系的结构性意义。公共性成为传媒的又一本质属性。

二、传媒公共性的缺失

但是,在传媒发展的实践中,处于传媒、政府、公众三角结构中的传媒,其公共性却不断被消解直至缺失。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是政治和经济双重逻辑制约的结果。哈贝马斯认为,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随着国家和市场经济关系扩张而出现了社会的分离。具有政治意义的“公共领域”出现了。19世纪后期,国家干预主义渐趋强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干预社会领域与公共权限向私人组织转移,即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同步进行,这一辩证关系逐渐破坏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础――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公共领域”发生转化,哈氏谓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实质上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媒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制约,双重逻辑的不断强化,双重力量的不断博弈,使传媒保障和推动公共领域的功能日渐式微直至缺失。

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的双重制约,表现为市场利益驱动和政治集团控制反复博弈并作用于传媒。最终,传媒成为政治和市场博弈的妥协物。谁能掌控传媒,传媒就为谁服务。在政治和经济双重力量的裹挟中,传媒的公共性发生缺失。

传媒一方面受到政治集团的控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传媒经常会与国家、政治集团或其他利益群体达成妥协;另一方面,传媒又受到商业逻辑的控制。市场利益驱动下,传媒往往在社会责任、伦理道德与巨额商业利润的纠结中陷入困境,以致丧失其社会独立品格,放弃其社会公众立场。

目前,传媒公共性的缺失在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发生着。这是日益强大的资本力量操纵的结果。政府和传媒越来越受到资本力量的控制,资本决定传媒结构各方博弈力量的消长。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加汉姆(NicholasGarnham)评述,“把传媒描述为文化产业,意味着大多数符号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和交换的条件下,以商品的形式被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这里关注两种权力形式,一是作用于传媒结构的权利形式;一是作用于传媒表现(由经济行动者)的权力形式”。另一位传媒学者麦克切尼斯RobertMcchesney则指出,“美国以及全世界面临的传播危机,实际上是高度集中的公司经济导致的结果”。资本权力化,成为西方传媒权力博弈的典型特点,资本权力化进一步加速了西方传媒公共性的全面缺失。

中国传媒的结构基于中国传媒的特殊属性。中国新闻体制改革之前,传媒一直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一直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首要任务还是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政府行使着对传媒的绝对领导权。传媒被当作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并未形成自身的社会独立性。

1978年以来,中国传媒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单一的事业单位体制变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混合体制。双重属性下混合性体制的确立,直接催生了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并使中国传媒开始具有了社会组织角色的独立性。中国传媒产业实践的不断演进和产业模式的反复试错,就是对传媒独立社会角色要求的回应。双重属性和混合型体制的定位,成为中国传媒功能结构演进的逻辑起点。

传媒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出高度单质的政治化环境,不仅承载宣传组织的责任,也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更广阔领域发挥着作用。在意识形态观念与市场意识的双重规约与驱动下,传媒结合自身特点,以不同形式给公众民意和多元意见的表达提供机会,“营造民间的公共空间”成为传媒的一种新的尝试。但是,传媒公共性的表达,并未成为传媒发展的重心,并未成为传媒功能结构的重要构成。

与此形成对照。双重属性的确立使意识形态的国家取向和市场利益的传媒取向贯穿传媒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对政府而言,政治权威的义理性目标使政府力图保持对传媒持续的政治控制,政府对传媒的目标函数贯穿始终的都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而不是一般产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识形态的国家取向始终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导意志。对于传媒而言,市场之门的打开使传媒看到现有制度之外的潜在获利机会,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对传媒越来越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传媒越来越表现出追逐利润的产业天性。市场利益的传媒取向同样贯穿于传媒产业发展全过程。

上述双重取向使传媒功能结构中的公共性表达处于实际的缺失状态。一方面,出于意识形态的国家控制需要,传媒给公众提供表达的空间始终被监控在有限范围内。另一方面,传媒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必然形成对市场的强依赖。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和利益原则使传媒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也会公然漠视公众利益。传媒利益与公共利益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状态。

在政府、传媒、公众三角结构关系中,政府和传媒往往处于共同强势,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其利益处于实际的式微在所难免。

三、公共性传媒的事实缺位

面对传媒公共性缺失的危机,哈贝马斯主张建立一个摆脱政治控制、资本控制的传媒公共领域,以此保持传媒的独立性,并以此实现传媒的公共性。但是,在没有政治力量、资本力量的支持下,公共领域建构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概念。哈氏本人对此也表达出深沉的无奈。

已有事实同样证明,西方传媒结构中,用以表达公共性的传媒类型――公共性传媒正加速解体。也就是说,在传媒功能结构中公共性缺失的同时,在传媒类型结构中公共性也发生缺位。

在西方现代传媒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欧洲公共电视在很长时间内恪守传媒独立性和公共事务服务角色。比如,被称为世界公共广播电视的旗舰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指导原则就是免于商业和政府的控制,使广播服务超越利润和娱乐的局限。这一理念在世界范围获得广泛支持。

但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大企业的商业压力,使BBC不得不以多种方式参与激烈的竞争并进行组织和机构改革。以此为开端,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发生“裂变”:公共性传媒日益丧失其公共服务和公共表达的社会职能,而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化传媒体制与高度商业化运作模式转化。欧洲公共性传媒最大限度地向商业性传媒转化。世界范围内公共性传媒结构缺位的危机全面发生。而以资本为标志的全球传媒霸权时代的到来,更使全世界公共广播电视面临根本的生存危机。

中国传媒结构和西方不同。在我国,在政府、传媒、公众的结构关系中,一直存在一个既定前提:我们的政体性质决定了政府代表公众,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在传媒结构中,公众利益由政府代表,并通过传媒得以表现。因此,在我国的传媒类型结构中,并没有独立设置的公共性传媒。

但是,中国改革正处于特殊转轨期。典型事实是,政府同样具有“经济人”的人格特征,成为一个实际上的利益主体。这即是说,政府并不总代表公众利益,即使在我国,政府与公众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的冲突。公众的立场和利益,在传媒类型结构中的缺位,也是一种事实上的缺憾。

而在既有传媒结构中,政府角色却取代了公众角色。这就意味着,在既有的政府、传媒、公众结构中,公众是事实缺位的。公众缺位,具体而言,就是公共性传媒的事实缺位。

目前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电视公共频道设置,应成为公共性传媒设置的尝试。在国家的推动下,各省级电视台近几年都设置了公共频道。除了推广公共频道的概念外,国家广电行政管理机关还为公共频道的顺畅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但现实的状况是,公共频道在实际操作上出现了错位,有公共电视频道之名,无公共电视频道之实。公共频道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是,对公共频道的属性定位是公共性,但其资源补给机制却由市场决定。因此,公共频道无法真正完成传媒公共性的表达,既有传媒结构中,公共性传媒依然是事实缺位的。

在现存的传媒功能结构中,政府的意识形态取向与传媒的商业取向,共同形成强势,共同形成对公众的“潜在威压”。而在传媒类型结构中,公共性传媒又是缺位的。这种缺失性结构,已出现制度锁定的危险轨迹,将严重影响传媒的良性有序发展。

在中国传媒混合型的功能结构中,不仅公众利益缺乏结构性保障,还存在共为强势的政府与传媒的严重利益冲突,冲突的双方均将受到利益的损伤。对政府而言,由于传媒商业逻辑的实质强化,将有可能对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发生严重的消解。对于传媒而言,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资本力量的交替制约,产业的独立发展一直备受困扰,从而使传媒难以实现高度商业化运作而失去资本博弈的优势。这都是颇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合理传媒结构的建构,实现结构内政府、传媒、公众的三方博弈均衡,也就势在必行。

四、中国传媒合理结构的建构:基于公共性的传媒结构均衡

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的“两分开”尝试仅仅只是开始。简单的两分开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还会造成传媒类型结构中公共性的继续缺失。

从政府、传媒、公众三角结构关系看,理想的结构状态应该是,公众加入博弈,结构产生三方博弈均衡。要使三方博弈均衡,制度必然在选择政府取向、传媒取向的同时选择公众取向。那么公众取向如何体现呢?

双重属性的确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初始状态下符合传媒发展需要的现实路径。它对传媒产业的自身发展和国家对传媒的有效控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传媒的双重属性约束也使传媒在既有体制下产生结构的博弈不均衡。与意识形态取向和市场利益取向强势形成对比的是结构公共性的失落,传媒公共性的缺失最终使结构成为有限均衡,并最终产生不均衡。要想结构的博弈均衡,就必须实现基于公共性的传媒结构调整和传媒合理结构建构。

传媒属性决定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传媒属性也决定了传媒结构关系。在中国的传媒结构中,政府取向、传媒取向与公众取向,均需以不同传媒类型得以实现。

以传媒属性为逻辑起点,依公共性、意识形态性与商业性三种不同属性,设立不同传媒类型,共同实现政府、传媒、公众三者在传媒结构中的利益均衡,就成为传媒结构合理建构的可行路径。

两分开的制度预设体现了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在此基础上,设立公共性传媒来实现传媒的公共性。合理的传媒结构依此建立:国家传媒、公共性传媒、商业性传媒。

国家传媒是由政府强力控制,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其资源消耗补偿机制由国家承担;商业性传媒则以商业利益为取向,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实现产业的高速发展;公共性传媒是非官方非赢利的传媒机构,主要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并作为公众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资源消耗的补偿主要来源于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建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以此保障公共性传媒公共服务宗旨的实现。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4)

关键词: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困境与突破

当前中国社会新时代媒介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恰好与社会转型期基层人民的需求转变处于同一历史时间点上,因此,新媒体,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全社会媒介资源迎来了泛社会化、全社会话语权的下放。在民主自由得到进一步发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全社会带来了舆论场的喧嚣氛围[1]。用户在这一过程中,由传统的被动告知转变为主动的自我表达,标志着传统社会舆论传播格局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主流媒体作为国家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变革中自身的受众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临不断下降的报刊发行量、逐年递减的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广告业务和人才的流失。其中地方主流媒体受到的冲击最大,进而直接影响到媒体传播内容的质量。

一、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困境

(一)政策困境:管理机制的束缚

新闻客户端是一种包含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等多方面内容的全媒体传播系统。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先有应用客户端,然后才有新闻客户端这样的发展顺序,这就代表着新闻客户端本质上是一个跨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因此,新闻客户端不仅仅要能够提供信息,还要能够将新闻资讯和生活服务等功能相融合于一体。正是这样的客观现状,使得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和现有管理体系之间产生了巨大冲突,单就内部管理而言就是极大的挑战。

(二)市场困境:版权保护的匮乏

新闻客户端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又缺乏相关的市场规范秩序,监管政策与监管技术手段均未能跟上市场发展进程。对于以生产原创内容为主要业务的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而言,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隐患与障碍。复制与抄袭之风盛行,市场上同名或相似度很高的客户端数不胜数,且客户端界面设计等也没有相关版权保护,事后的处罚和管理工作也无法顺利有效开展。混乱的市场环境,使得各种投机取巧的恶性竞争行为层出不穷。

(三)技术困境:内容优势的缺失

从近些年的客户端运营市场实践来看,优质的客户端通常都具备优质的内容、简洁的界面和良好的社交互动三个主要特点。然而,在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中,技术研发的板块通常是由业务外包的方式完成,由于是与技术公司的短期合作,很难凸显出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商业媒体中,如今日头条、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具备算法产生内容、人性化阅读设计等核心竞争优势。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往往在这些技术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无疑使其在与商业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自身困境:战略规划的不足

(1)整体战略的缺失。部分主流媒体存在着缺乏媒体融合整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名称到内容,甚至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与传统媒体平台相重合的,客户端的定位仅局限于主流媒体内容的另一个平台。(2)创新思路的不足。主流媒体相比较商业媒体而言,对市场的细微变化缺乏感知与预判能力。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缺乏对自身发展需求的深度思考,缺少精细的谋划和长远的经营。(3)用户互动的缺失。传统的媒体运营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地转变,用户的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还停留在固定端互联网时代,用户在客户端上的参与感匮乏无法有效产生用户黏性,进而造成用户的大量流失。

二、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的突破思路

(一)转变思路,聚拢用户

地方主流媒体,具备规模大、发展时间长久、自身结构系统性强、具备广泛的群众公信基础、信息来源权威性的天然优势。在报纸、广播、电视时代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下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地方主流媒体与地方党政机关之间的天然亲密联系,自身的影响力及号召力不容小觑。如果能够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灵活应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以更加贴近基层群众生活的角度,满足主流媒体受众对新闻资讯的切实需求,即能实现对受众的有效聚拢。按照我国传统媒体格局的行政级别划分,自高到低依次分为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媒体级别。加上我国本身地域辽阔,物理空间跨度大,致使地方媒体在新闻舆论控制及壮大自身影响力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地域的限制。然而,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出现有效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地理界限。借助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红利,构建无地理差别、无行政等级差别的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新闻行业向着互动性、多向性发展[2]。

(二)活用资源,突出优势

地方主流媒体不应该只作为一种信息端口,而是应整合媒体优势资源,努力向公共服务化网络平台发展。强化主流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构建具有多种模式的综合服务体,如新闻+政务、新闻+生活等。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蕴藏着无限机遇。在新旧媒体博弈的关键期,地方主流媒体更应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模式、革新发展理念[3]。地方主流媒体如若继续沿袭传统线下的传播方式,将很难跟上新时代媒体融合的时展风向,更难以精准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背景下,地方主流媒体应化被动为主动,自上而下革新自身内容单一陈旧、缺乏创新、脱离基层日常生活及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现况。评估媒体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媒体所掌握的用户情况,这直接决定着地方主流媒体是否能够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对此,地方主流新闻媒体在发展自身客户端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切勿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况,而是要集中精力和“兵力”,放在提升新闻客户端的领导性和服务性上。

(三)自我创新,凸显特色

同年,《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出台,以进一步向全社会和各级行政机关单位明确建成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指导思想。对此,地方媒体在面对不断革新的社会传播挑战时,更应贴合国家基本指导政策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突破口,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从平台角度出发构建主流新闻舆论阵地、从服务群众角度出发规划运营项目,加强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思维。在与市、县级媒体保持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地方主流媒体可不断构建并完善自己的“中央厨房”,形成新闻产品“一次采集,一体谋划,多元生产”的传播链条,“一个平台,上下联动”的传播模式,提升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网络平台服务水平,并积极对接当地政府部门、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将服务延伸至基层,切实满足基层需要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资讯新媒体平台。

(四)深度融合,加强服务

新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既不是对现有业务的修补,也不是对现有业务进行简单的改造,而是要真正孕育出能够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与市场能够高效对接的新业务项目。目前,地方主流媒体客户端在业务开辟上,主要采取新闻+服务的模式。这种客户端的新运营模式在为用户提供新闻资讯外,还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增值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对客户端的使用黏性。然而,这些客户端往往在互动板块上投入力度不够,与用户的互动感较弱。打造地方媒体与用户良好互动的新闻客户端,需要媒体能够充分听取用户的声音,让用户能够将自己的切实需求和意见、建议准确地表达出去。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就结合自身优势,在线上通过移动终端界面等多渠道收集用户提问,实现信息自下而上的有效传递,将百姓需求和建议及时汇总、转达。

(五)积极探索,创新盈利模式

尽管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现在已呈“遍地开花”的局势,但是无法忽略的一个弊端在于: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在商业经营工作上依然存在短板。目前,国内的新闻客户端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通过自身的强大广告效益实现了自身盈利外,很多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在创新盈利模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如何实现自身盈利?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在新媒体时代是否依然管用?还有哪些更好的盈利模式可以开发与创新?这些都是地方主流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可以看到,一部分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正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比如,瑞安日报社就利用自身的新媒体平台积极响应城市智慧政府的发展建设工作。通过和当地政府建立紧密合作,以APP等新媒体平台作为通道平台的总入口,将各政府部门的新媒体端口接入到自身平台中,对全市统一政务消息,掌握60多万人的日常数据,再结合自身报社的品牌效应组织活动。不单如此,瑞安日报还陆续开发了无线城市客户端和问政平台,直接推向各政府、机关单位,实现数据的二次盈利。地方主流媒体虽然不具备与互联网巨头企业相媲美的资金、技术及超大用户量。但是,地方主流媒体具备贴近基层、精细化管理和地方特色等发展优势,只要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就能创新新闻客户端的盈利模式。

三、结语

地方主流媒体相继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是地方主流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重要实践。地方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发展的原则,借助移动端的传播,牢牢占据社会舆论的信息引导、思想引导及文化传承和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4]。因此,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应进一步全面创新主流新闻表现方式,丰富主流新闻的报道内容,展现地方特色发展成果。通过新时代技术不断合理开发自身新闻客户端功能,打造政、民良性互动网络平台,积极探索地方主流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季翰.地方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困境与路径[J].新闻知识,2019(011):65-67.

[2]王楠楠.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策略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148-149.

[3]段振宇.地方媒体新闻客户端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新闻传播,2020(03):55-56.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5)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必将是我们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做到这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多媒体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很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3)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包含的内容多,它可以很好的展示要讲的内容,还可以拓展很多的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个器官。

(4)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过程是教学的过程,它免除了大量的板书书写过程,减少了很多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充实。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推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只注重形式,不讲求实效。一些学校硬性规定老师要将多媒体作为教学中的辅助工具,迫于形式的压力,老师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得很花俏,却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没有到达很好的听课效果,使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本质的提高。

(2)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学生是主体,而现在,电脑成了教学的主导,改变了原本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条件,由于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计算机上,使学生缺乏与老师的沟通,必然导致学生的困惑,从而分心,跟不上课件的播放进度,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降低。

(3)技术的推广难度大。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然而,如今学校里存在着一些年龄大的老师,他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问题,从而不能很自如地运用电脑,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工作遇到很多的困难,学生就无法接触到先进的教学形式,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现在的网络提供给我们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如果由于老师的原因,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水平,也会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一大缺憾。所以,普及现代科学技术显得很重要。

(4)计算机代替了传统教学模式。一节课超大容量的内容展示,时间过快,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也会产生很多的疑惑,这样必然加重了学生在课下的学习压力,反而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注意几种关系

1.选用和自制多媒体课件的关系

运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壮举,因为其包含着诸多的优势。课件中可以有动画、声音、图象、影像等多种功能,但是,许多课件制作的软件与教材并不是配套的,还需要我们精心地去制作。所以,教师不能盲目地去一味套用多媒体制作软件上的课件。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

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之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将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才会使我们的教学进行得更加顺畅。现代化教学暂时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它突出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只有两者以合理、恰当的方式融合,才能体现出我们教育的与时俱进与科学性。

3.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包办代替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动脑、勤动手、多运算。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这些,才会将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来。运用多媒体课件后,老师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做和揣测的过程,全程由电脑来讲解和运算,根本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被动地在听电脑大师不停地往他们的头脑中灌输知识,这取代了原本属于他们自己做的事,这种包办的方式无法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操作这个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灌输的学习方式远远没有自主学习方式的效果好。缺少教学主体的参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参与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4.教师板书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关系

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老师也需要在黑板上有清晰的板书,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回忆课件中所讲的内容,达到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时间短,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老师若将板书完整的展现在黑板上,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辅助工具都无法代替老师的地位,所以,即使有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还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恰当地使用现代多媒体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学,若过分地强调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则会造成操作乏味、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而且会造成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以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包括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能力等数学思维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我们数学教师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能让多媒体尽显风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2.计正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网络科技时代,2007.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6)

1.为用而用,缺乏目的性。任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忽略了了教学的目的,或把它摆在次要地位,而单纯发展教学手段,那么手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把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看得很重,随之产生的消极后果就是,为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本末倒置,语文课成了现代媒体技术的演示课,学生则充当了普通观众,教学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2.停留表象,缺乏启发性。有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引人入胜。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很深,却一直未能进入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状态,更难达到启迪思维、引发创新的目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休教学仅仅为了生动直观,不注意在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形象性的同时,使计算机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思考问题与媒体结合,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使课件设计具有启发性。

3.零乱拼盘、缺乏系统性。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时,要有机地体现学科的特点。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展示图片、声像资料,以期让学生感知课文,激趣,然而,这些信息往往过于零乱,缺乏系统性,不能组合成一个系统的具有逻辑性的整体,因而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难以把语文知识转化为有效地结构体系。

4.应用不当,缺乏合理性。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取而代之。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技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组合一种或几种信息表达方式(如图表、画片、文字、声音、动画、影像、实物展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时不够合理:或信息表达方式不当,或过于花哨,或与讲授脱节,形同虚设,或出现差错。结果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地位,走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误区,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呢?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①准确定位,优化组合。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组织学习材料,巧妙地设计成能提供强大信息资料的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大屏幕系统,为学生提供声像并茂,形象直观、超时空限制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涨,情感体验深刻,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思考,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多媒体处于辅助地位,是教学双方的剂,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

弄清楚各自的地位作用后,还要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化媒体技术,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构成优化的教学信息的传送及反馈调节的媒体群,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②妙用媒体,激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电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通过巧妙展示,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和愉悦的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知、体验、认识、升华。

③巧用课件,突破重难点。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在选定媒体之后,是否能使重点难点得以解决,关键在于课件内容的设计。要根据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画面中做到突出所教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时时处处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处理好教材和其他刺激因素的关系。因此课件制做力求精要恰当,课堂运用力求巧妙得法,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道德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5-0007-01

1新闻道德基本概述

新闻道德,指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新闻传播主体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行,其中,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均属于新闻传播主体。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性。第一,在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坚持客观公正。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性不仅是媒体的行为准则,而且是媒体特性的彰显。“准确、全面、有据”是其主要体现。第二,坚持服务大众的宗旨。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服务大众的宗旨是媒体工作者应树立的事业观和价值观。第三,坚决抵制媒体过度私利。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经济利益逐渐上升至媒体首要追求目标,导致其社会责任意识淡化,致使媒体从业人员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坚决抵制媒体过度私利是媒体应具备的德性。

2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道德构建存在的问题

2.1对媒体新闻道德认知不足

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新闻道德缺乏认识是诸多媒体和媒体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媒体工作人员未以真实性原则为出发点,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了解不透彻,加之新闻报道受媒体行业内部的限制,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不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效益成为诸多媒体所追求的目标,为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未及时核实事实真相,存在夸大事实的现象,导致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出现偏差,甚至价值观出现问题,致使新闻媒体行业出现混乱现象。

2.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道德行为的支撑力量,是新闻道德建设的保障。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新闻传播活动行为得不到规范,引发新闻道德严重缺失等问题。目前,国际上部分国家逐步开始利用司法对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我国缺乏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新闻法律相对滞后,对新闻采访权限未明确规定,对新闻报道活动的保护和限制力度不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但由于相关的互联网法律缺乏,难以合理、科学约束和保护网络行为,从而演变为新闻道德缺失问题。

2.3新闻传播大量涌入非专业人士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思想混杂现象十分突出,存在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受食品安全问题、经济利益至上等社会问题影响,新闻道德意识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大量社会公民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基于新闻道德意识不强前提下,未以新闻真实性为指导,盲目宣传相关新闻,导致新闻传播真实性遭到质疑,严重影响新闻道德的构建。

3新媒体时代新闻道德构建策略

3.1重视社会道德

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道德是新闻道德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引导政府官员和社会公民对社会道德引起应用的重视,采用多样化宣传方式,例如,电视、广播、新闻、互联网、报纸等,大力宣传社会道德,增强社会群众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道德讲座,引导社会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强化道德文化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将道德文化建设渗透至学校教育、新闻网络产品等中去,推动社会道德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为新闻媒体传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构建新闻道德奠定基础。

3.2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具有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作用,是推动新闻道德构建的有效动力。因此,政府应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以我国新闻道德建设实际情况为指导,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以此作为依据,规范新闻工作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新闻真实度与可靠性。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对网络上的媒体信息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不良信息大肆传播,达到新闻报道有效性标准。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公民、政府相关部门等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监督,引导各大媒体间互相约束,一旦发现新闻媒体中存在新闻道德问题,需及时处理,避免其影响新闻道德构建。

3.3培养媒体新闻道德素养

培养媒体新闻道德素养是构建新闻道德的关键和重点,是新闻道德加快构建的保障。一方面,针对媒体行业,积极实施严格的任职责任制度,任职人员不仅需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与此同时,强化新闻道德培训,培养媒体从业人员新闻道德素养,促使媒体从业人员新闻道德水平得以提升。构建健全的新闻道德监督机制,规范新闻报道行为,避免媒体从业人员出现严重的新闻道德问题,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报道过程中,媒体在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可靠,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避免出现事实与报道不相符合的现象发生。另外,新闻媒体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舆论,秉承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发展,摒弃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为构建新闻道德创造有利条件。

4小结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新闻报道真实性遭到质疑。因此,加快建设新闻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的时代特征,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提升新闻媒体道德水平,推动新闻道德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佳.新媒体时代新闻道德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2]都业虹.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J].理论界,2014(10):60-63.

[3]贾立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道德建设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2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