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时间:2022-05-11 03:38:48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摘 要 中小学教育科研正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定位问题,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成果形式。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研究中,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主要包括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实地调查知识;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对原有知识的体悟、产生的教育实践机智、养成的个人教育风格等。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定位 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将近20年,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更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冷静仔细地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即根据更能深入研究的主题,回顾,报告更多,贯彻平时越少,“装门面”和“时尚”,不能联系实际;更多的短期效应,难以坚持;应对更高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主要有以下四个不佳表现:(1)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不正确的。虽然很多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研究”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但为了满足专业的评估模具Ping Xian,获得行政奖励的需要,特别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简单地把科学理解为,老师产生了误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虽然目的清晰,但是不正确的;(2)话题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科学研究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然而,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了实现早期目标,快速得到结果,就选择理论主题。这个话题是不合适的;(3)片面追求成果。有些教师申报课题后,对课题没有深入研究,甚至根本没有研究,急于写论文、出成果,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者参加上级研究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就到网上下载几篇文章,窃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上这些片面追求成果的做法,完全与教育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策略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研存在认识误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显现出一些管理盲点。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关注。我认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先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先导”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工”的磨刀石。现实中一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寝室、卫生包干区、办公室之间,“勤”字当头。但他们很少这样思考过: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更轻松的方式,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更轻松的方式从何而来,需要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探索,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表现。实际上,不开展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树立“科研先导”意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2.树立“主动”意识

教师没有教育科研意识,进行教育研究是不切实际的,没有意义。那种迫于评职称需要,迫于学校硬性规定的需要,不得不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他的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被动参加教育科研与主动参加教育科研相比,其工作质效是有天壤之别的。树立“主动”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只有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才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科研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个服务”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实现其服务功能?必须靠近学校,教育工作,接近教师实践。脱离实际教育科研,好比植物丧失了土壤,必然会丧失基础,丧失生命力。

4.树立“过程”意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很深的,只有那些教育专家的人才能成就;许多教师认为研究是冥想,关起门来,老师认为,这项研究是创建、形成家庭的理论。这些都是误会。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必须实现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追求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追求过程的基础上再追求结果。

5.树立“创新”意识

教育和科学研究过程本身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老师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不仅满足于简单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削减、复制,而且需要有能力、有勇气发现问题,在复杂多样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找出规律,解决问题;敢于摆脱原来旧模式的束缚,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墨守成规是教育研究的禁忌。

最后,教师和领导要逐渐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一种作风。

总之,只有把工作和教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才可能真正发挥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才可能成为现实,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害怕影响教学质量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所谓教育科研管理,即教育科研管理者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效益、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教育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结合近几年的我校的教科研管理工作,我将从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谈对小学教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

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即学校内部的软性因素给科研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要求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学校教育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在科研的指向上应该始终围绕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来进行,至少要通过科研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针对本校的发展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地认识到借助于研究想去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人员有必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一切科研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行为的最终依据,从根本上杜绝没有问题针对性的学校科研。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促进教师学习、思考、研究、实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展科研活动也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帮助青年教师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既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又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后续科研要探索的路径,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学校的科研活动也就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学校教科研的管理者将教育科研活动当作经常性行为,将科研活动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学校科研管理的内容

科研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教育政策研究、学科方向调整、项目渠道拓展、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估等内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科研管理的宏观层面是科研业务部门的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在课题审批过程中要鼓励教师选择与教学实践有密切联系,能够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课题;二是业务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课题方案,并对学校课题管理问题进行培训,减少管理的盲目性;三是对于课题的实施过程,要重在检查,实地察看第一手材料,作为课题评奖的重要依据;四是对于课题成果,要做到全方位的评价,做到研究成果要有实效性、宣传性、推广性和辐射性。科研管理的微观层面是教科室。教科室要做好课题的“计划、执行、总结、评价”的管理。

三、学校科研管理的方法

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的手段和达到管理目标的途径。学校科研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方法、专家管理方法和经济管理方法等。

1.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计划指令的设置,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监督实施,指定的经费使用办法,科研成果奖励等都是用行政手段来规范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

2.专家管理方法

专家管理法是指在学校科研管理中,利用专家进行科研项目评审、科研成果评奖等,以专家的意见进行学校科研管理。用这种方法参与科研管理,一定要防止出现偏差和腐败现象。

3.经济管理方法

学校的科研的经济管理方法主要指以经济为准则,激励学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最大化的科研效益。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的资助、科研奖励金额的提高等。但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弊端,让科研人员形成不良的金钱观。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将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行政手段规范经济方法,经济方法补充行政手段的不足,这样,才会更好的管理学校的科学研究。

以上三种学校科研管理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将其合理的综合运用,才能相得益彰,提高管理效果。

总之,学校要将科研管理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将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学校的品牌特色结合在一起,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才会大有可为,中小学的教育也将蒸蒸日上!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浅析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中小学科研管理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从无到有,再到有今天的发展,与这些年从事教育科研管理者的努力与付出是分不开的。但在中小学科研管理飞速发展的同时,无疑也暴露出了各种各样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成为当今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本文对中小学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 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为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教育科研,就要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对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对“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理论上得到了确证和实践者的认同。在推进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问题。就好像崎岖的小路上有助你前进的铺路石,同样也有阻碍前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只有直面困难和问题,解决困难和问题,才可以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健康发展,减少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的问题

1.科研管理的目的不端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教育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如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错误认识。科研目的的不端正,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也导致行为上的形式主义。具体来说,教育科研活动应该是要求独立自主不畏权威的活动,应是一项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活动。但是,因为整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或评价学校工作的时候,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尺度,急功近利的将教学放在首位而无视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目的,受功利主义的评价导向,中小学科研管理可以是不急之需或装饰门面的手段。上级科研工作的整体部署,督导及检查的评价,课题结题验收的需要,政绩方面的宣传需要等等,都带有浓重的形式主义意味。好大喜功,不断的通过提高课题的格次和规模来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而忽略了真正有益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问题。于是,学校科研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评比而研究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来进行教育科研。由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目的不端正也直接导致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科研氛围不浓,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2.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严重脱节

中小学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也就是说没有将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有机的联系起来。科研管理归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归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将教育科研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或将教育教学的实践转化为科研理论成果。还有就是学校科研管理者与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存在比较费时间、费精力、费金钱、无效果的问题。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科研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科研力不从心。学校科研管理者有兼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尽管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教师教科研毕竟不同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都需要专门的时间。认为教育科研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把教育科研看成是脱离教学实际工作的事,没有看到教育科研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能。还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科研只停留在一般工作性、经验性研究上,丰富的教育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就事论事,不注重理论的归纳、提炼,往往以工作代替研究,较普遍的存在“有课题无问题,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叙事无提炼”的毛病,当然这与中小学科研管理者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素养、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是未充分的认识到科研管理对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未将两者相互融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使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3.课题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教育科研室对学校课题没有规划,科研过程管理随意。一味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研究质量,课题研究没有学校的总体目标,没有重点。有一些学校,课题一旦立项就万事大吉,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按时开题,开题后不做进一步的论证,随便应付马虎了事。中期检查不认真对待,阶段性成果随便凑数,侥幸过关。结题时,仓促上阵,临时突击,草草收场,严重影响课题质量和效益。尤其学校领导对课题规划与指导不到位。学校领导普遍缺乏带领全体教师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难于做到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也缺乏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能力。学校校长没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为学校谋发展的科研带头人,面对科研管理,似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后勤保障人员,一个拳拳的幕后支持者。而科研主任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科研室只是一个机构,而缺乏管理职能,自己兼课,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以教育科研为主,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课题工作的管理毫无头绪。

4.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科研经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用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经费。它包括科研事业费(含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等)和科研基本建设费(包括设备购置)等。一般来说,对于立项的课题,相应的教育部门应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助;但目前科研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教育部门所能支出的范围,中小学科研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大量的资金。有的学校经费来源相当紧张,学校生存和工作正常运转全靠编发教辅资料、试卷来维持生计。经费紧缺已成为困扰教育科研的事业发展的瓶颈。总之,无论是从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科发展科研队伍建设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不够的。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妨碍 了教育科研的繁荣和发展。

5.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教育科研队伍虽然庞大,但就整体的研究水平来说是有欠缺的。科研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于教育科研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对于教研总是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理论学习跟不上,纵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不了系统的行文。十分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培训和知识储备。对教师而言,它要求在教师群体当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共问发展的教师文化。而长期以来,在质量.效率的主导价值取向下,在学科、班级、教室、年级、教学单元、任务的活动方式下,教师群体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个人主义与竞争的教师文化。这样,尽管一些学校有教研活动,但是这种研究活动往往变成了领导和同行之间相互检查、评比、监督的手段和闲聊的方式,并进而加剧了教师群体的个人主义文化。因此,教师教科研活动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新的教师文化,相互合作,共同成长。

二、如何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问题

1.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常言:“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而不是走形式,只是强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可以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科研的态度,有效的提高教师科研的参与度。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秉公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因为的多少来考核,不然会挫伤那些真正从事教育科研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要将科研管理的目的落到实处。

2.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要着力强化中小学科研成果的运用,使教研成果的功能充分凸显出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常青的。”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而得出的教育理论,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指导实际的教学实践。长此以往,会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对教育理论不感兴趣,造成教育理论严重脱离教学实践的局面。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对发展中小学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中小学教师多数则是围绕课堂教学,依托课堂开展教学研究,重在以事论事,重在教育实践而缺乏理论探索的现象。使教育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3.加强课题工作管理制度

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开展教育教研,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中小学校长和科研管理部门或学校教导处先作出规划。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设计来确定科研目标,使之紧密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培育人才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意图,引导大家的思路,可由学校组织部分科研骨干,提出一系列课题。按照不同的学校或学校工作的几个方面,把研究重点表示清楚。以便供教师们在选题时参考。并对课题的立项,过程,成果等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和管理。

4.加大投入与拓宽科研经费渠道

教育科研经费是保证教育科研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还不十分充足,教育科研经费更是十分有限的情形,各教育部门要体谅国家的难处,尽力争取社会投资。应当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为主,课题所在单位给予相应配套支持,课题主持人横向筹措,争取企业支持的机制,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基金制度,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使达到用教育科研经费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改变科研经费渠道单一的现象,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努力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5.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科研不仅需要好的平台,而且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首先,教育科研主管部门通过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举办科研讲座,普及和推广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作为科研管理者也应不断的加强学习,增强教育科研的兴趣,重视自身的能力修炼,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素养,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经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脱产进修,业余轮训,自学,到教育教学一线学习。强化教师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步骤,执行等,用理论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业务素养,为教育科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加强学校科研管理不仅是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调动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教育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社会效益的需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中呈现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不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前进的步伐。才能使中小学科研管理健康成长,推动教育科研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为了了解我市中学科研工作现状,促进我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珲春市教科所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的重点是“十二五”期间省、州、市级课题立项以来的开展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本次调研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调研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一是查看科研材料;二是听取学校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三是座谈;四是集中反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各中学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掌握了各级课题实验的进展情况,为我市下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取得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制度。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各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大部分学校都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举措,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科研管理体系,做到责任明确、渠道畅通,保证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运行。如,珲春四小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办法》、《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学校根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在教师考评中加分,以此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珲春五中为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工作规程》,编辑出版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等;珲春一实验重新修订《科研奖惩制度》、《子课题管理制度》以及《小课题指南》,并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要求教师们采用个人或团队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小课题,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珲春六中为保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修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学校“自主学习”课题研修组,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研究的宏观决策。教导处下设5个研修小组,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分别负责各学科具体研修工作,形成了“校长外聘导师组教导处各教研组各备课组教师”的纵向研修管理体系。学校还制定《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课题管理制度》、《教学奖励办法》等制度。

2. “科研兴校”意识逐步增强。大部分学校、教师,已经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教育科研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大部分校长的共识。许多学校校长对科研工作认识深刻,真正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各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来激发教师的进取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搞教育教学研究上,引导教师走上一条成才之路。

3. 注重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它直接关系到教科研工作的成败。近三年来,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围绕我市的主课题《“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确定立项承担了省、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过程比较扎实、规范,研究资料翔实。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珲春五中、珲春六中、珲春四中、珲春六小、珲春一小、珲春一实验、珲春四小、珲春十小、珲春英安中学、珲春一幼等学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所有中小学(园)一把手亲自主持课题,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深入到课堂与课题组一起开展研究,并进行课题指导,形成了浓厚“科研兴校”的氛围。各学校已拥有一支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成为了全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4. 各校群众性科研活动蓬勃展开。通过检查我们欣喜的发现,多数学校淡化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神秘感,能够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科研理念与学校的具体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以行动研究为手段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模式。各校积极开展以学年、学科等不同形式的小组为单位,组成校本小课题研究团队。各学校紧密结合各自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困惑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确立研究课题,极大地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走出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事情,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的,仅限于有经验,有兴趣的教师,把教科研看成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事情的误区。

5. 阶段研究成果显著,内容丰富与呈现形式多样。数学校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成果内涵丰富,有分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阶段成果都显得厚重。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教育教学随笔、教育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经验论文、阶段研究报告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内容不够清晰。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界定不严,以公开课、学校各种日常活动当做课题研究活动。

2. 课题研究不切合实际,表面化,形式化严重,没有与教育教学零距离对接。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理论水平偏低,科研条件又差,但学校为了赶时髦,却选择了一些难以操作或者根本不好操作的课题。具体表现在课题方案过大、过空,结果开题之后,就遇到操作上的障碍,致使研究无法进行。有的学校课题难度高,连开题的方案也无力做好。这种选择分明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

3. 以“教”代“研”。在教学第一线,尽管我们主张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但是教研和科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实际操作之中,许多学校把教研当科研对待,没有真正明确科研是“对未知的探索”,而教研是“对已有问题的具体研究”,或者说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同样是备课问题,如果研讨如何才能备好课是科研问题,而研究备课的具体内容就是教研问题。在两者的关系上,没弄清楚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研的深化与发展。由于认识的模糊性,致使许多学校教研风气虽然很浓,而表现在科研方面的含金量却很低。

三、对策及建议

1. 狠抓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的科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校长是不是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影响着学校教育科研的推进程度和质量。校长领导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校长工作首要任务、核心能力。校长参与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姿态,更是责任。校长必须从学习和实践上下功夫,做一个读书人,只有校长爱学习,教师才会跟着学习,这样才能更新教育观念,用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课改实验研究。校长仅仅有教育理论还不行,必须勇于实践,校长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去,校长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才会更有说服力。同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通过搞教学研究,锻炼广大教师素质;但全员参与绝不是全员实验,绝不能不顾教师专业素质而搞“大帮哄”,要选拔优秀实验教师作为学校研究骨干,以此为核心,汇聚学科其他教师,进行层层帮带式的全员参与。

2. 增强学校科研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是学校教科研工作常态化的根本。目前,个别学校科研主任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够,经验不足,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得不到及时落实,给学校整体教育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主任应该是基层学校的主要培训者,承担着对广大教师的科研培训任务。因此,基层学校应当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培训能力的人做科研主任,进而使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较顺畅地展开。

3. 重视并加强全员参与的学校校本课题研究。“以校为本”的校本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各中小学校校本科研中的小课题研究虽然已经蓬勃开展起来了,但整体看来,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教师选题盲目、问题过大、选点不准,还不能完全把教育科研与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紧密起来,使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小课题研究水平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个别学校还是处于松散型管理。“以校为本”校本科研要结合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实际、要结合学校的主导课题、要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要结合校本研修。选取应富有个性化的微观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学校科研管理要逐渐走向规范化、提高教师培训,使教师逐渐走上教育科研的科学轨道。

4. 培训、科研、教研为一体,深化学校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培训、科研、教研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互相紧密联系“三位一体”,我们紧紧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培训、教研、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以科研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坚持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使三者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

作者简介:杨舒伊(1974-),女,吉林省珲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一级;

金光泽(1964-),男,吉林省珲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重在行动研究

摘 要: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定位不当,侧重了教育理论研究与宏观研究。这样的定位,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与应用性、劳民伤财,形成大量的“教育科研垃圾”。中小学教育科研应重视行动研究,以微观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只有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有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小学 行动研究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当前,有不少中小学,为了“科研兴校”,出现了“校兴科研”的形势。只要是办学条件稍好的学校,大多几乎是“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项目”。虽然这样的“校兴科研”的行为,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并未产生“科研兴校”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定位失误,方法不当。

为了清除中小学大量的 “教育科研垃圾”,为了中小学中小学师生发展,应该推行教育科研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一定需要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便于掌握与应用。是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二、中小学行动研究法的意义

今天,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运动趋势。这种研究方法受到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欢迎。它所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改变了教育研究为专业研究者所把持的局面,促使中小学教育研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解决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固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价值:

(一)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当前的教育科研远离具体的学校情景、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研究者高高在上,研究工作从研究者的理论建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受特殊的教育教学情景的限制而难以推广,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实践的作用。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专业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

(二)行动研究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可行性强

科学实验在教育研究中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实验要求有理论假设的指导,对实验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往往难以胜任。行动研究,则为之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它不仅能帮助广大教师改进工作的现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改进研究技巧,强化专业精神,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三、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问题

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始环节。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教师从问题诊断入手: 第一,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 第二,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 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 第四,众多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之? 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有所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自己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计划

计划就是制定解决问题的研究计划。教师持续地关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较细心地计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研究行动步骤的设想。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计划是暂时的,是允许修改的。如果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备课中寻找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而“螺旋模式”行动研究中的计划与教师日常的备课是同一件事情。

(三)行动

行动是实施解决问题的研究计划,也是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注意三点:第一,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第二,教师和专家在合作中一同行动,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改进工作这一目标;第三,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行动,是灵活的、能动的,是创造性的执行事先的计划。行动研究法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理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引起教育实践的改进,在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的计划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被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四)反思

反思是就行动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反思这一环节至少包括: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第二,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和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决定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应作哪些修正。第三,写出研究报告。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

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程序是由“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构成一个螺旋圈,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螺旋式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对某个问题的追踪,即持续地关注研究这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道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到目前阶段已处于深水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教育质量、教师队伍提升等诸方面问题呈胶着复杂状态。解放教师的头、手、脚、嘴、时空,鼓励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是教育科研突围的必由之道。

关键词:教育科研;困境;突围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句名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蕴涵丰富的哲理,“革新”意识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教育改革同样将伴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教育科研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前途和命运。

纵观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从上到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从教人员都意识到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大家已经形成科研促改革的共识;忧的是教育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加减乘除,需要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和研究的土壤,而这些正是当下教育科研,特别是基层学校的现实困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科研初衷与教学实践“两张皮”

纵观学校的科研活动,每一轮教育科研计划的初衷都是良好的,都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革新改面的理想效果,所以制定了一系列看来很美的实践方法和实施流程。但是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的掣肘,教学实践过程“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循着惯性穿新鞋走老路是最容易的。科研初衷与教学实践“两张皮”,其结果可想而知。

困境二:科研活动与教学质量“无正相关”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客观发展过程的,任何的改革创新都不是呼风唤雨就可以立马见效的。我们科研时间预设正常为五年,少则三年,多至十年甚至更多,想要一、两年短期内就有成效难以自圆其说。教育科研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挨得起冷眼的勇气和毅力,任何急功近利的科研都是“伪科研”。

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多种多样,就如八仙过海,可以各显神通。现实生活中,很多教书更用心、更科学、更人文的教师,教书教不过那些“死扣书本”的、简单重复反复练习的、没有科研的教师。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不是说那些讲究科学教书的教师错了,实在是教育教学影响的因素太多,而评价的手段却相对单一,造成了这样的表象。评价体制的简单划一,很难将“无形”的质量进行“有形”的比对。

困境三:科研期望与提升队伍“无显性关联”

学校期望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具体实施中如果科研仅仅停留在书面的东西,科研等于写论文、交案例,做的还是表面文章,那么科研仅仅带来了外在的荣誉,却不会带来教师队伍实质的发展。教师内在素养很多是隐性的,天长日久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哪怕一低头的温柔,对学生却是最温暖的肯定;哪怕一句简短的问候,对学生就是天籁的福音。

教育科研的实施如果纯粹是行政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内在的需求,那么要想通过科研提高教师队伍就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问题剖析

造成当前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简单剖析如下:

(一)评价体制的禁囿

当前教育的评价体制还是“一分定终身”,新加坡教育专家评价中国教育是做“点”的事情:相差一分,就不能上名牌高中,就不能上大学……而不是“面”的工程:全面评价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多少?除了主修课的分数,选修科目情况怎样?学生领导能力怎样?分数是否达到一定的区间内?

教研最终如果仅仅是为“点”服务,那么任何教科研就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很难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人”的角度,去科学地思考改进的方法。

(二)教师职业的倦怠

教师的职业是个很容易倦怠的职业,简单地看那些书本知识,都是很有限的几个知识点,一个教师工作三年就基本达标了。而要想不断进步,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无止境的,那么教科研也永无止境。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回答她公开课的准备时间时说:“我今天的这节课花了40分钟准备,但是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用了40年的时间。”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浮躁思想,教师收入也算小康,享乐主义的思想影响了部分教师队伍的成长,有教师感觉做个机械的教书匠比天天埋首科研的教师要轻松多了。部分学校教师没有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教科研只是行政领导几个人的事情。

(三)教学工作的繁杂

客观地讲,很多教师还是非常有上进心的,都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不为名利,只为心安;不问收获,只为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无奈,学校工作很多,除了教育教学,还有许多的杂务牵扯很多教师的精力:学生纪律好不好?不好的话要训练;学生生活有没有困难?有困难第一要保证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家务活”。

上级部门各条线的工作都希望从教育的出口寻找贯彻的途径,譬如妇联,团市委、宣传部等这些部门,另外国土局的知识宣传、城管局的宣传等等“小手拉大手”类型的活动,无不通过学校,通过学生开展宣传和推广。很多时候,教师的精力被琐事牵绊,苦于没有分身之术进行教育科研。

(四)科研方法的缺失

有些研究的问题不是基于学校教师自己的教学现实,研究工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分离。许多一线的教师,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学习,没有深入地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在进行学校要求的教科研活动时,往往处于无头绪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向向哪里去,也缺乏好的教研途径和方法,教研效果不难想象。

三、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境

以上分析中,个人以为,第一和第三点我们基层学校可以作为的地方很少,紧紧依托日常教学活动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研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的困难才是务实的教育科研。在第二和第四点上基层学校是大有作为的,通过研究方式的变革顺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开展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科研是可行的教研之道,让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学校中,笔者认为:只要创设好科研氛围,形成制度化的保障,领导主持,教师合作,专业支持,开展好校本化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行动、观察、反思,逐渐走出教育科研的困境指日可期。

“计划”指的是重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文献考察、计划制定、方案预估;“行动”指的是根据预设进行教学实践,大胆尝试,同时深入了解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调整、修改;“观察”是有目的地观察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将观察的结果形成各种形式的记录(研究日志、课堂实录、教育教学案例等),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反思”是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度解剖,结合相关理论形成分析材料。其中案例是反思性研究最主要的基础和工具。

陶行知有句名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把它引用到教育科研上来也无比贴切。要解放我们教师的头脑、双手、脚、嘴、空间、时间,让教师得到自由驰骋的天空,投身到热爱的教育研究中去。

(一)解放我们的头脑

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从个体内在需求入手,不遗余力激发教师内驱力是科研领导者的首要任务。由于研究的场景和条件在学校中,参与者是全体教师,所以科研首先可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出发,如:利用书吧等场所,开展经常性的读书交流会。校行政各职能部门应善于发现有利于开阔视野的好书资料,定期推荐给教师阅读取经,使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享受智慧碰撞的过程。

再如:带领教师们去高校听讲座、去名校听报告——“洗脑”。基层学校的教师最缺的就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高校教授们高瞻远瞩地分析教学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经典案例,往往迫使教师倾情投入地去聆听,去思考。每一次“洗脑”都是一次提升,精神“大餐”带来的愉悦也推动着教师们前行。

三是请来专家,零距离指导,锤炼青年教师。学校实施学校导师工程,聘请名特专家为导师,每学期至少来校辅导两次。专家零距离指导加上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出台相应的科研考核制度,通过制度推动,文化引领,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绩效依据。我校将专业发展分为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三个层次,由教师对照条件自行申报,不同的层次职责和义务不同,考核达标后的奖励也不同,一年考核一次,三年一个周期,然后再申报晋级。其中,考核的内容70%为学校指定,属于必须完成项目;30%的内容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科研实绩和其他反映个人成长的成果。教师自选申报类型,自觉记录成长档案。目标明确有挑战,数据清晰可达成,阶段成果可检视,后续跟进有措施,形成一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完整体系,很好地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解放我们的双手

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放手科研,教学考核不只看学科平均分,而要跟原有基础成绩进行比对,看有没有进步,进行成败得失的因素分析:是良性的提高,还是“高能耗、低效率”的提高分数?在同年级组同学科中的发展状况如何?达到一定标准的都给予肯定和奖励。

学校推出各种不同的平台让教师大胆尝试研究:领导干部亮相课、共产党员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经典演绎模仿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实践,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研究展示氛围,充分发挥领导、党员、骨干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体教师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地进行教学科研。

(三)解放我们的脚

走出去取经是促进教师思想革新的不二法则。教师看得多了,眼界自然就高了,对自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我校每学期选送重点骨干教师走出江阴进行短期培训,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不定。每年轮流安排全体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一次,校课题组成员、学习意识强烈的骨干优先安排,多渠道安排。

一是走进名校,感受名校文化,移植优秀经验。从2008年开始,我们启动了“走进名校”培训计划,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上海、南京的名校挂职锻炼。走进名校,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也改善了教师的心态。比如他们看到名校的工作节奏更快、课时工作量更多、家长要求更高时,自然感到自己平时那点压力算不了什么,因此能够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培训归来,教师通过专题讲座、移植优秀课例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收获与全校教师分享,在学习、总结的过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二是走进高校,借助专项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我校与华东师大、浙江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培训合作关系,多次组织教师到高校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培训。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难教,我们组织心理学培训,“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班主任工作专题研究,“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经验和方法,激起了班主任的共鸣;针对青年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我们接受“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将教师、学生、课堂进行国内外的现状比较,启发教师反思;针对教师们不擅长进行案例分析,缺乏撰写论文的技巧,我们开展“案例研究专业成长”的专项培训。专家们丰富生动的教学启迪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四射的激情点燃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激发着我们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

(四)解放我们的嘴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勤于笔耕,善于将个人的思考付诸文字是教育科研的落脚点。教科研的主体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领导要积极营造广开言路、百家争鸣的研讨氛围,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备课组活动等固定时间进行交流、讲演;教师则要敢说、善说、多说,积极利用沙龙活动历练自己,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权。我们学校组织的“澄翰大讲坛”,让一线的教师上来讲自己教学“宋诗提升学生古诗文修养”;讲“整理和复习课”怎么上效果好;讲“优等生的培养”,等等,教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外,教师积极撰写科研随笔、思想浪花等小文章,是记录科研实践的好方式。我们开展每月一次优秀反思交流,进行网上发帖点评。每位教师至少必须对本备课组内(或相关组)的教学反思进行一定思考,开展对作者有所启示的点评,期末由全体教师推荐优秀点评人。每月由教导处、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评委评出优秀反思,作为精华文章推荐阅读。学校通过评比的方式,督促教师养成记录教学情况的好习惯。

(五)解放我们的空间

教育科研不能狭隘地闭门造车,现在资讯这样发达,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网络论坛、沙龙论剑、草根对话都是很好的民间交流平台。我们积极开展以网上“澄江论坛”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活动,倡导“创自己的教法,说自己的做法”,积累个人的教学经验,同时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多人一课”研讨、读书交流会、校园网论坛、教育沙龙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增强教师自主研究意识,增强教师教育研究的自信。

校级交流互访也是不错的科研方式,如果说走进名校主要是“取经”“吸氧”,那么走进同类型学校更多是探讨成长,走进稍弱的学校则更多是倒逼成长。交流活动通过讲座、课堂研讨、评课等形式互通有无,形成教研共识,锤炼新人,历练骨干。空间大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宽阔起来。

(六)解放我们的时间

定期定点定岗的教研固然重要,无奈每次仅有的1、2小时总显得那么匆忙,有时探讨的激情刚刚点燃,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点了,没有轮到发言的教师难免郁闷。所以,不拘一格、不限时空的,浸润于教学工作每时每刻的研讨更像细水长流,天长日久就汇聚成大江大河。我们倡导茶余饭后、课间假日的小研讨——一个学生的错误怎么纠正?可以探讨出几个好方法;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可以尝试好几种方法;一个新的知识点如何教?可以设计哪几个层次……研究活动是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

开展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只要真正做到六个“解放”,心中有研究的弦,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研究,那么教科研的春天一定会来到,宏愿实现指日可待。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谈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及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一趋势也遍及了每一个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角落。这种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科研热潮“后浪推前浪”,忧的是科研流于形式忽视内容,注重现象看轻本质,已经暴露出浮躁的迹象,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而且还会导致教育科研偏离正确的方向。

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特别注重开题,但对实施过程却无人问津,最后便是草草结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题“热热闹闹”,过程“连唬带蒙”,结题“连编带抄”。也有人用三个“拍”来描述这一过程,即开题是“拍大腿”激情万丈,实施过程是“拍脑袋”困难重重,结题便是“拍屁股”走人了事。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因循守旧的观念在作怪,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清,教育研究能力存在问题;教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管理者科研素养较低、急功近利、指导不到位、深入靠前指挥太少;学校管理不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管理者应在教育科研中采取积极的策略。

一.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翼,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两件法宝。如果能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做一番考察的话,你便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名都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学校要培养出众多名师,成就名校长,办成一所名校,就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

2.意识决定行动,行动胜于语言。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活动。往往一名管理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组建教研组,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

1.积极进行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研究单位。教研组组长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2.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将大的课题分解开来,形成若干个连续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研究起来简便,容易见效果,能够持续激发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研组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推行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具有双重目标,增加了教学策略预设与分析、策略实施及实施意图、教学观测点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新教案提醒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方式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

课堂实施——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察

课后反思——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五.注重阶段总结。

对于课题实验课中的策略预设,可以是从大到小,从教研组到备课组再到实验教师进行分解精细化预设。阶段性总结与之相反,在层级上它是由实验教 师个人每节课的课后反思汇集到备课组,再汇总到教研组总结;在时间上它是由课后反思累积形成的周反思、月反思,最后形成学期阶段性总结,它可能是若干个小 课题成果的集合体,如此持续进行便可顺利完成结题。

六.在实践中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反复检验、评价、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段性成果是否可行,是否有实效性、普适性,必须采用控制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应用,检验其效果,不断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找到克服办法,实现应用效果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七.淡化评优意识,强化研究功能。

公开课是最现实的校本教研,但提到公开课,却褒贬不一,有人爱,也有人恨。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公开课呢?

我们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公开课。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桥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舞台,并非只是一个证书,更不能说一节课便会造就一位名师。对善于反思、学习和改进的教师来说,走的桥多了路更长,登的台多了艺更高,淡泊功利,潜心研究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八.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

形势的发展给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成功扮演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

1.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与特点及方法的应用理论。

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相关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复杂性,要求管理者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2.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科研的能力。管理者应学会组织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组织科研工作。

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开拓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校长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形成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

3.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管理者的教育科研道德素养,是指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尊重他人劳动,密切配合协作;虚心好学,大胆创新。

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迷信权威都不足取。既要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努力攀登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高峰,还要深入教学一线,静下心来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分析

摘要: 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是指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就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的研究或尝试性实践。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专职教育研究的移植物,中小学教育科研在移植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异化现象,这既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降低了其的社会声誉。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产生异化现象的变现及原因,以便今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克服异化现象的有效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原因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广大中小学管理者所认同,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了。近年来,大批中青年教师迈向教育实践,开展教改实验,这无疑是教师走向实践的积极探索。然而,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呈现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表现

1.教育科研内涵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倡开展教育科研, 并非中小学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 需要中小学去发现和建构,中小学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与体验, 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最终能够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颇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学校领导根本没有科研意识,认识不到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领导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热情, 甚至导致一部分教师竟然不知教育科研是何物; 其二,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这种态度一种变相的轻视教育科研,视教育科研为儿戏,在一部分领导的意识里,搞教育科研只是为了挣面子、图排场,有的学校居然明文要求人人有课题,看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其实根本不讲求现实性和可能性,忽视了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教育科研作用的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促进学校的管理发展, 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着短视和虚荣之风, 仍然把教育科研作为面子工程, 当成个人职称评定, 成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敲门砖,学校升级的“捷径”。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并非把教育科研看作是内需, 而是不得不行之路, 这样最终导致学校管理者越来越不重视学校教育科研, 教师也不愿意切切实实钻科研, 从而助长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务虚之风。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很多学校都出台政策多方面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并且还将课题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一些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将教育科研作为扩大自己知名度的手段。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做课题而做,这些科研多半是花架子,而非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使得教学与科研分离,教育科研同教学实际相脱离,表面看似有了研究成果,但并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二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原因

1.教师传统思维的惯性与提高教师素质的现代要求之间的冲突。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 教育科研是教育管理人员或专职教研员的事情, 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关爱, 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做好“教书匠”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只能是“经验型 ”、“辛苦型” 的“教书匠” 。

我认为, 角色转换的基本特征是走教育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仅教书不育人, 那是标准的“教书匠”; 如果只教书育人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那其教育教学便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教师既要具有敬业、爱岗、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与真挚的教育情感, 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与善于创造的能力, 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 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断地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点拨其思想火花, 激发其创造灵感。因此,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不仅要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外, 还应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然与应然。

任何一所学校会都认同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观点表述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和功能的教育科研,在实践时,却不一定如此。根据调查,多数学校都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出了高要求。但回归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的实际定位却是: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必须存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二是为了迎评、应检、评职称、评优。可见,学校虽强调教研的重要性,不过,将这种重要性视为学校办学的外在要求,在迎评、应检、评职时的应激式教研,虽可为学校锦上添花,但这样的教研,并非从“兴校”出发,也未以“兴校”为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应景目标,其教研是不大可能起到兴校作用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校本研究定位

摘要: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担负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重任。校本研究,是建立起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血肉联系的一系列试验行动;校本研究能催生众多的由研究型教师群体构成的研究型学校。校本研究“学习理解实践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试验探索考察过程、结果再反思”研究程序的实施,能使中小学教育科研,既经历了特定问题的研究过程,也获得了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或结果。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校本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伴随中小学教师走过了十余年的试验历程。同时,伴随中小学教师经历这一历程的,还有三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关键词:校本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对这一改革历程的概括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系了这个逻辑。”[1]钟教授虽然没有提“校本研究”一词,但是他所提及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课改的实情和实效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重任,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非“校本研究”不能真正完成。

中小学教育科研,经过课程教学改革的洗礼,能否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首要的问题必须思考其在研究目的、研究功能、研究方法、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校本研究”从“教师即研究者”思潮诞生,逐步演化,进化而成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历经半个世纪后,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到空前的高度。行政层面有“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种种规定而自上而下地加以贯彻,基层学校展开了大量的具体实践。这种现实的存在,很自然地引发人们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范式,采取什么样的研究形式和方法,也即中小学教育科研该如何定位,如何使我们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是求真务实、对教育改革发展有用的科研,是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是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的科研,是产生创新成果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对此,我们反复思考,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基本定位,其主要缘由分述如下:

一、校本研究具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教育实践活动特性

校本研究的积极倡导者斯腾豪斯曾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研究的传统。”我国在课程改革试验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校本研究概念,虽然研究对象扩大,但其基本内涵一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专业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2]。这既表达了我国课改对校本研究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更表明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要义,诸如“研究程序”的提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能否做出这样的思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发展的校本研究,是指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中小学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换句话来说,校本研究就是建立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血肉联系的一系列试验行动。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一个研究的环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解决如何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情境的问题。面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以求使科学的教育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渗透到教学常态中,改变那些“非理性”、“无意识”的教学常态,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由自发走向自觉。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实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最大的目的和功效应当是把科学理论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3]14。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质特性,说明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基本的范式和方式。

再考察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体的各学科教师工作实景,以及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既没必要也鲜有可能探索具有普遍共性的未知领域,提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规律,在宏观上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中小学教育科研侧重于教育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目前,许多有志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学校声誉,形成名校、名师、名校长、使学校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14。这种基础教育生态的客观规定性,也明确昭示,只有校本研究,方可承载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研功效。

二、校本研究具有创生科研型中小学孵化器的作用

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个要素三位一体,构成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这三种基本力量沿着这三种行为方式不断前行,不断地发展,催生了众多研究型教师群体构成的科研型学校。崇州市蜀南小学自2003年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以来,持之以恒地抓住和实施校本研究。第一步把研究对象直指课堂,创生并形成“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案例学课——自主备课——互动说课——抽签上课——案例评课”,并将其作为构建校本学习研究体系的载体,为校本研究的实践提供了操作平台,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他们试验得出的五条结论是:促进了教师理论学习的实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形成,创生教师的思想;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活方式的改变,成就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教师由“经验状态”进入到日常“反思状态”,形成了开放的心态;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在此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蜀南小学将原来针对课堂的研究“五环节”,演进为“学、培、做、研、评”为一体的“五环节”校本研究,论证形成了“‘五环’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并被立项为2011年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目前该课题的研究正在深入实施之中。蜀南小学经过校本研究实践,由一所合并而来的城郊小学,逐步成长为崇州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校本研究基地学校。学校现已发展为有近3000名师生的崇州市一流小学,教育质量在崇州市小学中名列前茅。

一些较为薄弱的学校,究其原因是校本研究的薄弱。首先,巨大的外在压力成为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阻力。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教学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此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重,据调查,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20课时以上,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备课和研讨。在诸多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兴趣、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校本研究中去,致使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内驱力不足。其次,教师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教育者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成为好的“教书匠”,而缺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研究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

类似的问题在部分学校都存在,解决该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就研究工作而言,如果我们的学校都能够充分认识校本研究的意义,把握其要点,把日常的教研活动向着校本研究的要求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便会走出困境,取得成效。

三、校本研究具有适合中小学教师团队与个体进行科研的程序和方法

目前,很多参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在教育科研方法上极力“专业化”,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归纳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和技术;试图发展并推广所获得的实证性的教育教学知识,把自己感受性的东西(实践和经验)不科学地升华为某种方法理论,并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但更多时候,这些方法或“理论”属于经验的范畴,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作为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校本研究,或者称作“做中学”式的研究。教师将自己作为“研究者”,在工作中研究,达到研究好工作的目的。校本研究具有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特点。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经过探索与实践,可以总结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研究程序框架。归纳起来,校本研究程序比较典型的是:学习理解实践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试验探索考察过程、结果再反思[4]。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扎实走完每一道程序,既经历了研究,也完成了某个特定问题研究过程,获得了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或结果,为该问题研究的深化或相关问题的研究打下基础。由此,校本研究使教师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动作,能够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按照校本研究的基本程序进行研究,启发教师寻求与使用适合的研究方法,使之不断积累“点”的成果。随着校本研究程序的循环往复演进,点的成果连成线,推引教师向着自己理想的教育教学迈进。校本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循环演进,其实质就是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反省的行动或行动的反省。

再次,校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反省的行动,或者说行动的反省,类似大家熟知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方法就是“学—做—研”合一的方法。这种研究既具有合理的研究行动逻辑,又具有教育教学规律的创生逻辑。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试验主义”的研究主张一样,“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我们常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研究的意识,这种意识具体是什么?我们很难道明。其实陶行知先生的“六生”说,就是研究意识的生命和具体表现形态。这也是我们的老师能够做,而且完全做得到的事情。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校本研究定位,有利于唤醒教师的研究行动,也有利于改变目前研究成果出现的“复制+粘贴”现象,以及课题研究重立项,轻过程,书面材料在成果鉴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尴尬局面。

(作者单位:崇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成都 611230)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效性的思考

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帮助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优化教育教学,为行政部门提供教育决策参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同程度地存在立而不研、华而不实、研而不用等问题。增强和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管理,不断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

一、观念导向,走出认识误区

(一)打破神秘感,树立“科研强师”观

多年来,教育科研一度被神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的事情,是实验法的研究,是纯理论的探索,与己无关。一方面,很多现实的教育科研成果脱离教学实际,另一方面,教师们片面的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发生着悄然的改变,这种传统的“教书匠”意识与行为制约着教育发展。彻底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让教育科研成为“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牢固树立起“科研强师”观,教育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二)走出低层次,树立“科研兴教”观

课程改革十年的推进,教育科研已被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接纳。但教育科研被动、简单、低层次倾向明显。如:很多教师认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执教研讨等就是教育科研。甚至很多学校领导也认为:撰写的经验总结和论文就是教育科研成果。这种停留在经验性认识层次上科研活动简单、肤浅。没有在理论学习上充实提升,也没有在研究方法上丰富,更没有在一个问题上持续跟进,特别是缺乏文献资料和技术指导,没有将自己的经验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提升,使得教育科研水平不高,研究成果泛化重复。教育科研要走出低层次,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用研究的眼光,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践与研究结合,用多维的视角和操作工具,沉下心来,不带功利,把眼睛关注在教室,关注在师生的生存与学习状态上,教育科研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科研才能兴教。

(三)进入百姓家,树立“科研名校”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显然,教师参与科研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也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那么,教育科研理应进入“百姓家”而非是学校极少数者。当然,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有差异。但同样,学校教育科研也需要层次性而非“一刀切”。只有学校教师的全面参与,多层次推进,才能建设一支积极从事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研队伍;只有让教育科研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才能铸造出厚重的学校教育文化。这样的学校,即便没有高悬的奖牌,没有这样那样的名校头衔,但相信: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有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名校”。

二、机制护航,保障教育科研健康运行

教育科研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有科学化,规范化的科研机制加以保障。

(一)建立经费保障运行机制

建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制,才能确保教育科研健康运行。目前,各中小学有专门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而专门的教育科研经费机制迟迟未建立,使得教育科研在研究过程中难以扎实推进,教师教育科研热情也受到相应制约。

(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

从行政管理、学术指导到学校操作,都建立相应的级层机构。教育局专人分管,学术机构专门科室指导,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落实。同时从科研过程的指导到结果的评估考核,机构完善,系统管理,有着完善的科研管理机构,才能让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完善激励评估导向制度

评价会起着方向杆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有着“教育科研十佳”、“科研带头人”,“科研基地校”等评选活动,但相应的评选条例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对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力度薄弱。如何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情况和成绩与教师绩效,教师聘评结合起来,如何把学校教育科研情况和科研成果、学校考核、校长绩效甚至提拔任命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三、研在人为,培养科研队伍

(一)分层指导

教育科研要真正落实,必须建立起一支从决策层到操作执行层的教师队伍。具体建设一支“校长—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群团队伍。从意识培养到行动参与,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分层建立校长教育科研沙龙、教科室主任论坛、骨干教师科研项目专题到青年教师科研培训等,分层指导,让教育科研队伍梯次成长。

(二)系统培训

目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的课题培训和指导,相对过于空、大,真正能够指导学校具体操作和实践的东西较少。鉴于此,课题选择、研究方法、实践操作、成果提炼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并结合具体的学校教育科研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人跟进,让教育科研队伍在做中反思,在干中提高。

(三)实践提升

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调控机制,让广大教师队伍投入教育科研实践,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中尝到甜头,从而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教育科研。如:建立结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究机制,对接高校教师的专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专题研究等。让一线教师在科研实践中不断自我总结、反思和提升。当然,科研学术机构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角色,自身的教育观念,科研素养就应该不断超越和完善。科研室科研员的自身学习和培训就应不断提升。

四、贵在得法,盘活教育科研常态

(一)研教一体

脱离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研教一体就是立足于学校实际问题,让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结果又作用于教育教学。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教学等过程,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同伴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这些课题的研究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但前提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认同和需求的。

(二)群团作战

教育科研从来不是孤军作战,自耕自种。教育科研需要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参与,上需要专家在方向上指引,领导在机制,经费上给力;下需要同行的互助与参与,实现群策群力,智慧共享。即需要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参与进来,行动起来。

(三)活动多元

要盘活教育科研,在研究形式上还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打破传统教育科研开题立项的条条框框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学术沙龙、科研论坛、成果、专题辩论、课堂观察、经验分享等多元丰富的科研活动,既能让教育科研人静心研究,又能搭建舞台让教育科研人展示自我。沉下去与亮出来的教育科研定能让所有教育人满心接纳。

(四)成果推广

当前,教育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实效不显。很多获奖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成为“藏品、赠品和展品”,没有很好的运用于一线教育教学。如果我们的成果推广能够像“疯狂英语”一样,把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进行不同形式的推广:成果,实地讲解,现场观摩……让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或直接照搬,或改良移植,或间接渗透,同时,把在教育科研中成长起来的教师组织起来,对教师们进行切身的分享和感召,科研成果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具备操作性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双流县研培中心,成都 610200)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落实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

摘要:从工作层面反映课题研究的实施举措,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宜兴市基于本土设计方案,引领真实研究行为;着力推进展示过程,呈现真实研究行为;关注实践,提炼成果,彰显真实研究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区域推进;研究行为

注重课题申报和结题,轻视具体而真实的研究过程,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其实,从研究课题的确定,展开扎扎实实的研究和探索过程,到水到渠成的结论形成,是一条具有深刻内在关联的行为之链。本文以宜兴市承担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例,从推进真实研究行为的角度,反映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基于本土设计方案,引领真实研究行为

(一)解读本土教育特点,寻找课题研究的生长点

作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宜兴的基础教育有着扎实的底子,有着人民群众满意的口碑。但是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也面临着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以下两点显得格外突出: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宜兴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对照宜兴教育的实际,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宜兴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落后的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举措。客观地分析宜兴教育的现实,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通过量的扩张及优化重组,来保证受教育机会的普及性、平等性,如何紧扣质量优化来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问题。分析我市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文化底色并未得到真正改变。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学效率仍然偏低。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市传统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提升,教学效率要从新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用一个鲜明的、统一的思想来统领。为此,我们向教育部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二)着力问题解决,探寻课题研究针对性

根据宜兴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现实态势,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学校的各项改革活动必然要涉及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学校整体优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主要阵地。而就宜兴区域整体而言,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显然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认为,优质均衡的课堂应是平等的课堂,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所处的地位、享受的权利应该是相同的,应享受同等课堂教学资源以及公平的评价标准;优质均衡的课堂应是个性化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又都具有了各自的优势,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课堂,而应基于每个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引导,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优质均衡的课堂应是有质量且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均衡发展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把学生是否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作为衡量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这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种现实判断和理想追求,是一种探寻课题研究针对性的宏观认知。

(三)力求切实可行,强化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就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主要沿着六条线路展开:1.文献资料研究。2.现状调查研究。3.制度设计研究。4.有效教学的专业平台建设研究。5.校本化专题研究。6.有效教学的效果评价研究。

就研究的组织结构而言,我们主要分三条线推进:一是教育行政推动。市教育局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总课题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宏观协调、制定相关政策等推动课题研究。总课题组是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机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策划、实践活动推进、常规组织管理及成果提炼和推广等工作。二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实施。由校长担任校内课题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带领行政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校情,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当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来,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精选课题,精细实施,积极探索,力争多出成果。三是以市中小学教研室各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各教研人员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就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研究,突出针对性,凸现有效性,提升学术性,从而有效推进全市各学科的建设。

就研究的具体方式而言,结合本课题特点,我们倡导“带有泥土芳香的草根式研究”,即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学校课题研究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要改进教师工作,让教师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促进日常教学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和工作质量的提升。要关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将研究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形成鲜活、富有实效和创新价值的教学改革经验。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即是对教育科研方法的选用,让观察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成为教师的自由选择。

二、着力推进展示过程,呈现真实研究行为

(一)总课题组: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课题实施

区域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离不开行政的力量,也离不开学术的力量。将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结合起来,可形成变革教学现实、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生动局面。

1.统一思想认识,开好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会议

作为全市区域范围内人人参与的课题研究活动,统一思想认识,开展真实行动,协调实践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为形成全市上下浓烈的研究氛围,市教育局及时召开了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会议,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意见,介绍了课题实施方案,强调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2.学习先进理论,汇编文献资料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对有效教学问题的关注度极高,但就有效教学的概念而言,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作为上世纪20年代西方科学化运动产物的有效教学,其本义与我们今天教育发展背景下所表述的内涵已相去甚远,又不能与日常教学中所讲的“教学技术、策略、方法”等混为一谈。为了科学把握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先进性和操作性,为全市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范例借鉴,总课题组通过阅读各类刊物,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等网络工具,将一批反映当今我国教育理论界有关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整理汇编成册。

3.开展子课题研究,形成群众性课题研究氛围

为将总课题研究付诸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浓烈的研究氛围,我们适时组织全市各校开展子课题申报工作,专门了关于做好子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并围绕课题研究六大内容,提供给学校82个子课题选题指南,要求学校认真填报《子课题申报评审书》。各校子课题申报着眼总课题的推进,同时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实质性改变。经学校积极申报和总课题组认真评议,154个子课题通过审批,成为宜兴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实施以来,由总课题和子课题组成的网络,有效地让研究走近了教师,走进了课堂,区域研究氛围逐渐形成。

4.定期分析研究,推进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课题立项以来,市中小学教研室定期组织总课题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提出相关工作要求,确保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工作实践走向深入。制定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时,我们重点突出总课题实施的设计和思考,汇聚大家好的工作建议,强调分工合作,理清工作思路。

5.搭建多样平台,开展学术研讨

为推进课题实施,反映广大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成果,总课题组积极搭建各种研讨平台,活跃研究氛围。我们先后以“有效教学概念解读”、“教师专业平台建设”、“校本化专题研究”为题,开展了4次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并得到相关专家的有效指导。为及时了解各子课题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情况,促进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我们在宜兴教育信息网设立专门网站,供学校投稿,互相学习借鉴,交流信息。为做好课题的专业引领工作,我们举办了两期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省内外教科研专家来讲学。培训活动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启发了学员的思维,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因而深受学员的好评。

6.明确工作重点,提炼研究成果

市局总课题组在认真规划和部署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推进面上实践不断走向深化的同时,紧紧抓住自身的工作重点,突破重点难点,围绕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关键研究内容,加强理论探索,并对实践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提炼。

(二)教研员团队:带着课题走向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市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丰富活跃的教改实践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教研机构改变原先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指导方式,将研究教学现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作为教研员的工作核心。配合市局总课题的实施,各学科教研员纷纷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基层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一起开展探索研究。

1.在教研工作中培训教师的相关研究

依托教研人员自己的工作,来培养教师,具有其它师训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培训地点看,它主要不在培训班级中,而在课堂实践中;从培训时间分配看,更多的不是使用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而以灵活机动的现场培训为主;从培训的主要内容看,不去刻意追求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而更注重一线教师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的养成。在教研工作中培训教师,是各学科教研员工作的共性特点,同时,初中和高中数学、高中英语、中学历史、初中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员以此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系统地探讨了这种培训的价值、内容、形式、方法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中学生物和小学品德学科分别以“教材二度开发与应用研究”、“课程资源的区域性开发、整合、运用研究”为题,着重探讨了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如何用好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相关问题。

3.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英语,初中化学、英语及中小学艺术和信息技术学科分别以“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为主线开展实践探索。在充分讨论“有效教学”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这些学科明确提出“有用不等于有效,有效不等于有价值”的理念,并根据子课题研究所列目标与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

4.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高中语文以有效评课推进课堂有效教学。该课题初步构建语文课堂评课的6个基本分析维度,从3个关键点落实评课要求,从大量的课例实践中探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该课题研究学科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研究工作给人以很多启发。

中学地理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及诸环节有效整合”为研究切入点,分别以“教学准备、方法设计、课堂活动、课堂训练及评估反馈”为内容设计评估要点,制订了“课堂教学环节及其整合”的有效性评价观察表。

(三)全体基层学校:精细实施,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全市中小学是区域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课题实施以来,全市各校积极参与,学习先进理论,纷纷确立适合校情的研究课题,将校本化专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研究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作为重点,形成了生动的课题研究局面。

1.以学校共同体为核心的帮扶式研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学校的发展一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部分城市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生源条件都明显优于农村偏远地区。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市教育局将部分优质资源学校与部分农村薄弱学校结成了发展共同体,就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师资培训、文化和特色创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相融共进的帮扶互促活动,课题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各校有自身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分析,有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共同会诊,有研究方法的集体培训,研究目标和内容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并将研究问题进行合理分解,责任落实到各校具体个人,以此建立必要的子课题群,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2)共同开展研讨活动。外出学习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讲学,共同体内教师一起参加。定期组织校际交流或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客观记录相关数据,保存过程性资料,并在共同体范围共享分析结论和数据。各校能按预设的方案全面有序展开课题研究过程,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所制订的相关制度各校统一执行。

(3)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先进经验各校交流,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注重论文撰写,物化研究成果。

2.以课题为纽带的校际协作式研究

29个课题协作组,覆盖到了全市每一所中小学。因为研究内容相近,所以校际对话、交流有了许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将研究的问题进一步聚焦。课题协作组交流活动中,各校领导亲自带队参加研讨活动,并作主旨发言,既充分展示了学校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实力,又从兄弟学校处学到了新的思想和经验。真正起到了人人参与,校校参与,校际合作,共同提高的作用。

3.以课堂为中心的校本式研究

(1)分层次研究备课。为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精心研读及教法的具体探讨,突出了个人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环节,将备课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抓手。

(2)多渠道锤炼课堂。第一,“推门听课”抓常态。这一活动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每堂课随时要准备有人听课,使教师课课要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日积月累,课堂实践能力自然得到提高。第二,“教研听课”重个体。采用期初统筹安排、提前一天在电子屏公布上课内容、节次的方法,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拉开过程,从备课、上课到评课,变成组内的研讨活动。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磨练,不断提高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第三,“抽签上课”促全体。公开课前人人要准备,抽签决定谁上公开课。通过这种方法,使上公开课不再成为个别人的家常饭,而成为加速全体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3)多形式评价教学。能正确深入地评价一堂课,才能去除课的表面繁华,触摸课的本质,才能从这堂课中真正得益。为提升教师们的评课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参与评课;有时采用一人主评,将课评写成文章,其余补充评;不求面面俱到,有一说一,有时采用人人准备,抽签发言的方式,有时采用教研组内充分评课,形成文字,代表发言的方式。这样一改以前评课只说好话,不说不足的局面,鼓励教师说真话,说实话,立足学习和提高。

(4)多反思表达心得。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后记,记下课堂的得失或亮点,常常反思,时时记录,养成了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同时,以各级各类征文评比为契机,教师把随感整理成文,既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又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素养。

三、关注实践,提炼成果,彰显真实研究行为

(一)教育科研的氛围得到显著优化

宜兴的教科研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连续几任教育局主管教育的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都领题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级规划课题、教研课题及教育学会、陶研会、电教部门等负责管理的课题齐头并进,呈现了课题数量快速发展,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而本课题的实施,以29个协作组为纽带,以154个子课题为布点,覆盖到全市所有学校,让全体教师都关注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从而使群众性教育科研得到了空前普及。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在实践中深深意识到,要深化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力,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和效益、依靠教育科研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学校的自觉追求。因此,本课题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我市教科研氛围,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开展。

(二)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行走方式得到改善

本课题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各校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工作,构建理想课堂,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行走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是一种课题引领下的学习,通过专题性研究,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在学习与反思中,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第二,校本研修更加扎实。结合日常的教研活动,各校集思广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教师研修的校本特色。第三,课题管理更加细化。抓开题,抓培训,抓活动,促反思,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台帐,使研究更加深入。第四,总结提高更加自觉。不论是开展校内各种公开教学活动,还是校际课题协作活动,教师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的积极性、自觉性更高。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提炼加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说自己有真实感悟的话,说实在而有依据的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得到提炼和积累

为了提高课题物化成果的科学性和文本的规范性,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于2010年10月9日了《关于发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两点说明》的通知,就课题研究成果中核心概念、研究内容与本课题的相关性及标注的格式要求等事项,作了统一的要求。

结合市局开展的《最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两本书的读书活动,市局总课题组开展了“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的征集评选活动,在684篇送评材料中,评出优秀教育案例378篇,并将之汇编成册,发至全市各校,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品读赏析。

我们在丁山小学召开全市课题现场研讨会,总课题组及时汇编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的相关成果,精选了部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不少学校立足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型,因校制宜,因人而异,智慧地创建适切教师发展的舞台,具体做法重于实践,理论概括也不乏深度和创见。

依托《宜兴课改》,我们定期出刊反映全市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最新成果。2012年6月,我们以专题研究栏目形式,在《宜兴课改》上发表了一组“校本化专题研究”的经验文章。这组文章配合在陶都小学开展的全市现场观摩活动,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去年,我们开展了市局总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共收到各类教学论文、案例1650篇,我们将其中的263篇优秀论文、案例汇编成册。这些与市局总课题研究有高度相关性的文章,大部分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或大市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是全市各校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凡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凡是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领导,凡是教学成果比较显著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是实践教育科研工作的典范。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江苏洋思中学、盘锦实验中学等许多名校都是科研兴校的结果。这两所学校的校长蔡林森、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并且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笔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3.推出精品,加强建设,形成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制度化

南方和教育发达地区教育科研机构都是相当受重视的,相对于我们北方来说教育科研机构的地位需要强化。我省市、县两级教育科研机构多挂靠在教师进修学院(校)。仅大连市教育科研所独立的。沈阳市、葫芦岛市教科所已并入教育局。在学校科研工作开展日趋重要的新形势下,加强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组织的建设很重要。各县(市)区应设立独立的教育科研部(室),整合县(市)区教育研究资源,并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我市三级科研工作网络,为课题实验校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在理解贯彻省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规章制度,我市好多学校建立了几种科研室建设方面的制度,如队伍建设制度;条件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成果评审制度;表彰奖励制度。还有学校建立了两类教育科研规章制度,一类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制度,如科研室主任职责,科研骨干带头人职责。另一类是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制度,如科研成果、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等值得推广学习借鉴。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没有普及,科研工作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没有提高就不能展示科研水平的高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课题研究的高度,推出成果精品,让成果精品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在全国上下呈现课程改革热潮的今天,学校要应对来自各方面激烈的竞争,学校领导者在学校建设方针中,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新观念,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努力建设一支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当行之际,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暴露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一些急须解决的问题展开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问题解决途径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非常作用和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暴露出了一些急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这远远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的认识上来看,中小学教研人员普遍对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某种程度上说,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较以前大有提高了。他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活动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认识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从大体上来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错误。

首先是,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和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师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再次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花了各式各样的期刊上。

(二)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的过程来看,中小学教研人员在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角度上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

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从中小学教育教研成效角度上看,不少学校的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科研活动相对贫乏,数量与成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

一方面,从理念上来说,很多学校对于科研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存在。从调查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对于教育科研持重视的态度,尽管部分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口号,但在具体的行动上却缺乏对于教师从事科研的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行动上欠缺实际作为,这和学校领导自身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质量方面看,虽然一些学校尽管立项了一定数量的课题,但从省、市、区三级课题网络的构建角度看,还不理想,学校对区级课题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但是一些学校由于管理不够严格,管理制度存在但没有切实地执行和保障,研究过程不扎实,导致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不高。在科研部人员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检查时,发现一些研究课题的教师随便拿一些无关的资料充其课题档案,造成课题资料充实丰富的假象,有的根本没有过程性的资料,只是口头汇报。

再一方面,从结果方面来看,一些学校一学期下来,没有举行一次科研活动,使得课题研究出现申报热、过程冷的现象。学校教科处平时所做的工作就是催报材料、检查课题。教科处在每年需要申报课题的时候才和教师有了接触,才对教师有了要求,而平时没有针对性指导。教科处与教研组相互孤立,各教研组也没有可以深入研究的专题或课题,导致一些教师认为科研的真实意义不大,做与不做并无实质差别,对教学没有多大影响。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四)从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

虽然学校非常支持教师搞教育科研,但经费问题仍然是阻碍教育科研顺利开展的一道难题。总的说来,直属学校要好于管理区及区内中学。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省、市级课题申报交纳评审费,或者外出参加课题培训学习需要报销差旅费和学习资料费时,有的直属学校就可以把立项课题教师的这些费用给予报销,多数学校不能这样做。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以上多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并不高,已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许多学者们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素养和科研的水平,本人考虑到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一)确立科学的教育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要向 “学者型”、“研究型”方向发展,以研究者姿态出现 在学校舞台上,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育创新 。

一是,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是,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教育科学理念培训,以先进的理念指引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念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念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三)改革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四)建立建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部门和学校共同推动教育科研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进修学校科研部应坚持宣传、推动,通过专题培训、专项检查等过程性的管理督导,确保课题科学、规范性的实施,使课题达到真做,出真成果,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一系列规章制度、奖励条例的颁行,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得到了激励与制度保障。例如每年根据学校课题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极大的提高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的热情。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把成果推广和应用到教育教学教育教育工作当中。

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只有科研成果面向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判断教育科研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把研究的成果应着眼于推广应用并产生价值效益。再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系统的成果推广应用,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建立更科学、规范、有效的机制,逐步化解推广应用的误区,真正让优秀的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思考

摘 要: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引领作用。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中,有很多课题研究却没能坚持搞下去,对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找出原因,寻找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原因;策略

问 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搞科研,不愿作“与现在教学距离很远的工作”。对于课题研究只有立项而没有成果,申报了课题就把材料束之高阁,不去研究,致使课题研究虎头蛇尾。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张老师说:我搞教育科研,我能考第一,我不搞教育科研也能考第一!李老师说:我们农村教师整天上课,放学后,还要忙着写几科教案,什么时间搞呢?小王老师说:我一毕业就搞课题研究,整整三年,我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可在科研成果评选时,不搞科研的老师的一篇论文也和我一样被评为二等奖,与我三年的工作得到的待遇是相同的!

原 因

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出现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尤其是教育领导者对科学研究认识的不够,未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放在“科研兴教”的位置上,只是喊喊口号,壮壮门面,认为我搞科研了,我就“科研兴校”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只是把它作为获得荣誉的一条途径。

其次,在于教育科研本身。一方面,我们所搞的课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时间过长,课题研究的过程往往不一帆风顺,这样就会使教师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搞课题研究需要理论基础,需要论证,需要设定实验模式,这些高深的东西让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索性“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第三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手续太繁琐,实验报告、开题报告、音像资料等,在老师看来,写这些的时间不如辅导几个特长生或学困生见效快;第四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代价让一般学校和教师不能承受,没有活动资金,农村小学连最起码的档案盒都难以购齐,更不用说买资料之类的了。

最后,在于教育科研管理评价体制。没有给予研究者必要的关爱,评价教师时,一般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教育科研列为一项,致使搞不搞科研对评聘职称、受奖等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些科研主管部门在评科研成果时,为了充数,显示自己成绩突出,只要是论文就可以评成果,这些都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策 略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不同于其他科研:没有专门的人员;没有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要想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兴校、兴教的作用,我们就应从不同的渠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实效性。

(一)从领导者的认识入手

教育科研关系的是教育的兴衰,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工程,不能把它只作为喊口号、壮门面的事。作为领导者不仅要认识这一点,还要从思想上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要为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让其知道如何去研究了,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从科研课题本身入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科研课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降低科研管理者手中“自己也不知道达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只要是结合实际工作,只要能说明问题,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应该给予肯定,毕竟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发展。

(三)从激励机制入手

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没有科研经费,因此,就要在教师的评奖、聘职等方面对科研成绩突出的给予肯定,尤其在科研成果的评选上,要顾及课题组成员,不能只是主持人获益;更不能为了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搞不搞科研都可以评成果,这样必然打击课题研究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