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层体育论文

基层体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25

基层体育论文

基层体育论文篇(1)

【关键词】 基层党员教育;统筹资源;平台创新;余姚市

一、融合“线上线下”,统筹教育阵地

余姚市按照“线上线下”并举的思路,积极拓宽基层党员教育阵地,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建立“学习规范、制度健全”的行政村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是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余姚市将中心组学习延伸至行政村,制订出台《关于推进行政村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全市13个建党委的行政村率先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试点,规范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制度,涌现了“周六学习制”的谢家路村模式,“学习+交流”的明伟村模式,营造了余姚村干部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2、创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基层党校

基层党校是开展基层党员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余姚市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创新基层党校“十大特色办学模式”,为基层党员提供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教育。如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党员年龄偏大的实际,设立“走教”课堂,进村入户提供上门服务;针对行政村规模较大、党员集中教育难的问题,设立“1+x”便利课堂,打造“十分钟学习圈”;针对露天广场人员聚集的特点,创办“露天”课堂,以开放互动的活动寓教于乐,加强党员学习交流。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示范、先进基层党校10家,宁波级示范、先进基层党校20家,余姚市级示范基层党校128家。

3、搭建“一网两微一端”四位一体的新媒体教育平台

新媒体平台是党员教育“指尖上的阵地”。余姚市主动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在全省率先建立理论普及的“一网两微一端”新媒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党员教育新平台。运作中,建立多元生成机制、同步机制、立体传播机制,“一网两微一端”既按各自优势和功能资讯,又互相打通终端,实现资源共享。目前,“余姚理论E苑”网页点击率10万余人次,“余姚微理论”微信浏览关注40万余人次,“余姚理论e台”微博阅读量100万余人次,累计推送图文信息1万余条。

4、建设“精神家园、红色殿堂”的农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是基层党员教育的综合性阵地。余姚市围绕“精神家园、红色殿堂”的建设目标,开展“传播党的好声音・宣讲余姚好故事”系列宣教活动。举行市优秀“微型党课”进文化礼堂、“岁月余姚”微讲座、“身边好人”故事宣讲活动;举办“文化礼堂节”、“我们的村晚”、“理论说唱”文艺活动;组织“走进家园馆・感受家乡美”、“赶集会”等教育体验活动。2015年,全市88家农村文化礼堂共开展宣教活动230余场,受教育党员群众2万余人次。

二、着力“供需对接”,统筹教育活动

余姚市强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接需求和供给两个端口,整合队伍、课题、内容等资源,统筹教育活动。

1、宣教队伍分层分类

组建“专家库”、“党政库”、“骨干库”理论宣讲队伍。市级层面,选聘省、宁波优秀宣讲员,选择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社科联(社科院)共50余名专家学者,组建理论宣讲“专家库”,建立“名师宣讲工作室”,打造“阳明讲坛”、“姚江讲坛”、“百场党课进基层”等宣讲品牌,为基层党员提供专业的理论辅导。吸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组建理论宣讲“党政库”,开展“领导干部上党课”活动,为基层党员提供权威的政策解读。整合“小载体宣讲团”、“微型党课宣讲团”、“好人故事宣讲团”、“农民理论说唱团”等特色宣讲队伍,组建理论宣讲“骨干库”,开展巡讲“十进”和宣讲“走亲”活动,为基层党员提供听得懂记得牢的“余姚故事”。

2、宣教课目点单点题

按照“以需定学,因需宣讲”的理念,每年面向基层开展“你最关注的话题”征集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汇总审核,按照重大理论、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实用技能等十个方面,形成年度宣讲菜单行文下发。2015年,共选定350余个宣讲课题,在“余姚理论E苑”、“余姚电子政务网”等平台公布,方便基层“按需下单”。同时,编写《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余姚人》等系列党课教案,制作《见微知著―余姚市优秀微型党课教案集萃》党课视频等教材,为基层党员开展教育学习提供教案参考。

3、宣教内容精准精到

一是强化专题教育。依托“姚江讲坛”、“村干部大课堂”,以中心会场现场授课和分会场视频授课的形式,每月一次面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培训。二是强化素质教育。利用每月23日“党员组织活动日”、农村党员“四日联动”、“七一”党员大会,组织基层党员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哲学、历史、科技、法律等学习活动,帮助党员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履职能力。

4、宣教形式多元多样

一是“课堂教育”法。利用基层党委中心组、基层党校、文化礼堂、党员教育点、网络课堂,运用“”、“微型党课”、“微故事宣讲”、“微视频播放”等开展课堂教育活动。2015年,全市共开展教育活动1200余场次,受众13万余人次。二是“典型引领”法。每年开展“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进取型村党组织书记”、“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好搭档”评选活动,使基层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标兵。面向全市党员,举办“寻找身边的感动、感受信仰的力量”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议中找感动,在学中见行动。三是“活动践行”法。把党员教育融入践行活动之中,在全市开展“好家风好家训”系列活动,编印《姚江传统家训选辑》,引导广大党员做好家风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示范者。深化党员志愿服务行动,2015年,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文化宣传、法律咨询、帮困扶贫、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活动1340余场次,服务群众10.8万余人次。

三、立足“科学规范”,统筹教育管理

为确保基层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余姚市不断优化教育制度、规范教育管理。

1、规范学习计划制度

每年年初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并上墙公布,乡镇街道党校每年开课不少于24次,行政村、社区、“两新”组织等党校分校、教学点和文化礼堂每年开课不少于12次。其中,政治理论课不少于4次,形势政策课不少于2次,法律法规、生态文明、传统文化课各不少于1次。

2、规范学时管理制度

行政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参加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党员骨干不少于40学时,普通党员不少于32学时。同时,规范“书记上党课”活动,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每年赴基层上党课不少于2次,其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不少于1次;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上党课不少于1次。

3、规范督查考核制度

加强对基层党员教学的督促检查,制定出台《余姚市村干部学习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理论学习通报制度、学习巡听制度。将基层党员理论学习教育工作纳入对基层党组织的年度考核,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内容,纳入基层党员年度评议评优范畴。

【参考文献】

[1] 刘玉瑛,李全生.“五抓”并举,推进党课教学(党员教育百法百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7.103-109.

基层体育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建设;基层党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042-02

一、高校基层党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激励性、感召性,能够发挥融合、导向、凝聚功能,起到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文化一经形成可以较长时间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从而决定人的言行。所以文化建设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建设在党建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离群众最近,做好其文化建设更有深远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新的执政思想,党的优秀执政文化在经历了“”后得到了重新塑造。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的历史任务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继承和发展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执政理论,把执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了新的发展与整合,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理论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实现同步发展。

二、推进高校基层党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改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现状、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需要

总体上说,高校基层党建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是良好的,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但是,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从基层党组织角度看,有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在师生中的威信不高;有的对党员教育简单化,满足于开会、读报、学文件、查笔记;有的对党员管理松散化,制度执行不严格不规范;有的对党员监督力度不够,停留于“一团和气”、“做老好人”状态;有的对党员服务不到位,对党员的困难疾苦熟视无睹。二是从党员和党员干部来看,“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教师、干部中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说服力”;“有些学校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高校基层党建特点,把握高校基层党建规律,使高校基层党建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的客观实际,推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等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2、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需求?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如何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党建工作的渗透,需要通过推进党建科学化以促进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化。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任务的坚强基础和政治保障,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党员、党员干部、党员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谐观,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维护稳定的实践中探索规律、运用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并带领非党员教职工一同走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科学化之路,从而推动高校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实现长期持久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个使命的首要前提是解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问题。如何使“德育为先”落到实处,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永久性课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西方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峻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发挥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高校基层党建实现科学化,并且不断推进科学化进程。通过推进党建科学化,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工作队伍、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的科学化,促进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

三、推进高校基层党建文化建设科学化的对策

党建文化建设科学化是指在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认识和把握党建客观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指导党的各项工作,处理党的各项事务,避免主观盲目性,提高科学预见性,增强时代同步性。推进高校基层党建文化建设科学化,是指高校基层党建在科学化轨道上顺利运行并不断朝前迈进,运用党建规律、党建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以适应党建形势不断发展的要求。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党组织的精心谋划,需要全体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应按照《决定》的总体部署,在“六个注重”上下工夫:

1、注重提升理论武装能力,推进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真正的学习型党组织。要教育党员树立自觉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带领党员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善于在校园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善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善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善于在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教育。要将理论学习制度化,思想教育规范化,使党员干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使党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坚定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注重提升综合素质,推进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

素质问题极为重要。党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关系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质量和在师生中的威信,关系到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目前,高校师生中的党员和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是良好的,但是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须进一步提升:一是要提升全体专兼职党务干部的素质;二是要提升已担任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的素质;三是要提升所有普通党员的素质。素质提升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就有了坚实基础。要通过加强学习、强化修养、积极实践等途径提升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实现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

3、注重增强实效性,推进党内活动的科学化

为了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开展各种党内活动,如专题学习、主题教育、主题实践、民主评议、党课教育、评比表彰等。党内活动的开展,既要一定的数量,更要确保质量。要保证党内活动的质量,实现党内活动的科学化,实效性问题是关键。增强党内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必须做到:一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开展,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旋律;二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三要制定周密可行的计划;四要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五要严格纪律管理,确保党员参与率;六要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总结经验,掌握活动的实际效果。这六点要求的实质是按照党内活动的客观规律来办事,力戒主观随意性。增强每次活动的实效性,就为党内活动科学化的推进增添了新的活力。

4、注重提升预防能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始终绷紧反腐倡廉这根弦,着力提升预防腐败的能力和廉洁教育的效果,做到防

患于未然,主要措施有:一是健全教育和管理党员的有效机制,从制度上设置防线;二是加强对党员的廉洁从政、廉洁从教教育,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学习宣传,加强警示教育,从思想意识上设置防线;三是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从文化氛围上设置防线;四是加强对党员权力运用的督促检查,从组织监督上设置防线;五是与党员签订廉政责任状,从组织约束上设置防线等。预防工作越严密、教育工作越细致,廉政建设就越有成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就越有保障。

5、注重提高创新能力,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不断上新台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的光荣职责,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真正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善于和敢于开拓创新,永不满足现状。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的领域非常宽广,如: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对党员进行监督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对党员进行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党员服务的具体做法、激励党员在高校稳定和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举措、带领党员为建设和谐校园增光添彩的具体途径等,都可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就会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王淑玲(1970―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学历,讲师,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淑贤.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中共山西省委党报.2007(04).

基层体育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基层体育论文篇(4)

一、*地区理论普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理论普及工作,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着眼于振奋精神、激发热情、坚定信心,基层理论宣传做到了基调鲜明、方向正确、效果明显、富有成效。

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相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热情,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广大农牧民中传播。

二是在基层广泛深入地开展宣讲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围绕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从地区到各县(市),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三下乡、面对面宣讲、特约宣讲员等形式多样、深入持久的宣讲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三是党的基层理论普及的阵地更加巩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争取“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东风工程”、“新西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全地区54个乡(镇),已建文化站36个;502个行政村中80%的村已建成水准较高的文化室,党的理论阵地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是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近年来,各县(市)通过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主题教育活动等,广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进行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基层理论工作依然是理论普及的“软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固有差异、人才队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牧民接触党的最新理论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地滞后于城市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社区,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党对“三农”工作不断的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基层理论普及与其它社会事业诸如卫生、教育、科技等一样,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为基层理论普及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成为理论普及的“重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加强农牧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地区基层农牧区的宣传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治区、地区、各县(市)对基层阵地“四位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基层群众读书看报难、看电视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基层文化阵地管理相对滞动,需要有效地进行整合。如文化资源条块管理、各负其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管理,中央、自治区配发下来的各类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借阅使用率低;一部分农牧村喇叭、宣传橱窗成为摆设;村文化活动室还需在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是基层理论工作的“焊点”。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关键在干部,在队伍。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各县(市)乡(镇)一级的宣传文化干事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在编不在岗等情况。村级专兼职宣传员情况不一,近年来地区招录的大学生充实到村后,状况有所好转,但缺少必要的学习培训。

四是打造乡村文化成为理论普及工作的“终极”。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在党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的倡导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各种思想碰撞、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归结到“先进文化”上来,更加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等。从理论的层次上讲,基层理论普及当属乡村文化范畴。先进的乡村文化是理论普及的生存发展“土壤”,先进的理论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乡村文化,使其朝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发展。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加强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的对策

从20*年3月起,地委宣传部理论宣教科开始着手加大基层理论的普及力度,我们先后在福海县的解特阿热勒乡、*市切木尔切克乡等地开展调研,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充分借鉴昌吉州的做法,草拟了《*地区基层理论普及示范点的创建管理办法》,各县(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推进基层理论普及的试点工作。

通过近一年的调研了解,我们认为基层理论普及关键要抓住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现在每个农牧业村都有一名乡(镇)领导挂钩,乡(镇)党委中心组的良好学习风气,必将带动农牧村理论普及。第二个重点: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党的基层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为了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到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搞好农牧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物质载体和重要阵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重搞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以适应广大群众就近,经常参加各类政治学习、培训、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是着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农牧村文化队伍。县、乡、村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一个乡镇要有一支专兼职的文化演出队伍,在农牧村中组建起戏曲队、腰鼓队、秧歌队、阿肯阿依特斯弹唱队等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文化队伍。县文化局通过分流、返聘等多种措施,保证创建乡镇有一名文艺辅导员。乡(镇)文化站按照至少“一人一编”的标准配备好专职人员,行政村有一名村干部负责兼管文化室。村办公室大喇叭、宣传橱窗要充分运用,及时给农民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致富信息。

三是着力用好管好现有各类文化教育资源。发挥地、县、乡三级宣讲力度,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按照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实施“点菜式”宣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按照“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国家、自治区出版物管理办法,使《人民日报》等免费赠阅的书刊切实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

基层体育论文篇(5)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为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理论局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指出“要在基层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点,不断探索基层宣讲教育的有效形式”,这为地区基层理论普及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笔者就地区当前基层理论普及工作,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地区理论普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理论普及工作,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着眼于振奋精神、激发热情、坚定信心,基层理论宣传做到了基调鲜明、方向正确、效果明显、富有成效。

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相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热情,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广大农牧民中传播。

二是在基层广泛深入地开展宣讲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围绕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从地区到各县(市),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三下乡、面对面宣讲、特约宣讲员等形式多样、深入持久的宣讲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三是党的基层理论普及的阵地更加巩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争取“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东风工程”、“新西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全地区54个乡(镇),已建文化站36个;502个行政村中80%的村已建成水准较高的文化室,党的理论阵地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是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近年来,各县(市)通过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主题教育活动等,广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进行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基层理论工作依然是理论普及的“软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固有差异、人才队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牧民接触党的最新理论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地滞后于城市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社区,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党对“三农”工作不断的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基层理论普及与其它社会事业诸如卫生、教育、科技等一样,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为基层理论普及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成为理论普及的“重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加强农牧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地区基层农牧区的宣传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治区、地区、各县(市)对基层阵地“四位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基层群众读书看报难、看电视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基层文化阵地管理相对滞动,需要有效地进行整合。如文化资源条块管理、各负其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管理,中央、自治区配发下来的各类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借阅使用率低;一部分农牧村喇叭、宣传橱窗成为摆设;村文化活动室还需在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是基层理论工作的“焊点”。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关键在干部,在队伍。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各县(市)乡(镇)一级的宣传文化干事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在编不在岗等情况。村级专兼职宣传员情况不一,近年来地区招录的大学生充实到村后,状况有所好转,但缺少必要的学习培训。

四是打造乡村文化成为理论普及工作的“终极”。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在党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的倡导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各种思想碰撞、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归结到“先进文化”上来,更加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等。从理论的层次上讲,基层理论普及当属乡村文化范畴。先进的乡村文化是理论普及的生存发展“土壤”,先进的理论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乡村文化,使其朝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发展。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加强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的对策

从20xx年3月起,地委宣传部理论宣教科开始着手加大基层理论的普及力度,我们先后在福海县的解特阿热勒乡、**市切木尔切克乡等地开展调研,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充分借鉴昌吉州的做法,草拟了《**地区基层理论普及示范点的创 建管理办法》,各县(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推进基层理论普及的试点工作。

通过近一年的调研了解,我们认为基层理论普及关键要抓住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现在每个农牧业村都有一名乡(镇)领导挂钩,乡(镇)党委中心组的良好学习风气,必将带动农牧村理论普及。第二个重点: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党的基层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为了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到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搞好农牧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物质载体和重要阵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重搞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以适应广大群众就近,经常参加各类政治学习、培训、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是着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农牧村文化队伍。县、乡、村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一个乡镇要有一支专兼职的文化演出队伍,在农牧村中组建起戏曲队、腰鼓队、秧歌队、阿肯阿依特斯弹唱队等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文化队伍。县文化局通过分流、返聘等多种措施,保证创建乡镇有一名文艺辅导员。乡(镇)文化站按照至少“一人一编”的标准配备好专职人员,行政村有一名村干部负责兼管文化室。村办公室大喇叭、宣传橱窗要充分运用,及时给农民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致富信息。

三是着力用好管好现有各类文化教育资源。发挥地、县、乡三级宣讲力度,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按照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实施“点菜式”宣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按照“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国家、自治区出版物管理办法,使《人民日报》等免费赠阅的书刊切实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

四是着力开展八个方面的理论普及工作。1、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3、坚持搞好民族团结教育、遵纪守法教育;4、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5、深入开展区情、县情及成就教育;6、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对农牧民社会公

基层体育论文篇(6)

[关键词]基层档案教育;整体素质;整体思想;教育格局

一、基层档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档案人员无论是整体文化水平还是专业素质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基层档案教育人员,由于其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之现在档案业务发展较为迅速,这就使基层档案人员与档案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外,目前基层档案从业人员经过专业教育的较少,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这就导致其专业水平较低,知识结构无法与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特别是在基层档案教育工作中,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及创造型人才较为缺乏。

(二)基层档案教育条件难以满足需要

首先,当前基层档案教育中,作为主体的档案教师无论是其知识水平还是教育经验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专业教师都少,很大一部分档案教育工作都依靠兼职教师来完成,这些专职教师多为市、县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虽然实践工作能力较强,但教学经验较为缺乏,而且这部分人员需要身兼大量的日常档案工作,这就导致其备课和教学研究的时间上难以达到保障,使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其次,目前基层档案教育中其培训和办学条件都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无论是场地、条件都严重缺乏,部分基层档案教育场地往往是借用或租用场地,或是开设临时档案教育教室。

最后,基层档案教育培训的内容较为落后,教材更新速度较慢,而且缺乏特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往往一本教材在多个教育体系中都在使用。

(三)档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档案从业人员在接受教育时往往是为了追求文凭和证书,因为在这些人员进行职称评定时,不仅需要一定的学历,而且还需要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所以在档案教育学习中,学员往往缺乏端正的,对于知识获取的欲望缺乏。另外在当前部分学历教育和培训班中,往往是以创收为目的,这就导致教育效果上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二、基层档案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基层档案教育应加强对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视,在各项战略目标中,需要将教育摆到最高的位置,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基层档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及时转变档案指导思想,树立以质取胜的效益观念,需要将档案教育和培训工作与长远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加强人才质量和素质的培养,加快复合型及未来型人才的培训,争取打造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档案教育格局

建立开放的、富有弹性的、适应基层档案教育需要的培训体系。对外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通过委培、定向、代培等形式培养人才,提高档案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对内要形成各级各类的培训网络,坚持业余为主,短训为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完善档案教学体系,改进档案教学工作

一是注重档案教育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档案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基层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重,还要增加新兴学科和相近专业、现代技术课程,拓宽档案人员的知识面,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二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学员的主动性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调动学员的主动学习精神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因此基层档案教育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之间互动,鼓励学员质疑,给予思路的引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授课、师生问答、对组学习、分组讨论、情景表演等教学组织形式。理论知识毕竟是抽象的,只有实践,才能对档案工作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意使用案例教育、现场实习等方法,注重对学员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引导学员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师资先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兼职档案教师,满足基层档案教育的需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档案教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善于总结档案教育的经验,摸索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档案教育方法。要逐步改善档案教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建立档案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及定期培训制度。注重兼职档案教师的培养,依托有关师范院校,开设档案师资教育班,切实提高兼职档案师资队伍的素质。兼职档案教师应颁发资格证书。提供进修机会,解决理论书籍购置费,帮助他们协调好工学矛盾,保障适当的备课和教学时间。

四是及时充实、更新档案教材。教材建设是档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档案教育要改变借用、套用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现状,突出成人教育特点,突出实用性。档案部门可以上下联动,联合高等院校有关院系,组织力量,编写出一批科学的、实用的、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教材.满足基层档案教育的需要。

三、结束语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过程中,对档案事业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我国档案教育的战略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则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档案队伍,加强对基层档案教育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基层档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基层体育论文篇(7)

教育对人才层次分配及相应社会人才供应的层次结构具有重要作用。(1)社会职业的层次结构。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有其层次结构,个人所处的分层状态主要由劳动力市场中的等级层次和职业位置的层次确定。(2)教育经历与职业层次间的关系。教育作为决定个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在个体被分配到不同职业层级的分层机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决定个体社会职业分层的主要因素,甚至被称为社会的“分层机器”。(3)教育的层次划分会带来人才供求层次结构的失衡。尽管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不代表真实的高能力,也不一定能进入更高的职业层级,但在现实中,高学历仍能必然带来竞争优势,因此,追求高学历会成为学习者的普遍选择。(4)对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匹配合理模式的设想。教育在培养人才层次总体上移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总量控制。考虑到职业竞争的推动、公众的求学意愿和保证社会用人需求,教育有必要使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大于社会需要。但这一比例不宜太高,更要以能够保证教育质量不下滑和可以有效避免恶性教育竞争为前提。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十二期 王博《谈教育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影响及其滞后性与前瞻性》

关于职业院校践行就业导向的三个层面

就职业院校而论,践行就业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开发和教学。专业是连接职业院校与社会的纽带,只有与产业行业对接、满足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才可能将个人就业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起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只有与职业和岗位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使培养出的工作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人才契合社会需要,与普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特征,职业教育的课程宜以行动体系课程为主、学科体系课程为辅;教学是课程内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满意的课程不一定有满意的课程实施效果,欲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学校来说,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即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设施设备能够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摘自《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第五期 杨文明《职业院校践行就业导向的三个层面》

关于教育知识的实践性

教育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类对教育认识的结果,而是实践论意义上的行动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使用的或表现出来的,以教育存在为实践对象,经教师的体验或感悟而形成的关于如何合理实践的知识。教育知识质的规定性是实践性。这样的表述,在一定意义上即认定了教育知识的实践品性。教育实践面对的是情境性的对象,关涉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人际间的伦理行为与道德行动。教育知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背景、教师的教育体验、生活经历、理念价值观等诸多因素之上的,这些因素内化于教育知识的实践性并在教育实践场景中呈现出来。教育知识的实践性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师在教育现场如何行动的问题,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特征由其所处实践情境所决定。教育知识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的。这需要教师教育信念的支撑、反思的能力、经验的积累与植根于实践。

摘自《教育导刊》2013年第三期 任永泽《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的再思考》

关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以系统理论的新视野考察关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将对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1)在认识论维度,将突破对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原有的内涵界定,而产生较为科学全面的认知。(2)在实践论维度,从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级性、开放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出发,将会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3)在价值论维度,将会大大提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和支持度。根据系统理论关于系统的特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是基于系统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是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二是基于系统理论的层次性原则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层次性就是有明确分界线而又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理论分体。三是基于系统理论的开放性原则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并且与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系统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的不断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基点;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体系是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基本途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动力体系是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基本保障。

摘自《职教通讯》2013年第十一期 侯新兵《系统理论视角下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关于技术教育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