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需求论文

文化需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24

文化需求论文

文化需求论文篇(1)

传统的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对人们满足程度、幸福或者快乐的度量单位。古典经济学家假设效用可以准确度量,并且用基数来表示,被称为基数效用轮。基数效用论的两个重要内容是:利用边际效用递减得到需求定律,不同的人的效用可以比较,加总个人效用可以得到社会福利。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时,基数效用论举了很多例子,最常见的就是吃包子:人在饥饿的情况下,吃第一个包子感觉到很满足,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满足感降低,吃第三个、第四个的时候满足感又变更低,到了吃第五个的时候,很可能效用为负,因为这时吃包子的人可能已经很饱了,多吃反而会不舒服。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这一假设得出了递减的边际效用曲线,并进一步推导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但是,这一假设应用在文化商品上却并不绝对成立。典型文化产品的消费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很可能是递增的。例如,人们在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时候可能并不觉得好听,但是经过反复收听之后就可能觉得琅琅上口并哼唱起来。这一现象可以由布尔迪厄(Bourdieu)提出的“文化资本”来解释。所谓“文化资本”,是指欣赏和复制一种或一类文化产品的必要知识。由于“文化资本”的存在,人们的品味(及一般文化)可以内生地变化。此外,网络经济理论关于边际效用递增的假设也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网络经济理论认为,网络消费品的效用会随着新的消费者的加入而带来边际效用的增加。例如,只有一台电话被使用时无法产生效用,但当同一网络里的电话越来越多的时候,边际效用会递增。我们在消费某种文化商品时,例如看电影,就会发现当收看这部电影的人越多时,看这部电影得到的满足感也会越大。于是,我们在网上能看到电影公司发起的关于某部电影的讨论,很多电影公司也会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了电影论坛。但是,是不是所有文化商品的边际效用都是递增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文化商品中,处于需求层次下端或者知识含量较低的产品的边际效用仍然是递减的。对于边际效用递增的文化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向上倾斜,如图1所示。此外,文化商品的需求还具有随机性,即消费者对某种文化商品的消费偏好是随机和无法预测的。二、文化商品供给的特殊性

文化商品的供给更为复杂。对于一般商品来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意味着价格与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化的。而对于文化商品来说,其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上倾斜,长期供给曲线却可能是平坦的,如图2所示。对于大部分文化商品来说,其初期投入成本都很大,如电影、电视节目或唱片等,在制作时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但是一旦被制作出来,再复制的边际成本却是固定不变的。另外,文化商品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价格是基本上不变的,是非弹性的,而是刚性的。因为文化商品的生产周期很长,但演出周期很短。开始定的价格是策略价格,一旦实行就很难变动。因此,这部分文化商品的长期供给曲线通常来说是平坦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对于剧场表演来说,其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对于剧场表演的场地提供商来说,座位数量并不会随着票价的上升而增加。

此外,文化商品可以根据经济性质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私人产品、准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书籍、杂志、唱片、录音带等属于私人产品,这类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中最成熟的商品形式,经大量制作后通过批发、零售渠道销售到个体消费者手中;而电影、剧场表演、音乐演奏会、现场演奏会等属于准私人产品,这类产品是在有既定座位数量的表演场所中被消费的,即便是公开的,某人购票入场后仍在效果上排除了另一个可能进入观赏同一表演的人。广播电视和电视台播送的各种节目则属于准公共产品。文化商品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供给方式的不同,而供给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产业性质的不同。美国经济学家皮卡德(RobertG.Picard)将美国的媒介产业划分为了四种产业。其中,电影、杂志产业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之间,录像带、唱片、图书产业大致上属于垄断竞争,而无线电视、报纸和有限电视则介于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之间。

文化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也伴随着对文化商品的再生产,并且这种再生产在信息化时代下被扩大。当一个消费者存在正外部性的消费行为时,会增加其他该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质量,等同于这个消费者在增加价值。因此,这个消费者也被认为参加了该文化商品的生产。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和通信网络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参与再生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赫希(Hirsch)认为文化商品总是被过度地生产出来。

三、小结

长期以来,文化在我国一直被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仅仅和事业联系到一起。这导致了我国的文化商品市场发展的不够成熟,表现在:文化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商品的普及率较低以及对潜在的消费者的培养不够。然而,经济规律表明:世界经济的产业中心必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贸易生产,文化商品的经济意义也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因此,对于文化商品的经济学角度分析的重要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文化在实践中也已经显示出产业性质的一面。至今,学术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商品的研究仍比较少。基于此点,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

【关键词】文化商品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4,1.

文化需求论文篇(2)

论文摘要:论述了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提出了企业实现基于客户需求的个}生化信息服务的措施。

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方,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的真,是企业“以客户为本”的真实体现。

1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及特点

基于客户需求的电子商务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更加突出的表现是不仅要能对客户提出的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依据客户个性特征,主动收集客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甚至预测客户可能需要的产品的信息需求,提前收集相应的信息,最后以个性化方式提供给客户。

1.1信息服务的主旨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区别于传统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客户为中心包括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和安排服务功能的模式;创建适应个人心理和行为的信息环境,按照客户或客户群的特点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信息服务。

1.2信息服务的交互性与可定制性

通过提供友好界面,方便客户充分表达个性化需求,对客户需求进行挖掘,方便客户反馈服务结果。客户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和习惯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实现“量身订制”,电子商务企业为客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全过程提供“个人信息咨询助理”,提高客户的检索效率。

1.3信息服务的主动性与及时性

要及时主动地根据客户的信息活动行为分析客户需求,并能主动将客户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推送给客户。

1.4信息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提供给客户的信息不仅要及时准确,而且要按照客户指定的方式灵活服务,如信息的显示方式(纸质版、电子版或者其他形式)、使用的语种(中文还是外文)等,还有服务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等。

1.5信息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推送时在充分挖掘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保障客户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针对性、专业性、有效性和目的性。提供服务中主动协助建立客户信息系统,提供该检索事项与其他资源进行有机链接的平台。进而,客户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根据自身特点“定制”的信息资源,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客户需求以及自己提供信息的不足,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生产营销策略、信息服务模式等,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2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类型

在企业个性化服务系统中,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

2.1个性化信息分类定制服务

(1)个性化信息内容定制服务。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通过客户需求调研与分析,形成符合客户个性需求的按一定形式规范的信息服务内容,继而按定制规范组织信息资源。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定制信息资源、显示界面和推送方式等。可通过提供一些参考信息资源供客户选择的方式,也可让客户指定某一目标地址,系统地提供相关的系列服务。

(2)个性化信息检索定制服务。不同客户有不同的检索知识背景、检索行为习惯和检索要求,因而其选择的检索策略以及对检索结果的选取原则和排序方法都可能不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检索定制服务需要充分支持客户在检索策略、检索方法和检索结果处理上的个性要求,比如,个人检索模板定制、检索工具定制、个人词表定制、检索历史分析定制等等。

(3)个性化界面定制服务。个性化界面定制服务是让客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风格选择定制信息界面的布局结构、显示颜色、显示字体和显示内容的排列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客户能按照自己对产品的需求确定页面显示的资源内容,并随时可以根据企业工作人员的推荐更改资源的显示状态,按产品的型号、价格等进行归类,使客户不必在使用资源时把与自己需求无关的信息也纳人页面或者是出现遗漏现象,保证客户的方便和对信息的利用率。

2.2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通过数据挖掘和需求分析,确定客户的需求和行为偏好,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实时信息推送服务。它突出强调了服务的主动性,使“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方式有多种类型:一类是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一类是借助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移动QQ、飞信等并依赖于人工参与完成的信息推送服务。实现用户一次输人请求,便可不断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2.3个性化信息智能服务

当客户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息需求或是检索要求时,通过智能技术跟踪客户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自动捕捉客户的兴趣和爱好,主动搜索对客户有用的信息并提供给客户。对客户在利用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呼叫回复服务。这是集电话、传真机和计算机等通信和办公设备于一体的交互式服务系统,如人工坐席、自动语音设备等,客户通过各种通信工具随时获得咨询服务及疑问解答。

2.4个性化信息水平扩充与垂直加工服务

水平门户服务注重信息服务的全面性而不是片面地向客户传递信息。而垂直门户服务则要对网上的专题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鉴别、筛选、过滤、控制、描述与评论,组织目录式索引提供源站点地址,并带有专业搜索引擎。它通过汇聚网上某一特定商品或服务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挖掘及加工,以满足客户对某项产品或服务较为专业的、深人的信息需求。

3企业实现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措施

3.1搭建企业知识库及构造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和共享平台

首先,企业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将各种类型的企业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到网上,构建企业的数字资源库。其次,构建一个广阔的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树立“大企业”的科学发展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消除各个独立的异构系统屏障,建立统一的标准系统平台,便于信息的网络传输,为客户提供方便统一的检索界面,使其不但能进行单库检索,还能进行跨库检索,最大限度地实行资源共享。同时还要实现信息服务整合,将浏览检索、预约、产品订购、电子资源传递、账户结算等服务按照用户工作流程进行统一布局,各系统之间实现无缝接口,从而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有效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3.2加强客户信息需求分析与研究

只有加强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客户需求常分为:能明确说出的“显性需求”和没有说出来的“隐性需求”。相比之下,识别客户“隐性需求”较为困难。分析客户信息需求可以通过调研机构直接调研的方式,建立客户关系的信息库,分析客户数据信息来确定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消费习惯。还要通过多种间接调研方式随时随地关注客户需求,比如日常的销售反馈情况、客户对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抱怨、售后服务人员的电话记录及研发人员的创新思想等都是客户需求的反映。此外还要加强客户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客户的信息素养,大力宣传企业知识库,使用户了解企业知识库的基本原理以及服务内容,让客户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企业知识库的服务模式。

3.3进行企业竞争情报收集与分析

企业的竞争情报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竞争对手的分析,同样包括行业内很多关联问题的分析,比如包括客户关系和具体需求的客户群,包括客户需要与购买模式的客户职能等等,这些因素的分析都能为企业挖掘客户的购买意愿程度和相关信息需求提供可靠依据。在企业内部,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竞争情报分析机制和反馈体系,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培养或者引进竞争情报分析专门人员,培育互利互信的企业文化,将竞争情报分析工作有条有理地落实到每个环节和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每一个服务过程中的实际价值和作用。

3.4加强用户交流及提供在线参考咨询服务

人们对企业知识库的应用已不仅仅是简单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而是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够从网上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在线参考咨询服务是基于互联网通信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由专业咨询员对客户的提问通过E-mail}QQ.FAX}BBS}Tel、实时咨询、网络语音协议等方式,提供方便快捷的现代知识服务,通过Internet搭建客户与咨询员之间互动沟通的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使企业、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和客户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以客户为中心、集信息咨询与信息提供于一体的主动服务空间。

3.5运用电子商务营运模式完善客户推广策略和服务反馈机制

应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和网络营销理念来推广个性化信息服务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选择。企业设计自己的个性化网页,搭建企业知识库的“门面”。企业网站的“个性化”设计原则是以客户为中心,其核心是为用户提供快捷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网站必须做到布局合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检索能力强等。应用软件应选择高智能化、交互强的成熟软件,尤其要选用个性化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系统。

在用户调查反馈方面,企业可在网站上设置预先设计好的客户调查表,供客户填写后直接点击提交;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开展在线交流等方式获取客户的反馈信息,同时要让客户了解其反馈信息的解决方案和最终处理结果。对于反馈消息以及问题,应及时给予回复和恰当解决,让客户满意,树立网络环境下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良好形象。此外,对于用户注册、付费下载最新产品信息、在线购买交易、支付宝使用等方面的具体功能实现,电子商务系统都可以提供庞大的支撑,使服务更加高效合理。

3.6利用Web2.0技术提高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效率和质量

Web2.0是以Blog(博客),Wiki(互联网百科全书),RSS(简易信息聚合).SNS(网摘),''''Tag(标签)、即时信息(IM)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主要特征表现为个性化、交互性和及时性。企业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时,充分利用We62.0的各项应用服务,既可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又可更有效地捕捉客户信息需求。Blog或是Micro-blogging(微博)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日志的自由形式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微博客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起话题,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并具有丰富多样的跨平台途径,满足客户随时随地的消息需求,这样就为客户构建了一个个性化的移动交流平台,也容易形成一个网络社区的交际圈。而利用其不仅可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企业Blog和客户Blog之间的链接扩大企业的宣传。Tag则为客户反馈信息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客户可以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标记评论,有利于企业收集信息需求、改善服务质量。RSS可以将定制的信息按照客户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直接传送到客户的计算机上。客户不再需要不停地访问企业网站获取新产品信息或是其他的通知,而可以通过一个浏览窗口或阅读软件,将大量具有RSSFEED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信息门户,这样便可得到网站推送的信息。

3.7寻求高或科研机构的支撑以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或情报研究机构在信息服务方面有文献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以及社会形象的优势,容易获得社会认可。企业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领域的科研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利用他们强大的信息组织和情报分析能力,一方面获得有特色的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获得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定制信息服务,包括简单的定题信息(比如国家行业政策法规信息,国内外相关产品专利发明、数据手册等科技资料信息),还包括比较复杂的专题信息咨询(比如企业新项目的论证、企业技术改造的可行性研究、企业规模扩张的可行性分析)。

3.8提高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信息服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在职人员要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其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及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转化和传播的能力,同时还要针对现有人员队伍的情况,制定引进紧缺人才的措施,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科学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专业队伍。

3.9加强对客户隐私安全的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

在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中,许多信息需要通过网络获取,其中必然涉及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对客户隐私信息安全的保护非常重要。首先,客户要有保护自身隐私和知识产权归属的意识,防范隐私被泄露的危险。其次,制定完善的隐私保护政策和知识产权法规,制定个性化服务工作人员保密条例,使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问题在政策上有据可依。同时,利用相应的软件技术进行有效控制,比如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数据加密存储与传输技术,保证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个人信息仅限于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未经授权保证不能用于第三方使用。又如允许用户通过专门软件下载产品图片和说明,但过了某一时限或超过限定的使用次数,则下载的文本无法阅读。

文化需求论文篇(3)

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求、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因此,马斯洛需求理论多用于人的激励措施的研究上面。笔者这里所探讨的是在上一级的需求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如何使员工能够进入下一级的需求,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人民面对的生活状况是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投入,对于这一巨大的消费现象,作为产业工人的收入还远不能应对以上的经济问题,很多产业工人成家前面临高房价的问题,成家后面临孩子上学高教育投入的问题,年长后面临看病贵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生理需要方面的困境。目前我们国家非垄断行业产业工人的收入是有限的,远不能够满足第一层次的生理需要,那么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就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产业工人如果没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也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因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是靠一线员工的不懈努力实现的,如果员工没有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没有发挥潜能、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和自觉性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无从谈起,企业发展之目的就无法实现,恐连生存也是奢求。如何在生理需要没有满足的情况下还能使人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引导员工自觉进入更高层次的需求。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的建设初期离不开企业领导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企业文化实际也是企业领导人的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的体现。

一、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现今企业文化已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的成功建设是保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具备主动改进的能力,摆脱大环境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和人自我实现的渴望的驱动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员工对单位产生归属感,依赖感,荣誉感,从而吸引、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缘于员工在需求第一层次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跨越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的缘故。成功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深厚的感情。企业文化不仅能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员工高尚情操,而且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深厚感情。无论走到哪里员工对企业的一草一木总是充满怀念,听到或看到企业标志、广告、产品等总是有一种亲切感。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三、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能唤醒人心灵深处的感动

企业的文化就是领导者的文化,就是领导者的思想的体现,如果领导者所制订的企业信条和企业精神符合企业现状和时代脉搏,加以有效的强化方法,将能唤醒员工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宣贯将使员工的灵魂得到洗涤,企业信条和企业精神就会在员工心里打下深深地烙印,他们的思想就会得到升华,进而企业信条与企业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自觉执行的理念与价值观,从而产生物质刺激都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效果,这也是缘于员工在需求第一层次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跨越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的缘故。

四、企业文化可以使人树立一种信仰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与行为,其中的思想,就是信仰。这种信仰,多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或愿景。如果员工相信你的信仰,认同你的信仰,并认为你的信仰与他的利益休戚相关,如是人有了这样的信仰,事情就好办了,长征时期红军没有吃没有穿,仍然能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重重困难,到达陕北,就是有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穷人翻身当主人的美好愿景和革命理想的信仰在支撑红军战士的行动,企业的思想如果一旦被员工信仰,其激励、凝聚、约束、导向、自求这些功能就易达到,那么员工的行为就会沿着实现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的目标轨迹而动。

五、企业文化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潜能的引导剂

“潜能不仅仅是‘将要是’或者‘可能是’,而且现在他们就存在着。尽管自我实现的价值还没有现实化,但他们作为目标却是真实存在的。人既具有他正在是的那种人的特质,同时又潜伏着他向往成为的那样的人的特质”(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人前进一步自我实现的价值的潜能将可能是,退后一步自我实现的价值的潜能将不可能是,而企业文化正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潜能的引导剂。

总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求的一席之地,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须的。

文化需求论文篇(4)

关键词: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浙江文化产业;国际文化贸易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文化产业被广泛公认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途和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比例增长迅猛,正在逐渐改变国际贸易的结构。现今欧美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浙江作为江南水乡,生态优越、人文源远流长,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以浙江省2012年统计数据为例,其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81.72亿元,占浙江省生产总值比重的4.56%,比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06.3亿元,比2011年提高9.55%;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60.73亿元,比上年提高6.67%;文化服务业增加值714.69亿元,比上年提高29.87%。三项增加值约占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4.66:10.16:45.18。尽管浙江省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浙江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的地位相比,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仍需提高,总体竞争力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的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深入贯彻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变,达成文化产业建设与经济建设联动发展的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急需探索。

基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浙江省与需求偏好相似的其他国家及地区应当具有较频繁的贸易行为。所以,加强与这些具有相似需求偏好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往来可以推动浙江省文化产业贸易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文化产业贸易具有与一般产品贸易不同的特征,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否适用与文化产业贸易,是否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贸易,尚需进行探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文化产业贸易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在对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加以拓展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的文化产业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尝试运用修正后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测度浙江文化产业贸易影响因素,并为浙江文化产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及其在浙江文化产业贸易中的拓展

1.需求偏好理论述评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又称代表性需求理论或重叠需求理论。该理论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一种产品在国内的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及销售的延伸;影响一国需求偏好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直接影响该国产品的出口结构、贸易量大小和贸易流向。

同时林德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即“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企业通常对国内市场客户的需求最敏感;国内市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也会激发发明和创新;只有国内消费者接受企业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才能促使成本显著降低。

概括而言,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一,解释了具有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其二,收入水平是决定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的主要原因;其三,一国的对外贸易是其对内贸易的延伸。其四,对外贸易更容易发生在具有相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2]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文化产业贸易中的拓展

文化产品贸易与工业产品贸易是存在明显差异,文化产品贸易需求产生的条件更复杂且受影响的因素更多。首先,文化消费需求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产物,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标准,只有达到一个层次标准,才能带来文化消费需求结构的显现。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消费结构主体是物质需求层;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区间内,人们将更加希望获得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的双重满足;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个人的文化消费需求欲望将会凸显。[3]其次,文化产业贸易交易商品具有文化特质,是普通工业产品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文化产业贸易中,需求对其影响不完全由收入水平所决定,其内在的文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对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文化产业贸易中的应用需要做出以下拓展。

一是收入水平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当某国或者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其文化消费的需求会显现出来,人们会加大对精神文化消费层次的追求。但不能仅以绝对收入水平是否相近来考察需求结构,当我们考察收入差距与文化产品贸易量之间关系时会发现,文化贸易不仅仅局限于具有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即绝对收入水平相同或者近似的国家及地区,存在收入水平差距的国家和地区间也产生文化贸易往来。

二是文化背景对需求偏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将对文化消费需求结构的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同根的历史文化、地缘临近、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或地区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偏好就越为相似。

三是文化求异性对文化偏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文化产业贸易往来过程中这一特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使不具有相同的收入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开发具有本国或地区特色的文化产品,也会促进文化产品交易。[4]浙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优势,追寻历史迁移的脚步我们可以发掘出浙江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并打造浙江文化品牌。

四是文化的前瞻性、竞争的需要等原因会催生文化需求偏好。当某一国家或地区面临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和自身文化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时,会大量引进国外或外地市场的文化产品,从而产生文化产品贸易。

五是从文化发展动态来看,当世界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差异愈加弱化。全球文化市场开放会促进各国和地区的文化贸易往来指数逐步提升,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文化产品贸易中的适用性将更加有效。

二、浙江文化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能否解释浙江文化产业贸易?如果可以的话,运用该理论对浙江文化产业贸易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研究的结果如何?本文将以2011、2012年的部分数据为基础考察浙江省文化产业贸易的基本情况,对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初步判断并检验。

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市场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市场区域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及台湾地区等,其中对欧盟和美国出口约占总额的一半。根据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海关相关数据,2011年前10个月,浙江省累计出口文化产品1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其中对美国出口文化产品3.5亿美元,增长13.5%,对欧盟出口3.3亿美元,增长9.6%,二者合计占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总值的43.6%。2012年1-2月,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2.44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0.58亿美元,对欧盟出口0.54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同期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45.9%。同期,浙江省对非洲出口文化产品0.32亿美元,对拉丁美洲出口0.25亿美元,对阿联酋出口0.21亿美元。从收入水平来看,与浙江省发生文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中高收入。从具体的国家或者地区来看,美国、欧盟占主要地位。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从文化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来看,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的“其他”中的数据,主要指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及东南亚地区①),欧美国家处于“主战场”地位。虽然亚洲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但是地缘相邻、文化相近的亚洲地区与国家在浙江文化产品出口中仍占有一定比重,这表明文化背景因素在浙江省的文化产业贸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图1 2012年1-2月浙江文化产品出口按地区分类结构图

第二,从贸易对象国家收入水平来看,浙江文化产品贸易出口主要发生在与文化产业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之间。这印证了文化贸易中文化的前瞻性及贸易往来的收入上游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收入水平对文化产品消费结构进行约束的表现。

第三,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与非洲与拉丁美洲的贸易比重为23.3%,说明在收入水平不相似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文化求异性、文化产业生产力等原因也会产生文化产品贸易。

第四,从贸易流向来看,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浙江省的人均GDP在2012年历史性的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22美元,整个社会文化消费持续高涨,多样化的需求特征也日益明显。但浙江省2012年文化服务进出口(不包含文化产品)达到8.04亿美元,同比增长 78.11%,其中出口1.46亿美元,进口6.59亿美元,逆差5.13亿美元,这反映出省内文化产业生产制造与文化服务生产的不对称性。这同时也说明浙江省文化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经过拓展可以用来解释浙江省文化产业贸易。

三、结论及启示

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及其在文化产业贸易中的拓展内容,本文对浙江文化产业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说明浙江文化产业贸易规模和往来方向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来指导浙江文化产业贸易的发展。

首先,在目前欧美主流文化的背景下,浙江在与各国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贸易方面应当有所侧重,继续利用侨乡、地缘优势,打入国际市场。例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侨乡优势在意大利、法国开展中文手机报业务;再就是拓展与浙江地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例如拓展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俄罗斯联邦等地区的贸易空间,扩大产品范围,促进双边文化贸易快速增长。

其次,应积极弱化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扩大和建立与世界各国文化贸易渠道。例如,中国图书出版代表团多次参与一年一度的伦敦国际书展,十余家浙江影视动漫公司的作品参加2012年法国秋季戛纳电影节等,能有效地扩大浙江对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输出规模,提升浙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5]

再次,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实力是影响文化贸易规模和方向的重要因素。例如,文化产业大国美国以压倒性的实力向海外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说明一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文化产品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让我们认识到,浙江文化产业中多数主要行业呈现贸易逆差的原因是浙江省的文化生产实力不够,缺乏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了解,尚未达到有效的输出规模。因此,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繁荣消费市场是实施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 战略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同时推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能获得互促互进的效果。

最后,应着力于培养具备地缘临近、文化互通、邦交友好特征但消费水平、消费规模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培养他们对浙江文化的理解和喜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需求结构升级、产生旺盛文化需求时,能给未来的浙江文化贸易拓宽出路并规避市场单一的风险。

注释:

①由于对亚洲(阿联酋除外)具体的统计数据缺失较多,因此在数据上进行了模糊计量或是暂不予考虑。

参考文献:

[1]周锦,闻雯.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2(2):46-47.

[2]张金萍.文化产品贸易对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修正[J].中国对外贸易,2011(2):1-2.

[3]赵有广.文化贸易中重叠需求因子的分析与设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7-69.

[4]李国疆,曹永琴.中国贸易中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7):3-5.

[5]张宏伟.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影响因素测度研究[J].出版科学,2011(2):47-49.

文化需求论文篇(5)

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这已成为经济学界和政府决策者们的共识。1998年以来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相应的收入政策的出台和调整都着眼于扩大国内居民消费进而刺激产出和就业,但居民消费疲软的现状却没有根本性的扭转。随着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更加外向型的经济趋势可能导致国内居民在国内外消费需求结构上的变化将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带来更大的压力,扩大内需的形势也将更为严峻。 贸易自由化对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消极影响 随着对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的逐步认同和积极加入,我国将会面向更多的国际商家开放更广阔的市场,国内的消费者将面临更多的消费选择。当价廉物美、注重消费差异化、甚至带有倾销策略的外国产品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时,国内消费者在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上的消费结构不可避免地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又将极大地破坏原有的平衡消费结构造成国内外消费上的严重失衡。 国内居民在国内产品上的消费与在国外产品上的消费形成激烈的竞争,最终会造成“此消彼长”的局面。如果居民对国内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少,而不能由相应的出口需求或投资需求增加而得到弥补,那么将产生对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这一部分减少的消费需求可能只是转化成对国外产品的消费需求,其作用非但不能刺激国内需求,反而刺激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甚至可能恶化了我国现有的贸易条件。 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实行外向型发展中都曾面临着贸易自由化的两难选择问题,但是他们最终都通过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用扩大出口的方式调整了消费结构,适应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对国内外消费需求结构的分析将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贸易自由化对这种结构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消费需求结构变动效应分析 根据西方的消费函数理论,可知消费是由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构成。如公式所示:C=C0+aYd= C0+a{Y-(T0+tY)+Tr}。其中C0为自发消费,aYd为引致消费。由公式可知欲使消费增加有三条途径:使C0增加即自发消费的增加,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人们消费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提高a即扩大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它的提高要依靠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如遗产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提高Yd即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它的提高要从提高名义收入、减少税收和提高转移支付入手。这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考虑消费问题的。 一旦把消费扩展到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情况就会变得更为复杂了。人们的消费总是要分成国内消费和国外消费,即C=Cd+Cf(C为总消费,Cd为国内消费,Cf为国外消费)。这样Cd与Cf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这种关系又可分成三种情况:总消费不变时,Cd与Cf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总消费增加时,就要看这种增加多大程度是由Cd引起的,如果总消费增加大部分是源于Cd的增加,那么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有比较大的作用,反之则作用不大;总消费减少时,要视这种减少多大程度上是由Cd引起的,如果总消费减少大部分是因为Cd的减少,那么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有抑制作用,反之则影响不大。 由此可见,要使Cd增加,在总消费不变时,要减少Cf;在总消费增加时,要使C的增加幅度大于Cf的增加幅度;在总消费减少时,要使C的减少幅度小于Cf的减少幅度。而C和Cf的增减幅度又主要取决于我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和我们出口品的供给弹性。如果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小,说明我国过分地依赖某一国外产品,那么在C减少的情况下,Cf减少的幅度就不大,以致Cd呈刚性下降,因而对国内消费需求形成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如果我国出口品的供给弹性小,说明我国的出口品过分依赖于某一国外市场,那么在我国进口需求扩大时,出口需求不能同比例扩大,造成Cf的刚性上升,同样不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 消除贸易自由消极影响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当我国的消费结构受到国外供给的冲击时,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改善和调整国内外的需求结构。具体来讲可以有以下一些对策: 大力倡导民族消费。鼓励大众消费民族品牌的产品,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居民国内消费、减少国外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国内经济的过度波动,刺激民族经济的发展。在自发消费方面,要特别引导人们的民族消费方式和民族消费习惯,反对崇洋媚外的消费。 在这一点上,韩国和日本人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民族消费上的教育、引导和宣传都值得借鉴。 加大国内产品的区际贸易自由化程度,打破国内市场相对分割封闭的局面。多年来形成的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滞后严重削弱了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这多少给国外产品有机可乘,进而大举占领国内市场。这样在引导消费上,国内居民可能会觉得国外产品比国内产品更容易购买和消费。他们就会将一部分国内消费转向国外消费,而这种转移完全是由于我国区域贸易障碍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外商要得益于我国区域贸易障碍,而我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洋快餐与中式快餐的竞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自由化深化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清除国内区域贸易障碍,让居民的引致消费在国内外消费中的比例达到平衡,同时也为扩大国内消费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寻求资源和市场,提高进口替代部门的技术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大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减少进口需求刚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大出口品的供给弹性。如果进口需求的扩大可以由出口需求的相应扩大来弥补,则可以减少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冲击。只有这样进口需求与出口需求才能达到有效的平衡,为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创造条件。我国正在积极寻求与东盟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大进口替代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投入,进行技术攻关。这些都是积极而有效的举措。 采取积极的收入分配调整政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尤其对低收入阶层要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如在农村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有利于农民的农产品保障制度,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等;在城镇要健全“下岗”职工的各种保障制度,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再就业问题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有利于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利于调动低收入地区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

文化需求论文篇(6)

摘 要:班主任文化是中职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班主任文化是指某一时期特定的班主任团队内,各成员认同并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和处事方式,包括班主任专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其特征是班主任的角色文化、专业文化、交往文化。笔者与班主任打交道多年,深知建设一种健康、文明、向上的班主任文化的重要,现就班主任文化建设问题谈些看法,愿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班主任文化;建设需求;建设方法;建设构想

一、班主任文化建设需求

1.班主任角色文化建设需求

班主任角色文化建设需求,就是班主任二元角色文化建设向班主任多元角色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以前提倡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的二元角色文化建设,然而如今中等职业示范校的班主任角色文化建设呈多元文化建设需求。即授业解惑教师文化,培养学生成长的园丁文化,心理咨询师文化及社会工作者文化等建设需求,也就是班主任角色文化转型建设的需求。

2.班主任专业文化建设需求

(1)自然层面文化建设需求。新班主任没有工作经验,单凭热情实干去工作,很容易出现工作偏差,甚至工作受挫,造成工作被动。需要班主任工作专业培训,变成专业班主任。

(2)经验层面文化建设需求。在中老年班主任中,有的班主任靠多年经验去工作,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行为,工作没有主动性,业绩平庸,日子久了很难胜任当今的班主任工作,甚至染上班主任“职业厌倦症”。

(3)创新层面文化建设需求。班主任创新文化多停留在理念、方法、模式创新上,然而在工作实践、工作业绩创新上、仍存在较大的需求,工作内容创新、创新产品上少之又少。

(4)教育层面文化建设需求。目前班主任教育仍然是班主任经验教训教育,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班主任专业课程设计和专业理论教育,甚至没有班主任教育计划、总结讲评等。

(5)研究层面文化建设需求。有些班主任工作做得很好,可是总结不好工作经验,上升不了理性认识,材料缺乏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及管理学理论支撑。中职学校缺乏班主任专业理论研究和班主任工作实践模式的研究,就此方面的课题研究又是屈指可数,很少有人在国家级社科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

3.班主任交往文化建设需求

班主任与学生、学生家长交往,与同志、领导交往,与专家学者交往,与社会朋友交往,坚持友善道德原则,形成了健康文明班主任交往文化。然而有的班主任在人际交往中,按利益原则和实力的原则做事有点过,其结果是占小便宜,吃了大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所以按中职班主任行为规范去建设班主任交往文化很有必要。

二、班主任文化建设的方法

1.座培训法

学校组织人力进行班主任文化建设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地拟定班主任文化建设培训方案,设计课程内容、形式及体系。学校不惜重金聘请省市教育专家、先进班主任和校内德育教育专家,开办班主任文化讲座培训教育。每学年安排3至4次,有效提高班主任文明举止,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和服务意识。

2.实践交流法

学校要为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交流,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如每年召开一次班主任德育工作交流会,学校办《学报》开设班主任文化交流栏目,校园网上开设班主任论坛,交流班主任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先进经验及方法,鼓励班主任撰写论文,在《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出席省市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研讨会,从而推动班主任文化建设,提高班主任育人质量。

3.竞赛讲评法

中等职业学校党政班子,都非常重视班主任文化建设;学生科、校团委抓班主任工作,带领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文体、德育、学习、技能等竞赛活动;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先进班级、先进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先进科研成果比赛。综上所述竞赛都要做到认真组织及时总结讲评,从而有效推动班主任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文化建设的构想

1.高薪聘任竞争上岗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班主任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班主任德育文化建设,轻视班主任的价值文化建设。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最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是班主任,一线教师最累的是班主任,对学校发展贡献最大的还是班主任。因此学校的分配政策的权重应该向班主任倾斜,笔者倾向于有的学校用高津贴(每月津贴700元至1500元)聘任班主任的做法。只有让班主任工作岗位价值贵一些,受人羡慕多一些、竞争门槛高一些、服务质量优一些,才能做到班主任受益、学生受益、学校更受益。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问题,班主任的价值文化建设与班主任的德育文化建设同等重要。有句名言:“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满丰硕的经济之果”。笔者以为反之丰硕的经济之果,也会培育出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

2.改革考评机制和评价标准

(1)考评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多年来班主任的考评机制是由学生科一学年考评二次。现在应该改为由学生科、团委、公众共同考评班主任,一学年考评四次,每十周考评一次。这样考评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了一元考核的人为因素,有力于推动班主任文化建设民主健康发展。

(2)评价标准由“四项”变为“六项”。即将“德、勤、能、绩”四项评价标准变为“德、勤、能、绩、研、评”六项评价标准。“德”是班主任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事迹。“勤”是指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勤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情况。“能”是指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对学生科、团委布置的工作任务的执行力。“绩”是指班主任管理班级、组织学生活动及帮助学生成长的业绩。“研”是指班主任学习理论的能力,对工作研讨的能力,工作总结有没有分量,教管论文、课题的质量及数量。“评”是指班主任公众的口碑,即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信息网上的评价等。通过新的考核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先进班主任要进行奖励,工作能力差的班主任要进行帮助,科研能力差的班主任要进行培训或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口碑不好的班主任要进行劝退。

3.加强班主任自身修养

首先班主任要努力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政治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管理理论等),学习社会科学知识、企业文化知识、校企合作知识,掌握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艺术、方法,不断提高管理班级的能力,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习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

其次班主任有工作热情难能可贵,但要冷静地理性地正确处理事情。与他人交往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做事不要总想占别人便宜,宁让别人承担理亏的责任,时间长了养成正确待人处事的态度。

参考文献

文化需求论文篇(7)

【关键词】创造 读者需求 编辑活动 基本规律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9-5853(2012)03-0037-04

“创造读者需求”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这是我近一个时期以来对编辑基本规律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说老实话,仅仅用此区区六个字,对这样一个论争了近三十年的编辑学基础理论的首要问题予以界说,能否揭示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我着实有点忐忑不安。同时我也感到,目前我国的编辑学理论研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编辑学研究路在何方?”“编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深入?”研究者们都在反思。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实践,或者说是忽视了实践的意义。编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编辑实践为基础建立的编辑理论才有说服力。本着这样的原则,下面我就从得出编辑活动基本规律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方面向业内同行做一解释,恳请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1 创造读者需求是编辑活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从哲学层面上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不仅体现事物的本质,而且体现本质之间的联系。简言之规律就是关系。欲探讨某一事物的规律,必须从这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关系入手。这一看法在编辑基本规律问题研究中得到学者们的共同认可。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论点,吴平教授点评说:“王振铎先生主张,编辑规律呈现在编者、作者、读者等主体要素与稿本、编本、文本等客体要素及其六方之间交叉组合起来的种种本质关系之中。同样从关系的角度,邵益文先生认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存在于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中,编辑和视听者之间的矛盾是编辑活动的主要方面。”那么,在编辑活动中编者与读者的关系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编者要满足读者需求,在此观点的引领下,我们的一些编辑出版部门一味地迎合读者需要,读者需要什么就编辑出版什么。一本书畅销了,马上就被群起效仿:一种期刊流行了,紧接着相似的面孔便粉墨登场。一时间,我国的出版市场沸沸扬扬,热闹非凡,出现虚假繁荣。但是,很快读者就不满意、不买账了。

事实证明,凡此种种的编辑出版事例,不符合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真正体现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者与读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跟风”“效颦”者是根本满足不了读者需求的。由此可见,编者要满足读者需求的观点貌似合理正确,其实带有很大的蒙蔽性。因为它没有揭示出编辑活动本质的东西,编者与读者的关系绝不是我编你读那么简单。规律是事物现象中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着现象的法则。顺着这样一条思路,我想:怎么才能使编辑活动保持稳定的、深刻的现象,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利地前行呢?答案是按规律办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按规律办事,首先必须对编辑规律有正确的认识。换言之,在编辑活动中,编者与读者的必然联系是靠什么建立起来的呢?

关于读者需求,我认为包括两种含义:一是物质需求,一是精神需求。读者的物质需求通常表现为读者对各级各类文化媒介载体的需求,意即读者渴望接受规范正确、完善性的、适合于共同使用的文化出版物。编辑活动的工作对象是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他人的作品,原创性的作品通常存在一些知识性、常识性、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编辑需要动用各种工作手段来消灭这些错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编辑加工”。也有的论者将之看作“优化”工作,也就是说使原创作品更加优异化,隐含二次创造之意。规范正确、完善性的文化媒介载体都是由编辑加工、精心制作完成的。“消灭差错率”的口号也是在满足读者需求这一层面上生成的。同时我们也感到这方面工作的高效、优质,无形中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读者的精神需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以为完全听命于读者,只要是读者提出的要求就是合理的,我们就应满足。这种陷编辑主体于被动局面的做法显然弊大于利。读者的精神需求并不是一种自发的意思,而是一种自觉的意思。这种自觉意思的需求,通常不是读者主动自觉地提出来的,而是编辑主体通过市场调查、研究读者,分析、判断得出的认识,并且要仔细研究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和怎样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有这样三句话说得很精辟:三流编辑迎合读者需求,二流编辑引领读者需求,一流编辑创造读者需求。读者的需求在于创造,而担当此重任的创造者就是编辑活动的主体――编辑。

这种认识在古今许多编辑实践中也找到了佐证。以孔子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为例。关于孔子是否是我国最早的编辑家业内存在分歧,我认为邵益文先生的见解颇有道理。“必须要有收集整理材料这种起码的编辑实践,进行编辑活动时应有一定的目的和主张,以上两项必须有史书的明确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编辑活动基本符合这三条。”孔子“删诗书、订六经”的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记载,抛开其他五经不论,仅以《诗经》来看,孔子在编定《诗经》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思无邪。”研究者已经证明,《诗经》是在当时流行的十五国风即众多的诗篇中,收集、选择、编纂而成的。孔子编定六经是为他办学授徒,给学生当教材使用。那么,选择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满足学生需求,显然孔子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以“不语怪力乱神”,“取其可施于礼义者”,即符合“仁”为标准,创造了一本思想内容纯正的教材供学生学习。在整个编辑活动中鲜明地贯穿了孔子的编辑思想和政治主张,同时更加有力地说明,《诗经》最初的读者――孔子的学生的需求是孔子创造出来的。因此,使《诗经》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以上述理论依据和编辑实践为逻辑起点来分析,编辑活动迎合读者需求之弊端已不必多说,而创造读者需求,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出版物占领市场,赢得读者信赖,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迎合”读者与“赢得”读者之间仅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区别。编辑活动中编者与读者的必然联系,是靠编辑主体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赢得而建立起来的。说“创造读者需求”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体现了编辑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完美地实现了编辑活动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终极目的。

2 创造读者需求反映了编辑活动的本质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集中体现。编辑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热门话题,涉及对编辑概念的理解,触及编辑学科的根基,意义重大。三十多年来,研究者众说纷纭话编辑,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截至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说,但确认了一个最要紧的论点,即编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充满智力

的精神生产劳动,是在他人作品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性活动,换句话说,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文化创新。在这个论断定位后,前些年出现的“编辑无学”“编辑工作就是剪刀加糨糊,拼拼凑凑、粘粘贴贴的简单劳动”等说法已不攻自破。

把“创造读者需求”确定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意义有两点。

第一,它完全符合编辑活动实践,创造性特征贯穿于编辑过程始终。这一点阙道隆先生说得很明确:“编辑活动的创造性表现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等环节中,作者最后完成的作品,凝聚了编者的智慧和心血,但不易被外人了解,人们只能从书籍的选题设计和选题规划中,从报刊等总体设计和栏目编排中,从出版物的装帧设计中,看到编辑人员独立的创造成果。”创造了市场传奇的期刊――《读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一本文摘期刊,其社会文化资源重组的特征非常明显。怎样赋予这些被重组的文化资源以新意,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是《读者》编辑人三十多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主题。否则,只是简单拼凑、重复出版就没什么意思了。打开《读者》,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创新精神:从鲜明主题的确定到选摘文章的品位、从栏目设计的精巧到版式编排的简约、从封面图案的朴素到文章插图的淡雅,好像有一股儒雅、温馨的文化磁场在吸引着你,甚至产生一种浓郁的情结,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碗“心灵的鸡汤”。只要它一上市,读者掏钱就买,不需翻检内容,形成了被专家称之为的“读者现象”。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在编辑活动的各个工作环节中都浸透了编辑的智慧和心血,编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其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这是编辑活动固有的本质属性,你必须这样去做。

第二,它突出强调了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编辑活动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介性特征异常明显。作者一编者一读者,编者处于中间位置,其连接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何解决好编者与读者(受众)之间的矛盾,关涉到对编辑基本规律的理解。因为,要认真解决好编者与读者(受众)之间的矛盾,首先必须对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编辑主体有清醒的认识。“编辑主体作为一切编辑活动的原点、编辑学的关键环节、构建编辑学体系的核心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原点”、“关键环节”和“核心点”,周国清先生把编辑主体的作用强调到了极致,我以为是非常中肯的。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已引起业内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据吴平教授统计,2006-2010年共搜集到各类编辑学研究论文613篇,其中研究编辑主体的论文200篇,所占比重为32.6%。以往有关编辑基本规律论争的各家观点中,对编辑主体都有涉及,但强调不够,对编辑基本规律的表述,侧重于描述编辑过程和现象,而编辑主体的核心地位和能动作用没有得到准确体现。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担当着“文化选择者一文化创新者一文化把关者一文化推广者”的重要角色,在与读者的关系中,编辑主体绝不是一味被动地迎合读者,浅层次地随声附和,盲目地从众跟风。王云五先生说得好:“一个出版家能够推动出版与否,视其有无创造性出版物。”“头等出版家是创造市场,次等出版家才迎合市场。”只有发挥编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出击,积极创造,殚精竭虑,周密策划,切实体现编辑主体在精神文化生产过程中的自主性、自觉性、开拓性和创新性,以高效、优质、优化的文化出版物去赢得读者信赖,占据读者心灵,创造读者现象,才能真正满足读者需求,实现编辑活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才符合编辑活动的发展规律。

3 创造读者需求是编辑活动现象抽象的思维界说

规律是从现象当中抽取出来的,突出的表现是把事物最本质的因素和联系抽取出来,然后用尽可能简明的概括将之表述出来,这就是抽象过程。循此规律的抽象阐释,我将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界说为“创造读者需求”,就有了理论支柱。

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涉及哲学、社会学、出版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诸领域,其活动现象异常丰富庞杂。于是就有了王振铎先生的编辑活动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之说。外部规律表现为编辑活动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内部规律表现为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鉴于此,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流派纷呈。范军先生在《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讨论》一文中,把各家各派的观点大体分为三种:哲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社会学、文化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传播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各家学说都有其科学的内涵和理论依据,对编辑学基础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大家还在论争,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具体表述上自然有偏差。加上有的论者把编辑规律分为三规律、四规律,把问题复杂化了,进而使对编辑基本规律的认识更加扑朔迷离,“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