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5 10:52:00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1)

关键字:博物馆;文化;品位

一、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两次腾飞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是短暂的,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1].从此开始,中国有了博物馆的历史。

中国博物馆的第一次腾飞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同时这也是世界博物馆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各国都将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设方面,此时,博物馆的数量得到迅猛发展。

据美国博物馆协会1965年提供的数字[2]:1961年——1963年美国达到每3.3天出现一座新博物馆。1948年,日本只有238个博物馆,1960年600个,但是到1975年达到1307个,从1960年到1975年,短短的15年是时间,日本博物馆的数量就增加了一倍多。中国的博物馆也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58年9月17日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出[3]:“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在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天安门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址和新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后,各省市都纷纷建立或扩建了各地历史博物馆或地志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第一个新高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而在1984年达到高峰。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10天全国新建一座博物馆,1984年,每2.4天全国就有一座新博物馆出现。在1949年之前,全国仅有21座博物馆,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就达到一千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在稳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全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共计1161座。

而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再次出现腾飞。之所以出现在这个阶段,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GDP每年以两位数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在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因此,地方建设迅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文化基础设施得以迅猛发展,而这也基本以国家大剧院建设为先锋,随后,上海音乐剧院、广州音乐剧院的建设掀起了地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狂潮”。据8月15日人民网文章报道:北京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40家,成为全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而如今全国博物馆总的数量已经达到2100多座。

二、中国博物馆现在面临的问题

有人会说,美国在1979年时博物馆数量就达到2500多所,而我们今天的数量还不及这个数目,更何况我们中国的历史要比美国长很久,因此,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就将目光紧紧的盯在博物馆的数量上,因此,就有了地方政府疯狂建设博物馆的举动,而全然没有考虑建成之后的利用情况。

据美国科特勒兄弟的《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4],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统计,1994年美国共有博物馆1.5万座,其中55%是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15%是艺术博物馆,14%是自然和科学技术导向的博物馆,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而全美独立博物馆总数应该是8934座(1992年),在这近9000座博物馆中,有75%是小型或微型博物馆。这些小博物馆一般只有2名全职员工,年度预算低于9万美元。这样看来,美国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博物馆也只有2000多座,与我国大致相当。但我们在建的则几乎全部是大型的项目,更何况,现有的很多博物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问题一:内容陈旧,长年失修,更换周期长博物馆按陈列方式分为固定展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由于很多博物馆陈列的“内容”有限,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必要的维护,使得陈列设施陈旧,内容也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从而使得现有博物馆大部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况。

内容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正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教授所说:“博物馆的魅力决不仅在它的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经营,一个空间,它可以是客厅,也可能是仓库,关键看怎么用”,因此,这是很多旧有博物馆需要改进和新建博物馆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临时展览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活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关键是其临时展览的安排更合理:2007年2月15日至2007年3月31日,展出“意大利遗产与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体验展”;2007年3月15日至3月29日,展出“感受希腊——丽塔摄影艺术展”;2007年3月20日至5月11日,展出“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2007年6月1日至8月2日,展出“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2007年8月12日至11月9日,展出“卢浮宫珍藏展”……,而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展览内容,难怪会出现首博每到周末就会出现大量人流的原因,但全国那么多的博物馆能有几家能够做到如此高频率的转换展览内容、如此高规格的转换展览内容呢?恐怕没有!因此,这就需要现在野心勃勃建设博物馆的决策者们好好考虑将来博物馆的命运会如何?

问题二: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我们博物馆养成了一种“衙门作风”,是高高在上的“教官”,放不下架子去为普通观众服务,而且近两年出现的博物馆文物被盗、馆舍被烧、出卖文物等严重问题,无不于今天博物馆人员水平和素质低下有关,这对于今天的博物馆建设十分不利,因为全面提高博物馆水平的关键是人才。

国际博物馆界对人才培训工作就非常重视,他们专门设立了“人才培训委员会”,来对各国的博物馆人才进行培训。三、解决策略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询新时期博物馆问题的解决策略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相联。

策略一:设计博物馆前,一定要明确其主题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包括历史考古博物馆、革命史博物馆、纪念类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而综合类博物馆:是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性质的博物馆,真可谓种类繁多。

因此,在设计博物馆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盲目设定或“跟风”而定,而应根据自己地域应有的资源所定。根据此来确定博物馆的规模,这样,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策略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联系——体现其教育功能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很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作用。

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是未来博物馆更普及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祖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让他们在博物馆里面学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让他们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和自信,这样就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向心力。

策略三:加强各省市博物馆间互相交流、合作毕竟每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为了经常更新博物馆的内容,为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换临时展览的内容,正如首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国外精彩的藏品搬入我们的博物馆内,但我们可以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博物馆的联系,毕竟我们中国号称“地大物博”,省份间不定期交换展品,不仅吸引了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四:加强、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博物馆是满足人们美的享受和培养生活情趣的场所,因此,大力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对于人们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其实,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发达,并不仅仅在于你能造多么多、多么大的博物馆,而是在于能否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使其发扬光大。大凡对自己传统文化越重视的民族,这个民族就越是充满自信的民族!同样,一个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物质的匮乏上,而在于历史遗产与传统文化等无形资产的永久流失,而博物馆恰恰是珍藏这些文化的“容器”。

参考文献:

[1]吕济民。博物馆的热潮与忧患[M].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海。当代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剖析[J].中国博物馆,1991年第3期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惠民;博物馆;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18-01

一、文化惠民的渊源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政策,是由政府出面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买单,是保障群众的基文章化权益的惠民举措。文化惠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出一种人人都能参与、能受益、积极向上的百姓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将健康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种子散播到各个角落。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给博物馆和民众带来的影响

2008年初,国内博物馆开始步入免费开放的时代后,我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于大力支持,每年都下拨“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这是国家主动地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财政支持、纳入全民共享轨道的重举。

博物馆在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构建用先进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为引导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含括城乡、惠及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办展览,办好展览,在搬掉博物馆收费的大门槛后,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博物馆大多是在办好基本陈列展览的同时,引进临时展览作为补充,使展览与时俱进、常换常新,进而增加博物馆的活力与吸引力。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放大了社会辐射面,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百姓的文化品位与鉴赏力,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大众接受文化洗涤、陶冶情操的过程。

三、文化惠民与博物馆免费开放异曲同工、相辅相成

一个真正的强国也是文化的强国,不仅经济上,而且文化上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博物馆具有传承文明、弘扬文化、传播知识的功能与使命,是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和文化兴盛的象征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有文化惠民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博物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文博工作者是一种挑战。海南省博物馆为营造高雅、和谐、温馨并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做到软件硬件全面的提升,真正使文化惠民政策的花朵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平台尽情绽放。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文博设施硬件得到不断的完善

海南省自1984年就开始筹备建设博物馆,到1990年才正式挂牌。直至2005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博物馆作为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动工。这期间的二十多年里,海南省博物馆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状态,工作人员都挤在临时搭建简陋的铁皮房内办公,文物存放在临时的地下库房里,有的甚至堆放在露天的小棚子日晒雨淋。2008年11月15日,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后,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满足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政府计划再投入4.1亿元,建设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届时新修建的省博物馆二期将重点展出“华光礁Ⅰ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船中发掘的大批器物。

海南的文物资源比起其它文物大省来说是非常匮乏的。为扶持全国最后一个省级博物馆开馆,建馆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将有限的文物集中到海南省博物馆;在省博物馆没有珍贵文物的情况下,省领导极其重视,出面请求国家文物局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协调,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越王亓北古剑”等三件珍贵文物入藏海南省博物馆。这些入藏的文物对提升博物馆文物品级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几经波折调拨回《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调拨1200多件陶瓷文物入藏博物馆等,至此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质和量上都得到较好的补充。

(二)优秀展览推陈出新,软实力不断提升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艺术殿堂,还是教育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方式。海南省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先后引进了《国家宝藏展》、《龙行天涯——四川自贡恐龙特展》、《玛雅:记忆空间摄影作品展》等近两百场专题展览,还推出了展示海南水下考古成果的、自创的本土展览《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据统计海南省博物馆平均每七天推出一个临时展览,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3)

Abstract:Cultural relics are crystalization by the human labor, wisdom and spirit. They are also books and material to the public on the patriotic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ultural relics includ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resources, the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relics are embodied in non-material culture ,therefore, to raise the efficienct social education, local museum must fully highlight its non-material culture with the cultural departments publicity and the tourism promotion service.

关键词:文物 非物质文化属性 社会教育 功能

key words:Cultural relics non-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作者简介:梁柳婵(1973-),女,广东恩平人,恩平市博物馆,讲解员,助理馆员,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文物宣传讲解以及文物保护研究。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文物在社会教育中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结晶,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物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公众通过文物可以深刻体会社会发展各时期的真实历史,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当然,影视作品的历史虚构隶属于文艺真实,这点除外。其次,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切感受祖国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发万丈千豪的爱国情感。如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为人类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另外,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刻体会到无数先辈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和旧制度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和历程。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文物,就是反抗外敌的历史记载。总之,文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文物说明历史、弘扬文化,都是别的教育手段所不可代替的。

(二)反面文物也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文物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教育中,不但仅仅是正面的史料,还有反面的真实教材。比如展示革命题材的文物,过去主要是选择革命的,后来也逐渐增加了像中美合作所、上饶集中营等。这些地方虽说是反动派残酷迫害共产党人的地方,是罪证,同时也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洒热血、奋斗牺牲的见证。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在社会教育中,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立场、观点来了解它、分析它、宣传它,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文物都具有它各自的价值。

(三)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对文物社会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文物是特定的东西,它本身是物质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精神的。它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表现形式、管理方法等,任何一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而每件具体文物都往往具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随着对文物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也随之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四)文物的社会教育行为由博物馆实施

文物本身并不能进行社会教育,而是要靠它的“主人”――博物馆来实现。博物馆通过展览、讲解等方式,采取声、光、电等手段配合,以叙述、情感感染等方法让公众从文物中了解历史、科学和艺术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效能的必要性

因为要实现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通过博物馆实施,所以,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能实际上就是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两者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实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职责

按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下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可见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一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运作,其服务性与生俱来,以“实物”形式对国民进行教育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服务职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先生认为:“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中,当前应当把教育职能放在首位,要强调和重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博物馆应当顺应发展潮流,重视并努力提高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当地社会建设获得科学的持续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要求博物馆提升社会教育效能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公众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来源于教育和实践,而在来源教育中,主要是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机构之一,但目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形式上,目前的博物馆基本还是处于是否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徘徊中,更不用说主动深入到公众去实现社会教育职责了。这点无需过多论述,单是从媒体报道“这个还有哪个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就从侧面反映出博物馆只是少数向公众开放了,否则就不成新闻了。没有开放,接受到社会教育的只是占不上比例的公众“贵族”。在社会教育内容上,距离公众生活生产需求也甚远。

现代博物馆的三个基本功能分别是实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其中实物收藏和科学研究是方法和手段,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文物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公众“学”。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使博物馆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有其特有的长处。文物本身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实体,同时也是含有精神文化的实体。因之,以历史见证的文物作为教材,具有真实性强、说服力强等特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它以形象的实体展现在人们面前,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文物非物质文化属性的特点

(一)文物的价值是由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

大部分文物的价值是通过非物质属性来体现的。目前,很多文物可以拍卖到数千万甚至过亿,如果它没有蕴含足够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其价格是不可能如此高的。这虽然是文物的表面价格,但所反映出来的是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如一件流失国外的圆明园的青铜兽首,其物质部分的价值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千几百元,但其非物质部分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虽然上述对文物价值的比喻很肤浅甚至是不恰当的,但也可以看出文物的主要价值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因而,要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就必须利用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否则,公众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东西”而已。

(二)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靠非物质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怎样才能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是和对文物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挖掘直接相连的。如早些年,恩平博物馆在歇马村发现了一个晚清武举石,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文物,但我们没有就此而止,而是深入挖掘。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出该武举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该村是当地具有标杆性的村落,人丁鼎盛,笃信孔家教育,公偿励学,素有“竹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传统,前后出了相当于“举人”级别的绅士官宦283人,官至二品者有2人,武举人3人,可谓文武齐昌,鼎盛期间设多间私塾和武馆,取得功名者更是终身享受公偿。该武举石是歇马村600多年发展史的见证和佐证。目前,该村已经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恩平德育教育基地”等等,“歇马励学制”也入选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当地人励学的典范。简简单单的一块武举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属性,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提升社会教育效能的途径

(一)馆馆联合,拓展社会教育形式

文物归属于博物馆,博物馆归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同属于文广新局,这几个馆虽然各自职责不同,但都是担负着社会教育义务的,这样,就具备了馆馆联合利用文物实施社会教育的基础。图书馆提供与文物相关的图书资料和信息,展览馆提供先进的展示平台,文化馆以及非物质保护中心根据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编写各种表现形式的台本并进行艺术表演和宣传。使到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文物,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

是要充分利用文化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图书介绍、图片和实物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积极向公众实施社会教育,其教育效果相信会得到很大提高的。

(二)紧密结合旅游,拓展社会教育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也方兴未艾,并趋兴旺发达之势。如今中外的旅游者的旅游品味已不止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教益,陶冶情操,充实和提高自己。因而,对于那些风景旅游区中的文物古迹或附近的博物馆,应当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搞好陈列展览,积极利用旅游和假日经济的契机,加大对自己展览的宣传力度,努力使自己的展览成为旅游的精华部分和亮点。通过宣传推广活动,让公众在解读文化遗产和欣赏风景的同时,累积起民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空间。

(三)创建主题基地,拓展社会教育平台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本身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因此,每个博物馆都应建成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知识教育的基地,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主动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采取诸如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互动项目,举办学术讲座,配合中小学校教育开办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广大师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树立立足现实,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总之,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文物,以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努力提升社会教育效能,提高公众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基层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社会角色定位[J].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下)

[2]钟凯琼.谈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J].文物工作,2006,6.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4)

博物馆是按照社会劳动分工形成的文化服务行业,是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人们可以在博物馆与文物对话,没有时空的阻隔去了解历史和增长知识。在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同时,我们也要全面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目前大多数的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其中产品的种类、样式单一,缺乏一定的民族内涵,并受市场开发影响造成博物馆文化产业存在结构性的短缺问题。

二、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性

1.博物馆具备的特殊地位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之间的竞争,不同文化和不同理念一直处于竞争状态。近几年来,不同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入侵不断,从最开始的美国好莱坞形成的“美国梦”到最近的韩国明星和韩国电视剧带来的“韩流”,一直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已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脱节,缺乏相应的引导。博物馆在不断的进行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的同时,也要进行传统文化精髓的弘扬,不断引领社会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博物馆具备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博物馆从简单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机构逐步转变为供人们欣赏、接触、理解和发掘文化背后的内涵,并对人们的现今生活有一定的贡献,即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从不断演变的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可以看出人们的认知变化,如2008年活动主题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力量;2013年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2014年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融入了社会发展每个角落。

3.博物馆提供的人性化服务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为人们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这要求博物馆对服务要存在差别和层次,并在发展的文化产业中体现出来,满足大多数并丰富博物馆服务内容,同时也可以按照需求提供针对。如馆内售卖的食品等要具有当地特色,也要有博物馆特色,参观后的休闲购物场所提供的书籍、资料、纪念礼品等也要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文物知识,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参观者有物有所值的感觉,送朋友也能让朋友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能一定程度的宣传博物馆。

三、内蒙古博物院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弘扬了北方草原文明,传承着文化遗产。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虽然内蒙古的博物馆行业起步发展较晚,但它具有丰富的文物宝藏和文化资源,保持着飞速发展状态。据资料显示,内蒙古收藏文物的国有单位中,博物馆、纪念馆247个,图书馆219个,美术馆204个,档案馆138个,其他机关事业单位172个。其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有20座上下,且内蒙古博物院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平均年参观人数在150万左右,其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

内蒙古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大省,更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内蒙古交汇了东西方文明,具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蕴含厚重的古代文明。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明清时期的满族等,且都创造了精彩的草原文化,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源泉,应该将这些文化信息通过文化产业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背后的内涵,了解内蒙古。

2.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

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主要是人才的匮乏、产品结构单一、原创性不强、顾客需求满足性不高等。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参与和操作,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需要专业人才来开发文化商品。博物馆的员工对文化产业开发积极性不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这是一项商业活动,而博物馆是非盈利性机构,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受阻。因此,要尽快转变思想,发挥个人特长,集思广益,也要培养专业人才开发出能够宣传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产品来传递文化信息,也能引导和传播当地的优秀文化。内蒙古博物院已有的文化产业主要是销售一些与学术相关的书籍、工具书、学术报告、与馆藏有关的考古发现、纪念册、明信片等,也有一些纪念品,如文物复制品、各类工艺品和贵重金属宝石制品等。这些商品普遍缺乏特色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不足,种类不够多,设计粗糙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显示出内蒙古独有的特色。

四、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1.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紧密联系民族、地域的产品

博物馆是最能体现地域、民族的发展和风俗民情的地方,是地区的精神文化风貌代表,且每个博物馆都具有独特的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被其他博物馆取代。博物馆弘扬的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会让人们感受到浓重的文化内涵、当地的审美观念等。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可以考虑本馆收藏的文物、本地域和民族的风俗,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顾客在看到产品的时候就能回忆起参观经历和其中的文化。内蒙古主要的文明是草原文明,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游牧民族,在产品开发时可以设计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风俗元素等,也能设计草原常见动物狼到各种产品中,体现文化的独特性。

2.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发展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文化产业

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产业设计主要是推销博物馆自身和其代表文物相关的产品,缺乏生活性、实用性,顾客满意度低,其产品种类单一,一般都是艺术品,没有把玩功能,不被大众普遍接受。博物馆发展的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区别于市场上其他产品,因此,博物馆要利用这种差异在得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文化资源,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产品的设计根据不同购买群体分成不同档次,并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减少重复制作,冲出传统的束缚,善于倾听顾客的心声,合理定位产品开发,一般开发实用、美观且富含文化特色的纪念工艺品和礼品等。近年来,内蒙古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存压力下降,精神文化需求上升,在产品设计时要对博物馆的参观人群进行前期市场调研,设计出符合这些人群需求的文化产品。

3.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内蒙古博物院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优势是可以借鉴其他先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减少文化产业弯路,并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受众范围。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任何流行工具都可以用来营销宣传,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网店、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来让人们了解和购买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进而了解博物馆。

五、结语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5)

文创在博物馆邂逅非遗之后

试论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之路

巧器——中国古代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多元的文博创意产品及市场

文创热潮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塑造

试论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陈列设计

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

博物馆文创产品架起传播的桥梁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浅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认识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博物馆建设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

浅议云南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优劣态

内乡县衙文化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简论文化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解读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五种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营销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略研究

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

让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最后的展厅

话说中山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武汉市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之我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考

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遗址博物馆的原位文化与衍生品开发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文化类公共组织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军博文化产业新发展

浅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经营

博物馆文创实践——南京博物院文创开发与思考

方寸之地,彰显文化内涵——抗战纪念馆邮局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以广西博物馆为例

浅谈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

摸索和实践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子——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中心

与“历史”为伴——一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的讨论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分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服务拓展思考

博物馆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从河南博物院的做法谈起

突出文化特质兼顾公益特性——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考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以皇宫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理论基础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227-02

博物馆运用志愿者来协助馆务工作,已成为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已开始志愿者服务工作,并逐渐向多样化和正规化的水平迈进,其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凸显。不过,与西方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系统的志愿服务机制,尤其是缺乏相关理论建设,因而制约了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新博物馆学的特点,找出博物馆运用志愿者的理论依据,希望对博物馆志愿活动的理论建设有所贡献。

一、新博物馆学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种种弊端开始显露,如环境日益恶化,生态严重失衡,自然资源短缺;此外,经济一体化,使传统观念、道德迅速瓦解,出现了社会和道德危机。这一切,迫使人类开始认真反思自身,在关注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文化的作用。这一时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就是在人们反思自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深刻批判了现代化过程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众机构,它必然受到这种反思热潮的影响。二战后世界博物馆发展很快,但却依然没有摆脱封闭、保守的特性,继续扮演着精英主义的角色,并未真正融入社会。因而一些理论家开始对传统的博物馆进行猛烈的批判,希望博物馆能够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972年,国际博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以“博物馆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园桌会议。该会议提出了“整体博物馆”的观念,也就是认为博物馆的责任是为社会、社区所有成员服务的,要把博物馆的目的与社会成员的需求整合在一起。这一概念突破了对先前博物馆的固有认识,把博物馆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因而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次会议是博物馆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博物馆哲学,第一次将博物馆与公众相连,使博物馆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不再脱离公众。圣地亚哥圆桌会议中,虽然并未提出“新博物馆学”这一名词,但其基本原则已基本确立。①此后,兴起了新博物馆学运动,当时出现的邻里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许多新的博物馆类型,都是博物馆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实践,进一步分丰富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思想。也正是重视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责任及上述新博物馆类型的实践为新博物馆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1984年发表的《魁北克宣言》接受了英国博物馆学家梅兰德(P. Mayrand)提出的新博物馆学。198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下产生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国际性组织“新博物馆学运动组织”。

二、新博物馆学的定义及特点

新博物馆学是相对传统博物馆学而言的。彼得•弗格(Peter Vergo)在其著作《新博物馆学》一书中给新博物馆学下的定义为:“新博物馆学是一种对旧博物馆学、博物馆内部与外部专业普遍而不满的表述……旧博物馆学的疏失在于太过于重视博物馆的方法,而忽略了它的目的。博物馆学在过去很少被提及或受到重视……除非彻底地对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新检验……否则,博物馆将会发现自己只是众人眼中的‘活化石’罢了”。②

通过上述对新博物馆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新博物馆学与传统的博物馆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带来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博物馆学所具有的特点笔者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开放性”。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空间,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圣地。 “圣地”总是和教堂、寺院、宫殿等场所相关联,给普通大众一种敬畏感,使博物馆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同时,博物馆更将自身归属于社会精英的行列,认为他们对文化资源,有着权威性的解释,为了维护这种权威性,资源被保密化,很难与普通大众分享。而新博物馆学则强调博物馆应该走出“圣地”,抛弃精英主义的观念,放下架子以积极开放的姿态面对社会,面对社会群众,使博物馆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新博物馆学所强调的开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展览、陈列对外开放,它是广泛意义上的开放,是其在决策制定上透明,而且愿意分享权力,包括博物馆建筑的开放、向多学科的开放、向社会和公众的开放等等,是为了使博物馆能够真正的融入社会。

第二,强调“以人为本”。传统的博物馆往往只重视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它所有的工作基本都是围绕藏品而展开的,藏品的保护、研究、展示等。藏品较其它工作都有优先权,从不重视研究观众。而新博物馆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藏品虽然是博物馆存在的重要物质条件,但却不是存在的唯一理由与目的,参与社会,关注社会需求,服务大众同样是博物馆存在的目的。博物馆不能变为一座保管藏品的仓库,应该是一座为公众服务的机构,它需要了解人的需求,以人的需求来有目的征集藏品,展示藏品,这样藏品的意义及博物馆的功能才是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三,强调“多元性”。这里的“多元性”包括博物馆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多元化;博物馆职能的多元化;博物馆藏品的多元化等等。传统博物馆的理论基础是藏品管理、藏品保护、历史学等,他们认为博物馆的工作只能是掌握了上述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士所从事的。同时,传统博物馆是以其自身所固有的职能存在的,收藏、研究、陈列每一个方面的职能都是相独立的,也是固定的,并不再延伸其它的功能。而新博物馆学则认为博物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简单的收藏、保护、研究文物的场所,它演变成一复杂化、多功能的文化机构。博物馆的理论基础涉及了诸多学科,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等。它的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馆内、馆外的各种资源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博物馆的职能也已经大大突破了以往博物馆所承担的义务,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社会发展的推进者。

三、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理论指导

新博物馆学是对传统博物馆学的一种反思,是对博物馆如何解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变化中产生的新问题的积极回应。它的深刻意义体现在为当代博物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属性、发挥社会功能给予理论支撑和引导,为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而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博物馆借助志愿者来解决自身人力资源不足的简单协助关系,更深的层面来说它是体现了博物馆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因此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开展必然要依托新博物馆学的理论支撑,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开放性”与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关联。首先,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机构,但同时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博物馆要获得社会的支持就必须主动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各种社会资源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期创造出更好的公共产品。这些社会资源包括资金、物力及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又是这些资源中极具活力的,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从事各项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他们出于极强的社会公益心,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热爱,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无偿的为博物馆提供服务,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博物馆应放下架子,主动的向社会广泛招募志愿者,把那些有志于为博物馆事业奉献的社会人士吸纳到博物馆来,让他们参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成为成就博物馆事业的一员。其次,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民主进程化的推进,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不仅只停留在简单的满足之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希望能够分享文化发展成果,参与文化建设。因而,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目标要从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展到让广大民众共享文化成果。博物馆要想让广大民众与其共享文化资源,不仅要举办各种展览向大众开放,来展示最新的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更要形成广泛意义上的开放,吸收社会各界人士来参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让他们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亲为者。因而,博物馆广泛的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让广大民众分享文化成果的一种体现。

第二,“以人为本”与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的关联。现代博物馆已从以“物”为导向转变为以“人”为导向,“人”成为博物馆的驱动力。博物馆各项工作都要以观众的需求来开展,藏品的征集、展览的策划及教育活动的开展等等都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要符合、贴近社会公众的生活,这样博物馆的功能才是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在博物馆从事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他们既可以是博物馆的观众,又扮演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志愿者成为博物馆与观众相互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博物馆可以通过志愿者传达博物馆的信息;而另一方面,志愿者可以将观众的需求反馈给博物馆,使博物馆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促进博物馆真正的融入社会。因此博物馆应该对志愿者桥梁的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积极开展博物馆志愿服务,充分的发挥志愿者的中介作用,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真正做到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多元性”与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的关联。现代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休闲等多种功能的一个复合体,它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它的正常运行需要馆内、馆外的各种资源相互协调。而博物馆的志愿者正是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各个阶层,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及优势,为博物馆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博物馆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把博物馆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因而,博物馆不应固步自封,要对新时期博物馆职能多样化、工作领域多样化有充分的认识,积极的面向社会各个层面公开招募志愿者,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士吸纳到博物馆志愿者家族的队伍中,充分的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为博物馆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博物馆 市场营销 经济管理

一、博物馆营销与管理理论

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国内的大多数博物馆的功能以陈列和研究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 藏品管理人员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主题来确定展览主题, 观众的喜好和愿望往往被忽视。博物馆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注重研究和藏品保护, 但是却会忽视与普通观众的交流。

(一)博物馆产品选择。

产品是消费者需求或者需要的物品或服务, 如果产品没人需要, 那么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其销售出去。从一般观众的角度而言, 博物馆的“ 产品”主要指的是固定陈列、临时展览、特展和开放给大众使用的其他场所。对一些观众而言 场市当议博物营馆销 , 博物馆产品也包括研究设备、服务区域, 以及服务设施。如, 博物馆的餐厅、咖啡厅、放映厅、商品销售厅和部分检测服务等等。所有这些区域都应该让观众满意, 否则即使免费人场, 博物馆也无法保持和提升其吸引力。展览是博物馆的最重要的“产品”,也是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所在。我们在兼顾周围的这些周边服务时也应该对实际的展出产品进行把关。

(二)博物馆的地点。

大部分博物馆都有一个固定的场所, 而“ 地点” 的概念却与促销渠道不同。“ 地点”在博物馆营销上, 一般特指观众到博物馆的交通情况。如果博物馆处于没有便利交通连接网的城市之外, 或位于被认为不安全的区域, 就需要考虑为观众安排交通工具。国外的一些博物馆, 在这一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像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和荷兰的南海民俗博物馆, 都为观众提供了从停车场到博物馆的免费交通工具: 有轨电车和渡船。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博物馆, 这种服务也很常见。但当前国内, 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足, 为方便观众而专门设置的交通工具可谓少之又少。所以, 加强便民交通服务、增加停车场是解决这一问题所应考虑的具体措施。

二、现代博物馆市场管理策略

博物馆的内部条件包括其组织结构、文化品位以及各种经营资源, 如文物标本存量和流量、资金设备、设施、领导素质、员工素质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等。博物馆的经营环境包括消费者的观众市场、同行与邻近行业的竞争者、经费投资的优劣、门票的销售渠道和体系、文物标本的收藏和研究、展教的协调、公关策划机构等。博物馆外部大环境则包括自然资源、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国内外关系、教育及社会变化等。如何在。博物馆的全方位进行经济管理,意义重大。

(一)博物馆人才的吸引。

博物馆培养和招聘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我国博物馆的总体情况是专业性人才多,但是懂得经营人才少,缺乏复合型人才。这一方面是因为博物馆作为专业的文化机构,招聘人才的出发面不在于盈利;另一方面,博物馆对于自我创收的要求不高。但通过博物馆增加创收途径,可促使工作人员研究探索,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博物馆利润的增加同时有助于改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从而有利于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并招徕外部优秀人才。从而为博物馆各个方面的提升创造条件。通过内部力量的加强,使得博物馆管理的提升。

(二)博物馆创收的方式。

英国独立博物馆协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手册中,提及的非门票收益就包括以下种类:对主要景点中开展的特别展览活动收取额外的费用,但免收门票费用;对特殊活动收费。对读物、纪念品和饮食标出高价;对电影和电视收费‘研究所需要复印的照片、图案和文件收费;出租具有特殊功能的设备设施;出租馆藏品;对使用博物馆信誉和名声提供担保收费;对馆藏的资料进行商业性利用,要收取复制和复印费;收取讲座和会议费用;对使用图书馆设施和研究设施收费。我国博物馆即使不收门票费用,也可借鉴英国的营销方式,从多角度进行资金管理,创造价值。

三、博物馆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营销特点。

工作人员面对观众提供服务,使他们不仅作为生产人员,而且作为博物馆的营销人员而存在。他们的服务质量和营销水平的高低,都会成为观众是否再次来馆参观的决策依据。所以,博物馆要对展厅工作人员进行认真选择、培训和教育,即博物馆要进行内部营销管理,以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质量和对外营销效果。

(二)博物馆营销的功能有效性和正效性。

博物馆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事业的产品能给观众带来正效应,发挥着教育指导功能。如果参观过程中,展品的布置没有水准或者完全是个无意义的展览。观众就会产生不满,下次就不会选择博物馆,即使是免费进入的情况下,而且会产生对博物馆不利的口头宣传。因此,博物馆不能把对观众面对面的服务的完成看作整个营销活动的结束。营销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博物馆需要进行市场跟踪调查,重视观众市场的反馈,及时发现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根据观众的意见或建议对文化产品进行改进,同时和观众保持长久的业务联系。

现如今国内博物馆已经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免费开放时代,博物馆逐渐由局促于城市一隅的“文物储藏室”的角色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前台。更多的社会群体可以自由地走进博物馆,共享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当今免费门票产生,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不仅具有传统博物馆的收藏、展示职能,而且更加应该发展出教育、研究、美学和娱乐服务的功能,"享受博物馆"已成为欧美设计博物馆管理和运作的理念。通过管理和运作搭建起吸引消费者的即兴式、平台式、搭配式和街道式剧场,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个领域为一体的体验。如何

在免费门票,重要功能上做文章,实现博物馆市场营销与经济管理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清义.博物馆市场营销刍议[A].文化力量与博物馆的挑战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

[2]凌林.博物馆人员的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3]叶翔.用创新的理念开展博物馆工作[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

[4]唐丽.抓住机遇 迈向未来――关于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思考[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