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物馆汇报材料

博物馆汇报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8 04:47:39

博物馆汇报材料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1)

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7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按照自治区政府2017年第一次主席会议要求,交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市政府又交由内蒙古青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实施。

项目选址于呼和浩特市机场路以南,万通路以东。总占地面积298.68亩,总建筑面积137598㎡,概算总投资187118.98万元。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及多渠道解决。建设周期为三年。项目为地上五层主体博物馆建筑一座,其中包含内蒙古革命历史展厅、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展厅、内蒙古骑兵展厅、民族团结展厅、国防教育、互动展厅及临时展厅。附属设施包括地下配套机房、设施设备用房、仓库、应急消防处置、停车场等。

自项目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高度关注项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多次莅临现场调研,其中包括自治区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包振玉、自治区文化厅厅长贺志亮、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云光中、市长冯玉臻、副市长王继平、周强等多位领导。

项目建设对于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丰富城市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

二、项目的由来

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和《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因自治区尚没有一座全面反映内蒙古革命历史的专题博物馆,自治区文化厅请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大青山抗日纪念馆。

2017年1月14日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建设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重点公共文化类项目,将大青山抗日纪念馆并入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建设,统称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2017年2月10日自治区政府第一次主席办公会议中明确提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场馆、内蒙古革命博物馆作为重点文化项目,并要求自治区发改委同呼和浩特市政府积极对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三、项目手续办理情况

截至目前,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办理完成除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外的全部手续。现已推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相关报件资料准备及审核工作,待土地收购划拨程序完成后,可在一个月内完成发证。

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项目土地收购划拨由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土地补偿事宜,目前开发区收储中心已核算完成各地块土地成本,并收集了原地块土地权属证明,编制了土地收回补偿方案并报送市政府批示。根据市政府会议精神及相关批示,开发区收储中心后续将尽快完成资产评估确定划拨价格,申请注销原土地权属证明并移交相关资料至市自然资源局办理土地划拨手续。土地成本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由市财政局先行拨付6800万元土地补偿启动资金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剩余资金按照《呼市人民政府2018年第19次常务会议纪要》内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拨付。

四、项目实施情况

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项目交由市政府实施后,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青山文旅投公司作为新的投资建设主体负责博物馆项目土建工程事宜,市文新广局负责项目展陈展列事宜,共同推进项目尽早开工。

2017年3月青山文旅投公司按照相关程序履行了项目前期咨询服务招标工作;2017年4月6日举办了博物馆方案笔选,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名,并要求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化设计方案,多次召开设计方案专家研讨及论证会,并多次向自治区政府、市政府汇报阶段性设计成果,合理优化布局。

为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建设工作,青山文投公司多次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必要性专家论证会、可行性研论证会,与会人员有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学生代表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充分讨论了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肯定了博物馆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的作用。同时,青山文投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履行了项目设计、地勘、监理、项管及施工招标程序,确定了各大建设责任主体,以便施工单位尽快入场开始作业。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开工,12月底完成桩基基础工程。

2018年冬歇期结束后,项目于2019年3月底正式复工,施工图纸于2018年初开始进行逐层审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配合审图中心对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及电气工程进行一审、二审,并陆续通过内蒙古建设厅审图中心技术审查,中建八局按照过审的施工图纸做了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并组织人力物力资源进场开始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到2019年5月底完成了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工程。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及多渠道解决,总投资达18.7亿元,现已完成投资达8.06亿元。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市财政局、市发改委拨付了项目建设资金共计3.94亿元,用于支付项目前期咨询服务费用及工程进度款,大力推动了项目建设。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2)

[关键词]博物馆;档案整理;规范化;心得体会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正规化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博物馆档案是对博物馆发展的记录,对博物馆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对博物馆档案整理工作的认识

博物馆档案整理是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有些保管在博物馆档案部门,有些则分散于博物馆各个科室,这些档案资料是记录博物馆发展历程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有借鉴指导意义,更是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博物馆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对博物馆每个部门都十分重要。

二、博物馆档案整理步骤

1、收集。档案收集工作重在平常,在日常工作中养成收集档案的习惯。特别是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结束后,要有及时收集档案资料的意识。

2、整理。博物馆很多大型活动都是直接面向社会,在整理过程中通知、策划书、应急预案、活动流程、人员安排、资金预算、相关文稿(海报、报名表、主持词、发言稿、节目单等)、总结、新闻报道这9类进行全面、有序的资料收集工作,就会保证大型活动档案的齐全完整,推而广之,逐渐形成一整套有参考价值的档案材料。

3、补遗。有些时候,活动整理中会发现某些资料的缺失,这就需要在整理过程中进行重点步骤的补遗工作,如人员安排、总结、新闻报道等。这些或因保管不当而缺失、或因时间紧迫而仅形成口头资料、或者是缺乏事后整理搜集,在档案整理时要尽可能的补全资料,方便以后的查阅。

4、归档。在补全资料后,就可以将成套系的资料进行归档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资料归属,建立页码、编纂目录,有序分册。

5、装订。装订成册的档案应为胶装或线状。在装订时要首先检查去订、并将过厚的档案分册、最后给装订好的档案加上封皮。

三、档案整理工作重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笔者在整理过程中经过实践得出结论:按照以下四个步骤,逐步实行,就可以得到一套完整有序的档案资料。

1、查疑补缺――准确完整。在档案资料收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次活动几个版本的资料,如草稿、修订稿与印发稿之间的差别很有可能极小,这就需要整理人员结合实际发生的事件仔细校勘,分辨确定最终归档文本。

2、内外有别――类别划分。档案资料整理不仅要做到条缕清晰,更要做到经纬明了,这就需要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方便存放取阅。如按档案对象可以分为:文件资料、数据统计资料、计划总结资料、活动资料等;活动资料按照参与人员不同可以分为馆内活动资料和馆外活动资料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重点活动需要单独列册,如品牌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

3、前后有序――逻辑顺序。档案资料在分别归类之后,就要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序进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如果发现特别厚的资料可以按照半年、季度、月、甚至周、天的时间跨度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跨度的文件资料,按照发生的时间归档,并在下一跨度中注明,保证方便查阅。

4、提纲挈领――编纂目录。为防止出错,编纂目录的工作应在即将装订前进行。同时,注意由于很多文件归档时,最后一页是单面,在编排页码时,单面的空白页也要算在页码范围内才不会出现页码出入。

四、心得体会

1、日常收集资料很重要。档案整理工作是一件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为避免忙中出乱的状况,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建立档案收集工作的意识,及时的收集、整理、补遗、归档。如果有良好的档案收集工作习惯,档案收集就只是顺水推舟、事半功倍,而且,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就如同人的记忆一样,越远的记忆越模糊,资料收集困难就会成倍的增加。所以,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有一种在日常工作中收集资料的良好工作习惯。

2、“大事记”帮助归档不乱。大事记是记载单位、部门重要工作活动或所辖区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一种应用性文体。作为一种公务类别的文书,大事记忠实地记载着一个部门、一定区域内的重要工作、活动和重大事件,因此,它首先可以为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总结、工作检查、工作汇报、工作统计和上级机关掌握部门、单位情况提供系统的、全面性的材料;其次,大事记具有史料价值,可以起到录以备查的作用。对档案整理而言,日常记录的大事记是一种及良好的主线材料。一本详细、完整的大事记,不仅可以帮助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更可以帮助查遗补缺,防止遗漏偏差。

3、按时间、分类别有序整理。整理档案材料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材料指导今后的工作。为了方便今后的取用,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立完整的档案归位顺序。首先按发生时间划分档案的时间顺序,其次,按类别划分档案空间顺序,最后,两者交叠,划分档案卷册顺序。

4、“其他”“备注”帮助查询。档案整理中要善于使用“其他”、“备注”等增补注释性项目。这些增补注释性项目的使用,不仅可以在以后万一发现其他档案后迅速归档,补充档案资料,更可以简单明了的查询重大变化原因。

5、电子档案的优点与缺点。与以往的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省空间、易存储等特点,但也存在缺失纸质档案唯一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性的方面。因此,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相互转化处理,同时,积极使用多台电脑、移动硬盘等设备备份电子文本档案,防止电脑崩溃或病毒干扰导致的电子文本缺失。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档案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博物馆所建立和保存的档案资料,更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财富。为此,博物馆更应该真正重视起这项工作,管理和研究这些文化财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博物馆各项工作不断前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徐彦,戈秀萍,何柳.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3)

委托人李大中,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刘晓陈,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人民出版社,住所地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法定代表人黄书元,社长。

委托人杨松岩,男,汉族,1960年3月12日出生,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住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胡同14号。

委托人周万玲,北京市新起点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9号。

法定代表人郭得河,馆长。

委托人王天晞,男,汉族,1946年1月出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

委托人马沈,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原告孟昭瑞与被告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事博物馆)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本院于2003年12月22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4年3月17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孟昭瑞及其委托人李大中、刘晓陈,人民出版社的委托人杨松岩、周万玲,军事博物馆的委托人王天晞、马沈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孟昭瑞诉称:2003年8月,原告发现被告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10月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未经许可使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9幅摄影作品,且未给原告署名并支付报酬。被告人民出版社的上述行为侵犯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获得报酬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故原告请求法院:判令人民出版社停止出版、发行《抗美援朝战争》一书;判令人民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报》、《中国摄影报》上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判令人民出版社向原告支付作品使用费及律师费共22 500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被告人民出版社答辩称:涉案9幅摄影作品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应归属解放军画报社;《抗美援朝战争》一书是由军事博物馆署名并承担责任的作品,我社出版该书有军事博物馆的合法授权,并与军事博物馆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我社已经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不应承担侵权责任;我社出版涉案图书没有赢利。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军事博物馆答辩称:涉案9幅摄影作品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应归属解放军画报社;涉案9幅照片系我单位从解放军画报社取得,而非从原告处取得;我单位出版涉案图书没有赢利,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原告孟昭瑞提供了以下证据材料:

1. 涉案9幅摄影作品的底片,证明原告享有这些作品的著作权;

2. 解放军画报社资料供应组出具的证明,证明涉案9幅作品为非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归属原告;

3. 《抗美援朝战争》一书的部分复印件,证明被告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中未经原告许可使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9幅照片;

4. 购书发票,证明被告人民出版社销售了涉案侵权图书;

5.《委托协议》一份,证明原告因本案诉讼支出了律师费用。

被告人民出版社对原告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发表如下质证意见:对证据1-4的真实性不持异议;解放军画报社资料供应组没有出证资格,故证据2没有证明效力;证据3中涉案的照片并未署名,不能证明原告享有该些照片的著作权。

被告军事博物馆对原告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发表如下质证意见:对证据1的真实性不持异议,但该证据不能证明原告系涉案9幅照片的拍摄者,且军事博物馆在涉案图书中使用的图片并非来源于原告,而是从解放军画报社翻拍取得的;证据2中的内容系加盖印章后打印的,对其真实性持有异议,该证明的落款名称和印章内容不符,且解放军画报社资料供应组没有出证资格,故证据2没有证明效力。

被告人民出版社未对证据5发表质证意见;被告军事博物馆未对证据3-5发表质证意见。

被告人民出版社为证明其反驳主张,提交了以下证据材料:

6. 《图书出版合同》及《关于执行图书出版合同的补充协议》公证书复印件,证明军事博物馆保证对涉案图书的全部内容享有著作权,该社已经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同时证明该社出版涉案图书没有赢利;

7. 国家版权局《关于颁发〈图书出版合同〉(标准样式)修订本的通知》及图书出版合同(标准样式),证明该社与军事博物馆签订的图书出版合同系依标准样式制定的。

原告孟昭瑞对被告人民出版社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发表如下质证意见: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不持异议;证据6中的补充协议并不符合证据7 中所反映的合同样式,该证据不能证明人民出版社在出版涉案图书时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被告军事博物馆对被告人民出版社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不持异议。

被告军事博物馆为证明其反驳主张,提交了以下证据材料:

8. 《抗美援朝战争》一书,证明该图书是用以纪念活动和学术交流的;

9. 徐士贤的证人证言,证明涉案图书所使用照片的来源情况;

10. 军事博物馆馆藏的涉案9幅照片的存档照片和底片,证明涉案图书中使用的涉案9幅照片系军事博物馆的馆藏照片;

11. 夏鑫等11人出具的证明,证明参与涉案图书出版的工作人员均未获取稿费,其中夏鑫作为证人出庭接受了双方当事人和法庭的询问;

12. 人民出版社向法庭提交的答辩状,证明人民出版社取得了涉案图书的100本样书;

13. 同证据2,证明解放军画报社资料供应组出具的证明没有证明效力。

原告孟昭瑞对被告军事博物馆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发表如下质证意见:对证据8-10的真实性不持异议;证据8不能证明其出版涉案图书没有赢利;证据9证明军事博物馆馆藏的照片系从解放军画报社翻拍而来;证据10中的底片并非原始底片;证据11与本案无关,且证人夏鑫与军事博物馆有利害关系,其作为设计人员,不能证明人民出版社是否向军事博物馆支付稿酬的情况;证据12属于当事人陈述,不属证据材料;证据13的证明事项不成立。

被告人民出版社对被告军事博物馆提交的上述证据材料未发表质证意见。

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上述举证、质证意见,本院对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认证如下:鉴于二被告对证据1的真实性不持异议,本院对该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予以确认;鉴于人民出版社对证据2的真实性不持异议,军事博物馆虽对该证据的真实性提出了异议,但缺乏相应的证据予以佐证,本院对证据2的真实性予以确认,但该证据不能证明涉案照片不是职务作品;本院对证据3-5的真实性予以确认;鉴于原告对证据6-10的真实性不持异议,本院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予以确认;证据6、7不能证明人民出版社已经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及其出版涉案图书没有赢利的主张;证据11与本案无关;本院对证据12作为当事人陈述予以确认;对证据13的认证与对证据2的认证相同。

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质证、本院认证及双方当事人的陈述,本院查明以下事实:

孟昭瑞退休前系解放军画报社记者,在抗美援朝期间,其作为随军记者拍摄了包括涉案9幅摄影作品在内的一些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照片。解放军画报社留存了上述照片。

2000年6月26日,人民出版社和军事博物馆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双方约定:军事博物馆授予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基本陈列画册》(9本)的纸介质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专有出版权,为期5年;上述作品系军事博物馆本人创作(或翻译、编著、编辑)的原稿,保证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及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或足以导致其他法律纠纷的情况,如发生此类情况,责任完全由军事博物馆承担;人民出版社一次性支付军事博物馆稿酬20万元;上述作品出版后,人民出版社不赠予军事博物馆样书。

2000年6月27日,人民出版社和军事博物馆签订了《关于执行图书出版合同的补充协议》,双方约定:军事博物馆承担全部出版费用;军事博物馆资助人民出版社10万元,于第一册交稿时付清;人民出版社在作品出版后,按事先约定,返还军事博物馆稿酬20万元;作品出版后,人民出版社留样书100套。

2000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书,该书封面标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览系列画册;中国军事博物馆编。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事博物馆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中国军事博物馆展览系列画册)。该图书版权页标注:中国军事博物馆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0月第1版;2000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印数:1-3000册;ISBN 7-01-003252-1/K·646;定价160.00元。该书中使用了孟昭瑞拍摄的9幅摄影作品,分别为:赴朝参战的马车队(第29页)、上甘岭战地一角(第154页)、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指挥所(第155页)、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听取英8连指导员王士根汇报在坑道内坚持斗争的情况(第162页)、火箭炮群正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第166页)、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战俘穿上了新棉衣(第230页)、来凤庄旧址(第260页)、朝中谈判代表团成员(第261页)、“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成员(第261页)。上述作品均未标明作者姓名。

《抗美援朝战争》一书系《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基本陈列画册》(9本)中的第一册,该书中所使用的涉案9幅图片系军事博物馆馆藏照片,军事博物馆认可其提供的涉案9幅馆藏照片系自解放军画报社翻拍而。

人民出版社主张其收取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基本陈列画册》(9本)的出版资金10万元,其出版涉案图书系接受政治任务,该社出版该书没有赢利;军事博物馆主张其未向参与该书出版的编辑人员支付报酬。

人民出版社主张其出版涉案图书共3000册,其中人民出版社留样书100册,销售了49册,退货1册;交付军事博物馆2900册。军事博物馆称其提取了2900册涉案图书,一部分用于赠送,还有部分库存,没有销售行为。

2003年8月18日,孟昭瑞在北京中国军事书店购得《抗美援朝战争》图书一册,支付价款144元。

孟昭瑞主张其因本案诉讼支出律师费4500元。

上述事实有本院予以确认的证据和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如无法律规定及约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依据本案查明的事实,原告孟昭瑞系作为随军记者完成了涉案9幅摄影作品的拍摄,上述摄影作品应属职务作品,但孟昭瑞作为该作品的拍摄者,其依法享有该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人民出版社、军事博物馆主张涉案9幅摄影作品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应归属解放军画报社,缺乏依据,本院不予采信。

人民出版社未经许可,在其出版、发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使用了孟昭瑞享有著作权的9幅摄影作品,未给孟昭瑞署名,且未向孟昭瑞支付稿酬。孟昭瑞退休前为解放军画报社记者,涉案9幅摄影作品虽为职务作品,但涉案使用方式并非属于法律规定的单位有权使用的范围。因此,人民出版社的上述行为侵犯了孟昭瑞对涉案9幅摄影作品享有的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获得报酬权,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人民出版社主张《抗美援朝战争》一书是由军事博物馆署名并承担责任的作品,其已经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其上述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信。人民出版社还提出其出版涉案图书没有赢利,不应承担侵权责任的主张,缺乏依据,本院亦不予采信。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著作权人有权保护其作品的完整性,保护其作品不被他人丑化,不被他人作违背其思想的删除、增添或者其他损害性的变动。本案中,军事博物馆认可其提供给人民出版社的涉案9幅照片系自解放军画报社翻拍而来,但人民出版社使用上述翻拍的摄影作品的行为并非是对作品主要内容进行改动,亦未产生歪曲、篡改涉案作品的客观后果,未破坏涉案作品的完整性,因此,本案原告提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使用的涉案9幅图片系翻拍原版照片所得,该翻拍的照片没有显示原版照片的全貌,其行为侵犯了原告对涉案9幅图片享有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主张,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

原告孟昭瑞请求法院判令人民出版社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及因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的诉讼主张,理由正当,本院予以支持。关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方式,本院将综合考虑被告侵权的方式、范围和主观过错程度等因素,予以确定。关于赔偿经济损失的数额问题,原告所提赔偿请求数额过高,本院不予全额支持。本院将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参考相关作品使用的付酬标准,综合考虑被告侵权的方式、范围和主观过错程度及原告因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等因素,酌情确定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的数额。

鉴于本案原告未对军事博物馆的涉案行为提出具体主张,本院对军事博物馆的涉案行为不作处理。

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二款、第四十七条第(一)项、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人民出版社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在其出版、发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使用涉案九幅摄影作品;

二、人民出版社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就涉案侵权行为在《中国摄影报》上刊登向孟昭瑞赔礼道歉的声明(内容须经本院核准,逾期不履行,本院将在一家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刊登本判决内容,所需费用由人民出版社负担);

三、人民出版社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孟昭瑞经济损失五千四百元,赔偿孟昭瑞因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一千元;

四、驳回孟昭瑞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910元,由人民出版社负担(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交纳)。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提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邵明艳

审判员

何  暄

审判员

张晓津

二四年五月二十日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4)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和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机构等文物单位。

第三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包括中央财政补助我省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省财政设立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两部分。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共同管理。

第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应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地方政府解决确有困难且符合本办法规定使用范围的项目,可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

第五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分配和使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和“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和挪用。

第六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应接受财政、文物、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七条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

(一)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消防;

(二)经批准的重要考古项目的调查、抢救性发掘、资料整理、报告出版;

(三)省级博物馆馆舍、重要文物库房的维修;

(四)三级以上(含)珍贵文物(标本)征集;

(五)三级以上风险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消防;

(六)重要出土文物和馆藏珍贵文物的科技保护;

(七)经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支出内容:

(一)文物维修保护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勘测费、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人工费、监理费、维修资料出版费、管理费等;

(二)文物考古调查、发掘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调查勘探费、测绘费、人工费、出土文物修复费、考古遗迹现场保护费、占地补偿费、报告出版费(含资料整理费)等;

(三)博物馆馆舍、文物库房维修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人工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

(四)文物征集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文物(标本)收购费、采集费、捐赠奖励费、调查鉴定费等;

(五)安防、消防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费、设备器材购置费、材料费、监理费、管理费等;

(六)文物科技保护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论证费、试验费、人工费、专用药品药剂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聘请专家费等;

(七)经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其他开支内容。

第九条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应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条各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和省直文博单位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各县(市)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时,需经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联合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提出申请。

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报的不予受理。

第十一条申请单位应于每年6月30日以前,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报送下一年度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请和相关材料。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相关材料,包括《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书》(格式另发)、《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一)以及其他必要材料。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报送。以上申报材料均包括文字、图片等书面材料和软盘。

专项项目预算编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的原则。有预算定额的,按定额计算;无预算定额的,按概算工作量和费用构成计算,各种取费按有关规定计取。预算作为竣工财务决算验收的依据。

第十二条根据《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省财政厅、省文物局对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项目建立项目库进行管理。编制年度预算时,省文物局按照本年度工作重点和有关要求,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经省财政厅审核后列入部门预算。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预算由省财政厅下达省文物局执行。

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共同审核汇总后,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

第四章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定、按进度拨款、年终核销支出、项目完成后结报”的财务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各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地使用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确定后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下达预算批复或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下达专项补助经费的通知,结合项目实际实行政府采购、财政集中支付或拨付部门。对使用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大型项目,根据地方资金的到位情况,结合工程进度一次或分次拨付资金。

第十六条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原则上收回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或国家文物局同意,可以调剂到其他项目,优先调剂到该项目单位的其他项目使用。

第十七条如遇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更已批准项目或内容的,由申请单位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报省财政厅或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调整或变更。

第十八条年度终了,项目单位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应向申请单位报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决算表》(格式见附件二)。申请单位于每年1月31日前,将《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决算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三)报省财政厅、省文物局(省直文博单位直接报省文物局)。使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按国家规定的格式依照上述时间和程序上报。

第十九条各项目单位要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支出的内控制度。

第二十条项目单位应加强项目资金的收支核算。每项专款应客观真实地单独核算。一项专款包括若干子项目的,还应对子项目进行单独核算。明细核算科目应按规定的支出内容设置。

第二十一条项目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出具项目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由市文物行政部门行文上报省文物局,抄报省财政厅(省直文博单位直接报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或国家文物局直接组织验收)。对重点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或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和财务评价。

第二十二条项目单位应将有关项目的申报文件、批准的设计方案和预算、工程竣工总结报告、竣工决算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结论和审计结论等相关资料立卷妥善保管。

第二十三条已批准补助并拨款的省级补助项目,在收到拨款后半年内无故仍未开始实施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对该项目予以撤销,并将已拨经费调至其他项目使用。

第二十四条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暂缓拨款或不予拨款,并责令其停止施工。

(一)没有按照批准的方案、项目内容和预算范围使用经费的;

(二)被查明为虚报补助项目的;

(三)地方承诺的资金没有到位的;

(四)其他不具备开工条件和应暂缓拨款的项目。

第二十五条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分别给予项目单位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项目、收回补助经费等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或设计方案的;

(二)虚报补助经费预算的;

(三)挪用专项补助经费的;

(四)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的;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5)

安徽省六安地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最早恢复成立党史工作机构的地方,这与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万里对皖西革命老区的关心支持分不开。本文介绍万里关心支持皖西革命老区党史征编工作的二三事,以飨读者。

高度重视皖西老区建设关心老区人民生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皖西地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活动的重点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这里马列主义思想传播早,党组织建立早,1920年就有“中国革命小组”,1922年春出现“二三同志”的党小组,1923年成立的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因早期党员多,革命力量发展快,皖西成为全省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三大武装起义中,就有商南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发生在六安境内。皖西成为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省级领导机关先后迁到六安、金寨,皖西成为安徽省暨大别山地区抗日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解放战争时期,皖西军民坚持斗争,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以及解放大军举行淮海决战、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渡江后的巩固后方。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六安地区30年红旗不倒、30万儿女牺牲,金寨和原六安县被列为全国十大将军县,为共和国的建立奠下一方坚实的基石。但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六安老区的贫困面貌没有多大变化,群众生活还很艰苦。

1977年6月,万里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上任伊始,他就狠抓拨乱反正和生产建设工作,特别关心皖西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11月上旬,他在省委书记赵守一的陪同下视察六安,进入深山老区,走进一家家老红军和红军烈士的家中访贫问苦。在亲眼目睹那些为党和国家流过鲜血、牺牲了亲人的红军和烈士家属,如今的生活仍然贫困时,他深感责任重大。在听取六安地区的汇报后,万里就老区建设、山区生产发展等问题作出一系列指示,并当场决定向金寨县增拨救济款120万元,棉花14.5万斤,棉布108万尺,粮食50万斤,救济贫困户。当月下旬,省委召开山区工作座谈会。为支持山区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省委决定重点抓金寨县,以带动全面,确定粮食征购任务3年不变,并向金寨调拨大批救济和建设物资。

此后,万里又先后十多次到六安视察指导工作,对拨乱反正、落实农村政策、抗旱救灾、农田基本建设、工农业生产、深入揭批“”的斗争等做出指示,仅1979年10月至12月,他就分别与顾卓新、张劲夫、王光宇、杨蔚屏等省领导先后3次到寿县、六安和霍山、金寨视察。1978年10月6日,万里根据人民来信反映的情况,对解决金寨县委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并于10月8日亲自到六安指导工作。六安地委根据他的指示,决定调整金寨县委班子,并派地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道华率7人工作组到金寨协助工作。11月21至24日,省委在合肥召开“金寨山区建设座谈会”,检查一年来贯彻执行全省支援金寨老区建设决定的情况,形成《关于加快金寨革命老根据地建设步伐座谈会纪要》。金寨县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万里指示及省委《纪要》的意见与措施,制定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当年,六安遭遇特大旱灾,中央和省委及时核定六安地区农村供应粮4.5亿多斤,增拨救灾款2360万元,寒衣16.5万件,棉絮30万斤,布票6万尺,救灾煤4.8万吨,核减六安地区农业税征收任务4680万斤,解决了六安老区220万受灾人口的缺粮问题。

重视传统教育

关心党史工作

1977年11月7日,万里、赵守一在六安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徐士奇等陪同下,到金寨县离休红军住的“红村”,看望离休老红军,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座谈会上,有些老同志说:金寨县是老区,过去参加革命的很多,现在健在的还有几百人,老区群众要求建个纪念馆。万里当即对地、县领导说:“你们选几个秀才,组织一些人,写一下革命斗争史,搞个纪念馆,进行传统教育,将来也可以给外宾看。”

后来几次到六安视察时,万里都强调用革命斗争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六安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老区光荣的革命传统,改变老区贫困面貌,期望老区人民尽快地富起来。1978年10月8日,他在六安视察时,再次了解了皖西革命斗争史征集、编写、筹备展览情况。当地委书记徐士奇向他汇报皖西准备开展立夏节起义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情况时,万里指示说:“丁埠立夏节起义纪念活动,看样子时间要推迟,你们准备工作照做。”“纪念大会(今年)不一定开,中央民政部讲今年灾重,先解决活人的问题。”“皖西革命纪念馆放在金寨有问题,还是放在六安,地区再正式报一下。”

在万里的带动下,省委高度重视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展览工作。1978年6月26日,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顾卓新在安徽省革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说:“我们绝不能忘掉革命老区。明年是鄂豫皖立夏节暴动五十周年,要好好地纪念。这对活着的人、对青年人都是很好的纪念。”10月下旬,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杨蔚屏陪同国家民政部部长程子华(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到六安视察,寻访红二十五军战斗遗迹,了解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和革命斗争史的征编、筹展情况,并在金寨红村召开老红军座谈会。在此前后,杨蔚屏还就建馆筹展所缺经费物资问题两次作出明确指示。他曾关切地向六安地委负责同志说:你们建馆建塔搞展览,缺少技术人员的话,我在省里找人帮你们设计!

在此期间,省委先后向中央军委和中央档案馆等部门打报告,请求军委主席邓小平为六霍起义纪念塔题词,向、国务院报告请求建立纪念碑、纪念馆,要求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部门允许六安复印或摘抄、使用有关皖西革命历史的档案资料。省革委会、省民政和文化部门根据六安的报告分别批拨了兴建、扩建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馆所缺的经费和物资。1980年4月中旬,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张劲夫到六安县、金寨、霍山、舒城检查工作,并专程到金寨县白水河、汤家汇等地查看革命历史旧址,对如何维护、利用革命历史旧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作出指示。11月7日至12日,鄂豫皖苏区历史研究会1980年年会在六安召开,中央直属机关和3省的有关人员100余人出席,张劲夫和省委书记李世农、副书记兰干亭等省地领导都到会讲话,进一步推动了皖西党史工作。

落实万里指示 六安党史工作率先起步

遵照万里指示,六安地委于1977年冬提出抢救“活资料”、深挖“死资料”的任务。1978年1月,在省内外率先建立党史工作机构皖西革命斗争史征集编写筹展领导组,地委书记徐士奇任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迅速抽调18名精干人员承办具体工作;全区各县也相继成立领导组及办公室。这是“”后全国最早一批恢复成立的党史征编研究机构(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曾一度成立各级革命斗争史资料办公室,多数内设于宣传部或党校;1980年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党史工作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1年,省级党史工作机构相继成立)。1981年以后先后改称党史办、党史研究室,为常设机构。

六安地委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革命历史征编、展览工作,地委领导经常参加有关会议,听取汇报,作出指示,及时解决人员、经费等问题。1978年4月18日至23日,地委书记、皖西革命斗争史征集编写筹展领导组组长徐士奇,亲率地委宣传部和革命斗争史办公室的负责同志深入大别山老区检查工作,访问了金寨县汤汇、丁埠、斑竹园、穿石庙、燕子河、闻家店,霍山县漫水河、诸佛庵、舒家庙等革命遗址,召开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座谈会,就革命史征编、展览工作作出一系列指示。

在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党史工作者迅速投入紧张、有效的征编工作中。先后起草发出中共六安地委《关于抓紧做好革命历史文物征集工作的通知》、地委向省委《关于请示批准使用有关皖西革命斗争历史档案材料的报告》、地区革委会向省革委会《关于请求兴建皖西革命纪念馆和金寨县烈士馆的报告》、地区革委会向省革委会《关于将皖西烈士纪念馆内的工人俱乐部改建为烈士陈列室所需经费、材料的报告》、地委《关于征集党内交通历史资料的通知》、地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编史筹展工作的补充意见》等等,编写并反复修改《皖西革命史陈列提纲》、《皖西烈士纪念馆陈列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革命史、党史资料和文物的征集、保护、编写、筹展工作,革命旧址的普查、维护,烈士纪念馆(塔)、革命博物馆、各县区乡镇革命史迹或烈士陈列室(展馆)的兴建改建、陈列展览和维护工作,六安党史工作进入一个“火红的年代”。

自1978年春起,全区党史工作者内查外调,足迹遍及境内的山山水水和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区。30年来,共征集党史资料28526件约5000多万字,文物539件(已移交文化、民政等部门)、图片12618幅、采访录音带430盘,图书、杂志1万多册(份),并对资料、书刊进行分类立卷、编目、建卡、归档,建立了管理、保密制度。

党史部门在大量征集调访的基础上,本着求实存真、精编严审的原则开展党史编研工作,先后编纂出版革命史、组织史、大事记、回忆录、人物传、资料丛书及一批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经30年辛勤耕耘,六安全市已公开出版的党史读物78部约2000万字,内部出版图书资料35本,完成各级专题246个,在各级报刊发表党史文章1300多篇,发表图片2400余幅,学术交流论文187篇。这些专著和论文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皖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前仆后继的斗争业绩,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展示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讴歌了革命先烈和英模的高尚品德。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6)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博物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43-03

博物馆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博物馆学家海先生曾说“博物馆学的理论来自博物馆的实践”,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本科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常规性、长时段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以研究探索为目的的科研活动,以及直接与课程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式学习”倡导“把学习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协作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1]。“基于问题式学习”在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连接,可以实现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本文将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在博物馆学专业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方式,以达到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牵引,将学习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获得新的知识,这是“基于问题式学习”应用在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们建构的认识能否成为指导实践的知识,取决于“问题”的真实性如何,以及问题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如何。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应该将课程实践教学放置在真实的博物馆环境中进行。博物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开展文化教育服务的机构,单纯地在课堂上传授博物馆学知识,无法建立学生对博物馆现象和机构功能的深刻理解,需要伴随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博物馆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博物馆空间和机构属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博物馆学课程实践最好的环境不是课堂,而是课堂以外的博物馆空间,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是基于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实现的,博物馆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例证。“基于问题式学习”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充分利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资源,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接触和体验真正的博物馆环境,结合真实的博物馆,提出真实的问题,从而产生真实而有效的思考。

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需要指导教师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博物馆工作实际,设计供学生在未来的博物馆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真实的问题。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界定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学学科的主要价值是为解决博物馆机构运行、发展、服务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指引。博物馆学学科知识体系主要涉及与解决博物馆机构运行相关的通用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型博物馆机构运行的理论和方法,此外还包括阐释博物馆现象的产生、发展,作为公共机构和文化空间的博物馆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相关知识。如何履行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使命,如何开展“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遗产”的工作,将是博物馆学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博物馆工作的主要任务。能够掌握并一定程度上运用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博物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博物馆学专业开设了“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史”等基础课程,以及与开展具体工作有关的“陈列设计”、“博物馆公共教育”、“博物馆藏品管理”等课程。结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从博物馆机构运行的实际出发,提炼学生需要解决的真实的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可以指导实践的新的知识,实现在做中学。“真实的问题”还应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问题能够依赖已有的知识得以解决,另一方面是能够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课程教学目标中需要掌握的新的知识。

例如“博物馆陈列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通过“博物馆学通论”这门专业通识性课程对博物馆陈列有了基本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陈列设计”奠定了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将选择真实的博物馆空间,结合具体的博物馆陈列项目进行问题设计,在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陈列设计”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问题解决小组”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知识的热情,老师发挥“脚手架”和“教练”的作用,引导和协助完成问题的解决,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后,要组织学生建构问题解决小组,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完成任务。“问题”的解决是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为了确保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进行小组建构上,教师应该遵循“合作”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良好的合作是确保小组问题解决效果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彼此信任、相互依赖十分重要。在组建小组之初,教师应向学生明确问题解决小组的使命,有效的合作是以明确使命为前提,只有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清楚小组存在的价值,并以实现这个价值为使命,以使命为驱动,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集合每个个体的智慧和热情。每一个小组都具有使命,使命并不仅仅是来自问题的解决,问题地解决只是完成使命的需要。在“陈列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实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陈列设计各个环节彼此间的关系,及其对陈列整体效果的意义,真正理解每个环节的存在价值和操作规范,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思考完成陈列设计需要设计者具备哪些素质,使学生理解进行“问题式学习”的目的,帮助学生将陈列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联系。以“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问题解决小组”的组织建构为例,首先教师向学生明确每名学生都是“策展者”,组建的小组就是策展团队,实践教学中教师将依据陈列设计的每个环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每个小组的使命是要明确“问题解决”与陈列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陈列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是系统的一部分,从陈列设计整体高度思考设计的不同环节存在的价值及其对陈列设计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每个小组会承担不同的问题,思考陈列设计不同环节的价值和操作法则,但每组都是从陈列设计的整体高度上认识自己的任务,学生面对问题才不会困惑,更加清楚“解决问题”的意义,清楚哪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可以用于问题的解决,也能够有方向、有目标地查阅资料、进行分工与小组讨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的合作来自良好的分工协作,分工协作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问题解决小组为4―5人,学生们结合问题本身,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自发地组织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分工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每个问题需要思考的要点,结合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点,由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分工负责的内容。例如关于陈列大纲设计的教学,陈列大纲是基于主题建构的内容信息层次,课堂上对于陈列大纲的建构进行理论上的讲解,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观摩一个真实的陈列,教师提出“该陈列如何围绕主题建构内容信息层次”的问题,教师再将该问题分为几个要点,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完成一个要点问题的解决,基于要点准备相应的资料(见表2)。

除了结合解决问题的要点进行分工,明确组长人选的标准也是分工的一部分。虽然是分工协作,但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选择一个能够有担当的组长是分工协作的关键。组长是团队的核心人物,肩负团结同学、监控任务进度、与教师沟通、帮助同学们解决面临的困难等职责,特别是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应在组建小组之前向学生明确组长人选的标准,让每个组的学生能够选出带领大家顺利完成任务的领导者。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成果评价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应用效果是依据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成效来评价的,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成果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清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学生们彼此间的评价和交流,刺激学生思考自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提升教学效果。成果评价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评,以及学生彼此和老师对问题解决效果的他评构成。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思考和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的答案是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的新的认识,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内容。问题解决成果的自评可以由小组成员制作报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成果汇报,自评依据包括小组对选择解决的问题如何理解;对于该问题中的思考要点,负责分工的学生如何理解和分析解决的;小组成员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和认识具体的问题;如何进行问题的解决;查阅了哪些资料;运用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方法使用的效果如何;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他评由其他小组和指导教师进行,他评的依据包括:成果汇报是否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成果部分是否突出,即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是否得当,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问题的解决是否获得了具有理论意义的认识,并能够对博物馆改进工作有所帮助。

自评和他评采用打分和发表评价意见的方式进行。对每个小组的问题解决效果的自评和他评的分值总分各为100分,并将100分分配给不同的评价依据。自评的部分在成果汇报的阶段,小组负责人针对每个评价依据给出本小组的分数。他评的部分则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结合自评汇报,针对每个评价依据给出相应的分数。其他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除了给出评价分值,还要对给出分值的理由进行说明,对于问题解决的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博物馆学人才培养要以博物馆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博物馆机构需要具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有意识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才。“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2]将“基于问题式学习”应用到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通过以真实问题为牵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操作获得新的认识,利用成果评价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完善认识,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久桃.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7)

关键词:表皮;建构;材料;策略

Materials Strategies of Skin Construction:Deep Interpretation of 2010 Shanghai Expo Pavilions

LI Jie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2010 Shanghai Expo pavilions for example, and expatiates on the materials strategies of skin construction. And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are advised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s.Moreover, it would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future practice.

Keywords:skin;tectonic;material ;strategy

1 绪论

“表皮建构”是当下建筑设计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教授肯尼斯•弗兰普顿曾指出:“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利用材料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创作过程和方法。”[1]也许我们会问:“用什么材料来建构?”“选中的材料和产地有什么关系?”“这些材料如何搭建?”……这无一不设计到材料策略。

通常可以被建筑师拿来并用在建筑上的都是极常见的材料,而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新型材料也层出不穷。如何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建构出创意性建筑,或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建构创意表皮,是当下建筑师的一项巨大挑战。我们应如何思考实践呢?2010上海世博会国家馆所作的创新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世博会场馆是各个国家文化和技术的象征,而参观者对于场馆的直接印象往往是建筑的表皮。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很好的把握了材料的特质并加以创造性的建构。2010上海世博会, 不仅带给人们一场感观盛宴,也成为了各式材料的用武之地。同一个主题,却可以用各式材料加以演绎,这也体现了世博会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2 表皮建构的材料策略

下文将列出一些国家馆的典型实例(主要指其表皮材料的典型),得出其表皮建构的材料策略,并加以归纳。

通过对上述国家馆的阅读,可以看出,建筑师们对混凝土、玻璃、金属、天然石材,还有一些新型材料(如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这些材料加以精心利用、建构,从而创造出各具风格的外观造型。通过归纳,本人认为基于“表皮建构的材料”这个问题,建筑师们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体验性策略,生态性策略,地域性策略和创新性策略,下面将对其分别解释。

2.1 体验性策略

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一记忆事件。

――约瑟夫•派恩(Joseph Pine)

世博会上的展品需要体验,建筑一样也需要体验。而表皮的建构,作为建筑的重要特征,又如何体现建筑的体验性呢?而从材料入手,不失为一个良方。当材料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所感受时,它们与空间体积、线条、点的关系构成了我们对建筑的体验。[2]在2010世博会国家馆中,无论是西班牙馆的藤条曲面,还是丹麦馆的穿孔金属板;无论是英国馆包含了种子和led的亚克力管,还是瑞士馆的LED互动智能帷幕,都体现了材料的体验性策略。

2.2 生态性策略

好的建筑是不会伤害到地景的,而是会使地景比没有建物之前更美丽。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2.2.1 材料(3R原则)

(1) 减量化―― 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目的,即物尽其用。

(2) 再利用―― 建筑材料以初试状态反复使用(连接方式起关键作用)。

(3) 再循环―― 废品循环转化为新的建筑材料。

芬兰馆表皮材料就体现了3R原则。外部表皮材料采用鱼鳞花纹纸塑复合板,它是一种工业再生产品以求达到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建筑方式。结构采用了空间框架结构体系,楼面也采用了能达到可装拆要求的双向密肋钢结构为主体的组合式铺板。展馆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在探讨材料的装卸,再利用,和再循环。

2.2.2 构造(双层表皮)

双层表皮又被称为可呼吸的界面,其内层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界面,而外层有一定的生态作用。

(1) 绿化立面―― 在建筑内立面上附加一层框架,作为植物生长的依附物,即起到遮阳隔热的作用,又可以减少反射光,眩光进入室内,同时增加了建筑立面的美观性。

(2) 复合立面―― 建筑立面用多种手法,形成一个开放的空腔,增加了立面的层次感,同时也起到了空气调节,遮阳挡风的作用。

(3) 可调立面―― 建筑表皮根据环境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做到节能化。

法国馆的表皮的建构就体现了这样的立面设计。建筑外侧被高20米的混凝土网架包裹起来,形成了双层立面。外层网架通过横向的连杆,连接在建筑主题墙面上,对建筑整体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中央是一个用植物环绕的天井。环绕天井的植物,是一个双面的植物带,既柔和了展馆内的光线又赋予了展馆清新自然的气息。

2.3 地域性策略

批判的地域主义,主旨在于在这种全球化与地方特性的冲突中地域主义进行反思。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原则,重释‘地方性’在地理、社会、文化上的意义,而非那种陶醉于自恋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教条。

――肯尼斯•弗兰姆普顿

世博会是各个国家展现自己文化的博览会,国家馆更是要小中见大,展现一国之风。但是,随着全球文化的普及,尤其是当文化成为一种消费形式,建筑变得越来越普世化,而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文化特质。于是,人们开始渴望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开始关注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表皮,是直接被人所接触并感知的。而作为建构表皮的材料则是表达建筑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其融合并体现地域文化,也许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作为展览性质的场馆,其材料的地域性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2.3.1 地域材料的运用

地域环境直接影响了材料的使用,对地域材料的运用,也是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例如,西班牙馆用藤条做表皮材料,这些藤条产于中国,形态又很像西班牙传统的藤条框,在传达本国文化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尊重。

2.3.2 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当今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传统手工艺经过了数代传承,也具有独特的智慧及人们的认同感。表面上看,传统手工艺与数字化技术不可相提并论,但其实两者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果将其结合,可显出一种对于传统技术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文化和人的尊重。

西班牙馆同时体现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设计师用犀牛软件做出形体的模型,通过西班牙不同地区的手工艺者甚至中国的手工艺者的帮助,借鉴西班牙不同地区的图案及编制手法甚至中国传统的图案和编织手法,织成藤制的曲面,完成了表皮的建构。

2.3.3 图案符号的象征性

指用建筑表皮来模拟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利用符号意义的转承来完成对地方文脉的延续。

国家馆应当具有国家的标示性,这种标示性可以使用国家符号象征。

韩国馆便是用韩文符号建构成德抽象建筑物,同时传达了韩国丰富的文化。韩国馆的表皮由两种要素组成:韩语单元体和艺术画单元体。韩语单元体由白色的嵌板与浮雕的字母构成,并组成外皮的大部分,主要是的表面。多数非表皮由艺术单元体组成,这些45厘米×45厘米的铝板使整个韩国馆发出明亮的色彩。

2.4 创新性策略

主宰21世纪命脉的将是创意,因为资本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正在来临。

――托夫勒(未来学家)

世博会是创新的盛会,各个国家馆都想在博览会上成为标志,成为创意建筑的代表。而表皮的创意建构将成为创新性的重要特征。

2.4.1 材料创新性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新型材料也层出不穷.每出现一种新材料,都可以为材质的处理增添一种新的可能。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已有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新结构,新技术,或是结合新材料,并且进行创意的建构,结果又可称为一种新材料的诞生。[2]

(1) 传统材料的表皮建构―― 传统建筑材料不仅具有物质功能,还蕴含文化意义、情感价值和心理

认同等因素。创造性的使用这些传统材料,往往可以建构出具有新意的表皮。

西班牙馆的表皮建构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策略。建筑师利用藤条这种传统材料,结合编织手法,试图实现东西方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体现了材料和文化的创新性。

(2) 新型材料的表皮建构―― 新材料的建构更加表现自身特性,注重材料对官者情感的影响。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而且还具有奇特的质感效果。

英国馆表皮由6万多跟亚克力管组成,管一端放置了LED, 另一端放置了种子。这些亚克力管在建构场馆外表面的同时,也形成了内部特殊的展览空间。白天,亚克力管将阳光引入馆内部;夜晚,安装在管一侧的LED灯使整个场馆亮起来。在外部,场馆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色彩;在内部,6万多粒种子汇集在一起,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2.4.2 技术创新性

(1) 数字化设计――在建筑领域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建模软件的推广,数码建筑等建筑概念涌现了出来。这让任何形态任何结构都成为了可能,使得当代建筑对形态的处理成为了一场技术革命。

(2) 多媒体技术――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将媒体技术与建筑结合起来,是近几届世博会的一大特色。LED电子屏幕,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了展馆的互动性,体验性。

瑞士馆的互动型智能帷幕正是体现了创新性原则。瑞士馆的是巨大的帷幕,帷幕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降解。帷幕上的每一颗红色的“扣子”,是一块太阳能电池板,里边装有LED灯。帷幕可以与展馆周围的能量,如太阳能或者照相机闪光灯产生的光能发生反应,从而发出闪光。此外这些电池可以储存能量,它们之间可以互为光源,使得整个帷幕在夜间也能闪闪发光。

3 启示与反思

(1)建筑的表面应与内部发生关联,也就是说,人们不但可以从外部感知到表皮材料的特点,从内部也可以体验表皮。

(2)可持续、环保、节能的表皮,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而材料的应用更是关键,复合3R原则的表皮材料的建构在以后更具竞争力。

(3)在现代建筑中,表皮材料是承载地域文化的媒介。在全球化的今天,建筑师应该寻找使“全球化”与“地域化”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4)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建筑师一方面应该尝试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用传统材料进行创意的建构。

4 结语

本文针对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归纳出了四种表皮建构的材料策略。建筑师要本着可持续的发展观,根植于地域文化,融合新技术,以创造性的手段完成对建筑表皮的材料建构。这是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同时为我过建筑界提供了可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索健,孔宇航.诗意的栖息,精致的表皮――瑞士建筑家赫佐格和德默隆作品解读[J].华中建筑,2002,20(3):11-13.

[2]高涵,夏广利.建筑造型视觉元素中材料、表皮的建构[J].建筑工程,

[3]王波.回归感官――走进2010上海世博会法国馆[J].时代建筑,2010,113(3):102-107.

[4]丹.“过时的”和“即时的”材料策略[J].新建筑,2010(1):19-30.

[5]徐杰.现代地域性建筑表皮设计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9).

[6]周旋.从世博会表皮意匠看当代建筑中的创意建构[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6,(3)

[7]李晴.舞动的花篮――2010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J].时代建筑,2010,113(3):90-95.

[8]唐可清.大事件中的小建筑――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J].时代建筑,2010,113(3):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