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物馆心得体会

博物馆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5 10:25:22

博物馆心得体会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一,解放思想,推进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也是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的前提。这些年来,我馆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与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相比,仍然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解放思想、观念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给我们良好的机遇,旅游业的激烈竞争又带给我们严峻的挑战。我馆的开发和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结合实际,依靠自己的文物优势,在服务措施、办公设备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我馆服务接待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全馆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实现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为了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每名员工都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创造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习xxx的思想,还要学习综合管理和历史文物的业务。

二,科学发展我馆的各项事业

全体党员和职工都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代表我馆先进服务接待能力的发展要求,始终把发展我馆服务接待能力作为根本任务,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以发展为主题,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把我馆经济搞上去,把我馆职工的收入搞上去,是解决我馆所有问题的关键。我馆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或偏离这个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全体职工的强烈愿望。要立足于扩大客源,加快我馆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的建设,拉动我馆经济快速增长。民以食为天,馆以钱为先。以食为天,不是不管衣、住、行方面,同样,以钱为先也不是说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功能设计;管理执行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8-02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论对于社会文化还是对于国民素质教育都是具有极高价值和意义的实践。然而,在逐步践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博物馆的功能设计还是管理执行层次,均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衷及社会价值

博物馆是汇集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核心成果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其内涵和精华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是需要全面共享的。由于全民素质整体参差不齐,过去的博物馆管理无法达到其惠及全民的文化宣传教育作用。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其本质及初衷是削弱博物馆本身的经济属性,使之更好的为普通群众服务,实现全民的素质及文化层次整体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可以活跃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也能从整体上提升公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及素养,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热情和习惯。同时,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逐步践行公民权利平等的重要示范实践,可以使得全民共享人类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核心精华,为实现其他领域的全民平等实践提供先行参考。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使得部分社科文化资源缺乏的团体也可以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提升自身团体教育的整体实效,实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变化及问题

(一)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

教育功能设计增多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首要突出变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文化机构,自产生之初其教育功能就是先天存在的。博物馆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实行免费开放后,来参观博物馆的整体人数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人数就达8.9亿人次,这个数量每年还在不断攀升。因而在设计教育及知识普及层次的展览及活动时能够接触的观众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不少的博物馆以参观人数总量的数据提升标榜自身在教育功能设计方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忽略了这些教育功能设计的群众满意度问题。免费开放实行以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普遍枯燥且照本宣科,以说教的方式为主,实行免费开放以后这种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很多群众在参观了一次博物馆后表示再也没有兴趣参观第二次,而且对于博物馆强势宣传的教育知识,43%的参观者表示出来后就全部忘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味强调知识灌输,却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真正价值优势,导致群众接受程度不高。整体来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普遍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是大趋势。

(二)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馆藏及工作人员整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未实行免费开放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稀少且参观人数稀少,讲解员仅需要维持少数人的秩序,工作散漫,情绪不高,导致参观者也很难有热情提升观赏的意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接待的参观者人数显著提升,因此其在组织群众观赏的节奏及能力布局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然而,在观众观赏馆藏珍品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理念及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和接近群众的真实需求。针对博物馆中的各项规定以及公共设施的介绍标示十分不全面。群众参观中有困惑时根本无法找到解决其困惑的途径和方式。部分展馆内只留下群众自行参观,想要寻找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咨询都十分困难。不少群众在免费参观完博物馆后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希望来看看,自己是绝对不会再来参观的。整体来看,实施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挖掘博物馆深度社会服务的实践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

由于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显著提升,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参观需求的群众都能得到参观的满足感,博物馆普遍在休闲娱乐功能设计层次做出了不少改动。在博物馆周边设置书店、餐厅、咖啡馆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潮流趋势。虽然这些设置的确满足了部分参观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同质化的布局也会使得博物馆自身的独特性减损不少。此外,在博物馆周边休闲娱乐功能及设施增加时罔顾博物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性格,盲目加入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的布局使得很多高档次博物馆显得不伦不类。部分以学术人士游览居多的博物馆居然照搬其他博物馆的做法,设置了专门给儿童休息和玩耍的游乐空间,使整体显得不伦不类,而且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整体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现实极大的损害了群众参观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博物馆自身宝贵的馆藏资源,其实践有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反思

(一)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

有鉴于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的问题及现实,需要在未来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要从教育功能开发的“质”和“量”双重层次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达到满足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现实需求目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人数激增是事先就应该可以预测到的改变,不能以“量”的增加成为标榜博物馆教育功能实践成效增加的标志。未来的工作需要从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起。要审时度势,采取宏观策略,结合博物馆自身馆藏特点以及参观群体特征,深度挖掘那些有质量有创意的教育功能实践项目,针对不同观赏层次及需求的客户实施独创性的教育开展模式,差别化的对待不同馆藏与群众之间的教育接触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发及设计。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教育,要体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理念。未成年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是他们通过与博物馆展品或藏品的知识信息、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传统教育中那种过多强调外部刺激、观众被动接受的思维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事倍功半。面对这类观众,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主要指经过谨慎分析、提炼、开发的,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展览信息和相关知识),创造出能够帮助和促进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主要指博物馆专门辟出的学习空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趣激励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未成年人实现启发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

(二)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

有鉴于免费开发后博物馆在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层次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的显著困境,提升博物馆的群众服务能力是关键。为此,要积极的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目前的博物馆馆藏工作人员仍然以馆藏知识层次的能力以及对馆藏保护、保管方面的能力为考核基础,缺乏针对其服务能力以及与参观者沟通能力方面的相关考核。这导致了目前博物馆馆藏工作的人员对于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处于茫然的状态。既没有更好服务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理念,也缺乏群满足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眼界。未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招纳及培训过程里要将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意识纳入考核及评定的范畴,以此改善目前博物馆整体的工作环境基础。使得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能有锐利的目光在群众参观过程里及时发现群众需求,满足群众参观之余的其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参观者在博物馆参观过程里无后顾之忧的欣赏馆藏的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水平,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三)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

休闲娱乐功能性的增强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成功博物馆管理改革道路经验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显著问题和困境。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目标的观赏群众特性,以观赏者的需求和审美角度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开发,不能盲目跟风,觉得国外的成功经验很好,就不顾自身馆藏及参观者特点盲目复制。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清我国博物馆参观者整体的素质特性以及观赏娱乐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集合自身馆藏资源特性设置相关配套娱乐服务设施。在保障馆藏资源优势不被磨损的前提下服务那些有既定休闲娱乐需求的群众。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各项休闲娱乐设置的核心,不能只为眼前的泡沫效益就盲目损毁博物馆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龙,杨秀侃,王敏.论公众参与和博物馆功能的发挥[J].博物馆研究,2013,(4).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博物馆;发展;陈列展览;策划

博物馆具有陈列展览智能,增强了博物馆的开放性程度,为博物馆发展输入了更多生命力。陈列展览策划对于博物馆文化传播、教育作用的发挥有着很深影响,与博物馆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形象提升也有着非常密切联系。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进行策划,理清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得我国博物馆可以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强文化的传播,利用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促进国民素质提升。所以对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进行探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陈列展览策划的含义阐述

策划是人类伟大智慧的重要体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方式,目前对于“策划”的概念解释众多,但是这些解释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策划与一般的建议和意见存在着巨大差异性,策划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充满智慧的,是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人类思维活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策划具体指的就是为了实现博物馆藏品预期的陈列展览目标,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保证这一目标可以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具有很高的难度性,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充足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分析,因为在预先制定的方案中不仅存在单个方面的策划案,同时也会存在总体策划,还涉及到内容和方式的策划,以及策划方案的实际落实。陈列展览策划可以增强博物馆的生命力,是发挥博物馆建设意义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陈列展览策划能力代表着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文化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博物馆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考虑如何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博物馆需要具备良好“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博物馆馆藏规模,加强教育、科研等众多博物馆职能建设,帮助博物馆取得良好社会形象。博物馆具有的教育职能越来越受社会所关注,陈列展览则是博物馆教育职能体现的重要方式。博物馆面对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局面,陈列展览代表着博物馆的思想、文化,是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重要服务,可以缩短博物馆藏品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参观者可以步入到特定环境氛围中,对参观者发起多感官的冲击,激起参观者内心的共鸣。优质的陈列展览策划可以将博物馆的众多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使得参观者良好吸收博物馆想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这与博物馆的文化导向和文化使命有着直接关联。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对于陈列展览策划非常重视,对于策划人员的选择也非常重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欧美国家博物馆抛弃了以往传统的博物馆策划方式,策划人员选择不再只是局限于博物馆馆长,而且积极邀请外界的艺术研究专家和艺术批评专家。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起步较晚,但是对于陈列展览策划越来越为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可观成效。无论陈列展览策划创意的产生,还是策划方案的实际落实都与策划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业务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可以使得博物馆将文化资源更为良好的转化为文化资源,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1]。

三、博物馆展览策划有利于提升博物馆文化影响力

博物馆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保存着人类文明成果,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就是对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进行收藏和保护,并且对藏品和与之有关的学术领域进行科研工作开展,推行具有主题性的陈列展览,利用一些出版物和纪念品向社会群众提供教育、研究、休闲娱乐等众多层次的服务。从中也可以看出博物馆利用对多种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体现出来。之所以认为博物馆展览策划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陈列展览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博物馆中收藏和保护的藏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大多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在陈列展览过程中利用科技手段、馆藏事物等众多展览放肆,使得社会群众可以感受其它文化产品不可取替文化体验,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我国很多院校都在引导学生进入到博物馆参观陈列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吸收和掌握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二)陈列展览是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现阶段陈列展览不仅仅是一个单项活动,而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目前博物馆陈列展览延伸项目包含对陈列展览进行有效宣传、全面推广,利用图录和画册等出版物加强参观人员对于陈列展览藏品的了解,突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题。除此之外,博物馆还需要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历史文化讲座等众多文化活动,这样的举措与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相一致。陈列展览具有系统性、时代性的特征,可以多维度、多层面的展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可以满足参观者对于文化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博物馆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提升[2]。

四、结语

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相关人员需要明确陈列展览策划的重要意义,利用优质的陈列展览策划方案提升博物馆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强化博物馆职能的发挥。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注重陈列展览策划创新,帮助博物馆进行品牌打造,使得陈列展览可以取得最大化的效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刚.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几点思考[J].知识文库.2016(01):15-17.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文化交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61-02

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免费开放增加了大量的参观者,所以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更好地协调、控制,使参观者能够有序的享受参观的过程,以此赢得社会公众的满意和支持,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这也给博物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接待能力、接待质量及展览水平,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展览更通俗易懂,更易于观众所接受,把博物馆办成集展示、收藏、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大课堂”。

1科学管理,全方面提升

事实证明,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必须要有管理。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免费开放增加了大量的参观者,所以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更好地进行协调和控制,使参观者能够有序的享受参观的过程。博物馆的管理是一个多样性系统工程,任何博物馆的管理,都是人、财、物、信息和制度的问题。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的效果问题,管理系统各种因素的合理组织程度。高效率的管理,就要合理组织好这些因素,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2008年没有免费开放之前,我国博物馆的事业经费还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的支出。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所有支出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现在博物馆的每一分经费都来源于纳税人,为每一个纳税人服务是我们的光荣,他们是博物馆职工的衣食父母,每一个职工都应该像孝敬父母那样为观众服务;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特色,挖掘先进设备的潜力,运用好现代管理科学,改进对博物馆的管理,就能使博物馆永远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就能使博物馆的管理效果达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满意和支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给整个博物馆系统带来了崭新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使得博物馆无论是藏品保管、陈列设计、科研水平、观众工作、社会教育、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免费开放带来的首先是观众人数的剧增,这就考验博物馆接待观众的能力和安保能力,同时还对陈列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的增多也意味着欣赏品味的种类增多。这就促使全国各地博物馆不断努力挖掘潜力、盘活馆藏资源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加大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间的交流,大大地满足了本地观众不出门也能欣赏到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的愿望。

2博物馆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3博物馆的宗旨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博物馆志愿者 培训 管理组织 激励措施

博物馆志愿者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博物馆中,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讲解、维持秩序、帮助博物馆进行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外文翻译工作、协助博物馆出版物的编辑校对工作以及参与到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如走进社区做讲座、报告等工作。志愿者活跃在博物馆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上,为博物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彰显了他们的重要性及对博物馆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博物馆必须加强志愿者工作,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成立志愿者相关管理机构,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出台人性化的激励措施,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的讲解、办展、陈列设计、藏品修复和博物馆管理等志愿者工作中,从而扩大博物馆的办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学术水平高、深受公众欢迎的博物馆。

一、加强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是提升博物馆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是公众接受终生教育的场所,一个博物馆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仅要看它的藏品数量、办展水平、宣传力度,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全社会的参与度,而加强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是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博物馆志愿者已由最初仅从事讲解工作发展到已经活跃于博物馆的各个岗位和部门。除了讲解外,志愿者还积极投身到参观安全、场区服务、档案整理、陈列设计、藏品修复、商品部工作,以及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对公众的文博知识普及和博物馆的行政工作等工作中,另外像联系巡回展出、增强海内外联系、现场秩序维护、保障园区花草安全等工作也都有志愿者的参与。志愿者全方位的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大大加强和提升了博物馆的办展水平、讲解水平、宣传力度等各方面的工作,影响和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博物馆,融入博物馆,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志愿者在博物馆工作之外的自身本职工作、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往来中、与社会各方面人士的交往中都会把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展览、组织结构、学术研究成果等各方面的信息向公众推介、宣传,起到的宣传推介作用是博物馆自身所不能替代的。随着一批批志愿者走向社会,博物馆也大大加强了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博物馆学习参观,甚至到博物馆做义务讲解、服务等工作,成为志愿者的一分子,形成博物馆宣传教育的良性循环,对博物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志愿者通过大量繁琐和平凡的工作,对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博物馆普遍缺少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志愿者的工作可以说是非常难得而重要的一支力量,因为他们有热情,素质高,经过短期培训可以很快适应工作,解决博物馆的燃眉之急;可以提升博物馆综合业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博物馆节约大量的经费开支;经过志愿者的宣传和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志愿者的感染,从而培育公众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可以使博物馆的运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之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我国博物馆整体品位的进一步提高,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公共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座宏伟殿堂。正因为博物馆志愿者的巨大影响及对博物馆巨大的促进作用,博物馆加强志愿者工作是提升博物馆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博物馆志愿者的培训是提高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为了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对博物馆志愿者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方面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水平。培训的目的是强化志愿者队伍素质,这也是志愿者队伍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博物馆要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礼仪培训、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志愿者不仅能了解了应有的志愿服务的态度,还能具备与其服务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态度。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在面对工作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很好很快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挫伤积极性和成就感。这将大大打击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信心。因此,专业知识的培训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同时,一个注意自己形体、表情、肢体语言的志愿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更能获得群众的好评和认可,更有利于志愿者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博物馆有必要请专业人士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礼仪培训,使志愿者在工作中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更具亲和力。此外,志愿者在为博物馆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希望在这一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或是在自己喜爱、研究的领域中收获、积累一些知识和素材,或是通过服务活动使自己在个性、修养、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博物馆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对他们加以关怀和帮助,使他们能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因此,博物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历史知识、考古学知识、文博知识和动态、藏品的背景知识及扩展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志愿者在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岗位时,都能很快地适应,并提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博物馆提高志愿者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三、成立博物馆志愿者管理组织,是使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更加高效的重要方法。

在博物馆酝酿、筹备、组织志愿者活动之初,博物馆就需要考虑成立相关志愿者管理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只有对志愿者进行有效、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使志愿者的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志愿者对博物馆的帮助才能最大限度上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博物馆要逐步建立志愿者管理组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对吸收的志愿者进行严格的考察,在志愿者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在平时工作中贯彻考勤、考察制度,使表现突出、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者脱颖而出。博物馆管理组织要建立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对他们的活动、工作情况等要记录在案。对暂时落后者要多加指导,鼓励他们尽快把工作赶上来;对优秀志愿者要多加勉励,使之成为志愿者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只有做到了这些,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志愿者才能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形成默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志愿者工作的健康发展,博物馆应安排相关业务部门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统一进行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服务状态、服务时间、观众评价、绩效考核等档案数据库等工作。同时,博物馆也要加强和做好志愿者规章制度的建设。在这方面博物馆可以借鉴志愿者工作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适合本馆服务志愿者的有关工作制度。只有经过认真考虑、分析制定出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依据,才能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同时也是对表现突出、优异志愿者的扶持和推动。在博物馆的统一领导下,志愿者管理组织也要为志愿工作者之间的学习、研讨、交流、联谊等活动提供方便,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志愿者管理组织要定期开会探讨各项事务,举行交流研讨活动,给志愿者提供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另外,志愿者管理组织也要重视对外交流和学习,如组织志愿者到外地博物馆、考古工地、窑址、遗迹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研讨、考察、交流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的业务能力,而且能大大增强志愿者管理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博物馆还要制定长期规划,从长远角度制定有利于志愿者队伍稳定、提高的有关制度,切实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博物馆服务,以为博物馆服务为荣,规范有序地推动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

四、出台人性化的激励措施,是做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有效方法。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摘 要:文物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公众通过对文物博物馆的参观能接受某一文化的多方面浸染。同时文物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天然的教育功能,通过文物博物馆的专门馆藏向参观者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 文物博物馆 文化 传播 教育 功能

博物馆(Museum)又称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机构。博物馆蒐藏并维护具有科学、艺术或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透过展示,使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一般来说,博物馆被认为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而这四大功能内涵上基本围绕着文化传播和教育两大核心中轴而展开。文物博物馆则很好突出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的侧重,文物博物馆围绕文物而建馆,并且其主要任务也是在公众中传播这一特定的文物蕴藏的文化,并以促进文化教育,使人们认识理解该种文物及其文化,既具有鲜明的专门性,又具有教育与传播的多样性。本文就文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为主题展开分析。

一、文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传播学专家M. P.安德森对“传播”一词的界定认为:“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肌理,就是说它是精神现象转换为符号并在一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1]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文物博物馆通过对文物载体的典藏、展示,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物博物馆中的陈列、文物、展品是博物馆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文物博物馆主要利用藏品这种独特的语言向社会传播文化信息。

第一个真正的博物馆是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开设的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人类历史上首次有一个这样的文物博物馆让人们自由看到前法国王室的蒐藏。几个世纪以来,由法国君主蒐藏的美妙艺术珍藏,每十天对公众开放三天(在法国共和历,十天的计时单位用来取代星期)[2]。国家艺术保护博物馆被赋予职责,将卢浮宫组织成一座国立公共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系统的核心。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征服了欧洲最伟大的城市,铁骑所到之处,地方上的各种宝贵的艺术品也成了战利品,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品量大大增加,其文物收藏愈加宏伟。拿破仑战败后,1815年,许多的宝藏逐渐归还原主。尔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参观者,通过游览卢浮宫,欣赏卢浮宫内的文物收藏,领略到了欧洲文化的魏丽,欧洲各国的文物,也在卢浮宫博物馆的橱窗里,向世界散发耀人的光芒,其文化得以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欧洲文化。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为公众开放的美术科学工艺历史以及考古学等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197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一次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最终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永久性开放的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这宣示着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标本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而且是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它可以大量地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就被承认和肯定了下来。欧洲作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向外辐射、传播,向欧洲人以外的人群散布,正是借助于卢浮宫这样的文物博物馆,说明了文化传播是文物博物馆的核心功能组成部分。

二、文物博物馆的教育特性

文物博物馆具有其独具一格的教育性。有博物馆学者认为,一般意义上优秀的博物馆,会使博物馆参观者在走出来时的感觉比进去时好得多。陈晰在《博物馆传播中符号编译和控制》中认为,博物馆愈来愈重视其文化传播中教育性能,认为博物馆追求“最恰当充分地展示博物馆的馆藏价值,并且可以被观众正确地接受,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3]。

文物博物馆的馆藏陈列是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去面对参观者,参观者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加以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教育就在信息的传递、接受、理解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悄无声息,但是参观者踏入博物馆前和走出博物馆之后,从知识涵养的单方面来看,他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文物博物馆面向各个社会层次的参观者,无论是谁,进到博物馆来,总是多多少少会有文化上的收获,博物馆正在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的重要的构成元素。

文物博物馆作为专业化、专门化的机构,在文物信息的占有量、文化传播能力上是参观者个人所无法比拟的。文物博物馆收藏着丰富又宝贵的人文遗产、自然遗产,是一笔极其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在向世人介绍他们的工作时,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惊叹:“从1870年大都会博物馆创建以来,教育一直是我们的基本使命。在这样一种使命下,他们承诺:向所有人提供服务,从资深的艺术学者,到从未涉足艺术博物馆的人;从带着小孩的年轻家庭,到独立探索视觉艺术的青少年;从沉浸于学校功课的学生,到正在寻求引入艺术课程的老师。在这样一种把教育作为博物馆基本使命,将教育界定为向所有人服务的理念下,大都会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基本上每位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负有教育使命,任何的公众都可以享受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博物馆担负着与生俱来的教育使命。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院的建立人张謇在1905年建议清政府重视博物馆在教育中的作用的奏折《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写道:“显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材,它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益有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硬论之”。张謇在一百年前就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专门责任,博物馆也应该担负起补充性的教育任务,和学校配合起来,为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发挥出博物馆所特有的“综合古今”的特点。文物博物馆则更加如此,文物博物馆作为对专门领域所具备绝对优势资源的信息综合体,其在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成才方面,不但具有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优势,更是具备其他博物馆所不具备的专门的信息优势。

文物博物馆所承载的文物馆藏是独一无二的信息载体,具有进行历史文化宣传、教育社会公众的专门优势。博物馆的教育通过形象、直观的模式,生动形象地向参观者诉说着文化,观众也在一种融洽的交互式的氛围中,身临其境般进入博物馆陈列所表达的信息之中。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新时期,文物博物馆要继往开来,传承好文化传播与教育两大重要的优势功能,为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发挥出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所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郭秀媚《试析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问题》[J].南方文物.2006.2.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7)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如同歌剧院、音乐厅、剧场、足球场等其他文化设置一样,起着营造文化气氛、凝聚文化气息的作用。”輰訛輥伴随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虚拟博物馆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实现,显然不能通过机械的、古板的“教”的方式传授知识,而应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为公众构建开放、活跃的“传播场”,营造各种文化艺术空间,方便公众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浏览藏品。公众在这些虚拟的文化艺术“传播场”中获得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审美、学习和发现,也可以是娱乐、休闲和社交。如同虚拟社区一样,虚拟博物馆也将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行为,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者行为还是受众行为都受到各种“传播场”的影响。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在传统传播学的C(传者)、m(信息)、M(媒介)、R(受众)四大基本要素基础上,提出“传播场”的思想,构建了基于“社会磁场”的传播模式,并认为传者与受者的互动不仅包括各种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各种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借鉴马莱兹克CMR传播模式,虚拟博物馆营造的各种文化艺术空间,也是在众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动态互动过程中体现传播场的作用。(见图1)虚拟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是将其收藏的展品信息有选择地通过网络媒体传递给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虚拟博物馆和受众不是作为孤立的传者和受者而存在,而是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约束,譬如虚拟博物馆在传递展品信息时,会受到来自自身个性化因素和自我形象约束,来自所从属体制、组织约束,来自媒介组织约束,以及来自社会规范、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约束;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也会受到自我形象、个性因素、以及作为公众一分子和其他社会关系等约束。虚拟博物馆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正是诸多社会关系在“社会磁场”中相互作用的体现。虚拟博物馆营造文化艺术“传播场”,展品信息(m)作为“传播场”场源的起点,能够产生发散性的场力线,场力线对“传播场”所覆盖的范围具有强弱之别,这直接影响着虚拟博物馆的传播效果。此外,展品信息所携带的“能量”存在差异,那些“能量”较大的展品信息,在传播场内能够产生较大的强度,覆盖较广的空间区域。所以,虚拟博物馆(C)需要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呈现适宜的展品,还需要思考展品信息的媒介呈现方式(M),从而使“能量”较大的展品信息产生较强的影响力。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虚拟博物馆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展品和媒介的因素,还需要关注目标受众群体(R)现在的和潜在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对虚拟博物馆的展品信息、展厅设计、陈列风格、传播技巧和虚拟漫游方式的要求等。从“传播场”的扩散效应来看,运动是存在衍生性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从一个“传播场”进入另一个“传播场”,“传播场”之间交叉融合能够不断扩大“传播场”的体量。对于虚拟博物馆来说,需要构建互动式“传播场”。在互动式“传播场”中,信息传播过程不是一次性,而是循环往复的传播和反馈过程(马莱茨克,1965),受众不仅可以跟展品和展厅进行互动,还可以实现与其他受众的交互。此外,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品信息在受众之间不断传播,还能够产生流动的“传播场”,而身处这种动态平衡的“传播场”中,受众个体能够获得主动接受信息的独特体验。从“传播场”的时间维度看,任何事件都有从“引起注意”到“受到关注”再到“逐渐淡忘”的过程。对于虚拟博物馆来说,需要构建开放式“传播场”,加强与传统媒体、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合作交流。“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輲訛輥,为了延长受众感知的传播时间,虚拟博物馆不仅需要加大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电脑等线上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度,还需要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线下媒体的宣传,以及举办各种线下展览活动、教育活动、特殊节庆活动,甚至家庭、社区活动等,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合作,促使虚拟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信息架构观念的转变:从强调虚拟技术应用到强调虚拟情景体验

伴随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的不断更迭,虚拟博物馆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大致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二维数字化技术对图片、文字、flas、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有机集成,并进行即时传播,旨在为参观者提供比传统博物馆更丰富的展品信息。第二阶段,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增加展品的三维展示效果。相对简单的三维展示效果,采用多幅二维图象的拼接技术构建,用户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变换角度;相对高级复杂的三维展示效果,则采用数字三维采集设备来实现,用户可以按照任意角度、尺寸查看虚拟展品。第三阶段,伴随计算机图形学的深入研究,3DMax、MultigenCreator等软件能够对场景进行精细的建模和渲染,用户在虚拟博物馆内自由穿行,实现了虚拟漫游和三维仿真的效果。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缺陷是展馆模型在建模完成时就固定了,不能随意改变,而且用户之间不能进行复杂的交互。第四阶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虚拟现实环境、沉浸式的虚拟漫游系统和Web3D技术等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博物馆互动漫游展示技术。观众通过环屏、立体眼睛等虚拟现实的输出装置,可以在虚拟环境里看到在场景的全景图中的数字展品,还可以通过数字手套去触摸虚拟场景中的数字展品,甚至可以在虚拟现实博物馆的场境内自由走动,使用户产生和现实一样的真实感。虽然虚拟博物馆发展到第四阶段,虚拟与现实互动的沉浸感得以实现,但由于造价校高,带宽要求也比较高,普通用户还很难便捷地进行体验。纵观虚拟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一次次虚拟技术瓶颈的突破,虚拟博物馆的功能才不断得以完善。利用虚拟技术推进虚拟博物馆的发展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国内网上虚拟博物馆过于重视虚拟技术,甚至认为搬到网络上的实体博物馆就是虚拟博物馆。而且,国内大多数实体博物馆在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的情况下,以承包的方式把虚拟博物馆委托给信息技术单位承建。这种外包模式的缺陷是,建设虚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博物馆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很难准确理解展厅与收藏品、收藏品与收藏品之间的历史脉络关系,建成的虚拟博物馆也只是套上了一个虚拟现实技术的外壳,而无法充分展现博物馆博大精深的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此外,除了这种以技术为中心外包建设虚拟博物馆的模式之外,还有以内容为中心,或者以展示效果为中心建设虚拟博物馆的模式,而缺少通盘考虑虚拟技术、展品信息内容和展示方式等的相互关系,实现虚拟博物馆统一信息架构。信息架构(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IA)是由美国建筑师Wuman(1976)提出来的。信息架构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目的是为了增加信息的可寻性和可理解性(莫洛根,2008),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在网络环境中使用信息(Rosenfield&Morville,2002)。信息架构的构建主要包括情境、用户和内容三大要素,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检索系统等设计,其建构过程是不断调整信息系统使其适应用户需求的过程。虚拟博物馆信息构架也应围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核心,将虚拟技术、虚拟情景、展品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见图2)。具体来说,虚拟博物馆的信息架构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虚拟博物馆应以互联网技术、图像技术、虚拟技术等先进技术为架构基础,将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检索系统等设计得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用户在浏览网上虚拟博物馆时出现“迷路”现象。按照Kugelmann(2003)的观点,“博物馆作为展示场所,需要对公众进行指导,使得‘传统展览结构与近来的博物馆学观念融为一体……因此参观者能够将历史理解为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輳訛輥其次,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平台的时空优势为用户提供一个呈现展品信息的独特情境和体验空间,使用户不仅仅能够了解展品的表面信息如名称、年代、类别等信息,还能够获知每一件展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经历的沧桑,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鲜活“故事”,从而使有生命的浏览者与无生命的展品信息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再次,根据展品和展厅的独特风格和个性特征,“内容”信息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所差异,而且要呈现出具有良好的人机互动性的虚拟现实作品。虚拟博物馆将虚拟展品和展厅变得有生命力的虚拟现实作品,不仅仅需要计算机工程师,还需要艺术行业、教育行业、传播行业的相关专家和学者以及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前期策划和后期合成。“信息架构”对于组织优化网络空间的信息非常重要(Haller,2011),是缓解人们信息焦虑的有效途径(Wurman,2012)。网上虚拟博物馆构建,必须考虑如何让用户在信息海洋中选择有效信息,如何在虚拟情景的参与互动中获得最佳体验。基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网上虚拟博物馆的信息架构,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的不断完善,正是以信息交互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得以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Forlizzi&Ford,2000)。所谓的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E)是指为用户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时,用户获得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体验(Daniel,2000),既包括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品牌特征、功能特性的体验(Garrett,2003),又包括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环境、用户期望的体验(Leena,2006)。其中,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互动是用户体验的关键(Norman,1999)。因此,虚拟博物馆将信息架构与用户体验相结合时,需要考虑用户对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内容信息、界面功能的目标期望和心理预期,以便从虚拟博物馆的页面设计、框架布局和交互功能等方面优化用户体验,使实体博物馆展品“鲜活”起来,让用户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虚拟情景”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并通过品牌塑造来提高用户对虚拟博物馆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见图3)。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