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资发展趋势

外资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3:59

外资发展趋势

外资发展趋势篇(1)

表1 各国修改外资法的情况,1991—1998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

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三)根据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下的义务修改相应的外资法规,决定外资自由化步伐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有义务实施世贸组织的各项与投资有关的协议,如trims协议、gats协议, 并且有义务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中所作出的市场开放承诺,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修改现行外资法中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内容,如被trims所禁止的当地成分、贸易平衡等履行要求,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开放承诺的时间表要求,在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逐步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

外资发展趋势篇(2)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2010年,金融危机逐渐衰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仍然存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由于后危机时代竞争的需要,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各国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出口企业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风险。三是利用外资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中低端产业方面,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我国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中高端产业上,我国也将在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直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推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这将给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促进外资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2009年我国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外贸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因此,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引资新优势有待提升。在产业优势方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对外投资结构不相匹配,承接国际资本转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要素成本优势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税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此前过分依赖要素成本优势的引资策略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利用外资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1987年至1991呈稳步上升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台湾地区的投资增加,投资区域向东部地区扩展,投资产业投资于出口型生产项目;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至1993年,是高速发展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调整发展的第四阶段,跨国公司较多进入,更多行业开始利用外资;2001年以来进入了成熟稳定的第五阶段。2001年至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4382.88亿美元,年均626.13亿美元。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了535.0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5年实际投资603.25亿美元;2006年全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了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储蓄也相当不足,缺乏经济建设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利用外资总额快速增长,至1993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则达到748亿多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1979———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引进外资的70%进入到了工业制造业部门,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30%。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雇员有2800万人。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1%,税收占全国的20%,进出口占全国外贸58%。

(二)我国外资经济运行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资经济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外贸发展环境,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外商投资引导,扩大外贸环境,努力开拓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我国外资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外贸出口总量略有下降,结构有所优化。我国加工贸易逆势增长,外资企业出口相对好于内资企业。传统市场比重降低,开拓新兴市场效果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境外返程投资仍然是拉动外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看,亚洲资金仍占较大比重,但外资来源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合作方式看,独资企业占较大比重。外商投资开始,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以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3.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三产比重分布不同。一直以来,第二产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境外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的热点。2010年,我国增加境外投资开发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逐渐增多,占全国境外资源开发中方投资的比例增多。境外并购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境外并购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经逐渐占到境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工程承包带动作用明显,占全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增多。

三、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2011年,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稳外需、促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把扩大开放作为拓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把保持外贸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外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目前经济企业回升的大趋势仍然蕴含着很多机遇。

一是世界各国投资限制的放宽为“走出去”创造了良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振兴计划,放宽投资领域限制,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建立对话机制和平台,并不断研究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二是全球经济的回暖为“引进来”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的复苏,外商投资能力逐渐回升,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演进,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放宽了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环境和新能源领域技术输出,合作态度积极,有利于提升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三是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促使国际贸易回暖。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有所回升,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都将由降转升,其中,全球贸易将增长3.9%,贸易增长5.8%,投资增长15%,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出现复苏态势,有利于遏制国际贸易下滑势头并逐步回升。

四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在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不仅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也使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扩内需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高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挑战分析

尽管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蕴含着重大机遇,也要看到还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

二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地区分割、行业垄断仍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低,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逐步消除上述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政府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挑战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按照WTO规则不允许政府的权力进入市场,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内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政府的职责是搞好宏观调控,但是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企不分,政府干扰企业的活动多,企业还没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与入世后的客观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已经取得明显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缺少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国际知名品牌会使得企业更顺利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它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市场,未来世界地图就是世界品牌的版图。根据世界著名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2003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家品牌”评选活动表明,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达到704.5亿美元。而我国最有价值海尔品牌的价值只有265亿人民币,可见差距是巨大的。塑造企业的国际形象,学习和借鉴国外著名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创出世界名牌,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较落后,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三是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际竞争力中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要素中,中国除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上。在参与排名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综合生产率是泰国的60%,巴西的46%,马来西亚的33%。在获取合格工程师和称职高级管理人员状况的国际比较中,我国仅排名在51位和50位,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现行体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弊端,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国有银行呆账、坏账等现象严重,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还很不完善,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国情,为国内发展服务,若偏离此道,就谈不上国家发展。必须明确国内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在转型期,我们要立足国内,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管理、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壮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引进来”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引进来”,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引进来”并不是只要是外国的就都无条件地“请进来”,而是要在综合考虑对国内的产业和产品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决定是否引进。同时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能力的尽力自主开发,增强我国技术能力,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要求也更迫切。我们要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引进来”的规模和质量,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首先,在政治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其次,在经济上,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我国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法宝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明显加大,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工具明显增多,金融风险已不可避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首先,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预警网络机制;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严格把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维护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政府对外债的统一管理,合理控制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要统一债权,加强债权集中管理,同时注重外债的使用效益,杜绝消费化使用外债错误倾向。第三,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卸下国有银行和企业的包袱,加快国有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科学转变的改革,重构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第四,稳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应建立具有自我约束、公开透明、高效运作、监管严密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应尽快抓住当前亚洲经济复苏、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等有利条件,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改善贸易环境。根据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亚洲传统市场,继续深挖市场潜力,重点做好钢铁、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开发。积极开拓非洲、俄罗斯、印尼等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把抓洽谈、抓成交当作对外贸易工作的重点,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洽谈成交、小组出国推销成交、函电往来成交以及交易会、博览会参展成交,通过开展各种贸易方式,争取多成交,早成交,把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境外办企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带动我国产品的出口。坚持主动出击与积极应对并重,努力降低贸易摩擦影响。加强检测预警,密切跟踪主要市场贸易保护措施动向,适时国际贸易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对策,保驾护航,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做好钢铁、纺织、化工、轮胎重点商品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提高应对率和胜诉率。

(五)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是积极稳妥丰富外资利用方式。

1.首先用好内资。从当前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看,我国有着庞大的内资储备。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当前。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健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拓宽储蓄转为投资的渠道,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内资。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要加强对普通百姓的贷款权,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并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再由外资增补。国际经验表明,凡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方面提升迅速的国家,基本上采取吸引国际间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包括证券融资、利用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和BoT投资等等。我国应在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积极运用企业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境外上市等形式利用外资,以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尽早与国际资本市场连接,完善经济发展体。

外资发展趋势篇(3)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6.9%。2008年之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保持高速发展,此后呈现震荡型恢复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明显下滑至1.1%。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一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造成的。2010年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恢复增长,2012年增速明显提升,上半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但并不严重。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外投资者。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贸易促进领域。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如人民币升值)以及企业能力的增强,更多国内企业正在转变观念,到海外寻找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市场、提供服务、寻找能给予他们竞争优势的技术技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估计,按照以往典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发展模式来看,到2020年中国向海外输出的直接投资总规模将达到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

(二)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显著上升

1、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速明显,比重上升

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66.4亿美元,占全部投资存量的11%,较2010年提高了2%,较2009年提高4%,呈现上升趋势。

从国别看,近年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增速普遍在两位数以上。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7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2010年为59.63亿美元,增长101%;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2010年为13.08亿美元,增长44%;2011年我国对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达3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6%。

2、制造业在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近年来比重明显上升。以美国为例,从投资存量看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2010年投资存量占比重达27%,超过四分之一。从2011年的情况看,我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流量达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比重由2010年的25.4%上升到43.1%。

中国在美国制造业投资的大型投资(超过20亿美元)都是在国内已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发展历史较长的工业产品。2012年我国进一步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投资。

3、我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并购方式为主

根据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2010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额为117亿美元,其中并购投资为90亿美元,绿地投资为27亿美元,并购方式占直接投资总量的77%。并购投资中,我国企业一般采用控股收购。2003年以来我国在美国的的121项并购投资中,有100项控股在50%以上。

近年来我国在美国绿地投资的比例有所提高,多数绿地投资是独资拥有,少数绿地投资是与美国国内伙伴合资共有。目前已完成了一些在复杂产业进行的绿地投资,包括通讯器材、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航天和制药业等。总体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对高技术领域、研发及销售网络等投资以并购为主。

4、发达国家的态度逐步转向欢迎,但依然有诸多障碍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于就业以及经济增长方面的关注,对外资的需求有所增加,使得其对外国直接投资持相对欢迎的态度。但障碍依然存在,这一点在美国最为突出。

我国部分直接投资项目因美方的“国家安全”理由而受阻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矛盾态度。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关于外国投资的争论在2007—2009年之间有所缓和。但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引发了不安情绪。在美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中,部分商业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为了避免来自中国公司的竞争,而挑动政客阻止其对美的投资。国会议员们虽然不直接介入外资委的审批程序,也没有权力来启动外资委的审议,但是他们有监督权,有权召开听证和传唤证人证据,能通过决议和修正案,在极端情况下有能力修改相关法律(如《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因此政府执行部门对国会要求外资委采取行动的呼吁不会无动于衷。

5、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逐步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转移。在中国企业对于美国投资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则进一步熟悉的基础上,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将以成熟的、有较长发展历史的普通工业产品为主,且主要投资于价值链下游的环节。由于基本不受安全审查制度的影响,绿地投资将以比较稳定的速度增长,且私人投资将逐步占主导位置。我国在美国的并购投资的重点仍在高技术领域,以及技术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环节。在并购方式下,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总体上讲,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严重的影响,未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将出现较大空间。

(三)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是主体

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保持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八成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向。

1、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

2011年,我国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流量为612.3亿美元,占82%。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为3781.4亿美元,占89%。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以亚洲、非洲和拉美为主要目的地。近年来以上三个地区的投资都出现快速增长。

我国对主要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存量均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10年来增长倍数多数达到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从投资流量看,近年来增长显著的国家主要有缅甸、巴基斯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伊朗、越南、南非、刚果(金)、古巴、尼日尔、巴西、秘鲁、古巴、墨西哥等国家。另外部分国家的流量变化呈现跳跃性特点,在某一年突然大幅上升,如哈萨克斯坦、苏丹、毛里求斯、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这主要受到当年某项能矿、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显著影响。

2、能源矿产资源与基础设施仍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最主要领域,同时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正在逐步增长

从我国对东盟投资情况看,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采矿业为主要领域。2011年我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流量是59.1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2400多家,雇佣当地雇员11.8万人。

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情况看,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已达到162.4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1倍。逾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业。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成为非洲国家希望优先投资的领域,许多国家都把新建或改善公路、铁路、机场、码头、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作为振兴经济的优先领域。

从我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情况看,双方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拉美地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以及制造业的投资成为最活跃的投资领域,为了能源供应而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也在迅速增加。

3、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在未来中长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将以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为主要领域,这两类投资的项目金额大,从项目金额统计看占较大比重。基础设施投资在一段时期内将有明显增长,因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我国在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而基础设施配合能源矿产投资也成为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项特色。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中的民营企业比重将逐步增加,投资领域主要是与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我国技术成熟的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在此类制造业中我国有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有技术需求与市场需求,可以形成良好的投资合作。此外,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其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业将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四)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快速崛起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有明显比较优势并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行业的民营企业。二是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需求旺盛的行业。三是具有一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四是从事贸易、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分销和售后服务、资讯和咨询等服务型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现跨境服务的“商业存在”。

(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社会责任将进一步提升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过的一关。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经验不足,人才缺乏,语言不适应等众多障碍,也使得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跨国经营时快速融入当地环境的“捷径”。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中国企业仍有许多不足。首先,企业观念问题。一些中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有的企业认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耗费人力和物力。其次,一些企业对所在国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影响了其履行社会责任。个别中国企业将国内的工作模式(如劳动时间、待遇与工作条件等)复制到所在国,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整体来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做得比较出色,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有差距,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完善的理念和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第四,中资企业在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上还比较落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宣传计划。

未来中长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投资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层面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及劳动保护等意识正在日益增强,环境标准正在跟国际主流靠拢,中国投资者的行为将受到东道国的严厉约束和监管。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展望

(一)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从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看,具有优良历史和产品技术优势的私营企业始终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仍需要相关政策更多地引导与支持。未来应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规则和标准制度要求。重点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把产品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延伸扩展到境外,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同时构建企业的境外分销、售后服务和全球维修体系,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研发、设计及创新中心,境外能源和资源储备和供应保障体系等。

加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具政策支持性的国家风险评估提示和相关信息。此外在教育和培训安排、项目前期投入的资金支持等方面,辅以相对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措施。

在金融支持方面,拓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来源和渠道;鼓励政策性金融“走出去”,通过货币互换、人民币优惠贷款、出口信贷、对外人民币援助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服务,试点以人民币贷款扩大中国技术设备、日用消费品和劳务的出口。

(二)进一步引导企业更好地承担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将其作为企业积极融入东道国的有效渠道。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于2010年底编制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未来有必要将“社会责任指引”拓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应当制定相关的指引与规范,促使企业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在东道国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甚至对当地的员工权益或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的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

(三)积极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发展,发挥其桥头堡作用

目前我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园区的形式、内涵和功能均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未来可适度扩大海外科技园的规模和地域分布。除在发达国家布点外,也可逐步推进在东欧、泰国、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布点。深入调查总结现有海外园区经验,完善运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在提供物业服务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服务内容逐步向经营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纵深领域拓展,多方位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成长。

(四)加强与重点东道国的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谈判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了130多个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看,我国已经与欧盟的德、法、英等主要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

外资发展趋势篇(4)

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04年开始回升,2006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07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06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06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避免了下岗失业的风险。并购投资需要的基础条件,一是东道国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二是东道国产权交易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存在支持并购活动的法律框架。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不是在搞扶贫,不是解决弱势企业的下岗问题,而是看到企业有某种优势,甚至有的是好企业。跨国并购有可能是强强联合,不一定是强兼并弱,有的是强兼并强。这种经济现象必须这样来理解,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

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30亿美元(不包含金融类),在全球已降到第四位,过去是第二,美国第一。2007年上半年吸收外资额达230亿,11月是616亿,2007年可能会略微超过2006年。资金来源地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外资的来源地结构亚洲的比重很大,第一是香港,然后是台湾,还有日本、新加坡、东盟国家,接下来的就是美国、欧洲,美国有四五十亿,欧洲也是四五十亿,来源地结构一直很稳定。这两年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自由港来的外资比较多,如维尔京群岛、开曼等地。这些资金来源地较复杂,还有一些是大陆自己流出去,在自由港注册又返回来,但这种情况很少。近两年也引进一些资金与技术密集型项目,如,韩国的起亚汽车公司发动机生产线及欧洲空客总装线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英特尔、微软、百事高公司在广州投资,这些公司都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项目。

制造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六个行业,主要是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006年,这些部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总额的5l%。上世纪90年代外资主要集中在轻纺、轻工业、消费品、纺织工业领域,现在明显集中在资金和技术比较密集的行业。

我国利用外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利用外资占全球外资中的比重下降。1994年,吸收外资337亿美元,占全球比重是13.5%。后来比重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我国只占到了3.2%。2001年后国际投资流量在下降,但我国的比重在上升。到2005、2006年比重又在下降,2006年的比重已降到5%,在全球国际投资中的流量只占到了5.1%,2007年还会下降。2007年利用外资600多亿,全球资金流量达1000亿,利用外资比重要降到5%以下。近几年,我国利用外资成绩很大,但在全球投资金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较低。近年来,国际投资主要流向服务业,但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每年都只能在23%左右,服务业吸收外资这几年都没有突破。这两年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比较活跃。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比重仍占最大。2006年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比重达400亿,服务贸易领域仅是160亿,金融业是64亿,这都是几家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吸收的国外银行战略投资,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通过股改吸收的外资,总共不超过10家,所以主要还是制造业的投资。

三、认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包括我国,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国际产业转移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第一,日益向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转移。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及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服务业成为多国服务业发展的主流。第二,国际产业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延伸。根据工序分工理论,可将价值链增值环节划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国际产品工序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现在的分工越来越细,产业转移具有产品类分工的性质,要求更加专业化、集群化。原来条件好的地方更容易吸引外资;原来条件不具备,分工不发达的地方,更不容易吸引外资。第三,资本流动方向也更具水平性。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2005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9%,且其中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也在相互流动,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油化工等制造业。第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整合升级和转移。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加速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使多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生变化,强化了国际产业的集聚效应,并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和虚拟化程度。跨国公司通过控制一项品牌的营销渠道,然后把其他的生产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别的国家,并促使原有产业在结构升级中整合转移。第五,跨国证券投资和并购日益活跃。现在的跨国投资越来越多的是利用兼并、收购,兼并收购很大部分是收购股权。收购股权就离不开证券市场,因此,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的界限在模糊,或者说活动发生了很大的衔接性。如,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吸收外资,外资进来相当于收购了股权,中行、建行20%的股权卖给人家,卖完之后马上在境内境外上市,上市之后又吸收外资。第一步是直接投资,收购股权,收购资产,其目的也是希望该公司上市,上市后其资金就可置换出来,置换出来后又可投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比比皆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特点,吸收外资的工作就无法做。

外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海外承包工程;采购模式;发展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我国海外工程的业务发展迅猛,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海外承包工程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设备配置计划与设备采购

1、设备配置计划的形成

设备配置计划对海外项目整个的运营管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设备采购前,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对组织施工的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国家法律、周边情况、工程数量、以及对项目的税收管理模式等等,由企业管理部门组建设备采购负责小组,由设备采购负责小组提出设备配置计划清单,然后依据配置清单再逐一确定每种设备的来源计划。确定设备来源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要求(比如车辆方向盘左右置的要求)、当地及周边国家同类设备来源情况、从不同地区采购设备的费用比较等,然后确定哪些设备从当地采购、哪些从国内采购、哪些从别的国家采购、哪些考虑租用、哪些可以利用周边的二手设备等等,形成最终的设备配置计划前,设备采购负责小组必须反复论证和调查,力求形成的设备配置计划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形成前期的资源组合优势。同时说明几点,如果考虑从非项目所在国采购设备必须考虑对项目所国形成的运输费、进出口关税等费用。明确设备配置计划的同时,还要按照工程规划和进度计划,明确各种来源配置的设备最晚到场时间,以便各种来源设备执行人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使各种设备能够按照计划时间到场,避免耽误施工。

2、设备配置注意事项

由于我国施工企业海外工程项目主要还是依靠自己企业采购的设备,所以最终形成的设备配置计划是否合理对项目正常的施工安排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在这里对海外项目设备配置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供大家借鉴:

施工车辆配置要考虑满足当地交通法律强制要求,比如方向盘左右设置、额定载重量与车型匹配要求等,一般情况下施工指挥车从当地购买比较合理2.一定考虑是否要采购加油车、设备转运所需的拖板运输车等,这几类车辆一般采购数量少,但在施工中作用很大。

同类的设备最好采购同一型号、同一品牌或同一系列配置,这样对后续的现场管理、故障排查、配件采购都会带来便利。

重要工序使用的但价值不是很大的设备在满足施工需要的条件下至少采购两台,否则对整个施工开展将带来制约性影响,同时从保证施工考虑,每种设备的配置数量要比国内同类情况稍留有富余。

3、设备的采购

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海外项目经营情况来看,大多数项目采购的国产设备主要集中了工程运输车辆、路基路面施工常用设备、土石方施工常用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发电机组、轮胎式汽车起重机、碎石筛分设备、维修和小型机加工设备。采购的非国产设备主要是大型履带挖掘机、路面材料摊铺机和为满足当地施工规范而采用的一些专用施工机械。整体来说,我国施工企业国外项目所用设备中国产设备还是占大部分。当然相信,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我国施工企业国外项目采购设备的国产设备比例应该还会大幅增加。

4、设备的招标

设备配置计划形成后,对于计划采购的设备,最好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投标方法采购。招标文件中一定要向投标方说明开标的时间地点、需要的每种设备数量外,还需要特别说明以下几个内容:采购设备的使用目的地、交货地点和交货日期、

对采购设备性能或配置的特殊要求(或明确要求)、要求投标方对投标设备推荐其易损件清单和价格、要求投标方对设备质量保证进行承诺。开标后,评标工作要由设备采购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在同类设备投标厂家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评标工作进展较快,可以把整个评标分为两大步进行:粗选和细评。粗选的主要依据除了看投标厂家标书的内容是否满足了招标文件提出的强制性要求外,最主要就是投标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了。设备的性能价格比基本包含了设备的适用条件、设备的主要配置、技术参数、价格等。

三、设备管理是承包项目的效益来源

虽然每个工程公司设备对材料管理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但是都在设备材料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待设备材料管理不仅是一个过程管理,而且要进行细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总承包工程的经济效益。

1、控制设备材料余量

每个公司对待该问题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执行办法,并提倡零余量,但对单一的某个总承包工程而言没有一个能够达到,通过几家工程公司和数十个总承包工程统计,能够达到0.3-1%(合同总价)就相当不错了。导致设备材料剩余的原因主要是在设备采用单中余量确定、经验不足等设计错误导致的采购错误、所采购产品的质量、管理等有直接关系,所以这类问题是不可避免地,而且剩余设备材料是工程公司的纯利润,该问题的恰当处理能创造更大的效益。该问题可以采用风险规避,特别是对一些通用设备材料,在采购初期与供应厂商达成协议,在工程结束时如果用户没有使用并保护完好,可以退回制造厂商等办法进行处理;但对有些产品不能退回,应首先在公司内部进行通报相关的其它项目,如有可能首先供其它项目采用。

2、严格采购合同管理及费用控制

由于设备材料的供应问题可能引起项目的亏损或导致业主及相关单位的罚款,主要包括由于设备材料的延迟导致施工单位窝工、影响进度导致业主的罚款;产品质量引起施工单位的重复劳动、进度延迟、重新采购等。该类问题在项目的施工现场是一个经常出现,而且比较棘手和实际问题,并由于现场在施工阶段比较紧张,一旦问题解决没有留下痕迹,在项目结束时才靠回忆进行处理。针对该问题除在采购阶段对迟交问题进行评估和风险转移外,应重示采购合同的合同管理工作,在现场应有专人负责,对每一个事件(包括迟交货、产品质量、供货范围不全、规格不对等)应针对问题和影响除通报制造厂商,并将影响的结果及初估费用进入该合同的档案,以便于最后结算。

3、设备管理在总承包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设备材料是总承包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周期、质量及费用,是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

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管理包括设备材料的采购、制造厂检验、货物到场的开箱检验、现场入库、设备材料施工、设备材料完成安装报验等工作。从费用角度,设备材料占总承包费用的接近60%。从工程质量而言,设备材料是一个建设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核心。从进度角度,任何一个设备材料的到货不及时都将影响建设项目的进度,可能由于一个小零件也可能导致建设项目不能按时的投运。所以提高对设备材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设备材料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执行设备材料管理要求和规范,切实跟踪设备材料的采购、安装、报验等,它将对总承包工程的顺利实施有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应在总承包工程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结束语

我国海外承包工程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审时度势,通过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创新采购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海外承包工程企业进一步保持稳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外资发展趋势篇(6)

全球视角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关系

经济虚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部分基于全球视角,从虚拟经济的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

(一)存量分析

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出了实体经济。由于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股市市值、债券市值、金融衍生产品未清偿合约之和来衡量虚拟资产的存量规模,以GDP来衡量实体经济,以两者的比例来衡量全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数据,全球虚拟资产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1997年以前(除1993年),全球虚拟资产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处在1.5-4.0的水平;1998—2000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平稳,两者比值稳定在5.5附近;2001年后,该比值开始迅速上升,在2011年达到8.5。这表明虚拟经济发展迅猛,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虚拟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全球虚拟资产总量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金融衍生品。衍生品未清偿合约名义余额从1990年的3.4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5.3万亿美元,增长了172倍多;同期,债券余额从18.02万亿美元增加到80.22万亿美元,增长了大约4.5倍;股票市值从8.89万亿美元增加到62.75万亿美元,增长了大约7倍。就不同的虚拟资产而言,其存量规模占GDP总量的比值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不同。比如,金融衍生品未清偿合约余额占GDP的比例变动趋势,与虚拟资本存量占GDP比例的变动趋势趋同,二者都呈现出持续快速的上升势头。具体而言,1997年之前(除1993年),金融衍生品未清偿合约余额的增长速度在年均15%左右,但1998年以后,该比值增长速度加快,1998年该比值增长到31.9%,到2003年该比值为64.7%,增长了1倍多。与金融衍生品不同,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和债券市值占GDP的比值变化趋势就显得比较平缓,而且二者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在1990—1999年期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9年达到峰值1.17,随后呈下降趋势,而且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基本上处于0.4-1的范围内,变化幅度较小;而债券市值占GDP比值在1990—2003年期间却一直处于缓慢上升中,虽然增长势头不强,但上涨趋势不变;2001年之后的增长趋势变强,增幅变大。由此可见,不同虚拟经济产品占GDP规模的比值变化趋势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虚拟经济的规模来看,全球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于1999年底首次超过全球GDP总值,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值远远超过了100%。特别地,全球期货交易规模在不断上升,尽管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但全球69个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该年期货及期权的总交易量仍同比上涨13.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2005年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7.7%,而美国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30%,韩国、印度、日本等国约为100%,东盟国家在70%-80%之间。2005年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实现了大跨越发展。沪深证券交易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我国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达24.69万亿元,其中流通总市值为19.55万亿元,已占2012年GDP(51.93万亿元)的48%。

(二)流量分析

自1986年开始,国际清算银行(BIS)每间隔三年就会公布一次外汇交易额数据。由于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存在估计成分,汇率波动被夸大等原因,导致国际清算银行年报的数据不是精确数据。因此,本文只是将这些数据作为流量分析作为参考。1980年,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仅为87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了32100亿美元,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增长了近36倍,这体现了全球外汇交易的巨大而强劲的增长。从占全球出口额的比值情况来看,1980年全球外汇交易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值仅为11.18,而到1986年该比值迅速上升为35.93,到1998年更是猛增到74.99,之后略有下降,但是2001—2007年间,该比值一直稳定在55附近波动,虽然相对稳定,但是此比值仍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在2001—2007年期间全球服务于外贸的外汇交易额所占全球外汇交易量的比例不足2%。这表明,全球外汇交易额与出口额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随外汇交易额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全球外汇交易与全球贸易出现了严重的脱离,全球的实际贸易对全球外汇交易的影响十分微弱,外汇交易的目的主要来自于贸易之外的纯粹金融因素和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虚拟经济与全球的实体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虚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结合虚拟经济存量分析发现,股票市值占GDP比值在不断上升,并且其发展趋势与外汇交易占出口比值的增长趋势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不管是虚拟经济存量分析还是流量分析,结果都是类似的。

中国视角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比例关系

(一)从国内金融投资的角度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关联性,本文选取主要金融资产的交易量作为衡量虚拟经济流量的指标,选取GDP作为衡量实体经济的指标。鉴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995—2011年数据作为分析国内金融投资的依据,各主要金融资产成交额及其占GDP的比率情况如表1、表2所示。表1描述了中国金融资产成交额占GDP比例的变动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金融资产成交额占GDP比例的变动趋势不同。期货成交额绝对值变化波动性最大,甚至连续两年的成交额能相差2倍以上,其占GDP比例变动趋势的波动性也是最大。具体而言,1995年,期货成交额占GDP比值为1.65,到2000年则迅速下降为0.16,而到2010年又快速上涨为7.37,2011年则降为2.91。债券成交额占GDP比例在1995—1998年期间波动性显著,该值在1995年为0.98,到1998年又快速下降为0.28;1999—2003年期间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在0.2左右波动;2004年则上升为0.46,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与债券和期货相比,股票成交额占GDP比例变动波动较小,相对也比较平稳。1995—2000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1—2005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整体而言比较稳定,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则快速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金融资产成交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1955—2011年间,GDP的增长率一直为正,最低值为1999年的6%,最高值为1995年的26%,2000年以后,GDP增长率趋于平稳上升的态势。而同期的金融资产成交增长率却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股市成交增长率的最低值为1995年的-50%,最高值为2007年的409%,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债券成交增长率也出现正、负交错的现象,表明其波动性也较大;类似地,期货成交增长率的最大值为1995年的218%,而最低值为2011年的-54%。由此可以看出,1995—2011年期间,金融资产成交增长率的波动性比较强,并没有与GDP的增长率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二)从国外金融投资的角度分析

本文选取国外对中国证券投资额、中国外汇储备作为国外金融投资的虚拟经济度量指标,选取中国GDP作为实体经济的度量指标,分别分析它们的变动情况。从表3中很容易看出,外国在华证券投资占中国外汇储备的比值波动呈现小幅快速波动状态。但总体而言,外国证券投资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不大,除1993年的极值17.2%之外,二者比值基本上保持在0-10%之间。此外,外国证券投资占GDP比值的变动趋势和外国证券投资占外汇储备的比值变动趋势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同步变动趋势;从绝对值上看,外国证券投资占GDP的比重不大,基本上保持在0-1%之间,2006年除外,2006年外国证券投资占GDP的比重为历史最高值,达到1.6%。通过从虚拟经济的规模以及流量的角度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比例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有起有落,但上升趋势明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呈现波浪式波动,达到一个高点后,随即下降,达到一个低点后就迅速上升,由于数据的有限,形成规律尚不是很清晰,但也初步显示出这样的变化趋势,同时也符合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后必然收缩的经济规律。此外,外国证券投资占实体经济的比重呈现小幅快速波动趋势。

外资发展趋势篇(7)

趋势之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成为争夺的焦点。

该报告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抢摊布点,不是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它们首先考虑的是某地区未来可预见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发达、环境配套、管理规范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会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

趋势之二:外资银行会倚重网络银行,并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该报告指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不可能大面积铺设营业网点,而网络银行则以其快速、廉价、超地域等特点弥补了他们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是短时间内,外资银行对网络银行的冲击不会很大,因为网络银行的客户和交易量基于一家银行原有的客户基础。

趋势之三:更加致力于中间业务全面竞争。 该报告认为,外资银行会利用其高超的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抢占市场。而中间业务如结算、、个人理财等方面的竞争将加剧。可以预见,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作为其优势业务的国际结算和外汇贷款,对中资银行尤其是对中国银行会造成巨大威胁。

趋势之四:争夺优质外资公司以及优质中资公司。

该报告指出,外资银行必然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相信外资银行会将目标锁定在: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不错的国有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金融机构在汽车消费贷款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将会比较明显。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在楼宇按揭业务方面明显强于中国的银行,中资银行这方面业务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趋势之五:人民币业务竞争将比外汇业务竞争更激烈。 报告说,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实力也会不断增强,其综合资金成本会有所下降。一旦本外币的利率差扩大到一定程度,外资企业对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需求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相反,外资企业对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会出现强劲的需求,很可能导致中资银行在本外币市场份额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