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4:44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篇(1)

一、西安市城乡居民家庭学前教育消费差异对比

通过随机抽样,笔者对西安市10区3县的20个样本幼儿园行了走访,其中农村幼儿园7家,县级幼儿园6家,市级幼儿园7家。通过向这些幼儿园部分大中小班学生家长发放问卷,了解这些家庭在幼儿基本教育(幼儿园费、保教费、学习用品费、餐费)和拓展教育(特长班费、家教费、玩具费、图书音像制品费)等方面存在的消费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1、城镇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家庭

从幼儿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总量来看,市级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人均1789元/月,县级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人均752元/月,农村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人均216元/月,城镇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家庭。从幼儿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负担来看,尽管农村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远低于城镇家庭,但其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却高于城镇家庭,说明农村幼儿园学生家庭学前教育负担最重。

2、城镇家庭学前教育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家庭

从幼儿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市级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结构更为复杂,除了幼儿园费、保教费、学习用品费、餐费等基本教育支出外,还包括特长班费、家教费、玩具费、图书音像制品费等拓展性教育支出,且拓展性教育支出高达城市幼儿园学生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总额的43.7%。县级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学生家庭拓展性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则明显偏少,消费结构也相对单一,主要以基本教育支出为主。

3、幼儿园性质对城镇家庭学前教育消费影响更显著

从幼儿园性质来看,市级公立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基础教育支出水平明显要比私立幼儿园学生家庭的基础教育支出水平低。在拓展性教育支出方面,市级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学生家庭相对一致。幼儿园性质对县级幼儿家庭学前教育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弱,无论是基础教育支出还是拓展性教育支出,县级公立幼儿园学生家庭和县级私立幼儿园学生家庭基本保持一致。对农村幼儿园学生家庭而言,幼儿园性质对其学前教育消费支出基本没有影响。

二、西安市城乡居民家庭学前教育消费差异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收入是影响西安市城乡居民家庭学前教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家庭由于平均收入相对较高,因此其在幼儿学前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也更高,且拓展性教育消费占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长显著增加。调查显示,在城镇地区,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也相应较高,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一正相关关系在收入与拓展性教育消费之间更为显著。此外,家庭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城乡居民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文化层次越高的家庭在幼儿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也会越大,城镇居民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教育理念更为先进,因此在保障子女基础性教育的同时,也更关注拓展性教育的投入。

2、体制因素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的分级办学制度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分配给了地方,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和责任主要由乡镇一级政府和农民负担,成为加剧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1]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乡镇一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虽然高于县级和市级,但在经费数额上却远低于县级和市级。基础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在数量、规模、设施和师资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客观上导致农村学前教育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地区。此外,在现行的幼儿园等级评级制度下,高等级的城镇幼儿园可以凭借资源优势提高收费标准,而农村幼儿园大多难以达标,因此收费也相对较低。

3、市场因素

受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等因素的影响,西安城乡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需不平衡态势。从市场供给角度看,越接近城市中心,商业经济越是繁荣,用于学前教育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种类也就越多,费用也更高昂,而农村地区由于商业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消费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可供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选择的学前教育消费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城市地区居民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学前教育理念更为先进,普遍将学前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因此对学前教育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农村地区除了基础性教育外,对拓展性教育的需求并不旺盛。

三、统筹西安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研究力度,普及学前教育理念

与其它教育阶段相比,学前教育投入有着更高的回报率,并且能够放大其他阶段教育投入的收益,因此,最佳的投入模式应当是对年龄越小的受教育者投入越多的教育经费。[2]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导致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相对其回报率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整合科研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机制,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着手,因地制宜,探讨适合农村地区幼儿家庭需要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思想,在普及学前教育重要性,提高农村幼儿家庭学前教育投入积极性的同时,义务帮助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学前教育方法。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办园

学前教育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学前教育始终处于我国政府财政结构的边缘,加上分级办学制度的影响,势必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 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补偿力度,积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按财力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办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投资兴办幼儿园,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环境。

3、均衡城乡幼教资源,优化农村学前教育市场供给

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是人们对教育提出的理想和目标,[3]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然而,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城市幼儿园在经费、师资、办学条件和教育机会等领域占有的资源远远超过农村地区,成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积极优化调整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以城乡幼儿教育供求均衡为导向,不断加大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特别是新增基础性教育经费要优先用于农村地区;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村前教育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学前教育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城乡家庭教育篇(2)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学困生;成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学校应运而生,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处于特定的社区环境,他们不同于城市学生,也不同于农村学生,他们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在城市工业文明和乡村农业文明的双重熏陶下成长,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复合冲击,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滋生出许多问题。这一复杂性也决定了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困生比例大、转化难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问题一直较突出的英语教学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明确分析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探索英语学困生转换方法、寻求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前提,是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笔者就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学困生成因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如下具体分析。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职能弱化和缺位的现象

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拆迁的失地农民,他们从政府得到了相当数量的补偿款,他们的日子过的悠闲、放纵,家长本身不求上进,闲余时间常常是打牌、闲聊、打游戏、看电视,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参与赌博等,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对孩子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家长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忙于生计,几乎没有时间来管教孩子,这样的家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再加之中学生处在不稳定的青春期,如果学生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偏离学习这条主渠道。也有些是离异等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由于缺失关爱和管束,孩子逆反心理强,自制能力差,学习成绩差。尤其是英语学习起伏较大。从平时的家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处于真空状态。家庭教育职能弱化,有些甚至缺位、丧失,更不用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了。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惰性极强,尤其对于英语这样的学科,学生一段时间的不学习或学习效果不佳,就为他后续的英语学习埋下了祸根。

二、家长的态度和家教方法造成孩子英语学习困难

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英语学习成绩,如果家长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子女也不会有什么上进的愿望。城乡结合部学校很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失地农民家长,经济宽裕、生活闲散,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照样过得不错,也不希望孩子有多大出息。再加上受社会上“上学无用论”的影响,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上学就是为了混一纸文凭。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动机。孩子不求上进,不学习,长期下去学习能力自然下降,尤其对于基础性极强的英语,即便后期想学,也是空中楼阁。

另外城乡结合部学校一部分流动务工人员的子女,多数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生活困难,家长无暇过问孩子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没有耐心,在平时的教育中疏于对孩子的过程管理,只关心考试结果,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得失、总结教训,而是一味的责怪、打骂,这样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生活的困难、学习的落后、家长的不理解,就成为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而学困生尤其是英语学困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心理障碍。

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不尊重学生的英语学习规律,每逢周六、日和假期,就让孩子上各种英语补习班,推卸教育责任,把孩子学习英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语辅导班上,觉得只要花钱让孩子进了英语辅导班,自己就尽了责任,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学好学坏成了孩子的事情。作为孩子本人,进英语辅导班完全是父母一厢情愿,孩子花了大把的时间在英语辅导班,但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或为零效率。时间一长,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这种高压政策使一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英语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放弃不学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三、家长的文化素养导致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不足

城乡家庭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城乡差异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公平,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我国政府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一直在不断努力着[1]。

1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城乡比较

西部义务教育资源不仅总体落后,而且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尤为明显[2]。

1.1 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差异迥然

在初中教育阶段,城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之比为13:3,城乡生均实验室面积为8:1,城乡生均计算机数之比为7:1(均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在西部,有些城市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所谓“示范性学校”的同时,西部农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按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年的数据测算,农村学校尚有危房32963503 m2。

1.2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比较

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城乡差异,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也存在很大差别。如下表1 所示,2006年,城镇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人均为1021.43元,而农村家庭人均仅为47.97元。城镇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占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0.5%,而农村家庭该比率为1.54%。

表1 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比较

 

 

  人均教育文

化性支出(元)

人均教育文化性支

出/人均消费性支出(%)

人均教育文化性支出/人均

全年可支配收入(%)

城镇

1021.43

13.61

10.50

农村

47.97

城乡家庭教育篇(4)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教育现状;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6-03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危房,全面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实施了中小学住宿生享受免费早餐的“蛋奶工程”,中小学教师工资依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这些举措使农村教育开始走出困境。但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大幅度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乡镇中小学仍然存在着诸如农村教师配备问题、学生外流问题、校舍闲置问题、办学不景气问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否则,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将遥遥无期。

一、目前乡镇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最重要的是教师之间的差距。一方面,从1998年开始,农村大规模撤并学校,到现在已经实现了一乡一校,乡基本不办中学,村不办小学的格局。集中办学将优秀人才、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吸引到县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县域内教师千方百计挤进城区或城郊。这就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目前,许多乡镇中小学的一线教师80%是近年来分配的新教师,个别学科由教龄不足两年的新教师担任。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高涨的教学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客观上没有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没有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加上一人承担一个年级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难以开展集体备课等校本教研活动,这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处于自我摸索状态,很难尽快成长起来。

(二)学生来自弱势家庭

一位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都转到城里读书了,留下来的都是家庭条件差的,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供孩子读书,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姥姥老爷照顾。他们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是最可怜的。为了他们我也得站好最后一班岗。”这发自肺腑而又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话语发人深思。

由于集中办学,学校撤并,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质教育,其他条件不好的家庭只能让孩子离开居住地到中心小学、乡镇保留中学就读。为了监管孩子,许多家长不得不在学校所在地租房屋照看孩子。一个学生的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对于普通农民家庭,这笔支出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自己到大城市务工。经调查,贫困地区乡镇中学有近60%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其中近30%的学生父母双方外出,乡镇中心小学有86.7%的学生住校,其中有50.2%的学生完全由爷爷奶奶照看。这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祖辈,而且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思想上遇到的困惑不能提供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家庭亲情教育残缺,社会实践活动空白,使本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进行的教育变成了学校的单方面教育,学校教育压力增加,管理难度加大。这些留守儿童也因脱离父母监护,缺乏家庭管教,心理关怀缺失,而致情感发育不良,习惯养成不好,智力发展滞后,综合素质较低。这种缺少亲情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完整教育,对儿童成长可能留有重大隐患。

(三)学校条件相对较差

虽说近几年农村教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举例来说,农村的多媒体教室,在寒冷的冬天利用率几乎为零。不是教师不想用,而是条件所限,室内气温太低难以启动。住宿条件、。伙食问题同样如此。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住在一间大屋子里,学生太小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没有家长的监管,随意吃零食、吃垃圾食品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得了胃病。有的家长疼爱自己的孩子,只能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在一所乡镇小学,我们看到最小的住校孩子只有七八岁,城里的同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他们就已经独自在学校生活,到了小学高年级有些孩子俨然已经成了“老油条”,脸上是与他们这个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孩子这么小,让他们去住校,我们做父母的真是放心不下,但是没有办法。”不少家长如是说。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工作方针。但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城乡教育差距没有明显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乡镇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家庭教育篇(5)

家庭经济条件:偏远乡村经济基础较差,学生生活朴素,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城市学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介于前面两者之间,不少家庭既种地,家长又外出务工,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进可打工挣钱,退可务农为生。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在不少学生中流露。家长文化水平:三者比较,偏远乡村的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父母多是务农。而城市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最高,高学历、高收入最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界。由此可知家长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教育效果的差异。

二、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所在的区域位置特殊性,导致其家庭教育状况最为复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大系统工程中基础工程。经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顺其自然”型。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响应国家政策,大量独生子女出生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无耐放弃。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感而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第一,“长辈家长”现象普遍。很多家长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长辈们“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孙”思想,使得这些孩子多数缺乏生活自理经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爷爷”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慢慢滋养的。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能人,却不能说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识让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还不是混的不错吗?”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做法。“简单粗暴”型:这种类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当子女有错误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心灵受损。孩子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形成代沟,也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在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

三、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成因复杂,既有内在的个体原因,也有复杂的外在社会原因。大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数量和城区相比要少,优秀的教师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剩余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两者之间升学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为迎头赶上,往往忽略教育规律,拔苗助长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试想这些教师业务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重复的试题训练、低效的练习是孩子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源头。(2)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不少学校教育是冲着成绩和分数去的,是一种基于工业化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学,指挥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谁蜂拥挤上独木桥,因此学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变成工厂,教师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3)社会、家长背后推手,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外部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学校单边行为演变成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高压行为。有调查称:67.8%孩子认为让自己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是家长的意愿,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参加。

四、可以采用的做法及建议

城乡家庭教育篇(6)

摘要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差距有可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了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异的经济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城乡差距经济原因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1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2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经济学分析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2.1需求分析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2.2供给分析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2.3均衡分析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3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3.1不良后果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3.2对策建议(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调查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4

城乡家庭教育篇(7)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城乡分隔到城乡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城乡一体化将成为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子女德育教育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基于对兰州市西固区的个案调查,分析现阶段农民教育价值观现状,从而对所出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德育期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一体化促进着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化,城乡一体化是使城乡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相服务,从而逐步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教育向来是改变社会底层成员子女身份的主要途径,从隋唐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广大人民群众就将教育(如科举制度)视为可以信赖的阶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对由教育实现社会发展的描述。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过程之中,教育更是改变社会底层成员及其子女身份的主要途径,但在二元分割户籍制度的强有力束缚下,农民除了“读书跳农门”之外基本上没有摆脱农民身份的合法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便加重了对子女德育教育的期望,希望子女“跳出农门”改变其身份,这当中便产生了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对子女德育期望现状

教育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农村来说,教育也显得格外重要,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人口本身对教育的认识,接受教育的态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是影响农村教育的重要因素。由于它的相对封闭落后,村民文化素质低下和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使得农民对待教育的态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一个农民家庭是否进行教育投资的关键是看是否送自己的子女去上学读书。孩子一进校门就意味着家庭必须进行一定的物力和人力投入,调查中,多数农村家庭认为送子女上学读书是去学文化、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过上好日子。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未完全打破,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为子女将来的生活、工作考虑,希望子女学知识有文化,能多挣钱,过上富裕的生活。

其次,由于存在着城乡差别,不少农民向往城市生活。希望下一代能通过教育机制实现身份地位的变化。由于家庭客观经济能力和学校的教育效果两方面的影响,有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随意,认为能念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即使家庭有充足的经济条件,如果教育效果不理想,子女也会失去教育机会。

再次,在农村文盲人口群中,绝大部分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退学,由于未升上学和疾病而退学的只占很低的比例,真正未踏进校门的微乎其微,目前国家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外,仍存在着升学竞争,大部分学生被阻挡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门外,只有部分学生能通过竞争上高中以及读大学。

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对子女德育期望出现问题分析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金屋颜玉”之说。调查过程中,农民对子女德育期望主要存在认知程度比较低,在走访农村一些农户关于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看法时发现,大多数村民认为孩子上学是为了考大学,走出农村,只有少部分人人认为孩子上学是为了识字,能算个帐就行。

首先,农村教育的不发达,教育环境不利于学习,没有学习氛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不完善,使得学生基础打的不好,同时上学途中交通的不便,使得学生由此产生厌学,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了学杂费。书本费也太贵了,一个学期书本费就得三四百元,教材练习册等等就更多了,因此,农村都认为学习不如干活得力挣钱,同时,读完大学找不到工作,有的孩子父母含辛茹苦的供孩子读完大学却找不到工作等问题。

其次,大学的高收费也对农民教育期望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考取一所名牌大学,大概需要5000元左右的学费,而最低的大学每年学费也要2500元左右,对于农村中的富裕家庭,这笔收入不会构成沉重的负担,但很多家庭会因为子女读大学而陷入贫困的境地。

再次,就业风险也对农民教育期望产生影响,高校扩招的明显后果就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几乎所有农民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有了明确或模糊的认识,知道目前的就业形势已今非昔比,今天的一张大学文凭已不再意味着铁饭碗,但是,这基本上没有改变农民对教育的期望,他们认为“不读书,只能做粗活和累活”,“如果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那么不是大学生的人就更找不到工作了”,农民认识到,虽然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大学资历仍然是求职的一个重要砝码。

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对子女教育期望对策

首先,需要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当地的乡镇政府要对教育大力支持,给予学校尽可能的经济和物质帮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并且鼓励民办教育,同时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力争取一些项目投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合理确定教师编制和岗位,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多角度的对文盲激增的地区进行宣传教育,警惕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的情况下,让人们重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而耽误了未成年人的学业。同时,许多文盲人口在实际工作中也明显感觉到了知识的缺乏,离开学校多年后,再让他们回到课堂,多少有些不现实。这时,应和企业进行配合,强化企业的工会组织,合理地安排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强度,给那些文盲工人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

再次,考虑农村师资问题,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目前国家推出师范生免费政策,鼓励师范生毕业后到最需要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将会极大的改善农村缺乏优秀师资的情况。此外还应加强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和支援力度,每年让一些好的学校的优秀教师轮流到一些条件艰苦的缺乏师资的学校去支教也会缓解当地的情况。

最后,要在农村办一些家长学校,对农民加强教育观念的思想教育,还要增加他们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尽可能对农民的农业生产给予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使农民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开阔农民的视野,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根本上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孩子读书。

本论文为2011年度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2054

参考文献

[1]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