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应用研究

教育应用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5:53

教育应用研究

教育应用研究篇(1)

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也要求以人文关怀去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搞懂“人”,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能够将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有学者偏颇认为它彻底批判和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理论问题及纯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正在于“研究现实、反映人性、改造社会”。不断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建设,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的现实运用。同时,就本学科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存在形式相对是活跃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具有种种不稳定性,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辩证思想。“人文关怀”元素的渗入,有利于更好地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更顺利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演进、发展历程。如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同了“只有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的肯定,“人文关怀”的变现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

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土壤和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马克思赋予“人文”理性色彩。因此,只有不断地切实树立好人文意识,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人文关怀切实体现出来。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有自然才有人,有了人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有人才有意识,有人的存在,才有伟大思想的诞生。任何哲学思想都不能全盘否定“人文关怀”,都不能忽视“人”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人文关怀

哲学的最初形态是本体论,随着哲学的产生而产生,是一种“外在于人,而又支配人”的最高境界。随着哲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以孔德为始祖的实证主义哲学,它具有极端片面性,割断了人文主义和哲学历史、哲学传统的联系,否定了其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哲学应该接近科学,学习科学,接受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重塑经验传统主义。这种理论,片面地将思辨主义逐出了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大背景,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有模糊了哲学本质之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包含世界观以及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突出了人类活动的能动作用,是新时期的时代思想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进行反思,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其能动作用的发挥,在人文主义的实现途中,将思维对象和自我意识有机统一。

3.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以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观的现实关系做出评价,辩证地看待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互关系。这种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不能只停留在仅仅以“人文主义”为口号的层次,而是要立足于现实,服务当下,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现的主要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发展与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弘扬和发展人文主义,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打破思想的僵化和滞后,充分发挥人文主义精神,使主观思想和新的时机相结合,努力认识自然、改造社会。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社会科学没有瑕疵和纰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对传统唯心主义的修正发展到对人本主义的关注,这个过程中,也需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很明显的挫折和磨难也是少不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视错误和困难,树立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

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论的人文关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不再片面强调“存在是什么”这一哲学基本命题,而开始发问“存在的意义”,推崇“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般哲学家们,往往只重视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为人必须遵从客观规律,要想事情得到顺利解决,就要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付诸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的许多论著都将他的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巴黎手稿》《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作品,展示了对于尊严、权利、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意识,为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它人文关怀的构建原则,把人和现实及感性思维在实践中得到理解和透视,演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唯物主义。

三、结束语

教育应用研究篇(2)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育公平;农村

1、农村教育现状

当下中国的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设备师资等方面都无法和城市相比,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不足,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了儿童教育发展,很多偏远地区,可能是一所学校就几个教师,这就成为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因为经济落后导致教育落后,又因为教育落后所以促使经济更落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农村学校民办教师占一半以上,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人数很少。大部分的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不讲普通话,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和教育水平。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

其次,教育设备落后。一些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学校简陋,教学设备严重匮乏,这源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视野不够开阔。比较原始的劳动方式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资料价格较高,农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很少。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很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没有电脑等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辅助场所。全国统一都要开设的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程,又因为缺乏设备或师资,基本形同虚设。即使有学校按要求开设了这些课程,也是走形式主义,摆摆样子。很多孩子们从小到大,就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城市里很多非常普通的课程,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2、农村远程教育的方式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这种教育现状,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很多问题。但受经济条件限制,接受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全部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达到远程教育,只能根据各学校现有设备条件,选择适当媒体进行学习,来达到远程教育应有的效果。

首先,光盘是解决一些农村没有网络难题的有效方法,光盘所需设备简单便宜,操作相对容易。很多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就有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只要能够购买到或者由政府光盘配送到位,就基本能有效解决在课程上缺乏优秀师资的难题,现有师资起到一个引导补充的作用。可发挥出远程教育的优势,达到学生和教师一同成长的教育效果。

其次,地面卫星接收站或远程教育中心站的建立是一些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方式。通过地方广播电视教育来达到定时教学的目的,让偏远地区接收到先进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无线卫星传输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可有效节省资本,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计算机网络中心是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的一项更为优越的教育方式。条件差的农村地区,通过政府配备的方式,为农村学校配备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中心和网络授课可以发挥多种功能,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操作技术,又可以学习专业教学内容。达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达到良性循环。

3、远程教育对教育公平的意义

首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育能够让农村的教师和孩子接受先进的教学资源,听到名师的授课,解放了教师,丰富了课堂。过去教材中教师费尽口舌也无法解释清楚的难题,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后,能够轻松让学生理解。配备的专业资料通过视频给学生播放,直观明了、通俗易懂。有了这种远程教育手段,农村学生不必千里迢迢就可以上名校,享受名校的师资和学习资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兴趣、提高素质,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巨大发展契机。

其次,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加快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提高师资水平,才能最终提高教育水平。当前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以培训教师很重要,而集中培训的条件有限。通过远程教育,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完善自己。在与学生一起观看视频的时候,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激活师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手段创新。农村学校远程教育中心利用上网、卫星接收等手段,让特定地区分年级分科目收看教育电视和教育网站提供的优质教学,把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讲座和授课直接传播给教师与学生。通过观摩学习,很多内容会成为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授课灵感,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激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根据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从网络资源中查找所需知识内容,获得比教材上更丰富的资源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学习信心。

4、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保障

首先,行政部门严格落实教育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远程教育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足够多的硬件设施,保障远程教育可以实施。

其次,根据本地经济条件,尽力建立一些卫星中心播放站和计算机网,使各学校能成为教师或者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集中点。

再次,合理协调培养能够操作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这些技术不是很难,一般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上,经过培训,都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形成合理的监督机制,防止搞形式主义,浪费国家资源。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光盘、电视和网络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把远程教育作为日常教育模式来抓,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化。

参考文献:

[1]张伟远.网络教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1.

[2]傅宝英.教育公平在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

教育应用研究篇(3)

过于关注知识的存储,忽视思维的连续建构与生长。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教材和数学知识本身,忽视分析、探索过程,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静态的知识,注重“纯粹”技能技巧和题型训练、结论与符号记忆,所获得的知识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阻碍了数学知识意义和体系的建构,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思维空间狭窄,极易出现建构偏差甚至建构错误。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欠缺,自主意识被抑制。重结论轻过程的数学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使学生感性层面的粗浅经验无法经历考察、比较、归纳等思辨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和批判性,解题思路单一、过程烦琐、逻辑混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表征方式割裂、孤立,表征转换僵滞费力。数学学习是通过数学活动建立对数学对象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图式的过程。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表征方式孤立、割裂,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加工多元表征信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常常无法顺利地找出完成当前任务较为合适的表征,无法对同一问题众多的表征方式进行整合。数学交流深度不够,课堂教学走向僵化和呆板。传统的数学教学片面追求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求解思路,内容狭窄、交流形式单一、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从众与退缩心理,缺乏质疑问难精神和交流意识,且常常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单向化和静态化的阶段。前后知识跨度太大,数学活动经验被忽视。以往的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知识联系断层,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新活动潜在的排斥和抵制情绪,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数学活动也因此变得干瘪和肤浅。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探讨具备实效性和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亟须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以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运行模式。

(一)激活已有的知识,彰显长时记忆中的图式

弗赖登塔尔教授认为:“数学教学应以原有的数学现实为基础,摆脱孤立的片断,从而达到学得快,记得牢的目的。”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通过观察和反思而得到的个体知识,是学习者形成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演变、提升和内化成的理性知识,是动作与心智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以知识的整体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其基础、目的、期望和个人认知策略等因素都影响数学学习的行为和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入手,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地、开放地参与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创设与学生的“数学现实”密切联系的、蕴含源于现实的情境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检索、重组背景知识,唤醒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智能储备,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编码,构建新的活动经验,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并最终建构起数学知识的意义和逻辑关系。

(二)以数学操作活动为依托,创设再创造的契机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教学要抓住‘再创造’这一核心,不是机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通过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再创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试验,在思维的抽象性和形象性间搭起一座桥梁,并把知识变成头脑中的图式。教师要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以活动促思维,通过多种形式观察问题、探索规律、挖掘本质,从而经历数学思维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与猜想、批判与反驳、推理与证明,发现现实世界和符号情境中的模式、结构和规律,明白数学知识的意义和结构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和重组,在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的数学知识结构。

(三)利用多种感觉通道,探究多元表征之间的关联和转化

数学知识是在不同层次的言语、图表和符号等交织中存在的。由于学生思维的不连续性和层次差异,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应该在满足科学性并且总体上符合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成多样的数学表征,通过直观的言语、图表、文字、操作以及抽象符号等表征,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不同表征的相互转换,能促进学生经由多重视角认识、分析问题,增强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过程的自我意识,形成对数学概念和关系的理解,重组相关数学概念的结构。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在多种表征中进行协调和选择,最终确定合适的表征形式。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构造、提炼个性化表征,并在发散与收敛的思考中灵活理解、运用各种表征。

(四)构造具备迁移性的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学生只有经过思考、追问、反馈与修正,才能深化与完善数学思维,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思考质疑的时空,并在知识的重点、疑难之处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反思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出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再追问、批判和改进经验。学生只有经过反思建立起学习材料与数学规律之间内在联系,才能改变思维保守、封闭的状态,洞察数学事实的本质,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嵌入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认知的脚手架

教师应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并注重增设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逐层深入的探究环境,通过问题的发现、表征、探究、言说和解决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加工、抽象和概括、回顾和归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隐含信息,抓住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将其内化为个体认知结构图式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促进横向数学化的顺利进行。

(六)以情优教,彰显课堂的生命意义

情感体验是学生主体对内在需要、动机和外在行为、状态的价值性体验,既包括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体验和认识,也包括对活动世界意志活动的认识。知识是情感的载体,数学学习是包含情意和人格系统的整体性学习。教师应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为每一种不同的认知形式或活动方式创设积极的情感因素,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深层次意识领域中形成学习、探索的心理倾向,进而通过观察捕捉动态变化中的数学关系,感受和鉴赏数学结构的内涵美、思维的奇异美、逻辑的严谨美、方法的巧妙美,进而达到知情碰撞、促进和交融的效果。这些情感体验包括学习过程中对活动的感受、认识、想法和情感的交流,还包括经历过程时体验的失意、尴尬、焦虑、惊奇、顿悟、兴奋、满足等各种情感。

(七)鼓励数学交流,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教育应用研究篇(4)

关键词:应用型高职;Java教育;不足;有效策略

引言

如今各行各业对于Java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正逐年递增,这不仅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潜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教育危机。一方面,由于当前许多院校的Java教育体系都存在不完善之处,不仅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实训项目等方面存在不足;另外一方面,新时代对Java类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1]。为了有效缓解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相关的教育实践,首先就当前高职Java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展开简要概述,并从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学互动、任务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等方面为切入点,分别探究改善应用型高职Java教育的有效策略。

1当前高职Java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计不合理

客观而言,Java这门计算机课程本身包含许多抽象性的概念,而且其中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具备十分强悍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应用型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十分看重,要确保课时充沛,能够预留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去消化知识。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教师在导入课程的时候一味看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好似被“赶鸭子上架”,常常一堂课下来听的云里雾里,根本没有搞清楚其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而且,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那套“一言堂”的教学理念,未能将学生的教育本体地位进行还原。

1.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Java教育方式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方式都过于单一,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抓住学生的“眼球”,不仅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解的口干舌燥,学生在讲台底下也是听的昏昏欲睡,整体课堂下来缺乏趣味性。要知道,高职教育体系的Java类专业知识不仅包含各种复杂的逻辑推理,同时还有很多抽象性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大胆创新,要在原有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然而目前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开展的时候喜欢凭借自己所谓的“经验论”,导致学生无法将Java知识体系进行内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机房的实际操作培养[2]。

1.3实训项目存在片面性

Java专业的教育工作落实,必须要在过程中导入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的各类实训科目。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实训教育中采用的模式过于单调,大部分时候都集中在数学算法方面的实训,而这些数学方法的实训又没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导致实训项目脱节。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各有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单一的实训模式会逐步丧失学习信心,甚至对这门课程乃至于对教师都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片面性的教育实训,会让学生停留在既定的编程案例上,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与我国新教改提出的教育方针存在相悖之处。

2改善应用型高职Java教育的有效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件

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让教学成效更为出众。对于Java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要结合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确保各个环节都能够衔接顺畅,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进行精准定位。举例而言,在有关“Unix开发环境”相关课程中,考虑到这门课程本身的一些特性,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可以深入到学生基层之中去展开调研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基层之中选择一民学习成绩优异并且极具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辅助调查员,以此帮助教师清楚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然后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区分,然后让学生将当前比较流行开源的应用代码都看一看,了解编码风格以及规范,回顾各个API的用法,然后再自己尝试编程,可以上网找一些开源项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一遍,再对比风格特点。开源代码在命名规范时应容错处理,保证其完整性,这样在可移植和维护等方面都能够掌握熟练[3]。

2.2提高教学互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

教师在未来的应用型教育工作中必须提高教学互动,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以此来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无线潜力,让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够觉醒,成为Java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时下较为流行的一些文化作为载体,让学生懂得透过现象来观察问题的本质,让“教”与“学”能够融为一体。举例而言,在实际的“以电信T-DMS数据采集系统驱动”课程教学中,切忌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无法自拔,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配合”的模式来推进教育工作,分组采用“以强配弱”的原则,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带动基础薄弱者,教师在一旁则做好监督与指引工作。如此一来,不仅同学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转换的更为紧密。

2.3任务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

对于Java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工作,教师首先要将课本中所有的章节与例题都做好详尽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一套科学细致的教学脉络,然后按照不用层次的学生来进行划分。举例而言,对待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导入的教学任务可以适当设置的简单一些,而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可以将一些进阶型、开发型的编程任务作为主要任务导入。然后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打开脑洞,必要时甚至可以接一些社会上的互联网游戏项目,在给学生赚取零花钱的同时,还增添了Java实践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调试、排错能力[4]。

3结语

教育应用研究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发展趋势 学位类型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

一 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重点在“研”,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手段和目标,学位又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趋势:

1.发展速度加快,大众化趋势明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知识经济学说的影响,研究生教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特征。

2.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趋势明显

以前偏重于个别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均得到发展,职业性强的研究生教育与学术性强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于均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也受到重视。

3.学制和学位制度同一化趋势明显

传统的欧洲学位制度实施二级学位制,没有明确的研究生教育阶段,英美等国则实施三级学位制,设立单独的研究生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标准。

4.注重培养质量,政府重点支持

各国政府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加大了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基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高本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如德国有“精英大学计划”,英国有“高等教育未来计划”。

二 研究生学位类型分析

1.研究生学位的分层

博士和硕士从产生时的不分层次到由学科分化导致的区分层次,研究生学位出现了分层和分类。研究生学位的分层相对简明,大体上可分为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从学位的分层来看,学位表示了学习者学习程度的深浅和在学术上达到的水平,是一种学习和学术水平的认可方式。以荣誉学位为例,获得者不需要为获得该学位而去选修任何课程、通过论文答辩,但是表示了获得者在某一领域的能力、水平、社会影响力,因此其要求和标准也比其他类型的学位更高。

2.研究生学位的分型

研究生学位的分类则复杂得多,从培养者角度上可以分为外国学位、本国学位和国际学位;从学科角度,我国有12个学科门类可授予研究生学位。按其他的分类方法又可分为学术性学位和职业性学位、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攻获性学位和荣誉学位、论文学位和课程学位等等。可以说,按照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可以把研究生学位分为不同的类型。

“研究生”强调的是研究能力,学位强调的是学术水平,所以研究生学位的类型,从“研究生”的本义而言,所有的研究生学位都是研究型的学位,就一种类型。如果要继续进行分类,只有按照学科发展来进行才符合实际。而当今科学的发展既有综合的趋势又有分化的趋势,这两种趋势必然使学位类型更加多样化,既有基础科学又有技术科学,还有应用科学的,随着新学科的出现,新的研究生学位类型也会出现。

为适应研究生培养的多样性需要,高等教育领域同样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资源、师资力量。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师资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还要培养社会其他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不同的要求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据此,为高等教育领域和科研机构培养师资力量和研究力量而设立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可视为传统的学位教育,为培养社会其他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设立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可成为应用型学位教育。

3.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学位分型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的某种知识,以及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的新产品、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既包括新知识的产生又包括新知识的应用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是产生新的学科、新的学位类型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学位教育重点培养的是教学科研领域的人才,而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推动了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将科技创新应用于各个产业的人才,学位教育适应这种要求,从而产生多样化的学位类型。

三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1.应用型研究生教育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相对于教学科研型的研究生教育而言的,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催生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重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而与在教学科研系统内服务相区别。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研究生培养可视为为了维持教育科研自身系统的发展而进行的,为其他领域培养的研究生可视为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

2.当前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培养的学生在科研学术水平、适应社会应用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以及行业社会发展等方面所能达到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要看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与教学科研型研究生教育相比更注重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比如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科研学术风气浮躁,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有人指出存在着“培养方式本科化、导师制虚名化、科研成果指标化、毕业论文形式化”的现象。

这些问题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招有直接的关系。培养单位的有限增长跟不上扩招的速度,这对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来说更是一个致命弱点。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根本应付不了扩招的学生的需求,导师对学生的研究基础和能力不能做到基本的了解,在科研指导上缺乏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小班课堂变为大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明显受制,缺少教学的灵活性、主动性。

教育科研经费不足,实验环境、基础设施等研究条件不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有的没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或应用实践项目做支撑,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考核方面,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没有实际科研项目支撑的专业,通过一些想象的项目来完成研究工作,也使得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3.加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对策

在当前阶段,应重点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规划课程体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产业实践的能力。

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制度、宏观管理等方面改进工作,使研究生教育的规模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科研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控制规模,推动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在培养过程上,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订,重视学科建设、导师培养、教学科研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充实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鼓励学术创新和科学探索的教学科研环境,推动各培养单位培养能力的提高。

从研究生自身而言,要注意发挥研究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利用培养单位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学术资源,针对自身所在行业、专业的特点、发展需求,结合科研学术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实践应用项目研究,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和解决社会实践发展中面临的急难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书.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康翠萍.对学位类型界定的一种重新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50~52

[3]杨颉.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动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48~53

教育应用研究篇(6)

关键词:行动研究;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近年来,国外管理学界对于行动研究方法的兴趣日益增加。其中部分原因归于应用者觉得在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当他们在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评估计划执行结果的时候,可以处于一种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传统的研究方法就显得比较被动。实际的管理操作是以日常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因时而变。因此,管理理论一定要以实际为根据并反映实际。行动研究就是以事实为根据来构建理论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供一种解决企业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行动研究的定义与特点

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人员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共同参与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观察计划实施过程、分析和反思计划执行的结果,以及进行再计划的过程,其目的是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行动研究是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其中行动与反省是交替发生的。具体而言,行动研究是一种不断通过自我反省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研究者与被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及正确性,提升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行为背景的理解,从而使理论与实际能相互结合。

行动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动研究具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采取实际行动为重点”、“以事实为根据”和“具有科学性”的特点(Abraham,1997)。它的重点是要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强调通过实际的改善活动做出科学贡献。

其次,行动研究重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判断问题的标准及其价值观的提高,并重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行动研究指的是一组人共同努力寻求解决公司现有问题的一种方法。共同协作是行动研究的基石。行动研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一个团队的合作程度。因而了解整个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对于行动研究的过程以及解决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行动研究通过教育、解放思想从而达到改善及提高的目的。通过行动研究,整个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组织)的知识整体水平都会发生变化,包括技能、观念、个人知识水平以及研究者本身的技能知识都会得到提高,从而使参与整个行动研究计划的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改善。

二、 行动研究的历史

行动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著名社会心理学家Lewin所创导。当时,Lewin和他的同事就使用行动研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公司组织的不断发展,行动研究在公司里的应用逐步扩大。其发展在美国和北欧工业民主化的过程中,以及在英国Tavistock研究所的研究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其中,早期一个最著名的行动研究案例是关于某一工业组织抗拒变革的研究(Coch等,1948)。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是探讨如何在众多人反对的情况下,在这个组织中进行技术变革。他们采用了两种引进技术革新的方法:一是选取代表参与变革;二是全员参与变革过程的讨论。他们通过这两种方法观察员工接受变革的情况以及变革对于生产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全员参与比选代表的方法更能提高生产力。

三、 行动研究与传统研究方法的比较

首先,在调研及案例分析中,研究者与研究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分离的,或者研究者对研究背景保持中立的态度。然而在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是融入研究背景中的。在调研及案例分析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第三者;而在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执行者或是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行动研究是一种以缩减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作为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的研究人员,会与研究对象们一起参与他们的研究计划,并详细地观察和分析其中发生了的相关事情。因为行动研究通常是在研究一个企业本身需要解决的一些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行动研究与实际管理操作的紧密联系。

最后,行动研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不断学习的循环过程。行动研究中知识积累通常是通过对实际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观察、提问和反省而实现。通过学习,新的结论或新的概念从而产生,这些结论或概念会在新的环境中进行检验。新的结论或概念经过检验后又发生变化,人的知识就在这样的学习循环中不断的增长。行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改善及改造研究小组所关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行动研究比传统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行动研究是比较实用及能调动大家积极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引导变革,而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这使得研究产出的实用性更强。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它更能培养研究参与者的管理技巧、管理所需的一些特别的能力及其它的一些特别的要求,这些也是21世纪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所必备的。

四、 行动研究在管理教育与研究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管理学教育课程,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博士及博士后的课程都因过于理论化、其产出与企业实际要求不太相关,而遭到严厉的批评。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的教育界都存在。早在三十多年前,Revans(1971)就曾批评工商教育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教育产出与整个经济大环境越来越不相关。《哈佛商业评论》1992年11月出版的一期中提到,有8个著名的管理专家对商学院的教育产出是否符合实际要求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指出,现在的商学院要对其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为糟糕的是,经济学家们指出,在美国及欧洲,MBA毕业生的雇用率在不断的下降。原因是雇主们对传统商学院的教育产出及其培养出来的所谓“管理专家”感到失望。事实上,这种情形在我国也不例外。

传统教育遭遇以上批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教育方式都是以理论为主,只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来施教。它们注重的只是向学生口头传达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教他们怎样在他们自身的工作环境中应用这些知识。结果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毕业的学生只是对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应用的能力却很差。而这些应付变化无常的工作环境的本领,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

实际上,管理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认知技能是一回事,但把它应用到一个组织中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发达国家中对管理人员所做的一次调查表明:提供给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不应仅仅涉及基础知识和认知技能,培养管理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技巧也同样重要。一项旨在考察管理人员教育需求的调查显示,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18种普遍的能力,但其中只有5种或6种是可以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可以得到的。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也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应该拥有解决新问题或棘手问题的能力,并在整个公司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公司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为了适应这个要求,成功的工商管理学院一定要关注整个企业环境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关注如何更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教育方式的缺点使之再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而行动研究方法的出现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行动研究被看作是教育上一种方法的创新。它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方法,从中得出结论可以引发相关的变革而对管理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很久以前,行动研究已经在美国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被大力提倡。在20世纪70年代初,Revans(1971)就开始提倡运用行动研究来教学。通过行动研究,那些本是经理的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在自己的公司里进行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帮助这些经理们思考在日常操作中发生的问题,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改变他们的惯常做法,从而使他们管理下的组织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因此,行动研究可以通过一种系统的、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的方法来提升经理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经理人。

行动研究适合用于现代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也基于它具有以下的优点:(1)它是一种通过民主方法引发变革的研究方法;(2)它尊重个人的意见;(3)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灵活性;(4)它能建设性地接纳不同的观点;(5)它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理论基础,为变革作了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J.B.Action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Praeger Publisher,1993.

2.Kemmis,S.,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Melbourne,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8.

3.Bawden,R & Zuber—Skerritt,O.The concept of process management.Action Learning,Action Research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ory,Practice,Praxis,Action Research Unit,Faculty of Education,Griffith University,Brisbane,Australia,2000.

4.Elliott,J.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5.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6,(2):34-36.

教育应用研究篇(7)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1. 引言

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日益走向滑坡,教学效果的下降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以及学校招生困难的连锁反应,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国家花大力气抓好质量工程建设的所在,如何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例如:数值模拟软件教学,游戏编程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诸多大学重视的主要问题。“教学效果”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受社会青睐的优秀人才的课题数量逐年增长,研究内容也日益广泛和灵活,课题研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课题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等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并收到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并在实际的办学中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推广和应用。学生评学和教师评教工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极大的激发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土木专业学生的结构分析计算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更为少见,本课题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分析计算课程《有限元概论》为主要载体,以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为切入点,试图分析研究在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及引发的课堂教学效果变化,探索研究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后发挥的作用。

2. 研究概况

本科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而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所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使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无疑依托的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学双方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通课堂教学实现自身价,学生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筑成自己的知识殿堂。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的。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的讲授,所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搞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同样,一个教师的良好声誉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取得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整个过程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来铺垫,更需要教师的热情投入与理性思考。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当事者了解情况,不断努力改进。最有发言权的是他的同行和他的学生,但一般同行的评价并不客观,学生是否满意应该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主导意见,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完全可行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活力、美与精彩。近年来,社会上的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不时侵害着大学校园的课堂教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片面追求学术成就,忽视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特色与亮点寥若晨星。这种状况与当前大学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的学历层次形成了明显的不对称,也与高水平的大学不对应。

随着科技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亲睐和学生的追捧,ppt课件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已经发挥了先天优势取得了不小的教学效果,在《有限元概论》课堂教学中,关键的工作是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快速掌握有限单元方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单元划分后的结点编码等工作,以便顺利完成有限元数值模拟,而这一关键工作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程度。因此,如何加强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品质的本科教学,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