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媒体技术创新

媒体技术创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9 16:56:48

媒体技术创新

媒体技术创新篇(1)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绘画艺术;创作;传播

当下,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每个行业都在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及策略,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研究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渐向移动化、互动化、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带给艺术接受者更震感的审美享受。同时,“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在传播上突破了原有的报刊与杂志等传统局限,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实现艺术信息传播。”学者范美俊认为,艺术传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艺术信息实现了在时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实现公共化或社会化。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深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深刻改变着绘画艺术复制的手段,更改变着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但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如何在新媒时代有针对性地提升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策略对于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技术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绘画艺术是创作者用绘画技法把自己的内心感知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传统绘画艺术是借助笔和颜料等工具,在书写介质上描绘出可视化形象的艺术。绘画主要是靠人的自然器官进行感知,然后加工形成意象,最后创作出绘画作品。画家要创作出有美学底蕴和社会反思的作品,需通过眼睛观察外部世界,深入感知对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把“形象”展现出来。随着绘画技术的进步,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呈现越来越立体、具有人文色彩和层次感。早期的绘画艺术常使用的颜料为炭黑,主要通过手工绘制到岩石壁面上,后来出现了用羽毛做画笔或以动物的血为颜料进行画作创作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会了萃取各种颜色进行绘画,使绘画艺术越来越具有艺术性。而新的技术使绘画艺术创作者能够使用油画进行创作,这进一步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术和手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技术发展丰富了绘画的展现和传播形式。新媒体技术使绘画创作不再拘泥于画笔、颜料等工具,艺术创作者可以对作品无限次修改,可进行无限传播。二是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多。“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新媒体绘画艺术的大众性特征明显。三是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凸显。新媒体技术整合后的传播媒介,重新构筑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的关系,使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创作者要着重思考如何使绘画艺术传播的形式更加有趣,符合主流的传播趋向;创作技法的创新和载体的数字化,也使绘画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趋于立体化;艺术接受者也得以主动参与到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中。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传播渠道,也满足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需求,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

二、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使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技法、创作题材和创作过程都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的特点,互联网资源的无限性与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对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创作技法驱动新的感观体验。“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及其显著变化,可以从艺术史的线性发展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不同于传统,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绘画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意义象征,而更多的是观念的表达。新的观念使绘画艺术能同时调动人的不同感官,给人“真实”体验。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下创作的绘画可以给人带来多感官体验,给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尤其是虚拟现实和AI艺术的创作者突破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给艺术接受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交互式全景绘画,使艺术接受者愉悦地沉浸在场景之中,形成感官刺激,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以数字化三维虚拟空间数码创作的水墨山水,这种创作形式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视觉表达方式,开辟了山水画创作的新视野。尤其是基于FlowSpeed的树木花草生长动画,基于重力、风力等定义对风吹树动的模拟动画,就能够给艺术接受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2.创作题材趋于广泛生动。对于绘画艺术创作来说,寻找不同的题材是完成优秀创作的必备条件。在传统绘画创作中,创作者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创作者需要亲身体悟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凝练情感,诉诸笔端。新媒体技术时代,创作者可以突破自己的空间、时间限制,体验到来自于不同身份背景的生活情境,从这些情境中升华出更有价值的题材。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创作者对已有题材和题材内涵的再理解有了更丰富的技术基础支持,借助这些技术,创作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搜集的题材信息进行保存,并深入理解题材的内涵。3.创作过程基于“互动”场景完成。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虚拟现实和AI技术挖掘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深层内涵,能够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真实的“互动”情境。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是“创作者”和“接收者”可以共同创作绘画作品,绘画艺术的创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吸引艺术接受者参与艺术创作,共同完成绘画作品。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场景传播已经成为增强用户黏性的主要传播路径,在这样的场景中艺术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还可以接收和重新定义绘画艺术作品。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也给绘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三、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当今的绘画艺术创作、传播都和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从艺术接受者的维度来说,艺术传播者如能基于艺术接受者需求,理解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从身份转换、互动传播、接受者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艺术接收者的接受度、感知度和依从度。1.传受模糊:艺术接受者的“新特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绘画艺术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进一步模糊。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而言,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创作者的意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艺术接收者自主选择的成分加大。绘画艺术传播对象从“艺术家”向大众转变,促使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质量、数量和方法上绞尽脑汁地进行对象化改良,促使艺术接收群体范围增大。在创作过程中,鉴于绘画艺术创作者同艺术接受者“共同”完成,创作者也同时成为艺术作品的鉴赏者或接受者。新媒体时代绘画传受身份模糊,必然要求艺术传播者对接受者的需求进行把握,而新媒体技术使绘画作品可以数字化复制,传播途径日趋丰富,普通公众接受和传播绘画艺术更为方便。普通公众作为艺术接受者,由于生活经验、艺术鉴赏能力不同,绘画作品会带给他们审美体验自然不同。艺术传播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接受者的差异化需求变得十分重要。2.互动传播: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以电子和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对绘画艺术来说互动是指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创作者作品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艺术接受者反馈,完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借由新媒体技术,实现三维或四维立体互动传播,体现出更强的互动特点。在4D和AI智能传播中,艺术接受者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实现自身沉浸在绘画艺术的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自己的感觉反馈给艺术传播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绘画艺术更具有互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引发共鸣,可以说,“互动”是新媒体时代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3.主动接受: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是通过实物作品和大众媒体进行单线传播。艺术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但是,由于传统艺术传播形式途径相对单一,且信息不够完整,艺术接受者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绘画艺术的传播环境和渠道。在新媒体语境中,绘画艺术的接受者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信息,这也增加了艺术接受者接触优质绘画作品的机会,使接受者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绘画艺术作品。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主动”成为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绘画艺术传播效果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借助技术力量,使创作水平和传播策略产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总体来看,绘画艺术要在新媒体时代达到更好传播效果,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创新多元化传播载体。新媒体技术可以带给艺术接受者美好的艺术体验,一些艺术传播者善用载体,开发了诸多优质的传播载体,拓宽了传播渠道。比如,故宫博物院制作的8K高清技术4D动感影像《清明上河图》就是代表,这使艺术接受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沉浸在画面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具有较好的审美体验。在绘画艺术的传播中,艺术传播者要善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多平台的艺术传播载体,使艺术接受者有机会欣赏到绘画艺术的魅力,增强绘画艺术的传播效果。2.增强互动交流。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传播再到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品传播到接收者那里,让接受者产生美的愉悦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使绘画艺术接受群体发生了变化。绘画艺术唯有抓住技术特色,满足接受者的需求,提升互动体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3.实现绘画艺术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精准传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标签化接收对象,实现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传播也需要给接受者画像,研究他们偏好,获取他们的观赏环境、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等信息,以此为基础为用户制定特定标签。基于对“艺术接受者”画像,艺术传播者可以据预测传播场景中艺术接受者的需求进行传播,使绘画艺术传播更加具针对性,更有“对象感”。二是分析用户接受特点,使用精准传播方法。新媒体时代除了要分析艺术接受者自身审美素养外,也要“心中有人”,充分考虑艺术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化和分众化特点,研究艺术接收者的“碎片化”接受习惯,使用艺术接受者敏感度较高的传播方法进行精准传播。

媒体技术创新篇(2)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创新

一、引言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重要的飞跃。多媒体技术集成了多种技术,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因此,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以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信息化的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了解、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很多职业的一个必须的技能,也成为很多高校学生一种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各高校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课程。虽然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但基本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媒体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核心技术,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多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概论》课程总体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渗透力超强。第二,作为一门大学本科专业基础课,《多媒体技术概论》的相关原理、基本理论和关键算法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若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不能起到有利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多媒体是指多种媒体的人机之间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一种媒体。因此,多媒体技术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来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并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一种技术。其中的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特色和优势的关键特征。通过利用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等,可以完成计算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强调多媒体的应用设计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和视频等,这些对象发展迅速,新的技术也不断出现,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将多媒体领域里的最新技术及时传达给学生。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教学目标。不同专业,性质也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同,要根据这些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原理和算法,知道多媒体的组成,熟知相关的数据压缩算法,熟练运用各种应用技术,例如音频处理的技术、图形和图像处理的技术、视频处理的技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独立创新思维、自主创新能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从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高层次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

虽然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产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创造性地去应用知识。本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比如语音编码、无损压缩编码、图像编码、视频编码等,学习难度也不易。因此如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就显得极其重要。作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讲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得他们对于掌握多媒体技术有着热切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数据压缩算法时,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我们经常看的电影通常用光盘就可以欣赏,大家都见过那种八九十年代特别流行的胶片电影,如果把当时的那种胶片电影全部用现在的光盘来拷贝,大约需要多少张光盘?往往这种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特别积极地去参与,踊跃地回答,给出的答案也各种各样。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教师再给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解释答案,引出数据压缩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出后面算法的学习。从而以教师授课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去学习。本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一种设计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地培养学生。例如,多媒体技术有很多创作工具,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创作工具进行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的创作。通过实验课,学生通常能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对多媒体技术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较好地学以致用,这对他们日后的就业也有很大好处。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是对每个学生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考核。在一个综合性的考核项目中,知识和技能被融合在这种考试模式中,从而成为一个综合整体,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做好实践课的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四、结论

随着本科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课程对学生能够处理的媒体类型数量和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对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创作也越来越有兴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总结和学习,创新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作者:李玉洁 葛桂萍 朱范德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1121/3161897.sheml,2005-11-21.

[2]朱范德.多媒体技术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13.

[4]康桂华.多媒体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

媒体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模式

1.语用能力的综合概念探究

语用能力多指个人在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但“应用”属于一种意义模糊的词汇,其涵盖的能力范围并不明显。因此相关学者常常针对语用能力的所指范围进行研究,就目前而言,语用能力的意义范围主要包含两点,其一为语言能力,其二为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指的是人们脑中所含的专业语言知识,例如词汇储备、语法储备、语音储备等知识。而交际能力则指与人对话的能力,重点指向“有质量”的对话能力。在交际能力的定义范围内,包含四个分项种类,其一是形式正确。即语用能力的使用者必须要能够在交际状态下,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开展交际行为。其二是手段可行。即交际环节中所产生的所有对话,包括所有的语言对应手段,都必须具有配套性质,也就是必须要答即所问。其三是语境中的适当性。英语交际中跨文化和跨语境情势实属必然,故交际者必须要考虑到双方的语言语境,才能保证自己能以正确的角度发挥语用能力。其四为现实中的实施性,也就是说,在应用语用能力时,所有的话语模式和对应技巧,都必须能够与真正的英语母语者对答如流。如果语用能力的实施范围仅局限在同种语言范围内,则不构成完善的语用能力。以上就是语用能力的综合概念。从其概念所含范围和具体的含义意义中我们不难得知,语用能力基本上都与社会实际相关联。因此,高校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长效能力。语用能力可能会生疏,但绝不会被遗忘,其属于一种终生能力。

2.高校语言教学环境中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创新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2.1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辅助手段

多媒体的广义含义可表示为“多样化(多种)”的媒体表现形式。而具体的媒体形式则多包括音像、动画、文本、数字等内容。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受限,其只能在计算机设备中展现形态,但从当前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态势来看,这种“限制”反而会起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支持编辑和存储,只要教学人员具有编辑和重复使用的意愿,一切再生和传输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设备中完成。并且,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将多种媒体技术融合展现,即音像、文本与视频完全可在同一个页面内展示。因此,就当前国内高校的教学环境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明显已成为大势所趋。

2.2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模拟语境

在以往的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中,语言教师基本上都会以三点为核心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为朗读、速记以及口语练习。从实际中看,这三种锻炼方式虽然比较全面,但仔细分析后可看出,该类锻炼方式又比较片面,仅能从书本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更加适应以现代技术为主的教育形式。故这种完全不涉及到现代技术的练习方式,若长时间被应用,就必然会被学生所厌烦。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可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构建“学生主动”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同时,我国为汉语国家,若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境,就必须构建出一个相对专业和稳定的英语语境。这一点传统教学课堂基本无法做到。但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背景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实学生的观感与听觉,即通过模拟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并且互联网中可用的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素材较多,只要教师具有教学创新的实践意识,多媒体技术就能将语言课堂中的现代化语用能力培养途径“无限化”。

3.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创新研究

3.1多媒体技术应充分与语言课堂教学相融合

教师需明确,在创新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而多媒体技术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素材而存在。故在设定创新方向时,教师需要重视课堂结构,以课堂环境和结构为主,将教学创新点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也就是说,教师在编辑多媒体素材时,需要以课本中的教学主题为核心,既要保证多媒体内置的语言教学元素必须符合语言学的语境模式,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素材所给出的教学节奏中,真正理解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活性模式和一般规则。例如一些隐喻、明喻和文化差异,都需要学生在语境模拟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

3.2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应用原则设定

3.2.1需保证应用行为完全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

本文中的创新研究仅以大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并从本质上强调学生的习得成果。教师需坚定这一创新原则,学生也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配合举动。因语用能力培养定义较为专业,与通常所讲的语言应用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学生也需要在课程模式开展前,对语用能力相关的概念、学习活动、考核进程等专业性内容进行认知形态的了解。同时,学生也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地位,不能保留依赖教师这一心理。学生要充当本位者,研究语用能力任务、调节自主学习节奏,以及主动开展与教师和组内同学的交流。只有当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将语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可长期运行的任务时,在高校语言学课堂环境中开展的创新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行为,才具有开展意义。

3.2.2教师必须保证课堂中的教习语境具有绝对的专业性特征

语用能力直接面向语言的专业性应用,因此语用能力的创新原则,就应以高度落实教学情境的专业性特征为主。专业的语用能力培养有别于单项“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语言要点、语义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时政知识均包含在应学范围内。且只有教学素材能够与当前世界国家的时间线相匹配时,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具有切实的培养价值。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中,学生要熟练掌握跨语言和跨语境文化知识,就必须学习“语言百科”,并将百科中的内容尽数记忆。而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切语言文学和语言技法知识,都具有绝对的专业性特征,如此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手段,具有实际的创新价值。

3.2.3创新手段需以增加互动概率为主

因高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受限,多数高校实际上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跨语境训练素材。但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状态中,教师能够通过技术编辑,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模拟语境。故在此期间,教师若要实现真正的创新行为,就必须要提升课堂中的互动属性,而不能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变动为单一的“播放PPT”教学。教师可以将互动行为扩充至两个层面,其一就是传统的教学课堂。课堂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许多可选的语言行为训练模式,例如邀请、请假、请求等简单的口头语主题,充分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其二即为互联网途径。教师可以为学生罗列一些素材清单,例如具有语用能力培养价值的影片,如《罗马假日》、《生活大爆炸》等,也可以针对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其提供一些商业形态、科技形态的无字幕交流影片,从而以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3.3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创新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3.3.1以元知识为主,利用多媒体技术传递社交原则

传授元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第一步。一切创新手段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具有扎实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其一,教师需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多媒体应用和素材,例如讲义、PPT、网络资料等内容。所选素材需要以讲解行为特征和语言应用模式为主,重点在于认知和积累,元知识传授阶段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完全性”培养。例如在“请求”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划分不同级别的对话状态,如儿女对父母进行请求时的语言习惯,下属对上级有所请求时需要掌握的语言技巧等。具体的掌握过程可以先由学生作为主导,即学生先依照教材和网络资源,查找不同“请求”语言环境的语言特征,查找完毕后要求学生将具体的资料按照不同情境,以目录形式作以区分。其二,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不断在投影或白屏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的拓展方向,例如企业交易情境中的“请求”、不同社会地位的陌生人之间的“请求”等。教师不提供具体的话语技巧内容,仅对学生的查找思路进行适当提示。如若本班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比较扎实,则教师不应做出引导行为,仅做方向观察作用,时刻注意学生的总结方向是否出错。当学生完成信息搜集和目录形态的概括后,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学生对应的教学素材,例如电影、动画、图文音乐等内容,从而使学生从更加直观和专业化的角度,充分掌握语言交际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形式。其三,教师需要锻炼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具体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能力均等的行动小组,要求学生以影片或音频内容为主,分析每个不同情境中“请求”的语言区别。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完成度较高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总结的内容中出现冗余或错误现象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语言分析方向加以改正。

3.3.2增加课堂中的知识点输入

语用能力的培养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语言能力,其二是交际能力。故教师应该针对这两点内容,以课堂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主,增加课堂中的知识点输出。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查阅各类音像素材,尽量用当代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来扩充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例如当代大学生更加喜欢“冒险”形态的信息,他们喜欢在细微的线索中自行探寻知识点的全貌,故教师可以将查找到的网络素材加以碎片化处理,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线索,而并非提供整体的知识点结构。以隐喻为例,教师可以剪辑一些细碎的电影画面,在画面中打好相应的字幕,询问学生这种对话情境和肢体语言一般会在哪种交际情境中出现。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语言知识点储备和常识经验,对多媒体所展示出的细碎素材进行充分的语言研究。其次,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行动计划,计划中包含完整的语境训练内容。在第一阶段,学生需要根据计划中给出的语境影片选段对其语境内所包含的话语进行模仿。模仿的重点在于掌握语音语法以及固定的交流句式。第二阶段,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语境情境两两一组进行自主对话,这一阶段重点考量学生对于元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需要格外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进行纠错,切勿让学生在进阶阶段中养成错误的交际习惯。

3.3.3将输入行为调整为输出

输出行为通俗而言即为检验行为。大学生语用能力需要培养,也需要在检验中得出当前计划是否可能的相关结论。具体的实施步骤可分为两点,其一,教师再次在班级中规划行动小组,并设定清晰的角色扮演计划。该计划应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特征,即一整节课都需要以学生扮演各自的角色展开交流,交流时应保证本节课全部为英语交流。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班级内交流环境的专业性,也能够辅助全部学生都能进入完整的英语语境“社会”中,开展社会行动,在行动中检验自身的语用能力。其二,教师应该加大计算机技术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特性,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构建虚拟语境,即组织学生与虚拟的“美国人”、英国人”进行对话。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模拟具有两点优势,即既可以保证对话的即时性,减少对话反馈中的语法错误,也可以将学生的交流语言加以记录和判断,这种方式要比生生互动更具专业性。

3.3.4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创新后的培养计划提出反馈

教学评价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教学人员可以在教学阶段搜集学生的对谈表现以及创新性的语用思维,并将这些重要的评价信息以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呈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和程式化的评价结构。而学生既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和经验交流,也可以自己保存一份电子版资料,供自身在课余时间或复习阶段再次依照这些成型的交际经验来精化自身的语言能力储备量。而教师若要保证这份教学评价具有实际的复习参考特征,就需要格外注重记录的形式,形式需精炼清晰,切勿长篇大论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4.结语

媒体技术创新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物理课堂,一些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抽象,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和画图示范,无法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而且长时间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乏味感。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能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情境教育为理论基准,创设生活场景,使学生从客观的生活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味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了解物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如,在讲溶液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把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场景,用多媒体视频手段播放给学生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拉近了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距离,一举两得。再如,凸透镜成像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模拟凸透镜成像过程,把抽象的光线形象化,把透镜成像过程动态化,引导学生观察成像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光线的显示,提示成像过程中物像之间的数量关系,使物理知识形象直观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率。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教学操作中,有的课堂演示有难度或效果不明显,有的危险性较大有安全隐患,有的因过程缓慢无法展示全过程,有的受条件限制根本无法演示,这些实验往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去演示才能收到较理想的实验效果。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学生便能在几分钟内观察得一目了然。再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实验本身对晶体的纯度要求较高,加上实验条件较难控制,操作不当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观看相关的课件,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同时动态地描绘出其“熔化和凝固曲线”,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验要点。

三、突破知识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物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显现的物理现象通过技术手段科学处理,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易懂易记。

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只能用语言向大家讲解: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松模拟这一过程。再如,在讲浮力综合计算运用问题上,有关空心物体上浮、下沉条件变化方面的实际运用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将问题条件变化的过程采取分布定局、条件置换等方式,把原本较为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拓展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还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控制程序的流向,从而使其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选择知识。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物理课程内容多而课堂时间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教师可利用教学课件,将板书内容、物理例题及解题过程、必要的物理板图等制成电子教案,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条件分析、解题步骤、板图等,存储成不同的画面或单元,再用超链接的方法按需要调出就可以了――这样就不必为查找资料、变换教具或仪器设备而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教学信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媒体技术创新篇(5)

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并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核心的问题是要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他们所能接触和使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能满足人们处理多种形式信息的需求。能灵活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使之在不同媒体间能够建立起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包括:

(一)多样性。多样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基本特性。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形式丰富多样,表达生动自然,表现灵活。

(二)集成性。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多种媒体设备集成为一个整体,并能进行多种媒体信息的获取、编辑、存储、检索、展示、传输和合成等。集成化涉及的设备的类型与数量尽可能地单一。

(三)交互性。多媒体的交互性是指人可以和计算机的多种媒体信息进行交互操作,从而给用户提供更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特性。

二、多媒体技术在创新中的应用

创新的难点是思维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的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种思维:基础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突破创新的难点,是下面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依赖于从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所能获得的。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中后,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培养基础性思维。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利用有声有色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通俗易懂的解说等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展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感知、想象和理解,吸引学生全员、全程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对拓宽思路、解决某些难题、开创新的方向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多元思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许多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比如我们可以专门建一个BBS,学生可随时在BBS发表自已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引发讨论,讨论范围可以涉及各个学科。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提出几种不同观点,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使思维缜密,灵活,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扩展延伸,让学生的思维热线向外辐射,以培养思维的广度。从课内到课外,从规定性课程到选择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积累直接经验。总之,要在各方面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境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媒体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印刷媒体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印刷媒体受到数字媒体(新媒体)的严重冲击,以印刷媒体为依托的传统印刷业也显得步履维艰,原本作为信息主要传播媒介的印刷媒体路在何方?本文从分析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体相互依存发展的角度,对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与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认为利用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传统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推动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

一、印刷技术的革命推动印刷媒体成为大众媒体

印刷媒体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进行知识、信息与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体。从甲骨文的诞生到造纸术的发明,再到活字印刷术的问世,印刷媒体逐步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思想、记录历史变迁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1.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推动人类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

印刷术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具有突出贡献的伟大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公元 7 世纪的中国唐朝,雕版印刷术就诞生了。虽然雕版印刷在制作前期工序复杂,耗时费力,但是一旦制作出成品开始印刷,就变得非常省时高效,并极大提高了印刷品质量。我国现存最早的出版物《金刚经》就是用雕版印刷出来的,因其印刷工艺之精美而被誉为印刷界的“活化石”。雕版印刷由于其前期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费力,逐步被后来更先进的印刷技术所取代。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诞生了。北宋人毕N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1045年前后发明了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字印刷术。毕N的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雕版印刷耗时费力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媒介发展及传播史也具有里程碑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掌握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技术的标志,从而使各种文化典籍得以广为传播并流传至今,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纸质大众传媒的诞生。

中国虽然早在11世纪的北宋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其后又有王祯的木活字、以及后来的金属活字等活字印刷的记录,但直到明清、甚至民国仍大量使用雕版印刷。因为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巨大,如果成千上万的汉字都使用活字,那早期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历史上推广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西方拼音文字结构简单,只要制作浇铸50多个字模,就可进行活字印刷,因此活字印刷对于西方拼音文字而言就更具有优越性而得以迅速大力推广。

所以,真正现代印刷术的开创者是15世纪中期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古登堡是德国的一名铁匠、印刷工和出版商,他早在1439年就开始对金属活字的试验,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1450年古登堡与人合作开办印刷厂,当年便印制了《拉丁文文法》,这是古登堡的印刷术发展成熟并进入实用阶段的重要标志。他还利用欧洲立式压榨机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古登堡在印刷史上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金属活字、油基油墨和印刷机等印刷元素整合成一个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印刷系统,不仅开启了印刷革命,而且推动纸媒体发展为大众媒体。古登堡的金属活字是在文艺复兴前期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不断增涨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故在随后几十年间便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也是西方印刷术走向大规模使用的开端,对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项先进的发明使出版业发展更为迅速,书籍印刷更为简单快捷,报纸和期刊也随之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在随后的四百年中,一直沿用了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并不断有新的进步,18世纪末发明了平版印刷术,19世纪中期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机,20世纪初发明了胶印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卷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与以往的印刷手段相比,卷筒纸胶印技术印刷速度更快,比单张纸胶印机快 3 到 4 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印刷技术又有重大进步,出现了数字印刷技术,尤其是在印前领域可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正是在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纸媒体才逐步发展成为大众媒体。从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纸就成为了书籍的主要材料。到了公元11世纪40年代,活字印刷术诞生,特别是到15世纪中期随着古登堡铅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到逐步推广,印刷书籍才得以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书籍的运用才逐渐得到了普及,报刊和书籍等纸媒体终于站在了引导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的最前沿。但真正商业化的大众化报纸的出现是20世纪初的事,因为直到19世纪中期发明了用于大规模生产植物纤维纸的造纸机,有效降低了纸张成本,才使得商业化的大众纸媒有了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印刷纸媒体发展到今天,其种类主要报纸、书籍、期刊及其他印刷媒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印刷媒体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印刷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10年间,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对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的改造升级,报刊书籍等纸媒体的印刷实现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联动”的基本目标,印刷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印刷制品的质量都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作为媒体中的元老,印刷媒体及印刷业产值增长有所减缓,竞争愈发激烈。

二、 纸印刷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印刷媒体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变迁和精神动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最富有的精神之所在。纸印刷媒体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史,书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名著史籍,还是家族族谱,都一一记载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变迁。到了近现代,报纸期刊与书籍并肩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电视广播媒体尚未出现之前,人类文化主要是依靠纸印刷媒体才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纸印刷媒体的发展遭遇到数字媒体的严峻挑战。

1.纸印刷媒体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纸印刷媒体在与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步履维艰。数字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传播成本廉价性等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纸媒体,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目光被新媒体所吸引,报刊等纸印刷媒体发行量持续下降。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大众媒介组织运作的一直都是商业逻辑,以逐利为运营原则。从成本上比较,纸媒体出版发行通常采取“人海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人工成本的投入;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量,一份报纸通常都是厚厚的一叠,这无疑又增加了前期制作如编辑等成本,也增加了后期印刷的成本。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无需加工任何资源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进行信息传播,而且是一种面对面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有受众都可以接收到,而不是像印刷媒体只针对目标受众进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新媒体具有传统纸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成本优势。

再从传播特征上比较,纸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如新媒体。 纸媒体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将大量信息无差异地传递给多向的受众,容易忽略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使得受众和媒体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信息广泛传播给所有可能的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和信息接收方p方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说,纸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是被动的,而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则是主动的,传统纸印刷媒体不能有效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需求。

2.纸印刷媒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虽然纸媒体在传播成本和传播方式上比新媒体有明显的劣势,但纸媒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令新媒体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从传播内容客观真实性的角度看,纸媒体具有文字内容的原创性和权威性。不管纸媒体怎么转变,其信息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档案性和安全性并不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当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且网络上的消息者多为匿名,所以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虚假消息和极端言论的蔓延,而受众在遇到这种“百家言”的情况时,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所信任的传统纸印刷媒体。

从历史档案的角度看,纸质档案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原始性的记录是档案的根本属性。电子档案虽然查阅起来比较方便,但电子档案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替代纸质档案,对于档案来说其内容的原始性要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明和确认。纸质档案的原件是集内容和形式两种原始性为一身的法定代表。纸印刷媒体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的特性始终为其他媒体的发展而形成档案,纸印刷媒体只要保存完好,人们永远都可以阅读。只要人类还有精神承担和思想传承的需要,纸印刷媒体就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3.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面对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未来的纸印刷媒体一定要坚持内容至上的宗旨,保持并放大自身传统优势,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纸媒体在与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发挥纸质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权威性、报道的深刻性,强化其媒体核心竞争实力。

一是要强化个性化主张,做足原创新闻。个性化主张是指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要突出个性,使之呈现报纸本身特有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原创新闻的效应。面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纸媒体要用有限的版面传达出最重要、最有个性的信息,彰显纸媒体新闻的原创性和个性特征;二是加强对新闻内容的深层挖掘,增强报道的深刻性,形成独特的新闻视角,以帮助读者深度解读新闻。网络媒体抓的常常是时效性,优势在于能及时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报刊等印刷媒体的优势和重点在于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加强纸媒体品牌建设,树立起权威和公信力,增强软核心竞争力。四是在印刷工艺上,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成果,实现印刷业技术的转型升级,降低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在精美时尚方面增加纸张吸引力,推动纸媒体的创新发展,实现纸媒体浴火重生。五是提高编辑和印刷的自动化水平,提高速度,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

三、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纸印刷媒体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上逐渐流行起来的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又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进行印刷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操作者将各种图文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上进行创意,修改、编排成为客户满意的数字化信息,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版等工序和时间,可以实现按需印刷,无版印刷。数字印刷系统主要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数字化印刷与传统印刷最大的进步就是“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随着我国印刷市场的需求朝着短版、快速、个性化方向发展,数字印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给困境中的纸印刷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既可以降低纸媒体的传播成本,又可以满足读者对纸媒体个性化、精美时尚化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1.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短版印刷,进一步降低纸媒体的印刷成本。

传统纸媒体在传播成本上人工成本投入大,尤其是前期制作如编辑制版等成本,仅制版成本就占总成本的10%-15%。数字化印刷就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实现按需印刷、短版印刷。“短版印刷”又被称为“数码快印”或叫“数字印刷”,是一种全新的印刷方式。传统印刷由于从设计菲林制版四色套印等烦琐的过程导致印前成本高,因此印刷厂的起印量一般不少于3000 份,当客户的印刷品印数不足1000份时,厂家一般不会愿意承印,除非客户愿意支付必要的起印费用。

而短版印刷直接将图文变成数码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由激光或喷墨来完成输出,由于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一张起印,也可以边印边改。短版印刷既环保又可使图文以各种介质传播,不仅省略制软片工序,而且节省了软片及化学药剂费用、场地及劳动力,缩短生产周期,尤其对报社来说可延迟截稿发印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印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印前成本,而且因为数字印刷机自动化程度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如以往在正常情况下,从排照到打样再快也得以天计,现在数字化打样一小时之内就可以解决,如以计算机显示屏实行“软打样”则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纸媒时效性差的问题。

2.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按需印刷,能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大众出版物的时间会越碓缴伲精准化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等个性化选择正成为人们的新需求。所谓个性化,即为不同的读者定制。传统纸媒体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不如新媒体,但这一缺陷可以被数字印刷所弥补。 数字印刷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针对读者的个性需求,实现了操作人员与用户的互动和图文信息的交流及修改工作,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既可以在印前处理系统中实现对文字自由度极大的编辑排版,又可以实现对图像的色彩、阶调、层次等各个细节的修改,精心选择读者应知未知且又乐于知道的新闻资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印刷不仅无需制版,而且输出信息是随机可变的,从而开拓了个性化印刷与可变信息印刷的概念与做法,使得个性化印刷品生产变得简单而高效。

总之, 数字化印刷可以按照客户需要,在内容上按需定制,即时纠错,可变印刷,按需印刷,在数量上可以一张起印,时间上立等可取,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实现印刷品输出,有效满足日新月异的个性化快速印刷需求,发展空间非常大。

3.数字化印刷可以有效提高印刷质量,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网络时代,纸印刷媒体除了读新闻、看解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便是给予读者审美享受,纸印刷媒体与读者那种如影随形、信手翻阅、方便携带等特点,仍然是别的媒体所不具备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网络时代的报刊书籍等纸印刷媒体必然是一份精美时尚的读物,以满足读者休闲审美的时尚需求。要满足读者对纸媒的精致化需求,除了在内容方面精耕细作、精挑细选之外,在版式设计、印刷包装等形式方面也要更加精美和充满个性。数字化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图文复制质量(因为在图文复制中,少一次周折,少一层失真的概率),更大意义是便于实现从印前到印中及印后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印刷品质,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传统的模拟式印刷工艺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图文作些修改或对色调作些改变,就必须从照相甚至原物信息源开始全盘返工,既费时又耗材,而且效果还不一定理想。而这些对于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来说,则是十分方便快捷高效的,不仅图文的形状、图像的色彩与阶调可以自由改变,而且剪辑、遮朦、组拼也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这就可以实现对传统印刷媒体提档升级,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晖:《按需印刷:纸质媒体与印刷业的共同选择》,《广东印刷》2015年第3期

[2]李瑞丽:《浅析数字印刷技术及其应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1期

[3]詹国枢:《再过20年,报纸是啥样》,《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

[4]李合成:《全数字化无版印刷――印刷工业颠覆性技术》,《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第4期

媒体技术创新篇(7)

在平日的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使作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巧妙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思维发展,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习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后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是在饥饿感的驱使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它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可见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至关重要。多媒体计算机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它在电教手段上的优越性。它可以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在“视”中感受到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

如执教看图写话《小鸭子得救了》,我着重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上独树一帜。这节作文课的要求是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上课伊始,我就播放生动形象的动画片:一只不小心掉进大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的小鸭子急得直叫唤。小猴子听见了,连忙跑过来安慰小鸭子,说完就找来一根竹竿,伸进大坑里把小鸭子救上来,可是竹竿又细又长,小鸭子怎么站也站不稳。小熊听见了,马上跑过来安慰小鸭子,说完就拿身边的小水桶到附近的池塘打水,倒水进大坑里想把小鸭子救上来,可是这个坑很大,小鸭子还是浮不上来。这时,小象听见了,赶紧跑过来安慰小鸭子,说完就把长长的鼻子伸进大坑里……

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动物让学生如痴如醉,所有的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多媒体计算机集视、听为一体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观察动态事物,发展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有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为学生说话、写作营造了创新氛围。

二、创设条件,鼓励创新表达

教育家马斯洛说:“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歌、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引导学生在作文天地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和想象,以人为本,淡化文体,强调自由创新表达。

如执教实践作文课《小记者再行动》。我在创设条件,鼓励创新表达上独道一筹。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一项社会调查活动的基础上,这节作文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调查活动的内容自由表达出来,体裁不限,做到内容具体,真实感情,有创新意识。习作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精心编排的图片资料:“新闻报道”、“市民之声”、“结果分析”、“点滴思考”、“创新设想”、“几点建议”……

精美纷层的图片画面,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启迪下,深受教育。学生凝思片刻,纷纷动笔创作。学生的习作,通过计算机投影到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有的写了一首歌词,还谱了曲子,并当众把歌曲唱了一遍;有了自拟了“八不规范”向市民警示:有了写了一首顺口溜,十分诙谐幽默。琅琅上口;有的写了记叙见闻《难忘的一幕》,让人感动……

学生想象的火花是那么明亮,表达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这样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表达提供舞台。

三、巧妙运用,激活创新思维

余秋雨先生在回忆少年时代阅读唐诗时,曾把“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白帝”想象为站在彩云间身穿白袍的仙帝。这是多么美丽的想象啊。这不是想象思维上的创新吗?在小学作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设置的创造性训练流程,极大地激活创新思维。

如执教想象作文课《书包》,匠心独运,利用电脑进行创新设计,激活创新思维。老师点击键盘:我们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了21世纪“新型书包展示会”。在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人流如织,各式各样的新型书包令人应接不暇:电脑型附设雷达书包,有机械手的书包,有手、脚、翅膀的书包……这些新型书包不仅样式新颖,而且功能多样齐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高水准的享受。

学生看到这些新式书包,既喜欢又羡慕,不由得展开想象的翅膀,自行设计自己的新型书包,也准备参加展示会呢。你看他们通过大展幕展示出来的新型书包:飞翔书包、V43书包、太阳能书包……看他们头头是道的样子,俨然是一名经验丰富,富有创意的书包设计师。学生创新思维撞击的火花多么珍贵啊!

四、互评互改,有利创新评改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社会的进步要求速度和效率,教学改革更要大容量高效率。

以往的作文课讲评,需要将学生习作一本本挑选出来,将典型文章、典型段落做好记号。在课堂上或当众读出,或抄在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投影,但由于信息量大,常常顾此失彼,令老师大伤脑筋,工作负担大。学生也听得支离破碎,不是莫名其妙,就是不以为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评改作文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大信息量,又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