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的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8 17:10:39

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1)

关键词:媒体融合;客户端;微视;新三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64-02

面对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豪情万丈的互联网,传统媒体人先是目瞪口呆,接着就是瞠目结舌,然后是忧心如焚。

马云说,机会是很多人第一眼看不见,第二眼瞧不起,再后来看不懂,最后追不及的东西。马云对机会的解读仿佛是在给传统媒体人画像。传统媒体人在经历了“看不见”、“瞧不起”、“看不懂”、“追不及”之后,目前正在奋起直追,并试图用媒体融合这个法宝赶上来再实现弯道超车。

一、什么是媒体融合

对媒体融合的解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文字跟纸张融合,诞生了报纸;文字跟声音融合,诞生了广播;文字跟声音、图像融合,诞生了电视……第一媒体(报纸)、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都是融合的产物。当文字、声音、图像都跟网络融合,就诞生了网络媒体(PC端和移动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媒体是媒体集大成的结果,是媒体融合的产物。

媒体融合指的是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实现过程。

二、媒体融合的路径

通常将报纸、广播、电视称为传统媒体,将互联网PC端和移动端称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如何融合?其路径在哪里?

1.内容融合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的产品(新闻和信息)往往在自己掌握的媒体上,比如报社记者采写的新闻就在报纸上发表,广播电视记者采写的新闻就在广播电视上播出。即使在一个媒体内,比如在广播电视台,也分出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各家媒体主办的网站,也都设置了网站记者。这种“单干”正是媒体融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光明日报解决“单干”的措施是,实现报社、网站记者一体化,即光明日报记者就是光明网记者,光明网记者就是光明日报记者,在报纸发稿和在光明网以及光明网官方微博发稿都计入工作量。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认为,媒体融合“既不是单纯的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纸质媒体,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体’。‘融媒体’最符合广大受众需求。[1]”

这种“报网合一”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单干”问题,实现了不同媒体间的内容融合。

腾讯网建设的“大”字头系列网,实行的就是“报网合一”的运行模式,其初衷是解决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问题,客观上达到了“内容融合”的目的和效果。比如,腾讯与新京报合作建设的大燕网,腾讯与南方报业集团建设的大粤网,腾讯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建设的大豫网,腾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建设的大楚网等。

但是,在全国众多的新闻单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大部分处于“单干”状态,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不失为有效的借鉴范本。

2.传播渠道融合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目前实现传播渠道融合的手段就是“二维码”,“二维码”实现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无缝对接。

现在随便打开一张报纸,就会看见报头位置醒目的二维码,既有客户端的二维码,也有微博微信的二维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也会时时被提醒关注二维码,尤其是电视屏幕,固定位置常常会显示一个二维码供你扫描。受众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其二维码标识,就可以访问其移动客户端,阅读相关内容,还可以进行分享,把自己关心的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朋友圈和好友。二维码就像一条纽带,实现了受众到手机客户端用户的转变,实现了媒体间的传播渠道融合。

3.媒介终端融合

在媒介终端融合上,宁波日报和中国宁波网、荆州电视台和荆州新闻网实现了完美对接。

中国宁波网开办了宁波日报电子版,网民可以随时在线阅读宁波日报。宁波日报每周为中国宁波网开设了一个版面《宁波网事》,由中国宁波网负责编辑。《宁波网事》将网民关注的新闻信息精编到报纸上,实现读者与网民的互动。

《e线民生》是荆州市纠风办和荆州新闻网合办的一档网络问政栏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凭借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搭建起政民沟通的复合型沟通平台。《e线民生》是个“双播”节目,制作完成之后,既在荆州新闻网也在荆州电视台播出,收到了1+1>2的效果。荆州新闻网实现了荆州电视台的在线直播和点播,实现了“地市声音,全球表达”。

三、媒体融合的方向

毫无疑问,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媒体正在消减传统媒体的影响力[2]。

1.报纸消亡

《新闻晚报》于2014年1月1日正式休刊;河北《杂文报》于2015年1月停刊;《九江晨报》于2016年1月停刊……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国停刊报纸已经超过300家。有人预言,2050年全球报纸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报纸消亡指的是“报在”“纸亡”。人类在,新闻在,就需要报告新闻,但是“报告新闻”不再需要“纸媒介”了,报纸将远离大众生活。

2.广播“窄播”

实际上,在电视普及之后,广播早就变“窄播”了。应该说,汽车是广播的救命稻草。人们开车时,不能“看”报,也不能“看”电视,但可以“听”广播。此时此刻,不能看只能听的广播劣势反倒转化成了优势。今后,伴随性会使“交通广播”一花独秀,广播“窄播”大势所趋。

3.电视老人化

网络媒体拉住了年青一代的心,随着网速的加快和手机电视的出现,电视老人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被动”地守着电视机,等着观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那只属于“老人们”。青年人会主动去网络上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

4.“三微一端”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新模式

微信、微博、微视及手机客户端“三微一端”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新模式。

毫无疑问,微信生逢其时,风光无限。微信的超速发展,是因为它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痛点。微信的更大贡献是它开通了微信公号,微信公号就凸显了微信的媒体属性。但无论如何,微信公号都是建设在微信平台上的,就像是给别人养孩子,这也正是传统媒体要大力发展客户端的意义所在。

客户端可以拆分为“客户”和“端”两个词,“客户”意味着受众,“端”意味着新的接受方式。

“受众本位”、“内容为王”,这是媒体融合最需要注重的两个问题。受众本位就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将最合适、最人性化的阅读模式提供给受众,开发出让受众满意的新形式,方便受众接受信息。内容为王,就是要做好优质、独特的内容。优质、独特的内容就好比可口的饮料,你放在玻璃杯里,还是放在不锈钢杯里,人们都喜欢喝。因为优质、独特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3]。客户端是“受众本位”和“内容为王”的最后实现方式,因此,媒体融合的重要趋势就是移动终端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要高度重视客户端的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客户端的下载量,腾讯新闻高居榜首,今日头条排名第二,网易新闻排名第三,其他进入前十名的还有搜狐新闻、凤凰新闻、新浪新闻、百度新闻、人民日报等。

传统媒体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还要高度重视微视的建设。PC时代,长视频完胜短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则表现出比长视频更加独特的价值。短视频适应移动时代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上班途中、餐厅等位、睡前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观看短视频;短视频的丰富特效制作工具让现在崇尚个性、表现自我的人们有了用武之地;此外,短视频应用在移动端,天然具备强烈的社交属性[4]。

微视与微博、微信比起来,类似报纸与电视的区别,电视的形象性是报纸所无法比拟的。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再有一款类似微信的技术应用软件,那么微视的辉煌指日可待。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争取在微视发展应用上挺立潮头。

四、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

截止到2015年年底,传统媒体(无论是报业集团还是广电集团)都完成了“两微一端”的布局,实现了新闻生产流程的改造,但尚未找到“渠道变现”的方法。毫无疑问,“渠道变现”是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之一。

在赚得“盆满钵满”的BAT面前,传统媒体有羡慕、有嫉妒、甚至还有恨。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腾讯收入789.32亿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238.16亿元;阿里巴巴收入525.04亿元,全年净利润234.03亿元;百度收入490.52亿元,全年净利润131.87亿元。2015年“双十一”,淘宝天猫销售额超过912亿元,京东商城销售额突破400亿元。实际上,早在2013年,百度营收就超过了中央电视台。在经营融合的转型和深化中,传统媒体正在苦苦追寻。

资本运作是传统媒体实现“渠道变现”的捷径。通过上市完成融资和市场布局,一方面可以扩大资本,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内部机制改革,是目前看起来行之有效的做法。新三板为传媒类公司打开了试水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南京报业集团所属龙虎网于2014年年底在新三板挂牌;隶属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荆楚网于2015年上半年在新三板挂牌;天津北方网也于2015年下半年在新三板挂牌……廊坊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国家一类资质网站环京津新闻网经过五年的发展,业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2015年年底,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由廊坊广播电视台出资,组建成立了环京津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环京津新闻网的转企改制,并于2015年12月17日在石家庄股权交易所孵化板挂牌,股权代码500159。

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传统媒体还需“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语),优化战略布局,实现传统媒体的凤凰涅,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何东平.融媒体:缔造新型主流媒体[N].光明日报,2014-10-30.

[2] 辛欣.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2(8).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2)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化;三网融合;互联网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 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 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 The 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 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 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4] 章平.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传媒集团化再思考――兼论动态环境中媒体集团竞争优势的构建[J].新闻传播,2011(3):19-23+221.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3)

【关键词】媒体沿革;融媒体;传统媒体;逆融合

一、相关概念

2019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所谓“媒体融合”,就是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全面整合,[1]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过程。媒体融合最后形成“融媒体”,但“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新媒体,而是一个媒体运作模式。这其中包含“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个概念,“新媒体”指的是新的媒体技术载体,例如互联网时期的新媒体是电脑,而现在的新媒体代表是智能手机。“传统媒体”则是相对“新媒体”而言的。

二、媒体融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媒体先后经历了印刷报纸、无线电、视频传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革命,并向VR影像等新技术迈进。图表1简单绘制了媒体沿革发展的历程以及不同媒体的功能演进。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媒体沿革的历史特点:

(一)新媒体总在融合旧媒体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报纸只能传播图文信息,广播把图文信息转化成声音更快、更有感情的传播;电视又融合图文和声音,并增加了影像功能,做到信息声情并茂地快速传播;[2]互联网的到来在融合信息图文影像传播的所有功能之上,增加了双向互动功能,并打破了广电视听的时间限制;智能手机则将笨重的电脑变成随身携带的无线信息工具,打破了电脑的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图文影音的即时传播互动。可见,每一种新媒体总是在融合旧媒体传播功能之上,并创新突破才广为应用的。

(二)媒体的融合是迭代不是替代

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和流行都会伴随有替代论的出现,例如电视出现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受众不再需要报纸、广播;互联网出现后,又有人说互联网必将取代广播电视和报纸。到了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谁还看电视啊”的声音更不绝于耳。而从媒体沿革的规律可见,新媒体在融合了旧媒体的功能上发展起来,但是并没有取代旧的媒体而独立存在,相反旧媒体往往会牢牢把握自身核心特征坚守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为新媒体源源不断输送着优质内容、人才等核心资源。媒体的融合更多体现在技术革命的创新发展上,而在信息传播的核心职能上总能一脉相承,分众传播,迭展而不是新旧替代。

(三)新媒体新功能优先发展并缔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受众

从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我们能看出,新的媒体之所以迅速发展,主要因为它能够突破限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新媒体的新功能也往往最先被受众接受、开发和利用。新的功能充当了新媒体普及的排头兵,并塑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受众人群。例如报纸时代,端茶看报是典型的传播情景;收音机时代大街小巷的迪斯科音乐也成为经典画面;电视机时代多少电视剧曾万人空巷,周末躺在沙发里边看韩剧边流泪也成为不少80后的回忆;互联网的到来,相约到网吧包宿打游戏、聊QQ成了年轻人的乐趣,大V博主成为民间意见领袖;现在是智能手机时代,网络直播风头无二,曾经颇具争议的“网红主播”也顺利“洗白”成为风光职业,甚至盖过传统媒体专业主持人。

三、传统媒体的“逆融合”要从全方位展开

新的媒体总是融合了传统媒体而发展普及的,所以并不存在传统媒体去融合新媒体的概念,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我们定义为“逆融合”。传统媒体参与融媒体发展,更多的是拥抱新媒体技术,向新媒体传播靠拢,并在融媒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溶解新媒体,倒过来发展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融媒体发展“逆融合”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传统媒体“逆融合”的思想

第一,传统媒体的“逆融合”发展是历史规律。新媒体总是在传统媒体的沃土中突破,面对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受众、市场营收等多方面打破垄断,传统媒体要做的不是盯着新媒体初期的缺陷一味否定,更不是要全盘否定自己,唱衰传统媒体,而是要坚持迭展的历史必然规律,主动融入。第二,传统媒体的“逆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媒体是和舆论阵地,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手中,传统媒体就不能拘泥于媒体技术形式,而是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主动融入新媒体宣传形式。第三,传统媒体“逆融合”的过程具备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专业的媒体传播队伍是新媒体技术平台所不具备的;其次是正确的舆论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能力,这些都是融媒体发展最终的必然要求;再次就是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优势,传统媒体无论在高清直播车等内容生产硬件水平上,还是在内容生产的策划软件水准上,都是普通个人媒体甚至私企工作室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新媒体技术平台最终需要融合衔接的。

(二)明确传统媒体“逆融合”的方式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其网络直播、视频聊天等新传播功能最早被技术公司所开发,并开展基础传播平台搭建,占得市场。随后新媒体新传播平台的创新功能被个人用户所追捧,个人用户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第一参与者。随着网络直播、视频聊天等获得巨大流量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这就吸引了第二批新媒体用户的加入,那就是私人专业机构(或叫MCN),它以企业化的运作团队,去生产新媒体产品,并打造新闻资讯、娱乐搞笑、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大IP。第三个来到的是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参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方式除了与“两微一端”合作贡献优质IP,就是成立自己的融媒体中心,例如人民日报打造的中央厨房。

(三)探索传统媒体“逆融合”的方法

在融媒体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找准方向和方法,是大家在实践摸索的。早期,有人简单成立新媒体机构,也有人因为资金问题选择直接跟新媒体“两微一端”合作开立账号,还有人甚至主张放弃传统业务直接去干新媒体,事实证明都是存在偏差的。而在成立融媒体中心的大框架下,传统媒体应该明确“逆融合”探索的三大方面:技术、人力、内容。技术方面,涉及到融媒体中心的硬件搭建还有特色APP平台的应用开发,这些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但又是必须的,没有平台就没有自己的阵地。人力方面,涉及到人才的引进和管理。目前很多融媒体中心人员都是原来的编辑记者转岗的,缺乏新媒体思维和新媒体管理理念,这需要培训和人才引进来解决。内容方面,涉及到生产和传播。目前不少传统媒体的新媒内容生产还是直接将传统内容拆条、打碎后直接转发到新媒端,没有编辑思想也没有时效性,而在传播上缺少数据分析。融媒体的传播要求从生产环节就要遵从新媒方式、移动端优先、传统媒体深化整合、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3]真正变“相加”成“相融”,才能起到融媒传播的矩阵叠加效果,提高用户黏性。

参考文献:

[1]韦路.媒体融合的定义、层面与研究议题[J].新闻记者,2019(03).

[2]张晓锋,程河清.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8).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4)

关键词: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F420;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23-03

2014年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原创性,品牌和公信力的深远影响,深度报道的优秀传统,忠实的目标读者群,编辑队伍和原创作品的天然优势{1}。综合分析二者生存与发展的态势,传统媒体具有新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较强的公信力,但新媒体具备先进的技术支撑,二者各有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大量新媒体形式的不断产生,但是由于我国新媒体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和约束机制尚未完善,从而造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信息版权等方面存在较多碰撞。然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碰撞并非为非我即他的淘汰竞争,而是在这一碰撞过程中不断实现两者优势的互补,并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因此,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两者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统一市场的两个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竞争和碰撞,从而对两者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然而,两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又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因此又值得双方互相借鉴。因此,积极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产生碰撞的原因和两者融合的方法,对于两者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概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其对于信息的传递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其中,传统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其形式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牌等。其在传播形式上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通过某一机械装置,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向大众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娱乐平台。而且在传统媒体中受众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而无法对其做出评论和发表意见,即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缺失受众信息反馈的环节。而新媒体的概念则是随着新媒体的诞生逐渐形成的,由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传播形式由传统的定点、定时、单向传播开始向灵活、多变、互动式转变{2},从而产生了区别于传统的媒体的新媒体概念。即,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二、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主要共同的本质就是媒体,就是舆论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媒体在舆论中的权威性,使受众群体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舆论中。传统媒体的长期应用过程以及主要由政府控制,其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积极的融合,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媒体传播信息的效果扩大化。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舆论的引导者,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增加社会的凝聚力,能够高效地化解社会的危机,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传统媒w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和格局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依据的媒介往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但是新媒体却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这一缺憾。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受到来自社会与自身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通过政府建立扶持制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身的优势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媒体新时代。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机遇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增加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全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互动与参与性。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全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必须突破的障碍

1.观念障碍。媒体融合的重点和难点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体验为王”,即一切以用户为主、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最好最周到的服务。树立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组织媒体的内容生产,以平等之心待用户,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和自说自话的迂腐,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和水平;树立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学习互联网互动性强的优势,实现好、发挥好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

2.技术障碍。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都把“内容为王”作为立身之本,重内容建设而轻技术建设,尤其在当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媒体革命的原动力,未来的媒体一定是技术媒体。因此,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升级,一定要发挥技术的驱动和引领作用,要按照互联网规律重新架构媒体内部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

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相对单一,媒体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主要还是作为了解信息的手段。新媒体时代,媒体形态由单一媒体时代向多媒体融合时展,媒介载体由非数字化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微博、微信、App 客户端等传播新平台在时效性、交互性、成本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加快了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改造、升级新闻采编体系,把新闻生产从传统采编方式转变为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生产方式。

3.市场不成熟。传统媒体在原来的市场上发展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当其进入到新媒体融合的市场时却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融合的需求。传统媒体往往一开始对媒体融合并不重视,但是在新形势下,媒体融合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样传统市场想要进入到这个市场中就会很困难,并且传统媒体也很难适应媒体融合的需求。重要的是传统媒体进行转型比较困难,很难开展新的业务来满足媒体融合的需求,造成媒体融合业务发展缓慢。这样越不重视,就越难得到良好的资源,就越难开展媒体融合业务来适应新的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传统媒体失去很多发展扩大的机会。

4.发展定位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在单一媒体时代向多媒体融合时展融合时缺少明确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影响融合的进程,使得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有些媒体企业遇到失败就会一蹶不振,还有一些媒体企业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这些媒体企业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和规划,从而使问题越来越多,可见规划和定位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技术的要求,媒体融合越来越重要,需要加快调整的步伐,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媒体融合得到更好的发展。

5.运作效率不高。传统媒体的工作流程在创造价值、预算、规划、员工的发展、考核等方面发展的相对成熟,但是与新媒体下的工作流程相比,还是相对较为陈旧,并且工作效率也相对较低。所以传统媒体要想进行融合就面临着这个困境:如何将工作流程和工作效率进行优化,如果传y媒体企业不进行改变,那么将会很难适应新媒体的需要;如果同时兼顾传统媒体和新的媒体业务,那么将会是难上加难。

6.监管尺度难把握。进行媒体融合要保证多媒体融合朝着正确的方向和发展轨道进行,并且要注重管理过程。进行媒体融合的企业一定要重视管理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对传统媒体进行创新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媒体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新的媒体、新的事物,很多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都不同,所以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也不能过度地监管,这样就会束缚媒体创新的发展和改革。只有在有效、合理的监管下,媒体企业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

四、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议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只是信息传播的两种不同手段和措施,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两者在信息市场中呈现竞争性,但是两者优势的融合则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3}。传统媒体单向性,缺少受众反馈的缺陷以及新媒体信息权威性不足的缺陷,都使得两者无法在未来信息需求量逐渐增多、时效性要求提升的环境下单独获得发展,需要探寻两者的融合方法和路线。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媒体流程优势融合、健全媒体的融合规则、传统媒体价值延伸模式。因此,笔者提出探寻实现未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具体建议措施: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融合

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其中传统媒体主要表现为品牌知名度和权威性远远高于新媒体。而新媒体的优势则表现为信息传递速度快、与受众交互性强。因此,要实现两者在未来媒体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两者的优势进行有效融合,具体包括:内容上的融合、渠道的融合以及市场的融合三个方面。

1.内容上的融合。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所对外进行传播的都是社会信息,即两者吸引受众兴趣的本质原因在于信息内容。传统媒体由于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成熟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其所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信息来源、传播经验等都优于新媒体,而且这些也是现有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亟需提升的地方。

而新媒体在信息内同的形式、容量、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又是传统媒体所欠缺的。因此,在两者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合作。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基于自身信息的真实性基础上,吸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平台进行网络化、移动化信息传播。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其可以在保持现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网络、手机快报等形式的信息内同增值服务。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信息挖掘和获取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实现信息内容可靠性的提升。然后,借助自身的检索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播。因此,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特点和传统媒体信息权威性的特点,将使两者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渠道的融合。当前,新媒体的产生带给传统媒体的众多冲击,主要是由于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和方式上的巨大优势。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虽然使其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但这也是其获得自身传播渠道提升的机遇。而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可靠性、传播渠道的正规性等优势,也使得受众群体对其信息存在较大的依赖感。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渠道的融合也将成为两者未来融合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传统媒体应积极吸收新媒体吸引受众的渠道优势和经验,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个性化信息传播的平台,为受众搭建一条更多、更好的表达平台,参与平台和交流平台,提升受众在传统媒体中的参与度。

其次,新媒体可以寻求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利用自身信息传播平台交互性的优势,获取传统媒体权威性信息的获取渠道,提升自身在受群体中的信息可靠性。通过这一渠道的融合,一方面将使传统媒体信息的交互性增强,另一方面将使新媒体的信息权威性提升。

因此,实现渠道融合也将有利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未来媒体市场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市场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作为媒体市场中的两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的碰撞与摩擦,两者的市场融合,将大大地带动整条媒体产业链运营水平的提升,创造更为先进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实现市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机会:

首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要充分把握住现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改革创新。

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要抓住机遇积极改造自身现有运营的缺陷,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信息内容相互延伸、融合,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数字化产品。最后,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群体的相互吸引。

总之,传统媒体最终必须在与新媒体的互补和融合中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这不仅是被迫的选择也将是唯一的选择。

(二)建立健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规则

1.建立健全阅评制度和追惩制度。建立健全阅评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制度的约束实现新闻媒介的有效管理,并在宏观上实现新闻舆论导向的调控。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化,建立健全阅评制度已经成为两者融合过程中管理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保证阅评制度能够真正地发挥效能,则需要建立相应的追惩制度,对于不准收阅评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

为此,建立健全阅评制度和追惩制度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新闻阅评机构,落实阅评责任。通过对阅评机构的建立,进一步明确整个阅评的责任,能够有效地实现责任追查。同时,专业的阅评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所的信息进行审查,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确立信息阅评的标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明确的阅评标准,保证阅评人员在信息甄别过程中拥有依据,使得整个阅评过程能够由定性转向定量。

第三,建立新闻问责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责任追惩制度,对于违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规定的人和组织给予相应的责任处罚,以强制措施实现媒体信息传播的良性竞争。

2.规范管理体制和机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后在媒体传播技术、盈利方式以及运营服务渠道等都产生了许多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传统媒体经营理念和方式具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而使得新媒体与传统融合过程中媒体产业端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而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主要依据,则需要政府和行政机关通过立法或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明确化和强制化规制。因此,规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体制和机制成为促进两者优势有效融合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政府可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快新媒体立法。分别从公法角度和私法角度对新媒体管理的范围和内容、行为和言论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面对日益丰富的新媒体服务模式,为了准确把握舆情脉动,为引导舆论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常规管理,建立和完善新媒体舆情的搜集、研判和反应机制,对重点网站、热点问题等进行全天候监测。

第三,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新媒体失范行为,不断提高新媒体职业道德水平,积极推进新媒体自律。

总之,为了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有效融合,其关键在于保证两者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解决能够有法可依。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管理的原则,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在宏观政策层面,随着“三网”融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媒体行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机会。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机遇。传统媒体一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转变观念,切实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用户提供新体验,努力破除阻碍融合发展的壁障。

注释:

{1}王映.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研究.青年记者,2013(4)

{2}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李D.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国传媒科技,2013(2)

{4}陈晓宏.浅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大陆桥视野,2014(9)

参考文献:

[1] 龚军.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新闻传播,2004(11)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5)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  电信业  传媒业  产业融合  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阶段。中央明确指出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伴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我国跨媒体人才培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这其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媒介融合的推进。

一、当前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思路上存在误区,一些概念及政策边界亟待廓清。一些人将媒介融合简单定义为传媒从业者跨媒体技能的培养,将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简单定义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技能、网络媒体从业技能和书面媒体从业技能培养的简单结合,而忽视了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体之间的聚化裂变反映,它催生了新的媒介理念、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运行机制等,带来的是媒介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它对传媒人才培养带来的是从理念、机制到内容的系统化创新,绝非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还有一些人简单地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一个实践命题,单纯注重应用层面的技术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所有权融合等的路径考察,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路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导致媒介融合在实际推进中后劲不足。

二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工作亟待加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储备需要进一步夯实。面对媒介融合快速推进的态势,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预研及理论储备工作明显滞后。当前只有个别高校对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路径等在学理层面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具有通用性、被相关高校所普遍认知与接受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分层化、多类型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尚未进入大多数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野。媒介融合相关要素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话语通道亟待疏通、话语内容亟待补位、话语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

三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形势发展需要。当前我国传媒单位中跨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传媒从业者自我兴趣迁移等方式来实现。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一个专业开展普及性、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在一些开展媒介融合试点的高校,也大都局限在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增加媒介融合背景、现状及趋势等的相关介绍,或者开设一些媒介融合关联题材的选修课等;设置若干研究课题,开展国际媒介融合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趋势等的追踪研究,提供媒介融合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理论研究等。或者以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等形式,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开展跨媒体技能培养的尝试等。媒介融合专业的师资储备、培养培训力度亟待加强,相关教材建设等急需填补空白。从总体上说,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因素、产业发展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因素发挥其对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引领及变革驱动作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辐射面、推广力度及现实绩效等都“乏善可陈”。

二、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内在成因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传媒教育与传媒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媒介融合对传媒教育创新的引领力、整合力、渗透力、发展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梳理与完善。办学与市场发展相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较为明显的弊病。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忽视办学实际及办学规律,简单迎合市场表面的发展态势,导致办学在战略方向层面出现误差;二是高校漠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在办学中墨守成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应用性专业,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传媒院校与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但是两者之间一体化、协作型发展格局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的合作仍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尚未进入到传媒发展战略设计、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创新、传媒形态与传媒门类变革等核心业务层面,高校对传媒企业深层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拉动作用有限,这也直接制约了传媒院校深度追踪行业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适度超前引领、预判行业发展走向的能力,使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媒介融合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即使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相对健全,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合作成效相对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传媒变革的最新趋势投射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上仍然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其传导机制过于复杂,反应机制的敏锐性有待提升。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当前传媒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下,传媒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市场份额的博弈,热衷于挖人才、抢时段、买创意获取竞争优势,在人才梯队建设、长线技术储备等发展命题上关注不足,严重忽略了传媒院校办学对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力,进而造成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合作动力的流失,对传媒院校贴近行业一线办学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中,过分重视传媒企业主体与传媒院校之间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政府调控、引领职能相对不足,在合作某一方出现问题时较易影响到整体的合作格局。传媒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办学机制的内在调适与优化能力不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使命感的认识有所欠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性不足,在遭遇政策壁垒与行业藩篱时,破解体制障碍的勇气与办法不多,其重要原因在于当前的高校办学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分解了市场竞争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压力,即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反响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高校办学资源获取的压力。所以解决好校企合作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传媒人才培养创新与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的紧密结合,提升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不仅需要从战术上进行规划与布局,更需要解决战略层面的制度障碍及动力机制建构问题。

三、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视角

提升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最关键的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与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建设分为战术与战略两个层面。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基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实施路径的保障体系建设,战略层面重在解决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深层动力机制建构及体制障碍破解的问题,建立起促进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在战术层面的制度体系建构中,当前需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疏通媒介融合进入传媒人才培养视野的话语通道,在顶层设计层面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伸展空间。通过将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纳入党委、政府文化及教育决策的视野,为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土壤。地方政府在区域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传媒及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保障措施等,尤其要关注好、回应好新形势下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问题,阐明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意义、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及保障机制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到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制度设计层面构建产学研贯通、面向市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前沿,有效推进办学创新、提升办学质量的理念与机制。各高校尤其是传媒院校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充分注重将最新的媒介及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纳入办学视野,作为办学的重要权变因素加以考量,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提供制度空间。二是要厘清形势与要求,摸清规律,科学设计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分析媒介融合的走向,对未来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等形成全面科学的判断,作为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确定招生数量,分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在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方式等系统化指标体系,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新”与“旧”的结合,要注重对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手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要注重“快”与“慢”的结合,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不能一味求快,盲目追求“新奇特”的形式美感,要尊重培养规律,踏准产业创新的步骤,注重实效,注重衔接,分层次、分阶段地有序推进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注重“普”与“特”的紧密结合,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要尊重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把握其通行模式与常态机制,同时又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与办学特色,提炼有特色的办学内容、办学环节等,进一步提升传媒人才培养的效果,凸显传媒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三是要完善媒介融合人才的保障机制。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有相关研究基础高校联合培养媒介融合专业博士生,在国内积极尝试开展媒介融合专业的硕博士教育,从国外选聘部分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者与从业者,来国内开设讲座等,全方位涵养师资。推进业界与高校师资互通计划。高校具有传媒教育背景的师资去跨媒体业务经营较好的企业开展定期实践,积累业界工作经验,吸引、引进一批具有媒介融合工作经验的业绩精英,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知名院校培训后,充实到传媒院校一线教学队伍,开展媒介融合的相关教学工作。政府和高校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确保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在战略层面的制度建构中,要着眼于解决传媒企业和传媒院校合作的内生动力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传媒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推崇“新奇特”的短期收视率竞争等,通过制度手段坚决规避媒介低俗,引导传媒企业营建绿色收视率,更关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传媒企业要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定位、频道特色、人才梯队建设要求、设备投入规模及技术储备等,明确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等,比如联合开展创新节目形态研究、定向培养高端人才等。政府可以牵头组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明确运行机制与原则,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政府在对高校的考核中,不仅要注重其办学规模等指标,更要注重考核其实际发展绩效,考核其增量中的内容构成及效益等。比如产学研合作收入是以重大行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作为驱动还是以初级员工的培训收入所得;学生就业率背后所呈现的就业质量等。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发展绩效与高校发展资源的供给与分配相衔接,真正激发学校发展的动能,促进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媒体融合的方向篇(7)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最开始的一味热捧到冷静反思,从研究媒介融合的模式到研究媒介融合的规制,从媒介融合的现象描述到运用相关理论来作支撑,媒介融合的研究向广度深度拓展。同时,媒介融合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媒介融合研究缺乏系统多元的理论研究范式,缺乏媒介融合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随着媒介融合研究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媒介融合综述

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发展,特别是2014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将媒介融合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国内学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再次兴起。由此,可以预见到,在媒介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对于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的由来,学界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郭毅、于翠玲对国外的媒介融合进行研究,认为“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依梯尔·索勒·普尔于1983 年提出的,其含义为“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

而对于媒介融合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学界、业界的看法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实质就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把媒介融合的内涵聚焦在媒介形态上。如黄斐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内涵在于“建立在介质融合上的各种媒介形态的聚合”,但这种媒介形态的聚合并不是取消各媒介形态的差异。②而有些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外延应该更宏观,不能只是媒介形态的融合。在首届“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论坛”的报告中,将媒体融合的概念界定为: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相互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的融合。③

在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的理解上,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看法。丁柏铨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在诸方面相交融的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的融合,理念层面的融合。同时,他也认为对媒介融合的理解不能只将它理解成媒介形态和媒介业务的融合,也不能太过强调媒介融合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④

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学者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内涵应该更宏观,包括媒介产业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而部分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只是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采编流程、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融合。因此,对于媒介融合的内涵、实质以及外延,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二、对媒介融合模式和过程的认识

虽然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融合的趋势都是认同的,但对媒介融合的模式和过程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对于媒介融合的模式,陈映在充分考量媒介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后认为,媒介融合可以并且至少包括技术、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文化这四个理论分析维度。⑤她认为,技术层面的融合体现在生产融合、网络融合以及终端融合三个方面;经济层面的融合可以分为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组织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公司架构、媒体运作方式和媒体成员工作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法律和规制的融合两个方面。邓瑜认为,媒介融合既涵盖由技术基础的技术融合到产业高度的业务和产业融合,也可以把信息生产流通过程看作为内容加网络加终端的融合。⑥庞亮、郭之恩总结了不同国家媒介融合的策略和路径,并归为三类: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公司融合。⑦

在媒介融合的实践中,学者都认同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对于这个过程的看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在2010年提出,媒介融合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跨媒体产品扩张、关系再造、信息终端变革。⑧从现阶段来看,媒介融合在近5 年的发展,不论前两个阶段的变革完成得彻不彻底,至少是走到了“信息终端变革”这一步。而栾庆明、陈一雷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过程,他们认为,就国内媒介融合的发展来看,媒介融合最初表现为媒介集中,随着融合的发展日益走向资本、技术和产业三个层面的融合。⑨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把媒介融合分成媒体形态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合作、媒体组织结构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等几个方面,丰富了媒介融合模式和过程的研究。

三、对媒介融合规制和政策的探索国内目前研究媒介融合规制的学者主要是肖赞军,他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媒介融合过程中的规制融合,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媒介融合具有启发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应该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肖赞军、李玉婷、陈子燕认为,媒介融合过程中,传统规制面临根本性挑战,主要是传统媒体、电信等产业日益聚合形成横向市场,而在融合性的横向市场实施传统纵向规制,必然导致很多问题。在最近的研究当中,肖赞军还对媒介融合引致的规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他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规制的不一致性、不确定性、不合理性、不恰当性”四个方面。⑩规制不一致性主要是,相同或类似业务适用不一致的规制,造成竞争扭曲;规制不确定性主要是,同一业务可适应不同行业的规制,滋生规制套利;规制不合理主要是,已有规制政策不再适合当前新情况,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规制不恰当主要是,原有规制虽仍需要,但施行的方法需要改变,以实现规制目标。

在传统规制面临挑战的时候,肖赞军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规制,把世界上走在媒介融合前沿国家的规制变革模式概括为三种模式:美国模式,欧盟模式,日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媒介规制融合的策略,他认为我国媒介规制融合的改革不能简单照搬国际模式,要按照我国的情况分阶段、按步骤调整规制框架,坚持“对传输实施分离规制,对内容实施分类规制”的原则。⑾

从学界开始研究媒介融合规制的问题来看,媒介融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不再把精力放在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概念等方面的探讨上,而是越来越关注媒介融合在现实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四、对媒介融合现状与问题的反思虽然大多数人对于媒介融合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分析了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媒介融合的理论进行重新审视。

早在媒介融合势头正猛的时候,就有不少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丁柏铨认为,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精专不被强调、个性特点趋于弱化,对传播活动的人文底蕴有所忽视”。⑿靖鸣和臧诚则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和反思媒介融合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媒介融合和融媒的出现,使信息进一步泛滥和超载;媒介融合的结果必然是媒介市场的垄断;媒介融合助推媒介化社会加速到来,“媒介人”和“媒介依存症”现象出现;文化帝国主义在媒介融合时代进一步扩张。⒀王亮则主要从市场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媒介融合,在他看来,媒介融合的驱动力是商业利润,新闻文化有可能被商业文化压倒,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报道质量将受到影响;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记者的出现,使得记者的同一声音在不同媒体传播,媒介多元化受到威胁;媒介融合要求记者熟悉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过于强调技术可能会削弱新闻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⒁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业界人士在实践中也发现很多现实问题。李燕认为中国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缺位,政府职能不清晰,管理机构属性不明确,技术层面融合速度与其他要素融合速度不协调。⒂这些问题制约了媒介融合的发展。

对媒介融合的反思以及再认识,也是对媒介融合理论进行了辩证思考,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媒介融合的一种深入研究。

结语

近5 年来,媒介融合研究在中国成为热点和前沿问题,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媒介融合都给予高度关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上,国内的学者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但是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研究,所持的观点也不同。由于概念的不清晰,媒介融合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理论作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媒介融合的进程。

对于媒介融合模式和过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业界的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的,由于媒介融合实践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并且各家媒体的具体融合路径也是各有差异,这样的媒介融合实践现状也不利于媒介融合模式研究。

在媒介融合的规制研究方面,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深入了,但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绍国外关于媒介融合规制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媒介融合的规制研究需要根据国内目前媒介融合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规制研究符合国情。

对于媒介融合的反思,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有些观点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①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J]《. 现代出版》,2013(1)

②黄斐,《试论媒介融合的认知及实践误区》[J]《. 新闻记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