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疗市场规模

医疗市场规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00

医疗市场规模

医疗市场规模篇(1)

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保险公司已经明确了方向――进一步细分中端市场。但遗憾的是,目前他们尚未找到明确的细分模型。

2012年的1亿元

高端、中端、补充医保产品的划分依据为人均(件均)年保费: 12000元以上的为高端产品;2000元至12000元为中端产品;低端产品为2000元以下保费的,通常是补充医疗保险。

为什么说中端保险市场为空白?一组健康险的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

2012年,我国的短期医疗保险市场的保费明细显示,高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10亿元,中端保险市场规模1亿元,补充医疗保险市场规模240亿元。

数据表明,短期医疗保险市场中,低端的补充医保占95.8%,高端医疗险占3.8%,而中端医疗险仅占不足0.4%。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罗英称,国内市场的医疗保险以寿险公司提供的大病保险产品为主,短期医疗保险市场又以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高端医疗保险为主。

除了保费的划分依据外,高中端医疗险产品从承保范围和服务,以及对于险企的盈利性上,都有不同。

比如,从承保范围和服务上,高端医疗险产品的保额最高为2000万元,承保所有门诊、急诊住院费用,除部分高档医院外的所有医院,包含部分国外就医支出,增值服务为直付、预约、VIP病房和急诊救援等。

中端产品的承保范围相对高端医疗险产品有所缩小,例如不含高档/外国医院,且保额较低。

补充医疗险的承保范围覆盖公共医疗保险下的个人现金支持,仅限公共医疗保险指定医院,大部分涵盖门诊/急诊,也有一部分只涵盖住院费用;通常辅以意外、大病和生育险及住院津贴,无增值服务。

而在盈利性上,高端医疗险产品的赔付率通常在60%-80%,净利润率为0-5%;中端产品的赔付率为70%-80%(保险责任含门诊),或者60%-70%(保险责任不含门诊),净利润率0-5%;补充医疗险的赔付率为70%-120%,风险主要来自门诊/急诊,净利润率为负。

2020年的670亿元

尽管目前的中端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空白状态,但其发展潜力巨大。罗英认为,这有多重原因。

首先,中端市场客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程度和范围并不满意,需要更好的服务和医疗保障。因此,国内消费者对更好的服务、更广的承保范围存在日益扩大的升购买需求。同时,健康险价格仍然是主要门槛,中端保险相比高端医疗保险,价格上更能被客户接受。另外,医院和保险公司也希望推动收入增长,他们对此的拓展动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端保险市场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罗英预测,国内中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其中,2011-2015年,中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率为138%;2015-2020年,中端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将保持在60%。

具体规模上,2011年中国690亿元的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几乎被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瓜分,二者规模分别为320亿元、360亿元。

到2015年以至2020年,这种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2015年,预计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为1350亿元,其中,中端市场规模预计为60亿元,另外还包括规模20亿元的高端市场,规模560亿元的补充医保,以及700亿元的大病保险。而到2020年,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预计为3330亿元,其中,中端市场670亿元,高端市场120亿元,补充医保市场1130亿元,大病保险市场1410亿元。

中端市场可再细分

中端保险市场目前几乎属于尚未被开发的空白地带,对相关原因,友邦中国首席市场官张晓宇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与国内寿险业务同质化情况严重相关,产品创新多为不实,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差异化、多元化竞争。

如信诺全球医疗险中东及亚太地区首席市场官董栋就认为,尽管中端市场是区别于高端与低端的市场细分,但中端市场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找到能够更精准地识别这些市场客户的细分方式,才能真正指导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设计。

“健康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会包括多个维度,比方说客户的资产情况、客户的健康意识、保险是全球覆盖还是区域覆盖等,一款产品会有200多个维度指标,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分。”

医疗市场规模篇(2)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丰富,拥有一只可爱的宠物成为现代人寄托情感、寻求陪伴的一个非常普遍和喜爱的方式。宠物能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丰富的色彩,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目前中国宠物猫犬的数量约为8000万只,预计至2020年和2025年将达到1.29和1.51亿只,宠物市场规模巨大。高速发展的中国宠物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而在宠物经济中,宠物医疗是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既是宠物生活中的一大刚需,又能够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还能为宠物用品、宠物社区等周边服务进行导流,是撬动宠物经济的关键点。

近日,天风证券的一份关于宠物医疗的行业报告备受宠业人士瞩目。该报告从行业格局、商业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宠物医疗”这一朝阳产业。报告指出,过去十年(2005-201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5%。其中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行业增速达30%。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宠物产业已经相当发达,正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布局延伸。和成熟的美国宠物市场相比较而言,我国宠物市场增速显著高于美国,但宠物医疗服务占比相对较低,未来宠物医疗行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我们试着通过中美宠物医疗发展模式对比,来看看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看美国宠物医疗企业发展模式

美国是全球宠物拥有率最高及宠物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据调查,2015年美国约有69%的家庭拥有宠物,全国宠物猫犬量约1.64亿只,宠物产业总支出达606亿美元,其中宠物医疗约占整个宠物产业的一半!

美国宠物医疗企业发展模式分三类:1、产品+服务类。这类公司的重点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兽医服务多是配套服务。具体为:(1)大型动物保健公司通过研发或收购方式从经济动物保健领域拓展到宠物医疗领域,这是主流发展模式。例如Zoetis通过收购SmithKline Beecham动保、先灵葆雅通过收购因特威成功涉入宠物市场。(2)将人药技术与产品应用于宠物领域,例如Aratana Therapeutics用人医技术治疗宠物癌症、慢性病。2、诊疗类。具体为:(1)连锁宠物诊所模式,即在社区内设立小型连锁宠物诊所,提供疫苗注射等常规诊断服务。如Banfield Pet Hospital美国最大的连锁宠物诊所,提供预防性保健、常规外科和急诊服务。(2)连锁宠物医院模式,即设立大型专业连锁宠物诊疗机构,除常规诊疗外还提供包括外科手术、肿瘤、癌症、心脏病治疗等专业兽医服务。北美宠物医疗护理龙头VCA Antech正是连锁宠物医院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有600家连锁宠物医院、55家兽医诊断实验室,并且销售诊断产品。3、销售类。线上加(或)线下双渠道打造专业零售商或经销商,如PetMedExpress是美国最大的宠物药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视和邮件广告方式销售宠物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其他健康产品。

中国宠物医疗行业旭日东升

对比美国,我们认为中国宠物医疗市场具备巨大潜力。原因在于:(1)养宠家庭率远低于其他国家,宠物数量增长空间大;(2)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主要发达城市宠物经济已高度繁荣。(3)人口老龄化叠加家庭年轻化,宠物陪伴需求大。假设2020年和2025年中国宠物猫犬数量达到1.29亿和1.51亿只,2020年和2025年城镇宠物预防型药物施用率和医疗就诊率分别为50%和70%,农村宠物预防型药物施用率和医疗就诊率分别为20%和30%。我们粗略测算目前中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4.9亿元,预计2020年和2025年全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5.8亿元和122亿元。随着宠物数量的增长和养宠观念的转变,未来5-10年将成为宠物医疗市场的黄金发展期。

回顾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将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2):探索期。宠物医疗需求激增,国产医疗产品姗姗来迟。长期以来中国动保企业以生产经济动物药品为主,宠物药品研发起步较晚,其中宠物疫苗于2000年首次研发成功。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发展初期。国际巨头占绝对优势,国产药品技术亟待突破。国际巨头也因多元化产品和突出疗效占绝对优势,国内动保企业开始积极布局宠物医疗市场,在研发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宠物诊疗机构以小型宠物诊所为主,大型连锁宠物医院开始萌芽。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宠物医疗行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目前宠物医疗行业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朝阳行业,行业的发展速度却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销售和服务先行,产品后至

基于中国现状和美国宠物医疗发展经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将会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较长时间里,以宠物医院为核心的服务型企业将是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药企都难以在产品和技术上追赶上国际动保巨头,能够实现本土竞争优势的企业和模式只可能出现在销售端。原因在于:(1)国产宠物医疗产品起步较晚,国际动保巨头以其多元高效的产品以及完善的营销渠道占绝对市场控制权,国内药企在研发人员配备和能力上与国际动保巨头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和技术积淀不足,此外新药研发资金投入大,目前国内药企的盈利能力以及新宠物药的预计盈利空间使得产品端在短期内注定难以有所作为。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国内动保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宠物医疗市场,与国际动保巨头的地盘争夺战已拉开序幕。(2)进口宠物药品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用户口碑,宠物主和兽医对其信任度高,要消除用户粘性尚需时日。(3)销售端行业集中度低,且国外企业难以取得经营药品销售所需执照,行业分散特性和政策保护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充分的竞争空间。

因此,以服务和销售结合发展模式的宠物医院前景最优。宠物药品销售和兽医服务属于配套业务,因此将药品销售和兽医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而宠物医院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药品销售者和兽医服务提供者将最具前景,随着宠物热的逐渐升温,来自药品销售和兽医服务的双重收益将推动宠物医院的不断发展。

其中,宠物医院连锁经营正成为我国宠物医疗行业主要发展趋势。宠物医院连锁能够通过统一标识、规范经营管理,有效地打造品牌效应,并且在技术、设备、人才上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医疗网络系统,提供宠物医院的技术服务水平。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优质的、高端定位的、覆盖宠物服务半径的连锁规模机构将快速发展,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介入也将对行业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与大学合作的宠物医院品牌,如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杭州浙江大学动物医院、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上海天使宠物医院、哈尔滨畜犬联盟宠物医院、重庆名望宠物医院等,医疗优势明显。市场上也有许多宠物医院正在寻求加盟来抢占市场先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这些宠物连锁医院一般会以医疗为核心,

辅以宠物美容、宠物商品销售、宠物寄养等,扩大医院的服务范围吸引客户。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代表性宠物连锁医院主要有瑞鹏、瑞派、美联众合、派特、艾贝尔、我宠我爱、美联众合、宠福鑫、关忠、思威国际等,而这些品牌的宠物连锁医院也吸引着风投的关注。

相关链接: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第一股:瑞鹏股份上市敲钟了

2016年9月2日,作为宠物医疗行业家喻户晓的品牌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NEEQ,简称“新三板”)成功挂牌,举行隆重的上市敲钟仪式(股票名称:瑞鹏股份,股票代码:838885),成为中国宠物医疗行I第一股,开启宠物医疗行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新纪元。

医疗市场规模篇(3)

我国医疗市场的混乱情况一直存在,体现在表象的就是居民就医难、看病贵,许多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经常出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与我国医疗市场出现的混乱情况关系甚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医疗市场的病因,对症下药。

1. 医疗市场管办不分

医疗市场出现的管办不分是指医院作为政府机构的附属单位的性质并未改变政府享有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实际控制。在医疗行业,我国政府支持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通过行政手段限制私营经济进入医疗领域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竞争过程中,公立医疗机构享受政府的庇护和竞争中绝对的优势地位。

2. 医疗市场“道德风险”现象明显

市场能够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商品买卖双方掌握完全信息,根据自己意愿,进行交易。

而在医疗市场上,医疗服务的卖方(医疗机构或者医生)对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特殊商品)所掌握的信息要比医疗服务的买方(患者)要多很多,患者往往不清楚自己的病情需要何种治疗或是药品才能使自己的病痛最好解除,而医生或者医疗机构对此则是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能作出的唯一选择就是把医生当做自己的人,替自己作出医疗服务选择的决定。但是这种委托—模式是缺乏稳定性,或说是没有稳定性可言的,因为医生和患者目标的差异,导致医生会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动机下,而抛弃患者的目标。这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医疗市场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为追求医疗机构的利益,夸大病人病情,强加没有必要的医疗检查,多开药。造成病人的利益损失。

此外,医疗药品和器械供应商处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追求,往往能达成稳定的委托—模型,形成合谋,牺牲患者利益,获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我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诟病之一。

而这些情况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医疗市场固有的缺陷,二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干预的行为,其实也就是默认了医疗机构存在的这种为了创利而进行的“黑色”行为。

3. 医疗市场中政府责任弱化

上面一点中,我们有提到,政府对医疗市场存在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采取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之所以政府采取这种态度,是由于政府在医疗市场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卫生部门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所有者,并且需要通过医疗机构组织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附属机构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裁判”又怎会大刀阔斧进行全力改革呢?

此外,公共品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具有公共品属性的产品,市场提供是缺乏效率的,需要政府采取经济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不然该产品市场是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政府应当承担起部分医疗服务供给,并在制度上对医疗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但是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思路都是将医疗服务推向市场,由市场力量进行推动。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市场化的改革模式。

二、 改革的紧迫性和基本思路

1. 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居民看不起病,居民看病困难。这种现实将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很制约。因此,为了提高民众健康素质,国家需要当机立断,干预医疗市场,保障每一个人看病,享受廉价医疗服务的权利。

2. 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时,一个基本的思路是政府主导,市场力量为辅助的模式。必须明确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责任,加大医疗卫生支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医疗机构数量,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数量,保障当地居民医疗的权利。

其次,需要对公立医疗的产权进行改革。将管办不分变为管办分离,隔开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从属关系,政府只对医疗机构做一定比例的补贴,让医疗机构从自身出发,提高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医疗与机构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努力纠正医疗机构存在的道德风险行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权益。

再次,要理顺医疗市场各主体关系,减少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合谋,推高药价的违法行为。医药监管机构要承担起监督和稽查责任,对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商合谋的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保障药价合理。此外,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由于药品收入减少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弥补。

3. 结论

医疗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基于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医疗市场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切实保障医疗服务市场干干净净,医疗流通市场清清白白。通过增加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切实保障居民享受合理医疗服务的权利。

医疗市场规模篇(4)

6月19日至21日,国家环保部对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行复核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将于8月份复查整改情况。7月1日,市里召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整改工作部署会,市委书记于伟国、市长刘可清亲自到会部署工作。市环委会印发了《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场复核初步整改计划》,要求各部门要针对环保部复核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确保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复核,现提出整改工作内容与要求:

一、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置监控部门或专(兼)职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行为发生。

二、规范医疗废物的暂存场所。暂存场所要具有防盗、防渗漏、防流失扩散等措施,要有规范的警示标志(放置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和容器也应有警示标志)。每批医疗废物在医疗机构内暂存时间不得超过二天。不得任意转让、买卖医疗废物;不得在非暂存场所倾倒和堆放医疗废物;不得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严防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

三、规范医疗废物申报、收集、交接、转运的管理,填好一表、一帐、一单、一卡。

一表:各医疗机构必须于每年1月10日以前向市环境保护局翔安分局监察大队报送《排放污染物申报统计表》,统计汇总上报上年度医疗废物产生处置情况,申报新年度产生处置情况,并上报新年度医疗废物管理计划。

一帐: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台帐,台帐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交接时间、处置方式、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字等项目,台帐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一单:交接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一式两份,每月一张,由处置单位运送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交接时共同填写,医疗卫生机构和处置单位分别保存,保存时间5年。交接时要规范填写,要有计重,医疗卫生单位没有计重器的,必须配备计重器。

一卡:每车每次运送的医疗废物采用《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管理,一车一卡,由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交接时填写并签字,交由运输单位。当医疗废物运至处置单位时,处置厂接收人员确认该登记卡上填写的医疗废物数量真实、准确后签收。

上述一表、一帐、一单、一卡的数量必须一致。

四、规范医疗废物的档案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完整的医疗废物管理档案,一表、一帐、一单应分年度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2012年8月底前必须完成2009~2012年医疗废物管理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医疗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市场细分理论;医疗器械类;产品营销

所谓市场细分,主要是指企业在选中目标市场的情况下,遵从市场特点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市场细分理论,主要是根据市场当中消费者的需求情况,了解消费者的特性,对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进行类别划分,最终明确具体的目标市场。医疗器械产品的主要营销对象是医院以及对医疗卫生有需求的个体,这些器械多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因此,个体消费者本身所具备的选择权利较小,医护人员反而成为决定医疗器械销售情况的主体。本文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在医疗器械方面的需求特点,引入市场细分理论,讨论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

一、市场细分概述

企业将会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营销条件以及营销管理意图,在遵从消费者需求特征的情况下,将消费者特征作为变量,划分为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类别。而在完成市场细分以后,企业能够明确同一类别的产品在相同的细分市场当中所存在的共性情况,也能够明确不同细分市场当中产品所存在的差异性[1]。起初,人们开展市场营销主要是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顾客需求情况,只有了解顾客需求,才能够从顾客的角度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但在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能源危机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状态,人们更加关注产品所具备的性价比。如果细分市场过度,反而会促使企业花费的营销成本更多,从而压缩产品的利润空间[2]。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细分化的理论逐渐衍生出来。在营销领域,学者们认为需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适度细分市场,并且针对已经存在的过度细分行为进行校正。该种思想促使市场细分理论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使其处于不断完善状态,具备更强的市场操作性。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销活动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细分理论被赋予新的内涵,其需要识别全球各地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便于降低营销成本和拓展市场空间[3]。此外,在理解全球营销的情况下,应明确市场细分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消费者当前所具备的消费需求,而是要挖掘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导消费者产生新的消费文化。

二、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市场细分依据与标准

医疗器械类产品不同于市场上其他类型的产品,市场细分标准主要遵从医院的规模等级、医院的属性、专家学会的基本情况以及医院本身的收费标准。从医院的规模等级来看,医院目前主要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其中不同的层级又被细分为甲乙两个等级。而三级医院属于整体规模较大的医院,该类型医院不仅床位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较多,且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较高。该类型医院虽然市场容量大,但面对的市场竞争局面更加激烈,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通常情况下,三级医院的医保费用处于超标状态。而二级医院在规模上不如三级医院,其床位数量在300—1000张左右,医疗水平相对比较弱,市场容量介于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实力也相对软弱。一级医院多是社区医院,其规模小,且床位也比较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差异性较大,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是简单且常见的医学病症,其在市场当中竞争力非常低。从医院的属性来看,医院可以被划分为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医药主要呈现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而西医院则更注重采用各种医疗设备来对患者进行诊疗,从而及时迎合医疗卫生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诊疗手段。部分医院当中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西医诊疗手段中主要以手术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市场当中需要手术的患者也非常多。中医院当中主要是利用中药材来完成诊疗活动,必要时候借助部分西医手段。中医患者主要包含慢性创面患者群体和开放性创面患者群体,该部分患者的主要需求是杀菌类产品以及创面愈合产品。从专家学会来讲,专家学会本身也可以被划分为诸多类型,主要包含了中西医学、西医学、中医学等多个体系,其中西医专家学会主要代表的是西医方面的国际水平,很多医学专家都具备留学的经历。而处于该体系当中的专家会在开展西医活动过程中迎合西医发展的潮流趋势,不断创新西医治疗手段并沿用新的西医技术,所使用的西医产品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西医体系当中的专家注重学术交流,在世界各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该种学术交流方式成为学术推广的重点途径。而处于中医体系的专家们则主要借鉴中医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特点开展部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活动,中医体系专家的该种医学活动方式将传统医学作为基础,又融入了现代医学技术,促使中医学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学专业也注重开放性创面诊疗工作,并借助中医理论获得独特优势。在组建学术团体的情况下,中医学专家也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还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当中,促使中医学逐渐走向世界。中西医结合体系当中的专家中,大部分专家本身具备西医的教育背景,但又后续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在开展医学活动期间,其将西医作为主要知识理论,并参考中医学理论内容,双向解决比较困难的医学病症。从费用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的收费标准都不同,如果根据医院所制定的标准来收费,则在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申报期间将会遭遇诸多困难,且审核周期也相对较长。

三、医疗器械类产品在医院方面的市场细分现状分析

根据市场细分理论中关于市场细分标准的解释,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市场细分,按照医院的属性,可以将医疗器械产品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具体划分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信息可知,三级医院未解决这个组别中细分市场规模最大,而一级医院解决收费这个组别的细分市场规模则最小,其他的组别所细分的市场规模则处于两者之间。四、医疗器械类产品对市场细分理论的具体应用例如,某小型医疗器械生产公司组建产品研发团队,但因为团队内的人数较少,所以研发出的产品类别有限,该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所覆盖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主要的销售方式是销售,因此需要投入的销售资金也相对较少。但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广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需要遵从公司在学术推广方面的能力,了解公司具备的市场覆盖状况,并结合公司的资金实力情况开展与其他的医学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为此,该医疗器械生产公司开始与某世界中医联合外科委员会达成学术合作关系,该委员会虽然自身面积比较小,但也意味着在开办学术活动的时候不需要医疗器械生产公司花费过多的资金,能够满足公司在资金方面的要求。委员会的专家对该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分析,认为该公司可以逐渐将自身的产品渗透到医院市场当中。考虑到中国有很多一级医院还无法完全解决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销售问题,因此,建议该公司在面对一级医院市场的时候降低产品销售力度,但也不能完全将该市场排除在销售范围之外。委员会建议该家医疗器械生产公司将目标市场划分为6个等级,并且积极制定明确的市场销售策略。

综上所述,传统的市场细分理论已经被市场营销领域所认可,且成为医疗器械产品主要遵从的营销理论。从本质上来看,医疗器械产品具备工业产品的属性,但其同样属于特殊的消费品,虽然最终的使用者是患者,但购买的决定权却不在患者。为此,需要将医院市场作为市场细分的目标,了解医院的市场特点,并从医院等级、属性等方面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利用医疗器械产品规律,达成可控性更强的市场营销方案。如此,才能够有效凸显出市场细分理论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福昌.市场细分理论在珠宝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营销界,2019,(46):36-37.

[2]赵永娟.消费心理学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8,(22):37-38.

医疗市场规模篇(6)

这些由市场需求而衍生,由医疗院校带动的集成式医疗中心优势明显,经过数十年的品牌沉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由医学院校提供的充足的后备医疗科研人才也增强了这些医疗机构的可信度,并且提供了这些机构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

然而这些自然形成的集成式医疗中心也有很多无法避免的弊端,首先是较为混乱的医院规划布局。由于在集成医疗形成初期,没有人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且由于土地限制,需求较大的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相互关联性很强的医疗机构由于空间限制,无法紧密衔接,科研机构和临床结合不够密致。这种混乱,在硬件上往往表现为:违章加盖,交通拥堵,存在安全隐患;在软件上则表现为:效率和人性化程度偏低。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是由于空间的关系,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医疗中心的未来发展。尽管国内外各大医疗中心都在持续地对现有的机构进行或多或少的整改,但由于诸多原因往往力不从心。

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日益提升,人们对于高水准医疗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城区外发展集成式医疗中心与其说是个决策,不如说是个必然结果。这些新的医疗中心承载的功能有:一是分担中心城区的医疗压力,解决医疗供需矛盾,提供中高端医疗服务的去处;二是通过医疗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对于不少地方政府而言,在经历各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历练后,医疗经济也成为继制造产业、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经济增长点。

然而,这种集成式医疗中心,是否需要像“前辈”那样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呢?有一些怎样的理性发展模式呢?从专业角度上,我们应该如何系统化地对集成式医疗中心进行策划和规划呢?我们先从集成式医疗中心的发展模式说起——

一、集成式医疗中心发展模式

(一)集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为一体的典型模式

不难判断,最典型的集成式医疗中心,是集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为一体的医疗中心。在设计北京国际医学中心时,如图所示,医教研一体的发展模式是我们确定这个医疗中心的一个主体发展模式。医学教育集中了医学院、护理学院和医学商学院,在建成后,将会为未来的医疗机构提供充足的医学人才和医疗管理人才。反之,这些医疗机构也将为这些人才提供一流的培训基地。医学科研包含基础和应用科研。尤其是药物的研发机构,与各大医疗临床机构的紧密合作,势必推动药物的研发,以利尽早转化为市场价值。这样的模式,如果规划得当,三者互惠互利,则能迅速在发展初期即形成强势而良性的依存互促关系,其中患者无疑将成为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作为地方政府,如何确定这三者的规模和入住条件,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

(二)系列医疗实体叠加而成的模式

完全脱离医教研的体系,由一系列的医疗实体叠加而成的医疗中心,是否具备快速成功的条件?答案是肯定的。但实体叠加,并非简单地把各个实体聚集到一个区域,而是充分考虑到各个实体间的相互关联,在引进医疗机构时,需要避免恶性竞争,增强相互间的互补功能。然而,没有教育和科研作为支撑,如果不能在早期快速形成特色医疗,那么这样的医疗中心势必经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这些游离在强势的城区大医院之外的医疗中心,如果需要聚集人气,则必须确定其发展特色。对于这些医疗中心特色的确定,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和人才状况。在充分研究这些条件后,确定特定的服务人群和疾病群。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与城区内医院的人群和医疗项目上进行错位发展,是保证此类医疗中心良性发展的条件。在上面举到的北京国际医学中心的例子,这种模式是医教研模式外的一个辅助模式。在服务人群和特色专科的认定上,这个医疗中心与北京其他各大医院以及姊妹医疗中心都有着明显的区分。

(三)以其他医疗相关产业为重心的模式

如果受条件所限,短期内无法实现以上这两种医疗中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放弃集成式医疗中心的想法呢?其实不然,集成式医疗中心,除了以诊断和治疗作为重心,也可以其他医疗相关的产业作为重心。国际上比较常见的有健康管理、生命科学、养老、康复和医疗旅游。这些集成式医疗中心的显著特点是,医疗不是单纯的治疗和诊断的手段,而是一个相对比较综合的用以提高健康品质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一种医疗中心,对于整个地区的疾病治疗和服务人群的分流往往是次要的,核心的往往是这些与医疗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各种产业。在我们最近接触的几个项目中,业主往往会针对本地的特点提出一些医疗产业设置的观点,这些想法在经过严密的研究分析之后,如果是合理可行的,那么对医疗机构的设置和条件往往起到很大的确认作用。和另外两种模式一样,各个产业和医疗机构的分配比例,规模和入住条件的确认,对整个医疗中心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建医疗中心往往空间充足,相对于历史上形成的医疗中心而言,具备了不可比拟的规划优势。这些新规划的医疗中心,往往可以有充足的地块考虑商业、配套服务、住宅和文娱等辅助设施。尤其是通过对患者流量、从业人数和访客人数等的动态评估,设计师可以科学地规划出陪护酒店,便民设施,普通和高端住宅的数量和面积,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一个科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集成式医疗中心。

二、集成式医疗中心策划和规划

(一)结合场地特点,综合考量

集成式医疗中心的策划是一个集经济学、地理学、人文科学、医学和规划设计为一体的综合分析的过程。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包括基本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对于是否适合医疗中心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人口条件,民众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谱,当地医疗资源的丰简程度等,也是发展医疗中心必须考量的一个内容。经济分析,包含土地开发和房地产,资金平衡,风险评估等,则是保证医疗中心顺利发展的前提。对于人群的行为分析、心理分析和对医疗市场的走向和预测,医学行为的模拟等等,是医疗中心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以上种种,在设计师的综合考量下,结合场地本身的特点,才能完成对一个集成医疗中心基本的策划。

(二)找准市场定位

从集成式医疗中心的想法形成开始,由各个专家和政府组成的智囊团,需要根据以上收集的信息,找到医疗中心准确的市场定位,并且在这个市场定位下,确定医疗中心的产业模式和经济模型。土地功能和开发策略,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决定,更多的是在集合各个因素和条件下的一个综合考量。设计师的职责,也绝不仅仅是架构各个功能组团和提出一个吸引人眼球的规划概念那么简单。因此,在概念设计之初,规划设计师需要和政府、经济分析师等一道,对土地使用和经济平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内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随着设计的深入,集成式医疗中心的设计显现出不同于其他任何设计的一些显著特点。和单体医院设计或者由少许几个医院形成的简单的院落设计不同,它对于如何“集成”来节约用地和资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国内外已有的中心,很多是应市场需求自然形成,对于节地和节约资源更多的是教训,少有经验可以借鉴。而设计师们需要根据对每个机构进行深入研究,方能提出可行的方案。同时,这些医疗中心和其他的工业园区或者商业园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商业园区或者住宅,基本每个都可以看作独立的经济实体,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充分。而一个医疗中心,不管以何种模式存在,其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彼此相辅相成,这也正是集成式医疗中心策划和设计的难点所在。

(四)“反规划”

“反规划”是设计这种医疗中心的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招商过程的深入,参与开发的各方对土地功能的规划会提出更多要求。反规划的能力,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某些设计元素和规划概念取舍的能力,是设计师解决问题、最大限度保证各方需求和利益的能力。在反规划过程中,设计师的功力不是单纯的设计表现力,而是对于医疗中心各种功能关系的梳理和平衡。

(五)人性化设计

基于医疗中心的固有特点,相对其他商业或工业中心而言,业主往往对人性化设计会有更高要求。景观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调节身心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成为除土地功能设计之外的另一重点。除此之外,道路交通的设计,中心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对残障人士的安全设计,对噪音的控制,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布局,使之做到其电磁辐射对重要医疗设备的零干扰等等,都是集成式医疗中心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范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集成式医疗中心是解决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平衡地区医疗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多元化服务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同时,经过对医疗资源和某些设施的整合,可减少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集成式医疗中心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我们不应照搬别国模式,而是应该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经过详细科学系统化的分析,确定市场定位和经济模式。设计师则要摆脱单一追求设计形态的思路,从根本上梳理医疗中心各个组成的功能关系,根据经济模型和项目目标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符合各方利益并且满足医疗中心特殊需求的方案。 (编辑 王海燕)

参考文献

[1]小北武,中村俊一,等.共享空间 共享成果——日本两家医疗中心的建设思路[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1,(3)

医疗市场规模篇(7)

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正被信息技术改变。但现实中,移动医疗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大型三甲医院依然人满为患。那么,移动医疗到底遭遇了怎样的瓶颈和痛点?移动医疗的未来是否值得期待?

改变就医模式

2015年,“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年过去了,“互联网+医疗”已不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马秀珍说,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相关诊疗活动,既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便捷通道。

在往年的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许升达常感到无所事事。但近年来的情况出现很大变化,许升达要面对很多医生、IT专家、风险投资人士的咨询。许升达是厦门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凌拓科技”)总经理,公司主要从事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主要应用于移动医疗领域。

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医生可以远距离及时收集、存储、分析和病人生命体征方面的数据,展开病情监测;利用覆盖完善的移动网络,通过手机对偏远地区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远程支持。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看来,传统的“到医院看病、门诊随访”的医疗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健康资源的需求,而且无法有效地做到对重要器官疾病的提前预警、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现有的“病发后到医院”的被动治疗模式改为“及早预警和及早主动治疗”的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现代IT技术、无限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医疗模式逐渐成为现实。“综合运用云计算、无线传感器及相关软件的物联网医学,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检测重要器官功能、支持实时抢救与治疗,对海量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精细、动态和智慧地管理疾病预警,更早进行诊断和监护治疗,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同时进行临床试验的数据采集。”白春学表示。

“互联网医院并不是‘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坦言,移动医疗目前形不成气候,实际提供的仅仅是医疗咨询服务,并不具备“医院”资质。医院看病这一形式目前不是移动医疗可以替代的。但是,赵平肯定地表示,在目前的医疗状况下,互联网医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给实体医院提供辅助。

前景被看好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共同了移动医疗白皮书,预测今明两年将是移动医疗快速发展时期。”工信息部信息化推进司郭顺义称。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则表示,移动医疗拥有巨大的蓝海市场。首先是亚健康人群大幅增加。相关调查发现,35岁至65岁的人群正在成为慢性病大军。其中,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疾病发生之前通常有“生理异常”,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对亚健康指标进行测量,可以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

其次是老龄化加剧,预计2020年-2050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空巢化趋势与独居老人增多,对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此外,人力成本上升也在推动对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的增加。

第三是慢性病年轻化,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糖尿病患者目前超过1亿人,高血压病人超过2亿人。

“上述三大人群都需要时刻的健康监测,这催生了对移动医疗设备的性需求。”卢朝霞表示,移动医疗设备能够实现长时间的动态监测,提供全面的临床诊断数据;有利于寻找病因,实现防病和早期治疗。

同时,通过移动智能医疗设备可以持续跟踪患者后续情况,医生可以动态评价药物的疗效,及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暂时无法痊愈的疾病,如糖尿病,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和血糖监控。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郭顺义表示,工信部一直在推动医疗产业信息化,提高宽带接入能力,助力移动医疗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市场迅速扩张,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9.5亿元;2015年增长44.7%,达到42.7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120.8亿元。从用户规模来看,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0.72亿人,2015年增长到1.38亿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移动医疗本身的优势助力移动医疗将保持长期增长的态势。

权威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上半年,国内移动医疗风投总额近8亿美元,超过2014年全年45亿元人民币的总和,全国移动医疗平台数量超过2000个。

如何盈利是难题

去年,借着一股席卷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投资浪潮,医疗健康应用“平安好医生”在一轮融资中估值达30亿美元,平安好医生的竞争对手 “春雨医生”也都跨入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初创企业行列,但投资者现在开始对这类企业实现盈利的能力失去信心。

2016年10月5日晚,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死,不幸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张锐的突然离世,亦在创业圈内掀起反思,创业不易,移动医疗创业由于触及传统医疗体系更难。

春雨医生是移动医疗领域最能够吸金的一家公司。2011年11月,上线仅几个月的春雨医生就获得了蓝驰创投150万美元的投资。2013年2月,春雨医生再获得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直到2014年8月19日,春雨以5000万美元的创纪录C轮融资让整个市场都为之震惊。

投资方之一的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称,之所以持续投资春雨健康,是断定在中国移动健康领域必然会孕育出市值超越百亿美元的巨型公司,非春雨医生莫属。即便如此,移动医疗走过的几年里,从喧闹到冷静,张锐一直焦虑的是春雨的盈利模式。

在春雨医生即将上市的关键时刻,张锐突然离去。对移动医疗整个行业来说,张锐的逝世折射出整个行业艰辛的发展历程。从市场层面看,移动医疗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据艾媒咨询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高达184.3亿。

就在2016年6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增速达20%以上,而据统计,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这短短两个月,就有近十家移动医疗互联网项目获得融资。

艾媒咨询相关报告还称,2015年1至12月在线医疗行业App端月度使用次数呈逐月上升趋势,12月更是增长至17.1亿次,超越PC端(基本稳定在4亿次)并且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在资本寒冬到来之前,资本对移动医疗行业的青睐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关数据表明,在被称为“互联网+”元年的2015年,移动医疗领域共发生投融资221起,同比增长445.4%。

但是,随着去年8月份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宁远科技:834750)裁员三分之一的消息被曝光,移动医疗的盈利能力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就医160的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371.98万元,亏损高达7136.8万。

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春雨医生,虽然2015年实现营收1.3亿,盈利达到3000万,但其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人,从这一角度看,即使是春雨医生,盈利依然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于是,熬不下去的企业只能默默地退出市场。如成立于2013年9月的心卫士,主营心电监护及自动心电解析的远程实时健康信息服务系统;成立于2013年10月的金健康伴侣,为病人记录血压、血糖数据,进行健康管理等均退出了市场。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此前曾表达了自己对移动医疗盈利模式的担忧。如今他再次表示,移动医疗在盈利上存在“先天不足”,国内医疗在门诊费用上与国外相比要低很多,利润微薄,但许多App恰恰是把盈利重心放在诊疗环节。此外,有些移动医疗企业试图在药品上寻找突破,但药企和医院两方都很难接受。

今年80%企业将被淘汰

乔芳帆认为,中 国医疗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但是有效供给却极为不足。这也使得投资者看准这一市场空白,纷纷开展各类创业项目。虽然一度吸引了资本的青睐,但是想要做起来依旧是难度不小,不少巨头企业甚至退出移动医疗的布局和投资。

近日,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宣布,3月10日起关闭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百度医生”,所有服务将于4月1日前正式结束。百度自2015年开始关注移动医疗领域,曾推出过不少相关服务,市场反映不错。但在魏则西事件后,声誉受损。

根据百度医生官网数据显示,“百度医生”已在中国343个城市开通,涵盖超过近1.3万家医院,累计服务人数超过900万人次。2月初百度曾调整过医疗事业部,除了部分业务转入其他团队,其他业务则关闭。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表示,现在移动医疗太浮躁了,应该进入冷静、反思期。他透露,2016年下半年移动医疗成为融资最难的行业之一,就是因为投资公司没办法证明这件事是靠谱的。

他预计今年年底或将有80%的移动医疗机构面临出局。“医疗是一个整合社会资源的事情,不是一个纯粹互联网的事,医疗又是一个关乎人命关天的事情,很容易出问题。”

事实上,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从事移动医疗领域的企业,旗下涵盖了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等领域。2016年6月,其旗下的39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运行。

而在这之前的2015年9月,朗玛信息旗下的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贵州互联网医院已经上线运行。据了解,贵州互联网医院以三甲、二甲医院为核心,以社区(乡镇)医院、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实体药店等便民场所为就诊点,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成为互联网医院的自然延伸。

王ケ硎荆在短短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贵州互联网医院已经为贵州地区提供了数十万次的服务,贵州互联网医院的单日视频问诊量已经突破6000人次。但他也承认,贵阳互联网医院整个投入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是没有收入的。“但是每天有超过6000人次的病人,并且有超过60%的病人是慢病病人,我认为这个价值是巨大的。”

王伟表示,2013年在选择做移动医疗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能耐得住3到5年的浸润期。 “目前,我国在移动医疗领域百花齐放,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对于移动医疗是不是真的能成气候,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表示,每一个创新业态的出现,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一开始是满足少数人群的,但以后会有许多机会。

制度理念待同步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涉足医疗,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显现。事实上,通过移动医疗的试水,业内人士也发现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

谈及目前众多互联网医院的实践,马秀珍坦言,在筹备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她建议,构建多方参与机制,通过政府的监督和引导,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共同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互联网医院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与互联网医院一样,以网络医疗咨询和药物销售为服务内容的网上医疗机构也急需规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表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至少有3000多个,83.2%的网民有过网络问诊经历。然而,除了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移动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外,未有其他法规细则。

这使得不少网站打着“健康咨询”的旗号,行网络诊疗之实。不仅如此,针对网络非法诊疗、药托、医托等问题,相关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方式。而正规平台网络问诊中出现的纠纷主要依靠平台自身调解,相关职能部门并未介入。

“中国要逐步建立移动医疗管理标准,虽然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就此出台了一些,但我个人认为远远不够细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举例说,应建立远程医疗影像传输标准,因为在心电图传输方面,只有达到相应标准,医生才能分辨清楚而不至于影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