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50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1)

关键词: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路径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新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此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是正式纳入制度化轨道的时间不长,一些基础工作有待于规范和完善,比如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统一、明确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各地审计机构确立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依据标准各不相同,随意性大。乡镇长担负着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科学的鉴定与评价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关系到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局。全国各地基层审计机关不断在实践和探索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如何规范乡(镇)长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笔者结合多年从审计工作的实践有如下的研究和思考。

一、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结合《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和本地的实际进行。目的是为了规范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乡镇长经济责任的根本标准,从乡镇长管理经济的能力入手,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结果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的绩效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紧紧围绕乡镇长经济责任,责权相当地进行审计评价。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依法评价、科学发展、客观公正、权责一致、分清责任、用语规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

(一)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1.经济政策执行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及重要决策部署情况,以及结合本乡镇实际,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制定情况、执行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管辖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政府负债、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及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当期考核事项等重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及其变化情况。

2.经济管理权。任期内本级财政收支计划编报的真实性、完整性,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预算编报的真实完整、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财政资金的效益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本级财政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财政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情况。

3.经济决策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重大经济决策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重大经济决策内容的合法合规性,以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经济监督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对直接分管站(所)和直接分管工作的监督情况、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遵守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

审计评价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以审计查证和取得的可靠数据与任期责任目标或计划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客观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定性评价,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综合评价,综合运用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结果的综合评价意见,客观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监督权、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和内部管理情况五个模块设计指标,并分配指标的权重。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值。计算审计评价期间的指标年度平均值。将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进行评分。无法计算数值的非财务类的审计事项,由评价小组成员运用其学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根据审计取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填写评分表,计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各模块一级指标得分小计×权重。

根据评分表计算的综合得分,将乡镇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综合评价为四个等次:A、综合评分大于等于90分,评价为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B、综合评分大于等于75分小于90分,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C、综合评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75分,评价为基本履行经济责任;D、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评价为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指标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责任目标法、历史参照法和地区平均水平法。责任目标法,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其比较来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历史参照法,以前任水平或者是评价期的前一年度水平值为标准,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其比较后进行评价;地区平均水平法,以所在地区各乡镇的平均水平为标准,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地区平均水平比较后进行评价。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和指标解释

(一)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服务于党管干部,是干部监督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个目的性。审计评价要围绕乡镇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用一系列指标来刻画经济责任的本质,设立评价指标和评议指标。在评价指标方面,根据评价内容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评价指标5个,二级评价指标12个,三级评价指标19个,第三级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定量计算。评议指标主要是从非数字经济责任角度来考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的群众效果,主要通过群众民主评议的方式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权力控制、管理职责控制、勤政廉洁印象等方面的情况。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审计评议指标体系可以考虑以下指标:(见表1、表2)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数构成

乡(镇)长经济责任评价工作,围绕领导干部“四权一廉”的审计内容开展,并将五方面的内容按照权重比例量化打分。按照“书记决策、行政首长执行”的现行党委和政府分工的原则,根据“四权一廉”五方面内容通过分值量化的方式以百分制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打分。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解释

1.经济政策执行权。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率,以乡镇经营管理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以乡镇经营管理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率,以乡镇财政所、乡镇政府提供的数据为准,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完成上级下达考核指标情况。

政府负债增减率,以县市财政局或者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负债增减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负债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以县市财政局或者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以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通过审查任期内乡镇及镇属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各种国有资产,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情况,评价乡镇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情况;审计决定执行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评价是否执行审计决定,审计查出的问题是否已整改。

2.经济管理权。财政收支计划编报的真实完整性,评价乡镇上报县级财政部门的本级财政收支计划是否真实完整;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评价乡镇预算和决算执行是否规范;财政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评价乡镇财政收支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财政资金的效益性。评价乡镇财政资金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的情况;财政性资金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评价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评价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到位。

3.经济决策权。经济决策制度的完整性,评价乡镇是否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决策制度措施;经济决策程序规范性,评价决策程序是否清晰透明,决策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经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评价任期内乡镇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经济监督权。监管职责履行情况,评价乡镇长是否按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分工范围内的监管职责;实际监管效果,评价乡镇长对分管工作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的授意、指使、认可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其安排进行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如何。

5.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个人收入违纪违规情况,主要审计乡镇长任期内收入的合法性;乡镇长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通过审计乡镇长任期内个人待遇、享受单位福利、职务消费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评价乡镇长任期内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审计核实的领导个人收入与向组织、纪检部门申报的个人收入差额情况。

四、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一)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界定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界定乡镇长个人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界定乡镇长的任期经济责任要注意区分工作失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主观故意与客观制约的界限,现任领导责任与前任领导责任的界限,集体决策与个人主张的界限,决策失误与管理不力的界限,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

(二)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党管干部服务,所以审计结果应用是关键。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提出综合评价等次。综合评价为“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应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正常使用;综合评价为“基本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不影响任用,建议组织、纪检部门诫勉谈话;综合评价为“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不得提拔重用,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建议给予诫勉谈话、降免职等组织处理。组织部门结合综合评价等次,研究提出干部任用建议,向常委会汇报,并将综合评价等次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存入干部档案。纪检监察机关将综合评价等次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存入干部廉政档案。针对审计发现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研究处理意见。审计发现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的,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审计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审计机关写出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报告,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各有关单位运用审计结果情况,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存入审计档案。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2)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超级秘书网: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3)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经济责任指的是针对由于失职、渎职或者另外的违法行为导致严重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而实施的一种经济制裁[1]。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被定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接受委托或授权的情况下,以企业、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领导者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事项等为对象,来主要实施审核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宗旨是为了监督以及评价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约束其经济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加大领导者的监督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最终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1.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比较模糊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审计机构或工作人员对其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只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仅根据财务收支去评价领导者在其领导职能范围内财务收支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如果仅根据财务收支这种角度去判断领导者是否很好地履行应负的经济责任,就可能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中仅在乎审计结果,而忽略大部分审计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度,引起风险的出现[2]。

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要想被有效地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真实以及可靠。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尚不够规范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方法界定及其评价体系都不够标准,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制定综合性的规范体系。因此,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评价体系可行性不足,致使经济责任最终界定的方式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很模糊,无法形成准确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在任的领导者会将那些不利己的情况推诿并有所说辞,而针对上任领导者的账款等一些遗留情况也不闻不问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

3.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综合

由于经济责任需要审计的对象是领导者或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能关乎其个人职业前途和个人生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会增加审计结论的敏感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判断、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但目前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其引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括其引起的一些社会效益以及周围环境效益。一些审计人员会受传统审计的影响,对传统审计方式太熟悉而无法综合运用到新的环境背景中,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标准,仅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某个局部内容或局部结果来审计,不够全面,也不够综合,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素质标准。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增强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与传统的仅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很重视对领导者个体方面的审计。对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涵盖其相关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时候,需要增强审计人员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应该对将要审计的经济对象在其需要审计的时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充分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来审查、评价,直到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非常全面、真实地得到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现实状况[3]。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

在不同的单位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尽相同,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也各不相同,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也各种各样。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地了解各不同责任和单位性质的差异,最后构建一个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个标准体系来对不同单位的不同领导者进行统一标准的整体的审计评价,在细节上再针对不同单位的领导者进行细化,以保证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风险

(一)审计人员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要懂得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审计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拥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责任界定风险

一是法律法规使用不当,定性错误,形成审计风险;二是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判断方面的原因,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不能准确把握、表述不当从而导致判断失误;三是一些违纪违规责任的边界难以掌握,特别是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往往相互推卸责任,致使责任难以界定。此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特别是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定,审计人员也很难把握。

(三)审计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证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评价结果涉及被审计者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更大,一旦出现风险后果更为严重:不实或不当的审计评价,不但会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导致用人不当或决策失误,甚至还会引起行政复议。另外,目前虽有一些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对领导干部的“四责一廉”有了一定的量化打分,但在具体操作中仍然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致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审计风险。在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部分也存在大量引用被审计人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数据内容而未进行实际调查就进行评价的情况,显著增加了审计评价风险。

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

首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性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熟悉审计基础知识,懂得HYPERLINK审计法规;熟悉会计原理及有关的专业会计知识,懂得财会法规;熟悉经济管理知识,懂得有关经济法规;具有一定的审计、财会实践经验,掌握审计技术方法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第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使之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在审计中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独立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第三,重视审计人员的风险教育,使每一个审计人员头脑中必须时刻牢记“风险”二字,使我们不是把防范风险仅仅讲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体现在审计的过程中。

(二)强化审前准备,编好审计实施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5)

一、如何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相比较,在评价的对象、内容和作用上具有鲜明特点。对象上,前者是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说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后者是经济组织(单位)。内容上,前者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后者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用上,前者主要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后者是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水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在审计职权范围内进行评价。审计的职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评价只能围绕经济事项和问题进行,否则,不但没有说明力,甚至会造成违法。

(二)要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评价必须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内容真实,定性准确,措辞恰当,对依据不足、性质不明或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项,可只摆事实。评价经济决策、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时,注意书面证据和言词证据的一致性,对各种审计证据要作综合分析。

(三)对任期经济实绩的评价要恰当。评价实绩应从静态数值对比和动态状况分析入手,使业绩量化、直。评价标准、指标要合法、合理、科学。评价任期经济实绩时,要进一步分析被审计者的能力、努力作用于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程度,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者的功过与得失。

(四)对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要分清界限。在界定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时,要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前任责任与后任责任、本级责任与下级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注意不要把会计技术性因素造成的差错纳入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评价内容。

(五)要把握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性。审计评价要从国家的全局、改革开放的全局、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单位、部门的利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要给予肯定,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损害全局利益来维护单位、部门利益的做法,要通过事实、数据来给予揭露。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核心内容,它同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相比较,在主评价对象、内容和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象上,前者是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后者是经济组织。内容上,前者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后者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用上,前者主要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后者是促进被审单位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水平。

(一)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或基本真实、或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作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或基本符合、或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依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或部分健全、或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或部分有效、或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同时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评价。

(二)被审计者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纪法规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好,或比较好、或差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三)被审计者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素质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被审计者任期的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三、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意义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具有结论性的作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审计评价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选拨任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声誉及政治生命。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途径。

《县级以下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时,要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但审计实践中,由于没有法定的具体标准,给审计评价增加了难度。因而,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轻易下结论,三是违背谨慎准则,语言绝对化,四是评价只结单位不对个人。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势在必行。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与特征

(一)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

审计评价标准也称审计评价依据,它是进行审计时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说审计评价标准是衡量和判断审计对象的正确性、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尺度。会计法、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就是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活动及财务会计资料合规性和合法性的准绳。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工作者就无法进行审计评价,就难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做出公正的评价。

(二)审计评价标准的特征

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时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在具体运用审计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这些特点。

1、审计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审计评价标准因各自管辖范围的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性。最高层次为国家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其次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指定和颁布的法规、财务制度;再次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再次为被审计单位主管或行业协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计划、指标等。审计时发现较低层次指定的标准不同于上级规定的,应按较高层次的标准作为评价依据。

2、审计议价标准的时效性。审计议价标准往往不是一直有效的,它的效力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所谓时效性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该审计评价标准是否适用,而不是指审计时是否适用。审计过去的经济业务,应以被审计业务发生时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经济业务,不能以审计时现行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反之,审查当前的经济业务,也不能以过去适用,现在已修改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当前的经济业务。

3、审计评价标准的地域性。审计评价标准受地域限制,外国的法律规定不能作为我国的审计标准,其他地区、其他部门的规定不宜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审计标准的地域性,要以当地有效的法令、法规、制度、规范为审计评价标准。

4、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关性。审计评价标准应与提出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实施密切相关。在同时有几种评价标准时,它们之间相关联系,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被审计事项的性质,深入研究,抓信主要矛盾,找出最能反映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为审计评价标准。

5、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对财经法规的综合运用。由于审计对象类别较多,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具体单位,它的经济活动是多方面的,表现也较复杂,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财经法规,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分别地、准确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评价标准。审计时,首先要从单位是否遵循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大的方面进行了解,进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总括性评价。项目包括:(1)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2)经济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的记录真实、合法。

2、财政、财务收支的评价标准。财政、财务收支必须真实、合法。(1)预算内外的收入、支出真实、合法,无隐瞒、虚列支出,违规使用专项资金问题;(2)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无资金流失和损失浪费问题。

3、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的评价标准。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个单位的领导干部无稳定的事业心及廉政状况。

(1)资产得到有效管理,核算、管理制度健全;

(2)国有资产在转让、出借、出租、拨付过程中无流失现象。

4、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贯穿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健全性。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建立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存在薄弱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F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185-01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一)要坚持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为限制范围的评价原则

根据相关的法律可以明确的知道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只能限制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而不能对其他和经济领域无直接关系的项目进行评价。总之,审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应该遵守的规则,不能随便的介入到其他的非经济方面的问题之中,如果觉得此事需要向上面汇报的话,则向上面的人汇报,反正不能够篡权,真正的有效的去评价这才是直接应该要做的工作。

(二)必须要坚持以经济责任为主的评价原则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之中,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审计的报告必须要符合各方面的为题,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对自己该评价的相关的领域做出相对的评价,要是不必要做出的评价就不需要浪费经历和时间去做无用的事情,有什么需要向上级报告的问题就一定向上级报上去。

(三)坚持财务和非财务并重的评价

审计的工作重点是财政的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我国在这上面做足了工夫,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中经济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当然仅靠审计的收支现在是不能够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两者的关系现在发展得并不平衡。所以,现在不仅要快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需要开展监督的工作,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指标计的评价方法和作用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综合评价指标法和指标层次分析法,根据相关的具体的情况为依据来审计评价。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可观的,发挥暂速度非常的快,各方面综合的发展都是非常快的,那么,审计的范围也就会变得非常的广,有效得去选择评价的指标,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麻烦,更能很好的去完成相关的任务。下面就讲述集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以及作用

(一)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

就是在其中运用各个相关的信息和进行统一的计算方法,在其中要进行的步骤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的去介绍步骤了。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评价带来的作用有:第一点,对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思想,对综合的业绩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这真的是一盒很好的方法,而且出错率还比较小,贵评价的工作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二点,因为数据本本身就带着客观性,那么也就能够公正的去评价,只是里面还是存在了一些缺点,因为就本身的限制而言,数据的时期和企业组织样本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利还是大于弊,只要运用的措施是合理的,那么就会提高业绩。

(二)功效系数评价法

首先就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还要经过多次运用来证明其中是有用的,这样才能顺利的去开展接下来的工作,这个方法带来的作用有:能够很好的满足目前的规划需求,并且在层层的功效中有效的评价。这样的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起来,主观存在的方面比较多,第一种主要是从客观上出发。这些的计算步骤比较复杂,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这样的方法是无法来了解业绩改变的原因的,准确的说来,这样的方式只使用业绩的评价。

(三)综合分析判断法

这个方法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这需要相关的人员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得出来的,相关的审计人员在一开始就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的方法的作用:综合分析判断法要根据相关的参考标准对定性的评议指标打分,根据单单项的综合的打分来进行最后的评价,这样的方法对评价是最有好处的,这个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审计评价对接下来所开展的项目是很重要的,审计评价相当于是对前一个任务项目所做出的结果评价,一个项目的完成是否能够得到肯定,这个表现在评价中,在经济责任审计下的评价可不是像一般简单的评语那样,这里所说的评价对我国经济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够持续向前,综合国力能够增强,这并不是顺其自然就能够解决的事,这都是需要国家政府去思考要做什么工作的,否则就无法对我国的经济进行制定相关的战略。在经济领域这一方面中,每个国家都是要实行很多的措施去应对各个不足的地方,调整相关的一些措施,这样才能促使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审计评价是很重要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如今这项复杂的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际地位,想要在这样的现实中站住地位,那么就必须要依靠经济的力量来维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够忽略经济责任审计下的指标评价,审计评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中不可代替的作用,我要要应用准确的方法来评价客观事实,不得从中虚构任何的东西,一切都需要满足现实条件,综合的去考虑各个问题,面对不同的情况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评价,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合理的评价,在评价之中,要运用到科学、公平、合理的态度来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最后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洪.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以及设置原则[J].审计研究,2001,03.

[2]高前善.政府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务问题研究,2010,12.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运用

1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现状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干部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加强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2010年10月,中办、国办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首次把省、市、县、乡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全部列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监督对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国家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审计人的光荣职责。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既是对官员行为的约束,更应是对干部有所作为的保护,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护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的科学发展,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恰如其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是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它包含了财务、法纪和绩效等各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要求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使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涵盖了党委、政府、司法、企事业单位各类领导干部,且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那对领导干部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依据什么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一个细化的标准和办法。目前,一些地方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分别建立了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范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切实解决好审计评价中的三类问题,一类是就财务收支审计情况进行评价;另一类是对成绩不审就评,而是照抄照搬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第三类对问题与责任的评价不够具体与准确。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规范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按照“以权定责、以责定审、以审定评”的原则,应积极探索并促进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的引导、保障和推动作用。

2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运用好绩效评价

2.1 从实际出发,辩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

一是辩证看待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审计评价要切忌条条框框和本本教条主义,更不能参照那些已不太适用的条款,要从“三个有利”角度把握分析问题,即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是否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辩证看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主要领导,审计关注的是一个地方、单位的整体情况,所以评价时要充分掌握内部的职责分工情况,真正做到责任与权力的对等。三是辩证看待任期与历史的关系。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单位的管理都有一些历史素质,所以对审计发现必须进行客观分析,要区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任期产生的问题,然后界定经济责任。对任期成绩的评价,要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周期性变化。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必须与审计内容相匹配,要准确领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审计的宽度和深度到位,应侧重于对决策管理方面的评价,严格做到审什么就评什么。

2.2 从审计内容着手,突出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重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是四个字,即“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的内容都必须围绕这四个字。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变化,所以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重点加强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加快工作指导转变、正确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民生问题等领域。突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评价,突出对经济责任履行有重要影响经济事项的评价,突出对重大决策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突出对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事项的评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原因等界限;在严肃查处违反财经法纪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揭露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科学评价领导干部重大经济行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关口前移、注重防范的原则,努力解决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成效。

2.3 从创新思路着手,全面、系统、规范地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当前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综合性和评价的复杂性,而实际工作中缺少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判标准,受审计组的审计深度和业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审计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要全面、系统、规范地建立审计方法,要以事实依据,无论是肯定成绩,还是指出问题,必须依据审计核实后取得的证据来支持评价意见。细化评价指标,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细化评价指标,如在定性指标上,对重大投资项目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价分为执行有效、部分执行、无效三个等次;在定量评价指标上,设定了经济目标任务完成、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指标;改进评价方法,除采用财务审计中常用的核对、符合性测试等技术和方法外,还需使用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采取鉴证法、比较法、分析法三种方法评价审计结果;同时,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各行业探索百分制量化计分方法,根据审计结论无记名打分,确定每一个人的评价等次。抓紧完善制订与两办《规定》相配套的细则和措施,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操作规程,细化经济审计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的具体规定,建立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制度,明确审计需要把握的重点范围和具体操作办法。需要把握“三条主线”,一是资金流向线,必须抓住资金走向,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尤其是专项资金;二是工作职责线,必须把握领导干部有哪些职责与分工,做到权力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三是管理流程线,必须关注各个管理环节和业务流程的控制情况,查找一些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2.4 从注重实效着手,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因此应对应区分对“事”的考核,区别于对企业的财务基础审计及绩效评价方法,要根据领导干部的类别、职责范围确定具体审计内容,要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通过综合、比较、量化等方式确定评价等级。要区分不同类型岗位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的相对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要综合考虑被审计对象在任期内的各方面作为,例如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守法守规情况、解决就业情况、完成利税额度、环境保护情况等等,绝不应当以片面的财务指标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来衡量其经济责任。同时,鉴于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将用于评价接受审计的经营管理层,那么就应该要求评价指标所反应的数据能够客观、公正地体现经营者的业绩或责任,即该指标应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并具有广泛应用性。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将对领导干部的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全面、客观地反映干部的执政业绩和履责情况,真正使德才兼备的干部凸显出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分析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积极适应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慧.高校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07-08.

友情链接